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间的交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间的交流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韩利,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成都610225
2010年,国际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郎朗应邀参加了《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的拍摄,从传播学角度看,两位同一领域的相同类型人物同时出现在一部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并不多见。哪么,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什么选择这种传播策略,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李云迪和郎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构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本文试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西方主流媒体对李云迪和郎朗的媒介形象建构
在西方,人们已将李云迪的名字和波里尼、阿格里奇、齐默尔曼等当代钢琴演奏大师联系在一起,他被称为“浪漫派钢琴大师的接班人”,成为当今世界主流钢琴演奏家中为数不多、最受推崇的东方钢琴家之一。李云迪用自己的演奏卷起音乐漩涡,让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融合在钢琴的旋律中。
美国权威财经报《华尔街日报》挑选李云迪作封面人物故事的主角,更称他为“古典界的摇滚巨星”,足见他在西方乐坛的影响力。他在音乐上的成就更不断被肯定。他是首位登上美国财经权威报章《华尔街日报》及有日本“时代杂志”之称的《AERA》封面故事的中国钢琴家;他是首位被杜莎夫人蜡像馆挑选为名人蜡像的中国钢琴家;他更是首位与柏林爱乐乐团发行现场录音的中国钢琴家。中国首位波兰“荣耀艺术”勋章获得者。世界各大权威媒体如《纽约时报》等无不称赞他的演奏独树一帜,优雅高贵又极富诗意,堪称当代最浪漫最诗意的国际钢琴大师。“李云迪是一位诗人般的钢琴家,同时他有着极其敏锐的触键(但必要时他也有非凡的力度),对音乐织体和旋律线条的感知同样无懈可击,所有这些特质使他的肖邦臻于完美。”《纽约时报》首席乐评安东尼・托马西尼称赞道:“李先生的技巧辉煌,演奏精练,而且李先生是一位更具探索及敏锐的音乐家。”《纽约时报》首席乐评Tommasini说道:“李云迪是一位技巧惊人的钢琴家,他的演奏既优雅又有年轻的活力,令人热血沸腾!”《多伦多星报》给予的评价是:“李云迪也是位有个性的演奏家,很像昔日的巨星如霍洛维兹和鲁宾斯坦。”此外,英国《留声机》杂志、《波士顿环球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代报》、英国《BBC音乐杂志》、英国《独立报》、英国《星期日时报》等众多西方媒体也给予李云迪高度地评价。“李云迪给听众带来的是真正的、健康的肖邦音乐,雄浑有力、自然坦率、对比鲜明”、“极为优雅的演奏,极具水平的完美”、“他的潜力是无止尽的。他的弹奏有精致的声音,充满丰富的色彩,他的分句犹如行云流水般、并极度音乐化。”
1999年8月14日,刚满17岁的郎朗在美国芝加哥拉威尼亚音乐节的明星音乐会上一举成名。当时这场长达5小时之久的音乐盛典,邀请了5位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加盟演出。确定与美国“五大”之一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著名钢琴家安德烈・瓦茨急病退出,音乐会总监艾森巴赫急招郎朗替补上场,他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令3万观众沸腾。《芝加哥论坛报》说:“郎朗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令人激动的钢琴天才。”
他被誉为“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大师”、“金牌出演者”、“世界的郎朗,华人的骄傲”“一部钢琴发电机”、“郎朗,中国的名片”等等。2007年《纽约时报》称他为“当下古典乐坛最红的艺术家,全世界观众的最爱”。《华尔街日报》曾经转述一位权威人士的有趣评论:“如果郎朗是一支股票,我借钱也要买。”他被称为继霍洛维兹和鲁宾斯坦之后世界钢琴界的又一位领军人物。他的音乐才华以及热情奔放的性情相得益彰,使他成为当今古典音乐最理想的诠释者和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由此可见,挑剔的西方主流媒体对来自“中国的声音”从不得不侧目、关注,最终认可并大加赞叹。李云迪和朗朗在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中展示的中国魅力不仅获得了挑剔的西方主流文化的认可,而且,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提供了让世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欧美媒体指出:李云迪、郎朗等人被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实现了中国日益走向富强的希望。
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产生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2001年,李云迪与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德国DG唱片公司签约后,成为第一位与该公司签订唱片合约的中国钢琴家。
2006-2007乐季起,李云迪的演出邀约包括与柏林爱乐乐团和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在柏林爱乐音乐大厅、莱比锡布商大厦乐团和指挥大师卡多夏伊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芝加哥交响乐团以及维也纳交响乐团在金色大厅、洛杉矶爱乐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等世界顶级乐团的合作演出。
2001年,郎朗签约世界著名的德国DG唱片公司,成为最受瞩目的艺术家。郎朗是第一位携手不同指挥家、在一个月内连续演奏十大不同风格协奏曲的中国钢琴家,也是第一位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美国五大乐团(纽约爱乐、费城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等所有一流乐团合作,并在全世界所有著名的音乐厅举办过个人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不仅音乐会在欧洲、北美、南美、亚洲、澳洲等几乎世界每一个地区的票房排名第一,而且由环球唱片出版的专辑也曾在欧洲、北美高居榜首。与郎朗合作过的著名指挥家有:巴伦伯依姆、祖宾・梅塔、西蒙・拉多、马泽尔、穆蒂、詹姆斯,莱文、艾森巴赫、木斯特、萨瓦利什、捷米尔卡诺夫、克林・戴维斯、迪图瓦、托马斯、贾维、捷吉耶夫、杨松斯等。
李云迪和朗朗的这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三、国家形象传播策略:国际化的中国人诠释中国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是为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而设立的重点项目,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30秒广告短片人物篇采用更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方案,集中了体育界、演艺界、学术界、科技界、企业界等享有国际盛誉的50名优秀中华儿女,展现当代中国生机勃勃的国家形象。
从李云迪和朗朗同时人选《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我们可以对《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作一些简要分析:
