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1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影响经济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我国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口号,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宏观的经济意义重大。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看,作为人类生活的起点,农业满足了当时的人类生活需要,农业是影响人类的发展的主要的因素。在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直到今天的科技文明社会,在工业社会之前农业社会对国民经济的生产总值占主导的地位,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还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带动人们向下一个时期发展,带动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的各方面发展。在工业化以后农业的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这不是代表农业不再重要,只是制造业和商业抢占了农业的主体地位,工业需要农业提供主要原料同时工业也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农业的地位是无法代替的。
2农业对经济的贡献
2.1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直接和间接原料
农业为工业提供了主要的原料,促使工业的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2010年,轻工业的产值仍有2/3是农业提供的主要原料,工业部门的1/5的部分和农业提供的农产品有关。例如:玉米已经有了可以制作布料的技术的发展、榨油技术、农业的原料提供,多数是为轻工业提供的。轻工业是工业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体现了农业的重要性。虽然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的地位不再是主导地位,但是中国的农业仍然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2.2农业为国人提供主要的粮食
无论经济怎么样进步,农业在粮食提供上始终是占据主导的地位,人类主要解决生存的问题,主要是温饱问题,只有解决温饱问题人们才能生存,例如:袁隆平在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并且中国也进行技术共享,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只有解决温饱问题,才能追求更多的精神需求。只有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进步才能促进工业的发展,才能使的商业的进步。
2.3农业市场贡献
农业的市场贡献通常指农民的消费水平。农民需在市场购买农业生产的原料和设备,例如种子、化肥、耕地的农机具等,还有农民购买日常用品的消费水平。中国有着七亿的农民,是消费主要群体。农民的消费可以带动工业的发展,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成了国家主要的关注对象。农民进行生产不仅为工业提供相应的原料,还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农村市场。
2.4要素方面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进步,生产力发展快速,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很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有很大的进步,逐渐由单一的公有制向所有制发展,带动乡镇企业的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产力随着经济的进步也远远大于生产关系,劳动力转向城市。由于经济资本的不断积累,农民也会考虑向城市工业转型,通过农民拥有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进行转型,不仅为工业提供资金和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动了工业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工业的实力。
2.5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外汇的贡献
在我国紧急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比较薄弱,想要发展工业就必须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从而使我国的外汇短缺。而当时国民经济农业占主导的地位,我国外汇还不是优势,初级的产品成了我国的外汇主要来源。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外汇收入都是农业提供的。中国的农业发展为非农业提供了基础并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非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步,在外汇的结构当中农业的外汇贡献也开始变小。
3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个大国,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人口吃饭问题,才能向他领域进行发展。作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农业为轻工业的主要原料,也为第二和第三产业提供比较广阔的市场,是我们国家原始积累的必要件,也是支撑我国经济的保证。农业的顺利发展有利于其他企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速度也能体现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例如工业对农业机器的生产,如果工业技术比较发达就能生产出先进的机器,促进农业发展。
4结束语
我国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是靠农业起步的。农业可以解决认得温饱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农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原始资金的积累就谈不上什么工业化和现代化。虽然我国属于现代化的经济,但是也不能忽略农业的作用。农业是保障,如果只是注重二产和三产的发展,不去发展农业,科技虽然进步但是没有为农业服务,大量的劳动力还停留在农业,从而阻碍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农业经济,关注三农问题。我国拥有7亿的农民,农民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关注农民问题,有力于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作者:刘昌宁 陆俊桦 于泽伟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素萍,葛明.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中国2005年、2010年投入产出表[J].江苏农业科学,2015(6):477-480.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2
