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地质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煤炭地质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煤炭地质学

煤炭地质学范文1

一 煤矿地质课程教学理念

1.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教学理念

按照从事煤矿相关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重组和优化课程内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为项目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在课程内容上,组织煤矿现场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并对课程知识能力层次进行分类、归纳和综合,形成了由5大模块、14个课题组成的新的课程内容设置。使学生掌握煤矿地质基础知识、地质构造、矿井水文地质、矿井储量管理、矿井地质制图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会做、能说、善写。把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课程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整体。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本课程设置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采用理论与实践融合、实训与岗位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以及教室与实训室融合的“四融合”项目教学模式。运用研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和示范训练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解决每一模块设计的相关课题。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将能力这条主线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2.突出能力考核的学业成绩评定理念

在课程考核上,本课程设置打破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模式,采用了过程考核的方式。主要考核指标有学习态度、讨论互动、任务完成情况、知识的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等,从而科学地给出学生的真实成绩。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使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由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针对学生对每个模块的学习态度、知识应用、操作技能等评定每个模块成绩。下面以模块五为例,说明模块成绩的考核标准(见表1)。

课程最终成绩为各模块成绩的加权平均值,从而能合理地给出每个学生的综合成绩,该加权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成绩(100分)=(模块一成绩×15%)+(模块二成绩×25%)+(模块三成绩×15%)+(模块四成绩×25%)+(模块五成绩×25%)

每项考试内容各有侧重,既能增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3.注重教学效果的课程评价理念

在课程评价上,采用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按照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细则,对每个课题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采用课堂教学学生评分表的形式;学校评价由其他煤炭类院校专家评价和校内教务处长和督导处长评价结合,采用提出评价意见或评分的形式;社会评价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和与企业人员座谈等形式。课程组将各方面的评价意见汇总分析,提出课程改进方案,修订和完善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二 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按照“源于煤矿生产岗位,服务于煤矿生产岗位”的指导思想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以相关专业煤矿岗位操作人员的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处理井下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矿井水害防治、矿井地质工作等职业能力为目标。满足就业岗位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面向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设计。

经煤矿企业现场调研,并会同煤矿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针对职业岗位,对本课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层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经多次修订后,最终形成了煤矿地质课程体系。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对学生的矿井地质构造分析与解决、矿井地质图件编绘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场地质问题,为适应煤矿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并为终身学习和专业技能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煤矿地质课程的教学实践

1.教学模块的划分

新的煤矿地质课程由5大模块14个课题构成了整个课程的总体框架(见表2)。

(1)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的判别与处理。

(2)岩浆侵入体与岩溶陷落柱的判断与处理。

(3)矿井透水判断与矿井水害防治。

(4)主要地质图的识读与绘制。

3.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煤矿地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加深学生对地质现象的理解与判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打破了学科式的教师“自导自演”,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变为“教师编导,学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其解决方法具体设置如下:

第一,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教学,增加学生对井下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直观认识,同时组织学生到校外地质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现场判别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第二,对于岩浆侵入体与岩溶陷落柱的判断与处理内容,采用研讨启发式教学,组织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共同找出课题的学习要点,由小组代表发言陈述讨论结果。

第三,对于矿井透水判断与矿井水害防治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煤矿水害事故案例,并结合找到的案例,运用所学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分析导致水害事故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最终写出水害事故分析调查报告。

第四,对于地质图件的识读与编绘内容,组织学生到煤矿现场收集资料,增加地质图件的阅读数量。充分利用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合一的教学条件,由教师示范绘图过程,学生分组作图练习,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 结束语

煤矿地质课程新教学理念旨在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既能让学生掌握煤矿地质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新课程设计提升了学生对煤矿地质知识掌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认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环境。通过新课程设计的实施,可以为煤矿生产一线培养出更多懂技术、能设计、会管理、善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心起.调整完善教学内容,体现“特色+精品”理念[J].中国地质教育,2007(1)

[2]曹丽文、朴春德.“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学理念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9(1)

[3]简文彬,樊秀峰.递进与综合并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煤炭地质学范文2

专题:沂蒙老区发展研究(下)