(一)采用具有国际化影响的中国杰出人物诠释中国形象。
《“中国脸谱”点亮大国形象――国家形象片为何选择他们》一文对李云迪和朗朗入选《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的解释是:
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李云迪都被称为中国最为优秀的钢琴艺术家。郎朗是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第一位中国钢琴家,被数家美国权威媒体称作“当今这个时代最天才、最闪亮的偶像明星”;李云迪被誉为“钢琴王子”,早已经成了几千万琴童的偶像。
由此可见,随着李云迪、郎朗等中国杰出钢琴家问鼎世界乐坛,中国新一代钢琴演奏家在走向世界并将对世界钢琴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2l世纪充满朝气的、富足的、现代的中国形象。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提供了让世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这是《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选择李云迪、郎朗进行国家形象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良好的媒介形象建构为国家形象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前所述,西方主流媒体对李云迪和郎朗在钢琴艺术上的成就和贡献进行了长期持续报道和高度评价,这种情况在长期以西方人为主宰的钢琴艺术领域是极为罕见的,这不仅代表西方主流媒体对两人在钢琴艺术上造诣的充分肯定,而且通过这些报道和评价,建构了李云迪和郎朗在国际范围内的媒介形象,使其在西方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和高度认同。在这种媒介形象建构的基础上,以李云迪和郎朗作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代表人物,更易达成与国际受众特别是西方受众的沟通,国际社会的认同感更强,使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传播效果更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李云迪和郎朗入选《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作简要总结:
跨文化间的交流范文2
【摘要】跨文化是产生谈判冲突的罪魁祸首,也是决定商务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谈判者需要提高跨文化冲突能力,尊重对方文化,因为谈判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决定了国际商务谈判的最终命运。本文主要从跨文化冲突能力出发,阐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养成跨文化冲突能力等。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 跨文化冲突 养成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热潮席卷全球。国际商务活动也日益增多。于是,如何利用商务谈判为自身谋取最大利益在国际交往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跨文化间的沟通是国际商务活动的本质,是在不同的文化下,每个人都为了达到自身的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商务活动。国际商务谈判之中不仅有利益的冲突更有文化的较量。
1跨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双方,其价值观念、风俗风情、生活习惯都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作为产生冲突的罪魁祸首,在国际谈判中,文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般情况下,谈判双方的文化差异越大,谈判越容易失败。文化距离可以是对某些残留的历史问题的不赞同或对的亵渎等宏观层次,也可以是某些事件的不同看法等微观方面。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谈判双方,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语言交际能力都影响到了国际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由于谈判双方的期待值不同,一定没有达到一方的期待,谈判将很难进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崛起,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文化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进行交往。跨文化能力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培养跨文化冲突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培养跨文化冲突能力能提高跨文化能力,学会跨文化冲突能力能为国际商务谈判带来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评价跨文化冲突能力的标准
只有掌握了跨文化冲突能力的标准,才能培养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能力。衡量谈判者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表现是否合格时,常将评判标准分为顺应性、得体性、有效性三个层次。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跨文化冲突,只会给严峻的国际关系雪上加霜。交际者能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改变自身的交际行为的能力称为顺应性。这要求跨文化交流者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双方优势、劣势、目标、利益协调自身行为,这要求跨文化交流工作者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下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其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满意度称为得体性。跨文化交际者为了在国际交往中表现的得体往往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指导,毕竟不得体的交流模式将会为一次国际商务交往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学习得体的跨文化交往知识势在必行,跨文化交际者需要了解对方的、价值观等,并将这些内容巧妙的引入谈判中。这表示谈判双方欣赏至少并不排斥对方的文化,打破交流时的障碍。在发生冲突时,跨文化交际者能达到彼此坦诚相待 ,减少自身损失称为有效性。谈判使得有效性常常要求跨文化交流者拥有渊博的学识,灵活的头脑,某种情况下,他们必须保持中立。称职的跨文化交流者为了达到不同交际目的,常常掌握多种策略性的谈判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得体性”和“有效性”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标准,谈判时当其中双方都能得体交流时,必能促使谈判的有效进行,当其中一方努力促进项目的有效进行时,必定得到另一方更为得体的交际。
3跨文化冲突能力的养成
跨文化交流者的跨文化冲突能力是决定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么,怎么样做才能养成跨文化冲突能力呢?第一,跨文化交流者要坚持最初的谈判动机。平等是进行谈判的前提,坚持平等谈判的原则有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第二,尊重文化差异,消除文化偏见是对对手最起码的尊重。人们总会在无意识间表现出排己现象,对于不同于自己的文化,人们常常会恶意的抵制。但在谈判过程中,要想谈判顺利地进行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对方的文化,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必要的误会。
