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资源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34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02
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是开放、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将课程相关的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库等资料放到网页上,供学习者参考、应用,使学习者更容易地获取大量学习信息,从而使学校教育效果更佳,继续教育有素材可用,为大量无法在校学习者提供教育机会,全民教育得以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是希望缓解各高校由于扩招造成的教育压力过大,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同时,精品课程上传教师队伍情况,使教师和学习者互相认识了解,教师布置网络课堂作业、进行学习辅导答疑,使学习者和教师们充分互动。我国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已历经十年,在大批教师的努力下,建成了近万门精品课程。随着精品课程的建成,优质教学资源相继上网。虽然精品课程建设已初步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还不尽人意,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并未充分显现。
精品课程应该是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文件齐全并且学习价值很高的示范性课程,并不是教学素材的简单积累,精品课程网络环境和交流学习平台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如何开发优质资源,如何扩大共享和交流,是精品课程建设机构及各个院校应该重视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和共享可以促进教育改革,因此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重要问题。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开放课件,为教育教学成果的推广和资源的共享开创了先河。我国自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在全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各高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争相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虽然精品课程建设势头空前高涨,可是能够利用精品课程的人员和范围却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学习者大部分局限于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师生,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网络技术问题,另外一方面则是课程并不能吸引学习者。因此,如何扩大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如何充分共享亟待解决。
如何吸引学习者学习和共享精品课程资源,也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王龙的研究表明,学生最希望获得跟课程相关的授课教案,占23%,其次是教学课件和练习作业,分别占20%和16%,各院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只是对这些资源在网络上简单的堆砌,甚至照搬书本,并未对此类素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架构。部分学生下载后,未学到实质内容,对网络资源再无兴趣。另外,由于部分精品课程建设者理解和认识不足,一些院校只重视教案、课件等有形资源建设,对于课程内涵、教学理念、课程特色等建设力度明显不够。通过大量的反馈调查,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和使用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反映在下述几个方面:
1.1 ;网络教学资源更新慢,内容陈旧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应该时时更新,与时俱进,在内容上应该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但是,部分院校为了获取荣誉,通过大量的素材累积得到精品的名声,一旦通过评审便停滞不前,无人维护,更谈不上更新。网站不能得到更新和维护,很多学习者浪费了很长时间寻找相关内容,可是获取的教学资源根本不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更有甚者上传了错误信息,对工作或学习造成误导。
1.2 ;部分院校过于保守,未能分享最优质资源
很多院校不能认识到建设精品课程的真正目的,人云亦云,看见政策便蜂拥而上。然而,在真正建设网站分享教学资源时,却担心因共享了自己的优势资源而丧失领先地位,共享的是学校内并不重要或并不突出的部分,导致网络教学资源雷同堆砌,不能起到学习引导作用。
1.3 ;网站开放程度差,不能引人关注
对河北省的调查表明,从未进行精品课程网上学习的学生达80%,有10%的教师也在其列。41.7%的教师、学生因为教务处通知对此有一定了解,部分教师和学生因为互相转告(占比34.3%)而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和学习的仅占15.1%。由于师生对网站的关注严重不足,以致精品课程交流平台使用率低下,部分交流平台上提问者寥寥无几,回复者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造成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1.4 ;网站教学方法单一,忽视教学互动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在教学方法上不能达到多样化的程度,仍为“填鸭式”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忽视了教学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得到展示,能动性不能得到发挥。课程组人员只重视教的过程,并不能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和知识掌握情况,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5 ;获取资源障碍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出台以后,大部分院校能够遵从标准,教学录像技术大有改善,可是对网站结构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各个精品课程网站格式五花八门,以至于学习者眼花缭乱。另外,对网站内容如何学习下载也没有提出要求,导致学习者学习时出现问题,对课程网站失去信心。
据调查,从500多门精品课网站中抽取50门,能够打开一级页面的仅占79%,各种教学资源可下载率偏低,如果下载教学视频、课件、教案等资源,有的会提示没有下载权限,需要申请合法用户,并联系网站管理者,而网站上却不提供能够与管理员取得联系的方式。学习者在使用精品课程网络过程中困难重重,最常见的是资源下载权限、文件阅读器选择等。
2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和使用解决方案
2.1 ;建立政策约束机制
鉴于部分院校只建不管的情况,课程管理部门应该建立约束机制,对于建得好、维护及时、更新较多较快、适用性强的课程给予奖励,而对放弃管理、从不更新和维护的课程收回奖励,取消其精品课程称号,给以通报和警示。
2.2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网络互动