一、从宏观经济运行来看农业的根本性地位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普遍认为农业是停滞的、农民是愚昧的,只有化才可以实现国家的经济腾飞,到了六七十年代对农业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为工业化提供剩余”的范围上。对农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找出发展滞后的原因从而制定正确发展政策的前提。
在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的经济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趋于下降,但是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农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再重要。农业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剩余积累,支持经济的发展,除了这种间接的工具价值之外,农业也直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农业部门的发展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发展状况。
首先是在产品方面,农业部门的产品是非农产业扩大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具体可以分为食品供给与原料供给两个方面。在食品方面,农业部门为自身以及非农产业提供粮食及副食品。而粮食是我们每天生活都必不可少的必需品,能够吃饱这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农业部门能提供超过本部门需要的食品来满足工业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基本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家来说,这一点又显得尤其重要。人口数量大、增长率高,人们收入水平又低,导致食品消费在家庭预算中占到很大比重,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粮食需求量。而且随着我国的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粮食需求只会更加巨大。近一段时期来的粮食短缺、涨价现象,更说明了农业在保证粮食供给方面的地位。
除了食品、副食品以外,棉、麻、纺织、制糖、制茶、皮革和食品工业、烟草工业都直接依赖农业来提供原材料,所以农业的丰与歉,直接会关系到这些产业的发展。
然而更重要的一点,也是常常被忽略的是农业在市场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农业部门要向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粮食和其他非农产品,另一方面农民又需要从工业部门购买生产投入品与消费品。虽然当前我国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但是考虑到我国农民的数量因素,仍然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市场,也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对国家的总需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需求量是制约国民经济良好运行与快速增长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下的外贸出口不可能无限扩大的情况下,没有农业部门的发展,真正的有效需求持续扩大就成为空想。那么就是说,农业制约并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农业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不应是我们不去下力量启动农村市场的理由,而恰恰是这种情况才要求我们去改善、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扩大有效需求,进而实现国民经济良好运行。假如我们的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那么农业部门对农业机械设备,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工业品的消费需求都会增加,这些需求都会带动非农部门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业部门的发展同时也为非农部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粮食与原料基础,所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协调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总之,国民经济的良好健康发展要求农业部门的发展,这是由农业的根本性地位与作用所决定了的。
二 从微观层次寻找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农业部门的地位与作用的发挥要求一个化的农业,要找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微观层次的细致分析是必要的。
“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之所以落后,并非是缺乏效率,相反,在给定的资本、技术、信息条件和经营方式下,农民的行为是非常有效率的”(舒尔茨)。然而一个有效率的产业为什么不能获得较快发展呢?在此处必须理解舒尔茨所说“有效率”的含义。此处的有效率是指农民在“给定的资本、技术、信息条件和经营方式下”的有效率,指的是农民对除自己劳动之外的其他投入品,如土地等的利用是有效率的。我国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须从农民、农业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方面来分析。
有人认为市场化是解决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的基本办法,认为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必然按新古典模型的利润最大化者一样行事,那么只要让农民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就可以获得效率。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农场,这种看法可能较贴合实际,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家庭小规模经营占主体地位的农业产业中,情况会有些变化。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劳动的机会成本的问题,大农户是以现行的工资率从劳动市场上雇佣工人,而小农户则是自我雇佣,很少利用劳动市场。再加上没有其他的就业机会,农民及其家庭成员的机会成本极低。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的行为就会与新古典模型中利润最大化者的行为有所差异,其目标变成了维持所有家庭成员的生存,并且对自己的劳动不计成本。所以,只靠市场化是改变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状况的。
另外,传统的农业技术原始,又受到条件以及制度因素的约束,农民的生产率及收入水平上不去,农民也经常处于生存的边缘状态,抗灾能力差。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农民就形成了一种回避风险的本能,力图通过回避不必要的风险来减少产量的不确定性。确切地说,农民为了避免可能的短期重大风险损失而愿意损失某些长期利润。在这一点上,农业经济也与不确定情况下的完全竞争模型不相一致。
