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有机物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有机物概念

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1

关键词:概念;策略;特点

一、高中有机化学概念的特点

1.种类较多

高中有机化学概念的数目很多,比如: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同分异构体、结构式、结构简式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等等,这就使得学生需要记住的东西很多。

2.重复率比较高

在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很多基本的概念会重复的出现,例如,“同系物”首次出现于学生在学习烷烃时,但在之后在学习烯烃、炔烃、芳香烃的时候也碰到了这个概念。

二、高中学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

1.采取典型的例子让学生知道有机化学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去学习,学生在比较、分析之后就会比较容易好理解,而不会因为单纯的学习概念而感到枯燥,而且会记得比较牢固。比如: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在学习同系物概念时,教师可以用甲烷、乙烷等相邻烷烃来举例子。

2.运用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了解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次就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而是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行学习。如:在学生刚接触同系物概念的时候,学生只要了解这个概念就可以了,但在以后的学习中,同系物的概念再次反复地出现时候,教师就应该全面地介绍,并且强化前面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个概念有系统的理解。

3.运用比较的方法让有机化学概念明确

比较法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的最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强化,还可以系统地认识新的知识。掌握所有的有关概念。另外,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知道各类有机物的组成成分、分子结构等等,让学生了解有机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高中有机化学的概念复杂而且繁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系统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多种方法进行使用,不能让学生觉得困难而放弃学化学,教师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概念时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有条理地分析各类概念,把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差异见解清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好高中有机化学。

参考文献:

[1]徐敏.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的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陈立.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何瑞.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衔接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2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物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322.0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75-01

与其它自然学科一样生物学有其自身独特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生物学时对于这些概念的准确把握及深入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构成生物学素养的基础。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字面描述上,那就很容易形成刻板、机械式的印象,少了对这些概念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不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真正把握,也不能开拓学生思维更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在涉及向学生引入某些重要的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时一定要突破字面的东西,采取引导思考、设疑解惑、举一反三等方法,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地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样就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甚至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思辩、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因此,还是值得在工作中尝试的。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的几个例子,不乏稚嫩,但愿做引玉之砖。

例1. 生物界有一个很普遍的规则——相对表面积规则。假定一个细胞或生物体为一个球体,那么它的体积V、表面积为S,则单位体积所拥有的表面积为S/V=3/r.(r为半径)。由此可知,随着细胞或个体的体积增大其S/V反而减小。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生物学现象,在对学生引入时不妨做些阐释和归纳。这些问题有:a.细胞的体积为什么不能无限大?为什么细嚼有利于消化?为什么在做过氧化氢酶催化实验时要将新鲜肝脏研磨?为什么同样一块糖果嚼碎时溶解得快?为什么在做动物细胞培养时要将动物组织剪碎,并用胰蛋白酶处理成单个的细胞?b.为什么同物种的生物纬度越高体积越大?a类问题涉及到物质跨膜的运输能力或与溶液的接触面积;b类问题涉及到单位体积生物组织所拥有的与外界的接触面积,这关系到保温或散热的能力。这样处理之后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还可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会运用它。相关趣例:电视报道一母狮产下一幼崽后无奶,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取来绵羊奶哺育,结果两天后幼狮肚涨消化不良;情急之下找来只正在哺育幼仔的母山羊,用上山羊奶之后幼狮的状况大为改善。经检查分析发现山羊奶中的脂肪颗粒要比绵羊奶中的小得多,所以就很容易消化了。

