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完善营销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完善营销体系范文1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
黑龙江省是全国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素以品质优良、有机安全著称,其农业对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消费者渴望农产品绿色安全。在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状况下,绿色、健康、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绿色食品越来越受消费者关注。在对哈尔滨一家大型超市蔬菜区的调查显示,38.4%的消费者在选购蔬菜时要确认绿色产品标识,有12%的消费者经常购买有机蔬菜;在粮食区有83.5%的消费者选购米面时要看AA标志或产地;在一项对肉类农产品购买地点选择题的回答中,有68%的消费者认为在大型超市购买比较安全。可见,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安全、健康。
(二)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大、品种少、深加工程度低。黑龙江省从1900年开始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目前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8046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识产品达到270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44.8%,绿色食品产量占全国的20%。有机认证证书2182张,占全国11.6%,认证企业达到1012家,位列全国第一。经过多年发展,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绿色有机食品第一大省。虽然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大,但产品品种少。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个层次,AA级更优。AA级产品更接近国际公认的有机食品。目前黑龙江省绿色AA级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占总认证数量10%以下,而且品种少,主要集中在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品种上,有机认证的水稻、大豆和玉米占有机植物生产总量的78%。绿色食品品种少,难以满足全省乃至全国消费者的需要。黑龙江省有绿色机食品加工比例和深加工程度较低。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多是资源型产品,以粮油为主,蔬果、畜禽类较少,其中有机食品结构中23%是加工产品,而发达国家有机产品加工比例占有机食品总产量的80%。并且加工水平和产品加工率较低,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初级加工食品或“原”字头的产品占较大部份。
(三)发挥寒地黑土优势,打造高品质农产品。第一,提高对绿色、有机标准的认知。组织农户和加工企业认真学习黑龙江省农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18年绿色、有机食品质量监管专项行动方案》,加强对管辖区内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各生产单元,企业自建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的实地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基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基地产品质量安全。第二,加强基地投入品使用监管。严格执行在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在生产基地实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公告制,明示基地农药使用清单,强制执行肥料使用准则,指导农户按照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要求购买及使用,并对绿色食品生产用投入品的销售进行台账登记管理。积极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立投入品专供点,防止禁用农药进入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生资市场。推广基地农户联保责任制,发挥农户基地建设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基地农户都能诚信种植,严格按照标准生产。[1]第三,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黑龙江省农产品虽然绿色产品种植面积大,但整体质量低,品种少,质量安全水平、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与农业大省地位相比不匹配,最根本的原因是产业素质不高,因此提高农产品品质,推进质量兴农需要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综合发力。2018年4月,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医农业联盟(筹)首席科学家章力建提出了应用“中医农业”推进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提升农业发展品质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农业”应用的方向之一,是基于中草药配伍原理生产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以及天然调理剂。肥药、植物保护液既可以提供作物营养,又可以防控病虫害,可以提高作物的抵抗病虫害能力和调节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使农作物优质高产,连续使用不会产生抗性,不破坏生态环境;可以有效实现有机生产、降低药物残留,具有提升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色、香、味俱佳,多种养生功能,延长保鲜期等优势。
二、提升区域品牌的竞争力是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的战略重点
(一)黑龙江省已经确立“寒地黑土”为农产品的区域品牌。黑龙江省农产品相对于国内其他省份产品虽优,但竞争力不强,表现为农产品品牌多、杂乱、名牌少和知名度低。目前,黑龙江省大米就有100多个品牌,自称绿色品牌的大米多达20多个,除北大荒、响水、五常大米外,其它品牌都没有形成规模,个别品牌种植面积只在2-3万亩之间。由于推广力度小,品牌知名度不高,优势特色不够突出,颇具优势的的绿色食品资源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及市场竞争力。2004年以来,黑龙江省绥化市寒地黑土物产协会引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品牌整合。协会设计了颇具地域特色“寒地黑土”商标,并在美国注册。在“寒地黑土”品牌发展初期,协会会员发展到100多家,协会对“寒地黑土”品牌进行了宣传,在国内外举行了20多次展会,“寒地黑土”的影响力得到提升。2008年,黑龙江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成立,从此,“寒地黑土”品牌在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的带动下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发展。
(二)“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发展遭遇瓶颈。第一,“寒地黑土”区域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寒地黑土”区域品牌至今已发展十几年,但与寿光疏菜、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绍兴黄酒等著名区域品牌相比,知名度不高、品牌竞争力较弱,缺乏叫得响的过硬产品,缺乏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和内涵。消费者对“寒地黑土”品牌名称的认识还停留在珍稀的自然资源的层面。第二,“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定位简单盲目。寒地黑土品牌因其地域优势而使产品品质优良、有机营养,品牌运营者应严把产品进货关,优中选精、精益求精。这样,“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定位中高端农产品是理所当然。但是,“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在没有绝对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品牌定位显得过于简单。因为市场上类似东北农产品数量极多,且产品外观差异不大,很多消费者在比较后往往选择价格低很多的其它品牌产品,这严重冲击了“寒地黑土”品牌的营销战略,导致产品高价格与市场低需求并存、产品销量较低与经营成本偏高并存的现象。[2]