跨文化冲突能力包含广泛,内容繁杂,跨文化交流者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提高自己的跨文化冲突能力。首先,跨文化交流者要掌握国际商务交往间的原则。尊重对方,谦逊待人,尽量避免触碰那些交往中的禁令。其次,掌握谈判技巧,准确运用商务语言。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跨文化交流工作者若是能巧妙的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则可以轻易解决谈判冲突问题。跨文化交流工作者要对对方的文化有初步的了解,避免谈判过程中的冲突。比如有些行为在一些文化中含有褒义但是在其他文化中很可能含有贬义,具有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你在谈判中解决谈判冲突。最后,谈判者要对对方文化保持敏感度。善用对方文化打破僵局,赢得主动。
4结语
尽管我国对国际商务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于跨文化冲突的阐述却如凤毛麟角。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商务谈判日益频繁,跨文化成为决定国际谈判成功与否的重要凭证。谈判者跨文化冲突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O明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及应对措施.《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跨文化间的交流范文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加深,国际商务越来越密切,跨文化的商务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商务交流的过程中,商务人员需要注重商务英语的跨文化差异,了解他国礼仪文化,进而确保沟通的顺畅,避免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误会,影响合作关系。本文就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关键词】
商务英语;翻译;跨文化
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在商务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商务人员要注重这种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进而避免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误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翻译人员必须的能力,其对商务合作的成功与否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注重跨文化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一、商务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冲突
在商务交流的过程中,受到环境、气候、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交流人员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冲突。首先,在思维方式方面,不同国家的人会产生一定的冲突。思维受到民族习惯和地域风俗的影响,其是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直觉思维和归纳思维,而西方人具有较强的判断思维、逻辑思维等等,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人的行为活动,进而对两者之间的沟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受到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影响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在商务交流的过程中,交流人员要尊重对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建立一个相互信任和尊重的良好合作气氛。在遵守基本礼节的基础上,了解对方文化、包含自身与对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向对方宣传自身文化内涵,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双方良好有效的沟通,还能够有效的宣传本国文化,对商务活动的成功有极大的帮助。
二、跨文化差异在商务英语中的体现
1.礼仪差异。不管是世界上的哪一个国家,其都有自身应有的礼仪且在交流的过程中都重视礼仪的表达,以此来体现自身对他人的尊重。因此,在商务活动交流的过程中,交际人员要尤为重视双方在礼仪表达上所存在的差异。例如,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等句子较为常用,然而在商务交流中使用这类句子会被对方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这是由于,中国人对年龄、姓名等方面并不重视且觉得了解对方姓名是尊重的行为,而西方人则认为姓名和年龄是个人隐私。由此可见,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在交际的过程中极其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进而导致交流活动的失败。
2.象征差异。在不同国家之间,对于动物、颜色、数字等事物象征意义的界定也各有不同。例如,龙在我国是吉祥、权威等方面的象征,其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是我国重要的图腾。然而在西方,龙是邪恶、黑暗的象征,其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见,不注重文化间的差异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此外,在颜色、数字等方面也各有不同。如,在中国“9”代表着长长久久,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然而在日本,“9”与苦的发音相似,受到人们的避讳。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商务英语翻译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跨文化差异的存在,交际活动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
三、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对策
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跨文化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小跨文化差异对交流沟通的影响,商务翻译人员需要对跨文化差异有所重视,采取正确的对策解决双方存在的跨文化差异。首先,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要对语境条件有所了解,其是交际过程中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利益方面,中方以谦逊为美,贬低自身、赞扬他人。在西方文化之中,其受到赞美会欣然接受,以此来表达自身对对方的尊重。因此,在商务交流的过程中,翻译人员要采取谦逊的态度,避免否定方式的使用,进而确保彼此交流的顺畅友好。此外,汉语中的礼貌用语不可以直接翻译成英语,由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西方人无法理解翻译的内容,进而影响双方交流。其次,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以自身的习惯和文化作为交流的基础,这会严重影响商务交流顺利和友好。因此,在商务交流的过程中,翻译人员一定要对对方的文化有所了解,以对方的文化作为判断标准,进而体现出尊敬、友好的态度,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总之,跨文化因素是不可避免的,翻译人员要合理对待双方文化上的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尊重他国文化,使其他国家在与中国商务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商务英语翻译交际之中,跨文化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翻译人员一定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对对方的文化有所了解,进而保障文化交流的顺利友好。
