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品设计汇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品设计汇报范文1
关键词:农村社会基本养老;政府责任;市场改革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迅速增长(从2002年到2006年,年均递增20%,2006年达到3.9万亿元),但由于经济转轨时间较短,政府的主要任务仍着力于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还没有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因此,在我国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提出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但重点仍放在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做实个人账户扩大试点的工作之上;对于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也只是将农民工作为试点,提出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的基本思路。所以,由点到面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再由基本养老保障转变到补充养老保障,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在由点到面推进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的阶段,由于基本养老保障自身固有的属性,政府的责任和角色如何确定,将成为下一步政策改革和推进成败的关键。因此,本文重新界定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的公共产品特性,以此来认识政府承担责任的必要性并明确责任边界和政府责任特征,以避免盲目推进基本养老保障市场化改革,保证政府主导原则在当前实践中的有效贯彻。
一、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的公共产品特性
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公共产品,即在农村地域范畴内私人不愿提供的社会产品。根据在消费过程中的不同性质,公共产品又可区分为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从性质和影响看,应属于纯公共产品,但当前又是一种接近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为便于分析,本文将纯公共产品特性和准公共产品特性看成是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公共产品的两个组成部分。
(一)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障的纯公共产品属性
1 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公共产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障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效用由大家共同享有而不可分割。从直接效用来看,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养老保障具有维护社会安定的强大外部效应,一旦生产出来就会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同时,老有所养是一项基本的社会道德。在这样良好的社会氛围下,人人讲爱心,社会关系将变得更为融洽与和谐。因此,不仅个人而且整个社会都受益于养老保障效应。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公共产品效用具有联合消费的特点,所以养老保障具有了公共品的特征。从间接效用来看,通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供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带来的这种效用具有明显的外溢性特征和良好的社会收益,人人应该能够得到享受,而不是仅供少数人占有。
2 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障的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把未付款之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收益范围之外。也就是说,不论人们是否为之付款,都能从公共产品中得到利益。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公共产品的这种非排他性主要体现于其公平性特征。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保障是政府提供给全民的公共产品,全体国民都应当平等享受,而不论他们的社会状况和身份地位如何。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显然,这里所指的公民,不仅包括城镇居民,也包括农民。现在农民被排斥在整个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剥夺和歧视农民的社会政策使然,是对农村劳动者的不公平待遇。这样,农民没有享受到基本的国民待遇,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事业中的职责也没有得到体现。
非排他性还体现了利益对等原则。从农民的角度看,他们上缴各种税费,直接为国家财政做出了贡献,还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间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且这种积累仍在继续。按照利益对等原则,政府以财政资金向社会提供服务及公共产品,这些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应当包括所有向政府上缴税费的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作为政府向国民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农民应该是养老保障的主体,而不能被排除在外。
3 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障的强制性。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面向整个社会供应,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其效用,社会成员一般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动接受。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障的强制性首先由基本社会养老可能带来的负外部效应所决定。如果部分社会成员不参加养老保障或逃避缴费义务,就存在一定的负外部效应,即当这些老年人年老贫困时,其养老成本要由社会或其他人承担。虽然有关当事人可以通过谈判和协商自愿达成一项交易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但在实践中这种交易成本是巨大的,因为人人都需要养老,只要一方不愿协商或达不成一致意见,交易就不能成功。此时,就需要政府介入制定交易规则,以公共管理的方式规范当事人的行为以节约交易成本。
其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强制性还受到农村养老保障的绩优品特性和局部市场供给失效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障的“绩优”主要指其带来的经济效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农村社会福利再分配功能;可以诱致农村有效需求;能够推动农村资本市场形成;具有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功能(唐振龙,2006)。然而一种产品的绩优特征不一定被人们所充分认识。绩优品就是消费者对消费品的效用评价低于该产品应有的效用评价的一种产品。消费者若未能充分认识到产品为其带来的利益,就会对产品的评价过低。若任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购买,市场提供的绩优品数量就会低于资源配置的最佳水平,造成效率损失。这就需要政府对绩优品进行公共管制,强制性地要求消费者增加购买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典型的绩优品。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产品,政府必须以强制性和权威性将农民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使其由个人有限理性向社会理性转化。
局部市场供给失效是指养老社会保障的某些具体方面由市场提供引起的效率损失,政府需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以弥补市场机制调节的失灵。比如养老社会商业保险市场失效现象。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信息的传递速度都要落后得多,被保险人与提供保险者之间的
“不对称的信息结构”更为突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市场失效更为严重。因此,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只能以政府或其他的共有单位为主体进行(尚长风,2004)。
4 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障的非竞争性。该属性又称为消费的共同性。这意味着个人使用或享用某一物品时并不阻止他人使用或享用。尽管它被一个人使用了,其他人依然可以使用,而且质不改变,量不减少。一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非排他性,提供了广大农民共同参与的平等机会;另一方面,这种公共产品产生的经济效能及其溢出效应,不仅使大家共同参与时公共产品效用没有减少,反而会增加。从长期来看,随着国家实力增强、支持力度加大、农民变富、购买能力增强,农民享有产品的效用和福利也将逐步加大。
(二)现阶段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相对纯公共产品的四个特性而言,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障的准公共产品特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私人产品特征上。这个特征表现在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方面。
1 一定的排他性。按照目前政府、集体和个人的经济能力,一般会采取政府和集体为主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组织结构。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搭便车”现象。但是,养老保障支出只要形成个人可支配性收入,个人在自利原则的驱动下就会有确立私有产权的需求,希望确立一种养老保障制度使其产权不受他人侵犯,从而消费上具有排他性的特点(刘江军,2006)。而且,按照税收公平原则,即根据收益多少(即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水平)缴纳税负,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交多保多,交少保少。对于某些养老保障项目和一般人群,不交者还可能被排斥在保障范围之外。