(三)破解“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发展瓶颈的措施。加大品牌营销的力度。通过文化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在“寒地黑土”区域品牌中注入文化内涵,从而使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提高其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根据消费者需求趋势,依托黑龙江省边疆省份的历史文化,培育“寒地黑土”品牌的文化内涵,根据黑龙江省地域的土壤、气候特征,强化浓厚的人文环境、风土气息,塑造“寒地黑土”品牌口感上乘的个性特色。要善于利用媒体广告以及网络、招商会、专题报道、展销会等媒介,进行品牌的整合传播,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做大做强“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对品牌重新定位。粮油、疏菜等农产品既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又是一日三餐都要消耗的消费品,购买频率高。如果一个家庭(按四口之家计算)每天都食用“寒地黑土”品牌的产品,那么这个家庭在食物方面的支出要增加30%以上,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会骤然提高。一个标价398元的礼盒,里面包含一袋2斤重的五常大米,3瓶220克重野生蓝莓,1瓶300克重蓝莓以及12小盒压缩野木耳、野生蘑菇。一盒10斤装的镜泊湖石板大米则超过300元。[3]这样高的价格定位,日常食品就成为了奢侈品。建议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品牌的文化内涵可以保留,价位档次可以向下延伸,高于省内未加入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的农产品价格即可。
三、健全农产品分销渠道是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升级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黑龙江省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发展较快,批发市场已经变成大宗农产品主流交易渠道。但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多、规模小,总体上已趋于饱和,并且开始出现竞争的态势;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以批发大宗农产品为主,还不具备农产品的分拣、包装、配送等功能,存在着功能不完善的缺陷;档次不高、规范的配套基础设施陈旧;现代化水平较低,多数市场没有质量检验检测室和农业信息电子展示屏、配送服务不健全,辐射能力弱,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农产品分销渠道的效率。[4]黑龙江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原有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议对原有效率较低、布局欠合理、规模较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逐渐完善市场的综合功能;对原有的管理比较规范、市场运行功能良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扩建和升级改造,加强硬件投入,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加工、贮藏、保鲜、配送设施和网络信息设备等;规范其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管监测力度,保证大宗农产品的顺利高效的交易。
(二)多渠道发展农产品零售终端交易模式。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产品龙头企业、经销商、农民合作社等生产经营者和社区居民、酒店、企事业单位食堂的全面调查,总结出目前黑龙江省农产品零售终端的主要交易方式有直销模式、“农户+经销商/龙头企业”模式、电商营销模式等。农产品直销模式的形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农民——消费者”,即农民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种交易形式明显的劣势是成交量较小,且交易场所不稳定。另一种是“农民——消费终端”,农户直接将农产品销售到超市或城镇贸易市场等,然后再转移给消费者,如生鲜农产品超市、绿色食品直营店、社区蔬菜市场、观光采摘、订单直销等。该类营销模式存在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冷链物流能力不足、直销形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发展农产品直销模式应重点关注农产品的标准化、物流流程优化和直销形式多样化,如农民要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农超可以建立加工中心和购置冷链物流,在运营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加直销形式,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农户+经销商/龙头企业”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农产品营销模式。随着黑龙江省土地流转政策的持续完善,农户的小规模生产逐渐向规模化大生产转变,生产者会选择直接与经销商或者龙头企业合作以实现商品价值。“农户+经销商/龙头企业”模式存在着二方面的弊端。一方面是由于经销商与农户没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当市场当行情不好时,经销商要么拒绝收购导致农产品滞销,要么大幅度压价侵犯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户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无法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种类和功能需求,农户无法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或完善产品功能,以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增加收入的目的。优化“农户+经销商/龙头企业”模式的最佳方式便是农户和经销商之间实行期货交易。在农户与经销商之间建立农产品产销协议,这样不仅稳定和巩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而且为了使双方协议的价格更趋于合理,经销商会向农户反馈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信息,起到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黑龙江省开展农产品电商营销涉及的平台有三类:如黑龙江省农委、黑龙江联通、黑龙江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等公共平台;北大荒集团自建的大农网等自有平台;以及阿里巴巴旗下购物网站、京东、社交平台等第三方平台。该类营销模式存在农村电商规模明显偏低、农产品标准化低、缺乏品牌效应、农民附加值获利少、网络营销手段单一、农村物流落后、缺乏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等问题。电商营销模式创新的重点应关注农村电商规模化、农产品品质和质量、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与消费者建立互信关系。[5]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快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的指导》意见(黑农委(2018)58号)[G].