农民对风险的厌恶,以及极低的劳动机会成本,造成了农业中资本品的投入偏少,而劳动的投入多。对农业中资本品投入的局限性约束了农业的发展。在这种以劳动和土地为主要投入品的情况之下,因为土地的数量不能随人口的持续增长而增长,所以农业的总产量必然受到土地数量的限制,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多必然会出现整个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递减。技术进步及其他非劳动投资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变化缓慢,不足以抵消这种收益递减的趋势,所以长期以来,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基本稳定,而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结论,在农业生产问题上,市场失灵了。 三、政府应该在一些的领域加大投入促进农业
国民的快速健康发展要求一个化的农业,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然而农业以及农民的内在特征注定了农业中投入不足,不能自发地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与收入的持续增长。只靠市场的刺激不足以实现农业发展,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成为必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结合农业的特点与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加大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
首先,应该结合我国人多地少、就业压力大的特点,加大技术领域尤其是遗传、高产种子等领域的投入,冲消由土地面积局限所带来的边际收益递减。
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源泉,会提高“生产函数”,无论体现在某些生产投入上还是作为一种看不见的变量的移动。传统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民以土地和劳动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技术长期停滞、生产率低下。现代化的农业要求物质投入的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那么技术进步如何实现呢?“需求拉动”认为主要的作用应归功于经济力量,引起技术变革的新发明所必要的投资是对市场力量的反映。在农业中,由投入价格比率所表示的资源相对稀缺程度变动,会引起和促进是用较廉价和丰富的要素替代稀缺而昂贵的要素的技术创新的引致需求。那么,对于劳动稀缺经济以及土地稀缺经济就会分别产生以节约劳动和节约土地的技术需求。“引致需求”技术创新理论的依据是新古典的假设模型,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市场发挥作用”,而且市场价格要反映私人与社会的机会成本。
在我们国家则要考虑这种前提假设的正确性。小农户在采用新技术时,如新种子,往往要考虑风险,要考虑试验创新的成本。也有的是根本买不起稀缺的投入。实际情况是他们要么不用,要么观望大农户的实验来回避风险并降低固定成本,这样也使得大农户通过采用时差占有了创新租金。由于农民的生产目标并非“利润最大化”,以及社会上又基本没有其他的就业岗位,造成劳动的机会成本极低,再加上小规模经营的农民对于风险的厌恶,都导致了对于新技术的市场需求力量偏弱。“一个有效率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体制基础之上的。如果价格不能正确地反映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技术进步就可能与要素稀缺状况不一致,导致农业发展的低效率”。
为了使科研技术工作与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的需求相一致,则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刺激机制。加大科研领域的投资,特别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与要素比例要求相适应的技术领域的投资,并采取措施来鼓励农民对新技术使用的积极性,降低其使用的风险和成本。
其次,加大农村基础建设等集体投资,如对山、水、农、林、路以及电网等的改造投入,来弥补农村集体投资的不足。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农业中的情况是,劳动力缺乏激励所引起的劳动者偷懒抑制了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并且使生产率低于可能的水平。实行以后,把报酬与个人责任联系起来的制度体系在农业生产中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这是因为对集体劳动者的监督会引起高成本与低效率,并且良好的农业耕作技术要求农民对生产的细节加以关注。在1978到1984年间就看到了我国农业的生产率与产量急剧上升。
的引进与由此所引起的个人激励的加强固然对当时生产率与产量的上升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集体化时期所积累形成的农业资本存量。1978年到1984年间农业产量的增加速度表明集体化时期所进行的投资把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大大前提了。比如,当时所兴修的一些水利工程、土地平整、集体积肥以及土地的半闲置状态都对生产潜力的提高做出贡献。等于是改革前期的这些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在改革后得到实现。
自从1984年以后农业产量的增长率开始慢了下来,在此期间并没有看到农民积极性的丧失,究其原因应是累积投资作用发挥殆尽的缘故,而在新的制度下又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能有效提供农村基础建设集体投资的机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上说是一种统分相结合的土地承包制度,制度中包含国家、生产队以及农户三个主体。对于、水利工程、农田改造等集体效益好而微观效益差或者是投资巨大的项目,应该由集体来负责投入。
而在近年发展实践当中,出现了集体投资投入的缺少。前几年是由于村委会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不透明导致的集体资金不能正确使用,到后来国家出于对农民减负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把集体提留降到了最低限度,也就不可能有集体项目的改造与建设。伴随着联产承包中个户的利益被激励,我们看到的是个体只是关心自己的责任田,而对集体工程漠不关心。就水利工程而言,在公社化时期所建立起来的水利设施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升级,反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吞与破坏。
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公共投资,从提高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来看,增加农业中的集体投资势在必然。现实情况来看,政府与个户都不可能负担起进行集体建设的重任,那么必然是要求政府来充当这一集体投资者,来对农村中的水利、农田、森林、公路等基本建设进行投资。
总之,从农业的根本性地位与作用看,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从微观角度看,农业产业以及农民存在自身解决不了的,市场在技术以及公共投资领域失灵了,客观上要求非市场的力量——政府进行干预。政府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户对先进技术利用方面的支持,应该加强农村基础公共建设的投资规模,来带动农业的良好发展,带动农业的现代化,进而实现国民经济个产业的良性互动循环,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
[1]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 桑加亚.拉尔. 学前沿[M].梁小民.译.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出版社.
