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 康复护理程序;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功能
近年来,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也日益增多。股骨颈骨折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肢体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对股骨颈骨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但患者术后的关节功能康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关注的检点。术后积极的康复训练不仅能缓解髋关节置换术的疼痛,还能有效促进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1]。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对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采用康复护理程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摄标准患髋正侧位x线片及骨盆x线平片证实;意识清晰,无神经或精神方面疾病而影响其日常活动,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全部患者均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排除手术禁忌症、陈旧性或病理性骨折。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70-84岁,平均(79.5±5.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6例,骑自行车摔伤28例,行走摔伤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72h。骨折部位:左侧55例,右侧45例。骨折类型按照解剖分型:头下型37例,经颈型30例,基底型33例。骨折移位按照Garden分型:Ⅱ型58例,GardenⅣ型42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程序,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后1周内(第一阶段) 麻醉清醒后挤压和按摩患者的小腿,指导患者进行及健肢的主动运动与患肢踝关节、脚趾的主动屈伸运动。术后1d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先收缩5s,再放松3s,每次练习控制在5min,3次/d,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踝关节和小腿采用间歇性气囊肢体加压仪进行治疗。手术后第2d,在CPM机的协助下进行膝、髋、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
1.2.2 术后1-2周(第二阶段) 逐渐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由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运动,髋屈伸肌、外展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患肢抬高控制在30°以内,每次练习控制在5min,3次/d,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屈膝从15°开始,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每日增加训练角度,目标>90°;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之后进行坐起训练和起立坐下训练,练习过程中注意患者有无心慌、出冷汗以及恶心等不良反应出现,及时停止练习[2]。结合患者的体力恢复情况让其自主进行穿衣、梳洗、进食、床上排便等活动。
1.2.3 术后2-4周(第三阶段) 当患者健侧下肢具有正常的活动能力以及患肢可靠的内固定时,进行站立、负重、行走、转身训练。术后1个月,可适当根据X线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患肢的负重训练,缓慢的半蹲起立、原地踏步练习、上下台阶练习,患肢由部分负重逐渐到完全负重。
1.3 观察指标 两组术后均随访6-12个月,平均8.5±2.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满分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3]。从疼痛、功能、畸形、运动范围等4方面进行疗效评价,Harri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用(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在功能、疼痛、畸形方面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颈基底部与股骨头下之间的骨折。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由于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加上协调性差,身体不灵活,该骨折的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保守治疗死亡率较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2]。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的康复训练必不可少。本研究将康复护理程序引入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锻炼中,针对骨折患者的特点及个体差异,有计划、有步骤、按照康复的不同阶段程序化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通过按摩和挤压小腿,进行被动、主动的肌肉舒缩运动,利用肌肉收缩时对血液、淋巴液的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淋巴液向心回流,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加快肿胀的消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在康复过程中逐渐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提高了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促进了髋关节功能的恢复[3]。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髋关节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程序能够显著促进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丽文,吴欲晓,郎史文,等.康复护理程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9):696-697.
