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救医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救医学专业范文1
一、现状
在我国各类专业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势态下,我国有近百所的医学类本科院校,这些医学院校无一例外均设有非医学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学、法学、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其中不乏教育部公布的“最难就业的专业”。由于该类专业较新,这些学生大多是通过调剂进入的,无论从学校人才培养方面还是毕业生自身对专业的认识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在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都有学习基础的医学知识的阶段,因此非医学专业在医学院校具有大的医学背景又具有专业性不突出的特点,这是医学院校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大学生就业质量已成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标准[1],在2015年749万应届毕业生的严峻形势下,此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显突出。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相比医学专业,普遍存在初次就业率较低、就业层次较低、就业后稳定性较差、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符[2]等情况;此外,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学生由于实习阶段在医疗机构工作,受此影响在就业过程中缩小了择业范围。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等五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3]。如政策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高等教育存在弊端等种种矛盾,共同造成了当前紧张的就业局面[4]。政府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政府的就业政策并没有向某一个方向倾斜的趋势。因此,进行SWOT分析时不再考虑政府影响。
二、SWOT分析
(一)S(Strengths)―优势
1.整体学风良好。严谨、好学的学习风气是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特点,受此影响,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耳濡目染也具备了这一特点。与综合性大学的同专业学生相比,他们更具有好学务实的态度,而这一态度在就业过程中一直被用人单位所看重,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背景知识优越。虽然是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但普遍接受了基础医学的课程培养,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相比综合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而言,就业具有更多优势,尤其对于医疗行业。
(二) W(Weaknesses)―劣势
1.综合素质欠佳。在医学院校内,非医学专业在整体上属于边缘学科,非医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相比医学专业学生缺乏临床医学技术大赛,急救竞赛等实战机会;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综合素质又略显不足。
2.专业教育不突出。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大多都是新开设专业,学科基础薄弱,在课程设置有待考证。在医学特色方面,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背景不同,基础相对薄弱,对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也不足[5] ;在本专业培养过程中,被医学课程占据部分学时,学习内容比较宽泛,特色较不明显;再加上对这些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还处于初步阶段,很难及时准确地得出教学成果的优劣。
(三) O(Opportunities)―机遇
1.医疗体系的不断壮大。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需要服务于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会越来越多,有医学背景的毕业生在选择此行业时就必然比毫无医学知识即综合性院校的相同专业的毕业生更占优势,这无疑是未来发展中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发展就业的机遇。
2.培养模式的逐渐转变。自高校扩张以来,越来越多的专业性大学趋于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也开设了非医学专业。在此情况下,此类毕业生群体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其培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受关注与重视,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四) T(Threats)―挑战
1.课程设置混乱。目前,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混乱,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是在非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医学课程,以此来突显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专业特色。但如何合理设置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以及如何处理医学课程与本专业的关系则需要科学的论证。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使其专业知识更加完备扎实,在就业过程中取得优势地位。
2.师资力量薄弱。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都在近年所设,专业设置之后,往往学校短时间内难以引进充足的师资,因此专业教师、尤其学科带头人贫乏。而非医学专业教师也往往出身综合院校,难以兼备医学背景和特色专业。
3.就业信息平台有待完善。学校关于就业信息的主要是通过就业信息网和校园招聘会。现实中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就业信息网的就业信息大多都是为医学专业学生服务的,招聘单位多为医疗机构,招收的毕业生也仅限医学专业;校园招聘会也多集中在与医学专业,对招聘单位而言医学以外专业似乎综合院校是更好的选择。
4.社会认知度不足。医学院校的就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但此类单位对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小。同时社会对医学院校的认同只是医学专业[6]: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医生已是社会定向思维,非医学专业学生还需要接受社会一段时间的检验与认识,短期内难免有些用人单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另外认为综合院校的毕业可以取代医学院校非医学生[6]:部分用人单位对医学院校与综合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差异也有一定看法,认为同一专业学生在综合性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更能与市场接轨。因此,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力度受限。
