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1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个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家长言传多于身教;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即发挥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的作用。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青少年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
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参考文献:
[1]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2009(1).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研究”课题组.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南怀瑾选集:第10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2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
1.中学生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面的压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逃学现象;一部分学生心里感到自卑,焦虑,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由于缺少家庭监管,沉迷网络,这些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较少参加课外活动。
2.心理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已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活。它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部分中学生带来了较多的烦恼。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网吧、电游室经营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变着法吸引青少年。他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网游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
(2)学校因素。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一直处于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因此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我校,由于大班额情况,师生交流较少,过分重视成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
(3)自身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开始趋 向成熟。 青春期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心理活动越发活跃,面临学习压力和生活困境时,容易冲动,逃避,自责,易丧失自信心。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不良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缺乏自制力,性格上更加叛逆。
(4)家庭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模式、、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子女交给亲人监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正常的沟通,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人际关系更紧张 。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栏目
对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较贫乏。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盲目错误的认识就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信息技术具有及时性,灵活性,资源共享性和隐蔽性的优势。避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更具意义。可以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 例如:在线论坛、网络课堂等都可为学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解决方法等。学生对一些敏感问题如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与教师之间的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困扰,都可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
其次,加强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培训信息,为教师创造一个理论学习空间,这样更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十分关注,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严格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安全上网,屏蔽不良网站。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让子女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干力所能及家务活,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可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对不良的娱乐场所、设施,积极查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严惩“伤风败俗”的不良现象,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心尽力。
4.积极引导,树立理想
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多鲜活的事件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信念的宝贵。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优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策略,具有初步的实效性。“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我们要持之心恒,让教师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程中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让我们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3