例2. 光学显微镜使用中会遇到一些现象性的问题。比如,低倍镜下视野较亮,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变暗。似乎很抽象,只能被动接受无法解释的样子。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被动记忆,那就无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的探究兴趣,效果当然不佳。不如就此设问: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光源没变即光强没变,光线从物镜进入从目镜传出进入眼睛成像。高、低倍镜下眼睛看到的视场的大小是一样的,但视野大小不一样。低倍镜下视野大为S,高倍镜下视野小为s,光源的光强为I,则低倍镜下视场的通光量为SI,高倍镜下的通光量为sI,SI>sI,故低倍镜下视场较亮,换成高倍镜后视场大小没变而视野变小引起通光量减小,所以视场变暗。这样一来,看似抽象乏味的东西反而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3.一个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其数量增长符合J型曲线,但在现实环境条件下其增长曲线会发生扭曲而成S型曲线。这一转变过程中种群数量会减少一部分,一般的说法是“由环境阻力引起的”,这种解释就很抽象了,环境阻力是什么呢?有必要深入理解,简单地说是指非理想条件即现实条件;详解应是对该种群而言的所有生存环境条件,有非生物因素的更有生物因素的限制。尤其要指明生物因素的影响:环境当中同时存在着其它的种群,即所有生物是生活在群落当中的。因此,不同种生物间就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会通过这些种间关系(比如以食物链的形式)在各种群间进行分配,群落稳定时其中各种群的数量变化几乎都是符合S型增长曲线的。如此阐释学生就容易从宏观上理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属于群落的而不是单一的种群。这样的寻根问底无疑对学生建立生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是有益的,也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3

关键词:有机化学;农牧;课程改革

农学、动物科学、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等农牧系列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该课程的内容贯穿了整个后续专业课程,为今后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有机化学》课程开设在大一下学期,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学时,实验学时18学时。有限的学时与日益丰富的教学内容矛盾重重。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农牧系列专业的教学体系不能照搬化学类专业的课程培养模式,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更新设计[1]。因此,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摸索,我们提出了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模式与思路。目的是通过改革,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将复杂枯燥的教学内容简单化,零散的内容规整化,模糊的内容清晰化,巩固了理论和基础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逐渐培育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1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化学类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课程为期一年,农牧系列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课程仅仅为一个学期。其次,部分农牧系列专业为文理兼招专业,文科生学习有机化学很吃力。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导致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存在了诸多的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如下:(1)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没有深入贯彻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通常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忽略了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文科生)产生厌学心理,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逐渐丧失。(2)教学内容落后、陈旧,缺乏近代最新理论和动向。教师为了备课方便,每一届学生均使用同作者、同版本的教材。课程内容与时代的进步和知识理论的托陈出新脱节,导致有机化学课程与后续课程相互链接不紧密。(3)教学方法单一,忽略了现代教学手段。教学中多采用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历史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直观教具[3]。(4)实验教学封闭独立。实验内容相对简单,实验项目少,缺乏与理论知识及人才培养要求的有效连接。(5)考核方式单一化。考核成绩主要取决与期末笔试,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初衷。这些问题与弊端,面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当前教育发展形势,显得很不适应。

2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方向

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的要求,加强教学内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推陈出新与提高。主要方向如下:(1)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近年来有机化学和农牧科学的发展,对个别章节的内容适当的删减、合并和增加。例如:删掉“光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含氮、硫、磷有机化合物”、“周环反应”、“亲电、亲核、自由基反应机理”、“有机合成”五章;合并“饱和烃”、“不饱和烃”、“卤代烃”三章;“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酸”两章;增加“天然有机化合物”、“有机物与环境污染”两章。其中,“含氮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类脂化合物”作为重点章节讲述。(2)实验内容的改革。利用实验项目辅助教学内容,以理论指导为准则,理论内容通过实验验证,在实验中穿插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实操技能。也可将有机化学相关工业原料或产品带进课堂,增加教学印象,如常见的通用塑料PP、PVC、PS、ABS等;合成树脂如酚醛树脂;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酯等。根据专业的特点,有机化学实验重“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分离”,轻“有机物合成、性质与鉴定”。实验内容可设置为:“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橙皮中柠檬油的提取”、“菠菜中叶绿素、胡罗卜素、叶黄素的分离提取”、“从牛奶中分离酪蛋白和乳糖”、“油脂的提取与性质”、“麻黄碱的提取和鉴定”等。(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学生参与并主导课堂、增加课堂吸引度和重视课堂评价三方面,可采用讨论法、互动法、讲授法等多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最新的有机化学前沿知识,查资料,找出与某一知识点相关的科研成果,然后在课堂上以主题讲座的形式向全体同学汇报并讲解,同时回答教师及其它同学所提问题。教学手段的改革包括开发、研发、选用恰当的直观教具参与课堂教学,丰富教学辅助工具,增加课堂信息量。例如,将专业所需的反应过程、反应机理、立体构型等抽象的内容,以立体、动画、视频等形式表达出来,而这些“可视化”的效果完全由学生完成,做到“学生主”。而教师可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有机化学领域主流杂志等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到“教师辅”。由于学生更爱听一些有机化学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教师主动了解并掌握学生的知识需求,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与所讲知识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营造“师生互助互学”的教学气氛。(4)教学形式的改革。教学形式的改革包括课上教学和课下辅导两方面。课下辅导包括学习和生活的辅导。拉近师生的距离,师生形成亦师、亦友、亦父、亦母、亦兄、亦姐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播,而且是育人的手段。

