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康复的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康复的训练范文1
关键词:智力;游戏活动;康复训练
智障儿童的智力远远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感知记忆短暂,思维活动简单,因此在学习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肢体发育不良,身体活动能力有障碍。针对学生智力和肢体活动能力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早日适应社会生活,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感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来调节和补偿学生肢体的活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体育康复训练和教学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对肢体残疾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一、融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
我校有低中高三个年段,有部分学生肢体障碍很严重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不便,两条腿发育不一,在上下楼梯时只能扶着把手慢慢行走,不会跑,不会跳,而且胆子特别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尽量把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活动,不知不觉在快乐愉悦中掌握知识。例如,在低年级学习“双脚连续向前跳”这一动作时,先启发学生小兔是怎么向前跳动的,让学生去自由模仿兔子跳跃的动作,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学生心情都很放松,教师再启发学生说,起跳时两脚要同时用力蹬地使身体向前上方跃起,身体稍微前倾,落地时要屈膝缓冲。在游戏比赛中,设计了小兔子采蘑菇的环节,把新学的动作在游戏中加以巩固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分组开展康复训练
我校有一部分学生肢体残疾较重,活动能力低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教师应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康复计划,针对每个人安排训练内容,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分组教学个别辅导,及时调节补偿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例如,低年级贾××刚入学的时候,独立行走都有困难,上下楼梯需有人搀扶,在平道上走步都不敢迈步,动作极慢,看到部分学生的这一特点,我感到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是矫正他们身体协调能力的一条途径。我就开始对全校学生进行分组,三个人一小组,制订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及间操时间,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自然行走,肢体的形态,动作的协调性,要求学生在训练中能认真对待,动作要做到位。训练内容有:上下肢活动、头部、腰部运动,康复器械辅助练习,各项训练都根据学生身体能接受的负荷而定,对行走特别困难的学生从走直线开始,逐渐开始每天练习上下台阶,各项活动每天轮换做,运动负荷逐渐增加,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很好,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康复训练中培养意志
意志是调节人的行动的心理过程,智障儿童本身就缺少自信心,情绪变化较快,对什么事情都是随意性大,不能自觉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善于向自己提出要求,缺乏耐心,不能坚持不懈的完成任务,而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提示督促,在训练时经常有始无终,碰到困难就退缩。在这种条件下,活动中我就特别注重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介绍体育活动的内容及方法,并跟游戏结合在一起,先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并在体育项目训练内容设计中,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训练结束时我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康复训练中培养团结协作
残疾儿童由于自身的不足,不会主动去交流,不会跟同伴玩耍,更不会相互配合,都是自己独自活动,多数学生都比较依赖老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就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四人一组等,让他们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去配合完成康复训练动作,经过多次的融合、接触,学生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愿意跟同伴们在一起做游戏,相互配合完成学习的任务,提高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体育康复教学是矫正肢体协调能力的一种教学尝试,跟体育游戏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教体育活动的长足发展,我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教学方法,为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儿童康复的训练范文2
【关键词】 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儿童孤独症;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212
孤独症也被称为自闭症, 因多种生物因素导致大脑发育出现障碍[1]。儿童孤独症尚无特异性治疗, 多是通过教育训练促进患儿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等。本文以30例儿童孤独症为研究对象, 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恢复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60例儿童孤独症在2012年6月~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 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孤独症相关标准相符[2];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2~7岁, 平均年龄(3.6±0.5)岁。按照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训练方法 观察组患儿给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家长带领患儿积极参加医院孤独症训练中心举办的亲子训练, 同时可在家庭中开展, 其训练内容包括:孤独症基本知识、训练方法(ABA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综合训练等)、行为问题处理等。ABA训练可行一对一训练, 手把手教学, 家长重复多次活动, 需要患儿能够学会并可记录。逐渐从一对一教学活动开始小组上课, 逐渐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式训练可以小组训练模式, 包括患儿的体能、语言、社交、性格等, 将知识、动作、语言相互联系, 将复杂动作分为简单步骤, 以儿歌语言贯穿整个动作。感觉综合训练中, 先行综合检测患儿感觉, 明确其中问题, 根据其结果制定感觉综合训练计划, 选择合适训练器械及训练量等, 使患儿在玩乐中根据各种感觉综合训练刺激患儿本体、视觉、听觉、触觉等。为家长制定家庭培训计划及康复训练教具, 每天训练时间需在5 h以上, 1周不得少于6 d。每3个月到训练中心评估, 并为下阶段的训练计划进行制定。为期12个月。