关键词:青少年;睡眠障碍;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青少年睡眠障碍现状分析
睡眠障碍是个体在睡眠过程中因睡眠量的不正常,或睡眠质的不高甚至很差而引发系列不良反应的身心状态,包括睡眠不足、睡眠减少、睡眠贪多、难以入眠、睡不安寝,以及与睡眠相关的诸多异常心理和行为等。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睡眠障碍实质是个体自身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出现交替性紊乱的生理表现,是个体内部调节睡眠觉醒的机制出现了异常而引发的不良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睡眠障碍实质也是一种情绪障碍,是由于人们的情绪失控而引发的紧张、焦虑、忧郁、烦恼等不良情绪占据了人们的心灵世界,使得人们的精神始终无法放松,焦燥不安,从而滋生出的困扰性睡眠反应。
睡眠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生理需求,是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人若不睡眠将产生一系列的精神和躯体症状[1],良好睡眠是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睡眠健康的重要性,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睡眠和健康计划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睡眠障碍者数量呈连年上升趋势,2006年在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的调查表明,成年人在过去一年中睡眠障碍发病率为57%,39%的患者日常活动受到影响[2]。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调查数字显示,全球近1/4的人受失眠困扰,每年近8.6亿人患抑郁性失眠障碍,仅中国就有0.75亿[3]。睡眠障碍在青少年中也普遍存在,Morrison等报道10%—23% 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4],国内报道青少年学生失眠症状的现患率为16.57%[5]。据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在被调查的1050名9到16岁的青少年中,60.8%的青少年存在着睡眠障碍,37%的青少年每晚只有4到6小时的睡眠,比正常要求的八、九个小时要少很多;除睡眠时间不足外,青少年的睡眠质量也存在很大问题,32.5%的青少年反映晚上很难入睡,28%的青少年反映夜里做梦“特别多”;在1050名被试中, 初二学生120名竟全部反映自己睡眠不足,很多学生还反映每晚都有一段很长时间的“垃圾睡眠”过程[6]。
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梦游、过度睡眠等。失眠是指在睡眠时间内不能安静入睡,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不安寝、睡眠不深或频繁觉醒、早醒、多梦等,失眠在睡眠障碍中占97.5%,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梦魇表现为睡眠中出现恶梦,梦中见到可怕、险恶的景象,而发出呼叫、、突然惊醒,并会伴随出现心悸、呼吸急促、出汗等机体症状;梦游是指患者熟睡后,1—2小时内不由自主的起床在室内走动,做无意义的单调运动或到户外活动,梦游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一般成年后多可自愈;过度睡眠是指在足够睡眠时间以外仍经常困乏欲睡,有的青少年喜欢赖床、睡懒觉,每天睡眠的时间甚至超过14个小时,但起床后仍然觉得犯困,乏力。
睡眠障碍往往引起青少年免疫力低下、机体疲惫、精神烦燥,造成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长此以往,不仅易引发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患等机体疾病,而且极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情绪不稳,注意涣散、记忆减退、思维迟钝和认知偏执等系列心理问题。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和素质提升的关键期,足够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个案研究表明,青少年中的抑郁、焦虑、强迫等多种精神障碍的发生,以及意外事故和自杀案例的发生,其主体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问题。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睡眠障碍,研究和探讨引导青少年战胜睡眠障碍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对推动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青少年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与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分不开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高质量的睡眠和科学的睡眠习惯为基础,睡眠质量及睡眠卫生已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一)睡眠障碍影响生理状态,不利于青少年身体机能的维持与恢复
休息和从疲劳中恢复是睡眠的重要功能之一,睡眠是每人每天必须的,是机能恢复的过程,机能的维持和恢复既是维护健康和体力的基础,也是取得高水平工作与学习能力的保证。青少年正值身体发育的关键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且逐渐达到成熟,国外有关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可以导致体重指数增加,导致肥胖的产生,对于青少年尤其是正在发育中的儿童体重影响更显突出;而且睡眠不足还会干预某些蛋白质激素的分泌,诱发代谢功能紊乱[7]。长期睡眠障碍会打乱青少年的生物钟,使青少年的大脑皮层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神经系统得不到均衡发展,造成内分泌紊乱,机体代谢不正常,诱发全身各系统的紊乱,甚至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睡醒后往往出现头晕脑胀,眼睛发涩,萎靡不振,四肢乏力,视线模糊、黑眼圈等生理状态。生理学的有关研究还表明,身体的生长发育与生长素的分泌有一定关系,人在熟睡时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高,这就有利于促进机体生长;熟睡时还能促使白的合成和储存,这就有助于促进和加速个体骨骼、肌肉和脏器的发育。一般情况下,人熟睡后有一个大的生长素分泌高峰,随后又有几个小的分泌高峰;而在非睡眠状态下,生长素的分泌就会减少。所以,青少年要发育好,长得高,精神饱满,就必须有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为基础。
(二)睡眠障碍影响心理状态,不利于青少年维持稳定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活动水平