很多学习者因为网站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而打消了网上学习的念头。因此,仅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教育教学需求。虽然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了很多教学方法,但是在网站建设中并没有得到实际运用。所以,如何在网络资源建设中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如何与学习者互动显得非常重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作为重点。
2.3 ;不断更新精品课程资源,加强示范作用
为了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进度,精品课程建设者应该掌握该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本学科的进展,使教学内容不断补充和更新。这需要院校充分重视,众多的课程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平时教师的科研任务众多,并承担着很多教学任务,对于研究并更新课程网站资料精力不足。因此,建立精品课程的院校应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更新精品课程资源。
2.4 ;加强精品课程校际交流,重视推广
领先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习者流连忘返,学习一次即可产生浓厚兴趣,随之对网站的关注增多,同时可介绍其他人相继加入学习。自精品课程政策出台后,各院校网络资源相继上网,但是各院校比较重视本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对其他院校的课程则很少关注,甚至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本校的精品课程网站也未给予关注。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校际交流,扩大精品课程知名度。
2.5 ;加大投入,建立统一软件支撑平台
精品课程资源必须保证学习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学习资源。许多学习者不能忍受过慢的网站速度,甚至一些有用信息始终无法浏览的状况。因此,课程网站所在学校应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配备计算机专业人员,建立高效、系统、运行良好的教学软件平台。
参考文献: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2
1深度学习与数字化课程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相对,最早源于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的实验教学法研究,按照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把学习者分为浅层加工者和深层加工者,即对应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强调知识的延续与螺旋递进;强调学以致用的灵活学习;强调探讨式的合作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充分通过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职业认同、专业收获及情感浸润,从而符合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旨在转变教学观念,结合专业课程特色,将数字化课程建设回归到本源,助力学生深度学习。近来来,通过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我们发现当前我校服装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个性化校本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亟待开发;(2)现有的教学资源没有统一规划,建设成果缺乏特色,无法推广;(3)教学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获取缺乏便捷性;(4)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中极少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课程资源缺乏交互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单一,手机终端的便捷性与推广未能体现;(6)数字资源的内容扩展性不够,无法满足学生的深度学习及品质课堂的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更无法实现项目化的教改思路。显然,目前的服装课程的资源配置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理性看待数字化资源发展与共享现状,是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思路
以我校“手工印染”课程为例,本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主要从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课程的顶层设计——链路设计——细节设计层层规划建设,融入教学资源+思政资源的形式,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从而进一步解决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1顶层设计——思课程设计之妙,构建完善的思政嵌入式教学平台资源
数字化思政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从顶层框架设计出发,从人才培养的长远视角梳理专业学习与资源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及课程标准,将课程进行重组,划分项目化课程思政模块,梳理各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层层分解学生成长需求,依据顶层框架设计规划数字化课程建设。依据课程所归属的学科和专业,从课程模块划分,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等方面体现顶层设计的特色,以顶层设计框架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构建课程思政平台资源库的框架。我校“手工印染”课程,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课程主线贯穿始终,重新整合划分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懂设计、精技术、善创新”的核心能力为目标,采用“分段推进”的教学思路将整体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前后之间层层推进,难度螺旋提升,各模块中按照产品开发程序划分教学子项目。从面料改造的单纯印染工艺体验,提升到以服饰品设计制作为目的产品化教学,学生充分体验设计与制作的完整工艺流程。从认知层面认同——感情层面内化——行为方面转变,实现学生的体验感知、情感浸润、以文化人,强调对学生及学科的人文关怀及深度学习。而思政嵌入的课程资源平台,则是以此框架为基础,丰富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各种教学资源,将手工印染名师、地方特色染坊、校本特资源等融入专题模块中,在数字化平台资源建设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更加广泛而高效地传播非遗扎染文化。
2.2链路设计——思课程设计之拓,构建手机端公众号资源平台
