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范文1
【关键词】 实际利率 摊余成本 发行方 投资者
一、准则对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的界定
《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十四条规定: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同时,会计准则中对摊余成本是这样界定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以下调整后的结果:首先,扣除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其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最后,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以数学公式的形式表示: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上述准则中对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的界定比较中规中矩,让人难以理解,同时准则中也没有对其他相关的关键因素进行介绍,累计摊销额的含义也是以例题的形式做出解释,这就加大了对准则的理解难度。下面通过一个例子谈谈对持有至到期投资中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的理解。
二、对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的深入理解
下面以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为例,对持有至到期投资中实际利率的计算及摊余成本进行理解和分析。
【例】20×9年1月1日,甲公司以100万元(含交易费用)从上交所购入A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公司债券12500份,该债券面值125万元,票面年利率4.72%,于年末支付本年度债券利息(每年利息为5.9万元),本金在债券到期时一次性偿还。甲公司在购买该债券时,预计A公司不会提前赎回,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对于该案例,传统的做法是:
(1)首先计算实际利率r:
5.9×(1+r)-1+5.9×(1+r)-2+5.9×(1+r)-3+5.9×(1+r)-4+(5.9+125)×(1+r)-5=100 (公式一)
利用插值法,得r=10%
(2)然后根据实际利率测算每期的利息收益和摊余成本:
2009年12月31日:利息收益=100×10%=10(万元)
摊余成本=100+10-5.9=104.1(万元)
以后每期的计算都比照上述进行。
对于以上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的计算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发行方(A公司)和投资者(甲公司)。
(一)站在发行方(A公司)的角度分析
从发行方的角度来看,对实际利率的分析如下:发行方可能因为急需要资金100万元,就选择一个票面价值比较大的125万元的债券折价发行,发行方筹集到的100万元需要付出如下代价:5年内每年年末偿还利息5.9万元,最后一年年末偿还本金125万元。这就相当于发行方现在筹集到的100万元在五年里产生了5.9,5.9,5.9,5.9,(5.9+125)万元的代价,这里看似发行方吃亏了,但是由于任何一项交易的发生都是双赢的,所以作为债券的发行方就会通过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之间的差异对交易做出调整,这里就要计算实际利率。因为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根据未来五年的现金流量折现后与现在时点上的资金相等,就会得出案例中的公式一,式中所要求的r就是实际利率了。
(二)站在投资者(甲公司)的角度分析
以投资方的角度来分析实际利率可以这样理解:投资方支付的100万元价款,相当于现在这个时点上投资方对所购买的债券的认可,现在所付出的100万元就是未来五年内一系列现金净流量的折现值。若实际利率为r,就会有案例中得出的公式一,这样算出的实际利率r就是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了。
实际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这里又怎么理解摊余成本呢?摊余成本就是在某一时点投资者借给发行方的所有款项,20×9年12月31日的实际利息收入,等于20×9年的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在20×9年年初,摊余成本就是100万元,则实际利息收入就是100×10%=10万元,对于投资者来说,这10万元就是当初投资带来的收益。那么20×9年12月31日的摊余成本又是怎么的来的?由于摊余成本是某一时点投资者借给发行方的所有款项,所以20×9年年末的摊余成本=100+10―5.9=104.1万元,其中10万元相当于实际利息收益形成的新本金,而5.9万元则是发行方每期期末支付给投资者的票面利息。以此类推,以后每期摊余成本和实际利息收入的计算都是这样得来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可以这样理解摊余成本:投资者在20×9年1月1日以100万元的成本购买了发行方票面价值125万元的债券,一年后收到利息5.9万元,但是投资者内部实际确认的利息=100×10%=10万元,简单来说,发行方给投资者5.9万元的利息,但实际上投资者确认了10万元,相当于发行方少给了4.1万元,就要把本金加上4.1万元,得到的104.1万元就是摊余成本,以后每期摊余成本的计算都是这样得来的,直到最后一年把100万元元摊销到125万元。
三、小结
以上从发行方和投资者的的角度,对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的内涵和计算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更加细致的理解准则中关于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的概念。