对照组给予机构康复训练模式。患儿于训练中心接受12个月的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个别式训练、小组训练、集体训练等, 4 h/d, 5 d/周, 训练内容与观察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3] 根据《孤独症患儿发展评估表》, 包括感知觉(55项)、粗大动作(72项)、精细动作(66项)、语言与沟通(79项)、认知(55项)、社会交往(47项)、生活自理(67项)及情绪行为(52项)8个方面, 每项1分, 分数越高, 改善程度越好。
1. 4 疗效判定标准[4] 根据患儿发展评估评分, 显效: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16分以上;有效: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8~15分;进步: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1~7分;无效:治疗前后评分无变化。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显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76.7% (23/30), 即显效23例, 有效5例, 进步2例;对照组治疗显效率73.3%(22/30), 即显效22例, 有效6例, 进步2例;两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治疗前后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感知觉(24.3±5.6)分、治疗后(37.4±6.4)分, 粗大动作(45.3±6.8)分、治疗后(64.7±4.8)分, 精细动作(36.3±5.2)分、治疗后(46.9±8.2)分, 语言与沟通(48.1±6.2)分、治疗后(68.9±5.2)分, 认知(28.1±6.8)分、治疗后(42.6.1±4.3)分, 社会交往(20.3±4.8)分、治疗后(35.9±5.7)分, 生活自理(28.9±6.7)分、治疗后(47.9±7.3)分, 情绪行为(23.8±4.7)分, 治疗后(42.6±5.1)分;对照组治疗前感知觉(25.0±5.1)分、治疗后(37.6±5.1)分, 粗大动作(44.6±7.1)分、治疗后(65.1±5.2)分, 精细动作(36.0±6.1)分、治疗后(45.3±7.0)分, 语言与沟通(47.3±5.8)分、治疗后(69.0±4.8)分, 认知(27.9±6.0)分、治疗后(42.0±4.4)分, 社会交往(21.6±4.0)分、治疗后(34.8±4.7)分, 生活自理(27.6±7.2)分、治疗后(45.1±6.5)分, 情绪行为(24.8±7.5)分, 治疗后(41.9±5.6)分。两组患儿治疗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3 讨论
孤独症在目前属于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存在社会交往、认识功能及言语沟通发育偏离, 大多数患儿无法更好融入社会生活中, 同时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也大幅度降低, 在很大程度上家长也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及生活负担。患儿孤独症的发生, 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以脑部损伤为常见原因, 且孤独症患儿脑部整合功能网络缺陷, 对事件无法处理整合, 难以对一个场景的内容、数字、文字进行想象, 也难以与他人交流。对患儿孤独症的治疗, 尚无特异性治疗, 多是采取行为干预及教育训练, 对患儿行为、语言、感知、社交等进行训练教育, 以此改善患儿综合行为等。通常康复训练, 可促进患儿智力发育,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现今大量资料显示, 患儿孤独症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数百万家庭面对患儿孤独症、经济压力及精神压力显著增加[5], 对其及时采取康复有效训练, 对促进患儿积极身心发展及减轻家庭负担起到显著意义。机构康复训练模式可通过各种情景, 加强孤独症患儿的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能力。家庭康复训练是患儿在家庭生活中, 根据机构中心为患儿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 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及社会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 使患儿能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显效率76.7%与对照组的73.3%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家庭康复训练与机构康复训练模式均可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其应用效果显著, 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可显著提高患儿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 与机构康复训练无较大差异。
机构康复训练, 社会需求大, 费用昂贵, 且部分康复服务无法满足患儿康复需求, 家庭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 使大部分患儿无法完整接受康复训练。因此通过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对家长的培训, 在家庭环境中实施康复训练, 节省了经济成本, 并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家庭资源, 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且在患儿日常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中, 可消除患儿陌生感, 提高患儿兴趣, 提供情景与练习机会, 增进患儿行为, 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患儿社会动机的激发, 可显著改善患儿症状。
综上所述, 对孤独症患儿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 可明显改善患儿自理能力, 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肯定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献英, 朱宏伟, 张桂欣.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8):101-103.