课程链路设计即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之下,链接好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校内教学开发与校外辐射教学、教学人员教学与专业人员引领,思政教研挖掘与支部党建引领,充分开发手机端的资源操作及公众号资源平台。例如本课程团队教师在课程平台资源库中拍摄了一系列的手工印染项目作品制作视频,从课程平台资源中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拓展到课后的社会实践,形成“宣传+学习”的公众号平台资源,从而建成效果良好的课程生态系统,学生通过手机端同样可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资讯,充分激发学生的沉浸式学习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会邀请一些手工印染的非遗大师,手工印染名师、企业技能大师走进课堂,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扩充平台资源的内容。最后将课程思政挖掘与支部党建引领融合,让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既有职业认同,又有情感浸润,达到以文化人的学习效果。
2.3细节设计——思教学设计之巧,构建特色体验馆及课程空间站
细节设计即在顶层设计和链路设计的引领下,深挖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建设思政嵌入式教学资源库、打磨思政元素、开发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增值性评价体系,从而关注学生的得艰励同,即得到学习成效、艰苦学习过程、激励学习动力、获得学习认同。(1)深挖教学模式,贯穿平台资源建设“手工印染”课程以扎染服饰品的创作流程为线,以任务和项目为逻辑纽带,按照CDIO教育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全流程划分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融入于课程平台建设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兼顾不同层次及学生个体需求,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匠心精神的形成。(2)提炼思政元素,融入平台资源例如在专题项目中,文化衫定制(成衣扎染)项目中,项目以“冬奥会文化衫设计”及“江海文化地域文化衫设计”为主题,从项目文化载体,项目主题、创作元素、构思创意来渗透思政教育,植入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串联手工扎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作品创作。在平台资源中,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资源库的现有资源,技法学生的深度创作,从作品转化为产品,融入双创理念。(3)展示文化底蕴,数字VR博物馆建设我们的数字化课程建设中,除了思政嵌入教学平台的建设,同时还开发了数字VR博物馆结合课程框架中的溯源篇—传承篇—立新篇,制作手工印染VR博物馆,展现手工印染的传承与创新。(4)开发特色课程资源,课程学习空间站建设基于专业素养及岗位职业,结合CDIO的教学模式,采用闯关挑战的方式,开发课程学习空间站,例如在学习“扎染叠扎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叠扎法的作品制作,而是采用倒推挑战的方式从市场产品及成品推导作品所用的方法、工具及配色图案设计等,通过层层闯关,充分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结合“三教改革”,思考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教学模式,融入数字化课程建设中,让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真正能够辅助课堂,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感。(5)深度评价增值性,提升高阶思维结合量化考核、质化考核及感性维度的评价方式,从课前、课中、课后平台数据分析,形成多维度、过程式、立体化的增值性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利用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等技术通过记录学习过程、识别学习情境、感知学习状态,并进行实时统计与分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包括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方法、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学生学习资源的智能化选择和推送等关涉学生个体的学习信息。通过“审美表现能力、技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展示表现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及时跟进课程的更新、优化,给予评估与调整,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认知不足,形成符合学生本人起点的动态评价标准,克服了过去静态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出问题,收获自信。
3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3
关键词:资源库建设;共建共享;自主学习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新常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库,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成为当前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以现代设计史课程为例,探索依托世界大学城平台进行资源库建设的相关路径,分享资源库建设中的心得与体会,为同行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一、课程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资源缺乏系统性,重难点不突出目前,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注重各类资源的添加,但对课程资源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视不够。如,对于资源上传主要还是依据资源的类型如视频、文档、PPT、动画、图片等进行分类管理,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破解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显得力不从心。2.技术标准不统一,成果难以共享不同平台在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平台之间缺乏兼容性,阻碍了资源建设成果的快捷共享。如视频格式的标准,有的平台要求视频为MP4格式,而有的平台要求视频为FLV格式等。另外,资源在跨平台快捷共享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资源只能对大学城用户实现共享,却无法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实现一键共享。3.重建设、轻应用,本末倒置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资源库的建设成为热点话题,许多资源库建设项目纷纷上马。但与在资源库建设上投入大量精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如何利用资源库实现建设的初衷,明显存在不足,导致不少资源成为了沉睡资源,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本末倒置现象。4.后续建设不足,资源更新少且慢由于在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课程资料的使用率较低,无法发挥资源建设的作用,也无法及时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资源库后续建设不足,课程资源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导致资源库边建边用、边用边建、师生共建、共建共享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二、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探索
