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1
一、利用学校课堂主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训练
首先,让每位任课老师都参与进来,对班级中患有孤独症的儿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给他们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对这些儿童实施个别化教学,确定各自的训练方法。这样,孤独症孩子在课堂上就会始终被老师所关注,处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没有那种被冷漠、被边缘化的感觉,这一点对患有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训练尤为重要。人际交往障碍、语言发育缺陷是孤独症儿童的重要特征。他们往往独自一人活动,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旁若无人。让这些孩子身处在班集体氛围中,本身就是为患有孤独症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例如:我在课堂上教学生读“牙刷”一词时,也有意地要求一位姓王的孤独症孩子和同学们一道读,虽然他是被动的、不情愿的,但还是勉强的站起来把小嘴动了几下。尽管是这样,我还是表扬了他,并用手轻轻地抚摸了他。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用同样的方法让他尽可能地参与进来,鼓励他说话。渐渐地他表现的主动多了。
二、利用活动课和游戏课增强训练力度
游戏这类集体活动课本身对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特别是对患有孤独症儿童显得更加重要。在活动课中,让同学们在一起进行滑滑梯、荡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这对他们行为、语言交流的康复有较好的效果。老师要充分利用活动内容强化活动效果,然而孤独症儿童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对周围的事物没有任何兴趣,要培养他们做游戏的兴趣,全靠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来系统的引导。有一次,我带学生进行感觉统合的康复训练时,其他同学都按要求进行各自的康复训练活动,只有患孤独症的小王站在一旁,目光呆滞、不愿参与、漠不关心的样子。这时,我就走过去把他带到滑梯旁,并且拿出棒棒糖来引诱、刺激他,还让其他同学表演给他看。最终,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也能坐在滑梯上玩了,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我就立即用手摸摸他、拍拍肩的方式来亲近他。后来,我在上活动课的时候总是有意识地强化他的参与,尽可能地让他和同学们一起活动。就这样不断地进行康复训练,最令我欣慰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活动他也能参加了,他和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三、利用科学成果强化康复训练
在学校里,我们运用教育医学领域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的研究成果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各任课老师明确任务,对这些孩子,见缝插针地强化训练。针对孤独症儿童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和语言缺陷等,我采用了“目光接触”训练和“呼名应答”训练的方式,经常地、不分场合地找机会训练。这些孩子从不和别人正视,感情木然,为了唤醒这些孩子交往的意识,我就用目光接触的训练式强化对他的康复训练。一开始,任凭你怎样呼唤,他总是不看你。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强行拽着他,让他看着我,直到目光正视着我为止,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强化训练,他渐渐地有反应了,虽然要呼唤几次,他才看我一下,但毕竟还是有起色了。同样,我用呼名应答的训练方式强化了呼喊他姓名让他应答,也取得了—定的进步。
四、利用“家长学校”完善训练成果
老师要利用“家长学校”的平台,向家长阐述学生在课外的总体要求,特别是要一对一地和家长交流学生的具体康复训练情况,安排好家长在家的训练项目,争取家长们的配合。这样就能够把孤独症儿童在学校的训练成果很好地加以巩固,同时老师还要保持与家长沟通,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情况。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对患有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有了良好的效果。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2
2013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中播出了一期节目――《杜佳楣:点亮星星 传递梦想》。这期节目把一个普通的大学英语老师杜佳楣和她所守护的“星星的孩子”呈现在银屏之上,一个个动人的画面把一个平凡之人的精神状态、崇高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生活全变了
在2004年之前,杜佳楣一直生活在她理想的世界里。在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读完硕士研究生后,她来到了北京。不仅事业顺利,还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两岁可爱的宝宝是她崭新的希望。那段时间,杜佳楣渴望发挥自己更大的力量去改变生活,可正在她准备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她所有的憧憬。
那是2004年的6月,在北京市首次0到6岁儿童的健康抽查中,医生认为杜佳楣的女儿煊煊疑似孤独症。
“不可能,一定是看错了!”当时杜佳楣不敢相信医生的诊断,“而且这还没有确诊,只是初步诊断,未必准的。”杜佳楣不停地在心里劝自己。
在第一次检查后,医生让杜佳楣带孩子来复查,但是杜佳楣没有去,其实是她不敢去。不久之后,医生登门拜访,又为煊煊做了一次检查,然后再次建议复查,可杜佳楣依然没有去。直到两个月后,煊煊要上幼儿园了,这时杜佳楣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如此“不同”。她不跟老师打招呼,不和其他同学说话,而是一直机械地摇晃手里的玩具,老师的话她一概不理,甚至都不看周边的任何人。再看看其他的孩子,一个个都像小精灵一样,眼睛炯炯有神,很自然流畅地与人交流着。
无奈之下,杜佳楣终于抱着煊煊来到了医院。当她刚进诊室的一瞬间,两个大夫就指着孩子叹息:“你看,一点神色都没有!”
这一次复查的结果可想而知,医院给煊煊下了孤独症的“最终判决”。
“得知消息的一瞬间,我崩溃了!”