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2
关键词:骨盆骨折 外固定支架术 Orem自理模式
骨盆骨折是严重的创伤,常合并其它脏器损伤,死亡率高达5%-20%【1】。因此,早期复位固定是减少腹膜后血肿及防止搬动时再次出血从而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自护模式是由美国护理理论家奥瑞姆(Orem)提出的一种临床护理模式。当人的自理能力小于自理需要时,就会出现自理缺陷,也就产生自理需要,护士应给予指导和帮助【2】。该学说认为,护理的目的是发挥病人最大的自理潜能,以便能够自我照顾。我科自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对32例骨盆骨折患者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围手术期中,运用Orem自护模式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全部痊愈出院。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 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骨盆骨折行外固定支架患者32例,随机分为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17-58岁,平均39.6岁,其中交通伤4例,坠落伤5例,压砸伤3例;合并伤包括:尿道损伤2例,股骨、胫腓骨骨折2例,并发脂肪栓塞综合症1例。
1.2 研究方法
Orem自护理论措施观察组建立患者参与型护理模式即护理模式从主动、被动型向指导合作型和共同参与型转化。让患者参与自理能力及对骨折认知水平的评估,参与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计划,参与力所能及的自理,参与评价护理效果及健康教育效果等。护士根据患者的自护能力及存在的护理问题,运用Orem自护理论中的三个护理系统,即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辅助-教育系统进行护理。
1.2.1 补偿系统是在患者受伤急性期、手术中及麻醉苏醒前,生命体征不稳定,在身体、精神上完全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自护能力。这时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完全补偿护理,帮助患者完成所有的事,以补偿其自理缺陷,满足其治疗性自护需要,包括治疗、营养、排泄、个人卫生、维持呼吸及循环的稳定、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等。
1.2.2 部分补偿系统是患者术前,术后由于病情限制,都存在自理能力不足,我们提供部分补偿护理活动,帮助患者完成自护。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完善术前准备行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及其他合并伤的治疗。在术前、术后初期常规进行骨盆骨折护理,如:伤口引流管护理、外固定支架护理、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心理护理等。在术后第三天开始,管床护士针对患者的自护能力、自理需求的不同,提出具体措施,让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活动,即护理式从主动被动型身指导合作共同参与型转化。如:(1)协助患者用餐,帮助患者取适当的进食姿势,将食物切成小块状,放于患者可及之处,鼓励其自行取食物。(2)拔除尿管后协助患者床上使用大小便器,并将尿壶放于患者可及之处,鼓励自己拿尿壶小便。(3)让患者自己洗脸及清洗患者可触及的身体部分,需要时帮助患者完成无法完成的活动。(4)功能锻炼:外固定支架固定后,使骨盆骨折得到有效固定,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了患者恐惧心理,康复锻炼麻醉完全消退后即可做抬腿运动、踝关节跖屈背伸、足趾的伸屈及上肢运动。
1.2.3 辅助系统是给患者提供入院介绍(环境、医务人员、规章制度),术前准备(各种术前检查),术前1天、术后麻醉恢复期、出院前、出院后等各阶段情感支持及信息支持,为患者的积极参与提供支持。护士将骨折治疗的相关治疗及康复知识,教会患者,让患者进行自主护理,使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逐步提高,从而调动起了病人自我护理积极性,能自觉自愿地进行康复训练,承担起自我照顾的责任。
2 结果
12例骨折如期愈合,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人,无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直等功能障碍发生。出院满意度调查达95%,病人回访护理满意度96.7%。
3 讨论
Orem自护模式调动和激发了患者的主动性传统的疾病护理中,患者和家属习惯于单纯接受护理,助长了对医疗的依赖性,加重了护理需要,增加了护理工作强度,且有利于患者的康复[3]。
Orem自护模式改善了护患关系,通过对病人的帮助、指导与教育,训练其恢复正常的自理能力,从而建交的不是服务关系,更多的是合作与朋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护士的真正价值,让护士由功能性的技术操作者变成健康保健的指导者和传播者,这不仅提高了护士在维持健康中的地位,还丰富了护士的职业内涵,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了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 骨与关节损伤.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17-827。
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3
关键词: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康复训练 护理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116-02
我科自2008年采用动力髋加压螺钉(DHS)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根据行手术内固定确实可靠的特点,探索一套围手术期康复训练及护理方法。该方法使术后尽早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尽快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现就该方法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收集2008年1月―2010年7月份手术的病例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69岁,均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左侧12例,右侧8例。手术固定方式均为DHS内固定。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高血压5例,同时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病者2例。该组病人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20例患者出院时,CPM锻炼达到髋60o,膝90o,本组病例均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病人对环境陌生,人际关系生疏,担心手术治疗伤及神经或预后不良,产生恐惧、焦虑情绪,术前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重要性,请手术成功者现身说法,讲明情绪与病情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机体的恢复,促进身心处于最佳接受手术状态。