参考文献:
[1]谭琳.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商务英语翻译[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8).
[2]黄忠电.商务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24).
跨文化间的交流范文4
关键词:文化渊源 东西方 跨文化交流
1.东西方文化渊源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这些文深深地影响了一个国家,更确切地讲,虽然很多国家的具体文化不同但是他们的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来源。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简单地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块来研究,东方文化主要来源于长江-黄河流域文化和印度流域文化。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于浓郁的怀旧思想,浓厚的神秘色彩以及重感性轻理性。然而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的特点在于对人的尊重,对个人自由,独立,平等的追求和强调个性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造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
2.文化来源引起的东西方差异
文化来源的不同引起了众多的差异,而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此,我们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差异:社会行为,工作习惯,时间观念。所有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的行为都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思维方式就是一种社会行为,东方文化强调曲线性思维方式,西方强调直线性思维方式,这种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来源于文化来源的差异。东西方的公司员工在思维方式,交流习惯,工作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对这些差异处理不好,在工作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摩擦和误解,这就会影响到同事之间的关系,公司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天,美国总部派来的项目负责人‘Frank’ 想要听项目进展报告,小李就带来了厚厚的一叠项目文件和内容丰富的演示文稿,准备进行精彩的讲解,但是在这过程中,小李不断地被打断。Frank想要小李讲解重要的部分并且给出直接的建议,显然他对小李的讲解很不满意”。在这个例子中双方都没错,只是作为中国人的小李想要尽可能充分地详细地解释与项目相关的信息,这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特点。然而,Frank的讲话方式也符合西方的文化特点。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个人交流过程中的不愉快。东方传统的农业文化和西方的工业文化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和农业是传统中国文化构建和形成的基础。他们认为时间是个循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经历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就会回到原点,循环的时间观念强调重复和标准化,比如昼夜交替,四季循环等。由于缺乏线性时间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观念不是很强。相比之下,西方人具有积极,敏感,准确的时间观念,在西方的哲学史上,有关于时间的纯理论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句名言“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所以西方的思想强调时间的不确定性。与东方社会相比,西方社会很少受过去事情的影响,整个社会在单向时间的影响下迅速变化和创新,但是,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时间的压迫和紧张的人际关系的压力。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引起的东西方的差异。
3.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具体影响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以及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失败的原因。这些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日常生活,跨国公司的管理,国际商务谈判。在日常生活方面,有很多跨文化交流的例子,“一位意大利的项目经理来到中国的分公司考查,中方派了一名助理全天陪伴这位经理,这位助理尽心尽力,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融洽”。其实问题在于,这位助理的全天陪伴让她没有了个人空间。在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上海一家非常有名的国有企业,大部分的员工都是上海人,公司采取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但是不久后这家公司与一家外企合并,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和以前大不一样,起初员工们都有些不习惯,但是慢慢的大家都适应了,生产效率确实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里的问题在于,员工们并不了解西方的企业文化,如果他们在此之前对西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方式有所了解,他们就不会不习惯了。随着商业全球化的发展,在商务活动中,文化多样性的程度在不断增长。所以文化差异将不仅影响谈判双方对于各种行为的解释,还将影响谈判双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无意识地将这些东西带到谈判桌上,所以是它们使得谈判变的复杂。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他们需要采取不同的谈判风格和技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或者说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书目:
[1]Cao Jianhe.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ress.1996.