杜佳楣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一切历历在目。那时,她坐在诊断室的板凳上,抱着头放声痛哭了近半个小时。那时的她是恐惧的,是无助的。站在一旁的丈夫,扶着妻子不断抽搐的身体,眼睛也红了。而怀中的女儿,却无动于衷,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任何表情。
杜佳楣已经记不清那天她是怎样走回家的,只记得那双抱着煊煊的手越来越紧,眼泪一直往下淌。
残酷的事实就这样降临到了这个原本美好的家庭。
失意的时光
虽然杜佳楣和他的丈夫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也都是很阳光的人,但是再强大的内心,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么大的打击。
从小喜欢读书的杜佳楣,最大的梦想就是去哈佛读书,但她没能实现,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煊煊身上。从她怀孕的时候开始,就为这个宝宝做足了准备,她阅读了大量育儿的书籍,从女儿出生开始,就刻意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并教她识字。“其实煊煊小时候很聪明,我说一个字,她就能相应地找出来。”杜佳楣还在那段幸福的时光中流连,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2004年8月破灭。
主治医生告诉杜佳楣,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即使成年,也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无法找到工作,无法结婚生子,多数患者一辈子只能依靠父母的照顾和供养,以及政府的救济。
知道这些后,杜佳楣既害怕、又担心。于是在煊煊被确诊的第二天,对孤独症完全不了解的杜佳楣,就跑到新华书店,几乎买光了所有与孤独症相关的书籍。
从那时起,她才真正了解孤独症。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脑发育障碍,属于精神系统的疾病,有人称之为“精神癌症”,是一种尚未被社会了解的病症。至今为止,孤独症依旧是世界性难题,还没有彻底医治孤独症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科学手段对孤独症儿童进行高密度的康复训练。
在那之后的两三天内,杜佳楣夫妇几乎都没有合眼,也没怎么吃饭,他们除了陪煊煊说话外,一直都在看书,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书上,希望能找到一套最好的办法,最大程度地让煊煊康复。但是,那短短的几天,他们没有收获任何希望。
这时候,备受精神煎熬的杜佳楣,突然间被击垮了。她想放弃一切,包括她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当教师的工作,带着孩子回老家生活。
在家乡的两个月,一切重新平静下来,仿佛那个可怕的名词――孤独症,能够突然间消失了一样。那时杜佳楣心中出现了一个念头,干脆放弃北京的一切,回家陪煊煊吧!因为孤独症儿童离不开陪伴,并且需要不能中断的康复训练。于是她就和学校的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校领导的答复是,鼓励她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但在这个阶段,煊煊是急需要钱的,如果杜佳楣放弃了工作,整个家庭的压力就都会压在她丈夫的身上,不如继续回到北京上班,北京还有更好的治疗环境。杜佳楣觉得领导说得很有道理。但让她意外的是,那之后不久,学校领导竟然从北京来到了她在湖南乡村的家里,因为当时杜佳楣生了一场大病,领导还带来了很多营养品,给她补身子。“我就是一个普通教师啊!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校领导竟然不远千里去老家看我,看到他们的那一瞬间,我眼泪就出来了。那时候我就想,无论多难,我都要坚持下来,不然对不起学校对我的关心!”说完,杜佳楣的眼睛红了。
从那时开始,杜佳楣一下子就振作了起来。在开学之前,她回到了北京,不仅认真地学习关于孤独症方面的知识,积极地给煊煊做康复训练,她又像原来一样走进了课堂,给学生们带来一堂又一堂精彩的英语课。
那段失落的时光,就这样被她拾起了。即便生活再难,又能如何呢?杜佳楣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艰难的训练
回到北京后,杜佳楣走进了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班。在培训班上,杜佳楣了解到美国有一种根据心理学ABA(应用行为分析)原理创立的DTT(行为分解训练)的孤独症康复训练方法,使参与实验的19个患儿中的三分之一回归到社会。这个信息给杜佳楣带来了新的希望,“就像茫茫大海中突然看到了一盏灯一样。”
在杜佳楣的书柜上,有数不清的书,这些书都是杜佳楣的“教材”。几年来,杜佳楣自己领悟了孤独症的康复原理,并且总结了一套训练方法。她给煊煊制定的训练计划不计其数,每一个训练,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慢慢地,煊煊学会了吹蜡烛、拿筷子,煊煊的眼神不像原来那样木讷了,知道说话时要注视对方了,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也开始回答了。然后,她又学会穿衣、刷牙、洗脸,再然后学会了骑车、滑冰、吹葫芦丝、弹钢琴、跳舞和打乒乓球……
在煊煊8岁那年,杜佳楣带她去北大未名湖滑冰,那天煊煊遇到了一个小男孩。男孩特别热心地指导煊煊滑冰的技巧,还牵着煊煊的手带着她滑了近两个小时。那天煊煊很开心,她和小伙伴相视而笑,有时感觉她想对小伙伴儿说话,直到男孩的爷爷叫他回家,他们才相互道别。
“那个画面,我曾在心里幻想过无数次。至今我还记得那个小男孩的名字。”杜佳楣又感动,又心酸。那一年,煊煊可以和人简单的交流了,虽然她依然很难辨别其他人的情绪,但这一切是没有经过高度训练的孤独症儿童永远无法达到的。
看着煊煊一天天好起来,杜佳楣感觉到了一丝曙光就在眼前,一天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一定要把煊煊唤醒,不管花多大的代价!不要懒惰,也不要泄气,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杜佳楣就这样不断地给自己鼓劲儿,给自己加油,这个过程的确很辛苦,她就靠着坚定的信念,靠着对煊煊的爱,艰难但坚定地走着。
如今,经过杜佳楣对煊煊十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康复训练,煊煊已经在一所普通的小学读五年级了,成绩还能排到中等水平。而且煊煊还学会了很多特长,她曾获得拉丁舞铜牌,童声独唱五级,钢琴五级,海淀区小学生唱歌比赛三等奖,英语抢答赛三等奖,而且她葫芦丝吹得也很好……到现在,煊煊获得的奖状一个桌子都摆不下了。
这一切看起来都很不可思议,结合多年来在煊煊身上的实践,杜佳楣整理出了一套很实用的孤独症康复训练方法,并出版了《ABA挑战孤独症》一书。
“与其悲伤地过每一天,不如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在杜佳楣脸上,岁月和劳累烙印的疲惫清晰可见,但她眼中透出的是坚毅和阳光,“感到累了,有压力了,我就好好地睡一觉,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新的开始。”
“星星”的王国
多年以来,在不间断地对煊煊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杜佳楣一直坚持写博客。她把自己的训练方法以及煊煊一点一滴的成长和变化都记录在了博客上。煊煊的巨大进步让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羡慕不已,于是杜佳楣的博客点击率越来越高,后来,不仅有家长在网上向她咨询,甚至还亲自到她的家里,学习她的康复训练方法。
渐渐地,杜佳楣的家里几乎成了孤独症儿童家长们的小聚点。这时杜佳楣就想到,为什么不单独成立一个孤独症康复中心来帮助更多的家庭呢?这样一个小小的想法,燃起了杜佳楣帮助更多孤独症儿童的群体以及他们家庭的欲望。但是创建一个孤独症康复中心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简单,至少需要一间大房子啊!自己家里是肯定不行的,不仅地方不够,一些设施也摆放不进来,但如果在外租场地,北京高额的租金又让她望而却步。这时她想到,不如卖掉自己的房子,用这笔钱来建设康复中心。
这个想法,的确很实用,但又很冒险!一旦卖掉这唯一的房子,对于这一对年轻的夫妻而言,未来想继续在北京买房子,就难如登天了!但经过杜佳楣夫妇两个人的几番商量,最终他们还是狠下心来卖掉了位于朝阳区立水桥的房子,“50多平米的房子,当时卖了100多万,那是我们的全部家当了,知道的朋友都说我们疯了。”杜佳楣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语调并没有那么沉重,但没人能想到,在没有“家”的那段日子,这个家庭是如何挨过来的。
2011年,在杜佳楣的全家人失去了生活的“栖息地”之后,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成立了。起初,康复中心是在一个小区里,那里成了孤独症儿童的乐园。但是,这样一群孩子,却引来社区居民的诸多不满,他们觉得这是一群怪孩子,敬而远之。还有一些居民觉得孩子们太吵,纷纷找上门来,提意见,而且很多话都说得很难听。这给杜佳楣带来很多压力,为了保护这些孩子,杜佳楣花了更大的价钱,在路边租了一个两层的大房子,并把这里打造成了一个属于“星星”的“童话世界”。
采访的那天中午,杜佳楣很忙。她一进门,一边招呼人陪我一会儿,一边向朝他跑过来的小男孩儿伸出双手,拥抱他,“吃什么呢?好吃吗?”杜佳楣的声音那么温柔!接着她拍拍小朋友的头,说:“真乖,吃完准备去上课吧。”这一幕幕画面,无不显露出杜佳楣对孩子们真纯的爱。
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手把手教孩子拍手,和他们聊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2011年开业至今,来到星希望的孤独症儿童来自全国各地,这里有每期3个月、一年4期的长期班,还有四五天的短期班,周末的时候,杜佳楣还会亲自给孩子家长上免费的培训课。在这几年的时光里,经过专业的康复训练,有的孩子已经可以进入普通的幼儿园或者学校上学了,这是杜佳楣最骄傲的事儿。
在近几年媒体的关注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孤独症,但是真正能够接受这个群体的人,依然很少。在“星希望”,几乎每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曾遭遇过外界社会的排挤,甚至是辱骂。这让他们原本就灰暗的生活,更加暗淡了。
如何让更多人关心这个群体呢?杜佳楣找到了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她要让孤独症孩子和家长欢乐起来!