2.2 术前准备
术前8h备皮[1],术前12h禁食,4―6h禁饮,以排空胃肠道,术日晨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行导尿术,保持尿管固定,无菌、安全、畅通,遵医嘱给予麻醉用药,x光片,CT片及术中用药带入手术室,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手术名称。
2.3 术前运动训练及指导
术前1周训练采用在床上使用二便器,以适应术后卧床的需要。教会病人在床上翻身及锻炼。1双侧踝关节背伸、跖屈、旋转交替运动;术前需踝套牵引者,患者踝关节可在牵引下保持髋、膝功能,并作肢踝背伸。跖屈运动或取下踝套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旋转交替运动。2双侧股四头肌行舒、缩运动。3健侧下肢直腿抬高运动,要求抬高床面>50o.4健侧膝关节屈、伸0―90 o,利用床上吊环,屈健侧膝关节,用健足蹬床,保持患肢伸直或牵引下抬臀部运动。早期或手术后需在护士指导帮助下完成;要求保持整个臀部平衡,不能歪斜,要求抬高床面15o―30 o ,维持3―5s。5利用床上吊环抬高身体及做扩胸运动,要求胸背部抬高床面>30o。术前一周戒烟,并做深呼吸,防肺部感染。糖尿病人指导其合理饮食,正确服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高血压病人嘱其按时服药,定时测量血压,以保持正常血压。
3 术后护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
手术采用全麻,硬膜外麻醉者需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30―6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 、呼吸、spo21次,同时注意面色、神志、尿量的变化。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观察患肢末梢血运,伤口敷料有无污血及脱落。患肢保持15o的外展中立位,防止髋关节过度内收。
3.2 引流的护理
为防止术后渗血淤积伤口内造成污染导致手术失败,术后一般采用放置引流管,要确保引流管完好无损并保持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或被凝血块阻塞。引流管各接口周围皮肤要保持无菌,不可让引流液流入伤口,引流器应低于伤口40cm。严密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的变化,术后24―48h拔管。
3.3 功能锻炼
因动力髋螺钉具有滑动加压作用,骨折能达到牢固内固定,促进骨折迅速愈合,使患者早期负重等优点。因此,术后即可鼓励、指导病人早期无痛主动地功能锻炼。1术后24h,嘱病人作患肢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趾伸、曲以及踝关节的背伸及趾屈旋转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和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2可在床上半坐位练习股四头肌的收、舒运动及屈曲髋、膝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对于不配合运动的患者,协助从患者的跟部开始做小腿、大腿肌肉压力递减的挤压运动,每天3次,每次15分钟。术后第4天开始使用下肢功能康复器(CPM)行髋、膝、踝关节被动活动,起始角度以患者所承受的最小角度为宜,逐日增加角度,每次2次,每次30―60分钟。3 术后1周,除继续功能锻炼外,可增加坐位、站立位功能锻炼。2周后可扶拐下地不负重行走。4术后3―4周,可嘱病人扶拐做部分负重练习,但负重控制在感到疼痛范围之内[2]。然后逐步锻炼至无疼痛时方可弃拐。
3.4 饮食护理
禁饮食以后,按骨分科分期辨证施食[3]。术后1―2周,气滞自瘀,饮食宜清淡可口,食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饮食,如青菜、米粥等,忌油腻生冷酸辣之品。术后2―6周,筋骨未接,应进清补之品,如牛奶、维生素等,以促进气血恢复。术后6―8周,则进滋补肝肾及含大量蛋白质、钙、磷的食物,如骨头汤、动物肝脏等,以补养气血,强壮筋骨。
3.5 二便护理
术后常规留置导尿2―3天,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每日2次,每天更换尿袋一次,预防感染,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尿量。拔管前要试行夹管,以训练膀胱功能。骨折病人卧床时间长,易产生便秘,应给予高钙、高营养食品,多饮水,每天早上进食前饮温水200―300ml,保持每天进水量2000――2500 ml,多进食粗纤维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6 预防并发症
1预防压疮: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预防压疮的重要性,予以卧气垫床并指导患者利用牵引床上的扶手及健侧下肢蹬床抬臀部,训练床上大、小便。对无力抬臀的患者,护士应定期用双手托住患者臀部,协助将整个骨盆托起,以预防压疮。2预防肺部感染:定时翻身、叩背,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排痰,以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3预防泌尿性感染,应嘱咐患者多饮水,并做好会的清洁,以减少细菌入侵的机会[4]。
4 出院指导
1嘱病人调节情志,慎起居,保持良好的心情和舒适的环境。2继续加强关节功能锻炼,不可坐太低的椅子或沙发,患肢不可盘腿坐,睡觉时尽量向患侧翻身。愈合不牢固时应始终保持外展位,忌内收。3多进富含钙质的食物,防止骨质疏松,如虾米、奶制品、油菜、小白菜、雪里红、豆制品等。42―3个月复查;x线摄片骨折愈合牢固后可弃拐负重行走。
5 结果
本组病例20例。疗效评定:参照黄公怡[5]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评定标准:1优:骨折愈合良好,无畸形,髋、膝关节活动正常,行走无痛,能完全下蹲;日常生活同术前。2良:骨折愈合,有髋内翻≤5o,髋、膝关节活动稍差,患肢负重时有不适或轻度疼痛,不能完全下蹲,生活基本自理。3可:骨折愈合,5o<髋内翻≤15o, 髋、膝关节活动受限,行走时有中度疼痛,需扶拐杖,能自行坐立,生活尚能自理,但需要一些照顾。4 差:骨折愈合,髋内翻>15o,或患肢短缩>2cm,不能行走,不能自行坐立,疼痛明显,需服用止痛药物,生活自理困难。结果:优13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
6 体会
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观察手术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助于消除患
者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功能锻炼在术后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可急躁过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我们认为,锻炼应以不让病人感到疼痛和疲劳为宜,并避免不利于骨断端稳定的活动,功能锻炼应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加强功能锻炼的指导,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得到体现,病人得到比以往更全面的护理,有效的锻炼,极大的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改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言花,任海珍.《骨科备皮时间与方法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1995,(5)4:60―61.