[2] 俞宁, 彭建军.高压氧治疗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7):686.
[3] 肖秀云, 杨峰, 崔丽霞. 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患儿孤独症的疗效观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5):88-89.
[4] 严愉芬, 韦永英, 陈玉华, 等.针刺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中国针灸, 2007, 27(7):503-505.
儿童康复的训练范文3
[关键词]音乐;听障儿童;训练
以心理医师的角度来看,音乐和图书一样,也是一种很好的媒介与工具。它是听障儿童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也是我们对听障儿童听觉和言语相关技能进行训练的重要手段。听障儿童通过聆听不同的音调、响度、音长、音色的声音,能够有效地刺激听障儿童相关的听神经,帮助听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此外,通过精心设计的音乐游戏,让听障儿童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感受声音的节奏和音调,从而为言语矫治做好准备。
那么,如何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很好地运用音乐呢?
一、采用音乐游戏的方式进行听力训练活动
听力训练的目的在于,用游戏的形式培养听障儿童听觉注意,养成聆听习惯,让听障儿童在活动中进行听力训练,便于听障儿童更充分地利用好残余听力。
音乐游戏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有听音乐说儿歌、听音乐做游戏、听音乐做律动、听音乐表演节目等。康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不必过分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由于听障儿童学语言的需要,康复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把音乐活动和主题教育联系起来,使听障儿童在学音乐的过程中复习和巩固主题教育中的词语和句子。
对于刚刚接受听觉训练的听障儿童首先要唤醒听觉,让听障儿童感知声音的存在、声音的有无、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这是听障儿童迈入有声世界的第一步。优美和谐的音乐,能培养听障儿童辨别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在听觉训练中让听障儿童听钢琴、电子琴弹奏的儿童歌曲,听录音机放送的音乐,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中做游戏,听障儿童将从中感受到声音的动听。如欣赏《树叶宝宝要睡觉》这首歌曲。我先放录音给听障儿童听,一边听一边出示图片,并根据乐曲进行讲解:天黑了,星星睡觉了,月亮睡觉了,树叶宝宝也要睡觉了。然后让听障儿童听音乐,欣赏歌曲中抒情优美,轻缓的旋律。接着让孩子们戴上树叶头饰扮演树叶,再指导听障儿童边听边轻轻晃动身体,闭上眼睛,做睡觉动作,感受这首乐曲优美起伏的旋律和舒缓平稳的节奏。
二、利用音乐独有的特点对听障儿童进行发音、语言和呼吸器官的训练
发音训练的目的在于,训练听障儿童发音和呼吸器官的灵活性,使听障儿童在发音时,口型、舌位和呼吸方法正确,发音清晰、宏亮,为进行语言训练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运用音乐来充实课堂,让听障儿童在唱中学听,在唱中学说,对于学生的嗓音训练、听力训练、呼吸训练、语调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听障儿童听各种乐器打击时发出的声音。如打鼓发出的 “咚咚咚”,敲锣发出的“嚓嚓嚓”,边听边分辨,还可以要求听障儿童说出或做出听到打击多少次等。听障儿童们先是不习惯听,训练几次后,慢慢地就能静下心认真听。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很感兴趣,个个眉飞色舞,兴致勃勃。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听障儿童听用电子琴弹奏的音阶,让他们边听边唱。经过多次训练,许多听障儿童都能学会唱七个音阶的名称,会分辨高音、低音、长音、短音等。在音乐声中,养成了良好的听觉习惯。
三、运用歌曲,对听障儿童进行呼吸与嗓音训练
在听障儿童会唱基本音阶后,还可以教他们唱简短的儿童歌曲。唱歌与说话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发音、换气、停顿等。我发现唱歌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呼吸与嗓音训练。因为歌曲本身有旋律、节奏,练习时必须按要求停顿、换气,声音时高时低等。这比单一地用词句对聋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效果要好很多。如《小青蛙找家》
1=C2/4
3 5 23 5 0 65 63 5 0
几只 小青 蛙,要呀要回 家。
xx xx xx xx
跳 跳, 呱 呱跳 跳 , 呱 呱
x xx x xx xx x xxx
跳跳跳 , 呱呱呱 跳跳 跳 ,呱呱呱
23 5 6 32 3 1- x 0