[2]张国立.黑龙江省寒地黑土品牌建设问题与对策建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3]李威.“寒地黑土”的品牌整合路[J].中国合作经济,2010(7).
[4]李鹤鹏.黑龙江垦区大宗农产品分销渠道效率评价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
完善营销体系范文2
【摘要】以业务收入为主要增长的快速成长期,医院面临业务收入增长率高于工作量增长率,出现不合理的检查、用药等过度诊疗行为,均次费用剧增,病人满意度下降,病人流失,医院竞争力下降的发展困境。本文通过总结成长期医院运营绩效考核现状,探讨建立和完善运营绩效考核体系,分析新运营绩效考核体系的利弊,为医院解决成长期发展困境,引导医院经济转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运营 考核 医院 经济转型
【Abstract】The main business revenue growth in a fast growing, hospitals facing business revenue growth rate is higher than the amount of work, over-diagnosis to check irrational behavior, medication, etc., time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costs, decreased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patient loss hospitals declining competitiveness development dilemma.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growing hospital operat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analyze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new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operator for the hospital to solve the growing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guid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hospitals provide references.
【Key words】 Operations, assessment, Hospital,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uthor′s address】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Huizhou, Guangdong, 516002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0.032
三级综合性大医院一般会经历成长期、转型期和缓慢期三个阶段。成长期主要表现为重视业务收入的增长,以经济手段激励医务人员提高业务收入,且业务收入增长率高且高于工作量增长率。转型期主要表现为重视工作量的增长和收入结构的优化,以工作量增长带动业务收入增长,且工作量增长率高于业务收入增长率。缓慢期主要表现为工作量和业务总收入的基数大,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但医院重视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职工满意度,努力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和提高医院有效收入,增加优质病人,这也是医院发展的最高境界。
1成长期医院运营绩效考核现状
当今医院运营绩效管理普遍存在指标不合理、考核体系不完善、缺乏配套的激励措施等问题[1]。医院经历过成长期,业务收入的高速增长虽然可以做大医院业务量,解决贫穷和职工吃饱饭的问题。但是,因成长期考核体系是建立在业务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对工作量、医保定额、人均费用的考核力度较弱甚至无考核,导致科室为了实现创收出现不合理的检查、用药等过度诊疗问题,医生为了降低药品比例而多开检查、检验项目以稀释药比,病人人均费用剧增,医保结算亏损,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病人满意度下降,医院竞争力下降。同时,医院业务总收入尽管大幅增加,但是以昂贵药品、高值耗材、检查等高成本、低效益收入增加而引起的,医院有效收入未实质性大幅增长,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因此,通过调整医院运营绩效考核的指标,建立和完善医院运营绩效考核体系,对引导医院经济转型和促使医院发展走入正轨意义非常重要。
2完善运营绩效考核体系
2.1全面实施工作量指标的考核截至目前,工作量是较为公平的绩效评价指标之一,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2]。量的增加带动业务收入的增长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实施工作量指标的考核,是指对全院临床、医技科室都考核工作量,临床科室重点考核门诊量、住院人次、手术量等指标,医技科室重点考核检查人次指标。工作量指标的考核应坚持重奖轻罚的原则,重奖完成工作量指标的科室,形式处罚未完成工作量指标的科室;同时考核的奖惩与科室绩效挂钩,而不是科主任的管理绩效挂钩。全面实施工作量指标考核相配套的措施是取消业务收入指标的考核,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量指标,并以经济激励政策鼓励业务科室多收治病人。工作量指标考核还要监控异常大量的低价处方,防止临床科室人为虚高门诊量,以及医技科室工作量的统计实现全自动化、信息化。
2.2加大药品比例控制的考核力度降低医院药品费用,医生合理用药是关键[3]。但是,通过制订临床科室药品比例控制指标并严格实施考核,是医院目前降低药品费用通常做法和有效管理机制。制订药品比例控制指标要善于利用政府对药品控制的政策,区别对待各临床科室的指标,对群众反映强烈、不合理用药突出的科室,制定的指标相对较高。药品比例控制指标的考核力度水平与从药品中获得利益的标准相当,即对药品超标科室的处罚力度能够让临床科室感到畏惧,使医药回扣不足以抵消药品超标的处罚。控制药品比例是国家硬性要求,考核药品比例指标坚持只罚不奖的原则。