[2] 王文慧,杨青,张李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J].河北医学,2002.8(2):167.
[3] 岑泽波.中医骨科学[M].上海:上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0.
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4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疗效
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车祸、高空坠落和打架等都可能造成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1]。患者的治疗较为困难,治疗不及时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医生应该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好的固定效果[2],临床中应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常规治疗技术和损伤控制骨科技术[3],因此,本文通过研究2011年1月~2014年7月通过常规治疗方法和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方法治疗的12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治疗案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以下结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通过常规治疗方法和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方法治疗的12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治疗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0例患者中男90例,女30例,年龄在20~78岁,常规治疗组21例患者,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组99例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资料完整患者。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诊断标准的患者;②骨质疏松患者;③治疗资料不完整者。
1.3方法 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进行双侧下动脉结扎,采用支架内固定或解剖钢板内固定,耻骨联合分离,弧形骨盆接骨钢板内固定等,脊髓压迫可采用椎骨减压术进行治疗,开放型骨折采用重建髓内钉等内固定方式。
1.4疗效评价[4] ①显效:患者合并症状消失,骨折愈合情况较好,完全治愈;②有效:患者合并症状部分消失,骨折愈合一般,不完全治愈;③无效:患者合并症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骨折不愈合或者愈合缓慢,严重者出现骨坏死。总有效率=(有效人数+显效人数)/总人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以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比较以χ2检验。计量数据以t检验。P
2 结果
2.1常规治疗组和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组患者疗效对比 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19%(16/21),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96%(95/99),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是否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比较 常规治疗组进行康复治疗组为优良组占比93.33%(14/15),未进行康复治疗组为优良组占比50.0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3 讨论
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在临床中较常见,由车祸、外伤等多种原因造成,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治疗较为困难,治疗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让患者及患者家属满意是严重多发伤患者治疗的重点。小部分学者认为[5],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找到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临床医生应该尽力研究的。大部分学者认为[6],临床上采用的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方法为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首选方法,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此外,对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常规治疗组和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发现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与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组总有效率相比,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生钦钢等人研究结果一致[7]。结果表明,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好;本文通过对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与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组是否进行康复训练的优良率比较,发现常规治疗组进行康复治疗组为优良率与未进行康复治疗组为优良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组进行康复治疗组为优良率与未进行康复治疗组为优良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杨映雄等人研究结果一致[8]。
综上所述, 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更好,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康复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马云兵,马远,夏云祥.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08:38-39.