小青 蛙 回到了 家 。呱
这首歌节奏简单、明快,学生容易接受、掌握,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听障儿童唱这首歌时,我先让他们听我用钢琴弹奏的乐谱,在会唱曲子之后,又要求听障儿童把歌词配上去,歌词与曲谱必须协调一致,该高的地方高,该低的地方低,改换气的位置换气。刚开始训练时,孩子们不知哪里该停顿,哪里该换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的发音质量有所改善,呼吸能够控制灵活自如,肺活量明显提高,最大声时显著延长。这首歌也成了听障儿童最喜欢唱的歌曲,课上课下经常挂在嘴边,乐在心里。
儿童康复的训练范文4
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医学治疗手段,需要长期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方能有所改善,孤独症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对孤独症儿童的政府投入上,还做得远远不够,康复教育和训练机构更少。很多孩子患有孤独症得不到有效专业的训练,这些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很难提高,身体各项功能得不到开发,无法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家长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无奈中。因此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和训练尤为重要。
一、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够
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足,也不知道如何对这部分孩子进行康复教育和训练,二是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到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门对孤独症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投入不足,康复训练机构更少,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童有相似和相近的地方,很多教育训练机构很容易把两者混淆。
2、对孤独症儿童的鉴定水平有待提高
只有诊断明确,才能进行治疗。目前由于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诊断和筛选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国内鉴定机构数量不足,很多孤独症患者往往被误诊为智障患者,给孤独症患者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3、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机构太少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和训练机构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又一重要问题。由于机构少,师资不足,很多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只能自己带孩子,由于家长专业知识欠缺,训练方法不正确,起到的效果很有限。也有的孤独症孩子被送到了特殊教育学校,把这些孩子当智障孩子来进行康复教育训练,耽误了孤独症孩子的教育康复时机。
4、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生活的教育难度较大
就是指给孤独症儿童创造家庭生活中的交往环境,创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全纳教育的交往环节,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活动,使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得到改善的康复教育训练模式,这种康复训练有助于孤独症儿童很快融入社会,但难度较大。
传统的思维认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应在特定的场所中,利用训练器材让孩子完成规定的康复教育训练课程。认为通过这种特定的训练,可以使孩子的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孩子就能走出孤独。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没用的,在家中,他们不知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5、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的支持不够