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垂体后叶素; 硝酸甘油; 生长抑素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最常见并发症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危及生命,预后差[1]。加之原有肝病,治疗周期长,费用大,某些患者因病致贫或因经济负担重,无钱治病,导致英年早逝。本研究使用生长抑素和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进行疗效对比及费用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2012年10月入住本院的有呕血和/或黑便,且经急诊胃镜检查证实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共计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生长抑素组,共计29例;另一组为联合组,共计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相同的基本治疗(禁食、输液、输血、补液、抑酸、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及防治肝性脑病等对症处理)的基础上,生长抑素组,先静注250 μg生长抑素,继之以250 μg/h微量泵持续静脉滴注;联合组,首先以5 U加入生理盐水20 ml中缓慢静注,继之以5%葡萄糖500 ml+垂体后叶素72 U+硝酸甘油10 mg维持静滴,两组均维持用药3 d,并禁止合并使用其他降门脉压力药物,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24 h、36 h、48 h、72 h和停药24 h后测定患者的心率、血压、尿量/h,记录呕血量/次数/颜色,黑便量/次数/颜色或在出血情况,记录恶心、头迷、心悸、出汗、口渴、晕厥等出血相关症状;治疗前后分别行血、尿、便常规+潜血等检查;本文仅就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36 h、48 h、72 h和停药24 h后呕血例数、呕血量、呕血次数;黑便例数、次数、黑便量进行比较。
1.3 治疗成本及疗效判断标准 止血显效:治疗72 h后患者呕血、黑便停止或呕血停止24 h以上,基本生命体征平稳;止血有效:治疗3 d内患者呕血、黑便次数或量逐天减少无反复,生命体征平稳;止血无效:不符合上述情况。治疗成本:两组均计算入院后3 d所需生长抑素支数×每只生长抑素费用和垂体后叶素支数×每只垂体后叶素费用+硝酸甘油支数×每只硝酸甘油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24 h、36 h、48 h、72 h后,呕血次数和量及黑便次数和量均显著减少,组内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生长抑素组止血显效和有效人数26例,总有效率92.8%;联合组显效和有效人数共29例,总有效率93.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用药后呕血、黑便相关数据见表2。
2.2 治疗成本 生长抑素组为(4238±208)元/例,联合组为(1125±105)元/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方法很多,其中内科保守治疗中以应用生长抑素为著,不良反应小,但费用昂贵,其止血主要机制为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而胰高血糖素被认为是造成肝硬化门脉高压的重要介质[2];间接阻断血管扩张,使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下降,降低门脉压力;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刺激胃液分泌,减少毒素对胃黏膜细胞和肝细胞的损害,保护血凝块作用[3];其基本不引起体循环动脉血压的显著变化。
垂体后叶素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经典药物,其止血主要机制为收缩脾静脉,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门静脉血流量,止血效果肯定,但不良反应大,主要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对于年龄大者特别是患有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有可能产生致命并发症[4-5]。另外,垂体后叶素间接引起的血压升高可加重出血;硝酸甘油可扩张小静脉,从而降低门脉压力以及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供血[6]。本研究结果表明,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与生长抑素相当,且将两者副作用降至最低,而治疗成本明显低于生长抑素组,不失为一种经济实用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5.
[2] 刘志娟,张艳华.国产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56例疗效观察[J].内科危急重症杂志,2011,17(5):289.
[3] Jenkins S A, Berein A. Review aticle: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somatostatin and octreotide therapy in pancreatic disease[J]. Aliment Pharmacol,1995,9(4):349-361.
[4] 杨东华,陈溧湖.消化系疾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2.
[5] 李希凯,樊薇.生长抑素和垂体后叶素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比较[J].新医学,1998,29(2):20.