在杜佳楣的努力下,2012年4月,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和北京市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共同决定,举办一场属于孤独症孩子的专场音乐会。组委会还给音乐会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天使的微笑。待消息一发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近40多个家庭报了名。
这场公益演出,不仅为孤独症孩子提供了一个舞台,也满足家长们的心愿和梦想,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次重要的康复训练的机会。于是组委会决定:接收全部报名的孩子。
2013年1月19日,一场由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和北京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孤独症慈善公益音乐会“天使的微笑”在中间剧场上演。那天,四十多个孩子用他们的音乐和舞蹈点燃了台下四百多位观众的激情。
在音乐会举办当天,主办方还给孤独症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一个很大的惊喜: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中央电视台制片人阿果、青年歌手雷佳、零点乐队主唱刘坤山等人都为音乐会公益出演。明星们与孤独症孩子的同台表演,让这场以“温暖、感动、希望”为主题的特殊音乐会,成为一场展现生命奇迹和爱的音乐会。
那天,杜佳楣在台下看着孩子们的表演流泪了。这些泪让她多年来所经历的苦辣酸甜都得到释放。
“我觉得人有梦想,才能活得更有劲儿。”多年以后,杜佳楣脸上的忧郁完全没有了,她又变成了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在成功举办了第一场音乐会之后,杜佳楣感觉到所有参与进来的家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许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场音乐会仅仅是一场充满爱的简单的表演,但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而言,却是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舞台。甚至,这场晚会让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们脱胎换骨。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杜佳楣又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了更多的活动,希望给孤独症孩子和家长们带来更多温暖。
2013年4月2日,世界第六个孤独症日来临。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和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杜佳楣带着孤独症孩子们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报告厅中举办了一场大型公益活动“融化”,以此来呼吁社会为“星星的孩子”捐赠时间;2013年5月12日母亲节,为了让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们有片刻的时间感受自己的人生,星希望举办了“让天使妈妈绽放笑容”大型公益活动;2013年6月,在杜佳楣的倡导下,成立了“蜗牛的梦想”孤独症儿童艺术团,杜佳楣出任艺术团团长,之后由杜佳楣、傅桦、紫君、伍彬组成的梦想四人组创作的孤独症儿童音乐剧《桃花源记》连续一个月在北广传媒的公交、地铁等电视媒体播放,得到了一致的好评;2013年8月19日,艺术团应北广传媒的邀请,参加《善聚公益》活动,拍摄的节目在公交、地铁、楼宇电视连续播放,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和接触到孤独症孩子的世界。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2014年很快就到来了,为迎接第七个世界孤独症日, 2014年4月1日,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素拓中心,一场盛大而不奢华、简朴而不失隆重的“有爱不孤独”世界孤独症日大型公益活动举行。届时,杜佳楣撰写的长篇纪实作品《当爱遇上孤独》举办了首发仪式。
活动当天,“蜗牛的梦想”孤独症儿童艺术团孩子们再次登台出演,其中“蜗牛的梦想”中那只坚持梦想的小蜗牛,已经成为孤独症儿童追求幸福的象征,她的执着打动了台下的每一位观众……
平凡中的崇高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3
【摘要】文章对孤独症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的待遇、数量、专业水平、社会认可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参考各方面资料,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对策,旨在促进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孤独症;早期干预;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25-02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目前,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教师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尚不规范的职业。本文针对孤独症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的现状
1.孤独症早期干预已取得的成绩。我国有各类孤独症儿童约150万人,全国约有200个孤独症治疗机构。近几年,我国有关孤独症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在病因学、营养干预、用药安全、早期教育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通过实验研究论证而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近几年,社会各界已明显提高了对自闭症群体的关注,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北京星星雨和青岛以琳是我们国家比较知名的两个由自闭症儿童家长承办的教育训练机构。越来越多康复训练人员和年轻教师进入这个行业,为行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孤独症早期干预师资队伍所面临的问题。
(1)早期干预教师数量不足。我国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目前,我国大约有500万孤独症患者,150万孤独症儿童。近年来,各类自闭症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自闭症教师的严重缺乏。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康复教师与接受训练的孤独症儿童的数量比为1∶3到1∶4之间,最多时达到1∶5。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训练的最佳方式是一对一的训练,这在我国尚不可实现。若以1∶3为标准,要满足我国150万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要,至少需要50万名教师,但我国目前只有康复训练人员3000人,两个数目相差悬殊。
(2)早期干预教师学历水平偏低。到2005年,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比例为25%,专科毕业比例为53%,高中及高中毕业以下的比例为25%。学历合格率虽比1998年有显著提高,但仍有近四分之一的一线教师学历(高中及高中以下)不合格。以吉林省为例,在我们实习的两所自闭症机构工作的教师,他们的学历多为中师中专学历,只有少部分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这与孤独症教育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事实上,由于孤独症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孤独症教师的工作难度比其他类型的特殊教育教师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3)早期干预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从已有资料看,孤独症教师都有教师资格证书,能满足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缺少孤独症相关的专业知识。资料显示,江苏近3000名特殊教育教师中,真正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仅占总数的36.1%,而从事特殊教育教学的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比例达到63.6%。从事孤独症教育的教师也是如此,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与我国目前的行业状况是分不开的。