2.3增加均次费用指标的考核药品比例指标控制的优点是完成政府政策指标,其不足之处是不能有效控制人均药品费用和人均就诊费用。临床科室为了既要完成药品指标控制,又不愿减少从药品中获得的利益,就通过给病人多做检查等其他收费项目拉高病人总费用,稀释药品比例。其次,医院作为公益性单位,不但要求它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要求它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减轻病人经济负担[4]。为此,增加均次费用指标的考核,控制人均费用,是实现药品比例指标的必要措施。均次费用指标的考核,门诊直接考核人均门诊费用,但每月门诊人次较少的专科(如神经外科、心胸外科等)不适宜月度考核,可进行季度、半年或年度的考核;对手术室则考核每台次手术费用指标;每月住院病人均次费用波动性较大,尤其是每月住院病人量少的科室,人均住院费用波动性更加明显,住院均次费用的考核可以考核扣除在手术室发生的费用后的每床日平均费用指标。考核扣除手术室发生的费用后每床日平均费用的优点是避免了波动性问题以及手术科室与手术室之间费用空间的矛盾,且费用是临床科室完全可控制,指标容易推行。均次费用指标的考核坚持只罚不奖的原则。
2.4增加收入结构指标的考核均次费用指标和药品比例指标控制的考核虽可以实现药品控制目标,降低均次费用,减轻病人经济负担,但也会减少医院业务总收入,不利于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为了增加医院有效收入,保证医院职工收入增长,还可以对扣除药品、耗材、输血等低效益收入后其它收入(主要是治疗、检查、手术等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例的指标进行考核,简称“有效收入结构指标”。考核有效收入结构指标可以促使临床科室多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尤其是新诊疗项目,增加医院有效收入。考核有效收入结构指标可以坚持只奖不罚的原则。
2.5重视医保定额管理按人头付费的医保定额控制模式是中国多数地区控制医保费用的普遍做法,是政府统筹管理社保基金的手段。医疗保险推动医院发展的同时给医院的经营管理提出更大的挑战[5]。成长期的医院普遍面临医保结算亏损的问题。医保定额控制过严不利于学科发展,控制过松则医院医保结算亏损。所以医保定额控制最理想境界是既不约束学科发展,又使医保结算结余。医保定额控制是政策性指令,成长期医院为了学科发展,不建议严控医保定额,允许医保结算有一定的亏损,但亏损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不应超过1%;转型期医院,政府给予医保定额相对稳定,医院收治病种相对稳定,医保结算一般不应有亏损。转型期医院应重视医保定额管理,可根据当地医保政策,对医保定额灵活掌握使用,对4倍以内医保病人的医保定额严格实施考核,对超4倍医保病人的医保定额实施审批制度,对不合理超4倍医保定额的行为进行处罚。
3新运营绩效考核体系的利弊分析
公立医院改革虽说是进入了深水区,但涉及深层次的问题仍未提出和解决,医院还是以市场走向为主,政府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真正体现,以药养医的现状仍然持续。因此,以考核工作量、调整收入结构、降低药品和耗材成本费用、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有效收入是目前公立医院生存的主要手段。通过以考核工作量、药品比例、均次费用、收入结构、医保定额等为主要内容建立起来的医院运营绩效考核体系,其优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做大工作量。全面实施工作量考核,且重奖工作量达标科室,会激励医生多出门诊、做手术,积极收治病人,主动下乡拓展病人,引导了医院以工作量的增长带动业务收入的增长,一定程度促使以量的积累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使职工感受到工作量增长带来的诸多好处。
二是降低病人就诊费用。均次费用控制、医保定额控制和药品比例控制是有机结合体,其目的在于以体制形式约束医生诊疗行为,减少不合理检查、用药等过度诊疗行为,杜绝以多开检查稀释药比的现象,降低病人就诊费用,减轻病人负担,花最少钱看好病。
三是增加医院有效收入。医院职工福利待遇的提高根本在于医院财务实际结余的增长,增加实际结余最主要取决于有效收入的增长。考核有效收入结构指标并采用只奖励不处罚的形式,会促使临床科室多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尤其是效益好或病人量多的新治疗项目,以治疗收入增加带动医院有效收入增长。
四是医保定额控制及药比指标控制管理。重视医保定额控制管理,如果医保定额实际发生数低于社保局给予医院医保定额的结算数,可使医院医保结算结余,即医院在不违背医保政策的情况下又可以从社保赚到钱。药比指标控制可以完成政府性考核指标,使医院向政府提交满意的答卷。此外,新运营绩效考核体系对“看病难、看病贵”意义重大。
但是,纵观整个运营绩效考核体系,考核体系还是存在不足之处,这是需要实施新运营绩效考核体系给予充分考虑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规避。
一是重症病人就诊费用较高,往往会超医保定额,而考核体系既要控制均次费用,又要控制医保定额,这样会误导科室重视收治轻病人,不愿意收治重症病人,对科室收治重症病人,医院可以在绩效分配制度中给予补充。
二是防止事极必反。多指标的考核体系容易导致考核过细、过度,扣罚过重或奖励不公,或者制定的指标过高,临床科室对考核的指标感到疲惫,打击医务人员积极性。因此,考核指标一定要科学合理,广泛征求全院职工意见,指标考核适可而止,考核标准得到多数人认可。
整个考核体系因不注重业务总收入增长,且控制均次费用,如果工作量没有大幅提升,则会使医院一定时间内牺牲业务收入。在以GDP为主要指标考核领导者政绩的社会,可能会影响领导者仕途。如果院领导更替周期短或院领导刚接手成长期的医院,不建议实施新运营绩效考核体系。
4结束语
运营绩效考核不是立院之本,提供最优质医疗服务才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实现医院经济转型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安全。建立和完善运营绩效考核体系,调整经营方式,改变“收入越多越好”的观念[6],是解决医院经历成长期后遗留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医院走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发展道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对于调整运营绩效考核内容后取得实际效果如何,笔者将进一步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韩翠娥,樊榕.绩效考核的问题与改革[J].中国卫生人才,2014,(01):31-33.