(1)借鉴湖南经验 构建沂蒙老区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王春武 岳杰

(5)借鉴义乌经验 推进沂蒙老区国贸物流基地建设 刘佳

(9)沂蒙老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初探 迟泓

(13)推动临沂市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史??br> (17)沂蒙老区加快园区发展对策探析 张磊 包晓辉

理论经济研究

(21)meta分析法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张元鹏

(29)服务贸易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朱启荣 张丽丽

(34)生产力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解析 刘凤梅

(3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问题研究综述 孙滕云 辛波 于淑俐

半岛经济研究

(42)地方高校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区路径研究——基于专业设置视角 盛国军 杨家珍

(46)加快济南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渠涛 朱鹏

(50)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地方税收的实证分析 陈晓红

(55)青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 范琳琳

煤炭经济研究

(60)山东省能源生产预测及节能潜力分析 王桂荣 王瑜菲 李菲菲

(66)基于dpsir模型的我国区域能源安全评价 陈兆荣

经济管理研究

(71)基于复杂多元业务构建新型绩效考评体系——以城市勘测单位为例 郝旭光 吕三和 陈璐 朱祥山

(77)基于电子商务的协同供应链管理研究述评 孔令夷

(83)论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 刘笑钰 马文军

财政金融研究

(86)辽宁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 王棣华 张玉丽

(92)提高地方财政自给能力的制度选择 王秀文 许晓冬

(96)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述评 于菁

财务会计研究

(101)非盈利组织养老金计划的投资结构及管理模式 赵伟 董培璐

(105)基金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李茜 周咏梅 王孟龙

经济与政法问题研究

(110)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的变革:现实与选择 崔焕金

(115)东道国政治对跨国投资的影响 钞鹏

(121)制度失灵的基础理论问题探析 杨圣坤

煤炭地质学范文3

一、活化意境,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思维发展、探索知识的动力。低年级学生喜读好背,记忆力强,但由于年龄小,受认知水平限制,他们的思维仍处在形象思维的阶段,自主理解能力欠佳,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古诗歌的美主要表现于丰富的想象、炽烈的感情,而这些又集中体现在意象和意境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这一方面的表达将发挥得天独厚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把他们带入到古诗文的意境之中,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比如我们可以首先用声图并茂的媒体范读素材,而后从视、听方面轻松地把学生引入了诗文的意境中,再一步步揭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作者及背景简介后,即切入朗读与理解。教者先让学生在感官上整体感知全诗,在屏幕上显示相应的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去想象与思考,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诗文的感情。这样学生始终处于意境的体味和情感意境的表达上,学习兴趣强烈,施教者也深深地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

 

二、生成形象,帮助想象理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强调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认为学生与课文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来完成。但正是由于古诗在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于是乎,我们“好心”的教师往往包办代替,把自己的理解、教参的解释一古脑搬给学生,取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随着“读诗感悟、尝试理解”过程的遗失,可使学生丧失了对古诗的探究兴趣,亦使我们失去了培养学生语感与意境的最佳时机。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学科后,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开放丰富,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融入诗的美妙意境之中,从而充分发挥儿童形象思维的优势,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学古诗、诵古诗的热情,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热爱与理解。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在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的教学艺术流程中充分展现古诗教学的人文趣味和文化精神,使学生在人文的教学过程中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欣赏课件中的彩图,感知其直观形象;通过教师动情地描绘诗意,从听觉上体会意境美;播放动画课件,生动创境,动情朗读,入境美读,熟读成诵。伴着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和舒缓轻盈的乐曲,孩子们看着电脑屏幕上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由灰白变成翠绿、碧蓝。小草从地下冒出来,各种颜色的花竞相绽放,随风摇摆;小燕子衔着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一对鸳鸯在水中嬉水,之后理理羽毛上岸,在沙土上甜甜地睡着了。学生们陶醉其中,他们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向春天道出了发自内心的悄悄话。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感觉接触,在想象的基础上,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既是一种艺术再现,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他们了解了诗中之意,体会了诗外之情,而沉淀、积累下来的不正是我们在教学中一再强调的“语感”吗?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他们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根本不成问题。这样,“视觉”与“听觉”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可以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将设计精美且易于操作的课件呈现给学生,学生立即被“动画”所吸引。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教师无需详尽介绍课件的使用方法,学生的探究行为已经表现得迫不及待,他们自主地发现了怎样欣赏古诗朗读、怎样认识生字朋友、怎样去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评价自己和小伙伴的学习情况、怎样可以配乐背诵等等,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在学习和探究中有了许多的创新和发现。