(4)早期干预教师接受职后培训的效果不理想。自闭症机构教师接受职后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形式单一。在实际的培训中,对于孤独症教师的培训没有针对性,脱离实际,只是盲目进行在职培训,不符合一线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培训多占用教师的假期和休息时间,使得教师对培训的积极性降低,他们更希望抽出工作时间去参加在职培训。
(5)早期干预教师待遇低,社会认可度差。当前国内约有200个孤独症治疗机构,大多数为民办性质,这些民办机构多由家长发起,受政府和社会慈善捐助有限,规模小,大多数机构处于一种不为人所知,不被人重视,不受法律保护的尴尬境地,经费严重不足,机构教师的工资维持在2000元左右。教师也没有编制,没有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更没有特殊教育津贴。此外,大众对孤独症的了解甚少。这些世俗的偏见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担忧和压力,加之整个教师队伍的人数少,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有限,从而导致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低。
(6)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男性少于女性,分布不均衡。由于经济地位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在职的孤独症教师流失也很严重,教师年龄年轻化,男女教师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尚未形成良好的年龄梯队。另外,城市的孤独症教师较多,且质量高。而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自闭症机构少之又少,教师工资低、数量不足、质量也较差。总之,经济发达地区孤独症教师流失少,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流失大。
二、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对策
针对孤独症教师队伍的现状,结合《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五点建议。
1.增加国内高等院校相应的专业设置,加大孤独症教师的培养力度。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改革课程设置,细化专业方向,增加与孤独症教育康复相关的专业设置,培养一批专业孤独症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特殊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课程,如细化为盲、聋、智障、孤独症、学习障碍等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就业等选学专业方向,这样能使特教教师的专业技能更精深、更专业。
2.制定孤独症教师的准入标准和资格认定标准。针对我国当前现状,笔者认为孤独症早期干预教师应该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并具备“孤独症教育与康复”的相关专业知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条款都非常适合孤独症教师。在符合这个《专业标准》的同时,教师还应具备特定的孤独症相关理论知识,按照要求使满足这两个专业标准的从业人员进入孤独症教育与康复行业。
3.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促进教师的持续性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加强特殊学校教师职后培训的统一组织、规划,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特殊学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扩大教师的覆盖面。例如,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定期聘请特教专家为孤独症教师提供专业技能培养、最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等,提高教师实践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4.提高孤独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国家应加大投入,提高孤独症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学环境。待遇要比普通教师高,让孤独症教师感到有自豪感和作为特教教师的价值,增强职业吸引力,以激发更多优秀人员(尤其是男性)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改善特殊教育的来源和性别失衡。针对民办的孤独症机构,地方政府要按照相关规定帮助和扶持机构的发展,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
5.加大孤独症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政府应积极向社会大众普及孤独症相关知识,加大对孤独症群体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增加对孤独症教师的认可,促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孤独症宣传力度的增加,使全社会对孤独症教师的认可度提高。
孤独症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立长效机制,需要国家、地方、学校、教师本人的不懈努力,使孤独症教师真正步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成为终身学习的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魏轶兵.特殊教育院校孤独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4).
[2]蒋云尔,王辉,范莉莉.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8).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4
关键词:孤独症;前庭失调;感统活动;健康成长
一、“前庭觉失调”的一般表现及典型意义
(1)“前庭觉失调”的一般表现。前庭觉传达视听嗅味等讯息,这些讯息的处理中心在后颈部脑干(大脑中枢神经)前方的前庭神经核。前庭平衡的发展水平与孩子的言语、认知、社交、专注、思维等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存在前庭问题的儿童会出现前庭平衡功能失调,表现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观测距离不准,左右分辨不良,方向感不明。
(2)“前庭觉失调”的典型意义。造成孤独症儿童“前庭觉失调”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①先天因素:脑瘫、出生窒息、缺氧性休克等。②神经发育不完全、早产、破腹产(三分之二儿童感统失调)等。③怀孕期间胎位不正产生固有平衡失常。④都市家庭小型化生活造成空间狭小、爬行不足、缺少运动或集体活动等。⑤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娇宠溺爱,造成孩子动作能力欠缺。⑥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
二、对“前庭觉失调”的运动学透视
(1)以感统运动矫正“前庭觉失调”的可行性分析。
①通过感统运动加强、改善和丰富孤独症儿童感觉信息和活动频率。在培智学校的孤独症康复训练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感觉统合练习运动刺激儿童的神经系统,并将正确的信息输入到孤独症儿童的大脑,使感觉器官对来自身体内外的刺激的作用作出相应的反映。比如:1)平衡台运动。功能:平衡台运动对前庭系统有较强的刺激,对前庭神经乃至大脑皮质功能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2)滑板运动。功能:滑板运动可以协助大脑统合固有感觉输入,并协助身体姿势的稳定,以及全身肌肉同时收缩。能够维持高度的平衡感。3)圆木柱吊缆运动。功能:圆木柱吊缆运动能刺激孤独症儿童的前庭接受器,让儿童体会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的肌肉反应和前庭感觉输入。