孤独症儿童相比正常儿童,他们在生活和社会适应中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建立一个支持服务系统显得很有必要。然而,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支持系统。一些发达国家建立起了自己完善的孤独症儿童支持系统,比如美国,不但建立了支持系统,而且还通过立法,明确对孤独症儿童提供教育支持系统。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方面会逐渐引起政府部门,尤其是残联的重视,可喜的是,有些省市已经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二、提高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实效的路径
1、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大对孤独症儿童宣教力度
可以利用媒体宣传孤独症儿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了解孤独症儿童,为他们的康复奉献爱心,温暖他们的心。同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让特殊教育的老师有专业的康复教育知识和丰富的康复训练技能,造福孤独症儿童。
2、依托全国各地市残联和精神卫生康复机构,共同建立孤独症诊断机构
我国大多数被误诊的孤独症儿童,都是父母辗转几个医院后,才明确诊断的,因为孤独症儿童出生时和正常儿童没有太大的差别,到了2岁以后才能确诊,专业性很强,因此早日成立诊断机构,对孤独症儿童的及早诊断,就为他们多了一份康复的希望。同时孤独症儿童要做好与弱智、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语言发育障碍等的鉴别诊断。
3、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参与早教康复机构
应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训练机构。政府由各地残联牵头,成立由专家、家长和爱心人士组成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协会,给孤独症儿童和其家庭给予更多温暖。让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就读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给孤独症儿童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如有些机构尝试让孤独症儿童去超市理货,去餐厅端盘子,让他们过和正常人一样的社会生活,帮助他??走出孤独。
4、为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康复教育训练和个别训练
儿童康复的训练范文5
【关键词】听障儿童;家庭教育;康复训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儿童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家庭教育是儿童成才的根基。对于听力障碍儿童来说,家庭康复训练更直接关系到听障儿童康复的质量和效果。随着早期干预技术的不断进步,家庭康复训练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家庭康复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在每一次开展康复训练前应确保听障儿童的听力处于最佳状态。
(2)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为听障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
(3)给听障儿童呈现完整的语言,即使在训练初期,也不要只让他听单词。
(4)遵循“先听后说,理解先于表达”的语言学习原则。
(5)所教语言内容,应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利于听障儿童沟通交流。
(6)对孩子的表现要及时给予反馈,多鼓励,少批评。
(7)训练时,要选择孩子优势耳一侧进行交谈,与孩子的耳朵保持至少30-40公分的距离。
(8)与听力补偿较好的孩子语言交流时音量不宜过大,采用正常的音量即可。
(9)与听障儿童说话时,口型不宜夸张,语速不宜过慢。训练初期可以比正常语速稍慢,但到了中期或者后期,应采用正常的语速。
(10)与听障儿童语言交流时,注意遮口,不要让孩子养成看口型的习惯。
2 家庭康复训练的步骤
2.1 听觉领域的康复训练
2.1.1 林氏六音的的测试
通过林氏六音a、u、sh、i、m、s来检测孩子听力水平和助听设备是否处在最佳的状态。该测试一般适用于评估6个月以上的听障儿童。对于一岁半以上的儿童,一般采用听声放物的方式进行。如果初期阶段受试儿童不理解测试要求,可以请家长为其做示范,或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反应。开始时测试距离距离可近一些,如30厘米,慢慢地可以增加到50厘米,1米,2米。在初期训练中坚持提示引导并进行观察记录,记录不同距离下的听觉表现。测试分为察觉和识别两种水平,察觉只需听到声音给出反馈,辨识则需要听到声音后进行模仿或指认。测试时应给出发音间隔的变化,以避免孩子猜想,并要回避所有的视觉线索。但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却无法配合,这就需要仔细观察他们是否出现以下听觉反应:
(1)寻找声音:给孩子一个声音时,他能转头寻找。
(2)听到声音后能眨眼和睁大眼睛。
(3)活动中断:例如孩子正在吃奶,听到声音后,突然停止了吃奶的动作。
2.1.2 闭合时听觉训练