2 一定的竞争性和拥挤性。在社会用于养老保障的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增加某个人的养老保障消费,就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因此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另一方面,在当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或集体免费提供一些养老保障项目,过多的需求者会出现拥堵现象,影响农民对这些保障项目的享用。
二、政府责任确定和政府责任特征
(一)政府责任确定
1 政府责任的主导原则。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纯公共产品特性是其本质属性,而它的准公共产品特性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这个条件就是政府现有财力的约束。当政府财力足够宽裕时,现存两个相关准公共产品特性将会逐渐消失,这和补充养老保险固有的准公共产品特性是不相同的。可见,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并不始终伴随在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左右。因此,我们不能以此为动因而加大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的市场化改革力度。从长远看,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应坚持政府主导原则,由政府承担主要供给责任;在当前财力有限前提下,由政府和集体为主体、个人共同参与来提供(这种公共产品的政策价值取向可从2007年教育部所属6所师范高校免收学费的政策窥见一斑)。并且,当居民个人的经济能力能够满足基本养老保险要求时,也不能盲目引人基本养老保险私有化、确立私人所有权、强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这是由基本养老保险的公共产品特性所决定的。否则,将受到基本养老保险绩优品特性和局部市场供给失效的影响,引起市场失效,带来较大的负外部效应(盛洪,2003)。
2 政府责任边界、目标。在以国家和集体为主体来提供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障的大前提下,政府提供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的责任边界又如何确定呢?我们认为,坚持政府主导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陈树文指出,政府责任边界的上限应当定位在保险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下限应该是与政府的财政负担能力相适应(2003)。下限隐含这样的含义,就是在财力不足以保险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情况下,政府为此还应当作出最大的努力,而不能责任不到位甚至无作为。把上限定位在保险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是由养老保险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的。补充养老保险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具有保险水平高的特点,更倾向于一种私人产品,应该选择由市场提供。否则,会造成养老保险运行的交易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下降,社会福利效应随之降低。因此,我国政府在不能实现上限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制度改革目标构建如下:以满足农民老年基本生活需求为基本目的,在养老金筹集模式上坚持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原则,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家庭养老和社区互助为辅助、逐渐与农村从业者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的社会养老制度模式。
3 政府主导原则的实证。由于城乡基本社会养老保障具有相同的公共产品特性,在当前农村养老相关数据缺失和空白的条件下,上述结论可以由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数据初步加以推断和证明。
在下文的证明中,我们首先作出如下假设:政府的主导地位是相对家庭个人支配能力而言的。如果政府财力比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该并有能力提供较多的养老保险基金,那么政府便处于主导地位。政府主导地位由政府财政支持力(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低来反映)对提供养老保险基金的综合影响力来体现。综合影响力大小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力和家庭人均可支配能力(收入)两者对比得到。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Pearson相关系数及单尾检验值显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相关,且在0.01上相关水平显著。回归模型描述表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0
回归模型意义。PGDP与因变量之间存在高度正向相关,表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GDP提高,政府部门有更强的财力支持基本养老保险,并可加大基金投入。变量PJZS与因变量之间存在负向弱相关,可能存在两个方面含义或两类家庭:一是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财力也较为有限(两者高度正相关,相关值为0.887)。为降低风险,维护家庭可持续发展,保险基金的缴纳变得相对较多,这种情况在我国大部分家庭特别是农村较为突出;二是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自我抵抗风险能力增强,政府支持力度也相应加大,家庭会减少保险基金投入(这种情况可能会和准公共产品相反,即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家庭会增加购买。从这个角度相对而言,基本养老保险这个纯公共产品更像吉芬物品),由政府买单。
政府主导地位推断。由相关系数a=0.860和b=0.199可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提高1元,可以使保险基金增加0.86;而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减少1元,将使保险基金减少/增加0.2。前者是后者的4倍多,明显高于后
者,表明政府财政支持相对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素对人均养老保险基金数额的边际效用更大。同时,又由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PGDP大于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量PJZS(就全国平均而言,2003年的PGDP/PJZS=6.25),综合相关系数和增长量比率两个因素,2003年政府财政提高的综合影响力是家庭的24倍,政府作用明显强于家庭,政府在基本养老保险中显然应居于主导地位。
由于全国的农村家庭纯收入不足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农民对提供养老保险基金的综合影响力明显要弱于城镇家庭。由此推断,政府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中更应居于主导地位。
(二)政府责任特征
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职责边界。政府尽管在农村基本养老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政府履行责任并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都一成不变。政府责任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动态性特征、区域性特征和层次性特征。这三个特征客观上要求政府责任在不同时间和地域其侧重点和功能有所区分并相机抉择,从而保证政府主导原则在当前实践中的有效贯彻。
1 政府责任的动态性特征。政府责任的动态性从时间序列角度表明,政府责任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内容和重点不尽相同。上述政府责任的目标主要是站在政府现有财力角度而加以取舍的。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政府要承担相应责任、履行相应义务。无论是否引入市场化改革,政府作为市场的合作伙伴和重要互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职责,只是在不同的财政状况下,政府功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现阶段,我国政府应该是一个财政主要支持者、组织引导者、政策支持者、立法支持者和监管支持者的多重角色的扮演者。这就是说,我国政府的职责包括五个方面的功能,即政府需要从立法、组织、财政、政策、监管五个方面同时着力,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这五项职责中,主要财政支持者的作用当前尤为重要。而当我国实现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之后,政府的功能角色将由主要财政支持者向最终财政支持者转变;政府为促进和保障农村养老的市场化,其监督、立法等职能也将日益增强。即使在养老保障高度市场化的国家,政府也承担着最终财政支持者和市场监管者的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政府责任的区域性特征。政府责任的区域性特征是指对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大小不同。通过上文政府主导原则的实证,我们可以推测,不同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农民人均纯收入RI和农村社会基本养老基金分别存在正、负相关关系。综合考虑PGDP、RI两方面因素,政府综合影响力决定的政府主导地位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因此,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政府所承担的责任也应有所不同。 一类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有较强的地方财政实力和需求,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本养老的财政支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二类地区,人均GDP超过800美元,有一定地方政府扶持能力和需求,可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基本养老的财政支持。这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重庆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产品设计汇报范文2
乔总是我在CEO私人董事会的一位小组成员,盛情邀请我今天参加他们的季度业务总结会,希望我能给他提些改善的建议。好不容易熬到会议结束,和乔总回到办公室,我直言不讳地说:“你这样开会,想不打瞌睡都难啦。”
乔总尴尬地一笑:“刚才我也有点梦游了。我们的季度总结会一直就是这么开的,每个区域的业务总监轮流上去汇报工作,形式是单调了一点,但我一直也没想好要怎么改。”
我摆摆手道:“不是单调的问题,是你还没把为什么开会这件事想清楚。如今通讯工具五花八门,网上视频唾手可得,如果只是为了分享信息,何苦要把这么多高管从全国各地飞到总部来,直接把各位总监的PPT发给大家看就完了嘛。”
乔总想了想说:“你说的也有道理,但会议始终还是有必要的吧?”