煤炭地质学范文4

在我国,随着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逐渐普及,并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一举措,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历史。当前,对器乐教学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器乐教学的意义、性质、任务的提出。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器乐教学的宝贵价值与意义。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球所组成的,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学生学习弹琴与绘画时,双手必须做精细、灵巧的动作,这就使这些区域的活动力被激发出来,处于“兴奋”状态。许多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既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从生理上分析,学生在演奏器乐时,美妙音乐影响其情绪,情绪又影响着荷尔蒙的分泌,进而影响其大脑分析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由此可见,通过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就是器乐进课堂的意义所在。

音乐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的性质。在我国,小学与初中阶段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的必须接受的教育,这个阶段的音乐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普及教育。现行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器乐教学部份指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文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音乐的体验,在学习器乐的进程中学习音乐,提高素养,以至受益终生,这就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的性质。由于器乐教学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又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一部份,同音乐教育一样具有“审美性”、“教育性””。器乐教学同唱歌、欣赏、唱游等教学内容一样,都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宗旨的。

音乐审美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我认为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同样是通过学习器乐,让学生掌握基本钩技能,重在培养审美的情趣、能力,丰富发展学生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质。因此,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趣味性,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贯穿审美教育,进而达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如果在器乐教学中忽视这些,一 味追求技能技巧的操作、训练,甚至以学生演奏器乐的水平高低来评价音乐课堂教学的标准,必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器乐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的选择与应用。

器乐教学内容包括选择乐器和传授乐器演奏的正确姿势和方法两个方面。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合中小学器乐教学常用的乐器主要有儿童打击乐、简易的民族乐器等,对所选乐器应注意音准和音色,鼓励师生自制简易打击乐器。教师对所教的学生使用哪种乐器,应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大纲中器乐教学的内容要求、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及学校场所、师资、经济等条件选择教学用乐器。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培养从小规范地演奏和爱护乐器的良好习惯,培养初步的齐奏、伴奏及合奏能力,注意增强其器乐演奏的表现力。

当教师确定了学生使用的器乐后,应根据其性能选择适当的教材,可以从中小学音乐教材中进行选择、改编,也可选择适应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简单易学的器乐教材。

器乐教学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器乐教学方法是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师要善于结合器乐教学的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实际演奏水,平,来选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果选用恰当,运用熟练,可以加速器乐教学的进程,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特别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器乐教学法,不仅能采用各种有效的器乐教学形式与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对器乐的综合表现力和创作能力。近年来,我国一些器乐教学工作开展的较好的地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加以推广使用。

器乐讲解示范法。这是器乐教学新授课中常用的基本教法之一,是教师结合乐曲,简介乐器的特点和基本演奏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本人规范而科学地示范演奏,从而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既能形象示范,又能面授机宜;既能讲清演奏要领,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既方便、灵巧、有趣,又能立竿见影获得器乐教学实效。

器乐综合训练法。这是在以器乐为主的综合课中常选用的基本教法之一,能将各种器乐教学手段与不同的训练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独奏与合奏能力。能集中优势,用时短,收效快,便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

器乐合奏指导法。此法又称器乐合奏综合教学法,通常是指教师在个别辅导学生的基础上,将不同的乐器集中进行合奏练习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主要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与合奏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的协作精神。

器乐趣味游戏法。此法亦系常用的器乐教学方法之一、能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玩玩唱唱,吹吹打打,使学生获益于趣味游戏之中。

三、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

兴趣是少年儿童学习音乐、认识事物的倾向和需求的原动力。少年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一般是从“有趣”至“乐趣”最后为“志趣”三个层次。“有趣”是少年儿童对学习音乐直接产生兴趣的“幼芽”,表现在一旦学生看到某种乐器独特外形和奇妙音响时就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过过瘾,这种好奇心理是有限度的,不稳定又容易自我转移或消失。“乐趣”是少年儿童学习音乐兴趣发展、形成的中层次,他们在“乐趣”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开始对事物的本质内容产生求知欲望。根据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性质,“有趣”和“乐趣”是器乐教学中所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乐趣”的心理培养并非是借助一招一式就可以形成的,教师要掌握学生这一心理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对策。在“器乐进课堂”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努力使学生对所学乐器有“乐趣”,并引导学生将这项”有趣”的学习内容视作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大乐事来做。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创设一些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有趣”教学形式、内容,将其贯穿在“器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1)认真听的习惯。听教师介绍乐器,听教师范奏,听所学乐器演奏的乐曲,听讲授器乐演奏方法。(2)认真看的习惯。看教师演奏,严格跟着模仿,严格按要求演奏。