青少年在某一时刻的心态、心理活动水平的不同,可能会使外在表现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注意的分散与集中;反应的敏捷与迟钝;情绪的波动与沉着;意志的果断与犹豫等。稳定的心态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十分重要的,有些青少年由于受睡眠障碍困扰而变得心态易失衡,做事不认真,容易情绪烦躁,看待事物随意化、片面化,易走极端。青少年的生活态度应该是阳光的、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但失眠、梦魇、浅睡等睡眠障碍的存在,使青少年心理活动水平受到消极的影响。Morrison等发现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抑郁、焦虑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者[8],并且睡眠障碍与焦虑因子以及显性抑郁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睡眠障碍强度越高,焦虑程度和主观抑郁程度就越高[9]。近年来,一些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重,长期处于失眠状态,导致他们的心理活动水平降低,经常出现厌学、出错和情绪烦躁等表现,如听课时经常注意力涣散,答问时记忆与思维杂乱,为人处事经常处于心绪不宁的状态,其学习能力远不如睡眠充分的学生,心理活动水平也比睡眠正常的学生消极许多,对事物普遍缺乏探索兴趣,个性也显得被动消极。所以,青少年要保持稳定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活动水平,需要有良好的睡眠做保证。
(三)睡眠障碍影响情智状态,不利于青少年发展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各种能力发展的高速期,睡眠障碍作为青少年时期常见的身心困扰,也会对青少年各种能力的发展产生许多重要的不良影响。睡眠障碍导致的躯体及神经系统的疲惫,必然会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使青少年许多认知功能,如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动手操作等能力发展受阻,而且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许多负性的生活品质和许多不良人格特征,这些负性的品质与特征作为重要的不良非智能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产生阻抗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失眠症的患者常伴有情智状态不良,他们不能很好地、理智地感知和认识周围世界,不能理智地处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情绪调控能力差,不能有效地对自己的焦虑、抑郁、冲动、兴奋等情绪状态进行调适和管理。国外有研究指出,失眠症患者中存在中、重度焦虑和抑郁分别为54%和31%,发生中度抑郁的危险性是其他人的5倍;[10]国内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失眠症患者中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51%—54.7%,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42.5%—44.3%,而61.8%的抑郁症患者的首发症状为睡眠障碍。[11]青少年情智发展中的许多恶性循环,往往与睡眠障碍有关,对于有些青少年而言,正是睡眠障碍导致了他们的情智发展受阻,而低水平的情智能力又使他们的判断力、决策力、自我调适能力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对与睡眠障碍相关的成因进行有效的调适和控制。因此,引导青少年采用科学的方法战胜和告别睡眠障碍,将有助于从本源上促进青少年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从而奠定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四)睡眠障碍影响适应状态,不利于青少年建构和谐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有了良好的人际环境,他们会表现的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力、会唤醒和推动他们去更积极地发展各种社会适应能力。但是,那些受到睡眠障碍困扰的青少年,往往因疲惫而不愿去扩大交往,因抑郁烦燥而不愿去亲近社会,往往自我设限,将自我的活动领域设置在狭小的范围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交往能力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睡眠障碍者,特别是焦虑型睡眠障碍者,由于内在冲突多,承受的压力大,导致他们往往意念偏执或情绪压抑,有的甚至会伴有抑郁症,神经官能症,躁狂症等,在处理日常问题时缺乏灵活性,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逆反性和的攻击性。这些心理和行为表现,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对外界和周遭环境的适应状态,使得他们同父母、兄妹、同学,以及朋友的人际关系难以融洽,适应不良时有发生。此外,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因长期处于困扰中,其注意力也主要放在自身的烦恼上,而很少与同学、朋友及家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很少主动去建立良好与长久的人际关系,致使周遭的人际环境隔阂丛生、裂痕不断,这种人际间的不和谐,有时会“雪上加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三、重视和引导青少年战胜睡眠障碍,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睡眠障碍的日趋严重和普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对此,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要注重归纳和总结一些切有实效的应对睡眠障碍的策略与技术,以指导和帮助青少年战胜睡眠障碍,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正确认识睡眠障碍,缓解心理压力
面对诸多的睡眠障碍,许多青少年往往表现出的是“无奈”与“失助”,加之他们普遍缺乏对睡眠卫生的认识,同时也缺少合适的正确教育与引导,每临失眠就惶恐不安,不知何以应对?有的甚至把睡眠障碍想象成不可战胜的“洪水猛兽”,这种思维方式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过度的忧虑和心理压力,使睡眠障碍变得更加严重。有的因长期的受失眠困扰而形成了“怕失眠心理”,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想尽量迫使自己快入睡,结果是适得其反。“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意念本身就是脑细胞的兴奋源,结果是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加失眠。对此,老师和家长应给予青少年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要采取正确的引导和指点,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睡眠障碍的产生原因,消除对睡眠障碍的的恐惧心态,使他们明白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方法,睡眠障碍是可以战胜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与青少年多交流,多沟通,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睡眠卫生知识方面的普及性教育,使他们掌握科学睡眠的一般常识;对于已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要及时进行疏导,要授予他们一些应对睡眠障碍的策略与方法,指点他们根据引发睡眠障碍的原因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攻克”计划,促进他们主动去消除睡眠障碍的诱因,学会控制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尽快走出睡眠障碍的误区。