[2]Song,Li.Gateway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Harbin:Harbin Industrial University Press.2004.
[3]江波,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外语教学[J],广西大学梧 州分校学报,2002,(03)。
跨文化间的交流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相遇;交谈;理解问题
跨文化语言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interculturalencounter)中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谈,谈话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是外语,也可能对于双方来说,这种语言均不是自己的母语。本文只讨论一方是母语讲话人,另一方是外语讲话人的情况。双方对于交谈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文化背景,因而在交谈中经常会出现理解问题。谈话是双方面的,理解达成与否取决于双方。本文试图阐述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从谈话双方出发对于理解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说明双方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提出语言理解是涉及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一、交谈中的理解问题
跨文化相遇指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不期而遇,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谈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对于讲外语的谈话者来说,他们无法预见会谈中可能碰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因此,理解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这种不可预见的跨文化的交谈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说话双方完全理解,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的情况不能被称之为问题,在此讨论的理解问题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表现出来的听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误解(misunderstanding)的情况。
听不懂是听话人能听懂的话语有限或者完全听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话题转换(topicswitch)导致听话人不知所措。
当说话者之间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暂时或长久的理解错觉时,误解就这样产生了。误解是母语讲话人和外语使用者对同一语言单位赋予了不同的意思。听话人对于所听内容得出了他觉得言之成理的一种意思,但事实上却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的理解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当谈话一方或双方均发现交流中存在理解问题时,一方或双方可能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交流可能被继续进行了。有时,也可能由于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比如讲外语的说话人完全无法理解母语讲话人的话,交流被迫中断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对话双方均没有意识到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交流的思路没有被中断而是继续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讲法语的智利人Berta询问窗帘的清洗问题,而母语是法语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价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误解的存在,交流继续进行了。
区分听不懂和误解这两种情况并非易事。听不懂与误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误解,它通常是讲外语的说话人对于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作了假想、主观臆测。
二、理解问题的产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以及文化的差异。
首先,理解问题可能出现在语言层面,例如词汇层面。如果没有词汇基础,语言交流必然受阻,当然会出现理解问题。彼此语言不通、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没有讨论的意义。在此讨论的情况是交谈整体来说可以进行,只是因个别词汇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兰应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时,对话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当店主告诉他“必须先接受体检”(moetnoggekeurdworden)时,Mahmut不知道“gekeurd”(检查)这个单词的意思,交流被暂时中断。当作为母语讲话人的店主给出“检查就是你要看医生,看内科医生”的释义之后,交流又继续进行了。
除了完全听不懂词汇带来的理解问题之外,还有因为误听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导致的误解。误听是误解的一种情况。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听话人对于一个或数个语音要素认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试时把德语zuerst(第一件事)听成zuessen(吃饭)了。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测的。当听话人认为理解的内容是谈话内容的延续,比说话人实际表达的话语还要连贯时就有可能出现误听,听话人可能会按照自己认为母语讲话人会沿着的谈话思路作答。误听的产生常常是有其诱因的,比如,当母语讲话人的话语中有与前面话语有关联的要素(指称的、时间的或空间的等等)时,听话人可能会对所听到的话语产生误听。这些要素会给讲外语的听话人带来理解方面的错觉,由于不是完全能听懂,所以就凭借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联想、发挥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语讲话人语速太快、讲话含混或发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讲外语的听话人误听的情况。
语言的其他层面也会带来外语听话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内嵌句子等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省略的话语诸如使用代词、口语中的缩略式、弱读的元音等都会造成外语听话人一定的理解困难。
其次,语言交流背后隐藏着的比较模糊的会话原则也能带来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语用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礼貌原则、人的面子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会话时的礼貌原则实质上就是谈话双方对于面子(face)问题的关注。面子是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这种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face)和负面子(negativeface)。正面子指我们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欢。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面子就体现了人对他人的需要。负面子指我们独立行使行为的权利,我们的行为不受到他人的胁迫等等。礼貌是人们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众形象的需要的意识。正礼貌(positivepoliteness)是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被接受、重视和喜爱的自我形象。负礼貌(negativepoliteness)是要维护不受他人强加的意志影响,拥有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谈话时表现出来的对他人面子的关注,从礼貌的角度出发不威胁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同时,对于谈话的另一方来说,他也要关注我们的面子,即也要给我们面子,不让我们丢面子。
面子问题充分体现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问题中,说话双方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为了表现有礼貌而选择终止谈话。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国一家木材店,她想把家里的搁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听不懂木材店老板问她的有关尺寸的专业问题。由于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她试图保住面子,没听懂却仍答非所问地说着自己想把这些搁板安装到墙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与店主的问话内容不一致,Berta的停顿和迟疑将自己的理解问题暴露无遗。店主看到她尴尬地犹豫和沉默,为顾及她的面子,没有再问什么。Berta很尴尬,担心再次出现听不懂的丢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复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再问任何问题了。他们的交谈不了了之。