②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孤独症儿童的前庭感觉刺激。对于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区的生理损伤或功能缺损,并不能或者很难进行直接的医治和修复。但是,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大脑神经活动的机能,都是在丰富的外界感觉刺激作用和肌肉活动中的反馈活动刺激作业下发展的。因此,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孤独症儿童的感觉刺激和大小肌肉群的活动,将有助于他们受到严重损伤的大脑得到一定的康复。1)获取孤独症儿童信任。指导者在进行指导时,需对孤独症儿童过去的情形有较多的了解,并取得他们的信任。让孩子慢慢熟悉其环境,才是正确的指导方法。例如:有的孩子对跳蹦床很拒绝,在强迫下大哭大闹,以致更加远离蹦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先让其站在一旁看别人欢乐地跳蹦床。抱着孩子坐在蹦床上——让孩子自己坐在蹦床上——让孩子独自站在蹦床上——指导者抱着孩子跳蹦床——孩子独立跳蹦床——孩子将跳蹦床作为乐趣。2)把握情况,及时调整运动时间。要注意配合孤独症儿童现有的情况,每个孩子的接受运动能力不同,设计指导内容及适当的方法。一个活动以20 分钟~30分钟为佳。3)有针对性选择训练方式。对于有多动现象的孤独症儿童,与其以较小的空间来限制他的活动,不如让他能活动个够来得更有效果。在允许的范围内,更可以将户外和室内的活动连接起来,让孤独症儿童自行体会情境的改变,将有助于能力的重大改善。
(2)以感统训练矫正“前庭觉失调”的策略。
①强化,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孩子最喜欢吃的食物、玩的玩具为主要的目的。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在感觉统合活动中让孩子得到前庭觉的锻炼,利用好强化手段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要保证强化物有效性,必须是孩子最喜欢吃或者最喜欢玩的,其次,注意几种强化方式的结合使用。不仅可以促进大脑神经系统和肢体的发展,还能促进认识能力和技能的恢复和发展,通过训练,可以有效地补偿前庭感觉和身体的缺陷。
②比赛,将前庭觉运动放入到比赛中去,能够使孤独症儿童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了孤独症儿童的学习自信心。还可以通过多种比赛形式,如在感统训练活动中进行的分小组比赛,在家长和老师的呐喊声中,让每一个孤独症儿童能够感受到自己成功的乐趣和团队的精神。
③鼓励,老师的一句鼓励话,最能促进孤独症儿童完成任务。当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得到表扬鼓励的时候,孩子们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性也就会更高昂,就会继续努力去做,又能给其他学生以学习范例。所以,在感统训练活动中教师应多用优美的语言来鼓励孩子,使他们能更好地建立起上感统课的信心,能更好地完成感统训练活动的任务,使之身体及感知的缺欠得到补偿。
三、获得的初步成效及反思
(1)孤独症儿童精神层面改善。①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感统训练活动练习,孤独症儿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孩子们的脸上出现了天真的笑容。在别人叫他的时候,能够有所反应。②以前上训练课不配合的孩子,上课铃响后,能够主动和妈妈进入教室,并配合老师的指令。平时,和老师有目光的对视交流。
(2)孤独症儿童运动功能的增强。①改善了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前庭觉的输入信息功能,大小肌肉群得到完善和发展。②孤独症儿童的空间感知觉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③进行视听觉功能的统合,提高了孤独症儿童的追视能力,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5
关键词:干细胞;自闭症;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55-02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疾病。儿童自闭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刻板重复行为。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 医学临床跟踪数据显示,自闭症患儿语言发育迟缓,他们中只有30%的人的语言功能可以随着生长发育增长,绝大部分获得语言的功能较晚,在5-6岁之前没有语言的自闭症患儿,就可能终生没有语言。我科自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自闭症患儿9名,现将语言训练的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闭症患儿共9名,男性8名,女性1名,年龄5~18岁,平均年龄10岁。根据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重度孤独症患儿7名,轻-中度孤独症患儿2名。9名患儿中,2名患儿可以在家长指导下理解并表达自己意愿;3名患儿均只能无意识发简单的“妈妈、爸爸”单音节词语,不会与人交流;2名患儿为“鹦鹉学舌”式发音,无任何交流意义;另外2名患儿无语言。
1.2 治疗方法:我科采用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自闭症患儿,静脉+鞘内注射4例,静脉+鞘内注射+脑室内注射5例。细胞计数9~50×109/L,细胞存活率97%~98%,每位患儿平均治疗3次。
2 语言训练
2.1 情感护理:自闭症患儿无法集中注意力,很难理解语言和文字代表的含义,他们自身的需求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有自虐和攻击他人的过激行为,破坏性极大,但是这种行为的背后,可能只是因为恐惧、不安或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们在患儿入院时,科室就会安排一名管床护士作为他(她)的“爱心姐姐”,要求该护士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患儿相处,以帮助患儿能够早日接受除家长及老师以外的陌生人,为下一步进行语言训练打好基础。
2.2 注意训练:自闭症儿童常常视线不看人,有时不是不看,而是看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我们就要训练患儿注意对视说话人的脸,主动注视其目光,并逐渐延长注视时间,反复多次,并及时给予强化使患儿在“一对一”情况下,对对方的存在、言语、目光等有所注意。训练眼对眼接触开始时要把着他的头,让他的目光注视着你,他不看你要追着让他看。如果他有一点表示马上就表扬,拍拍、亲亲或给一点零食用以强化,如果他无反应,可用色彩鲜艳的玩具,有声响的玩具,活动的玩具来吸引他。
2.3 发音训练:语音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前提。任何儿童要获得有声语言,首先要进行发音练习。自闭症儿童由于他们个体差异极大,所以在发音训练中呈现的状况差别极大,而有的儿童则存在较大的发音障碍。当儿童已经注意声音,对声音有兴趣,但模仿发音动作十分困难,这时我们要用各种方法去帮助他们体会嘴、舌、唇的各种活动状况,帮助他们活动脸部肌肉,帮助他们体会呼与吸。发音训练包括以下内容及方法:①呼吸训练――和患儿一起做吹气球、蜡烛、纸条等游戏。②舌部训练――教会患儿伸舌、左右摆舌、舌尖舔上下唇等动作,并根据患儿喜欢的儿歌节奏,练习舌尖的发音动作:da(大)…… ta(他)…… la(拉)…… ③口部训练――唇的张合练习、嘴张很大发a……的音、嘴巴圆起来发o……的声音、发?……的音、嘴巴扁起来发e……的音 ④嗓音训练:所谓嗓音训练就是促使自闭症儿童活动声带,声气统合,发出响亮的声音,要患儿尽量放大声音一口气直接出来,不要只在喉咙里转。
2.4 姿势性语言的学习和表情动作的理解:让患儿很快学会模仿口型和发音较为困难,可先让他模仿一些身体大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口型的模仿。帮助患儿学习姿势性语言如点头、摇头等,给患儿做出示范,要求其模仿,然后反复训练,直到理解为止。让孩子知道听指令做事,理解某些动作的意义――拍拍手表示高兴、摆摆手表示再见、拉拉手表示友好。此后可利用实际动作或画片训练患儿理解身体动作及表情,并对患儿的正确回答及时予以强化,逐渐减少提示,直到能正确辨别和理解为止。
2.5 场景训练:自闭症儿童在与人沟通和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学习上有很大困难。患儿无言语来表达他的要求,有时用尖叫和发脾气来表达,为防止这种情况,不要在患儿尖叫或发脾气时满足他的要求。可利用情景或利用患儿提出要求时进行,反复训练使患儿在想满足某种要求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也可以做多样化、多变化的选择。如在病房中利用各种机会与患儿进行变换形式的语言对话,与患儿一起玩一些简单游戏,并可以慢慢扩展到三人或多人,让他试着和别人一起玩时,学会等待、轮流、合作等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高年级自闭症儿童,鼓励家属带领患儿外出购物、乘车等活动,让孩子有相对独立体验社会的机会。
3 结果
9名自闭症患儿平均住院58天,在住院期间,管床护士根据患儿的个体化差异进行护理与语言训练,2名患儿可以根据场景及时间变幻等因素,与医护人员及家人进行正常地语言交流,并顺利重返校园;2名患儿“鹦鹉学舌”式发音减少,而且可以在家长、护士提示下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3名患儿当父母搂抱他们时会主动发出“妈妈、爸爸”的发音;2名患儿可以在护士指导下进行弹舌、左右摆舌等动作,尤其是在听见自己喜欢的音乐节奏下发出“啊、啊”的音调。
4 总结