(二)养成合理睡眠习惯,坚守正常的作息规律
人体到了夜晚体温就会自然下降,新陈代谢也会减缓,身体会进入放松状态,此时比较容易进入睡眠状态;如果体温太低,身体发冷,入睡就会变得困难。因此,一般理想的就寝时间是晚上10点到12点左右,青少年处于生长的关键期,最好还是晚上10点左右睡觉。但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教育内部竞争的加剧,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青少年也养成了许多不合理的睡眠习惯,加之青少年又缺乏应有的自律素质,以致造成了他们熬夜玩游戏,整夜上电脑,迟睡看电视等许多不良的习惯。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有31%的青少年晚上10点以后仍活跃在电视、电脑旁,每周至少有一次在看电视或玩游戏时睡着,而过早睡眠或者过度熬夜都有可能造成睡眠不足、失眠等睡眠障碍。因此,学校、老师和家长应重视加强对青少年睡眠习惯和作息规律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学校可以为寄宿在学校宿舍的青少年制定固定的就寝时间,帮助青少年坚守按时就寝从而养成习惯;家长应当限制青少年每周看电视的次数和时间;同时家长和青少年也可以一起看电视或玩电脑,这样在劝其停止看电视或玩电脑时,青少年会更容易接受;对于经常玩游戏的青少年,家长应制订电脑的开关机时间并严格遵守,最好不要把电脑放在青少年的卧室里。引导青少年养成合理睡眠习惯,坚守正常作息规律,有助于他们养成正常的睡眠节律,到时间点就想入睡。长此以往,入睡困难和睡眠不足的现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消除。
(三)优化睡眠环境,排除睡前干扰
优化睡眠环境对缓解睡眠障碍,帮助入睡和提高睡眠质量有很大作用。青少年的睡眠障碍,很多情况下与他们所处的睡眠环境不良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宿条件的改善,青少年一般就寝在集体宿舍或是在家中的独立卧室。因此,学生就寝的集体宿舍内,一定要保持清洁、安静,温度、湿度、通风、采光、采暖均要合适,熄灯后不要大声喧哗、吵闹、娱乐,以免错过最佳的入睡时机。学生在家就寝的独立卧室内,家长也要为青少年提供一张舒适整洁的床,室内布置要让人感受到宁静与温馨,要防止光线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有时还需用有色的窗帘挡住过强的光线,还要注意远离有辐射的家电、手机和电脑等。
同时,老师和家长还要重视帮助青少年排除一些睡前干扰,要提醒青少年在入睡前不要喝咖啡、饮酒或者抽烟,睡前不看一些惊险刺激的影视作品,也不要听一些恐怖的故事或者长时间聊天。要指导和建议青少年最好在睡前听一些柔和的轻音乐,这对避免睡前精神紧张或亢奋都很必要,可以推进青少年放松身体,快速入眠,而且睡眠质量也会更好。一些专门的安眠乐曲,比如莫扎特的《催眠曲》、舒曼的《小夜曲》、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都是很好的助人入眠的音乐,家长可以有选择的为入睡困难的青少年提前准备,致力于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入睡氛围。
(四)加强文体生活,调剂生活节律,提高睡眠质量
当代青少年由于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等原因,花在文体生活和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很少,生活学习无节律。而经常参加文体活动,不仅能丰富课余生活,提升精神生活内容,而且也会帮助青少年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促进睡眠质量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比不常锻炼者睡得更好更深。有关研究发现:有计划、适度的体育锻炼会避免负面情绪和焦急思绪的滋生,能增强睡眠的动机和需求,是长期失眠者纠正失眠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和文艺活动,有助于缓解累积的紧张、压力,可使身心放松,减少梦中惊醒,延长深度睡眠的时间[12]。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给青少年减压、减负、指导他们学会调节生活节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学会自我睡眠管理,让其在忙于学习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参加一些文艺、体育锻炼活动,比如歌咏、表演、打羽毛球、跑步等,这样不仅会锻炼身体,开阔知识面,促进人际交流,而且会使青少年经常体验到轻松愉快。青少年若能每天带着快乐的心情香甜入睡,醒来时必然是精神饱满,活力四射。
(五)广泛开展咨询和辅导,注重授予青少年科学睡眠的策略与技巧
对于受睡眠障碍困扰严重的青少年,针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了解一定的睡眠策略和技巧尤为必要。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长期患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主动找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心理辅导老师也应积极帮助青少年找出诱发睡眠障碍,阻碍其心理健康的真正诱因,并注重授予他们科学睡眠的策略和技巧,切实帮助他们建立起战胜睡眠困扰的自信。要根据具体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改善和矫治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使他们早日走出心理困扰,重获健康睡眠。对于那些是因为机体不适,如感冒、咳嗽、发烧、肌肉酸痛等造成的入眠难、入睡浅、易醒等失眠障碍的青少年,应及时的劝其进入医院进行治疗,促其早日康复。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解决其睡眠障碍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因睡眠障碍导致的机体疲惫、精力不足,往往会使原本的心理病态变得更加恶化与严重,更应引起家长和老师的足够重视,除了需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更需要对他们作长期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睡眠障碍的存在和低估其负面效应。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对青少年的睡眠障碍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引导。采取切有实效的措施和方法,帮助青少年远离睡眠障碍,走出睡眠误区,提高睡眠质量,也是当前我国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深化素质教育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 精神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 [3] 何洪泽, 青木等. “睡眠债”让人丢了健康[N]. 天津: 今晚报, 2008-04-11.
