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机化学知识汇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机化学知识汇总范文1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甚为密切,使之成为高考的热点。不少同学抱怨有机化学难学,甚至成为化学学习的分化点。基于这种现象,笔者针对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常见困难进行了汇总、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一、转变思维定势,入好有机化学之门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化学领域中相对独立的两大块,不仅理论上存在较大差异,学习的思维方法也各不相同。有机初学者往往惯于拿以往的学习无机的思维方法来学习有机物,结果越学越难学,逐渐失去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初学者,必须转变这种思维定势,明确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差异,学会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入好有机化学之门。比如:对于无机物的性质,我们通常是机械地记住就行了,但对于有机物的性质,一定要抓住它的结构特点,理解官能团的变化才能掌握好它的性质;再如:大多数无机物的组成简单,种类少,记它们的化学式并不难,但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加上表示的式子多,死记是行不通的,一定要联系有机物名称、官能团以及碳四键的结构特点来书写有机物结构式或结构简式,并注意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电子式的区别。例如写乙醇的结构式时,名称中的“乙”表示有2个碳原子,“醇”表示含羟基-OH,先写出2个碳的骨架,再接上-OH,最后根据碳四键原则补足H。按照这样的方法,其它的有机物(醇类、醛类、羧酸类)等的书写也迎刃而解了。
二、注重课堂上教师的形象化演示,深刻理解有机反应原理
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再繁多,都离不开碳四键的基本原则,结构再复杂,也都离不开常见的几种官能团组成。因此,抓好有机物结构特点和变化规律,理解各种有机反应原理是提高有机物解题能力的关键。由于有机物结构抽象,教师往往运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等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一定要注重课堂上教师演示的各种有机物的分子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记清楚各种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官能团,并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深刻理解有机反应原理。我们除了注重多媒体、模型等这些教师常用的演示之外,还可用“人”来模拟想象有机反应过程,因为人的四肢正如碳的四个键。例如:甲烷的一元取代就好比人的一只手上的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二元取代就好比双手上东西都换了,三元、四元取代以此类推;乙烯的加成反应过程也可以用“人”来模拟,如果伸展的四肢代表四个单键的话,那么双手相握就好比容易断裂的双键,当握着的双手打开后就变成了伸展的四肢,就如双键断开变成了单键。理解了这点后,加聚反应也就容易理解了:好象无数个人由自己双手相握变成手拉手的过程。我们还可以根据以上的模拟过程联想其它的有机反应原理:比如消去反应、酯化反应等。
三、善于总结规律,学会学习方法
学习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先从代表物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然后类推到一类物质。学生在学习有机物时要抓住这条规律进行学习,特别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条规律贯穿所有有机物部分内容,指导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必修二第三章开始进入有机物的学习,由甲烷牢固的正四面体结构决定它的性质稳定,一般情况下不能跟强酸强碱以及强氧化剂反应,特定条件下能发生燃烧、取代以及分解反应,然后由性质决定它的用途,最后由甲烷的性质类推到跟它结构相似的一类烷烃的性质。接着乙烯的学习也是从结构特点出发,乙烯含有一个容易断裂的碳碳双键,它的化学性质就表现在这个双键上,结构决定性质,其中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消去反应都涉及双键的断裂和形成,因此乙烯能发生以上这些反应,最后类推到含有碳碳双键的烯烃,也具有与乙烯相似的化学性质。在以后的有机物学习中,基本上都按照这条规律进行: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
四、以官能团之间的联系为主线,构建知识框架
将各类物质或官能团的性质分别突破以后,我们会觉得知识有些散乱,此时我们不防以一些重要物质或官能团为主线,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有机知识框架,为有机合成和推断提供明确的思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简要而系统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可以加深和拓宽对化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学好有机化学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1、联系结构,记清性质2、对比种类,记准性质 3、举一反三,用活性质。
总的来说,有机化学在高考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有机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原理、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要学好有机化学,突破有机化学难点,学生要从常规课堂切入:转变学习的思维方法,入好有机化学之门;注重课堂上教师的形象化演示,深刻理解有机反应原理;善于总结规律,学会学习方法;以官能团之间的联系为主线,构建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1]周立典.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应重视四个环节[J]. 广西教育, 2007, (29) .
[2]王亮. 从多个角度进行有机化学的复习[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9, (06) .