三、讨论与对策
(一)医学院校方面
1.重视能力培养,强化心理辅导。针对非医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就业见习实习过程中,组织多样化见习实习岗位,综合锻炼毕业生的素质。同时关注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强化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学科建设,壮大师资队伍。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学校应投入资金购买教学仪器设备,落实实验室的建设;大力引进新专业的师资及学科带头人,鼓励在职教师深造。通过引进人才、培训人才等手段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等,使其更适合专业发展,促进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就业体系,加强就业指导。首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培训引导学生关注用人单位需求以及本专业的就业情况,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能够很好地做好职业规划,同时加强自荐材料的制作和求职面试的培训。其次,在不断完善扩大学校就业信息平台的同时,注重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信息的搜集与,可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收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建立信息平台,将就业信息及时、全面地通知毕业生。
4.提高社会认可,加强校企联合。医学院校还应加大对其非医学专业的宣传力度,常邀请相关单位负责人到校做讲座、开宣讲会;也可与开展校企联合订单班培养模式[7],与某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拓实习基地,以此开拓就业市场,让学生得到多样化的实践锻炼,毕业后定向解决部分学生就业。
(二)非医学专业毕业生方面
1.明确职业定位。在学校教师及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指导下,及早明确个人的职业定位,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就业去向,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不要将职业目标局限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拓宽就业渠道,秉承“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心态。
急救医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学生学业 评价方法
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等。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年来在各个高等院校兴办的专业,但对于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和体系,这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发展的历史较短有关。而相对于其它学科专业,艺术设计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其中包含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业评价的体系和方法。一些人认为艺术专业是一个远离标准化的领域,似乎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量化与评价,一是认为艺术设计的大多课程都以技能、技巧的教学为主,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水平高低显而易见;二是认为艺术设计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个性风格,不能用一把统一的尺子去衡量优劣。[1]这些因素和观点也导致现有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缺乏标准性,评价的主观因素太多,缺失理性、严谨。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探索研究尤为重要。基于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性构建同艺术设计专业相适应的科学、严谨的学业评价体系将关系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对此展开一些探索性研究,以期引发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视。
一、艺术设计专业学业评价的现状综述
在全国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它与其它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很大不同之处就在于教育目的的个性化,它强调艺术的原创性和个性。在这样的教育宗旨下,其培养手段、培养方式都趋于个性化,相对于其它学科以标准测试的方式进行学业评价来讲,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更具有灵活性和主观性。艺术设计课程中贯穿着大量的实践任务,课程的过程也是完成设计任务实践作品的过程。这一特性导致其评价方式上更注重于操作性评价。即便是注重操作性评价,又有其系统的评价标准。而实际操作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往往以最后的作品来判定成绩,而且这种评价往往带有太多的主观性。评价的结果是学生不知道错在哪里,老师也不能完全给出评定结果的理由,即便有理由也大部分是归结于作品设计不佳这一单方面认知。当然现有评价中也会结合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概念模糊,往往主观意识占据主要。这一评价方法让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越发空洞,悟性差点的学生课程结束完全是一知半解、云里雾里。艺术设计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设计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有别于其它专业标准测试方式,但这不等同于艺术设计学业评价完全停留在教师的个人主观感受中而失去它应该有的完整评价体系。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以绝对标准和参数去检测,这也不符合艺术设计学科的特性,但它理应有其相对全面的评价体系。艺术设计教育区别于艺术设计市场,完全以结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不符合艺术设计教育的规律。艺术设计学生学业评价也不仅是以课程结束的作品为观测点,而且应该是贯穿这个课程的过程,应该使设计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位一体的关系得以建立,评价被看成镶嵌于教学过程之中的一个成分。同时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业评价也应该参照社会对设计人才规格要求作为依据,结合企业对优秀设计人才的评价标准而设定,把设计的综合能力作为评判的方向,以能力评价为导向,更突出过程性、发展性、个性化的评价理念。
二、对艺术设计专业学业评价模式的思考
按照评价方式划分,可以将学生评价分为理论性评价和操作性评价。理论性评价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它一般专注于知识维度,而忽视技能和能力维度。纸笔测验是理论性评价的常用工具。操作性评价是指在真实环境中或者模拟情境中对学生操作仪器设备,或者动手制作物品等所进行的评价。[2]艺术设计学生学业评价既包含操作性评价,又包含理论性评价。
