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

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范文1

家校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联动培养就是家校双方在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携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多元培养、联合互助、协调一致、共同教育。通过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家校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保证教育方法、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时空上的衔接和拓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本研究在调查广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家校合作”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从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中学部)、广州市华颖外国语学校(中学部)、广州市第六十七中学随机抽取被试。发放问卷660份(教师版120份、家长版540份),回收问卷568份(教师版97份、家长版471份),回收率86.06%。有效问卷482份(教师版86份、家长版396份),有效率84.86%。

2.测量工具

采用根据福建师范大学张达红、华东师范大学陈源声硕士论文中的问卷进行整合、修订后的调查问卷,分教师版和家长版两个版本。

二、数据分析

由表1可见,90%以上的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或重要。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但究竟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却只有1.87%的家长表示对心理健康知识非常了解。

由表2可见,79.07%的教师和81.31%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此外,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选择对方是主要负责人的百分比高于选择自己是主要负责人的百分比,可见,学校和家庭存在相互推卸责任的心理倾向。

由表3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有90%以上的人认为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家校合作”是非常迫切或迫切的。这说明,家校双方具有合作愿望和合作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共识。

由表4可见,73.48%的家长和26.74%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是教师的助手,这不仅反映出家长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也体现了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把自己放在优势或支配地位,没有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因而不利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家校合作的改善。

家校双方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相对于家长,教师沟通的内容较均衡,除了学习情况,还会就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话题与家长进行沟通。由表5可见,在学业压力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仍有50.25%的家长认为学校应加强学习方面的精力投入,却只有28.28%的家长认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相比之下,教师对心理健康及习惯方面的重视度较高,体现了教师具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于影响家校合作因素的问题,51.16%的教师和67.68%的家长认为影响家长和教师沟通的最主要因素是工作太忙。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长和教师在工作中都有巨大的压力,工作繁忙是不争的事实。但家长和教师都存在为自己推脱或找借口的现象,如有些家长认为“家离学校远”、“文化程度低”影响了家校合作,有些教师认为家长“不配合”。如果教师真正为学生着想,主动与家长沟通,家长是不会“不配合”的。同时,“家长不配合”和“老师不欢迎”这两种相对因素的选择也反映出家长与教师之间存在一些误会,亟需真诚沟通。

此外,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均认可电话和校讯通在家校合作中的便利性。对于家长开放日和讲座,仅有少数家长(11.36%,12人)和教师(13.95%,45人)认可其有效性。家长和教师普遍对家访的作用持否定态度,原因却不同。教师认为家访耗时多,效率低;而家长认为教师家访带有功利性,对于单亲家庭而言,还可能会触及隐私。对于邀请家长到校面谈,家长以为会受到批评,在心理上有抵触情绪,建议教师事先做好沟通,避免家长误会。

三、结果讨论

1.合作理念缺乏科学性

调查发现,16.67%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老师的责任,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5.81%的教师认为没必要与家长合作,这既夸大了学校的作用,又完全忽视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

2.合作内容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延续性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渐进性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活动遵循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系统的体系设计出来。但已有的活动内容庞杂零散,随意性较大,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延续性,这必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3.合作方法缺乏互动性

家校合作实践过程中主动权常常掌握在教师手中,家长在合作中处于被动状态,缺少协商解决问题的互动机会,这种不对等的地位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无法使教师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因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4.合作途径缺乏多样性

家校合作最常见的方式是家长会、打电话等。合作渠道单一已经成为制约家校合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影响到合作的内容与深度的拓展。

5.合作机制缺乏规范性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负责心理健康家校合作工作的职能部门,家校合作活动多处于自发、松散状态,缺少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对其进行总体规划与管理。因此,家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容易产生推诿现象,从而影响活动组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6.心理健康活动主体受忽略

在家校合作中,大家关注的都是学校、家长应该怎么做,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体――学生。学生在各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开展相应的活动,真正回归到主体需要上。此外,针对特殊情况,如单亲家庭的学生,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计划。

7.师资力量薄弱

家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其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在调查中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优良师资的缺乏,成了制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四、建议与对策

1.强化合作观念,明确职责

家庭和学校要树立家校合作的理念,明确职责,既分工又合作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合作的计划性、延续性和系统性,努力形成真诚平等、双向互动、同步协调、共同负责的局面。

2.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

只有建章立制才能构建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才能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首先,建议政府教育部门将家校合作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以评促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其次,建议学校建立由校领导挂帅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统筹规划、整合校内资源、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再次,建议引入督导组织,邀请心理专家进行定期指导和监督。

3.以家长学校为阵地,提高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家长学校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孩子共性的基础上,根据家长遇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协助家长共同解决问题。此外,可以让有经验的家长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这样更有说服力,效果会更好。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助人自助”,因此,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意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根据年龄段和教学进展设置适当的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项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情境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理念上的认同,进而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达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5.建立心理档案,完善预警系统

学校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开展心理普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随学籍档案一起流动。这样不仅能帮助老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能对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提供帮助,既避免了因问题发现不及时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又能避免重新收集信息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6.创新沟通途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迫切需要我们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拓展新渠道,做到与时俱进。如利用家长QQ群、飞信、微信、网络视频等载体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便利的信息渠道。

7.优化师资队伍

优化师资队伍是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学校而言,现阶段的迫切任务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培训结束后通过正规考核或资质评定方可上岗。其次,政府教育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资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和晋升制度。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l984.

[2]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2).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中国网,2010-3-1.