在听觉训练中,通过物品和图片的呈现来提供听觉信息的线索。给出一个范围,让听障儿童听到说话内容后从备选物品中拿取。辨听训练要由易到难,选择范围要由小到大。
2.1.3 开放式听觉训练
不给出选择范围在没有猜想线索的情况下对孩子实施听觉训练。开放式对话交流可以包含同一主题对话交流和转换主题对话交流。
2 发音领域的康复训练
2.1在训练初期根据需要对听障儿童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或无声的言语呼吸训练,要引导孩子有模仿发音的意识,鼓励孩子发出声音,还要对孩子进行唇部活动练习和舌部活动练习。在听障儿童有了发音基础后,就要逐步进行中级和高级的发音康复训练,比如音节发音练习、声韵母结合的音节练习和学说悄悄话、学唱旋律简单的歌曲等等。
举例如下:
康复目标:引导听障儿童模仿发音
操作方法:
(1)家长拿出一个小动物的玩具放在自己面前,并模仿发出声音,如“小狗”____汪汪汪,随即打开玩具的开关,让小狗跑起来。家长做出兴奋的样子。同时要呈现完整的语言,如“小狗跑过来了,汪汪汪”,“汪汪汪,小狗跑到妈妈这里了”等等。
(2)如果孩子能模仿发音,就高兴的让玩具跑起来。如果孩子不理解,家长可引导示范,也可以把手放到孩子口前,提示他发音。
(3)更换不同的玩具进行练习。如果孩子不配合,再更换其它两三个玩具后孩子仍对该训练不感兴趣,就停止训练。
3 语言康复训练
首先,家长在家庭对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应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听觉训练的基础上,通过有意义的互动交流,培养听障儿童自主进行语言交流的习惯和能力。其次,家长要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立足在自然语境中通过沟通互动学习语言。最后,家长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要选用训练内容的实用性。要多给听障儿童输入生活中经常听到或用到的有使用价值的语言内容,如“饿了”,“妈妈来了”等等。这些语言可以促进听障儿童与他人交往,帮助其表达自身需求,使孩子很快意识到语言的意义。
在选择训练内容上,可以选择由易到难的学习内容,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逐步进行。比如常见的小动物的叫声,常见的家庭成员的人物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生活用品、服装、家具、家用电器,如毛衣、床、电视机等等。中级的语言训练可以选择简单的疑问句,如“这是什么?怎么了?”等等。高级的语言训练内容可以选择让孩子学习讲解完整的故事,学习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进行解释帮助他人理解。
举例如下:
学习目标:学习使用“形容词+名词”的短语结构。
操作方法:
(1)家长出示神秘的盒子,从盒子里面拿出一朵花,依次使用“形容词+名词”的短语结构来描述花,例如“我拿出粉色的花”。
(2)家长要用不同颜色的花来贴在纸上的花篮里。然后采取分发的形式,注意将花分给其他家庭成员,发的同时要输入语言“给爸爸粉色的花”、“给宝宝红色的花”,并鼓励孩子仿说。
(3)请孩子粘贴花朵,然后问孩子粘的是什么颜色的花,要求孩子用“形容词+名词”的短语结构来表达。
4 认知领域的康复训练
认知领域的目标康复训练,主要从听障儿童的感知觉能力、数量和时间概念、记忆、比较、推理、分类、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进行康复训练。让孩子知道冷暖,认识基本的颜色,能够区分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比如上下、左右等。在孩子掌握了初级的认知后,可进行中级和高级的认知康复训练,如让孩子理解更多的时间概念如:今天、明天、昨天。让孩子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预测,如吃了药会有什么样的表情等。
5 沟通领域的康复训练
该项训练注意依据孩子的发展需要,练习各项沟通技巧与社交技巧,让听障儿童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建立亲密的关系和具备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进而更有自信的与他人互动。
举例如下:
学习目标:轮替、顺序和等待
操作方法:
让孩子看到卡片内容,知道其中每个内容都有两张,可以配对。将卡片象洗牌那样打乱顺序后,反面向上逐张排列在桌子上,排成几行。
(1)家长先随意翻起一张,让每个人都看到,并说出“我找到一个××”,再将卡片扣回去,说“现在该妈妈了”。然后对孩子说:“现在该轮到你了”。依次轮流进行。当某人翻到一张前面曾经出现的卡片时,要回忆那张卡片的位置,把它找出配对。如果找对了就得到一对,就奖励一个小贴画;如果找错了,就刮一下鼻子。
(2)当所有卡片都配成对以后,看看谁得的小贴画最多,可以得到一个小物品。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所以说家庭是儿童实现社会化最早的施教者和基本的推动者。只要家长能掌握科学合理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法,既节省了康复训练所需的大量资金,又利用了家庭康复的优势,我们的听障儿童就会早日康复,迈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春祥,杨善,萧言.《家长学校教材》.2008.