有机化学知识汇总范文2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
本科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抓好本科教学工作,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本科教育成果,离不开师生的密切配合,离不开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创新教学思维,改变教学模式,构建和谐、协作、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听得懂”、“写得出”、“讲得清”、“用得熟”,才能将所学知识掌握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层面的内容,这个过程需要师生共同深度参与。混合式教学是高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也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了方法与技术保障[1]。创新教学方法是当下疫情期间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全国高校的众多课程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采用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2-4]。我们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现报道如下。
1深度学习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药物化学课程是药物制剂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发现和发展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合成药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所涉及的原理与有机化学课程联系非常紧密,是有机化学和药物合成反应的后续课程。化学学科本身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化学的各二级学科中,有机化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尤为突出。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是相互促进的,应把这两门课程看做一个“课程对”,在学习药物化学时,应对有机化学的内容进行深度梳理,从而达到深度理解。
1.1药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5]深度学习视域下药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目标应为: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本质、药物合成的方法、反应的类型、影响条件及各类药物合成开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掌握新药开发和研究的方法。形成创新的审辨思维与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基于以上目标,我们对药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图1)。包括课前线上线下预习、课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答疑、课后线下拓展分组讨论,线上总结答疑等3个阶段。通过课前学习通线上平台学习任务,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结合有机化学相应内容预先学习相关MOOC,并且抓住知识点的核心,提出问题,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课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重点答疑,讲解关键知识点,解决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感到困惑的内容,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联系有机化学理论对问题进行归纳,教师进一步点评总结,夯实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根据学习内容线上作业和拓展资料,让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入,实现深度学习。在实施环节,引入在线微课、翻转课堂、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小组讨论、教师提问、教师总结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
1.2《药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基于上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我们对药物化学的教学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显著提高,学习成绩有一定的提升,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也大大增强了。1.2.1课前线上线下预习我校药学系使用的教材是尤启冬教授主编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物化学》。授课教师将本教材与诸多其他版本的经典教材进行了比较,对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有机药物的化学本质,在学习通上传了相应章节的反应机理,备注了所学内容与教材中相应内容的联系,要求学生根据任务进行预习,引导学生针对性的复习有机化学知识。在上传过程中,没有一次性地把所有章节的内容上传,而是在每次上课前一天上传需要预习的内容,保证了学生们学习知识的重点,便于明晰学习任务。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把所学反应的机制和应用范围整理成笔记形式,对于不能理解的知识内容可以形成问题,通过学习通反馈给教师。在此过程中,对知识实现初步的掌握。例:《药物化学》“第八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第一节生物烷化剂(表1)。1.2.2根据问题反馈进行课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此环节为巩固课前预习成果,充分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环节,通过课前线上线下的预习,与有机化学相联系的预习,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但是会有部分难点需要课上解决,教师在课前汇总学生在学习通上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进行逐一解答。把化学反应的机制讲解清楚,对课前的预习工作做适当的点评,辅导学生优化预习方法。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适当的课上习题讲解,在学习通上做一些测试题目(通常为2~3道题目),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掌握。教师对涉及的合成反应在新药合成开发中的应用,尤其是临床常用的药物的合成中包含所学反应的,适当详细讲解,让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积极性。例:如图2所示反应是“第四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合成高效催眠药唑吡坦的反应,此反应涉及氮原子的酰化反应,在讲此反应的同时,帮助同学们回忆有机化学中酰化反应(亲核加成-消除反应)。同时拓展讲解镇静催眠药的情况,并可以增加一些新药研发的细节,并可以融入思政因素。1.2.3课后拓展线上作业和拓展资料[6],线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强化知识点[7]。此环节为知识的拓展环节,目的是进一步使学生内化所学知识点,培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作业练习、章节测验,作为学生期末复习的要点,学生所获作业成绩和测验成绩作为期末考评的一部分。同时,在学习通平台跟当次课程相关的药物合成信息,详细介绍反应的机理、条件及达到的收率。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化学反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不定期地在课余时间举办药物化学主题讨论,加深学生对药物化学机制和合成的理解,讨论结束后,安排学生对讨论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唑吡坦的合成反应中,涉及到亲核加成-消除反应、亲电取代反应、曼尼希反应、彻底甲基化、霍夫曼消除反应、氧化反应和酰化反应等,这些反应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均有涉及。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分别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及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在药物化学学习中,除了可以在课前联系有机化学进行预习外,在课后集中讨论每个合成反应相应的反应机制,有助于巩固和加深记忆及对反应的理解。1.2.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为了评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我们将药物制剂班和制药工程班(二者均为二本专业,入学成绩差异无显著性;2个班的人数分别为31和33人,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进行了平行对照,药物制剂班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制药工程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期末考试成绩药物制剂班及格率为93.55%,良好率22.58%;制药工程班及格率为87.88%,良好率19.18%,差异有显著性。表明此次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1.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辅助措施