[2]齐良书. 发展经济学[ M]. 中国发展出版社.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3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农业发展 稳健 回归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 农业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在不断释放,都最终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农业始终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发展循环经济,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长久的动力。
二、指标描述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它关心的重点是物质方面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衡量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为GDP。农业增加值反映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是农业发展的最主要指标,用AGR表示。本文对各地区生产总值和农业增加值2006年末的横截面数据进行研究,获得数据如下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
三、经典回归分析
以GDP纵坐标,AGR为横坐标,画出二者的散点图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和农业增加值间有正相关关系,且广东、山东和江苏三省的数据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数据,究其原因,这三省处于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农业现代化较好,而且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 ,因而农业发展较好,GDP也较高。这种数据的存在必将影响经典的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结果,但是这三省都是经济大省,故分析时不能随意将其删除,需要对其进行基于异常值的回归分析。下面我们对其分别进行经典的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和稳健回归分析,并对二者进行比较。
用Qstat软件分析,进行经典回归分析结果拟合方程如上表
GDP=1107.96+7.90AGR+ui
T 0.8301 5.8586
P 0.4133 0.0000
由软件输出结果F=34.323,对应的p值为0.0000,模型显著,但调整决定系数 为0.5262,即自变量AGR只能解释因变量GDP的52.62%,模型拟合效果不佳。
由Qstat软件输出的诊断图如图2
由学生化残差图可以看出存在异常值,致使拟合的回归直线向上偏离大部分数据。
四、稳健回归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数据中存在异常值时,LS估计的结果显著变坏。但是,基于异常值的稳健M估计受异常值的影响不是非常明显,即起到抗异常值的作用,下面进行稳健回归.
由QSTAT输出的结果可拟合回归方程为:
GDP=934.61+5.62AGR+ui
T 1.4815 8.8108
P 0.1493 0.0000
由F=254.47,回归模型显著。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8942,即自变量AGR可以解释因变量GDP的89.42%,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由Qstat软件输出的稳健回归的诊断图如图3。
有诊断图可以看出,基于稳健估计拟合的模型并不受异常值的影响而使回归曲线向上偏移,而是将异常值的影响减小。
五、结论及建议
1.由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本文采用经典回归农业增加值只能解释GDP的52.62%,若采用M估计农业增加值则能解释GDP的89.42%,因而M估计性能更好一些。
2.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巨大。从稳健估计得出的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农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单位,GDP增加5.62个单位。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扩大,但农业的发展仍然是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因子,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3.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通过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分析,亦为如何更快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即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使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在经济增长中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斌会:经济管理模型的多变量统计方法及分析系统TSTAT[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林卿等: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经济可持续发展论丛[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4
关键词:协调发展;创新;装备制造业;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强盛,我们的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都保持在9%左右,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实力已经和解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逐步强盛,就是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的结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来说,我们的经济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国民经济还不够强大,我们国家还需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这个范畴,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内部又分为许多行业,如农业中的饲养业、林业、种植业;工业部门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等;商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等。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1.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大量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既要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农村居民自用部分外,还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粮食、禽畜等产品作原料。另外,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除农业、工业之外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等行业,也在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交通运输业,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经过运输,才能从生产地运到销售地,运输业如果发展不够,就会有一些产品运输不出去而无法销售,会制约生产的发展,所以运输业是和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是相互联系的,需要相互的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所谓结构合理,就是它们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比例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相互满足需要,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某一种数量的商品不能满足购买者需要,它们的价格不仅会上涨,甚至购买不到,这就会影响购买者的生产;如果某一种类的产品生产过多,大量被积压,这又会造成物资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的大量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为了能使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合比例的状态,国家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各产业及其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2.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处于国际前列。然而,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有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对于我国来说,机遇、挑战并存。我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这既是我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内来说,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日益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5
Abstract: This project is to mainly provide a pesticide release device with low price, reliable technology, performance safety for farmland whose air circulation is slow, and planting base, and it will have a high efficiency and non - residue. Now the pesticide spraying is not standardized, there are Kun, sulfur, lead, copper and other harmful substances in pesticide and more than one thousand kinds of artificial or non artificial organic, inorganic compounds which are harmful to human beings or the environment. Unreasonable pesticide spraying has caused great pollution and wast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is also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It is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pesticide residu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a high degre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esticide release, protect human health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China's ecological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in Tai'an City.