我点点头说:“作为统一认识,协调行动的关键手段,开会当然还有必要。但你要意识到那么多经理人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参加这样一次会议,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是很高的。除非你能像乔布斯那样开会,否则会议的成本远超收益,是得不偿失的。”
“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你给我的那本《乔布斯传》,我到现在都没时间翻一翻。哎,你给我说说看,乔布斯是怎么开会的?”乔总饶有兴趣地问。
“乔氏开会法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互动。乔布斯本人长期修禅,因此禅宗的极简主义主张深刻影响着他的工作和生活。他在产品会中用的PPT都是极为简约的,很多时候就是一句话或一张图片,甚至留出一些空白PPT让自己可以即兴发挥,与听众互动。乔布斯常对他的经理们说,如果你确实想清楚了要讲什么,有没有PPT应该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你在陈述中离不开PPT,说明你还想得不够清楚。”
乔总面露难色:“但像我们这种业务总结会,总监们确实有很多信息要汇报,不用PPT,他们哪里记得住那么多内容?”
我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杰克·韦尔奇接任GECEO后,第一件事就是不允许他的幕僚们在业务汇报时照着PPT念,他觉得这种会议完全没有价值。他要求每一个汇报人都提前把要报告的内容分发给所有参会者,让每个人在参会前就看完并把想问的问题准备好,到了正式会议时,大家围绕其报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互动。会议上大家相互激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每一分钟都价值千金。”
乔总频频点头:“那第二个关键词呢?”
“第二个关键词是协作。苹果成功的一项关键战略是依靠强大的软件、硬件和平台的整合能力打造一流的产品,这需要组织内各部门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因此乔布斯特别喜欢召开跨部门的管理会议,议题从产品设计到广告创意到行销策略,无所不包。任何感兴趣的管理人员都可以选择参加,提出建议,协调行动。苹果的产品开发流程不是像其它公司那样,由工程部门主导,出来后交给业务部门销售。而是在以设计部门为圆心,其它所有部门周边环绕,持续互动协同中完成的。”
“这听上去很不错,但在实际工作中,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KPI,协调起来很困难啊!”乔总质疑道。
“你说的很对。这就要求组织的绩效管理体系要与公司的核心战略协调一致。苹果公司的所有部门只有一张损益表,一套KPI,这就消除了各部门协同作战的激励障碍。反观索尼,2001年苹果公司刚推出iPod时,索尼拥有强大的产品设计能力和大牌云集的唱片公司,处在非常有利的位置阻击iPod。但公司的各个业务部门都有自己的KPI,唱片公司担心在网上销售歌曲会影响传统唱片的销量,迟迟不愿与设计部门合作。只能眼看着iPod越做越大,最终颠覆了整个音乐产业。”
“看来组织形式无绝对好坏之分,关键要与公司的战略保持一致啊!”乔总深有感触地说。
产品设计汇报范文3
1新工艺大实验的教学内容
我校制定的工艺大实验包括厌氧发酵生产实验和好氧通风发酵生产实验两大类,其中,厌氧生产实验是啤酒或黄酒的制作,而好氧通风实验是柠檬酸、氨基酸或是一些重组菌的发酵生产。为期3周的内容包括:原料的分析检测,发酵过程各个参数的跟踪检测,发酵产品的分析或品评等。为了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设计的能力,强化对生产工艺和控制参数的认识,在教学方案中,增加了自选原料设计并制作新产品的实验内容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的新考核方式。
1.1工艺大实验的任务与安排
啤酒酿造工艺大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200L啤酒酿造的综合实验、啤酒酵母的分离保藏和鉴定、啤酒原料分析比较综合实验和自选原料的特色啤酒酿造实验4大模块。200L啤酒酿造周期较长,为期3周,包括菌株活化、扩培、原料的预处理和发酵过程监测等,要求每组成员,进行合理安排,分工合作,使各个模块能够相互协同。每个小组包括4位同学,自行安排各个实验的时间和设计实验方案,他们在这3周均必须保持较高的工作强度,才能顺利完成既定的实验任务。此外,为了使实验内容能够顺利进行,安排研究生助教协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1.2中试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实验
200L啤酒酿造的中试生产实验是采用一套半自动化啤酒酿造设备,模拟现代啤酒的酿造工艺。进行中试生产实验事实,将2~3个小组合并为一个大组,每个大组选择一个独特的原料配方进行实验,包括纯大麦麦芽、焦香麦芽(黑啤)、大麦麦芽与小麦麦芽混合、大麦麦芽和青稞芽混合、添加不同辅料(大米、玉米淀粉或加玉米糖浆)等原料使用方案。这些方案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啤酒的酿造工艺,同时认识不同啤酒酿造原料对啤酒质量和口感的影响。中试生产的实验任务包括酵母扩培培养基制作、酵母扩培、发酵罐设备的清洗、原料和辅料的处理、酿造过程的设备操作和发酵过程的参数监测等。每天跟踪检测的指标包括啤酒酵母细胞数、啤酒酵母芽生率、双乙酰含量、发酵液外观,发酵后期增加分析酒精度、发酵度和高级醇酯等。从酵母培养到啤酒发酵成熟,一般为期3周,实验内容涉及菌株、原料、设备和发酵工艺及最后阶段的口感品评。涵盖啤酒酿造的各方面,包含微生物学、发酵工业分析、发酵设备以及酿酒工艺学等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特色。
1.3辅助实验在新教学方案中应用
工艺大实验过程中,同时安排了有关菌株和原料的辅助实验,加强学生对工业原料和工业分析指标的认识,包括啤酒酵母的分离、低双乙酰酵母筛选以及酵母保藏;啤酒原料的水分、淀粉含量分析、无水浸出率分析以及协定糖化和协定麦汁的分析等。此外,重新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理论指导,即通过PPT演示讲解啤酒酵母和原料的相关知识等。通过这两个模块的实验,不但锻炼了学生对微生物原辅料的分析操作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对啤酒酵母菌管理和啤酒原辅料指标控制的认识。
1.4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经过以上的教学方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啤酒酿造的综合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体系较为固定,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操作为主,仍不能灵活应用。为了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新的教学方案增加了自选原料制作新产品的实验模块,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设计新产品,选择合适原料,制定相应的工艺,进行小型实验,并进行考评。新产品的设计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特色原材料,定位独特的产品。此外,学生需要将新原料与新工艺相互匹配,达到熟悉和掌握工艺参数的目的。在啤酒酿造实验中,学生制作的新产品,风格丰富多样,如香醇丰富的桂花蜂蜜啤酒、色彩鲜艳的玫瑰啤酒、果味突出的苹果啤酒和咖啡香味的咖啡啤酒等。在这种创新教学方案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通过独立思考,应用所学知识,创造了全新产品,在短时间内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工艺大实验的创新考核方式
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时,传统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存在诸多缺点,不能使学生再次系统性地回顾各个实验环节的原理和内容,也不能评价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熟练程度。我们改进这种大工艺实验的考核方式,包括实验过程中的自选原料设计新产品的汇报环节、新产品口感品评与打分的环节和发酵设备操作技能的现场考核环节以及实验结束后的综合汇报考核。新产品设计的汇报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原料选择的合理性、原料预处理工艺的正确性和新产品制作的可行性。通过这一个环节的汇报,不但修正了学生在新产品设计出现的一些错误,同时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新产品的口感品评考核,则对学生制作的产品在色、香、味方面进行综合感官评价,考核产品的创新性。现场设备操作考核,了解学生对发酵设备熟练程度。最终的综合考评,则在5-8分钟内。以小组为单位,用PPT展示为期3周的所有实验内容和结果,并进行适当的讨论和总结,最后由老师专业点评和提问。通过该环节的考核,有效检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优秀的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并应用已学过的专业知识,清晰展示他们的新产品设计与制作过程;而一些表现较差的学生,往往只是学会了部分操作步骤和简单的工艺。所以,这种新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能够检验学生的实验效果,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且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新教学方案的成效