3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措施

本着“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力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主要措施如下:(1)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凸显主要的知识脉络和结构,把握以下两点:首先,将最新的理论、前沿性的技术和创新融入到教材中去。深入浅出的表达理论概念,不拖沓。例如讲授“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时,利用导课将近几年核糖核酸及全新蛋白质的发展史以影视图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说明其在医学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本章也是后续课程《生物化学》的基础,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在讲授基本理论与概念;“碳水化合物”中单糖、双糖和多糖的分子结构较难理解,讲授时可将三者代表物(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的分离、分析及合成方法,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等导入课堂后在介绍分子式和结构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以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课题为载体,课堂教学为途径,将授课内容融会贯通到课题中。如“天然产物化学和药物化学”相关课题研究,可先将利用先导化合物及其各种衍生物发展成一类新药的例子介绍给学生,根据实例引出授课内容。(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各高校的有机化学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去听课和学习。如(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云南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西北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等。同时开发并推出该专业所授有机化学课程网络版,在线作业、考试、答疑、预习、复习、查询等[4]。(3)增加课堂吸引度,提高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且数目庞大,故有机化学的每章及每节都有相互联系和关联的地方。例如“有机物的命名规则”是每一章都要讲授的,可将其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讲解。再如“醇酚,醛酮与羧酸”三章之间可通过相互的氧化及还原反应联系起来。只有教师喜欢授课,喜欢教室,喜欢学生,才能提高的课堂吸引力,增加课堂吸引度,使因学习过程无趣而导致课堂自制力下降的学生重新燃起学习的兴趣。(4)实验教学以实用性、技能性、先进性为准则。实验教学脱离不开理论指导,而理论内容需实验验证,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农牧系类专业有机化学实验学时较少,难以向化学类专业实验教学一样进行全面的训练和提升。故采用集中化实验教学法,即集中某个时间段(一般是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有机化学实验[5]。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设置“有机物提取和分离”综合性实验,在实验中穿插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结论将结合,提高动手能力。(5)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环节,当不是最重要的环节。对于人才培养而言,“重结果,轻过程”的理念应摒弃,主动求变,改变笔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考核模式。合理分配考核比例,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出勤、报告单成绩、实验动手表现)的比重加大,减小期末笔试成绩的比重。

4结语

对于学生培养规格来说,知识结构的要求是次要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是主要的。实践证明,每一门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对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修订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目大,这给有机化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总之,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可操作性强。通过教改,教学体系和课堂内容趋于合理、全面和科学。该课程的教改模式可为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高伟.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高教学刊,2017(6):113-114.

[2]吴凤龙,宋瑾.有机物系统命名法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探析[J].河套学院学报,2016(3):63-65.

[3]乔金霞.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爱斌,飞,陈银,等.大类培养模式下非化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16,31(9):20-23.

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4

关键词: 有机化学 高效性 有效途径

有机化学的特点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和变化多样的有机化学反应,多数学生反馈的情况是:听懂不难,但记住较难,运用更难,即使花了不少时间,也掌握不好。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考试成绩远远超过同一层次的非试验班,体现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该教学策略在课题组中不断推广与完善,效果不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必修、选修内容的深、广度的关系