1.3.1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除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任课教师还增加了翻转课堂[8]、PBL[9]和BOPPPS[10]等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过程。1.3.2完善了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逐步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
2结论和思考
2.1专业基础课程之间、专业课之间联系紧密
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把具有紧密联系的相关课程设置为“课程对”,如: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和药物化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生理学和病理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在学习后续课程的时候,对作为后修课程的“课程对”中的另一门课程进行深度复习,增加对前一课程的理解,增强对后一课程的掌握,从而达到对知识体系的融汇贯通。
2.2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有机化学知识汇总范文3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教材研究
一、背景
21世纪新型人才评判标准中必不可少的一条就是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有效地进行技术沟通和交流。在社会对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和改革成为必然。
为了适应社会对21世纪新型人才的更高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需求,各高校纷纷开设拓展课程,如南京林业大学开设了《英美文学赏析》、《跨文化交际》等;中国矿业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化概况》、《西方文明史》、《商务英语会话》等。就目前大学英语开设的目的和授课内容而言,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可以分为通识类拓展课程和专业导向类拓展课程。前者基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理论,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以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导向;后者基于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理论,以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为导向。温州大学2011年2月开始在商学院和化学学院进行专业结合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试点,开设了专业相关的拓展课程,如《国际商务英语沟通》和《英语中的化学元素与生活》。其中《英语中的化学元素与生活》就是一门基于ESP理论的面向化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着重促进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是在开课初始,由于当前国内出版的专门面向化学专业的大学英语综合教材寥寥无几,已出版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有关化学方面的教材出版近乎为零,目前只有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应用提高阶段系列教材。随着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的纵深发展,相应的教材开发也必然需要随之发展和提升。
二、相关研究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又称为专门用途英语,在国外已有悠久历史,并且受到足够重视。这是由英美等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到了20世纪80年代,研究ESP的人越来越多,其中Pauline Robinson(1980)指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以及学生学习英语以便获取自己所从事专业或不同体裁的知识或技能[1]。Strevens(1988)也曾指出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科技英语等。他指出ESP的4个区别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有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2]。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的Laurence Anthony教授在语料库语言学、专门用途英语、教育技术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他在2007年就开始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方面的探索,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着重结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技能(ESP教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着重对学术英语能力(EAP教学)方面的探索[3],如今他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卓越成效,并且出版了多套相关教材。
同时,随着中国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多门拓展课程的教材也逐渐得到开发而随之相应出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应用提高阶段教材系列备受关注,涵盖了商务经贸、农科、文科、理工、美术等专业,还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引进用于专业英语学习与提高的自学教材,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体生物学、商务、地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2003年出版的针对化学专业学生所编写的《新世纪理工科英语教程:化学与化工》教材实际上更多关注的是专业知识学习,适合已熟练掌握化学专业英语术语的高年级的化学专业学生使用。然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有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同时更关注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对于处于基础阶段的化学专业学生来说,在学习化学专业双语课程的同时,需要修读一门化学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帮助其解决语言难题。比如对于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双语教学课程“有机化学”,要求二年级学生使用美国康奈尔大学John McMurry编写的国外全英语教材“Organic Chemistry”第七版教材。该版本以最基础的烯属烃(alkenes)的介绍说明开始,逐步转向复杂的化学原理内容,全本共分为31章,涉及结构与键合、极性共价键(酸和碱)、有机化合物(烯属烃及其立体化学)等内容。[4]因为所有的说明都是全英文的,再加上诸多复杂多变的化学专业词汇,学生均反映学习该教材时遇到许多语言问题,如看不懂、词汇多、结构复杂等问题,更多的是专业词汇不易识记、英语语法基础不好、口语不好、化学元素或化合物能写出符号或分子式却不会读与写其英文全称,等等。归根结底,面向化学专业的拓展英语教材的设计和选材必须以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发展需求为根本,能够有效地帮助其解决专业学习中的语言难题,同时,还需要增强其专业文化修养。
因此,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应该通过化学专业的双语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双方合作,共同开发适合低年级的专业学生使用的大学英语拓展教材,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真实实现大学英语“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得到不断关注和深入。
三、化学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的内在要求
1.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的独特性
与化学专业的双语课程相比,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则像科普读物,不过并不局限于对化学现象、化学原理的说明,也包含了很多隐藏在化学元素背后的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帮助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在使用中识记专业词汇、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开拓思维等。双语课程的教材专业性强,学习强度大,学生容易紧张,为更多地掌握专业知识,往往会忽略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要以双语课程的导读课为基准,要由英语专业的教师为主要的编纂人员,在化学专业双语教师的指导和配合下进行选材、确定教材框架等,且对修读该课程的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学期结束时进行的问卷调查作为教材编写的意见反馈,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真实实现大学英语“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和传统的通用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以英语为工具和载体,立足于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综合语言技能。其教学的内容与学习者的专业相关,并与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同步,是专业教学的基础;其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四、六级考试为准绳的唯一性,突出学生的专业导向,加强英语知识和专业学习的紧密结合。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依托,能极大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加强对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学习及应用英语技能阅读相关文献、相关报道,进一步锻炼语言能力,隐藏在化学元素背后的文化知识,比如名家逸事、化学元素命名的典故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帮助其提高学习兴趣,更能为高年级的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实现逐步与EAP接轨。