4.1 自闭症患儿的语言障碍不仅影响说话,还影响孩子的智力。所以,自闭症患儿的康复治疗,语言治疗是重中之重。想办法帮助自闭症儿童做各种被动练习是发音训练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简易的听指令能力和大肌肉动作的模仿能力,几乎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因为透过这些模仿学习可以促进儿童对外界的认知发展,有助于日后的语言训练。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6
一、问题的提出
孤独症(亦称自闭症)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的、由脑功能异常引起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以语言发育障碍、与人沟通困难、缺乏社会交往行为、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自从1911年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r Blener首次提出,1943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利奥・肯纳(Leo Kanner)命名为“婴幼儿孤独症”,一直到现在都被学者们所关注。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陶国泰教授诊断出中国首例孤独症儿童,首先受到了国内医学界的关注。1994年国家教委开始把孤独症儿童的研究纳入培智学校的科研领域。以后逐渐在教育界、康复界、心理学界引发了对孤独症儿童教育问题的广泛性探讨和研究。
在我国,孤独症发病率也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呈上升趋势,所占人口比率也相近。2001年中国首次将儿童精神残疾列入残疾儿童抽样调查范围,来自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孤独症发病率已占中国各类精神残疾首位,平均每50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孤独症患者。但国内对儿童孤独症的知识普及率还很低,全国性的专项普查机制尚未建立,目前从事训练辅导的专业人员不足3000人。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念丽对弱智、听障儿童如何实施“融合保教”问题进行过研究。
医学界的研究表明3~6岁是孤独症患者的最佳干预期,是对其干预后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期。而这个阶段刚好是正常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如果孤独症儿童能在这个关键期里接受合理的教育和训练,通过早期干预和教育训练,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适应并逐步融入社会,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西方教育家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付诸实施的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即“将特教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中受教育”。有研究指出:“孤独症儿童可以在融合情境下受益,因为融合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与普通儿童进行沟通和社会互动”。融合教育让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由于受理念、师资和具体操作层面等因素的局限,“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比例很低,绝大多数普通幼儿园教师不赞成特殊需要儿童上普通幼儿园”。我国目前孤独症儿童通常被安置在康复机构、特殊学校以及幼儿园和普通中小学。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多数是将孤独症孩子单独分班,其优点是便于对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和强化训练,但它的缺点也显露出来――这种模式把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分开,使这些孩子未来回归社会时困难重重。
近几年来,我园不断发现有孤独症倾向的儿童入托,曾经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因此,我们决定以2004年入园就读的两个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学前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学前融合班中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为依托,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观察、访谈、针对性训练等手段开展了为期5年的研究,观察、记录、分析早期干预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人士、孤独症儿童家长、普通幼儿园及小学的教师提供适当的教育建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孤独症的治疗中,行为心理学的干预方法在学术界、患者及家庭,以及有些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均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较为常用的方法可概括为强化疗法、自然疗法和团助疗法。自然疗法强调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应当在自然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中进行,并应尽量安排非残疾儿童加入到训练过程中以起到示范与强化的作用。如果说强化疗法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学得具体技能见长的话,自然疗法则以提升孤独症儿童的主体性和行为的自然性而别树一帜。
2、课题研究的思路
本研究尝试用融合教育的理念,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将孤独症儿童纳入正常的班级日常管理中,鼓励孤独症儿童参与普通班级学习,使他们成为班级中普通的一员,将特殊教育学、行为心理学以及美术、音乐、感觉统合几个领域的元素整合,以行为矫正训练与行为发展训练为基础,以语言交往训练为核心,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最终目标,研究孤独儿童随班就读的早期干预策略,从而探索一种积极、安全而有效的融合教育途径。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测验法:应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研究对象实施前测后测,评估和对比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状况。
《孤独症行为量表(ABC)》1978年由Krug编制,1989年引入我国,采用问卷形式,由养育人填写。该量表共有57个项目,分为五个维度:生活自理(V)、语言(L)、躯体运动(B)、感觉(s)和交往(R);《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由E.Scholper,R.J.Reichler和B.R.Renner1980年编订,在实际操作中,评估人员通过直接观察、与家长访谈、分析已有的病历记录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评定。该量表包括15个评定项目,每项都有详细的说明以利于评定者的操作:有1、2、3、4四级评分标准,分别为:“与年龄相当的行为表现”、“轻度异常”、“中度异常”、“严重异常”,每一级评分标准也有详细的说明。
两量表皆有较高的阳性符合率。杨晓玲等(1993年)研究发现,ABC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基本符合量表可靠性要求,且性别、年龄因素对量表影响不大,可以在我国运用;王子才等(2002年)发现ABC量表的阳性符合率为80%;王瑜、王贵菊、王玉玮(2003年)发现ABC量表的临床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85%,CARS量表的临床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95%。因此,本研究使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来评估、比较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状况,能够确定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参与式观察法:带班教师对孤独症幼儿进行实际观察,对他们一天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所有行为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