1.建设目标依托世界大学城平台,系统构建现代设计史课程资源库,突破课程教学时空的限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永不下课”的课堂;促进资源库建设、应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设计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设计史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设计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建设思路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思路对现代设计史课程内容进行分解,以知识点为单位制作课程教学资源,着力破解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制作课程的学习资源与资源导航,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解决方案;本着“边建边用,边用边完善”的原则,做好课程资源库的后续建设、完善与更新工作,确保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性。3.建设内容(1)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现代设计史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结合学生学情和职业岗位对学生在设计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大方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以现代设计史发展过程为主线,将现代设计史上每种设计风格作为一个学习项目,同时将每个学习任务按照国家、设计师、设计作品等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里包含相应的知识点,根据这些知识点规划建设相应的课程资源。(2)制作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按照“素材—积件—模块—课程”的思路分层建设课程资源。其中,素材指的是图片、视频、微动画、PPT、测试题等最基础、颗粒化的资源,如一件设计作品的图片或解说视频等;积件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的任务),多种素材组合形成的资源,如每种风格代表性的设计师、设计团队等;模块是以课程的学习项目为单位组成的学习资源,如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风格等;课程包含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中,借助课程教学资源库,引入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采用ISAS项目教学法或PBL问题导入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现代设计史资源库进行自学,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4)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库在记录学生学习痕迹方面的优势,通过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线学习互动等自主学习情况纳入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发挥网络平台可以跨越时空的特点,引入其他学生、教师同行、社会等多方参与对学生的作业、作品的评价,建立多元、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现代设计史课程资源库应用效果
1.初步实现课堂的翻转现代设计史课程通过建设课程资源库,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课前,教师学习任务,小组根据课程学习任务单完成在线自学,同时通过网络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准备课上的讨论话题;课中,教师引导各个小组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答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课后,通过专题讨论、在线测试等途径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打造“永不下课”的课堂。2.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大提升通过完成课程的相关项目、任务,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如,小组团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同时也锻炼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与表达能力。3.教学资源师生共建共享将学生的优质作业与演讲视频作为代表性的学习案例补充到教学资源库中,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问卷,向学生了解课程资源使用情况,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及时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使学生可以使用到更加优质的资源,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师生共建共享。
四、课程资源库建设心得
1.“学生为中心”是核心在开发课程资源库之前,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课程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解。在了解课程的教学现状、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需求、学生的专业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使课程资源库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有针对性。2.顶层设计是关键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顶层设计直接影响建设的成效。在建设课程资源库之前,要熟知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指标体系,了解课程资源库建设要求,组建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接着,选择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适用于空间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最后,确定课程资源的制作与推广方案,具体到每个知识点(项目)的授课形式等,从而使资源库建设有序开展。3.精心制作是保障一是要精选课程学习资源,保证每幅图片、每个视频、每份文档资源的质量;二是要精心制作课程视频,无论采取专业的视频制作,还是教师自己制作视频,都要保证视频画面清晰、声音清楚、声画同步、播放流畅,同时针对关键的知识点配备字幕,适应学生在线学习的需要;三是精心制作课程导航,课程导航需要简洁明了且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流程进行学习。4.推广应用是根本一是面向教学服务对象进行推广。可先从课程负责人所任教的班级开始应用,然后以点到面逐步扩大推广面。二是面向行业、企业人员进行推广。借助行业、企业人员来学校培训的机会,实现对课程资源库的应用推广。三是借助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活动面向同行推广。此外,还可以借助微信、智慧职教等多种平台进行推广,扩大课程资源库的推广应用范围,提升课程资源库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进,樊亚娟.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足与对策.广东化工,2016(6).