[4] [8] Morrison DN, Mcgee R, Stanton WR et al. Sleep problems in adolescence[J].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2(31).
[5] 刘贤臣, 彭秀桂, 郭传琴等. 青年学生的失眠及其相关因素[J]. 上海精神医学,1995(3).
[6]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六成青少年睡眠有障碍,垃圾睡眠易让女孩性早熟[N]. 济南: 都市女报, 2007-12-07.
[7] 贾丽娜, 王兴娟. 睡眠不足对机体代谢的影响[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6).
[9] 洪兰, 马彦, 林颖娜等. 睡眠障碍与抑郁、焦虑关系的研究[J]. 国际中医药杂志, 2009(3).
[10] 施建安, 王焕林. 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4(1).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4
关键词:罪错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应激
中图分类号:D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0701
1 调查对像和方法
调查对像:河南省未教所140名年龄在1318岁的罪错少年,平均年龄在16岁,抽取两个中队。
调查方法:生活事件调查表,此表参考“生活事件量表”再加上未教场所实际发生的日常生活事件编成。在心理辅导人员的指导下,采用团体测试方法,由被试者根据一年内的实际经历在相应的题目后回答影响程度,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均值标准差、等级、总体均值)和差异性检验。统计分析均用SPSS PC统计软件在LBM微软上完成。
2 调查结果
2.1 140例罪错青少年犯错23项生活事件基本状况
我们把生活事件引起心理紧张的强度分为1-5级;没有(=1)较少(=2)中等(=3),偏重(=4)严重(=5)。23项事件中,强度均值接近或达到重度的事件(强度均值>3.5)有1项,即争取早日改造好的压力,中强度心理紧张刺激(强度均值在3.5-2.5之间)的事件有2项,即对少管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适应和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强度均值在2.5-2.0之间的事件有6项;如:家庭经济因难,学习有困难,环境改变,人际关系,对法律约束的抵触;低强度心理紧张刺激因素有14项。
2.2 生活事件在总体样上的差异检验
同一事件对不同的人,由于经历、价值观、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也存在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少年犯因其性别、文化程度、犯罪性质、刑期、入所时间的不同,其生活事件的影响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1)不同性别的生活事件中有10项存在性别上的显著性差异,在对待生活习惯、环境改变和受法律的约束方面,男少年犯强度高于女少年犯;在学习(包括劳动技能方面)、对前途、亲友关系方面,女犯强度高于男犯,这些差异P值约小于0.05。
(2)不同犯罪性质的生活事件比较。
我们把犯罪性质分为抢劫、杀人、盗窃、其它(包括、贩毒、拐卖)三个比较组。以表2可以看出,生活事件在不同犯罪性质的被试上存在显著差异。从性质上看,暴力少年犯(抢劫、杀人)对失去自由和生活环境改变方面的强度高于盗窃和其他类;在对待早日改造好的压力这个问题上,暴力少年犯强度明显低于盗窃和其他类;在对待前途问题上,其他()类的高度高于抢劫、杀人、和盗窃。
(3)不同刑期的生活事件比较。
我们按照0-3年、3-10年、10年以上分为三个比较组,从表3年出,通过三组不同判刑年限的比较,发现在希望得到家庭的支持上,刑期短的比刑期在10年以上的更强烈;在担心前途问题上,刑期短的比刑期长的更强烈;在对待刑期的问题上,刑期越长越强烈表现出不满。
3 分析
(1)犯罪青少年23项生活事件基本状况与心理应激。
本研究结果表明,犯罪青少年所面临的最主要生活事件有:早日改造好的压力,对少管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适应,担心自己的身体生病,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环境改变,对法律约束的抵制,人际关系担忧(与家庭亲友的关系)等。以上生活事件的影响强度均值在3.8-2.0之间。(低强度心理紧张刺激因素有14项,如有关所中人际关系的紧张方面、改造没信心等。)从总体所承受心理紧张刺激强度均值为2.12来看,少年犯面临生活事件造成心理压力程度属于中等。本研究结果同国内关于正常人群紧张性生
活事件的调查结果在强度和生活事件类别上是不同的。表现在:在强度上,正常青少年受生活事件影响的心理刺激最高强度均值在3.5左右,而少年犯的最大刺激程度在3.81;在生活事件类别上,影响正常青年心理健康水平的紧张性事件类别主要是学习婚姻家庭、恋爱、人际关系、工作与经济等问题,而少年犯的生活事件偏重于争取早日改造好的压力,健康,对环境改变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对法律约束的抵触等。这说明在管所这个特殊环境中,少年犯所面临的生活事件具有特殊性。
不少研究表明,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易引起精神紧张或不良情绪体验。本文结果表明,少年犯处于中强度心理应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出现了对失去自由严格管束和劳动改造不习惯,产生了苦闷,抵触的情绪;有些出现自暴自弃,有些对前途顾虑重重,这些负性情绪严重阻碍着他们的改造。如果心理应激未能及时疏导,心理平衡受破坏,将会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和其他疾病。本文调查结果,少年犯对自己的健康特别是自己精神问题表现也的心理紧张,更说明了生活事件对造成心理应激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当应激因素减少或消除,应激反应才会减少或消除。因此,如何从生活事件入手去掌握少年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减少心理应激及其他不良情绪反应,发挥主客观条件的积极作用增强他们对心理压力的应对能力,进一步改革劳改劳教的措施,是值得少管所及有关部门重视与研究的问题。
(2)如何减少青少年消除少年犯由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应激。
生活事件造成心理紧张是客观存在的,而心理应激的存在是改造顺得进行的不得因素,因为心理应激地持久将会产生心理异常或不良行为。一些研究表明,思想的转化和行为的矫治,只有在心理上得到矫治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行为的矫治,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才能激发少年犯增强改造的自觉性,以规范化标准要求自己,争取早日把自己改造成为守公守法公民。因此如何减少或消除少年犯的心理应激,应该做为劳改劳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这里提供如下建议:
①通过调查,了解少年犯面临的生活事件,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减少紧张性生活事件。
