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即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脑血管病是院前常见急危重症,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现将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急救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2~90岁,60岁以上48例,40~60岁10例,32~40岁2例;并发高血压史48例,糖尿病27例,冠心病30例;呼叫出诊原因:昏迷35例,一侧肢体活动障碍28例,头晕、头痛、呕吐、抽搐、失语等12例;情绪激动后发病28例,劳累或用力后发病17例,一般活动或休息状态下发病15例。现场死亡3例,其余患者经采取正确及时的院前急救和护理措施后安全转运到医院作进一步抢救,行急诊脑CT等检查,重症患者收入ICU、专科病区治疗,病情较轻者转入观察室治疗。
2 护理
2.1 急救护理 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工作,对保全患者生命,减少医院前期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迅速判定病情严重程度,即刻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瞳孔、眼球位置及有无呕吐、肢体偏瘫、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对清醒患者询问有无剧烈头痛、视物不清以及原有病史等。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脏功能,注意有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情况。观察瞳孔变化可及时判断病情,一般观察瞳孔大小、是否等大等圆及对光反射是否在。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有眼球分离多有脑干病变及脑疝存在;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多为蛛网膜下隙出血或脑桥病变所致。
2.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保证急救药物的早期使用。尽量选用静脉留置针,它既可防止因改变或患者躁动针头刺破血管又可保证脱水药物的快速输入。静脉选择上要选择较粗、较直的血管,避开关节以利固定。静脉留置针头因不易受改变而刺破血管,可优先选用。注意院前无菌技术操作。糖尿病患者使用液体时不应选择葡萄糖溶液,尤其是高渗糖溶液。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神志清醒的患者嘱其静卧,头部稍抬高,绝对卧床休息。昏迷患者立即将头偏向一侧平卧,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和呕吐物,并制动,鼻导管或面罩氧气吸入,舌后坠者用舌钳拉出并放置口咽通气管。严重呼吸道阻塞者应现场气管插管,连接简易呼吸辅助呼吸。由于路途颠簸有助振动排痰,使大量痰液涌入大气道,因此,应间断气管内吸痰。有烦躁抽搐者,要松开衣领,适当给予镇静剂,可用安定10 mg缓慢静脉注射或鲁米那钠100 mg肌注。
2.4 控制高血压及颅内高压,改善循环 卒中发生后因颅内压增高等原因可使血压进一步升高。中等程度的高血压勿需立即治疗,当大脑已适应于高血压提供的足够血流灌注后再降低血压,大脑灌注压会随血压的下降而降低。控制颅内压常用的措施是过度通气,限制液体入量,头抬高,应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大多主张遵循慎重、适度的原则。急性期血压骤降表示病情严重,应给升压药以保证足够的脑供血量。
2.5 稳定血压 脑出血患者一般血压都高,甚至比平时更高,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是为保证脑组织供血的代偿反应。经过降颅压治疗后血压亦随之下降,因此不应用降压药物,但如血压超过平时过多,收缩压>26.6 kPa时,可适当选用作用温和的降压药,如呋塞米等。急性期血压骤降表示病情严重,应给予升压药以保证足够的脑供血。
2.6 转运途中监护 应尽量减少搬动,早期搬动可使出血加重诱发脑疝形成,危重患者应就地抢救。因院前急救受现场环境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争取将患者早期转送至医院进行救治。转运途中持续心电监护、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静脉通道给药,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重视患者及家属的主诉以及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注意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呕吐及呕吐物的性质;通知有关科室或CT室做好抢救准备工作;保证输氧管、静脉输液管等管道通畅,防止扭曲、受压、移位和脱出;少搬动患者,尤其是头部要制动。应尽早送到医院救治,使病残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3 小结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从现场到医院之前就地抢救和转运到医院过程的救治,其目的是抢救生命及减少伤残,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护士应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以熟练精湛的技术给患者以安全感,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现场救护中妥善的处理,可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参 考 文 献
[1] 赵丽君.48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7):967.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2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急救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业余组与专业组各30例。业余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61-76岁,平均(67.54±5.21)岁;专业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0-77岁,平均(67.37±4.37)岁;所有患者均在病发后10h内进行检查诊断,排除入院前死亡、障碍精神障碍、恶性肿瘤及心肾功能障碍患者,且在性别、年龄和发病类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业余组