[2]冯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03:55-56.
[3]张峰.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3:12-13.
[4]王大成.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3,12:7,33.
[5]李伟.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28:182-183.
[6]刘忠.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4:99-100.
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5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护理 ;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18-01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的不断完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具有解除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效果,但如果忽视系统的康复训练,严重影响病人的恢复。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6例,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对病人进行术前、术后的护理及患肢的功能指导和锻炼在临床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50-91岁,平均72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5例,骨性关节炎1例。
2 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较大的手术,患者大多是由于意外创伤而入院治疗的,伤前生活都能自理,骨折使之突然卧床不起,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能否恢复健康,是否要卧床一辈子,对子女增加负担,对手术的预后的担忧,经济因素等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易出现严重的焦虑、恐惧、不安、拒手术等情绪。入院后,护士要热情接待,介绍病区环境、帮助熟悉同病室病友,减轻患者对陌生环境的不适。介绍床位医生、责任护士,介绍成功治愈的病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经常与患者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顾虑,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术前护理
术前增加营养,鼓励进高蛋白、低脂、高维生素食物,必要时静脉输注营养液,增强抵抗力,有利于手术的恢复。术前指导病人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直腿抬高锻炼,主要是让病人了解锻炼内容,目的是提高肌肉肌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帮助患者掌握方法,为术后改善关节稳定性作准备;教会患者在床上漱口、洗脸,男性患者劝导戒烟;术前应训练患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使用便盆时要将上半身稍微抬起然后塞入便盆,一定要注意不要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向患者解释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
2.3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量,注意切口敷料渗血情况,量多时及时通知医生。
患肢护理:保持正确的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措施之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其重要性,并给予详细的指导,以避免置换的关节外旋和内收而脱位[1]。术后搬动时应特别小心,要将髋关节与患肢整个托起,采取仰卧位及健侧卧位时髋关节轻度外展20°~30°,双腿用枕头分开,患脚穿”丁”字鞋,避免髋内收;翻身时两腿之间夹2个~3个软枕避免屈髋;健侧卧位时在双膝间垫枕头以防患肢内收及内旋;半卧位时膝下垫枕头,使髋膝处于15°~30°,放置便盆时应注意保护髋关节,防止出现内旋和内收。
功能锻炼:术后第1 天,双侧髋关节应始终保持中立外展位15,为患者进行小腿及踝关节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指导患者加强患肢的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尽力背伸、跖屈踝关节,同时尽量伸膝以紧张股四头肌,每次保持10 s,以患者不劳累、疼痛不加重为标准。同时指导患者主动做踝关节伸屈活动及足趾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术后第2 天,可取斜坡卧位,逐渐坐3次或4次 ,开始患肢的水平移动练习。术后1周可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 离床前应进行训练,先床头抬高30°~60°,无头晕现象再离床进行立位练习,双上肢用力支撑练习步架上,双下肢稍后移,然后嘱病人抬头、挺胸,做骨盆前移动作,每天3次或4次,每次10 min~15 min。骨盆左右摇摆练习。术后8 d~14 d可开始扶双拐或习步架下地进行负重行走练习。每天3次或4次,每次50步~100步,以后逐渐增加,以使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度。
并发症的预防:因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的年龄偏大,应注意防止心、肺、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教病人做扩胸运动及深呼吸,鼓励病人咳嗽、咯痰,保持口腔卫生,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量,达到冲洗膀胱的作用,保持会清洁,每天清洁1次~2次,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密切观察四肢的感觉、运动,了解神经恢复情况,按摩骨突处皮肤,预防压疮发生,必要时换用气垫床,使患者平稳度过手术后期。
2.4出院指导