3.1解决了一些常见的实验教学问题
实验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高校实验教学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实验教学缺乏独立的教学地位、缺乏整体性和缺乏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等。此外,实验教学普遍采用现有的实验步骤和参考书,实验教学侧重于实验操作方法的训练,并未涉及问题引导性的自主设计实验,难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新的创新设计型工艺大实验的教学方案,能够解决这些常见的实验教学问题。
1)工艺大实验具有独立教学的地位,其对象是经过3年学习的大三学生,采用独立性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2)工艺大实验内容丰富,模拟工业生产过程,各个实验环节相互补充,具备知识综合性和教学完整性的特征。而在考核环节,以学生小组展示为主导,老师的点评为辅,能够科学地检验学生对综合知识体系掌握的熟练程度。
3)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融合到工艺大实验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所以,新教学方案以工业生产操作技能与创新设计能力并重的实验教学手段,解决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观念,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3.2显著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效教学的基本目标[12]。经过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之后,通过综合性较强的工艺大实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增加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为期3周的工艺大实验中,学生每天都必须完成多个实验项目,包括化学分析、微生物操作和设备操作等,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经过反复的实验训练,使学生能够熟能生巧,将积累的实验知识应用于新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切实体会所学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工艺参数、设备布局和员工管理等。经过工艺大实验之后,学生也总结了许多收获和体会,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团队协作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虚心求教和碰到难题不妥协的态度,对实验过程保持足够的细心且对不可预期的结果要保持信心、重新认识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等。
4结束语
产品设计汇报范文4
关键词:英国设计教育 灵活 开放 多样
引言
现今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实践创新能力。高校对于艺术设计人才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新经济模式要求下确立的新责任。
英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金斯顿大学的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在英国具有良好的声誉,其“艺术设计”专业在英国专业排名中位列前十。对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中对创造性与创新性培养的特点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和合理借鉴,将对进一步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笔者一年来对其多个设计专业课堂作近距离的观摩,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与研究其怎样实施“灵活、开放、多样”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可执行的参考。
一、灵活的专业设置
艺术设计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涉及了艺术学、工程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跨学科专业,它紧密依附于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设计师并非只需埋头设计,还必须熟悉相应的材料和工艺,熟悉生产销售的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与人协同合作、相互沟通。这无疑对当今设计教育提出了挑战,单一、死板的设计教育模式必然被灵活的跨专业学科所取代。以下将介绍其校最具优势的两个跨专业学科状况。
(一)产品与空间设计的组合=“产品+空间设计”(Design:Product+Space MA)
产品与空间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产品渗透于空间,并在自身的变化中不断创造着新的空间,产品设计是对空间完整性的延续。空间与形体的交叉渗透,空间的无限延展,使产品设计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自身,更成为大空间系统的一部分。空间设计与产品设计结合设立的“产品+空间设计”专业,就是基于此指导思想成立的,该专业分别由产品设计和空间设计专业背景的教授共同合作设立。
从该专业的导师Colin Holden教授那里了解到:这个新的专业方向的设立,对在产品和空间设计有着好奇心和探索动力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尝试并定位自己专业方向的平台。该方向设立的时间不长也没有前人的引导,作为设计教育者,我们只是敢于接受挑战和承担风险,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或效仿,而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才是真正的设计精神的精髓所在。
Colin Holden教授强调‘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按照课程结构的要求以及对产品和空间的理解及兴趣点确定研究方向,拟定计划,而由设计师、教育者和技术指导组成的导师组则按照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行动提供相应地支持;课程通过实际课题研究,详细探讨并研究产品与空间设计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设计的重点包括光线、色彩、气味、材料、可持续性、包容性等内容;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包括产品和家具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和平面设计等专业,在交流和互动中不断碰撞出火花。
(二)服装设计+销售结合=服装零售专业(Fashion Retailing MA)
服装零售商是穿梭于时尚界(设计师和商界人士)、大街店铺或网络商铺之间的纽带,作为该产业的心脏,其工作是需要确定什么样的消费者将在今后的几个月或者几年购买什么样的服装,服装零售商在时装产业快节奏变化的今天,必须具有服装欣赏的品味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即服装设计+销售结合=服装零售专业(Fashion Retailing MA),学院将其两个最强的专业领域――时尚和零售进行性组合,使学生在创造性、多样性和变化快的背景下,理解和拓展时装零售业的知识。