由家属或其他非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或未经院前急救并直接送到我院诊疗,观察组由我院专业医护人员出诊接诊并进行院前急救,对比两组来院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率。
1.2.1急救前准备
我院组织专业医护人员成立院前急救小组,在接到急救电话后3~5min即可出发赶往患者所在地,救护车内备有急救箱、气管插管、呼吸球囊面罩、氧气等常用抢救器材。赶往患者所在地的途中通过电话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对患者的情况有初步了解,作出急救预案。
1.2.2现场评估伤情
到达现场后,要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已采取的处理情况等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迅速做出准确的评估,如果患者无意识或无家属在场时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呼吸、瞳孔是否放大等进行评估。护士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多功能心电监护,详细记录有无呕吐、头晕头疼、肢体麻木等症状;确认有无脑出血的情况发生。为保障降压药快速滴入及防止搬运或病人躁动针头脱落,建立静脉通道时,使用大号头皮留置针在好固定的静脉穿刺。
1.2.3转运上车护理
将患者转运上车时要注意尽量减少搬运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以外诱发并发症的发生,搬运时注意动作要轻柔、迅速,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将头颈部与身体轴线保持一致并妥善固定,将双手平放于两侧,肩、胸、腰、臀、膝部自然摆放,平移置担架上,搬运中首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频率,如果呼吸或心跳停止应进行心肺复苏。
1.2.4来院途中
护理救护车在路况不佳的情况下颠簸严重,行驶中不易实施抢救措施,部分患者易发生恶心呕吐等晕车症状,应与脑血管病引起的呕吐相区别。救护车运送时,充分做好运送前的准备工作,根据患者病情、道路远近、路面情况,制订护理计划:(1)持续进行抢救性护理工作,如吸氧、输液、注射药物等,经初步分析判断为出血性疾病,立即用20%甘露醇250ml加压快速静脉滴注,20-30min输完,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2)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3)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如有痰液及时吸出,如通气功能欠佳,立即用面罩加压给氧,避免脑组织因缺氧而遭到进一步的损害。(4)做好必要的医疗性和生活性护理。如备好呕吐袋,使用一次性中单(5)随时做好急救准备。如途中病情加重、恶化,车上不能处置时,有家属的患者及时交代病情并紧急联系送往就近医疗机构救治。
1.2.5入院后护理
(1)体征观察:患者伤情初步稳定后,要由责任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脉搏、血压进行严密观察,做到早期发现,以免误诊误治,为患者争取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转院护理:本院为乡镇卫生院,对脑血管意外的诊断治疗有一定局限,为使患者得到更专业、更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在上级医院医生到达之至,对病人的继续观察、治疗护理不能放松。如降压药的及时有效使用,继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必要时留置导尿管,危重症病人随时做好急救准备。
1.2.6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现代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恰当的心理护理能够树立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增加依从性,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与痛苦,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实施。
2结果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院前急救;家属行为;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97-01
院前急救是急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维持老年患者生命,减轻痛苦,为院后的进一步诊治,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痊愈率,减少致残率。但院前急救几乎发生在家庭,因此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成功率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讨家属行为对老年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我们对院前急救的225例老年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提供科。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院前急救的老年患者225例,其中男124例,女10l例。年龄75—96岁,平均88.9岁。
1.2 方法 对225例院前急救病历及其住院病历进行分析。由急救医生和经管医生认真填写自行编制的表格,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情况、急救现场情况、抢救过程、病情转归和愈后情况等,以
及对院前急救有影响的正性和负性因素各8项。正性因素:呼救及时、病史叙述准确、抢救现场有序、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积极协助抢救、心理准备充分、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急救知识知晓率高。负性因素:急救知识知晓率低、呼救不及时、病史叙述不清、抢救现场拥挤混乱、自行进行错误处理、不信任医护人员、、无心理准备情绪激动、家庭成员意见不一致。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老年人院前急救的出诊原因及疾病 前15位出诊病因为:心绞痛43例(19.11%)、严重心律失常35例(15.56%)、意外跌倒25例(11.11%)、急性呼吸系统感染23例(10.22%)、高血压急症20例(8.89%)、脑血管意外18例(8.00%)、晕厥14例(6.22%)、急性心肌梗死9例(4.00%)、急性心力衰竭8例(3.56%)、急性胆道系统感染6例(2.67%)、哮喘持续状态5例(2.22%)、上消化道出血2例(0.89%)、猝死1例(0.44%)。其他:16例(7.11%)。