关键词:创新高校;农药释放机;声波
Key words: innovation university;pesticide release machine;acoustic wave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099-02
0 引言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向来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件。农业对于中国来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大厦的基石。农业对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是人类社会的衣食所需、生存的根本;农业还为工业等其它产业提供大量的生产原料;整个国民经济能否不断发展与进步都是需要靠农业的发展来支撑和保障。
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其它国家,都有一条适用于任何时间的经济发展规律――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是人类给定的,作用也不是人类自说出来的,而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这种性质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到能把石头、泥沙、水通过工业的加工变成面包、馒头等保证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r业基础地位才会动摇。
我国的具体国情更是决定了农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但我国的农业发展仍然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华北的旱灾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化肥、农药、兽药、农膜等的过度使用,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农业污染。农业污染已给我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农业污染的危害是化肥、农药等过度使用产生的水土和空气污染;二是农产品污染。农业污染已经给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带来破坏性影响。全国每年农药、杀虫剂使用量除30%多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3.3万公顷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污染已经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还有,我国农产品中药残超标问题依然严重,直接威胁着人体健康农业污染物未经处理排入各种水体;加之公共卫生设施落后,农村大量人口饮用水不安全。
对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农业和农业污染问题,依然十分棘手。分析原因,不难发现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必然要坚持农业精细化管理,提高产量除了培育更加优质的作物品种,施用农药化肥不可避免。但是随之而来的农业污染又不容忽视,甚至已严重污染环境资源以及我们的健康。对于农业发展和农业污染之间存在的矛盾,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超声波农药雾化释放机项目就是基于此提出并进行研发的。本项目的提出和完成,可大大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在农药的使用中,达到除去农作物病虫害的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药污染的产生。间接的在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做到对环境的低污染。
下面就超声波农药雾化释放机项目的研究依据、意义以及其性能和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介绍。
1 本项目研究的科学依据和意义
本项目利用高频振动添加农药粒子到空气,当电流通过传感器,它就会产生一系列快速变化的人耳听不到的声波,使空气中分布很多非常细微的农药粒子,农药粒子在空气中无规则运动,遇到农作物的茎叶并吸附上去形成一层很薄的膜,是植物能有效的吸收,不会因农药使用过量而残留在植物表面。
2 本项目的重点
本项目的重点在于超声波的发生装置,能产生稳定、高效、安全的高频振动。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它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与振动频率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湿度,这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我们的超声波农药雾化放机就是借鉴并利用了这一原理。
现有的农药喷洒装置多为人工使用非常简陋的喷壶、机器利用压力直接将农药通过喷头或飞机等直接喷洒在农作物表面。其对农药喷洒的操作人员的健康造成伤害同时效率非常低下,甚至在农作物表面大量残留并且会顺着茎叶流进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3 本项目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项目前期通过团队已经积累的大量科学资料和研究成果来寻找较为合适安全的超声波发生装置,中期将通过大量的实验来确定最终合适的超声波发生装置,在后期将进行机器的定型、组装、调试。
4 本项目的特点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特点是成本低廉、效率高、农药使用量少、无污染、无地域限制,广泛适用于各地的塑料大棚、种植基地等空气流通较缓慢的区域。
创新之处在于只需设定时间打开开关,无需操作人员在场,利用超声波振动将农药变成直径很小很小的微粒,通过空气传播是农药直接吸附在植物的茎叶表面。保护操作人员的同时还具有低成本、无残留、无污染等优点,与传统的农药喷洒装置有本质的区别。
5 已有的研究基础
本人具有完成该项目所需的各项基础。现就读于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成绩优异,物理、数学等学科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平时也多涉猎相关知识领域。本项目为知识理论转变科技产物,借助我校的实验室、图书馆等优势资源,理论性资料、研究准备充足,可行性高。同时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并获得老师认可。
本项目具有完善的计划和准备。初期项目思路清晰,准备充足,重点部分已完成技术理论上的论证,并制造出模型。同时通过学院实验室进行定型、组装、测验,完成制作产品实物,进行了改进期测验,为期3个月。产品质量性能良好,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6 与实际结合情况
为验证超声波农药雾化释放机项目的实用性和市场前景,我们团队在山东省泰安市进行了针对性调查分析。通过调查显示,泰安市现有耕地面积343万千顷,其中塑料大棚、种植基地等适合使用该产品的土地面积也有10多万千顷,并在逐年增加。且泰安市有常住人口500万以上,每天所需的各类农产品更是不计其数。本项目的出现能将会使泰城农业生产现状焕然一新,使泰城500多万人口食用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调查结果反映出的良好结果,使我们的项目研究得到了充分肯定,也使我们更有自信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向全国,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军,赵景波.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5(12):2376-2377.
[2]刘贺清,熊娅,梁康强,贾立敏,宋英豪.低频超声波预处理污泥的实验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11):5-8,24.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6