随着时装设计、时装新闻、市场营销和业务课程的开展,全球的时尚商业和工业中起着核心作用的跨学科将使学生获得进入时装零售和创新实践的洞察力。笔者的朋友Jay,一位来自韩国的服装设计师,目前是此专业的学生,她十年前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在韩国时装行业摸爬滚打数年,和她的团队一起成功地建立了两个时尚女性服装品牌,如今的她放弃了国内高薪的设计师总监职务,沉淀下来,每日形色匆匆地穿梭于设计学院和商学院两个校区之间,与她的交谈中了解到:韩国的时装行业变化飞速,时装设计师行业竞争激烈,有随时被淘汰的可能,而且时装设计师市场处于饱和的状态,所以她需要重新选择思索和定位职业方向,同时她也不止一次地提到未来最大的市场在中国,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希望毕业以后能在中国发展,开创自己事业的新高峰。
跨专业的设计学科对形成学生开阔的创造性认知视野、积累创新能力素养和多元接收新事物的思维模式等特殊优势。
二、开放的教学模式
英国是一个注重创新、提倡创新、鼓励创新的国度。学校非常注重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引导,创新不仅是口头上的表述,更反映在具体的软、硬件环境建设中。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的家具与产品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格局很特别,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工作室分属同一大工作室的一楼和二楼,两个年级之间仅一个楼梯的距离,高年级的同学可以俯瞰到低年级同学的工作室。课程大部分都在工作室展开,工作室功能多样化,既是实验室,也是研讨室,同时也是教室。工作室空间分割十分灵活,既可以相对独立,也可以完全开放,与材料加工车间合为一体,完全脱离了国内教室的一般布局,极大的体现了艺术设计教学在“做中学”的教学特点,有利于高效的课堂活动组织和教学。
学院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环境、人文的互动与交叠关系,鼓励学生在选择课程和专业模块时进行跨专业和跨方向选择,致力于提供不同专业、方向、年级的同学在一起共同研讨的教学环境,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在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尤其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相当数量的跨学科、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以开放式的工作室为地点的教学方式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能。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围绕相同的项目,组成合作团队开展工作并互相观摩和讨论,丰富了学生的设计经验,发挥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作用。这些措施与方法为培育学生追求创新、重视原创的观念提供了土壤。
三、多样的教学模式
(一)多样组合的教师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育注重知识的交叉,同一课程由多位不同专业的老师组合授课。共同组织、共同策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这种方式利于学生得到来自不同指导教师的意见,教师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避免了单一教师的个体经验带给学生思维上的局限性。如产品与家具设计专业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团队都至少由三位老师组成(不包括技术指导人员),这样可以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形成了优势互补,最大可能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也能对学生进行更准确的评估和提供更全面、合理的建议。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种形式的围绕课题所进行的讲座(Lecture)、师生互动研讨(Tutorial)、作品评议(Crit)、作品展览(Exhibition)、作品演示及汇报(Presentation)等,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以产品与家具设计专业的《可持续设计》(Careful Design)课程为例,学生每人都有老师发的课程简述brief,这是该课程贯穿始终的线索、指导方向,供学生参考,该课程设计简述内容如下:
1 介绍 Introduction
2 简述 Brief
3 过程process
4 材料Material Sector
5 能源 Embodied Energy
6 生命周期分析 Life Cycle Analysis
7 提交要求Submission Requirements
8 重要日程 Key Date
9 目标 Aim
10 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
11 课程内容 Curriculum Content
12 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y
13 评估手段 Assessment Strategy
14 推荐阅读书目及网站Bibliography
15 分组情况 Project Groups
以此大纲为依据和参考,学生进入下一步的调研(Research)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独立学习的控制能力,例如使用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源寻找,完成独立设计项目并能展现个人原创与创新的一面。与团队合作的能力也在这个环节中体现,团队课题项目使同学在项目规划、管理、实施、协调与评估的各个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将其阶段性的结果反馈给老师,这就是最具特色的师生互动研讨(Tutorial),在这个互动过程为学生创造了辩论、研讨和形成创新见解的机会。老师则转换成为辅助和引导学生的角色,学生在调查研究或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老师则一对一或多对一地解答学生,通过多次辅助讨论,引导其不断深入,促使学生能够完善个人创意、增强学术自信,鼓励学生坚持个性并为其创造力的拓展能够相互提出和吸纳彼此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使各自作品的创新性更加突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教师与学生争论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教师十分尊重学生提出的质疑和不同见解。教师也从来不会给学生一个所谓标准的正确答案,鼓励并引导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寻求多个答案的态度,因此,学生在表达能力、思辨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有每个阶段的成果总结、汇报和展示,这就是作品评议(Crit)阶段,学生需要将自己现阶段的成果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展示,而教师组的每一位老师将会给出相应的分析与评价。而之后作品展览(Exhibition)、作品演示及汇报(Presentation)则更是对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协调并表达其成果等各方面的能力的锻炼。
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创新教育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对比、反思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在设计教育过程中创新培养的缺失与不足,并对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中对创造性与创新性培养的特点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和合理借鉴,将对进一步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J.Heskett:The Design Task Force:A Strategic Review of Desig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Hong Kong,2003),P79-108.