确定由带班教师和家长每周为孤独症孩子写好观察记录,跟踪积累资料,建立“发展档案”。这样做,一是便于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真实情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二是便于同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沟通,有利于孩子后继教育的信息反馈;三是免除每天花费大量时间与家长面谈,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彼此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四是可以让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便于制定下一步的干预措施:五是为课题的研究积累基础性资料已供分析研究之用。
带班教师每日要对孩子的情况进行记录,包括社会性、认知能力、艺术感悟、自我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并简单给予评价。
我们利用“本周情况总结与下周安排表”让随班教师把一周的观察记录做一小结,让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进行汇总,便于家园双方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对孩子本周的总体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
针对下周的安排双方可以交换意见。如下表
(3)访谈法:访谈家长――对孤独症幼儿家长进行单独的非结构性访谈,了解幼儿的成长历程、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指导。另外,在干预实施过程中,针对幼儿的问题多次与家长进行讨论和协商;访谈教师――针对预的问题多次与教师进行非结构性访谈和讨论,目的是了解教师眼中的幼儿,以及孤独症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访谈孤独症孩子的伙伴――通过与融合班其他孩子进行交谈,了解同伴对孤独症孩子的接纳程度和看法。
三、干预过程
制定教育训练计划时所秉承的理念是改善他们不良的发展现状,使其各方面的发展趋于正常化。其中行为矫正训练与行为发展训练是基础,语言交往训练是核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教育训练的最终目标。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丽丽(化名),女,陕西西安市人,2001年8月生,出生时未见任何异常,体重6斤。出生后主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皆为博士且为高校教师,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2003年9月1日入幼儿园小小班时发现异常行为,因为丽丽有一个患有严重孤独症的姐姐,所以她的父母一直不愿意相信这个孩子也存在异常,但在西安多家医院进行诊断、咨询,都被确诊为高功能孤独症患者。
(2)宁宁(化名),男,陕西西安市人,2001年5月生,出生时未见异常。家庭成员的学历高,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宁宁2岁以前主要由在陕北老家的爷爷奶奶照管,2003年9月入幼儿园小小班时发现其个体差异,曾由家人带去到西安、北京做过咨询和诊断,被确诊为高功能孤独症患者
2、训练的内容
我们针对两名幼儿具体情况制定了干预方案并及时调整干预策略,采取适合个体特点的教学方法,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的如下几个方面: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情绪和行为训练、运动能力训练、语言能力与沟通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等。
两名幼儿大多时段都和普通儿童一起上课、活动,部分时间接受专业教师的干预训练。两名幼儿均被安插在幼儿园普通班内随班就读,班内配有一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录和教育训练。同时,园内还配有两名专职感统训练教师对他们进行行为矫治和训练。
3、干预方法和途径
(1)创造友爱互助的集体氛围,鼓励他们融入集体的怀抱。
孤独症幼儿的康复目的就是使他们能够回归主流,因此,一定要让孤独症幼儿认为他们周围的人对他们是充满友好的。我们先让孩子认识班里的1~2名小朋友,然后让他(她)从小朋友中找出那个同伴。如,老师说“把点心给媛媛!”,要求他(她)先准确的找到媛媛,再把点心送给媛媛,然后,我们再教他(她)逐个认识班里的其他小朋友,慢慢减轻他的心理压力,逐渐融入集体之中。
根据丽丽无意识记忆能力较强的特点,老师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她跟前给她讲故事,和她拉家常,让她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了培养她有意识记忆,在“狐狸蒙上眼睛”和“丢手绢”游戏中,老师请她当主角。在游戏“狐狸蒙上眼睛”中,请她闭上眼睛,当音乐停止时,发现谁动,让她指出来并说出姓名,她说不出来时,老师教她,让她记住班上小朋友的名字。在中班结束后,班级上小朋友的名字她都能说出来。
我们要求老师和同伴能够及时给孤独症幼儿的鼓励、表扬和拥抱,使之产生亲近感。事先,我们向孩子们说明:这两位同学和你们一样,只不过他(她)有很多地方很特别,需要我们一起帮忙。他可能有时很健忘,需要我们提醒准时进教室;更可能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不喜欢别人碰他的东西;有时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如大叫、下座位、扔东西等……但他们是咱班上的小朋友,如果他(她)发脾气了,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孩子们激发出很多有创意的处理方式:有一起玩的愿望时,除身体的靠近,还不时拉拉手,用眼睛看对方;教他们和同伴一起坐下、一起拿取玩具、一起哈哈笑等玩耍和相处的方式;他们有异常的举动装作没看见……毕竟,要孩子们一味的包容,倒不如协助他们学会和特殊孩子相处之道!班级老师还注意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别的小朋友来共同帮助孤独症患儿,营造出良好的交往环境。
教师坚持让两名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们一视同仁,从不嫌弃,让他们在活动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有难度的活动或游戏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适时的教给他们游戏和玩耍的技巧,避免其不当行为频繁发生,其他教师或幼儿不过多包办替代。
针对两名幼儿有打人、自虐等不良行为,教师在开始时就对他们讲清楚如果继续打人会受到什么惩罚。也在日常观察中摸索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打人或自虐倾向,从而有意识的进行预防。
(2)家国配合,开展孤独症儿童的特殊训练。
孤独症儿童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孤独症儿童至关重要。家长是幼儿生活的亲密接触者,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幼儿个性发展需要一个宽松、和谐、同一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就需要诸多因素一起加入到对该个体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活动中来,尤其是家庭的配合。家长的全力配合为幼儿的良好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事半功倍的作用。宁宁的母亲是大学的副教授、科研骨干,具有博士学位,我们吸收她参与“学前融合班中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丽丽的父母皆为博士且为高校教师,十分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家长的职业优势,共同制定训练方案:首先,通过家访了解、分析幼儿现状,建立了幼儿的个案记录;其次,教师和家长分别给孩子制定教育的短、长期训练方案,如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等。幼儿园安排孤独症儿童每天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一小时,然后进行语言个别训练一个半小时,做素质操、运动课和精细课(绘画、积木建构、剪贴等)一小时,其余时间随班就读施行融合教育。家庭每天都应配合幼儿园按照训练方案实施训练,教师分析训练效果,然后两者进行比较。
(3)采用适宜的方法,强化孤独症孩子的良好行为。
用奖赏正确行为(强化正确行为)的方式去消灭或杜绝不正确行为的方法。宁宁喜欢把洗面奶、洗发露倒出,常常有哭闹等行为,宁宁的妈妈就采取惩罚的方法来对待他,不仅效果有限,反而出现自伤行为。老师发现后及时提醒家长营造一种不理不睬、孤立的气氛来对待不适当行为,而奖励适当的行为多用。在训练中当宁宁哭闹时,只要他有五分钟的安静我们就用强化正确行为的方法说:“好安静、听得好认真”等去表扬他。教师让家长给孩子做简单易做的事或是他能做的事,然后表扬他完成了任务,以此用表扬来替代对孩子的训斥。
(4)利用运动器械,对幼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针对幼儿难以安静和习惯性的乱跑行为,在教育干预训练中注意运用多种器械交叉对他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使他们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逐渐趋于稳定和平衡。例如,玩翘翘板既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