积极做好出院指导加强随访,坚持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避免活动过量,以防止关节脱位、感染。注意做到“三不”,即:不过度负重、不做盘腿动作、不坐矮凳子,“四避免”即:避免重体力活动和奔跑等髋关节大范围剧烈活动,避免在髋关节内收、内旋位时从座位上坐起,避免在双膝并拢双足分开的情况下,身体向术侧倾斜取物,避免在湿滑得地面行走。准确有效的功能锻炼和正确康复指导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及尽早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
参考文献
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6
随着科学迅猛发展,现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骨科的一次革命性进展[1]。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并取得成功,术后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按系统科学的早期康复指导程序,正确实施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是一项以提高骨科患者疾病知识水平,改善心理状态,促进术后功能恢复的行之有效的措施[2]。通过传播和教育手段,向社会、家庭和个人传授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促进人类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人工髋关节是用生物相容性与机械性能良好的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利用手术方法将人工关节置换被疾病或损伤所破坏的关节面[4]。其目的是消除疼痛,矫正畸形,重建一个稳定的关节而恢复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5]。术后康复不但与疾病本身有关,也与手术操作者技术、患者的信心、精神状态以及康复治疗配合密切相关,因此,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对术后患者保持稳定情绪,降低焦虑程度,有利于术后康复锻炼实施,减少术后并发症[6]。老年股骨颈骨折,不仅是生理上疾病,同时也带来了心理、社会、经济一系列的问题。根据老人的特点及对健康教育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对策。包括:一般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指导,身心放松训练,集体心理治疗,家庭及社会支持治疗等。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动作协调性。科学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7]。
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功能锻炼
为患者提供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康复过程的详细、通俗易懂的资料手册,电视定时播放康复训练录像,护理人员经常介绍一些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战胜疾患康复出院的病例,提供病友通讯录,便于患者更好地了解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意义、本质和结果,使患者对骨折治愈树立信心,从而减轻焦虑,解除恐惧心理,同时做好家属、亲友,单位有关部门的工作,争取他们的配合,妥善处理好有关事情,解除患者后顾之忧,积极参与术后的各项康复训练,更好地配合治疗,加快术后恢复[8]。
2.1 以患者为中心给予人文关怀式服务:意外的创伤使患者承受肉体上的痛苦,在精神上更难以接受,心理创伤超过生理创伤,表现为烦躁、恐惧、心神不宁,护士常在患者身边,观察病情变化、切口情况及患肢血液供应的情况并及时与其谈心,专心倾听等有效沟通,加深信任感,使患者对病情、手术的必要性,手术过程及预后有所了解,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患者置于空调间,保持病房安静、清洁、舒适,室温控制在25~26 ℃,湿度60%,防止温度过低引起血管痉挛,垫波纹水垫床,给予适当的生活照顾,让患者有回到家的感觉。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建立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模式,请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康复计划,逐步达到康复[8]。康复计划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遵循个别对待原则、全面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原则[10]。术后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包括足背伸功能锻炼与行髋关节被动持续活动(CPm)治疗,能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疤痕粘连,利于肢体功能尽快恢复[11]。
2.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制订具体的功能锻炼方案。不同的切口发生脱位几率有所不同,前切口易发生前脱位,防止平卧位作伸髋外旋动作,如床上翻身或被人搀扶下床。后切口易发生后脱位,防止患者极度屈髋内旋,如弯腰捡物或从低坐站起。外切口脱位几率低,多见于髋臼假体安置过于垂直或大粗隆截骨不连接的患者[12]。术后麻醉恢复后即开始股四头肌静止收缩及踝关节主动伸屈活动,白天不少于每小时10次[13]。术后24小时做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及深呼吸练习。术后1~2 d拔除引流管后做髋膝关节屈伸练习,髋关节旋转练习、髋关节伸直练习及上肢肌力练习。术后6 d,患者坐位练习伸髋、屈髋、屈髋位旋转,并可立位练习髋关节伸展、骨盆左右摇摆、屈髋、旋转练习[13]。术后3~7 d根据患者体力恢复情况,下地活动或扶拐步行练习。术后6~8周内屈髋≤90度,且以躺站或行走为主,坐的时间尽量缩短,每日4~6次,每次30 min。术后6~8周进行直腿抬高、髋关节伸展、外展,单腿平衡站立,每日10~15次,每次1~2 min,直至术侧下肢能单腿站立。术后患者扶双拐6周后改单拐或单手杖4周,如无疼痛及跛行便可弃拐。术后3~6个月可弃拐行走自如[14,15]。在康复功能锻炼同时保持患肢外展30度中立位,穿“丁”字鞋或两腿之间放置枕头,防止患肢外旋内收[16~19]。术后2~3 d给予轴线翻身,保持身体与床铺成30度~45度术侧卧位,保持术侧髋关节伸直,旋转中立位,胸前身后垫软枕,两腿间置软枕,注意防止患肢过度内收引起假体脱位[20]。术后不宜过早直腿抬高活动[16~21]。放置便盆从健侧置入,使用尿壶时避免移动髋关节[20],避免重体力活动及需要髋关节范围剧烈活动的运动项目,避免双膝并拢双足分开时身体向术侧倾斜取东西,避免翘“二郎腿”,坐位不宜过低,防止出现身体前倾,保持下肢外展位或中立位[9],不要下蹲拾物,必要时屈膝下跪替代,不做盘腿动作,如平时患肢穿鞋袜时,将患侧足部放于健侧窝下[19]。