产品设计汇报范文5
一、目的
根据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订并组织实施本部门的质量管理计划和目标,组织下属开展标准化体系的完善、维持以及产品的标准管理、产品质量事故处理等工作;组织下属开展原辅材料、成品和生产过程检验、检测等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控制检测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满足公司各部门业务和客户的需要。
二、组织架构
由于公司的规模逐渐扩大,产品越来越丰富,业务量也会越来越大,工作重心将相应变化,为适应目前生产需要,暂时将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后续需要增加检验员。(具体架构根据公司情况确定)
计划将在组织后期发展需要,品质部还需要建立供应商质量管理、出货检验等。因此,品质管理工作越来越需要系统化,标准化。
三、人员规划
计划人数为5人
1、IQC的进料检验人数从目前的2人提升为5人,并成立专的IQC进料检验组。
2、IQC来料不良批次数目标为≥94%,为完成这个目标,需要有一名专业的SQM工程师进行供应商的管理的辅导,并且由此人兼任IQC组长一职。
3、为了增强品质部的数据分析改善能力,完善公司的ISO程序,需要增加一名品质文员,并由此人兼任文控。
4、为减少产品开发中存在的品质隐患,提升制程的品质管控能力,减少客诉不良,处理外发生产过程中的异常,品质主管直接负责。
5、每一处外驻工厂需要配置1名技能全面的外驻主管和2名品质检验员,以达到对外驻品质进行监控的目标。
四、区域规划
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公司的品质管理体系越来越完善,品质部人员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品质部的工作区域已不能适应日异发展的需要,因此品质部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够容纳足够多人员的工作区域。
五、部门职责
为贯彻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公司产品品质管理及质量改善活动,保证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及优质的服务,以达到公司利益最大化,暂定以下职责:
1、贯彻公司质量方针,不断完善公司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确保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能持续运行并有效执行;
2、根据公司质量目标,督导各部门建立相关品质目标,负责对各部门的品质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业绩和订单情况组织检讨、规划;
3、负责公司各种品质管理制度的制订与实施,组织与推进各种品质改善活动。
4、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落实到各相关部门(人),建立并完善品质考核制度办法,执行“每一道工序严格把关,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有依据,作业有标准,层层有监督”;
5、制定本部门考核制度,组织实施绩效管理;并提供各项质量问题统计数据,配合行政部对各部门绩效考核过程进行监督;
6、制定质量管理培训计划,开展全面的质量管理教育活动。定期组织检验员、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操作员等不同岗位的质量教育培训,强化质量管理,提高公司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
7、加强对有关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及技术要求等信息的收集、整理,然后发行到相关部门及人员学习掌握,并落实执行;
8、参与特殊订单的审核与产品设计,并制定出相应的检验规范以及质量控制计划;
9、负责样品检验,将检验结果反馈到相关部门,促进项目改善,并按照质量控制计划归档相关文件;
10、落实供应商的质量管理,参与公司合格供应商的评定;
11、按照规定的作业流程,参考检验标准或检验规范对原辅材料,外协品,半成品及成品进行检验,巡视检验,形成书面检验记录反馈相关部门;
12、配合商务进行客户投诉处理,主导异常原因分析并将改善措施切实执行,验证,减少内外部客户投诉,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13、负责编制年、季、月度产品质量统计报表,建立和规范原始检验记录、统计报表、质量统计审核程序;对产品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考核,并提出改善产品质量的措施。
14、负责定期进行质量工作汇报。定期在生产会议中口头或书面汇报,对于重大质量事故,组织专题分析会集中汇报,特殊应急情况向上层汇报。
15、依照质量事故处理条例负责公司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
16、负责相关文件,记录,信息的管理,保证产品实现过程的可追溯性;
17、与其他部门相关工作的协调管理;
18、完成上级临时交办的各项任务。
六、岗位说明
为了合理,高效地完成部门工作职责,让部门所有人员能各司其责,有的放矢,特制定各岗位相应工作职责。按公司具体情况制定岗位目标及职责。
七、体系管理
根据目前现状,我们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有待完善,为了很好的配合公司业务和客户需要,我们必须更新或者重新制定适合的作业程序,操作标准,检验指导书以及各种质量记录报表,完善品质管理制度及改善提案制度。
1、完善公司质量目标,根据公司实际生产状况制定2015年度公司质量目标。督促各部门分解公司质量目标建立自己部门工作目标,并健全目标统计办法。
2、完善纠正与预防措施,做到有异常即改善,有行动有监督,有效果要管理。
3、加强不合格品控制,完善标识和追溯系统。
4、设计统计报表,完善质量记录和质量统计,目前计划质量周报和月报,对供应商质量统计,生产线各工序的质量统计,客户投诉的统计分析,为生产提供改善方向。
5、实行改善提案制度,全员参与,提高公司生产效率和质量出谋划策
八、标准化管理
标准的作业程序有助于提高作业效率
从质量手册出发,按照手册的流程,保证每项任务都能有合理的作业程序
1、目前紧急需要执行的有以下几点:
•更新并完善程序文件,并对流程性作业程序配上流程图
•更新并完善作业指导书
•拟订质量记录及各种统计报表并分析
•各种改善措施效果确认后的标准化管理,尽量避免再次发生。
2、检验标准
2.1 外部标准
目前整理好的标准按照发行组织或国家或企业,行业进行了整理,已经装入文件夹并作好了标识和清单,便于查询。
后续工作中,我们会定期进行标准搜索,更新现有标准或收集新标准,以适应发展需要。
2.2 公司标准
为了能让操作员和检验员更清楚,更直观的查阅标准,下阶段将完善公司目前的标准,更新部分标准,并制定一些目前公司没有的标准供检验需要。
其次,针对某些特殊订单,特别制定品质工程图,对订单所有工序进行质量控制,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令客户满意。
3、存在的不足
我们现在的工作都强调了 “检验”的品质作用,忽略了 “早期预防”“后期改善”的作用,没有依照 P-D-C-A循环来实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订单审核时将潜在的影响模式及效果分析整理出来,形成文件,为后续生产和检验做参考
•随时关注客户变化,及时将变化通知到相关部门
•检验记录的完整性,定期将记录作出报表,召开生产品质会议,将异常情况及时通报生产实施改善
•所有异常调查出原因后,除进行质量事故处理外,还需要作出行动改善措施或者方案,落实到操作中去,质检员随时关于改善效果,保证措施的执行性和有效性
•严格做到:计划–实施–确认–维持与改善的程序。
九、供应商(包括外协)质量管理
目前,品质部对供应商的管理还处于模糊阶段,仅仅是对问题起到了反馈作用,实际上没有监督控制。为了保证外协产品的高质量纳入,计划实施:
1. 签定质量保证协议;
2. 必要时提品质量计划,跟进生产;
3. 与供应商携手加强来料箱卡,数量,包装外观等确认;
4. 生产线上质量检验,异常及时反馈品质部;
5. 作成供应商质量月报表,定期召开供应商质量会议;
6. 跟进供应商质量改善行动;
7. 供应商审核与评价。
十、品质控制
1、原辅材料控制
我公司目前的供应商大部分是在开厂之初选的供应商,没有考虑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的品质控制能力,造成现在产品不良率高,导致客户投诉较多,对我公司的品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引起客户投诉和质量目标的考核。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加强源头控制,增加专业的SQM人员,对供应商进行管理、辅导、考核。通过对供应商体系的审核和质量改善活动的跟踪和异常情况的处理,来稳定来料的品质。
2、生产线品质控制
目前由于我公司的人员很不稳定,制造对品质的意识还不强,检查员的基本技能还有待提高,检测样品和检验规范还有待完善,开发设计时未充考虑到对品质的影响。
鉴于这样的情况,为了保证后续订单数量规模的扩大,做好供应商(生产巡检+成品抽检+出货确认) 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当然,检验仅仅只是品质保证的一种手段,实际上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不良品的流出和成本的提高。所以,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提高供应商对本公司品质标准的意识,强化品质标准观念,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这样才能保证出货产品的不良率的降低,产品质量“做”的好。
为了做到这一点,有必要实行:
数据记录
将不良品批次数量记录汇报经理处,通知采购,协助采购采购货源
将客户投诉的各种不良图片展示出来(周小月大汇总)
将订单要求及相应标准作成直观文件,便于采购查看。
品质意识教育培训
对特殊订单召开紧急会议,进行采购产品品质控制通报
定期召开品质会议,对品质部的相关投诉情况传达供应商,作好改善措施的落实和执行,保证改善效果
作好品质培训,供应商设备的操作的审查
出货品质控制
严格进行出货品质检验,保证交付出货的产品的包装,数量,型号,标识等无错,漏,混等情况的发生,此处为产品质量最终把关,重点是对包装的检验,客户投诉也较多是因为包装错,数量少等情况。
十一、成本控制
1、合理的预防成本
尽量给产品设计与验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成本,在样品制作阶段的测试总比给客户投诉后处理起来要经济的多.