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范文3
一、对监管者缺乏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分析
证券监管博弈模型的博弈双方是证券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从证券监管的实践来看,证券监管者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证券业协会或者证券交易商协会,还可以是证券交易所或者别的什么机构。不过几乎各国的证券监管都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共同完成。我国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代表政府进行强制性监管,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进行自主监管。至于被监管者,笼统的说就是整个证券市场,即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以及他们在证券市场上的活动和行为。不过绝大多数国家都把证券监管的直接对象定位于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具体包括发行各种证券的筹资者(政府、企业)、投资各种证券的投资者(政府、企业、个人)、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托管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律师、会计师和评估师),以及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融资、融券业务的机构和个人。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监管者是有成本的,即监管者的行政成本。为了实施监管,监管者需要设立监管部门来专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有关条例和细则(如证券发行审核、证券稽查等),这一过程中自然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及监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监管越严格行政成本越高,为了分析方便,假设监管者只有两种纯策略选择,分别为低成本(low cost)的普通监管(监管成本为cl)和高成本(high cost)的严格监管(监管成本为ch.chcl) 。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被监管者也是有成本的,即被监管者的奉行成本。被监管者为了遵守或者符合有关监管规定不得不承担额外成本,如为按照规定保留记录而雇佣专人的费用、提供办公设施和材料的费用、聘请专门中介机构的费用等,只不过这种奉行成本以抵减收益的形式存在。在利益的驱使下,被监管者有可能为了增加收益(包括一非法收人)、降低成本(包括奉行成本)而进行违规操作。所以假设被监管者的纯策略选择是遵纪守法或违规操作。若遵纪守法则可稳定获得收益凡(已扣除了证券监管的奉行成本);若违规操作且未被查处,则可获得超额收益(违法所得或降低的奉行成本)r ( reward ),但若被查处则不但要没收非法所得,而且还会被处以罚款,此时的罚没总成本为p( punishment )。进一步假定,在被监管者出现违规行为的情况下,低成本的普通监管是查不出来的,而一旦监管部门采用高成本的严格监管,就一定能予以查处并处以罚款。
基于前述假设,考虑到证券市场上博弈双方得益信息的可获得性,建立证券市场上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并用矩阵形式示如表1。
利用划线法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被监管者进行违规操作。最终结果是:监管者虽然付出了一定的监管成本却毫无作用;一部分被监管者违规操作获得了超额收益但却使其它的证券参与者遭受损失。显然,这是一个低效率的组合,只会加重证券市场的不规范性,违背了实施证券监管的初衷。
二、对监管者实施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
若我们对证券监管部门实施监管,那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这里让我们进一步假设,如果监管者通过严格监管查处了被监管者的违规行为,就会得到一定的鼓励b(bonus),这种鼓励既可以表现为物质奖励(比如来自违规者的罚款,用以增加办公经费),也可以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其褒扬带来的精神鼓励,或者兼而有之;但是如果监管者为了节省成本(或偷懒)只进行了普通监管而导致被监管者的违规操作得以成功,则要对其施以一定的惩罚f(fine),这种惩罚可以是行政上的、法律上的或是经济上的。如此一来,上述博弈模型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博弈模型的得益矩阵如表2。
仍然利用划线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对监管者的监管力度较大、使得对其的鼓励与惩罚的量化绝对值之和大于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和严格监管的成本差时(即f+b>c-c}),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从而避免了(普通监管,违规操作)这种低效率策略组合的出现。这种情形下,博弈双方都将在博弈中采取混合策略,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各自以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严格监管或是违规操作。让我们定义: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遨纤二几登三寻多笼罐熟:弓多雀诺态咬乏导铸泉录名室圣聆多石杀涟返络题透汉蛋定召砖罗亨恶璧三兮概率为r,进行普通监管的概率为(1-r);被监管者选择违规操作的概率为e,遵纪守法的概率为(1-e)。
给定e,监管者选择普通监管r=0和严格监管二1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小于(c‑-c,)/(f+b),监管者会选择普通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大于(c‑-c洲(f+b),则监管者选择严格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等于(c‑-c,)/(f+b),监管者就随机地选择普通监管或者是严格监管。
给定r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e=o和违规操作e=i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违规;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大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遵纪守法;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等于r/(r十p),被监管者则可能违规也可能遵纪守法。
因此,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r=r/ (r+p).e=(c,}c,)/(f+b)即,监管者以r/(r+p)的概率进行严格监管,被监管者以(c‑c,)/(f+b)的概率选择违规也可以解释为,市场上大量的被监管者中(c,}-c}/(f十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违规,(f+b-c‑+c,)/(f+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监管者随机地对r/(r+p)比例的被监管者进行高成本的严格监管,而对剩余的被监管者则仅采取普通监管。
三、结论
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范文4
一、注重培养学生信息重组与应用的能力
2013年广东高考刚刚结束,化学评卷组组长陈红雨根据考生化学科的作答情况指出,我省考生在化学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读题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不强。
纵观近几年的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我们可以看出,仅仅靠记熟化学课本的基础知识就能直接得分的题目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内容新颖的“陌生题”。 试题内容涉及生活、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特别是非选择题大量设置来自实际应用的陌生情景,这对考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类题看起来貌似“高深”,但解题的必要信息都已提供在题目中。只要我们细心审题,将这些信息找出来并加以加工整合再迁移运用,那么这类题就只是“纸老虎”而已。