重新确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评价的独立品质和内在价值的第一步就是回归到艺术设计学科本身的特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从学业评价模式上应该更注重的是操作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结果及发展结果,前者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性格。后者主要包括:个体及社会性发展、语言及文学发展、数学逻辑、科学思维、社会及文化理解、音乐与艺术、身体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业评价内容应该依据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能力掌握需求作为参考,回归社会。同时也应该回归学生自身,回归到课堂本身,强调过程的评价,结合理论性评价和操作性评价。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回归到学生,不是单一的教师对学生评价,而是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分组评价相结合。评价的考查点应该侧重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综合要求。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艺术设计教育只有在非结构化的情境中,学生才需要表现出主动探索,展示其判断力和创造力。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需要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高级思维进行分析与综合,进行判断与决策,对问题或任务进行预加工。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真实性任务评价就旨在创建这样一种兼顾难度、深度、生活气息与当前学习的评价情境,既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和原创性,又保证系统学科逻辑框架的形成。同时艺术设计学生学业评价应该建立学习档案袋制度,记录学生在课程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及对课程的一些记录。还应该结合随堂考试的方式,对课程结果进行测试,但这种测试区别于一般学科的标准化测验,它是将实际设计任务变成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执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艺术设计学业评价可以将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摆脱以往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客观全面。评价维度可从以下一级指标展开:收集整理资料能力、设计创意思维能力、设计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设计完稿执行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能力、限时设计能力。具体由以下二级指标构成,内容包含收集资料能力、资料整理能力、创意方法、创意过程、创意草图、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色彩设计能力、图形设计能力、设计技术能力、提出问题能力、逻辑能力、问题解决自律能力、诚信行为(具体见表)。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业评价具有典型性,但艺术设计专业评价也有其自身适应的评价模式和评价体系。依赖传统的标准化测验的方法评价艺术有悖于艺术教学规律。而一味地依赖一副作品而下定论,又显草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要真正做好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业评价工作,不仅仅依赖于一套标准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更本质的是需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和教师都重视学业评价,真正把教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结合起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最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鲁恒心,蔡芹.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评价方案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9,11,(6):11
9.
[2]王凯.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6.
急救医学专业范文3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用于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综合素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具体来说,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监管机制不科学,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各艺术院校都出台了针对毕业设计课程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很多院校对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并不严格。具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毕业设计涉及的各环节的检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实际效用,不但答辩如同走过场,相关教师也对不达标的毕业设计也存有姑息迁就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方式,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间大同不异、缺少新意,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2.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
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非常高,以操作性强著称。这就是说,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只有优质的创意,一些项目还需要具备实际的可行性。但现实情况是,就每年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而言,真正能够能投入实践的并不多见。具体来说,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不但在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同时也可以从设计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常常在毕业设计初始时对选题存有很多想法,但最终却很难真正找到适用的课题。亦或者,学生的选题质量相对突出,却超出了自己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持有的态度不够严谨,资料收集不力,考察、调研不当,导致毕业设计主旨不明、内容空泛。