第三,从讲外语的谈话人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作为非母语使用者,他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相遇的影响,即文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与负责住房问题的官员用荷兰语进行交谈时,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表现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她觉得必须对自己不认识的政府官员讲自己的私生活,如一个房间里有几个孩子睡觉,对自己来说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员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交流受到了阻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是最难解决的。这位官员如果认为Fatima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她无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误会不会很深。但是,如果他从Fatima前面的交流认定她有足够的外语语言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而她却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会认为这种行为比语言问题严重得多,误会将会比较深。
从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理解问题的上述三个方面看,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会话原则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则比较难解决。下面讨论谈话双方在解决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
三、理解问题的解决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出现理解问题,谈话双方均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都不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外语谈话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种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足以识别自己的理解问题,而且还不怕丢面子,他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能够表明自己理解问题的策略,如问“……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语谈话对象寻求帮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顾及自己的面子,可能会出现上文例子中Berta在木材店里的情况,听不懂店主的问题,虽然知道理解问题已经出现却选择答非所问、掩饰问题的应答策略。③避开。谈话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开会使交流中断的语言问题,外语使用者在遇到此类理解问题时尤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④不管外语语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观望、等着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问题,且听下文,期盼自己的问题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决。另外,讲外语的说话人有时选择不表明问题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应,是因为他想让母语讲话人决定是否要进行协商以及采取何种策略。他也可能会因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存在的劣势,因而选择观望。①、②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视情况而定,第③和④种策略有时会有一定积极的效果。
母语谈话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种。①积极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讲话人的理解问题。在理解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肩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放弃最初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更能与讲外语的谈话人语言能力相配的语言,通过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释义使交流继续。②观望。这个策略对语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讲外语的谈话人都是有效的。③放弃。母语谈话人使用①、②种策略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时,只得选择放弃。母语讲话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时采用的策略是被动的,是视外语讲话人的情况而确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在跨文化相遇中,虽然谈话双方进行的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传递的却不仅仅是语言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认为:从理论上讲,形成语言理解的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造成理解问题。话语(utterance)本身以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与听话人期待的语境是否一致等层面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力”(force)决定理解。语言理解的实现是多种要素的一个合力。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理解问题,然而,由非常简单的原因造成的理解问题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不懂和误解等理解问题的背后常常有来自多个层面的多个原因。由于谈话双方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语讲话人与母语讲话人之间的理解问题十分复杂。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语使用者与外语使用者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信息的表达和理解的动态选择。在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拥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还是保持沉默、中断或终止交谈。语言交流的双方要对“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作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涉及话语的各个层面,例如,选择语言形式、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等。在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要对语言理解策略进行动态的选择,或直接提出问题,或观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达成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如果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语言文化的禁忌,谈及对方禁忌的内容必然引起尴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对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开谈话的,或者即便出现了尴尬,觉得不快的一方也能体谅另一方并非是有意冒犯,只是两种文化对这一事物的诠释不同而已。
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的达成还取决于谈话双方心智的正确选择。任何谈话都是在谈话双方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意向和社会地位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双方在顾及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顾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以便达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动态选择不仅存在于语言理解形成的每个层面上,还存在于交流所涉及的语言以外的其他层面上。所有层面的选择,始终都是动态的。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理解是不断进行着的多层面的动态选择,只有谈话双方在各层面上所作的选择都是适当的才能规避理解问题,达成理解,使交流成功。