例如2010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第30题以CO2的固定和利用为知识背景,第31题以食品和医药中的硼酸的应用为背景;2011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第30题介绍了有机合成的新型反应;第33题从科学实验中经常出现的溶液配制和试剂变质问题入手,创设新的情境;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第22题采用图表的形式来考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变化趋势和化合价的规律,第30题以新型碳-碳偶联有机反应为情境,第33题一改往年以无机内容作为素材背景的习惯,采用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作为素材背景;2013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第30题的脱水偶联反应;第31题模拟O3对海水中Ⅰ- 的氧化,第32题从切割废料中回收银并制备铜化工产品的工艺,第33题在熟悉的情景下进行新探究模式的尝试等等,都显得相当新颖。其实只要我们从题目中获取出相应的信息,再加以加工整合并迁移运用,这些试题是不难解决的。
所以,在高考备考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化学知识迁移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提取信息并综合分析信息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有: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对试题的文字、图形、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其次培养学生学会对所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最后培养学生学会通过思考,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加以整合,进行信息迁移。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我省考生在化学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化学计算能力近乎丧失。自2010年广东高考改革以来,化学计算的试题明显减少,这导致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入淡化化学计算的误区,导致学生化学计算能力越来越弱,几乎到了丧失的地步。这表现在考生的答题卷上有关化学计算的地方,几乎都是空白的。下面总结了近几年广东高考化学计算的内容:2010年广东化学高考试题只在第30题考查有机反应消耗氧气的计算问题和第31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基本计算问题;2011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化学的定量计算问题有所强化,第30题考查有机加成反应消耗氢气的计算问题,第31题考查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浓度的计算问题;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在定量计算上与2011年相似,第31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第32题考查溶度积和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题考查物质纯度的计算问题。2013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在计算上继续强化,在第30题、31题、32题等多处考查了耗氧量、盖斯定律、平均反应速率计算及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并根据方程式计算等。
由以上总结可以看出,近年化学计算呈逐年强化的趋势,并且考点重复出现。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有: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化学计算“高不可攀”的恐惧心理。其次,可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以及实验的学习,不断渗透并强化化学基本计算。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实验题是高考中化学科的必考题型。但从近几年的广东高考试题化学科实验题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所谓实验能力,不仅是实验基本操作应用能力,更包括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深挖教材实验。高考题的命题其实就是将常规实验变非常规做法,即在课本常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变化与升华。因此要将课本上的物质制备、物质性质及物质检验等实验进行分类整理,同时注重典型实验的深化拓展。并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最好设计一些适当的探究性实验课题,让学生体验从确定方案到动手操作、从修改方案到成功实验再到形成实验报告的全过程,这些都是提升学生实验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范文5
关键词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62-03
Preparation and Practice of F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Textbook//WU Haixia, WANG Yiming, WANG Xuexiang, TANG Rongping, GENG Huamei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textbook shoul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insist on appropriate theory, application of systematic, practice guidance, nature of the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aterial as an example,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teaching, the editing thoughts and practice effect, has th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textbook compilation.
Key words f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textbook;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1 前言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理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1]。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职教育发展、办出高职院校特色具有深远意义[2]。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虽晚,但发展快速,而高职体系的教材建设却没能及时跟上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3]。
同样,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精细化工生产技术也面临教材与高职教育理念不切合,没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问题。此类专业高职教材的编写是一个亟待加强的工作。本课程已经开设十年以上,原来课程全部是理论讲授;随着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理实一体化的推进,急需一本教材与课程配套,支撑教学体系的改革。
2 精细化工的特点
精细化学品与通用化学品相比,不仅有量上的基本特性,即小批量、多品种(如原来的化学工业部在1986年把精细化工产品分为农药、染料、涂料、颜料、信息用化学品、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黏合剂、试剂和高纯物、化学药品和日用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催化剂和各种助剂共11大类[4]),而且具有质上的特殊性能,即特定功能和专用性。另外,还增加了复配增效、剂型加工、商品化三部分。
基于以上特点,精细化工生产过程多采用间歇操作,而且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推出,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因此,《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介绍所有品种的系列产品,但是如何体现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性和典型工艺过程,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3 高职《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
教材内容与高职精细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高职精细化工专业培养的是在化工企业一线从事生产、管理等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材必须围绕精细化工实际岗位(如配料岗位、反应合成岗位、分析岗位、包装岗位等)来设计教材内容,即应该依据实际的生产过程来选取教材内容,体现教材的职业性。