②对管教干部和少管人员分别开设心理学知识讲座,普及必要的心理学常识。同时管教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帮助少年犯疏解焦虑,紧张的情绪,纠正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5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其他疾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学心理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首先,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当前中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教育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次,现在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及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教育。
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仅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改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的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学校工作是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心理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的开展,最终要归结到学校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去。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两条途径: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二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这两条途径的功能互补,各有侧重。学校应以此为依据,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心理教育。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心理教育课程应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对高一学生就应侧重“学生适应新环境,改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咨询是指对同类心理疑问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心理咨询老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个别心理咨询
学校个别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鼓励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咨询工作。既可采取学生与教师直接面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心理信箱让学生不记名反映问题。
4.学科渗透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6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所重视,但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为主,即主要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显然这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思想动力,它从一种崭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它关注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社会环境等,力图全方位地看待事物,这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中山中专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以“大心理教育观”为理念,以心理社团为载体,构建中职学校“朋辈辅导、阳光心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培养中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构建中职“朋辈辅导、阳光心育”的理论依据
1.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 peer counseling)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 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 Mamarchev ,1981)。有些来访者咨询的问题并不需要专业的咨询人员进行解答和处理,选拔一些优秀的同龄人经过专业培训,也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往往不是一两天就形成或突然表现出来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当身边的同学有异常时,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找心理教师,能起到监督防范作用。此外据相关调查,青少年受同伴的影响远超过师长等人群。同龄人在价值观、经验、情感体验、爱好、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大部分学生都喜欢通过向友人倾诉来获得心理安慰与帮助。从积极心理学的视域看, 每个人都有成长的能量和发展新力量的能力, 因此在朋辈辅导这种非正式的互助关系中,无论是被帮助者还是助人者都能获得相应的成长。
2.心理社团
心理社团是指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共同开展心理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心理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阵地,发挥着心理自我教育的功能,同时也能有效融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开展“朋辈辅导、阳光心育”的重要载体。
综上所述,中山中专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以心理社团为载体,构建中职学校“朋辈辅导、阳光心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可行的。它能最大程度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功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促使全体学生的积极品质得以发展,使学生在校园里更加快乐地体验生命的成长。
二、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构建“朋辈辅导、阳光心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整合学校有利因素,创建积极的心理环境