教材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英语与专业学习的需求,教材的内容拣选、词汇的编写以及练习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其专业为导向,而不是使之完全专业化,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技能,同时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文化素养。
2.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的师资力量
正如Anthony教授所提出的那样,进行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拓展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一定和专业教师一样精通专业知识,也不需要在专业知识方面超过学生。但是,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一方面要提高其语言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应该适当地拓宽相关专业知识领域,不断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改进和完善化学拓展课程的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拣选教学内容,提升化工文化意识,适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内容的陈述、演说、展示等目标,并且使其能够阅读与翻译化学专业书籍的英语原著,也能有效地归纳、提取专业信息与知识,为其专业双语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3.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的可持续发展性
拓展课程改革逐步得到深入发展,随之发展的首先就是进一步开发拓展教材,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仍是不可改变的目标,同时教材的研发必须紧密结合专业,设置多样性的教学素材,为双语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四、新教材的设想
温州大学化材学院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有机化学”要求使用美国康奈尔大学John McMurry编写的国外全英语教材“Organic Chemistry”第七版。因为所有的说明都是全英文,再加上诸多复杂多变的化学专业词汇,学生均反映学习该教材时遇到许多语言问题,如看不懂、词汇多、结构复杂等问题,更多是易忘记专业词汇、英语语法基础不好、口语不好,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项目组成员与化材学院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有机化学”的任课教师余小春老师进行了讨论与交流,认为化材学院的本科生在完成大一一学年的大学英语综合课程学习后,应该选修一门跟他们专业课程尤其是双语教学课程“有机化学”衔接紧密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帮助解决学生在双语课学习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在此共识的基础上,项目组成员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着手开发、设计与本教材对应的课程“英语中的化学元素与生活”,并于下半年9月份正式向学生开放修读,其教学内容根据“有机化学”引进版英文教材所体现的工程文化组织而成,其教学材料通过网络、图书馆书籍、期刊等多渠道搜集而成,其章节主题与“有机化学”的英文教材主题相关,从而起到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有机化学的导读作用。
本教材共设六章,即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各有一个主题,包含两篇与话题相关的文章;每个单元主题鲜明,包括化学与自然、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有关化学的故事、化学名家、化学的发展历程等方面。本着实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转换,实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过渡,实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时空的连接的理念,第一个单元的主题为化学与自然,因为自然既是热门话题,又是人们生活的大环境,与生活息息相关。第二单元的主题为化学与生活,相对第一单元的环境问题而言,生活就是人们身边的、日常的发生现象。环境、生活中存在许多与化学相关的表象,通过第一、二单元的话题学习,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从环境变化、日常生活的表象出发,向专业原理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第三单元化学反应是化学专业知识与英语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单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在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化学发明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文化探索。第六单元既是对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的总结,又是对未来化学发展的一个展望,引发学生思考化学的学科前景。
每个单元分三大部分,各部分各有侧重,导入热身练习的设计按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复合式听写形式,既帮助学生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又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课堂活动部分包含两篇课文A篇和B篇,均为科普文类型的阅读素材,A篇为课内精读课文,课堂活动组织主要围绕A课文进行,B篇为补充阅读课文,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和广度。A、B两篇课文中出现的化学专业词汇为学习重点,教师以课文为依托,由点入面,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词汇。而且A课文后配有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应用练习,包括词汇运用能力的习题(单词与短语)、词汇扩展练习、翻译练习与写作练习等。课后活动部分的专业词汇专栏和专业词汇扩展说明为学生的专业词汇识记提供了便利。
化学专业词汇多,而且变化多,不易识记。本教材中各个单元对于文中出现的化学专业词汇进行了体例统一的标注,以引起学生重视,并针对专业词汇添加适当的英文释义及相应的化学符号和公式,在单元末尾以专栏形式汇总本单元中出现的化学专业词汇,增加词汇扩展学习说明,提示相关的化学专业词缀或词根信息,并设置相应的练习,通过增加词汇复现帮助识记。
同时针对化学专业的学生普遍英语听、说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教材就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设置了学生最不擅长的填空听写练习、选用某些词汇的篇章写作练习、应用文写作练习等,注重单词与词组的正确使用,有效指导学生在用中学。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立足于教学对象的专业实际,着重增强学生对专业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分类教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推动了课程教学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迫切需要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紧密的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戴明忠,涂孝春.ESP及大学英语教学.成都大学学报.2009(2):126-128.
[2]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 In M.Tickoo (Ed.),ESP:State of the art(1-13),1988.
[3]Anthony,L.Examples of ESP in Action in Japan: Centralized ESP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hools.In H.Terauchi,Yamauchi,J.Noguchi,& S. Sasajima(Eds.),ESP in the 21st century:ESP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day(pp.163-166). Tokyo,Japan: Taishukan Press,(2010).