[2]段琨,刘文强.浅析公立医院营销绩效考核指标确定标准[J].经济师,2013,(10):120-121.
[3]肖平,何光明.控制药品比例,降低医药费用的探讨[J].中国医院,2005,9(1):34-35.
[4]林崇健.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评估模型的研究[J].现代医院,2006,6(10):94-95.
完善营销体系范文3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对策
目前,中小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研究表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大多“短命”,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几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跟不上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脚步,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迫切需要优化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中小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控制体系作用的发挥。因此,企业需进一步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建设,健全管理机制,优化成员结构,明确职责,规范程序,并提高其独立性,保证董事会、监事会职能的发挥;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经理层的工作热情,规范经理层的运作。另外,还要理清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人员之间的关系,避免职责、权限的冲突,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2、健全人力资源政策,科学有效的制定重大决策
首先,完善用人机制,岗位聘任尽量做到公开、透明,提拔业务能力过硬、责任心强的员工,同时,注重员工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其次,完善奖励制度,通过薪酬激励、培训激励、事业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自觉为企业做出贡献。最后,还要规范重大决策的制定程序,杜绝个别管理者独断专行的情况,科学决策。
3、强化管理者和员工认识
目前,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还不够重视。因此,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认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带头维护其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严格执行。另外,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要在内部加强宣传,使员工逐步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作用,自觉遵循和执行。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在听取员工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建立普遍认可的、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加强风险评估建设和实施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多。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的防御企业可控风险。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要识别和评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是一项综合的工程,需要企业各部门乃至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和实施风险评估机制。
1、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风险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健康长远发展,必须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关注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一方面,企业可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企业内部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使企业员工了解风险管理,树立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要注重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借助实际案例使员工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建立风险文化,为风险评估和管理奠定基础。
2、运用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
企业经营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风险也会有差异,因此,不同的企业适用的风险管理工具也不同。中小民营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目前,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可以先引入一些容易掌握和运用的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需要注意的是,中小民营企业选取任何一种风险管理工具,都应坚持和规范使用,才能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
3、完善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
中小民营企业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一方面,建立企业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并要求风险管理责任人定期披露企业的风险评估报告,便于企业管理者全面了解企业风险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完善的重大决策制定程序和方式,改变目前由个别高层管理者独断专行的情况,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严格控制决策风险;同时,将风险管理的效果与相关责任人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奖惩结合,切实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的风险评估与应对能力。
三、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活动
不同类型的企业,控制活动也不相同。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完善的内部控制活动,力求做到全面、制衡、有针对性,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第一,要将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目前,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中仍然存在一人兼数职的现象,为此,企业要明确划分岗位职责,保证不相容岗位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尽可能的降低风险。第二,要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针对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管理层审批权力不明确的状况,企业应不断完善其授权审批制度,并严格执行,防止越权审批、职权滥用现象的发生。第三,要强化预算控制。中小民营企业在业务开展之前应做出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进行控制和反馈,并根据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另外,中小民营企业在设计完善了内部控制活动后,还必须充分调动员工执行控制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促进控制活动的有效执行。
四、建立健全信息与沟通机制
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机制可以提供正确、全面、可靠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使相关部门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及时贯彻和反馈有关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
第一,信息化战略规划应当与中小民营企业的整体战略紧密相关,并随着战略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中小民营企业高层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并确保各职能部门信息系统的高度藕合,在战略发生变化时,内部控制目标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第二,信息化各部门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这些相关的信息,并将其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使他们能够合规、合法地履行其职责。
第三,基于内部控制体系信息化的构建,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全体员工能够清晰地了解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其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沟通在执行、管理和控制活动中所需要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失真和流失,实现有效沟通。
五、强化内部监督评价
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内部监督体系。通过完善的内部监督评价机制,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要继续强化内部监督评价,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有效实施,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内部审计,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加强内部审计,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有利于企业防范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深化认识,重视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第一,建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使其能够客观、公正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第二,健全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制定专门、严格的制度规定,保证内部审计行为不受阻碍、不受限制,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发挥监督职能。第三,积极引进业务素质精湛、执业经验丰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机构,并加强对已有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培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2、完善财务监控体系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财务监控体系。具体来说,中小民营企业要切实加强财务预算监督、强化重大财务事项的管理等,从而在总体上监控企业活动的重点环节,同时也为其他的内部控制监督工作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
3、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现阶段,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也是企业的所有者,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虚设,即只是表面的制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操作和执行都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中小民营企业应进一步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将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纳入考评范围,对企业全体员工实行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即对违反内部控制体系的行为进行累计记分,最大限度的引导和督促其行为,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本文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3WG59)和山东女子学院青年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2YB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柳秀娟.基于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3).