2.2 院前急救现场 院前急救现场:居住场所198例(88.00%)、公共场所12例(5.33%)、户外运动场所9例(4.00%)、其他场所6例(2.67%)。呼救人员:家庭成员175例(77.78%)、家中护理人员30例(13.33%)、本人5例(2.22%)、非家庭成员15例(6.67%)。
2.3 家属对急救医学知识的知晓率 比较知晓l9例(8.44%)、一般知晓89例(39.56%)、少量知晓107例(47.56%)、完全不知晓10例(4.44%)。
2.4 家属行为的影响因素 分别对8个家属行为的影响因素的正性及负性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正性和负性因素与老年人的院前急救均相关(P
2.5 患者的转归情况 迅速住院170例(75.56%),经抢救好转后在家治疗53例(23.56%),抢救无效死亡2例(0.89%)。住院后情况:病情好转167例(74.22%),进一步加重52例(23.11%),死亡6例(2.67%)。170例好转病例中有5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患者104例(61.18%),有5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患者29例(17.06%)。加重或死亡的病例中有5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患者5例(8.33%),有5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患者30例(61.0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P
3 讨论
准确、合理、快速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挽救老年患者的生命,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但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成功率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表明,多数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现场在居住场所占88.00% ;呼救人员中家庭成员占77.78% ;这主要与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时间以凌晨及夜晚发病特点有关。发病时家庭成员和家庭护理人员在场的几率较高,因此,他们的行为对老年人的院前急救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家属对急救知识掌握程度多数为少量知晓和一般知晓,比较知晓占8.44% ,完全不知晓占4.44%。知晓率高的家属平时注意观察病情,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迅速呼救,甚至能在医护人员未到达之前进行有效的处理,并能正确叙述病情,积极协助抢救,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而知晓率低的家属则相反,因此延误抢救时机,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好转的病例中存在5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为61.18%,存在5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为17.06% ,加重或死亡的病例中存在5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为8.33% ,存在5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为61.0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应采取以下对策:(1)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医护人员院前急救专业理论知识和急救操作技术[1]。同时配备好院前急救药品、器械和救护车等设备,做到早期、迅速、准确、有效,急救技术的娴熟是取得家属尊重和信任的重要基础[2] ;(2)基本的心理素质:强医护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在急救中态度和蔼,严肃认真,迅速准确,紧张有序地参与院前急救,这是消除患者和家属负性情绪的重要方法[3];(3)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家属及家庭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知晓率,使他们掌握初步的急救技术,在医护人员未到达前能进行正确的处理,从而为抢救的成功赢得宝贵的时间;(4)稳定家属情绪:家属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往往难以接受,容易产生心情急躁、情绪波动大等不良心理反应[4],因此在紧急救护的同时,重视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及时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显得十分重要;(5) 尊重家属的知情权:真诚地向家属解释病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家属选择治疗方案的机会,以维系患者及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互相信赖关系的基础;(6)预防家属发生意外:医护人员除积极救治患者外,还应预见在场的家属及其他人员发生意外的可能性,防患于未然。尤其对高龄、情绪过于激动以及出现异常症状者应积极劝阻控制情绪,帮助脱离抢救现场,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等措施,防上发生意外。总之,要提高老年人院前急救的成功率,除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的进行抢救外,还要增加家属行为的正性影响因素,减少负性影响因素,以促进院前抢救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高林豫,袁建军,张湘莉.我门诊部开展急救技能培养的做法[J].人民军医,2010,53(11):889—890 .