《有机化合物》必修模块的知识难度不大,主要介绍几种常见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用途、反应类型和一些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拓展太多,只能初步上升到官能团的角度分析简单有机物的性质,并初步从有机物的结构分析简单的有机反应类型等,不要一步到高考的要求,难度太大,学生会丧失信心、兴趣,得不偿失。选修模块则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学习时可从结构决定性质的高度,对各类有机物代表物的结构特点、性质、反应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处理好必修、选修内容的深广度的关系,是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有机化学之初,学生认为有机化学难学、无机化学简单的想法,这很可能导致学习兴趣减弱甚至丧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实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可以利用有颜色变化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演示苯酚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含有醛基的物质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产生红色沉淀的实验;也可以分组或设计实验探究,如制取银镜、乙酸乙酯;毛和纤维织品的鉴别;用油脂制取肥皂等。实验时学生的兴致浓厚,同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很牢固,提高教学效率。

2.联系生产、生活、社会。有机化学和社会、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学中应经常注意联系。如乙烯可以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花、水果香味、炒菜提香用白酒和白醋,以引出酯的概念;食品袋和快餐盒是由什么制成的等,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及应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成绩自然提高。

3.引入科学史。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化学史,如乙醇一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杜康酒、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这些科学事迹创设问题情境,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与艰苦,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及质量提高。

三、抓好化学用语的教学

要学好有机化学,首先要过好化学用语这一关。学生写化学用语是一个难点。化学用语,教师首先要示范好,把方法和要点讲清楚,然后举一反三针对性地训练到位。每类物质的化学用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为了让学生掌握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在教学中每讲到新的反应类型的时候都可以用结构式的形式把有机化合物的断键和成键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第一印象中就记住这个类型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点。如在酯化反应中,通过动画演示酸脱羟基,醇脱氢的过程。把结构式和口诀放在一起,学生就记得更深,化学用语的掌握,还要通过课堂练习、小测、学习小组比赛、抽查等方法加深巩固。学生掌握好化学用语是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保障。

四、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是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重要的有效途径。

1.抓主线: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结构决定性质是学习有机化学的法宝。例如:不饱和烃中的双键、叁键由于其中的一个、二个键易断裂,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加成和加聚反应为它们的特征反应;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决定于官能团的性质,如甲酸乙酯、葡萄糖,它们都含有醛基,因此都具有醛的主要性质(如银镜反应等)。因此要根据官能团种类分析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学生找到了规律,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要抓住一条主线,就可以掌握全局,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小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材中的有机化学知识比较分散、零碎,部分学生感觉到“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有机化学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及时对比、归纳、总结,如将烃和烃的衍生物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化、网络化:

3.引导学生总结官能团的性质、颜色变化的反应、反应类型与物质类别的关系、溶解性等。

对复杂的有机物系统化,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轻松自如地学好这门功课。

五、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5

一、新课标下高考试题的结构

我对已经进入新课程高考的9个实验省(区)的高考试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山东、广东、江苏、福建等6省的化学高考试题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在试卷结构上支持了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必考题涵盖化学必修1、必修2和化学反应原理的核心内容;选考题部分由其他选修模块各出一道题组成,各题分值相同,由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分值在15%左右。

二、新课标下高考试题的特点

(一)考查的深度和广度与新课标一致。

从针对必修模块内容命题的整体情况看,试题的难度和覆盖面符合新课标对必修模块的要求,深广度控制合理,对于必修模块的教学有很好的导向性作用。

从同一主题内容的必考题目和选考题目的深广度看,必考题目和选考题目深广度层次清楚,有明显的差异,与课程标准对于该主题内容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要求相一致。如有机化学的命题,必考题目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内容涉及必修模块中出现的有机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深广度严格控制在必修模块学习阶段的要求,没有上升到从官能团、反应类型角度分析有机物的性质,如2009年(宁夏8、9题)。而在选考题目中不仅关注知识水平,而且关注应用水平,侧重从结构推断有机物性质,从官能团或反应类型推断有机物,如2009年(宁夏35题有机题)。

(二)关注对新增内容的考查

各实验省(区)的高考化学试题中都关注到了对新课标中新增内容的考查,主要有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杂化理论、光谱等内容,所占的分值在15%左右。考查的难度和深广度与新课标要求一致。

三、新课标下高考化学复习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学习研究,感悟基础继承和创新。

提高复习效益,不是单靠时间和精力得来的。教师要感悟和实践“人的教育”,把落脚点放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上。教师在复习中要做到“三学,四研”,掌握好复习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才能提高复习质量。