[2] 孙睿.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经济师,2012(12).
[3] 郭峰.审计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05).
[4] 凌巧.中小企业如何实现有效的薪酬管理[J].中国商贸,2010(22).
完善营销体系范文4
关键词: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
在我国科技发展的不断推动之下,移动通信行业愈加壮大,但是在急速发展的背后,行业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需要根据其在市场中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相关的营销体系并加以完善。
一、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规划市场,取得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的市场中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大致可分为八种类型,而当前的移动通信市场主要充分需求与潜伏需求为主,是开拓市场,发展经济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促进移动通信市场的更好发展,应该与消费者与市场发展现状相结合,建立更为完善的营销管理体系。市场营销主要是对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管理,其实质是需求管理。通信企业为促进市场营销发展,应该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对市场销售设立相关的经济目标,且需要与日常的交易水平相符合,确保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控,实时精确营销。在现阶段的移动通信企业发展中,营销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市场发展为基础,根据目标市场中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多样需求对营销管理的思路加以完善与更改,在对当前市场进行研究的同时,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市场变化,对市场未来的发展与变化相结合,实施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的新选择同步发展,对市场需求的未来发展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及对市场的预测。由此可知,在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中,根据市场营销需求管理的发展态势,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管理体系建立不仅需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更要根据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以及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移动通信市场在改变中迎合市场需求,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能够促进对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二)市场营销渠道管理
市场营销模式下的渠道管理是对移动通信公司的产品销售渠道进行管理与完善,根据分销的目标对渠道之间的相互协调进行合作推动。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提出与建立的相关体系,能够对市场发展中的现有客户与潜在客户达到准确认知,根据通信商品在初期销售中的实际价值对进行重要定位。移动通信市场的专属营销渠道再过去是是以传统的线下营业厅为主,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促进以及大众对商品认知度的加强,分销商、商场、超市、专卖店等多样化的销售渠道层出不穷。多种形式的销售渠道对管理方式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对其展开正确引导,促进其积极发展,通过与总市场中心的联系对其同步实施维护与控制,统一管理的方式提高了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水平。除此之外,通信企业为促进在移动通信市场的更好发展,需要加强对自身产品的售后服务以及对技术的提高,增加自身附加产品的价值,是促进当前移动通信市场渠道管理的良好发展方向。
(三)市场营销环境管理
市场营销环境的建立是促进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环节,在通信市场的发展中,营销系统中存在多种不可控的因素与力量,对营销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实际的销售活动以及销售目标无法有效落实。因此,在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中,为了促进市场服务与市场营销管理得到更好发展,作为一个服务行业需要与其环境相融合,良好的营销环境能够促进多方面市场关系的建立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的更好建立与实施。
(四)市场拓展管理
市场的拓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其主要是对市场营销模式的规划,首先需要对市场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及对市场发展的准确预判。在市场的营销管理工作中,相关体系的建立需要对市场有一个充分把握与洞察,通过与多种营销方式结合实施,在实际促销中对市场情况进行记录与观察,对消费者的替补需求以及对产品的互补性意愿加强服务,提高移动通信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以及在市场营销下的影响力提高,是营销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促进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完善。
(五)市场营销组织管理
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建立除了与消费者需求相结合,更需要与通信企业相结合,通过与通信企业销售部门相关职能工作的充分协调与配合,创造更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市场目标,对市场营销计划的落实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该是市场需求与市场营销网络的综合组成,建立良好的循环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我国通信市场成了主要的发展竞争力,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与推广,在未来的发展中,通信市场在面对全球大环境的冲击与影响下,需要时刻保持对市场营销创新管理理念,在管理体系不断加强的同时促进通信市场的更好发展。
二、结语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我国通信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促进移动通信市场的更好发展,需要树立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对市场发展态势做好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制定关于自身更好的销售渠道,建立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下的良好营销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忠荣.如何建立和完善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J].现代商业,2013(29):47-48.