[2]葛圣彦.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3]杨贝艺.基于名师空间课堂项目的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库建设.卷宗,2016(8).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4
按“吉林大学课程中心平台”的建设内容与分级标准,在已有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分层次开展了地学主干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为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互动搭建了平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今后一定时期内,地学类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的关键是激励更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而实现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的真正融合。
关键词:
网络资源;教学方式;地学类课程;吉林大学
地学类课程具有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教学方法和手段多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方法,是实质性提高地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网络课程的出现是中国教育改革和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是传统教育观念改变和终身教育的需要。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重要内容[1]。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本科教学,拓展教学空间,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共享,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吉林大学于2012年6月建立了课程中心。课程中心运行三年来,不仅促进了课程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加大了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兴趣。
一、吉林大学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与分级标准
吉林大学课程中心建立于2012年6月。2013年8月,为规范课程网站建设,保证课程中心各教学网站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学校制订了《吉林大学课程中心课程网站建设标准(试行)》,从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教学资源、网络教学活动和课程拓展资源等四个方面,对课程网站的建设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并将课程网站建设分为A、B、C三个级别(表1)。2013年11月,“地球科学学院课程中心资源建设与应用整体推进项目”列为“课程中心建设学院整体推进项目”。项目总体目标:依托吉林大学课程中心,整合现有网络资源,两年内完成学院所开设的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达到A类标准,省级精品课程网站达到B类标准,其他课程网站达到C类标准。为此,学院、教研室或课程负责人指定网络课程建设负责人,在课程负责人指导下,收集课程资料,建立课程网站,上传课程资源,并负责课程网站的维护工作。学院制定相关措施,鼓励教师参与网络课程建设,对于达到建设标准的课程,网络课程建设负责人可认定为教改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二、以网络资源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目前,我院在“吉林大学课程中心平台”建设网络课程20余门,按“吉林大学课程中心课程网站建设标准(试行)”,“矿床学”课程已达到A类标准;“岩石学”、“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矿产勘查学”、“石油地质学”等网络课程已达到B类标准。网络课程建设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以“矿相学”课程为例[2],课程组对我校矿相学的教学资源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借助数据库技术和网页制作技术,建立了基于网络的矿相学辅助教学资源库系统,将丰富的教学资料系统化、数字化和形象化,为学生提供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促进了该课程及“矿石学”、“选矿学”等相关课程的资源共享,为“矿床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矿床学”的网络资源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视频、师资队伍等功能模块,使本课程讲授、实验、答疑、考核等方面实现电子化与网络化。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建立的教学资源库,最大限度地储藏信息、更新资源,跟踪国内外矿床学科最新动向,实现教学资源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共享,体现了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最优化组合与动态更新。该网站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快乐学习的广阔空间和良好环境。该课程于2013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此外,“地球科学概论”、“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产勘查学”、“地学类基础地质教学实习”、“石油地质学”等6门省级精品网络课程运行良好,资源齐全,内容丰富,完全满足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需要。部分课程(如:地球科学概论)已实现网络上的师生互动。
三、以网络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翻转课堂”、“微课”等全新教学形式在全球的兴起,给传统的大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它们“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从“接受式学习”到“主动式学习”、从“传授范式”到“学习范式”的转变[3-4]。网络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共享,满足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及师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在学校组织的课程中心系统培训的基础上,学院和教师利用网络、QQ群、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宣传网络课程,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课程中心系统的使用途径和方法,逐渐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补充课堂教学,逐渐实现不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互补和结合。地学类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等特点,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已难于满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需要。为此,在网络课程建设中,除必要的基础教学资源外,更重视知识拓展、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最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近年来,伴随网络课程资源的日渐丰富,单一的“教师宣讲式”传统教学形式逐渐向“教师引导、学生为主”、“课堂研讨式”等多种形式发展。发挥互联网优势,板书、多媒体与网络课程以及校外优质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正成为越来越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讨论与思考
(1)实践教学是地学课程的重要环节,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需要加强。同时,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学时,进而增加实验教学时间值得思考。(2)急需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有效措施和激励机制,使更多教师参与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3)应扩大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广度和深度,打破网络资源限制,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使更多精品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真正接入课堂教学中。(4)应通过多种形式,及时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推动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推动者。
参考文献:
[1]周伟,袁春,钱江波,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以“地籍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1):133-136.