跨文化间的交流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映像,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1921)曾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因此,翻译作为不同语言沟通的媒介,“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即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更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郭建中,2000)”。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能够熟练驾驭不同的语言,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策略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相关理论从“意识”“态度”和“知识”等几个基本层面出发,强调交际者应具备对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感知与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有赖于对不同文化模式的了解,唯有保持对文化差异的敏感,以平等的态度看待文化的多样性,掌握各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且恰当地交流。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文化因素对其影响不言而喻。文化间的共性与联系为翻译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础,而文化的个性和差异则为交流带来了障碍。面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地处理目的语文化与来源语文化的冲突,主要有两种手段,即“归化与“异化”。
三、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一)归化策略
“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主要以目的语文化或读者为归宿,使语言本土化归化,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从而消除文化差异,避免多义或歧义。
尤金・奈达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就是交流,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来源语的信息,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奈达这一理论实际上就是翻译的归化策略,强调在翻译中改造外来文化,以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标准,使译文读者能像来源语读者一样完全明白和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
归化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尽量接近读者,读起来更加通顺,而且还会给读者带来亲切感,更易于接受不同的文化。但是风格的转变,会使读者无法真切地领略异国文化的原貌,因此来源语所承载的很多独有的文化内涵无法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归化策略在使用时一旦陷入民族中心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会迫使来源语迎合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从而破坏文化多样性,以往在强势文化的翻译中较多采用这种方法。
(二)异化策略
“异化”是指翻译过程中以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隐含的文化因子,输入新的表达法,使目的语和读者感受差异、接纳差异。
王建开(2003)认为,不同的文化在保持各自的特点时才有吸引力,译文应体现“和而不同”,才会有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交流。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异化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然而,在异化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文化的包容与吸收,可能会忽视译文的可接受性,同样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过度的异化甚至会造成文化转向,在跨文化交流中厚彼薄己,造成对目的语文化的冲击,这种现象对弱势文化来说尤其需要注意。
四、翻译策略的选择
归化与异化作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翻译策略各有利弊,在使用上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但总的来说要注意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译者需要正确的跨文化意识来指导翻译工作。
译者要认识到,翻译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不仅是搭建语言文字的桥梁,更多的是实现文化的沟通与理解。文化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要注意潜在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罗进德(2000)认为,译者仅仅把握两种语言的语法、字词和句式结构的使用方法还是不够的,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并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这种能力是通过对各种跨文化现象的研究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具备这种跨文化意识是对译者的基本要求,对翻译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跨文化意识强调的是平等对待来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不能有主观偏向性。翻译过程中对来源语文化的体现不能建立在违背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之上,也不能因为维护目的语文化而排斥来源语文化。文化的交流沟通建立在互相承认共存的基础之上,翻译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文化相互学习了解,共同进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方面,一面当然力求其甚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转引自马鹏俐,2011)。由此可见,两种文化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消融文化冲突进而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文本和受众是选择异化还是归化的依据。王东风(2000)曾说过,翻译策略的选择最终还是要视原著的文体和翻译的目的而定。文本的不同决定了译本有着不同的使用途径。同样,不同的读者对译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不同水平、年龄和身份的读者对译本的把握程度、用途需求存在差异,同一种译本不能照顾到所有层面的受众,这一点也需要译者在选择策略时仔细斟酌。
五、总结
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破解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以建立跨文化的共识,促进文化沟通,追求以新文化、新价值标准为中介并使彼此都能接受,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最终促成交际成功。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纽带,也是体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平台。文化差异的存在要求翻译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根据多元标准来进行语言的转换,同时翻译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我们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指导之后翻译的发展和提高。我们在翻译选择翻译策略时,不仅要传递文字本身的含义,还应将附加在文字上的文化信息传递出去,并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受众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在翻译时减少文化冲突,达到更高层次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
参考文献
[1]E.Sapir.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1921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王建开.东边日出西边雨―诗歌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A].中国翻译, 1997(4)
[4]罗进德.谈谈误译的文化背景 [A].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