有机化学知识汇总范文4
1药学专业医用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药学专业的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依据理论教学进度开设,沿袭本科的教学模式,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并且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这2门课程内容,无论是理论和实验只是表面上整合在一起,实质上还是2门课分别教授与实验,即一位教师先上无机化学部分,结束后,另一位教师接着上有机化学部分,实验部分也还是穿插在相关理论教学中。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基础性实验为主,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实验体系,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几乎没有,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反映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联系。
1.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指导教师讲解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方法为目的,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1.3实验要求不规范,考评制度不完善
教师仅凭每位学生若干次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分作为学生的最终实验成绩,并没有将学生平时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实验操作考核等方面结合起来,缺少过程性评价。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较差,只重视实验报告的成绩,忽略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2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深化改革的措施与效果
2.1重新设计教学大纲,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化学的新进展,结合药学专业特点,以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能力培养为原则,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医用化学与药学、理论与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精选与药学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尽量保留基本操作实验模块,将化学实验内容重组为如下3个模块:
(1)一般的基础实验模块。包括洗涤、干燥、加热、结晶、萃取、过滤、加样、蒸馏、蒸发、回流以及量筒、天平等一般仪器操作;滴定、转移以及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刻度吸量管等容量仪器的使用;酸度计、旋光仪、折光仪等分析仪器的使用等;
(2)综合实验模块。即选取以紧密结合实际应用的实验作为综合性实验。例如茶叶提取咖啡碱的实验等;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已经学过的化学理论与实验技术,自选实验题目,自选实验方法等[1]。3个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实验模块都有各自的主题,目标明确,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后会感觉到自己在实验技能上有较大的提高,很有成就感。
2.2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在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中,基本上是以指导教师为主体,一般指导教师课前先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一一写在黑板上,上课时再逐项一一讲解,并将要用到的仪器边讲解边做示教。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对于教师刚刚演示过的操作基本没有印象,只是按部就班、非常被动地做实验,故实验过程中往往错误较多,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2.2.1实验教学小班化以前大班教学过程中,因指导教师的精力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顾此失彼,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教师的指导,导致个别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不想动手做实验,甚至只顾玩弄手机或高谈阔论,看见教师过去就装模作样应付一下,教师一转身立马又老方一帖,实验课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由于实验教学是一种过程教育,所以只有加强平时考核,检查和反馈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教育目标,才能帮助教师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整个教学过程。近2年来,为了从跟本上改革以前大班实验教学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分小班化进行教学(即将过去60人左右的大班对半分成约30人左右的小班)。实验课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少了一半,指导教师能够较全面地观察到每位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操作时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得到纠正,甚至还可以手把手地指导每一位学生,不仅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2.2督促学生切实做好实验预习工作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预习,使学生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学生有思考的机会与空间。实验预习的重点放在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操作要点的掌握、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上,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听讲,针对性较强,实验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指导教师在学生实验前的讲解中,将相关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等分解成若干个问题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分并进行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对比分析药学2009级和2010级学生不同预习方法的效果,其中2009级学生完成实验预习报告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上课前没有提问只做讲解;2010级学生在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来讲解,结果表明,通过提问方式的可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实验预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3重视对学生基础操作技能的培养,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能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基础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后续开展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做好充分准备。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重点突出,注重细节,仪器操作示范准确,重视仪器的基本操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始终做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有时甚至还进行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独立操作,教师则针对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点和解释,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以此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教学过程由传授知识扩展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每次实验结束前指导教师都要求学生当场将记录的实验数据交给教师,教师一一加以批改,并指出实验数据记录不规范之处和是否合理等,让学生及时分析实验结果误差过大的原因。教师在小结时还要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在今后的实验中得到改正,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实验结束后,总结此次实验的收获,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并要求在下次实验中加以改进。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明确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2.4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过去传统的实验讲解教学模式,考虑到实验条件、时间、和污染严重等问题,运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通过展示各仪器操作的录像,将仪器基本操作规范准确、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实验课堂教学具有生动性和互动性,以充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穿插指导教师的具体讲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般实验时要用到的各种仪器也通过多媒体展示其操作方法,并与教师的演示充分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实验的趣味性和实验教学的效率[2]。
2.2.5开放相关实验室与仪器室与各班课代表密切联系,协调好各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利用中午或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实训。实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有常用仪器基本操作的操练,也有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其中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需经过指导教师的审查后才可以进实验室实训,实验室与仪器室的开放,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3]。
2.3改革实验考核,提升实验水平
科学的评价考核能正确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改革了以往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方式单一,不能科学全面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在“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注重实验的过程评价。由于各模块的实验操作要求上有所差别,所以在教学进行到一个模块阶段时,安排一次考查实验,检查学生的实验掌握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结。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把各时段、各种形式(学生的预习、课堂提问、平时实验时的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每次的实验考核等)的考核结果加权汇总作为最终的评分,积极探索形成性、过程性考核和课程结束时的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新模式。
有机化学知识汇总范文5