(一)保险业的依存度分析
由系数aij构成了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反映了投入产出表中各个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是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数据。依据公式(1),我们计算2002年我国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1所示。
从表1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看出,保险业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的直接依赖程度最强(0.1375),即每生产1万元的保险产品,需要直接消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1357元,其次是工业(0.1248),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住宿餐饮业(0.1052),房地产(0.0926),租赁与商务服务(0.0569)。最弱的是农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旅游业以及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产业。由此可以推断,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住宿餐饮业,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的影响比较大。保险业发展处于数量扩张,营业网点的建设需要房地业的大量投入,另外也说明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保险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保险业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重要性最弱。
从表1其他产业对保险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看出,各产业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都不大,说明保险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保险业对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为0.0314。其次是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以及旅游业,分别为0.0253、0.0196、0.0175、0.0160。其他各产业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直接消耗系数基本都不超过0.01。这也从侧面说明,要发展保险业需要引导各产业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消耗需求。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I为单位矩阵。
因为完全消耗系数主要是建立在直接消耗系数的基础上的,所以保险业的完全依存度与直接依存度基本一致。
(二)保险业的直接关联效应分析
保险业既是产业链中的要素供给者,又是市场需求方。作为供给者,它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要素的投入(保险产品)来确立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而作为需求方,它则通过对其他产业产出的消费来显示其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在依存度的基础上,我们计算出了保险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和直接后向关联指数。
通过计算,得出保险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为1.1189,直接后向关联指数为0.6208。保险业为前向关联效应大而后向关联效应小的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保险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要高于和上游行业的关联。这与现实是相符的,保险业属于客户依赖型产业。
(三)保险业的完全需要系数分析
(I-A)-1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也称完全需要系数矩阵,记为[AKB-],其元素称为完全需要系数b。完全需求系数
从完全需要系数表(表2)中可以看出,保险业增加1单位最终需求对保险业本身带动作用最大(1.0420),其次是工业(0.6717),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0.2103),而对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业的带动作用最小(0.0000)。相反,其它各产业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最大的也是保险业本身(1.0420),其次是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0.0320)、租赁与商务服务(0.0272),旅游业(0.0259)、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0.0245),农业的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最小(0.0050)。
通过对保险业的产业关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保险业发展对各经济部门有较强的依赖性,意味着保险业对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带动作用。可以预计,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各经济部门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提高,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将扩大,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开拓;同时,保险业的发展对其他部门的消耗需求将大大增加,保险业将成为推动力量更大的重要产业。但要使保险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能充分发挥,目前情况下,除了必须依赖市场经济内在力量之外,还需要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和引导。我国是农业大国,约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农业保险、针对农村人口的保险将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二、保险业的波及效果分析
利用投入产出表推算出来的参数,研究表中某些数据发生变化时对其他数据发生的影响。这就是波及效果分析。这种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当某个产业的生产活动发生变化时而对其它产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或某个产业生产活动受到其他产业生产活动变化的影响。二是当某个或某些产业的最终需求发生变化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所产生的影响。三是当某个产业的毛附加价值发生变化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所产生的影响。