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类《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多数是对本科教材的删减、重组,没有体现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比如在介绍染料合成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缺少深厚的有机合成的知识基础,偏难、偏深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另外,教材缺乏实践性。高职教育的特色即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类《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多数以理论知识为主,对实践内容多数单独设置课程,或教材中选用的实践项目与课本讲解的理论内容不配套,无法实现高职教育中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继而无法实现同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精细化工行业属于高技术密集行业,其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更新换代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现行的高职类《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部分编写者缺乏实际生产的经验,不了解生产一线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的岗位技能要求等。
除以上问题外,还存在教材形式单一,多数局限于书面教材,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取证要求衔接不够等问题。
4 教材编写的思路
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对接国家职业标准,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的编写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体现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从精细化工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出发,使教材内容有效地对接精细化工就业岗位的中、高级国家职业标准,按照精细化学品生产过程中备料、反应原理、工艺过程、产品检测、复配应用等各个环节涉及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提炼,突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从学校毕业到企业的“零距离”上岗。
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的内容 精细化工行业属于高技术密集行业,行业发展迅速。如何体现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不断地、适时地更新教材的内容,既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又体现教材机动、灵活的特点。本教材编写者在教学过程中每年都会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了解企业产品的变化和需求,同企业多方合作,共同进行产品研发、解决企业工艺改造等问题,并经常查阅精细化工最新的国内外文献,做到不断吸收先进经验来确保教材编写的先进性、发展性。
校企合作联合编写教材,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深度发展的必由之路。教材编写团队应该吸纳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高职教师了解教学规律、教材编写规范要求和企业一线人员熟知新技术、新工艺、岗位要求的优势,确保编写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也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本教材的编写人员除自身具有多年的企业经验外,还邀请兰州脂厂、兰州精细化工高新技术公司等人员参与,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实践题材,突出了高职教材为产业服务的特点。
教材编写体现“理论够用+典型实训”原则,并配套开发网络资源 本教材由理论和实训部分共同构成,理论部分的编写以“理论够用”为原则,实训部分选取与理论部分配套的典型产品生产作为实训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符合高职院校开设的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要求。另外,本教材团队围绕教材编写,同期开发了相应的教学素材,包括网络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考试系统等,并建成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精细化工生产技术》,为教材的使用提供支撑。
5 教材编写大纲
基于精细化工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精细化工的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学生就业方向,选取表面活性剂、助剂、胶黏剂、涂料、食品添加剂、染料与颜料、农药、油田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日用化学品、香精和香料共计11个模块。各模块内容自成体系,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组合,分类选取授课内容。每一模块均涉及产品基本概念、分类、用途及性质,将各类精细化学品中的典型产品由原料性质、反应原理、一般生产流程到操作工艺、产品检测及复配应用进行介绍,并给各模块配套安排典型实训项目,便于教师实施“理实一体化”。每个模块设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课后也有对应的复习思考题,有助于学生自学并检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情况[6]。
以第一模块“表面活性剂”为例,表面活性剂模块具体分为六个项目,前四个项目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这四个项目中分别对每一类型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基于实际生产过程选取一种典型产品按照图1的流程进行详细的讲解。例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就选取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典型产品进行重点详细介绍,最后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类产品的最新发展和应用进行介绍。特殊表面活性剂中对氟碳、含硅、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介绍,每一模块的最后一个项目都是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内容就是前几个项目中的典型产品的生产,让学生通过实训操作,能更加扎实地了解产品从备料到生产到商品化的过程。每一模块都有小结便于学生复结,并配有相应数量的习题。
6 教材的实践与评价
本教材通过大量文献、教材、专著的查阅,是一部基于生产过程编写的精细化工专业教材,教材编写体现理实一体化,实际教学中可实现一体化;教材理论内容“必需、够用”,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教材引入最新产品发展和应用,满足学生对最新的科技成果了解的迫切愿望;教材模块之间变换的是产品,重复的是生产过程,学生在多次实训中增长的是技能。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教材涉及的产品品种有十多类。教材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融合和整合,将若干知识点组成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经过教学一线两年的实践应用,采用《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的师生反映,该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基本理论实用够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适合于职业教育中精细化工及相关化工工艺类专业教材”。
参考文献
[1]周琦,肖瑛.高校教材建设的目标与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50-52.
[2]周晓健,章文清.对高职教材建设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3(20):34-35.
[3]刘志鹏.从战略高度谋划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9-11.
[4]宋启煌.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