关键词:精细有机合成技术;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承担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十多个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组成的,各个单元反应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也是一系列经典反应的抽象总结。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这些反应的规律与特点全部灌输给学生,然后安排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考核手段单一,实践动手与理论脱节。如何有效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具有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特点,受到了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师的普遍认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开展了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我们在三年制高中后大专的精细化工0711、0721班的第4学期进行了项目化改革的初步尝试。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通过设立一些教学项目,以完成项目的方式,达到实践动手与理论知识的充分结合。这些项目主要是依据现实工作项目的具体过程分析而确定的,其主要特点是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素质的培养、知识的运用全部体现在项目完成过程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考核的方式,由过去传统的一份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法改为项目化的过程考核。那么,这种项目教学实施后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何考核?项目化过程考核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改造企业案例成为适合教学的项目
项目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项目载体,通过项目训练实现学生知识的渗透、能力的掌握、素质的培养,因此,项目的选择十分重要。在项目的选择中不能单纯为了做项目而找项目,为了将所学的知识与将来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我们寻找了一些企业案例,并将此作为学生的项目。这样,既能让学生从课本上学习到知识,又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并能够从所做的实验中进行分析、总结,实现知识的提升,真正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效果。如何寻找这些企业案例,并使这些案例能够适应学校教学的现状,就成为一项比较艰苦的需要花大力气的工程。
由于企业案例与市场相关,也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经营状态等有很大关系,所以不太适合直接作为学生的训练项目。在将有关的案例作为项目时,就需要将所选择的案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教学和学习的项目。开发这些项目时,需要结合学校的师资、社会与化工企业的资源情况,首先确定精细化学品技术专业要求学生达到的职业技能、基本培养目标与核心技能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专门人员负责从企业案例中寻找合适的项目、任务作为知识载体并由学校的教师最终开发成教学项目。所选项目必须是典型的,将其开发成教学项目后,要真正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例如肉桂酸的合成是企业里一个很大的项目,因为肉桂酸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工业中间体之一,广泛用于医药、香料、塑料和感光树脂等化工产品中。在选择这个项目时,我们考虑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合成过程安排在实验室完成,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查阅资料,进行理论上的放大,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项目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于精细有机合成所涉及的内容过于广泛,很难用一个项目涵盖所有的知识点,所以在选择项目时,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企业中有关的案例作为项目。为了达到所有知识点的融合,在针对不同单元反应设计了8个项目后,又设计了2个综合项目,以求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和提高。
教学项目在制定后,就需要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排列。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在工厂内和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笔者进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硝基苯的制备,这个实验只要一步完成,实验现象也比较明显。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时,学生反映利用以前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很容易找到有关的解决方案。在完成这个项目的时候,既培养了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过程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容易归纳、总结出一些合成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熟悉了项目化的教学的过程后,所掌握的知识会更加牢固和易于应用。
通过一系列项目的训练,既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以及图书馆资源,又可充分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到笔者进行最后的综合项目时,学生已经感觉不到太大的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建立适当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与考核方案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传统的考核方式是用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对合成基础知识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没有办法考核的。
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有着明显不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自己,他们要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一切都围绕着项目(或任务)来进行。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探讨问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要阐述自己的观点,用自己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说服项目委托方代表(项目形成时,模拟现实场景,教师作为项目的委托方代表,由学生竞争、投标,获得项目),还要运用查阅的资料、实验的数据、理论的根据等证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的。也就是说,学生是自主学习知识,并且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随着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教师的身份、行为、结果都是不断变化的。项目布置时,教师的身份是项目委托方的代表;项目进行时,教师的身份可能有如下六种:一是提醒者,二是巡视者,三是咨询者,四是自由参与者,五是过程控制者,六是问题记录员。只有点评结果时,才是指导教师。
采用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建立针对操作过程的考核方式,用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等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改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一系列考核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完成整门课程后,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可使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团队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通过对这些项目的总结,对个人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在这个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笔者实施的项目化教学是首先建立项目化的情境,委托学生进行项目的投标,学生根据项目情况在实施之前做好人员分工,确定好各自的角色,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
其次,为了不使学生仅仅为了完成项目而单纯地去做项目,在项目正式实施前,建立项目引导文,让学生能够在做项目之前把必需的理论知识先行巩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把有关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都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参考使用。
再次,进行项目投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项目化注重的是平时考核,所以在这里,笔者进行了有关项目投标(汇报)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内容的考核,加强考核的针对性。考核方案的重点放在对资料的检索以及方案的形成上,通过学生的汇报和学生的互评来完善这一考核方案。在学生就投标的内容进行互评时,笔者发现有些学生不能及时确定实验方案,而且一些操作与理论会有些许脱节,所以,教师应适时对一些关键点进行引导和补充,使学生形成可以实施的方案,以便进入下一个环节。
又次,在学生形成自己的方案后,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实施自己形成的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进行考核,按照实验室的要求进行,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实验、按记录格式要求记录实验过程、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依据实验过程及最终产品的质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最后,学生完成了项目的实施阶段,将进入的环节是对项目的总结。这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由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对相应单元合成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并将所总结内容进行汇报。笔者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考核时,是按照学生所交试验报告以及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定,要让学生真正对自己的实践成果进行汇总,而不是简单地查找课本进行知识的罗列。
项目化教学成果总结
对学生进行的教学效果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法学到了以前课程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结合得很好,并表示希望这种教学方法一直延续。学生从中得到一个启示:实验的过程并不是仅仅完成一个实验,而是一类合成中的一个特例。
项目化教学也存在一个难点,需要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预先设想不到的问题。
总之,项目化教学的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学项目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实验、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都融合于项目的完成过程之中;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素质的培养、知识的运用也全部体现在项目完成过程之中。项目化教学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昊昱.精细有机合成单元过程课考核方法改革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2):109-110.