3.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在大四下学期开展,这一时期的很多学生都处临就业、考研状态中,缺少全力以赴处理毕业设计的精力。大多数人仍然将主要的时间用于他们所认为的更重要的考研、找工作上。故有些学生在处理毕业设计作品不够投入,出现怠慢情绪,先是设计进度跟不上,最后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严重滑坡,间接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的总体质量。
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扩招不但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还引发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最重要的,教师数量的紧缺。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院校的老师必须一人指导十数个学生,同时还要负责日常的教学与科学,必然会力不从心。此外,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博士、硕士刚毕业,缺少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选题或指导过程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程。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的方法途径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展开教学改革以寻找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对此,各院校应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办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与监督
毕业设计教学的规章制度需要得力的监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效用,各院校应建立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分层监督机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检,同时将抽检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保存起来。定期检查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初期、中期及后期检查。其中,初期检查主要用于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用来审核课题申请和开题报告的可操作性;中期检查多采用院系抽查的方式,主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用以监督选题的完成进度;后期检查则在毕业设计作品完成以后,主要用于把关毕业设计的考核过程,对毕业设计质量、答辩及评分情况展开监督。不定期检查多由院系组织进行,一般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检,抽检内容包括指导老师的工作记录、学生的考勤等等,用调节和规范毕业设计教学的整体过程。
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发展师资力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一般采用单纯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负责约10个学生,导师则多由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受日常工作的限制,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真正应对毕业设计指导。对此,笔者建议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方式。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重组,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提升专业教学的水平,推进教育朝个性化、精英化发展。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已有的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来看,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该方式培养的学生通常都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综合水平。具体来说,导师工作室应由以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充当带头人,再由5个左右的优秀的讲师、助教和硕博士生充当主要成分。导师工作师制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各工作室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并在合适的时候公布近期研究成果。这种工作制度既强调学生的自身努力,也有利于导师忧患意识的发展。工作室成立后,导师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来制定选题,学生们则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定课题。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导师的指导水平也会充分发挥效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教学实践
急救医学专业范文4
一、国际贸易专业教学问题分析
(一)对实践教学关注不够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学历教育,忽视了实践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过多,应用性知识教育较少等在传统的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导致学校在进行教学规划的时候对实践教学关注不够,规划的目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构建,不是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使得学生的专业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进行有效的结合
我国大部分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将理论教学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而对实践教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是与实践相脱节的,教材中的内容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中并不一定实用,但是教材中却将之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而一些在国际贸易中简单有用的实践知识却没有在教材中凸显出来,大大增加了学生适应国际贸易工作的难度。
(三)缺乏实用的双语教材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是需要进行双语教学的,但是目前我国实用的双语教材却非常有限,而且质量不是很高。所以很多学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采用原版的教材,这些教材尽管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与全面性,但是却与本校的课程设置和我国的课程设置要求不符。此外,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经济背景都与我国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学生难以接受。还有原版教材的引进成本较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四)落后的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做支撑,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那么教学效率和质量都将没有保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到其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很少主动地思考和进行实践操作,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创新分析