“三学”,一是指学习新课程标准,其教学目标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几方面提出的,是化学教学的纲领。二是学习2007―2009年考试说明(新课改实验省的)。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的重点,再学习是结合高考试题,感悟高考命题不拘泥于大纲和教材。三是学习2009年高考化学试题的评价报告中学生的失分点,专家的建议,等等。

“四研”指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命题思想;研究考纲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研究近三年考纲的变化、命题的趋势;研究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

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要准确理解“继承和创新”、“基础和能力”的含义。研究近三年课改区高考化学试题,它以化学中的STSE(社会、科技、生活、环境)为情景,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立意,对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思维和探究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中学化学教学和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新课程的推进中的所需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从高考应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来分析,高考卷中第一是必定有一定的基础题,以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第二是重点、难点、热点的考查有一定的连续性,如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辽宁2009年12题),离子共存问题(安徽2009年10题),阿佛加德罗常数(福建2009年8题),电化学(安徽2009年10题),盐类水解(安徽2009年13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2009年辽宁13题),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各实验省选考题),等等。这些知识点成为近三年常考的热点。随着高考化学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高三化学教师应从连续性上研究能力要求,研究陈题新出,研究考点在高考题中的呈现形式,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构建以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狠抓基础,着力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复习时,教师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化学知识为载体,构建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化学教学的侧重点不是知识的深度的挖掘,而是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意识。

构建以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的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脑海中激活和提取;从能力的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形成网络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高三复习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复习中专题和网络的建立。

(1)以化学知识分块进行专题归纳展开交叉式复习,将中学化学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化学与STSE模式。

(2)高考复习时,专题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疑问点、知识的难点、高考的热点题型题展开复习,在第二轮复习中进行,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和能量的变化,阿佛加德罗常数;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盐类水解,电化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有机物合成与推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设计和评价;无机框图推断;化学与STSE,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化学知识网络、化学能力与素养网络、化学体系网络,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化学知识完善化、深入化、集成化、网络化。专题的开设采用“讲―练―评”相结合的形式。一般这类题目有以下特点:能力性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性强(化学学科内的知识整合、化学与STSE的整合、新的开放型题、应用性题型),课改性强(如研究性学习等),不要随意拓展和加深,以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

2.控制难度,适度练习。

近三年新课程改革实验省的高考中侧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主干知识的考查,以必修模块和化学反应原理为核心内容。在试卷中20%的难题不是知识难、偏、怪,而是能力要求提高。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应针对大多数学生,而不是针对极少数考名校的学生,要集中精力针对“踩线生”选择中等难度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复习。对特优生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促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在练习方面,选择历年高考的经典题、精品题和知识归类题,改编、精选各地的模拟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反对题海战术和猜题押题。学生做题要进行类化、内化、优化、深化,解题后要反思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规律、解题失误、解题思路等,同时构建知识网络,积累经验,全面掌握中学化学各类题型的解题能力。

(三)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试题有利于对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考查,从更深层次来看,实验试题还能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化学实验试题,均具有以下特点:素材选取回归课本;重视学生探究实验的考查;对一些探究性实验的考查(如2009年福建卷25题);试题考查方式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出现了开放性试题。针对以上特点,在高三复习中,教师一定要给实验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带实验复习,也可用实验带动其他知识的复习。要特别重视开放性、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评价,尤其要重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四)重视能力立意,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

重视能力立意是高考考试题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近几年课改实验省高考化学试题在全面考查理解、推理、分析、判断与综合应用等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高三复习过程中大力加强和着重提高。

1.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下的高考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生的练习做题与模拟考试答卷来看,科学用语不规范、逻辑混乱的现象严重,如分子式、电子式、电极反应式、物质结构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等书写不规范;简答题上步骤不完善、表达不准确,名词术语、符号、单位漏写,等等。因此,能够恰当地使用本学科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定性或定量解决、分析自然科学现象和规律,是在整个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需强化培养的。

2.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题干、题设条件,以及科普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即能准确把握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并善于挖掘隐含条件,以及模仿能力。二是识图看表能力。与文字相比,用图表描述科研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从中提取信息,找出规律,是现代高考对考生能力提出一个新要求。