积极心理学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人的积极品质与环境分不开,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积极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尤为重要。中山中专树立了新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观,整合学校的有利资源,创建温馨而积极的心理环境。例如,校长朱家良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体验―感悟”型自主发展新模式,各种各样的社团纷纷成立,我们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幸福课程、学科渗透、影视、宣传栏、微博等多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宣传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创建阳光环境,以影响学生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积极品质,如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幸福心理学”选修课,融合了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和马丁・塞里格曼的《真实的幸福》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阳光心晴社就是在这样一个自主的环境中诞生的。社团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完善架构,健全机制,建立了“阳光心晴社―科级心委部―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分层管理和集中管理模式,做到精挑细选、选贤任能,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社团成员自主管理、快乐工作。同时注重与其他部门和社团合作,在学校“每周一演”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中融入心理因素,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在积极体验与积极情绪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在共同感受心理健康快乐的同时互相发现并学习彼此的优点,进而培养积极
品质。
2.开展朋辈辅导,进行积极预防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的管理者,人人都有积极的潜在心理能量,人人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它还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处在一个容易孕育焦虑、抑郁等情绪的环境中,要防止不出现心理问题是较难的,但是人拥有可以抵制这些问题的力量,如勇气、毅力、乐观、希望等积极品质。积极预防就是要通过恰当的干预塑造这些良好品质。只要个体的心理得到了发展, 潜能得到了发挥, 就能减少心理问题和困扰的产生。也就是不把学生当成问题的来源,而是把他们当成具有巨大潜能的个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参与活动。我校开展朋辈辅导,引导学生防微杜渐,以积极心理品质对抗问题,进行积极预防。
“初级朋辈辅导员”和“中级朋辈辅导员”培训班分别定在每周二、四下午的选修课时间。培训的课程有心理常识、青少年心理特征、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沟通的艺术、青少年常见问题的应对技巧、心理咨询常用技术等。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的成员将获得相应的“初级/中级朋辈辅导员”证书。目前我校已经培养了一百余名初级朋辈辅导员,三十余名中级朋辈辅导员。
中山中专在注重培养学生心理学知识素养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阳光心情、阳光生活的积极心态,实现助人自助的宗旨。每个学年初,朋辈辅导员都会面向新生开展讲座和朋辈团体辅导活动,通过游戏、经验介绍、聊天等形式帮助新生了解和适应新环境,使新生更快地融入新班级,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朋辈辅导员还会集体备课,为有需要的班级召开心理主题班会。有的主题非常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如“青春的抉择”和“责任”等。每位朋辈辅导员都是心理志愿者,热心帮助一些有心理援助需要的同学,做班级同学、舍友的知心伙伴、心理观察员,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心理信息的传递员。他们平时留心观察周边同学的心理状况并以聊天、写信、赠送卡片、共同活动等形式及时干预引导,让同学们体会到“青春路上,你我相伴”的温暖,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朋辈辅导员会及时汇报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便心理老师及时干预解决。朋辈辅导员在心理自助、他助、互助的实践活动中增强了自信、开发了潜能,培养了爱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成长为合格的心理志
愿者。
3.注重积极情绪体验,开展阳光活动、阳光心育
人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许多研究发现, 积极情感如快乐、兴奋、兴趣等对人的行为具有扩展和增强的效能。拓展建构理论认为当早期的积极情绪体验产生,将会拓宽个体的注意和认知,让个体能更好地应对逆境。而良好的应对又预示着未来的积极情绪的产生,进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并实现个体的成长。中山中专提倡阳光活动,创新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多姿多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传达正面积极的信息,宣传“阳光心情、阳光生活”的理念。
举办的活动具有长期性,成为学校的特色心理活动,得到教育局领导的肯定,其他学校纷纷效仿。在“5・25阳光心晴活动月”中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梦想宣言”征集活动、原创校园心理剧评比活动、心灵征文、心灵涂鸦、“快乐秘籍”征集活动、愚人节“愚人活动”、心理电影有奖竞答活动、黑板报、手抄报、读后感评比、笑话墙等,在娱乐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从知识、意志、情感、个性、人际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升。每年策划一场主题鲜明的心理剧演出,用歌曲、舞蹈、小品、现场互动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观念,如“快乐人生”剧场就是以旅游大巴为引线,以“快乐”等为主题,以歌曲、舞蹈、小品、现场互动为形式的表演。这是一场心灵之旅,展现了学生不同的烦恼,把三情(亲情、爱情、友情)生动地描画出来,牵动着你、我、他的情思,告诉学生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形式新颖,独领的“阳光之星”评比活动为学生树立了阳光的榜样,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阳光心晴杯”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辐射面大,掀起了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热潮,让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更深入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校园活动,体验积极情绪,促进个体优良品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