(一)给予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
给予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从而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外贸专家到学校讲学,教授学生实用的外贸知识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有用的资源如教学软件、模拟实验等,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与联系,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习氛围等来加强实践教学,以使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双语教材编写的水平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材料,教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而我国的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材十分紧缺,因此急需加快双语教材的编写,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说支持权威专家的编写、编写的时候加强与外国学者的合作以提高编写的质量、制作适合有效的双语教学课件、对引进的教材做好循环利用的工作以保证教材的有效利用等,只有提高了双语教材编写的水平,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可能,同时也方便教师的教学。
(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就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将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关键,保证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能够更好的结合起来,以使学生更能有效的完成国际贸易知识的学习。学校在进行理论教学完成以后,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养,进而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四)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国际贸易专业需要修的课程很多,所以教学效率的提尤为重要,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国际贸易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比如说实践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的有效使用,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兴趣,最终实现国际贸易教学的目标。
急救医学专业范文5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学学位型与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目标混淆
部分导师因受传统临床医学科学型学位培养模式的影响,不能形成对专业学位型培养模式及目标正确的认识,不能很好地发现专业学位型硕士的培养规律,不能突出专业学位型硕士的培养特点。目前绝大多数培养单位对导师考核评价主要以科研成果为导向,而专业学位型硕士相比科学型硕士,不能像后者一样三年时间全部泡在实验室、图书馆或者病案室,没有更多的时间撰写科研论文,其大部分时间都在临床科室轮转,科研贡献有限,使得一些导师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忽视培养流程,抑或要求学生抽出临床科室轮转的时间去做实验、查文献、发表文章,本末倒置,丢失了专业学位型硕士的应有之义,直接影响了专业学位型硕士临床能力的培养质量,造成科研不强、临床不精的不利局面。
(二)理论学习时间长、课程设置欠科学
目前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硕士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普遍为6个月, 而且课程设置与科学型硕士相似,公共必修课比例过大;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灌输知识为主,造成临床技能知识欠缺,进入临床培训阶段后难以适应, 难以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的要求。
(三)专业学位硕士临床能力培养的忽视
扣除半年理论课的学习, 临床专业学位硕士临床科室轮转时间为2.5年(专业相关的科室轮转12个月,本科室轮转16个月)。首先学校或学院层面缺乏严格的临床专业学位型硕士的轮科管理制度,科室轮转时间的分配,培养导师的选拔、考核以及培养质量的要求都没有制定具体的细则。其次是轮转科室的指导教师责任和权利不明确,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制度以及奖惩政策;大多数临床医生自身的临床、科研及教学任务已经相当繁重,无法抽出更多精力去培养专业学位型硕士,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最后是研究生在本科实习阶段忙于考研没有正规实习,本身临床技能的缺失,硕士阶段轮转前学校也未进行相应培训, 专业学位型硕士需要花较长时间去适应临床工作。导师不敢放手、患者也不愿接受临床技能薄弱的研究生开展实践操作,得不到足够的临床技能训练机会,故而难以达到培养要求,难以胜任基本的临床工作。
(四)轮转出科考核缺乏监督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硕士培养涵盖二级学科和专科培养,以往多由三级科室或二级学科组织考核,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及评价方法无统一和具体的标准,临床考核项目数量少而固定,经常出现出科考核疏于监管,存在人情分等现象,导致考核质量下降。管理部门对研究生阶段考核的监控缺失,三级科室组织的出科考核形式简单,题目老套,甚至有凭印象打分、找关系加分等现象,管理部门监管职责缺失。由于季节性、地域性及医院规模性等原因,专业学位型硕士轮转过程中可能有某些常见病种、病例的缺如,临床技能的学习会有遗漏;且临床技能考核随机性较强, 不能全面评价专业学位型硕士的临床技能及人文素养,甚至临床技能考核流于形式,导致考核目的无法成功实现。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高素质专业型硕导队伍
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国家卫计委要求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须达到33个月以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至少在二级学科轮转20个月。完成轮转后,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训练时间至少为16个月。因此,高素质的导师尤为重要。首先高校应逐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遴选条例 中的具体标准,促使导师无论在临床诊疗、学术研究,还是在为人处世、医学人文等方面均要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各二级、三级学科也应定期召开导师培训交流会议,加强监督与管理,对新遴选的导师进行业务培训,阐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具体要求,明确导师职责。其次要建立并严格执行专业学位硕导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实行末位淘汰制,而优秀导师可以给予招生政策优惠等奖励措施。