2、降低检验成本
包括仪器设备的维护与校正,人员的工时与培训等等,检验方式的合理运用。
3、减少不良成本
包括报废,返修,材料,工时,设备的折旧,调查,处理,检验等内部损失以及退货,投诉处理,返修,索赔,运输,公司形象等外部损失成本。
十二、客户投诉
参照目前的投诉作业程序进行,但是增加下列事项:
当调查出原因后,必须即时制定出改善措施
将改善措施落实到工序上实施,并确认效果
品质部定期跟踪投诉改善效果,包括对作业指示等标准化管理的审核
制定月报表,发行到相关部门指导生产改善
产品设计汇报范文6
关键词:科学素质教育;机械产品设计;专业课教学;科学思想方法;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90-04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之一。科学素质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还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和现代道德伦理内容。提高科学素质,旨在帮助人们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并在处理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时,能够运用科学的概念、方法、技术和价值进行抉择[1]。科学素质教育是指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和精神四个层次有机结合的综合培养[2]。为此,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进行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全方位科学素质教育。专业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专业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是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事实上,每一专业课程中不但蕴含丰富的专业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素材[3]。作为专业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主动挖掘科学素质教育素材,打破传统的单纯传授专业科学知识的局限[4]。本文结合《机械产品设计学》的课程教学,开展了专业课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创新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机械产品设计一般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熏陶,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机械产品设计学》课程说明及科学素质教育的动因
1.课程说明。《机械产品设计学》是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将《机械设计学》[5]作为主要教材,整合了《机械设计方法学》[6]的部分内容,以“产品”为研究对象,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和“创新设计”为核心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促进设计过程中机械制图、力学以及机械设计、制造等方面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启发创造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功能设计”是《机械产品设计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教学重点与难点,它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功能”的观点来看待产品,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然而学生对于功能分析比较陌生,他们往往习惯于对机械产品进行结构分析和结构设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方面探索,加强“功能原理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功能”观点,改变学生只重视产品“结构”、忽视“功能”和不习惯对产品进行“功能思考”的现状,强化“功能设计”方面的训练。
2.科学素质教育的动因。《机械产品设计学》涉及到许多关于机械产品设计的方法,如系统工程方法、产品设计的一般进程、解决问题的逻辑步骤、黑箱法、功能分解、物场分析法、技术矛盾分析法等。学习和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性、通用方法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然而,这些方法理论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比较枯燥、不容易理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实际上,《机械产品设计学》课程中讲述的关于机械产品设计的方法,不仅是指导机械产品设计活动的有效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科学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指导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如果将机械产品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及其设计方法,映射为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有关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类比讲解,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教学内容会更加丰富、充实和生动,学生也会豁然开朗,促进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应用。与此同时,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自觉地运用机械产品设计的相关科学思想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机械产品设计学》课程为结合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设计的本质是革新和创造。机械产品设计中必须突出“创新”的原则,通过直觉、推理、组合等途径,探求创新的原理方案和结构,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此外,机械产品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严肃的科学活动,需要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因此,教师在《机械产品设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有责任和义务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精神教育,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向学生强调做事、做学问必须本着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工作和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综上所述,结合《机械产品设计学》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熏陶,是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科学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
在《机械产品设计学》这门课中,学生将学习和掌握很多有关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一般性、通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教师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机械产品设计方法的相关知识上升到观点、精神、方法、思想的层次上,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产品设计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科学素质教育,学会学习,并将一些方法自觉用于思考、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有关问题。下文结合系统工程思想方法和功能分解这两个教学内容,介绍本课程教师如何通过专业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来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1.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全面地理解“设计”,同时也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机械产品设计活动,课程教学一开始就从多个角度向学生阐释讲解“设计的基本内涵”。设计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是设计的基本内涵之一。然而对于“系统工程”,机械专业的学生并不了解。于是,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延伸教学:首先,介绍了系统工程的概念,说明它是以大规模复杂系统为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而大规模复杂系统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关系密切的子系统所组成。其次,举例说明载人航天工程、登月工程等都是典型的系统工程。再次,说明系统工程思想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就是要用系统的方法研究系统的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全面规划,协调处理,使系统的总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达到辩证统一。然后,强调产品设计,尤其是大规模复杂产品设计,需要以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作为指导,这样才能处理好产品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协调配合实现整体最优,并有利于综合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以及人(产品使用者)-机(产品)-环境的大系统关系。接着,说明系统工程方法是一种现代的科学决策方法,也是一门基本的决策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全面地分析和处理问题,也能够有效指导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考研是高年级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加以引导。事实上,考研的准备及其整个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完全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分析、决策和实施,对整个考研活动进行全局规划,对各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协调考虑和处理,从而帮助学生顺利、成功地完成考研。最后,借助讲解闪耀着系统工程思想的杰出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让学生在人文知识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2.由“功能分解”学会“任务分解”。“功能设计”是《机械产品设计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教学重点与难点。所谓“功能设计”是指“功能原理设计”,包括“功能分析”和“工作原理设计”两个方面。“功能分解”是“功能分析”的重要内容,是指由产品的总功能分解得到各个分功能。“功能树”表示了总功能的分解情况,是描述产品的总功能、分功能以及对总功能进行逐层分解的一种图形工具,它既体现了功能分解的过程,也是功能分解的结果。因此,“功能分解”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学习是围绕“功能树”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功能树”的教学从什么是功能树(What)、为什么要对总功能进行功能分解得到功能树(Why)以及如何进行功能分解(How)这三个方面逐步展开。对于“功能树”的“What”方面,除了相关定义、概念的讲授外,重点是通过类比,讲解功能树中“上级功能”和“下级功能”之间“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很好地把握“功能树”的概念,在帮助学生学会看懂“功能树”的同时,也启发了功能分解的思路。在讲解“Why”的时候,首先从“抽象和具体”、“复杂和简单”的关系出发,向学生说明:功能分解是将产品抽象的总功能逐步具体化的过程,从而使得产品的功能易于实现;并且通过功能分解得到的各个分功能,其复杂程度相比总功能小得多,更容易实现。其次,通过举例,进一步说明功能分解的目的和意义,也让学生在直观讲解中更好地理解。最后,说明“功能分解是设计过程从抽象到具体的一种体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过程和进行产品设计。“功能分解”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在“How”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和逐步习惯“功能思考”方式,掌握功能分解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我们反复向学生强调掌握分解思路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视思路、方法的启发教学,并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通过各种典型功能分解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4条思路,帮助学生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逻辑步骤完成分解工作;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功能分解方法。