完善营销体系范文5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National Occupation Standard of Effective Docking
HUANG Tian
(Anhui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Hefei, Anhui 238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also gradually exposed some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ocial recognition,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is educ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urrent state of better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must achieve the effective docking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and 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 The communication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and national vocational standard docking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fter that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and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 docking proces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Finally, on how to effectively were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and national vocational standard dock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improving the sett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t the same time, play a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high quality talents.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marketing; curriculum design; national occupation standard
1 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概念
1.1 专业课程体系的相关概念
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一个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能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够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得到一定提升。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含:课程观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开展方式等。
1.2 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概念
国家职业标准是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部门以职业种类为基础,根据职业的具体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所提出的规范性要求。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范畴之内,主要由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以及比重表四部分组成。所要求的内容包括责任、权利、范围、质量、程序、效果、方法以及考核办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依据,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
2 专业课程设计原则
2.1 可行性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学生今后的就业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各个专业都在不断探究如何合理进行准也课程体系设计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高。一般来说,各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都谨遵可行性原则,依次通过设置基础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拓展课程体系由浅入深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日后就业竞争力。
2.2 标准性
现阶段一些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开始重视标准性这一原则,强调课程、考核标准化和课程内容的实用化。在标准性原则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仅可以使课程更具有规范性,而且还可以使一些违反标准的问题更突显出来及时加以改正、修订,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保障。
2.3 借鉴性
相对于国内高等教育来说,国外高等教育起步更早,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校现阶段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诸如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英国的“能力本位”模式、加拿大的“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都是非常成功的。这些模式充分将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进行统一并实现了融合,充分体现出了系统化和多种能力观,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亟待加强的。对此,我国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当遵循借鉴性原则,积极吸取国外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成功经验,进而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4 可控性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典型就是ISO9000质量体系,该体系充分体现出了可控性原则。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教学过程控制、质量记录并提出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检查督促教学质量整改的落实情况的管理观念,间接为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进度目标的完成提供重要依据。
3 通信营销专业课程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1 专业标准缺失
通信营销专业课程在进行划分过程中至今在国家层面上没有一套统一的划分标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造成培养目标过于相似,缺乏针对性。通信营销专业的范围很广,就业岗位有很多种,如果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企业在对员工选聘时就会多一重疑虑,进而出现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的情况。
3.2 无法对学生能力进行准确定位
很多高等院校在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过程中存在着对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实际能力掌握不足的情况。从通信营销专业角度出发,由于学校不能充分了解自身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过于激进或懈怠,致使学生毕业时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人才要求相去甚远。
3.3 教学方式存在漏洞
营销专业要想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目前,很多高校通信营销专业只有教学大纲,没有课程各个单元的标准,完全是由教师进行设定,缺乏对标准科学合理性的论证,如果教师教学水平不足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致使学生不能完全适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
4对于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一些建议
4.1 完善通信营销专业国家职业标准体系
实现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对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完善。近些年我国很多企业在选聘营销人才过程中都重视人才职业资格掌握情况,企业对于通信营销岗位人才选聘时重视应聘者是否具备助理营销师资格或营销员资格,在对市场调研岗位人才选聘时则重视其是否具备调查分析师资格或业务员资格,在对营销策划岗位人才选聘时重视其是否具备营销师资格证书、营销经理资格证书、营销策划师资格证书等。但是现有的国家职业标准还不能够实现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对接,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对此,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完善《职业分类大典》补充通信营销方面新兴的职业,特别要重视对一些知识要求高、专业性强的技术和管理职业的补充和完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当及时对现有的国家职业标准更新,将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及社会需求三者充分结合,将职业标准细化为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时刻保持其先进性和适用性,进而实现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
4.2 落实和完善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相关政策
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如何实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际职业标准有效对接一直给予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等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对此,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管理的权威组织应当安排足够的人员加强对通信营销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和国家职业标准的管理,充分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教育经验采取严格的监督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国家职业标准的权威性,提高高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视程度,实现对接目标。
4.3 在“五个对接”的要求基础上实现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五个对接是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内容。如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脱离了“五个对接”,那么此项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首先,高校应当重视校企合作,充分结合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学生水平采取共同建设、管理等方式为通信营销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包含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商务洽谈等内容的综合平台;其次,高校还应当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要将职业资格证书及其考核形式直接与相关专业课程相对接;最后,高校还要积极树立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理念,时刻谨遵培养优质人才的教学思想,从学生就业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间接起到促进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对接工作顺利开展的目的。