(二)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特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课程体系亦要进行相应改革。首先,为保证临床轮转时间,学校可将传统集中式课堂授课模式改为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如公共课程、基础课程资源网络共享,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相结合。全国独立设置医科大学如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七所院校组成研究生院联盟,以联盟形式共建研究生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courses,MOOCs),课程体系将在联盟内共享,并对社会开放运行,对于适应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转变、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其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需紧密联系临床,应比本科阶段更加深入地开设内科学、外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临床科研方法等相关独立课程。第三,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是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临床医师的特点,从临床基本技能、医德医风、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内容入手,适当增设医患沟通、循证医学、医事法学等课程,全面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的综合素质及岗位胜任能力。
(三)量化评价标准,强化出科考核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应和住院医师培训过程有机结合,从而充分体现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临床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培养模式。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求专业学位硕士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所规定的轮转时间、学科以及相应学科的病种病例数、技能操作数和手术数进行培养和考核,切实有效地强化临床技能训练,提高专业学位型硕士的临床医疗工作能力。同时,通过构建评价考核体系,客观、公正地反映研究生实际情况,量化处理各种指标,主要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的日常工作积累的量化数据最能反映其临床能力,将技能操作量、床位管理量、病历书写量、学生带教量等纳入评价考核体系,规定各专科最低临床工作完成数量。南京医科大学构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系统,研究生轮转过程中需要及时填写研究生轮转计划表、出科情况、指导老师审核情况,研究生管理部门督促研究生及时登录临床和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系统填写提交记录材料,督促带教老师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督促科主任及时进行出科审核,有效记录研究生轮转过程中书写病历、临床操作等资料。近期又开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训练管理系统APP,研究生录入临床病例资料更加便捷、且全天候。②按照国家标准二级学科分类,针对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设立考核标准,形成规范性文件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评价考核指南》,如规定外科学缝合、打结及心肺复苏等,内科学胸穿、腹穿、腰穿、骨穿等掌握程度及操作熟练程度。③出科考试要做到组织周密、合理安排、规范操作、突出实效,目前临床能力考核评价指标和方法全国尚无统一标准,各高校自成体系。为确保国家授予学位的统一性和公正性,应由相关部门建立客观、公正、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方法,将指标细分、赋值,采取百分制计数,利用加权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三、总结
急救医学专业范文6
本文依据Wind资讯提供的资料,通过对抚顺特钢的年度报告进行钢铁行业、资本结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并与行业中领头羊宝钢集团和行业的平均值进行对比,找到抚顺特钢公司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的建议,使公司在竞争中能够健康平稳的成长。
【关键词】
行业分析;建议;学生就业
1 公司简介
抚顺特钢是大型特殊钢重点企业和军工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的“特钢摇篮”,先后为我国冶炼出了第一炉不锈钢、第一炉超高强钢、第一炉高速钢、第一炉高温合金,并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导弹、第一艘潜水艇和多项国家重点国防工程提供了大批关键的特钢新材料,是我国军工特钢材料的主要单位,行业领先地位突出。目前公司的军工产品占收入比重约10%-15%,目前我国武器装备所使用的特钢材料中,有80%左右来自公司,公司还提供了国家重点航天航空材料用量的50%以上,其中“神六”飞船及其运载火箭均采用了公司的高温合金、高强钢、不锈钢等多项特殊钢新产品。
2 财务分析
通过对抚顺特钢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分析及与行业平均数据、行业中最好企业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抚顺特钢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比重过高的问题,这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钢铁行业是传统的重工业行业,一般其资产结构中非流动资产比重较大,而流动资产中存货的比重较大,通过图1.1可以看出,抚顺特钢的非流动资产远远低于行业领头羊宝钢股份。具体对流动资产进行分析(表1),抚顺特钢的货币资金是宝钢股份的一倍,虽然货币资金能降低风险,但持有过多的资金会影响公司的收益和规模的扩张。宝钢的存货也高于抚顺特钢,它占的资金超过一半,抚顺则低于一半,说明两者在经营规模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两者的应收账款持有比例几乎持平。综上,抚顺特钢流动资产有过多的资金,存货持有量相对来说较少,可以看出经营管理者是保守派,应该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这样才能扩大公司的规模。
抚顺特钢的资产负债率较大,超过60%,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要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通过调查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50%左右,所以适合的负债不仅可以减少风险,而且可以提高公司的价值。
从上图可以看出抚顺特钢的流动比率逐年增高,短期偿债能力增强。但是与行业均值比较稍低些,没有达到行业的平均水平。比宝钢的流动比率高些,比宝钢的偿债水平稳定。总之,抚顺特钢的偿债能力还有提高。