[2]侯文顺,胡英杰.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0):12-13.
[3]陈东红.有机化学实验[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有机化学知识汇总范文6
关键词:师范生;化学实验技能;实验教学能力
1研究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年轻教师的职责,同时还被新时代赋予了教师职后培训的新使命,需要承担“国培”、“省培”等很多项目的实施.做好这些工作,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密切了解基础教育.化学学科具有“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化学实验教学在中学、大学均具有独特而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师范院校的相关研究显示:种种改革举措的实施对提升高师生化学实验综合能力效果并不显著.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是提高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效果的基础[1-2].顾明远先生也曾提出:“当前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大学和中学的衔接”[3].回顾新课程改革,中学化学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等方面均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尤其是实验的内涵日渐丰富.课程改革直接对中学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对高师院校化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学习的终极目标应是“学以致用”,但高考制度改革和招生规模盲目扩大及其他一些因素,导致高师生的化学实验技能仍为薄弱,尤其与中学教师所需要的实验教学能力并不相符合.因此,研究大学与中学在化学课程尤其是实验上的衔接有着现实意义.
2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2.1高中化学实验设置及实施现状
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无论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一方面沿袭将实验分散于对应专题的一贯做法,如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化学1和化学2各种类别的实验总数分别高达58、96、107个之多[4].另一方面,均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单独设置《实验化学》选修模块.这些设置既突出“实验是化学的核心”学科思想,又以系统化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深化认识.当前高考对实验的考核仅以选择题和实验问答题形式考核基础内容,甚少涉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优化,同时因教学时间、设备、师资配置等多方面原因,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很大程度依旧呈现“带学生观看实验视频、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旧面貌,教材设置的实验虽多,但很多实验只看视频或教师讲解实验并不直接操作,学生印象不深,实验能力并不能提高.因此纵然课程设置再科学合理,化学实验再增强了灵活性,但皆因缺乏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评价,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不行,综合实验技能更谈不上.
2.2高师化学实验设置和实施教学现状
高师实验课程体系在设置、内容、开课时间上过多依附于理论课程,过分强调课程的独立性,对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结合重视不够;实验技能的训练则单纯依附教师,方式过于单调,实验活动形式单一;理论课数量多于实验课,学生缺乏足够的操作训练;部分实验内容陈旧或重复出现,实验手段缺乏时代气息;按部就班的实验报告册,诱导学生滋生懒惰情绪,扼杀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优化方面的求知欲;高师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化学实验设备,但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或验证性实验,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导致未来的中学教学陷入“两难境地”—-学的无用,用的未学.调查发现高中教材中出现的先进仪器如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元素分析仪、核磁共振仪、反渗透膜、熔点仪、数字密度计等,中学老师自己都不认识、不清楚.同时,与中学构建校本课程的现状相比,高师的统编教材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内容与中学化学实验的联系更是极为薄弱,未能体现培养“化学教师”这一根本目标和师范特色.
3实验教学优化改革
无机化学实验是高师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与中学化学实验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是中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课程,是学生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实验创新能力的基础课程,是学好化学实验的关键.目前的无机化学教材内容详尽丰富,覆盖面全,但与现行中学化学实验内容相比,仍有较大出入[5].因此,紧密结合中学化学相关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开展高师无机化学实验改革很有必要[6].