[2]彭晓蕾,蔡朝阳,计桂霞.“矿相学”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功能开发[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2):62-64.
[3]莫甲凤.MOOC时代如何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129-133.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5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共享;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17-02
一、引言
上世纪末,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成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重点、热点。在此背景下,2003年4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带动和促进了各地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这些优质课程资源以网络为载体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共享,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推动了整个高等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每年25%以上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对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为适应新型电子产品在生产、管理方面的人员需求,缩短企业用人培训周期,使精品课程发挥更大的覆盖作用,使更多人受益,学院提出了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该课程是在2007年完成了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2009年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9年度高校精品课程检查的通知》(川教函〔2009〕708号)的相关要求,四川省教育厅对我院2006年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进行了复核检查,结果合格。
二、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在形式上已十分先进,大多数都采用了立体化教材,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由于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没有充分理解,存在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等情况,而且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资源更新率较差。网站部分教学内容过时、老化,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精品课程网站建成后不及时更新资源使得课程网站无人问津。
2.互动性不好。学校没有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很难了解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而知道的学生也很少去用或者不知道怎么用,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3.共享应用性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一方面课程资源所面向的学习对象是在校学生,使得学习对象太局限;二是由于省、校精品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高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共享应用性差。
4.师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关注度低,导致课程资源的使用率不高,造成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没有被师生有效应用。
对于我院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精品课程资源,有多少派上了用场,又有多少用户从中受益,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是我院于1977年开始开设的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的开课历程。该课程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09年四川省教育厅复查检查合格;课程教学软、硬件均较成熟;该课程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群,目前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产品制造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学院、省级、国家级的技能比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获益非浅。
在课程建设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思路,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行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使课程具有更宽的适用范围、更高的关注度、更好的互动性,以提高课程的共享应用性。考虑该门课程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建议从以下几个面进行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内容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分析,电子生产企业的工艺员、品质检验员、生产管理是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主要岗位,也是电子企业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岗位。为使课程能被不同层次的人所学习和利用,使我们的教学资源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对象,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第1层次主要面向中职教学和新员工的培训;第2层次主要面向高职学生和企业工艺管理人员;第3层次主要针对学生能力的扩展和企业工艺设计人员。在教学内容中将《无线电装接工(初级、中级、高级)》、《无线电调试工(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内容,学生在完成不同层次课程的学习之后,能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达到课程实施的覆盖面广,适用于不同层次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
2.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实现双向教学。针对学院已有的电子工艺实训室、SMT实训室,引进现代电子制造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器件、新标准、电子企业5S规范和ESD防护等职业素养,引进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教学,实训室对外开放,可供兄弟院校、企业、社会共用;同时增加校外对口实训基地,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操作,以达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接触;同时教师也可进入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其次,在整个教学设计上,结合现代电子制造业新技术,更新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一体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引入不同难易程度的实训任务,实训任务对应了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眼界,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3.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的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同时构建一个快捷流畅的网络交互式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为教师分享教学心得、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有力帮助,同时为学生的工程实践锻炼和就业提供更多机缘。
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成果与特色