(3)积极投入的习惯。音乐实践必须全身心投入,融自我于器乐演奏的音乐表现之中。(4)自我复习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巩固提高。

(5)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一切服从教师指挥,保持课堂动、静结合的合理状态。

四、按器乐教学规律优化课堂组织环节。

音乐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器乐教学活动,使中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发展音乐智力与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其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品德与高尚的情操。要达到这个目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撰写器乐教学计划,钻研教材,分析与了解学生学习器乐的基本状况,并与全学期音乐教学工作的总计划相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的安排,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合理安排,留有余地,使器乐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其次,要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备课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活动,器乐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音乐教师要熟悉《音乐教学大纲》,从全局出发,掌握教材的基本脉络和编排体系,为确立重点难点做好准备。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教案的设计做到有的放矢。

煤炭地质学范文5

【关键词】煤炭院校 地质工程 教育现状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33-02

煤炭院校地质工程专业因其自身特色,有着与一般地质类院院地质工程专业不同的特点,本文作者从煤炭院校地质工程(或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教育现状出发,探讨煤炭院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现状及煤炭地质教育现状,并提出了地质工程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个人看法。

一、煤炭院校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1.学科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现状

1)学科专业设置现状

不同煤炭院校的地质资源与与工程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别。以部分煤炭院校为例,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设置资源勘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与工程、地学信息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设置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专业;而安徽理工大学只设置地质工程专业,下设资源勘查与地质工程方向。因而从学科专业设置分析发现:专业设置的种类不一,同一名称的专业所赋含的意义不同。如有些大学设置的地质工程仅指工程地质,而有些大学的地质工程专业不仅包括资源专业,也包括工程地质,甚至包括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专业。通过分析发现,煤炭类院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科设置比较混乱,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专业设置标准。

2)课程设置现状

对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煤炭院校地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别,表现为:办学层次较高的一本煤炭院校开设课程相对更多,普通二本煤炭除院校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核心相对要少。以中国矿业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岩体力学、煤田地质学、矿产资源勘查方法、矿井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等,而中国矿业大学除了开设上述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地质勘查与评价、钻探设备与工艺、能源地质学等。在专业选修课方面,煤炭类高校均开设了储如采煤概论、油气地质、数字地质、瓦斯地质与煤层气地质等选修课程。由煤炭院校地质资源与工程(或地质工程)课程现状分析发现,与煤矿行业紧密联系的课程开设并不很多,与此同时,不同煤炭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规范性,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也造成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存在差异,与煤炭地质(或煤矿)工作实际需求可能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实情。

2.煤炭地质教育现状

煤炭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与一般地质类院校的地质资源与工程(或地质工程)一样,属于艰苦专业。然而煤炭院校开设的地质工程有其自身的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大多从事煤矿地质相关的工作。煤炭院校地质教育无论是从师资力量到学生就业,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或失衡

受煤炭行业影响,煤炭院校师资队伍不稳定,在特定历史时期(煤炭行业不景气时期)教师转岗、离校,导致目前煤炭类院校中师资力量存在年龄断层,表现为缺乏中青年教师现断层,严重阻碍了煤炭为地质教育的发展,个别煤炭类院校甚至出现影响力下降的现象。受高校地域(或地理)位置影响,煤炭院校的层次因地理位置出现教师资源的重新分配,导致一本院校和地方性高校师资力量出现严重不均衡的现象。

2)煤炭地质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对煤矿开采安全的关注度上升及煤炭产业的高速发展,煤炭地质类人才成为紧缺人才。但从行业看,从事煤矿工作的技术人才中整体学历层次偏低,从事煤矿现场一线的地质类人才严重缺乏。据有关资料[1-2],大学以下学历层次占我国地质人才结构的90%。造成高层次地质人才紧缺的原因与现今地质类专业工作艰苦、收入较低、地处偏远及社会偏见等有关。针对煤炭类院校而言,由于毕业生就业范围主体为煤矿,加上目前煤炭行业受政策、市场影响及安全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毕业选择多样化的去向,部分学生选择读研或从事其它行业的工作,从而也导致煤炭地质人才供应量减少。