3.1做好学情及教学分析
当前师范类化学专业的学生,高中时选学的是理化生综合,而大学里不仅要学习多门化学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化学教学论.未来的中学化学教师工作要求他们要将两者完美结合.通过调查与访谈,大一新生多数觉得无论是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与高中都大相径庭,适应困难.同时,高师院校配备的实验老师基本上都是学科的专业老师,在实验教学上比较侧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和验证实验的结果,直接把实验步骤给出,原理一讲,学生只管做实验,得结论;缺乏教学理念,对需要创设什么样的实验教学情境,学生喜欢什么,这个实验有什么用,可以采用什么不同的实验方式和实验活动,缺少思考;缺乏实验过程的引导,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处理方法,教师引导较少.从实验能力上看,大学教师老是抱怨现在的大学生实验态度、基本操作、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报告书写等能力表现差,其实说到底,大学实验老师并不了解新课改及高考环境下学生在化学实验上达到何种水平,忽视了两阶段化学实验间的种种“脱节”.这些事实同时影响着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升.究其原因,中高考制度改革、大学扩招难逃其责;而两阶段从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到老师教学方法上均差别迥异,无形中延长了新生的适应期.因此,深入了解新生之前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实验能力、兴趣等,制定相应的措施是帮助高师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化学实验学习的根本.
3.2促进实验教师教学观念转变
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是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7]”.大学教育以自学为主,但学生始终需要教师适当的指导.当前高等师范化学教育多侧重于个人实验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的培养,而中学老师需要的是实验教学技能的应用,两者有显著差异.因此,应进一步转变大学实验教师的教学思想,在重视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结合教学论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融入实验的教学功能.实验老师应明确高师生是未来中学教师的主力军,实验教学着眼于未来,保证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化学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意识和责任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实验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同时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3调整并规范实验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师范教育提高学生对未来中学教学工作的适应性,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至关重要.我们提出“三层一线”实验教学体系,即化学实验基础、综合提高实验和专业研究实验3个层次,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线;化学专业实验课设置应多于理论课;多角度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努力使实验体系和内容趋于科学和完善.
3.3.1重视基本操作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的重点是熟练而规范的操作,这是后续化学课程顺利进行及提高实验技能的保障.传统的“典型示范、动作分解、反复练习和及时纠错”的规范化操作意识及基本训练应确保,保障大型实验仪器的选择、组装和系列实验的操作都能准确有序,为实验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影响实验教学效果重要的因素是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实验内容应该具有先进性和综合性,实验方法则应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为主[8-9].科技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值得探讨.目前我们采取的方法有: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课前仔细观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相关视频,并自行整理要点儿,初步熟悉基本操作;鼓励学生录制个人实验视频,课下反复播放寻找失误之处,并借助重复练习来矫正;鼓励学生交流优秀实验视频,方便日后在中学教学中使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中征集“规范实验操作”的策略和方案.
3.3.2引导学生创新实验
高考对实验的考核除了仪器应用相关的基础操作,主要是实验的纠错、改进、设计和评价,对教师而言自主创新和设计新实验的能力必不可缺.在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自主增加设计性明显的综合实验,并削减重复性、验证性实验,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好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多为“课前仓促预习、课堂照本实验、课后教师评阅”,“注入式”教学,危害极大.河北工业大学提出的无机实验课教学模式[10](见图1),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实验过程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检验,教师负责组织、指导、建议、评价并汇总,值得借鉴.
3.3.3规范实验技能考核
常规的实验评价机制过多侧重基础知识的书面考核和基本操作的规范考核,缺乏最重要的“实验过程跟踪评价”.实验能力的评价问题通过综合评定实验成绩的机制可得以解决,即兼顾多种成绩但调整其比重,如笔试成绩15%、平时实验成绩55%(其中预习30%)、期末实验操作成绩30%,督促学生重视实验过程.
4完善实验教学方法
新课程对中学教师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达到新课程目标.教师运用扎实的化学学科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结合一定的实验策略,运用观察、操作和思维三种相互影响和交叉的心理活动,去解决某个特定的化学实验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能力.同时,采取与中学老师互动讨论学习的方式,如开学初邀请优秀的化学老师给新生讲解高中化学实验考试、实验教学的要点;定期请中学老师参与学生实验课,给学生做演示实验和常见的改进实验,指导学生注意事项;带领学生参与中学化学实验课,观察中学生在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熟悉中学实验教学环境,提升实验操作和教学技能.
5结语
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续,中学是师范生的回归之处.中学实验教学水平影响着高师化学新生基本实验技能,而高师生毕业时的实验技能会在中学化学教学起决定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中学化学老师的实验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师范的教学改革也在深入进行,研究两个阶段教学工作的衔接,对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将会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树永,张剑荣,陈六平.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措施初探[J].大学化学,2009,24(4):24-28.
[2]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55-56.
[3]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志华,张义建,沈良,等,浅谈新课标下高师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07,22(6):35.
[5]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无机化学实验[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梁华定,陈素清,林勇强.从中学化学实验看高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J].台州学院学报,2012,34(6):63.
[7]杨宝华,张爱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检验医学教育,2009,16(1):37-39.
[8]任玉杰,吴海霞,胡方,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7,22(5):11-13.
[9]赵朝晖,邹汉波,梁红,等.化工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