[2] 王建慧,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隐患及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09,23:124—125.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观察与护理
老年性糖尿病(DM)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其中老年DM绝大多数是2型,占90%-95%[1]。低血糖是本病的常见主要并发症。有时与脑血管意外的临床表现十分像似,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2]。对36例老年性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不断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与鉴别能力,和实施应急处理能力。为以后更好的为本病患者服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年龄均大于或等于60岁,符合2008年国际老年人学术年会规定的年龄。其中,男27例,女9例。36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病程5~20年。主要并发症:高血压23例,占63.88%;冠心病15例,占41.67%;肠胃功能紊乱9例,占25%;肾病11例,占30.56%;神经末梢病变及糖尿病足6例,占16.67%。
1.2 临床表现:36例患者共性的临床表现为早期症状以植物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较严重的低血糖常有中枢神经系统缺糖的表现,如意识模糊、精神失常、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昏睡、昏迷等。也有个别患者表现为癫痫样抽搐、胡言乱语、精神错乱或行为失常,不识家人。1例患者在心悸、乏力的同时突发性语言不清、流口水、一侧上肢无力。
1.3 观察与应急处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结合既往病史都及时进行血糖检测,结果均低于2.8 m mol/L。并进行对症治疗,先用50%葡萄糖注射液40~100 ml静脉推注,根据情况需要可重复应用,然后静脉滴注20%葡萄糖,调节滴速使血糖水平维持在6~12 m mol/L,直到低血糖的临床症状消失[3]。其中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没有因治疗而减轻。立即行头颅CT扫描,CT诊断为右侧基底节区见1 cm×1 cm×2 cm的出血灶,临床立即在纠正低血糖的基础上,再进行减低颅内压和止血治疗。
2 结果
36例患者均得到及时的治疗,单纯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多在12~48 h内出院,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低血糖合并中风患者住院37 d出院,仅仅是右侧上肢活动不灵活。余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3 护理
3.1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行为的变化,提高识别能力:低血糖患者发病常有一个短暂的进展变化过程。如患者先出现饥饿感、面色苍白,然后出现虚脱、出汗等表现,再出现震颤、意识模糊、乃至昏迷等现象。护理人员如发现上述一些征象应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想到低血糖的可能性。可建议患者进一些缓冲饮食。
3.2 严格执行急救护理操作常规,做到忙而有序:对于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应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静脉通路的建立、心电监护等有效的护理措施要立即运用。
3.3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向家属做好病变的发生、发展及最终转归情况的常识,使家属能保持情绪上稳定,配合医生、护理人员的工作。同时让患者家属学会如何照顾好患者出院后的生活。使家属能够对患者起到监督作用,监督其用药的方式、方法,帮助其提高药物的依从性。避免生活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忌爆饮爆食,忌饮酒[4]。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能力,对血糖有波动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对药物的调整。
4 讨论
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浆葡萄浓度过低,致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糖为主要特点的综合症。一般以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 m mol/L作为低血糖症的标准[1]。糖尿病低血糖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严重低血糖时可导致组织损伤,其危害程度不亚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5-6]。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把低血糖反应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 周丽芬.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0):1250.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4.
[3] 刘志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J].实用老年医学,2003,17(1):102.
[4] 毕美仙,刘 红.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及护理[J].全科医学,2009,7(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