(一)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1.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分析。感应度系数表示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第i部门需要提供的投入量,因此,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第i产业部门受其它部门的需求感应程度,即该部门受其它部门的拉动能力,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越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在目前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影响力系数越高的产业对保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越重要,因而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公式(5)、(6)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
从表3可知,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明显地集中在工业(5.5851),说明工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这是合情合理的。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0.5458)处于第10的位置,相对而言,保险业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挥的瓶颈因素。同时我们注意到,保险业的Ei<1,说明保险产业的感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0761),仅次于建筑业(1.3339),工业(1.2743),租赁与商务服务业(1.1550)。这说明保险业对国民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保险业的Fj>1,说明该行业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可见,我国保险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虽不及建筑业和工业那么明显,但从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来看,随着保险业的快速深入发展,其影响力也必然得到增强。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相关数据说明,保险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国民经济对保险业的拉动作用。这跟政府倡导的加大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持的政策是一致的。而保险业自身的发展不能等待国民经济发展之后,依靠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来发展保险业,而应该采用主动发展的模式力求自我发展。
(二)最终需求对保险业的生产诱发作用分析
各产业部门的产品不是满足中间需求就是满足最终需求,但是,其生产水平由最终需求所决定。因此,通过计算生产诱发额和生产诱发系数可以揭示各产业部门的生产额和最终需求之间的联系。生产诱发额指的是某项最终需求构成项目(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的变化引起某产业生产总量的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因为生产诱发系数反映各最终需求项目诱发各产业生产作用的大小,从表4的结果可知,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以及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分别为:0.2237、0.7479、0.1144和0.2966。其中,保险业用来为消费过程和最终使用服务的份额都不大,而为生产过程服务的份额相对重要。但总的来说,各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作用都比较小,这可能与保险业的最终需求率低有关,通过计算,保险业的中间需求率①为1.1189,而最终需求率只为0.6208。
从表中我们还知道,一单位最终使用对工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0.9535),其次是建筑业(0.7676)。其中,消费对工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0.6737),资本形成对工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2.5265),出口对工业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0.3886)。
三、主要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住宿餐饮业,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的影响比较大。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保险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需求越来越高。保险业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重要性最弱,有必要加快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其它各产业对保险业的直接依存度以保险业本身为最大,其次是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以及旅游业。保险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要高于和上游行业的关联。保险业对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带动作用,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国民经济对保险业的拉动作用,这跟政府倡导的加大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持的政策是一致的。但是,保险业自身的发展不能等待国民经济发展之后,依靠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来发展保险业,而应该采用主动发展的模式力求自我发展。保险业感应度比较小,表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瓶颈地位突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以及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生产诱发都比较小,其中,保险业用来为消费过程和最终使用服务的份额都不大,而为生产过程服务的份额相对重要。
注释:
①第i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就是第i产业的中间需求和总需求之比。最终需求率=1-中间需求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志学,尤勤,谷雅琴.运输邮电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分析[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1995.
[2]张华初,李永杰.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7(4).
[3]刘思.中国体育事业投入产出数据包络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
[4]赵尚梅,王平生,陈曦.山东省保险业同其他产业关联性的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05(3).
[5]金德环,田大伟.上海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度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