经过分析可知,抚顺特钢流动比率近三年比较稳定,主要因为经营和财务政策没有太大的变化。其比宝钢的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要好,但是仍然没有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因此,抚顺特钢需要增加变现能力较好的流动资产,以避免出现重大恶劣事件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从2008、2009、2010这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抚顺特钢的存货周转率处于下降趋势,尽管2010年相比较2009年有上升迹象,但是整体相比较同行业而言,其存货周转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公司近三年来,存货水平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对公司的经营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2008-2010近三年的财务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抚顺特钢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没有明显的变动趋势。行业平均水平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几乎接近于抚顺特钢的3倍,而相比较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的宝钢股份而言,更是如此。针对这方面而言,抚顺特钢应该高度重视。尽管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采用赊销手段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但是过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可能会反映出坏账等问题,企业营运能力的下降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
综上分析,抚顺特钢应该不断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提高其周转速度,减少资金占用。
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努力提高其存货周转率。由于钢铁企业的存货具有体积大、价值高的特点,提高存货周转率,可以减少存货流通损失、减少资金占用、节约资金。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努力提高其应收账款周转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赊销已逐渐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一个重要手段,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问题。企业应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应收账款在事前评估分析、制定事中控制策略、事后评估绩效。
比较2008-2010年这三年的数据,无论是抚顺特钢、宝钢股份,还是行业平均水平,总资产周转率都经历了下降和回升的阶段。不难看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钢铁行业也遭受一定的冲击,总资产周转率明显下降,而在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钢铁行业也有明显的好转。尽管抚顺特钢和宝钢股份的总资产周转率基本上持平,但是二者都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下,有待提高。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下面选用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方面来对比分析宝钢和抚顺特钢的盈利能力。销售净利率表示企业每元产品或商品销售收入净额所能实现的利润净额有多少。
在最近3年抚顺特钢销售情况明显低于行业均值水平,经营业绩不佳,但是却十分稳定,而相对来说宝钢股份明显高于行业均值,从08年到10年有明显的增长幅度,说明经营业绩稳步上升。2个企业形成鲜明的对比。抚顺特钢业绩稳定,若要提高销售净利率,必须从净利润着手,降低成本是首要的。
虽然抚顺特钢2008年的每股收益增长率同时超过了行业均值和宝钢,但是2009年已经下降至低于宝钢的增长率,成为负值与行业的差距也已经缩小。至2010年,抚顺特钢的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已经低于宝钢和行业均值。可见,企业的获利能力正在逐步下降,虽略有提升,效果也不甚明显。
2008年抚顺特钢净利润增长率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发展迅速。但2009年急剧下降,使其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并且出现负增长,虽然2010年略有提高,但是仍与行业平均水平及宝钢相差甚远。
抚顺特钢2008-2010年的营业利润增长率持续为负值,2008-2009年迅速下降,但是2009-2010年上升却是十分微弱。恢复能力不及宝钢及行业的总体能力。持续亏损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抚顺特钢的销售增长率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发展趋势与行业一致,虽然略低于行业基本水平,但是相差不大,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008年-2010年企业的资产规模一直在增加,虽然2008-2009年略低于行业均值,但是2010年已经与行业水平基本一致。同时,与经济效益较好的宝钢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最近三年抚顺特钢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明显要高于宝钢。但是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资产规模扩张已经明显放缓。
2008年及2010年抚顺特钢的销售增长率均高于总资产的增长率,可见公司的销售增长不是主要依赖于资产投入的增加,具有较好的效益性。每股收益增长率与净利润增长率基本一致,说明该公司这三年股东权益增长主要来自于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的利润,说明企业经营稳定正规。同时净利润增长率高于营业利润增长率,反应企业的净利润的增长不是主要来自营业利润的增长,表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营业利润增长率低于销售增长率,说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低于营业成本、营业税费和期间费用的增加,说明企业营业利润增长的效益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对抚顺特钢的增长能力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即该公司的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与同行业相比还是比较优异的,没有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净利润、营业利润的增长却明显低于行业水准,说明企业的效益性较差。虽然销售扩张、资产规模扩大却无法支持企业较高的收益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国际金融资本炒作海运和大宗商品价格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对国际矿业垄断过度依赖而缺乏上游产业链战略调控能力,目前钢铁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时期。企业应该寻求合理的战略模式,寻求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