此外,在“how”的教学中,注意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热情。首先,布置开放式作业,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产品对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小家电产品,如减速器、吸尘器、榨汁机、咖啡壶、加湿器等,让学生进行功能分析,画出功能树,并了解和分析产品的工作原理。然后,鼓励学生制作PPT和走上讲台,以PPT的形式对作业进行汇报,并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在汇报、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对于新颖、巧妙的解答方案及时鼓励。设计问题不同于计算问题,具有多解性,没有标准答案。开放式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查阅资料、产品拆装、咨询讨论等多种途径探求解答方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趣味学习,进一步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方法,提高产品设计与分析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映,开放式作业和汇报、讨论的师生互动教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他们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综合锻炼。“功能分解”是将抽象、复杂的总功能逐层分解得到具体、简单的各个分功能,从而使产品的功能更容易实现,其思想实际上体现了“任务分解”的思想:对于一个复杂问题,直接对它进行求解往往很困难,一个通常的办法是先将原来的任务进行逐层分解,得到多个相对简单、具体的子任务,然后对这些子任务进行求解,从而完成对原来复杂问题的求解。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很自然地由“功能分解”联想和引出“任务分解”,并引导学生运用“任务分解”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一些复杂问题。例如,考研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重大任务,如果同学们在对考研进行全局规划的基础上,利用“任务分解”的思想,将考研任务逐层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然后各个击破,考研过程将会更加科学、有序。从上述“功能分解”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十分注意思路、方法的分析、归纳和引导,同时也注意将知识上升到观点、精神、方法、思想的层次上,从而结合专业教学,很好地对学生实施了科学素质教育。
三、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的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科学观,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实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合专业教学,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为桥梁,让学生体会和感受科学精神、受到熏陶,是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的良好途径。创新是机械产品设计的本质要求,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则是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其二者都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下文以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精神为例,介绍本课程教师在《机械产品设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知识,使学生通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在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体会和感受科学精神并进行自我提升。
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设计”是《机械产品设计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启发创造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是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围绕“创新设计”的相关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专业教学与创新教育融为一体。首先,从设计内涵出发,说明“设计的本质是革新与创造”,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其次,讲解考虑产品的不同属性(包括功能、原理方案、结构、外观等),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并强调功能创新、工作原理创新,这是产品创新的根本所在。鉴于学生对“功能原理”以及“功能原理创新”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在对比分析讲解了激光加工机床和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之后,梳理分析讲解了火车和打印机功能原理的演进过程,接着对各种钟表、显示设备的不同功能原理进行发散、分析,从而在生动活泼的趣味讲解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掌握“功能原理”的概念,同时启发思维,开阔思路。然后,结合典型创新设计案例的分析,对创新思维特点、创造性思维方法、创造技法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创新设计的有关知识、原理、方法、思想获得整体、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法,深入浅出、虚实结合,让学生对理性的知识、思想、方法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提高讲授效果。最后,补充讲解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相关内容。通过介绍历届大赛的主题、内容以及比赛程序,使学生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便于学生为参加比赛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此外,选取部分获奖优秀设计作品,分析其设计目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案、功能及特点、主要创新点,并播放作品演示的视频录像,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机械创新设计的感性认识,消除对创新设计的神秘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活动提供启发思路。创新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使他们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等等,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变通性。科学家的故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发明、发现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感受和学习科学家的情感、品德和价值观,受到鼓舞。在“创新设计”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和学生一起分享科学家的故事,这是结合创新设计专业教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了许多科学家关于创新的故事。例如,分享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个人经历,以及他面对世界地图,通过奇妙联想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帮助学生认识和重视联想、想象等感性思维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分享了富兰克林揭示雷电秘密、发明避雷针的过程以及著名的“费城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对于创新的巨大推动力,感性地了解到通过联想、推想、假设、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步骤进行发明、创造的创新思维方法和过程,强烈感受到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又例如,iPhone、iPad等是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也深受大学生喜爱。于是分享了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前首席执行官斯蒂夫・乔布斯这位贴上“创新”标签的传奇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他给现代通讯、娱乐、生活方式等带来的深刻改变,并通过他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世人对他的评价,让学生强烈认识到乔布斯拥有的那种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由此激发、鼓励学生的创新。
2.培养严谨求实精神。机械产品设计需要创新精神,也需要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则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为了强调产品设计是一项复杂而严肃的科学活动,引导学生重视养成优良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给学生讲解了“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通过“蝴蝶效应”这一种混沌现象,学生不仅接触到了新的科学知识、理论,而且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认识到机械产品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步骤和方法,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这个“变数”可能来自一个微小的设计失误而引发的蝴蝶效应,从而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设计错误,产生严重的后果,造成彻底的设计失败。为了说明设计失误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分享了一个关于加拿大魁北克大桥的真实故事。由于计算有误,魁北克大桥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过2次倒塌,造成80多人丧生。在大桥竣工后,加拿大的七大工程学院从此每年都给从工程系毕业的学生发一枚戒指,作为对每个工程师的一种警示,这就是在工程界闻名的“工程师之戒”(Iron Ring)。这个真实的故事,无疑给每一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科学精神教育,让他们懂得严谨求实的重要性,从而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科学对待今后的机械产品设计工作。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注意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专业课程中不但蕴含丰富的专业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素材。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机械产品设计学》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课程教师积极思考和开展教学改革,主动挖掘素质教育素材,创新教学设计,精心组织,把对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机械产品设计学》专业课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教师们更好地抓住了本课程的本质与精髓,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教师自己也充分体会了“教书又育人”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张白茹.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6,(3):35-37.
[2]顾云华.论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意义及途径[J].文教资料,2008,(29):197-199.
[3]顾沛.科学素质教育公共课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9,(2):12-15.
[4]傅翠娇,曹庆华.科学素养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4,(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