教学标准和企业的标注相互结合的关键在于课程标准,通信营销专业教育教学与企业职业标准的相互衔接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标准,同时要体现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拓展,以及对通信领域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适应。在考虑到国家职业标准的滞后性问题,在对通信营销专业的职业分析时,要对市场的通信营销人才的需求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对行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课程体系建立的目标要提高学习就业的竞争力和对职业的适应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要体现通信营销专业以技术为主的知识素质结构,同时要以职业标准为纽带,实现课程体系和职业标准的有机(下转第57页)(上接第38页)结合,最终实现学校的教育方式、人才培养等能够与社会的直接人才需求有效对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 结论
完善营销体系范文6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教学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179-02
一、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一)实际的必要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市场提供了多数量多品种的商品选择,多样化的客户需求,促使企业经营方式不断创新,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促使人才的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生存,企业急需一批不仅具有良好专业知识而且注重实践技能,能为企业开拓新市场,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营销人员。
针对社会以及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高校应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创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从过去的重理论培养模式过渡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性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营销人才。
(二)理论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教学体系的研究在实践教学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学生素质的提高仅靠课堂讲授、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体可行的实践教学指导。多数高校盲目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不能够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耗时耗力,造成资源浪费。为此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教学体系指导。创新市场营销教学体系,科学配置实践教学,更好的协调理论和实践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教学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教育特色
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跳槽率”和“转行率”也持续不下,营销人才供需出现矛盾。一方面,营销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较低,理论知识扎实却难以进入实战角色,难以适应职场环境;另一方面,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强,不仅注重其实践能力还注重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创新的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沿袭传统方式,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调研中发现,多数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例不协调、课程设置不系统,未能达到教育部对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要求。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依赖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校内校外实践的不断丰富。系统性的市场营销教学体系需要创新多层次的课程实践教学,协调课时比例,这对学生营销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校内教师营销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把握科学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相应的营销实践能力。“教育的质量是教师质量的反映”。教师的专业指导是学生把握能力的直接渠道。现有的校内教师队伍理论知识扎实,但对营销实战的把握有限,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能力。促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四)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应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特色。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是学校,多采用校内评价,评价依据大多是教师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数量、级别以及课时量。而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同样重要,这就需要不断的纠正和完善以前的评价体系,让实践教学评估纳入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更好的反映教学成果。
三、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
(一)根据市场需求构建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岗位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毕业大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投入实际工作,减少了毕业学生在企业的培训时间,进而给高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全面理解市场营销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强的专业特征,针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多方位、多渠道的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应用型的营销人才。
(二)完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
根据市场用人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全面构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巩固实践教学。让理论在实践中寻求探索,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应用。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学生,加深校企合作,构建完善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
1.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堂陈述、案例分析与专题讨论、角色模拟教学等。是提高学生参与、培养主动学习兴趣、综合分析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础实践教学方式。课程实践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归纳要点的自觉性,还通过情景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实际操作中的随机应变。
2.集中实践
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实践课程,利用集中时间进行专业指导,集训时间的安排视具体的课程做相应的要求。教师严格明确集训目的,提前制定好集训方案,把握集训周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3.校内“仿真企业模拟实践室”
为训练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建立校内仿真企业模拟实验室。将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结合,建立一个有效且无风险的营销环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扮演企业营销中的各个角色,从角色、部门、职责、工作性质等方面真实的体验企业环境。亲临企业营销过程中面对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拉近理论与应用、课堂和企业的距离,更好的掌握企业营销岗位职业技能。
4.校外实习
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寻求多元化的校企合作项目,规范校企合作制度。为学生争取更多优秀的实践机会。在校内,为学生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解答学生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在校外,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担任校外指导老师,及时的解答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双重管理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进步,为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设“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1.提高校内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鼓励校内教师到校外企业实践,不断学习实际岗位的工作知识,体验市场营销各岗位的实战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促进教师课堂案例教学的真实把握。建立一支既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引进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严格把关校外导师引进制度,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把握市场前沿动态的业界人士,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指导,加强校内外教师的沟通,形成资源互补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市场营销教学的有序进行。
(四)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反馈,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调动教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把握整个教学体系的进展,有效协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应围绕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三方面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采取教师、企业、学生以及专家多角度,多层面参与的评价方式。
[参 考 文 献]
[1]安强身,柳兴国.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太原大学学报,2013(3):115-124
[2]丁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透视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3]李明骞,肖爱清.浅议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材与教法研究,2009(10):77-78
[4]许虹洁.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