儿童康复的训练范文6
【关键词】 引导式教育;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 社区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005-03
Effect of Conductive Education o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Effect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WANG Xiao-ping,WU Rui,ZHONG We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3):5-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functional efficacy of community.Method:58 children of community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more than 12 months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guiding educ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traditional form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comparing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y GMFM evaluation,the results were analysis of variance.Result:The patients of two groups before training GMFM scor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training GMFM scor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Conductive educationtraining method 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training methods in the community on gross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effect has the same effect.
【Key words】 Conductive education;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 function; Community
First-author’s address:Yunnan Province Disabled Rehabilitation Center,Kunming 650032,China
引导式教育是由安德鲁・比度(Andras Peto)教授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在匈牙利首先发展起来的[1]。它是一套综合系统,它使神经受损的儿童能过正常生活作为它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使得孩子获得能力和方法来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引导式教育强调的是多元化团队式的训练活动。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病程长,很多脑瘫儿童家庭难以接受在医疗机构长期住院昂贵的康复训练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脑瘫儿童康复效果。本文观察了2011-2012年来云南省中国和挪威脑瘫儿童全面康复项目两个试点的社区58例脑瘫儿童,在社区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的情况,与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式教育在社区脑瘫儿童康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8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引导式教育训练组30例和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28例。纳入标准:符合脑瘫病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4岁以下,能够按计划坚持康复训练一年以上。排除标准:家长不合作无法坚持治疗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或合并有癫痫者。两组性别构成、分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两组的日常训练均由经过技术资源中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多次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社区康复员担任,技术资源中心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评估。
1.2 方法
1.2.1 引导式教育组的训练方法
1.2.1.1 小组学习 按照孩子的年龄、疾病种类及功能障碍的轻重进行分组。以年龄和功能障碍相似的成为一个小组(每组6人),以便更好地让孩子之间互相观察、交流、模仿,从而成为一个小团队。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尽量使孩子减少了对家长的依赖性,逐步建立起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2 整日流程计划 根据各组孩子的特点,结合整日流程的生活化特色,制定出适应每个孩子发展的课程安排和康复计划。包括:坐立、步行、社交沟通、认知。生活自理方面包括:入厕、洗手、就餐、就寝、穿脱衣服等。通过日常生活和课程的结合和贯通,使孩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1.2.1.3 规划性的环境 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运动障碍的不同,运用一些特殊的木质家具:条台床、梯背架、有扶手的梯背椅、木凳,和儿童辅助器具:平衡杠、站立架、坐姿椅、步行器、绑肘、绑腿、木棍等,使孩子在生活中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家人的依赖,用最少的协助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
1.2.1.4 节律性意向 节律性意向是引导式教育的一种诱发技巧技术。孩子在活动之前必定是想达到一个目标,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孩子的意向,在脑子里准备进行一个活动。利用有节律的数数、动词的重复,或有节律的儿歌给孩子在活动中提供节奏感[3]。这样使言语和运动连接在一起并促进运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目标。
1.2.1.5 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是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与脑瘫儿童接触最多的是家长,训练也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得到强化,家长的参与让患儿得到更为直接的康复训练,将康复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家庭。让脑瘫儿童能够得到持续的康复。
1.2.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的训练方法
1.2.2.1 物理治疗 主要应用Vojta诱导疗法,Bobath神经发育疗法,上田法主要是应用四肢法。有社区康复员按照计划2次/周,45~60 min/次,3个月为一疗程。
1.2.2.2 作业治疗 主要是应用日常生活活动、娱乐活动、户外活动等方法,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等。