3 康复护理贯穿于治疗护理全过程及余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在术前、术中及术后按时按量使用高效抗菌药物,严格无菌操作,切口渗液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干燥,避免局部感染。按医嘱使用抗血栓形成药物及消肿止痛药等,严密观察局部情况,患肢有否肿胀、青紫、皮肤温度升高、血运情况及有否胸闷、口唇紫绀、呼吸困难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等,在卧床期间,采取协助护理为辅,自我护理为主。既可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又能使患者减轻疼痛或无痛,提高了患者治愈的信心[22]。保持皮肤完整、清洁、干燥,翻身时避免拖拉推,在骨突处架格悬空,在病情许可下,每2小时轴线翻身1次,保持髋关节伸展,在两腿间放一枕头,保持髋关节轻度外展中立位。指导患者进食清淡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易消化吸收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促进切口愈合;多饮水确保大小便通畅,防止肺部、泌尿系感染,警惕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发生。
随着时代步伐的不断前进,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高质量生活期望值提升,人工关节置换术越来越受青睐。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关键在于肢体功能恢复程度,肢体功能恢复又依赖于系统的科学的功能锻炼,功能锻炼的效果取决于人文关怀式服务的健康教育指导。连续高效的康复功能锻炼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高质量生活的保障;健康教育贯穿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全过程乃至生命终点。
参考文献:
[1] 裴福兴,沈 彬.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髋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3,19(11):649.
[2]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846.
[3] 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改革[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
[4] 陈志君.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宜春学院学报,2003,25(5):109.
[5] 高 勇.骨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3.
[6] 王 艳.心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焦虑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8,14(3)87.
[7] 付 波,杨 路,闵宏巍,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J].黑龙江医学,2003,27(4):280.
[8] 赵艳玲,腾永颜,王惠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及康复指导[J].哈尔滨医药,2003,23(3):96.
[9] 黄燕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欲望低下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9):1077.
[10] 吕厚山.人工关节的新进展[J].首都医药,2007,8(4):36.
[11] 樊桂莲.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0):1179.
[12]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80.
[13] 沈 研.同期双侧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护理分析[J].现代
护理,2003,9(9):737.
[14] 陆明媚,王小俊,全小明,等.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原因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3,2(2):14.
[15] 梁雅丽,胡斗文.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02,16(1):31.
[16] 汪美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查房[J].中医正骨,2003,15(6):14.
[17] 常增林,李光辉,李 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功能康复[J].中国康复,2003,18(2):100.
[18] 姜丽霞,李朝霞.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训练[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4):195.
[19] 姜水英.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教育[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7):71.
[20] 薛 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护理[J].医学文选,2003,22(4):293.
[21] 曹冬梅.老年人髋部骨折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200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