3)培养模式的改革仍跟不上煤炭行业的实际需求

虽然国内高校一直在强调地质工程专业教育改革[2,3-6],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仍然跟不上煤炭行业的实际需求。煤炭类院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为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煤田地质勘查技术专业(职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煤田地质与勘查、煤矿建设与生产部门的工作,还能服务于其他地质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在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及培养模式上仍然不能紧密与煤炭行业联系起来,培养上过多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实践能力薄弱,造成培养的毕业生从事煤矿工作时不能顺利开展工作。分析产生原因,认为目前国内高校设置基础课程时所花费的学时较多,用于专业课教学的学时较少,用于设立和开展实践教学的学时更少。因而,煤炭学校地质工程专业的这种培养模式更谈不上是一种“定制式”教育模式,也不可能符合煤炭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煤炭院校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针对前文对煤炭院校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认识和建议。

1.规范学科专业设置,增加专业课学时和选修课程

对于地质资源工程专业学科设置,国家层面(如教育部高教司)应统一规范专业名称,如资源勘查工程方向、地质工程方向。而相关的专业方向如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方向或勘查技术与工程方向单独设立专业。同时在广泛征集煤炭院校意见的基础上,对于不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应统一规定专业核心课,并提供选修备选课程名录,以便不同煤炭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时。与此同时,为保证专业课学时,应改革目前煤炭院校的学时分配制度和学分制度,将某些公共课压缩学时或改变成课外自休的形式,强调专业课开设,保证专业课有充足的学时和更多专业课程的开设。

2.进一步推进煤炭地质人才培养的改革

无论是煤炭院校师资力量的培育,还是招生就业的实施规划,国家应加大煤炭院校的支持力度,从体制上保证从事这一行业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这一行业中,使更多的高级人才愿意从事煤炭地质工程教育行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从事煤炭地质这一艰苦行业。

3.改革现行煤炭院校的培养模式,试行“定制式”培养

要改变几十年来既成不变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与煤矿企业紧密联系,想弄清楚煤矿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开展与企业联系或合作的“定制式”培养模式,解决毕业生知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这一现状,真正培养出有利于煤矿行业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除此之外,煤炭高教地质工程专业应大规模提倡教学改革,如:强调不同年龄层次教师任教学学时的均衡,形成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加强煤炭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搭建与企业相联系的产学研平台,使更多师生能融入到煤矿企业生产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改革教学模式,鼓励教学方式改革,提倡教学艺术创新,开展多途径、多渠道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煤炭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方式和建议,将煤炭院校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直正为煤矿行业的发展培养有用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余际从. 地质工作发展与地质人才培养[J]. 中国地质教育,2009,(3):35-37.

[2]余际从,段怡春,赵连荣,沙景华,刘粤湘,储祖旺. 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11,(1):3-11.

[3]赵鹏大. 地质教育改革:若干观点、情况及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2000,(1):3:3-7.

[4]刘瑞. 回顾地质事业的发展,思考理科地质教育改革[J]. 中国地质教育,2002,(2):4-7.

煤炭地质学范文6

关键词:瓦斯地质;安全工程;课程体系;优化

1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较少。[1]煤层瓦斯是地质成因的,受地质条件的控制,为了解决煤矿瓦斯灾害和煤层气资源开发技术瓶颈,河南理工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瓦斯地质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创了瓦斯地质学科,首创了瓦斯地质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瓦斯地质理论体系,为我国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瓦斯地质学科逐步完善的历程中,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等各种形式培养了大批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如1985年经煤炭部教育司批准我校招收瓦斯地质研究生班,培养了一批瓦斯地质专家;1982年原煤炭工业部组织开展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和2009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新一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培训班,对工程技术人员普及了瓦斯地质专业知识;研究生学位教育方面,招收少量的瓦斯地质理论与应用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了较高层次的瓦斯地质人才;但在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属于空白。河南理工大学为了满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瓦斯地质基本知识,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瓦斯地质学课程。尽管如此,很长一段时间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培养仍主要停留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层次上。这样的培养层次,一是瓦斯地质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二是由于缺失本科阶段瓦斯地质知识结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博士、硕士研究生层次瓦斯地质方向人才培养困难和生源不足。因此,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为了满足我国煤矿急需培养大量的瓦斯地质人才的实际和我校瓦斯地质学科的未来发展,河南理工大学从2011级开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本科班,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目前已毕业两届。