通过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的全面建设,使课程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适用范围宽。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注重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之后即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优化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通过企业运作与学校教学相结合,强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课程的方式,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三是交互式优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建设构建了供学校、企业、社会选用的交互式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方便,为就业、企业选才等提供服务。
五、结束语
通过对课程的全面建设,课程教学覆盖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企业、社会培训及各类教师教学,达到课程适用于多层次人群的教学与学习的目的。从而为学校、企业、社会相关岗位培养技术过硬的从业人员,为市区及周边地区培训新农村建设人才,为本区域内相关院校开展师资培训,促进地区相关教育的协调发展,为西部地区相关教育发展等提供资源。以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6
【关键词】c语言课程 教学资源 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
前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便在于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改变。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信息化进程逐渐加快。而IT作为一个为适应时展的行业,在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之下逐渐形成。而作为培育计算机专业性人才的基本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c语言课程的教学资源不能局限于此。因此,对c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c语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c语言课程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课程可以说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专业性书籍。而c语言课程作为“数据结构”课程与“软件工程”课程的先导课,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C语言课程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该类课程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将会结合现阶段的教学实际情况,对C语言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总结:
(一)教学内容的不全面
就C语言教学来说,其基本教学载体为《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通过对于该本教材的内容研究笔者发现,这本教材当中的基本内容包含了程序设计基本语法、数据类型、数据计算、程序设计基本语句、函数等。这就表明该本教材当中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活动当中,由于课时较少等其它原因,使得C语言的教材教育不能全部的进行讲解,大部分的教师往往都是将《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当中的语法语义部分单独剥离出来进行教学。这就抛弃了其它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同时这种方法也使得教学内容不尽全面,而其内容较为浅显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1]。
(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在现阶段的C语言教学活动当中,大部分教师仍然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方式的长期影响之下,教师认为自己应该作为课堂的主体,发挥主导地位。就计算机专业教育来说,其教育内容大部分都是十分抽象的东西,类似于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其最终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即使在以上方法当中加入多媒体教学。但是因为教师仍然在其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因此使得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老师讲的都懂、教学例题也懂,但是就是不会编程”。这是现阶段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2]。
(三)考核方式传统
随着各大、各等级教育机构纷纷降低了教育门槛,使得生源数量不断增加。就大学教育来说,其一个班级将会拥有很多的学生,这就使得大学教育的最终考核制度一般采用试卷的形式。但是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也只是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不能对学生解决实际能力做出最终的评判。并且在考核当中缺少学生自我评价机制。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结合现实的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切实的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有C语言传统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应该开发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c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一)电子教案建设
电子教案是教师的主要辅助教学用具,内容虽然言简意赅,但是却包含了教师的一些基本思想。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为弥补现阶段教育资源的不足,可以将教师教案以电子的形式进行传播。虽然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作用。例如教师的眼界与思维就是学生需要借鉴的地方[3]。
(二)试题库
虽然我们认为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试卷考核的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理论知识考核方式。每一套试卷都不是随意为之的,其中的每一道试题都具有着鲜明的意义。都是编辑者的智慧所在。而为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则可以建立一个试题库,收集各个阶段的试题,帮助学生进行查缺补漏。而对于一些“吃不饱”的学生来说,则可以收集一些软件设计大赛当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例如“蓝桥杯”等[4]。
(三)网络资源建设
鉴于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十分发达,因此可以基于互联网平台建立一个相对应的C语言教学网络平台,实现远距离的交流与实时的在线学习。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按功能分为了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和教学资源中心。在这个系统里,教师可以把自己有关课程的所有相关资料上传,为今后的精品课建设提供了资料保障。并且在此种环境之下,老师对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不必局限于课堂。而学生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之上进行实时的学习。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方法[5]。
结束语: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无论我们出于何种原因,处于哪种发展阶段,都不能忽视了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计算机专业性的人才是信息化时代下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虽然这一专业的产生时间并没有哲学、法学等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却具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综上所述,本文对c语言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出了相应解决方案,虽然仍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还是希望可以对广大读者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鲁红英,肖思和,孙淑霞. “C/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3,07:95-98+102.
[2]秦玉平,马靖善.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04:157-160.
[3]苏小红,赵玲玲,王甜甜,张宏莉.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设计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14,05: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