也要求幼儿保持一定程度的安定;玩羊角球、海洋球能较大限度的满足幼儿大运动量的需求:荡秋千也是一项动静结合的项目;钻山洞、过小桥既培养幼儿的肢体平衡性,也能满足个案幼儿的活动需求,教师把这些活动动静交替的进行安排,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还有意识的安排竞赛或游戏活动,以培养个案幼儿的竞争意识及对同伴和自己的表现做出适当评价的能力。
(5)一对一训练,逐渐改善孤独症幼儿的不良症状
孤独症幼儿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下学习会有较好的效果。我们在融合班为两名个案幼儿专门配备了特殊教育教师,每天都会有特定时间段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针对个案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单个项目的训练交流:
孤独症幼儿缺乏目光交流的问题,就采取对视和追视练习――当幼儿不注意与对话者进行目光对视时,教师主动追视他们的目光,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努力让他们和对话者产生目光共鸣;
重视对其大小肌肉动作进行训练,经常和他们进行拍手、跺脚及勾手指、做手指操等方面的练习,必要的时候辅以强制性练习;
用最简洁的语言,丰富的词汇进行语言理解力的训练,同时进行各种口令练习,包括叫名反应、帮老师把东西放好或者取来等等,还利用各种图片等材料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发音,鼓励他们能够慢慢自己说出情绪好坏的原因。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2008年5月应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孤独症儿童丽丽和宁宁分别实施后测,测验结果如下:
丽丽:CARS测验结果为30分,其中低于3分的项目有8项,无严重异常行为;ABC测定得64分,57项中有16项是肯定答案,其中感觉(s)3项, 交往(R)4项, 躯体运动(B)7项, 语言(L)1项, 生活自理(v)4项。两项测试结果表明,丽丽在语言表达、社交方面进步最大,行为和感情控制能力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与我们参与式观察的结果(表1)是一致的。
宁宁:cARs测验结果为32分,其中低于3分的项目有11项,无严重异常行为;ABC测定得65分,57项中有 24项是肯定答案,其中感觉(s)1项, 交往(R)4项, 躯体运动(B)5项, 语言(L)8项, 生活自理(V)5项。两项测试结果表明,宁宁在感觉方面进步最大,其次是躯体运动和生活自理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与我们参与式观察的结果(表2)是一致的。
通过历时五年坚持不懈的融合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两名幼儿从最初接受干预训练至今,各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1 语言表达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在融合教育活动中,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由于受到其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的影响,常会出现使用“错误”,而这些错误,都会得到正常儿童及时的、不断的补充和修正,使孤独症儿童在轻松的“儿童教儿童”的语言环境中表达更加趋于完善。与前期不能主动的表达意愿相比,本研究中的两名幼儿逐渐能够和老师进行简单的对话,能够比较正确、流利地回答别人发起的提问,可以主动的表述自己的要求等。
2、社会有了显著改善
(1)同伴交往能力提高:同最初没有和同伴交往的意识、拒绝和同伴一起游戏、拒绝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喜爱独来独往的自娱自乐相比,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两名幼儿开始逐渐融入同伴生活,同伴之间交流不断增多,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间活动,都可以接受小朋友的邀请一起游戏、并渐渐喜欢玩游戏;能够主动和教师或朋友打招呼,并能正确的回应对话者的提问;交流时与对话者有了较长时间的目光对视。
(2)情绪表现相对稳定:通过持续系列的干预训练活动,两名幼儿情绪表现上都有较大转变。他们开始的时候行为孤僻、怪异、极易烦躁,当不满或愿望没有达到时,不会主动用语言和手势等方式来表达,而是以大声哭闹或击打他人或自虐等方式来表达意愿,情绪激动时我行我素,不能控制;干预训练后,哭闹现象明显减少,上课时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安静;而且情绪不高时多数情况下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原因,很少出现击打头部或咬手腕等自虐现象,坏情绪能够在教师和同伴的引导和转移下很快消失,这些较之以前都有明显改善。亲子关系较为密切,能够与父母建立依恋感,家长接送时表现出较为高涨的情绪。
3 初步建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1)建立了正常的生活常规:干预前两名幼儿都没有午睡习惯(宁宁初来幼儿园时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有尿床和拉裤等现象,上厕所时胆怯。),现在基本能照顾自己在园的一日生活――个人卫生、入厕、午睡、正确地穿脱和整理衣物等都能按照常规的要求去做,即使在情绪低落时也能够按照教师的教育指令正确的完成相应的任务。
(2)饮食进餐的习惯逐步改善:进餐过程较之刚入园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不主动喝水、不会自己吃饭、不喜欢吃蔬菜、吃带皮的食物没有剥皮意识,到现在会自己用餐,挑食、偏食现象较之以前有很大改善。对于自己不爱吃的食物会少吃,不存在如以前打翻碗或拒食等现象:有剥皮意识,剥皮困难时会主动寻求老师帮助。能集中精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用餐。
4 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干预训练过程中,带班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领域切入引导,把音乐和绘画作为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依托,根据相关的主题和单元学习内容,培养他们模仿、创造和想像的能力,同时注意在练习和学习过程中强化他们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通过直观、示范等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和提高学习能力。
整个过程中,丽丽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有所提高,但相对较为缓慢。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之以前明显变长,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并有参与意识,课堂随意走动的现象明显减少,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或帮助,完成简单的教育任务;宁宁在学业方面的进步不是很大,特别是与数和计算有关的方面还有些差,但他认字还是很快,已会辨别各种颜色,认识了很多种动物,能和老师对唱儿歌。
五、启示和反思
通过对两名孤独症幼儿为期5年的融合教育干预,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融合教育是治疗和改善孤独症幼儿症状、帮助其回归生活主流的有效方式。
孤独症幼儿在幼儿园中与正常孩子接触,是其扩大生活范围,增加社会经验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作为一个对社会、对孩子负责任的教育机构,幼儿园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来接纳这些有问题的孩子。
2 幼儿园班级集体是培养孤独症幼儿社会交往、生活技能的最佳场所。
在幼儿园班级集体中,教师为幼儿发展营造的良好环境氛围、教师言行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作用、集体规则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对幼儿行为的规范、班级集体影响力对幼儿个体行为的约束等,形成了培养孤独症幼儿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的最佳场所。孤独症幼儿和正常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还能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馨、同龄伙伴的关爱、老师的爱护,这些都是特殊教育机构所难以达到的,这将使他们在社会能力方面和接受教育方面均能受益――扩大其生活范围,增加其社会经验,学习与人相处等社会生活技能。
3 孤独症幼儿的训练成效的大小,取决于家园配合的密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