2瓦斯地质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意义

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既能反映出学科的主要知识,又要符合知识发展的规律、时代的要求与前沿;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调整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促使各门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其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素质。[2]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5]瓦斯地质学科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旗帜和标杆,进行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加强瓦斯地质专业的建设对保持瓦斯地质学科领先地位和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为了瓦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2011年,河南理工大学在本科层次上依托安全工程专业专门新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为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方向开设初期,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主要基于国内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勘探开发需求以及参考安全、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设置。瓦斯地质方向经过6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反馈信息和相关高校的调研发现,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专业课程特色不鲜明、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部分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等突出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优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建设合理的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对培养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继续保持河南理工大学在瓦斯地质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思路、目标

以“素质是前提、能力是关键、知识是载体”的新型人才观为指导,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瓦斯地质学科特色,采用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用人单位对瓦斯地质方向人才要求,探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从教育学、人才学和瓦斯地质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的基本特征,建立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对应的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以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为基础,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与瓦斯地质相关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地质、安全)有关专家、学者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会议交流、讨论,确定专业特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工程实践内容、教学实验内容等,并与现场积极联系,建立瓦斯地质工程实习基地;以理论课程和实习内容、实验内容为主题,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与瓦斯地质的相关度,讨论分析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和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确定各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学时等。最终构建瓦斯地质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瓦斯地质方向培养方案,实现如下培养目标:(1)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矿井开采、岩石力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煤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矿井瓦斯抽采、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勘探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2)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国内外能源矿山、煤层气、页岩气发展需求,具备到能源矿山、煤层气和页岩气等相关单位进行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地面勘探开发,煤矿瓦斯地质、瓦斯抽采、瓦斯灾害防治等各类设计、施工及安全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具备从事其他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监察以及教育培训等工作。(3)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匹配,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要求,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设立了瓦斯地质等4个专业方向。按照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思路和目标,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整体要求和瓦斯地质方向的优势、特色,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图1),优化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性,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该方向课程体系总学分194,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总学分98.5,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26.5,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38(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总学分31(不含课内实验)。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是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长效性作用的课程。[5]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下设的4个方向设置相同的通识课程,总学分98.5,包括思想政治类、军训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理化类等[6],以必修课为主。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是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所设立4个专业方向都要求开设的专业课程模块,是使学生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及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备的课程,同时体现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共设置11门课程,课时256,学分26.5,全为必修课程。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方向专业课程。方向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该方向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科学技术、发展个人能力的坚实基础,是提高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的一类课程,该类课程对于后续方向专业课程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设置的好坏,对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影响较大,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15学分,其中必修课4门,学时144,学分9,选修课6门,学时192,学分12,限选6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有直接联系的,是学生适应未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所必须学习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23,其中必修课程3门,学时128,学分8,选修课11门,学时336,学分21,限选15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来看,方向专业基础课以必修课程为主,目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向专业课程增加了较多的选修课程,目的是为了能适应未来需求和多元的工作环境(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校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6]通过实践教学,可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7]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军训、工程基础实训与实践、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外,结合本专业方向特点,特别增设了地质基础实习、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生产实习,并建立了登封地质实习、鹤壁生产实习等实践实习基地;并针对本方向专业特色,开设了瓦斯地质、矿井瓦斯防治技术和矿井通风与除尘等特色课程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对专业方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结合现场实际和科研项目,对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设计优化,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结合现场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科研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内容的选择上,要求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学分为31个,学时为33周,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

5结束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应以现代大学理念和新型人才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坚持专业特色,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培养高素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子敏.瓦斯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立乾,高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2上):270-272.

[3]颜海波.以目标为导向的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依据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11(2):51-53.

[4]牛永红,武文斐,金光,等.建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0(5):47-48.

[5]刘宏,吕保和.21世纪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5):42-45.

[6]张小东.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