1.2.2.3 中医疗法 对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孩子,做一些中药熏洗疗法、推拿按摩法,2次/周,30 min/次。
1.3 评定方法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ros motor fanction measure,GMFM)共88项[4],分5个功能区,即(1)卧位和翻身、(2)四点位、跪和爬、(3)坐位和平衡、(4)站立、(5)走、跑、攀爬。每项指标的计分标准:完全不能完成为0分,完成不到10%为1分,完成10%~99%为2分,完全完成为3分。各功能区计分方法为:卧位和翻身项目总分/54×100%,四点位、跪和爬项目总分/43×100%,坐位和平衡项目总分/45×100%,站立项目总分/38×100%,走、跑、攀爬项目总分/73×100%。对两组患儿分别在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3、6、9、12个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一次,以GMFM总分差值作为观察康复效果的量化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12个月后两组患儿GMF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前和接受康复训练12个月后(GMFM)分数显著提高,康复训练前后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导式教育训练方法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儿童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经济条件差的脑瘫儿童在社区进行康复更适用。其显著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引导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通过康复员不断地给予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供给或口令,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与被动训练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康复效果;同时将运动、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交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表2 两组脑瘫儿童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分
组别 时间 GMFM功能区
卧位、翻身、坐和站立 跑、行走和攀爬
引导式教育训练组(n=30) 治疗前 27.08±6.68 12.55±3.12
治疗后 62.12±10.37 34.01±7.9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n=28) 治疗前 29.42±9.96 11.68±4.15
治疗后 59.34±8.45 36.15±6.78
传统式康复训练方式在运动中存在一定的脱离,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康复技术优势及家长的作用,从而延长了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时间。引导式教育系统与一般医疗康复模式所不同的根本之处正是以教育的角色不统筹残疾儿童的康复,将着眼点始终放在以建立正常生活为基础,以诱导主动学习为策略,以积极的性格为目标,实现全人的发展,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适应环境,融入社会,创造自身价值[5]。因此,引导式教育系统提供了一个社区康复、教育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值得从事康复工作者学习和实践。
引导式教育的广泛性可以包括所需的全部内容,即运动上的、功能上的、情感上的、认知上的。这种方法是为了引导孩子达到目标,通过目标确定、精心设计活动,促进主动的自我学习。理论上,把孩子放在中心位置,为他指明方向,在那里孩子必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6]。活动的意思是孩子想去运动,因此,康复员必须使孩子有主动和自发的意向,任何进步都是孩子努力的成果。在引导式教育中,引导员的角色、小组结构的动力、节律性意向、活动序列和技能的掌握、整日流程、学习环境、手法促进等方法被认为都是十分有效的。
引导式教育的显著特点还有:以全人的康复目标:重视脑瘫儿童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交上和认知上的相关性和完整性[7]。针对儿童多种障碍的需求,始终把发展积极的性格,建立生活独立的能力,建立融入主流社群的能力作为奋斗目标,贯穿于全部教育康复活动中,旨在将脑瘫儿童教育成为具有积极主动地全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学习为基础的开发:采用教育的方式,使儿童的运动功能和行为调整有效结合,从而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习适应现实环境,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达到实现正常生活的目的。诱发主动学习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和学习活动。不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根据儿童的功能特点,设计出既能促进功能改善又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方法和活动,诱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全部学习活动,从而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8]。
本研究结果显示,引导式教育应用于社区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提高和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具有同等的疗效。引导式教育将儿童在体能、智能、自理、沟通及社交等各方面的学习完整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只针对残障的治疗,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完整的经验。引导式教育能全面促进脑瘫儿童的康复,为脑瘫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生活,使孩子得到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受到儿童和家长的喜爱[9]。引导式教育方法训练脑瘫儿童在社区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欧安娜,余雪萍.引导式教育――伴儿同行[M].香港:香港复康会世界卫生组织复康协作中心,2006:19,21.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3]李初阳,史惟,周美琴,等.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修订扩展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1112-1113.
[4]胡莹.脑瘫儿童的康复管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12-113.
[5]李志军,刘瑾.脑性瘫痪患儿引导式教育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2001,5(12):123-124.
[6]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498-7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