(五)注意个性差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来看,注重对考生全面的素质考查,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对考生的心理素质的考查。在高考复习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在高考中,只有那些基础扎实,对知识理解和运用,各方面能力较强,心理素质稳定的考生,才能临场不乱,充分发挥。

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6

关键词:教材;化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74-02

台湾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近年来,两岸师生互动频繁,不少学生可以到海峡对岸就读,因此研究“台湾海峡两岸中学化学教材”颇具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海峡两岸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做个比较,并且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很有必要。鉴于两岸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都遵循“一纲多本”,这里以大陆鲁科版和台湾南一版教材的“有机化学及相关内容”为例,进行相关比较分析。

一、两岸中学化学教材的比较

1.教学要求。两岸的教学要求,大部分相似,少部分不同以下列出不同点(表一)。

2.教材编排。选修部分,大陆的教材独立成册,台湾的教材与其他部分内容合编在一起。(表二)。

3.教材栏目。各有特色(表三)。

4.学段安排(表四)。

二、对教材比较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1.对教学要求比较结果的解释和应用。首先,海峡两岸的教学要求都重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大陆教材在选修教材中介绍的较多,台湾教材在必修中着重阐述而且举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如茶、烟、胃药等,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提高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内容要求方面台湾教材广度要比大陆教材大,增加不少内容如酚、醚、酮、胺类等。大陆教材在深度上有所侧重,如同分异构体一直都是大陆中学有机教材教学的重难点在要求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属较难的知识点,大陆教材放在选修中学较为合理,有助于学生对有机物结构的认识。

2.对教材编排比较结果的解释和应用。首先,从教学内容的编排来看,大陆《必修2》的有机部分与《有机化学基础》即相对独立又有递进的关系。《必修2》中通过学习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重要的有机代表物,初步体会有机化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有机化学基础》则是在此基础上,扩展到类别的学习如烷烃、烯烃、芳香烃、醇、羧酸等,通过系统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学习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进一步体会有机物在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教材这样编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对知识掌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台湾教材《基础化学2》重在介绍命名、同分异构体、分类以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有机物,而不是具体物质的化学性质。教材这样编写旨在让全体学生了解一些有机化学的基本观念,提高科学素养。在针对理科生的《选修化学(下册)》中则按官能团分类介绍各类物质但内容比大陆教材增加了酚、醚、酮、胺及硫胺。其次,从编写的思路来看,大陆《基础有机化学》突出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建立起结构、性质、反应、合成之间的有机联系,以结构反应类型反应合成应用为线索,将全书串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较好的呈现有机化学学科特色,突出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把握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线索,将学科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相融合的编写思路。在这一点上台湾教材则突出官能团及具体物质及应用个多体现有机物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较少强调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

3.对教材栏目比较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海峡两岸教材栏目编排内容丰富,这是对教材正文的有力补充,极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两岸教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陆教材强调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侧重于思维方法的训练如“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方法导引”、“迁移应用”和知识面的拓展如“资料在线”、“身边的化学”、“追根寻源”、“拓展视野”。台湾教材侧重于人文科学,如“科学报道”、“科学家小传”,在“科学家小传”中不仅介绍科学家的成就还有科学家的奋斗过程,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科学精神,见贤思齐,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报道”中介绍了“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顺式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科学素养。台湾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出发点,在每章之前列出学习目标,于每章之后列出摘要整理便于学生自学。对于重点内容的阐述多举详细的例子加以说明。无疑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本章后能理清并复习重要概念和自我评估。

4.对学段安排比较结果的解释和应用。大陆《有机化学基础》,有的省份把这个模块列为高考的选考模块,理科倾向考生可在高二用一学期完成,也可对此不选择修习,因此单独成册,方便教师依据学生的选考实际和学段的具体安排,进行取舍。台湾教材这部分内容属选择性必修,因此在学段安排上对学生、老师的选择余地就大为减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

[2]曹居东,等.有机化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王磊,等.化学2[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8-98.

[4]叶名仓,等.基础化学(二)[M].台湾:南一书局,2011:10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