[4] 陈源声.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初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 高职医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调查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及期望,有效开展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进行此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在校中专生、高职生和大专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48份,回收有效问卷612份,回收率为94%。被试年龄范围15-22岁,平均年龄(18.86±1.61)岁。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态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评价、对心理求助的态度及求助情况、对心理健康教育及教师的期望与建议等。

2 结果

2.1 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 对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的总体感觉的评价:2.3%的学生认为好极了;12.1%的学生认为精神很好;38.1%的学生觉得精神不错;40.5%的学生认为精神时好时坏;5.7%的学生觉得精神不好;1.3%的学生认为精神很不好。

是否由于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而感到需要帮助:26.6%的学生认为需要帮助,并寻求过帮助;34.6%的学生认为需要帮助,但未寻求帮助;1.1%的学生认为有严重的问题;25.5%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问题,12.1%的学生觉得没有问题。

是否曾感到将要精神崩溃或接近于精神崩溃:15.2%的学生认为在过去的一年里确实感觉如此;18%的学生一年以前感觉如此;66.8%的学生没有此种感觉。

2.2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态度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见图1。

对心理健康课是否感兴趣:26.3%选择非常感兴趣,48%选择比较感兴趣,23.4%选择一般,2.3%选择不感兴趣。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加重师生的负担:10.9%赞成,73.9%不赞成,15.2%不清楚。

96.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83.2%的学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辅导员工作更好地开展,94.9%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品德塑造、智力发展、个人成才有重要影响。

对学校心理网站建设情况:8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建立心理网站,55.4%表示会经常浏览心理网站,13.2%表示不会浏览,31.4%不清楚。

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搞形式,专业教育才是根本:8.2%的学生赞成此观点,86.6%不赞成,5.2%不清楚。

2.3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评价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评价:0代表不好,10代表非常好,见图2。

61.3%的学生认为学校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太少;70.1%的学生认为部分学科任课教师注意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56.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渗透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课开设情况:46.1%选择没开,49.3%选择1次/周,4.6%选择1次/2周。

学生上心理健康课的状态:22.2%的学生认为状态很好,70.4%的学生认为一般,7.4%的学生选择状态不好。

心理咨询室开放情况:63.4%的学生明确咨询室有固定的开放时间,26.8%认为咨询室开放时间不固定,有时找不到老师;9.8%选择不开放。

2.4 对心理求助的态度及求助情况 假如学生面临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时,是否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50.8%表示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很正常;11.9%表示不会,自己不能接受;10%表示不会,怕别人对自己有看法;27.3%表示不清楚。

是否寻求过心理咨询师或精神医生的帮助:5.2%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曾求助过,5.6%表示在一年以前求助过,89.2%没有求助过。

假如学生面临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需要帮助时,优先寻求帮助的情况:6.5%的学生选择优先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67.3%优先寻求朋友的帮助,22.5%视情况而定,3.6%会着急想法解决,不求助任何人。

对好朋友求助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反应:59.5%认为很正常,自己有问题也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37.6%认为很正常,但自己有问题不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2.6%认为不正常,暗地思量好朋友肯定心理不正常,但继续与他交往,0.3%认为不正常,不再与他交往。

当好朋友因为心理困扰求助于自己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83.7%的学生表示会建议好朋友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5.7%表示不会建议他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10.6%表示不清楚。

假如好朋友要自己陪伴他去咨询心理老师,94.8%表示很愿意陪他去;2.5%表示不愿意去,碍于面子才去;2%表示找个借口拒绝;0.8%表示直接拒绝。

2.5 对心理健康教育及教师的期望与建议 63.2%的学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授课以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进行,26%希望以专题讨论课形式进行,8.7%希望常规授课形式进行,学生希望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希望增加的教育途径,见表1。

表1 希望具体接受哪些方面的教育及新增教育途径

教育内容学习咨询适应咨询人际交往情绪问题恋爱和性求职择业指导自我管理人格发展与完善其他方面

百分比59.537.681.238.436.432.527.821.23.2

教育途径拓展性课程校园广播系列讲座板报宣传心理沙龙课外活动(演讲、辩论比赛等)朋辈辅导其他形式

百分比61.534.560.336.341.649.838.24.1

76.8%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为教师和学生征订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和刊物;54.4%认为有必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84%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在职进修与培养工作,他们希望心理教师具备的素质,见表2。

表2 希望心理教师具备的素质

内容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技能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为亲、态度和蔼真诚待人,表里如一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其他

百分比85.471.776.583.176.561.62.6

3 结论与建议

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好时坏,不容忽视。学生自认为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比较多,事实上,他们的了解大多比较零散、片面,甚至有些观点是错误的。他们自认为很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又不能真正做到,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他们希望通过正规的、系统的、专业化的教育学习更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依据学校的教育目的和要求,合理安排显性教育。显性教育主要包括个性化心理咨询、课堂教学、学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等[1]。学校已开设的心理健康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要注意避免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课堂的教育效果;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咨询,包括学习、适应、压力与情绪管理、恋爱与性、求职择业指导、自我管理、人格发展与完善等方面,预防、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里,提高其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做好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普及教育工作,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大的思想方针政策指导下建立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模型。工作重点应放在绝大多数正常学生身上,针对少数有问题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筛查、干预机制。同时,要指导心理协会成员开展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带动心理健康氛围,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还要通过隐性教育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个性进行渗透、熏陶和塑造。隐性教育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寝室心理环境建设、各科教学渗透、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氛围教育、成长社会文化道德教育等[2]。优良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2]因此,学校要重视校风学风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班级寝室心理环境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文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各科任课教师要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身心。

大学的辅导员要把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重视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通过自学、进修、参加各种培训等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及素质,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和共情能力,热情诚恳,愿意并积极地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学生心灵的钥匙,并顺利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运动;心理健康;促进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可见,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当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除了要求人精神充沛、奋发向上、思维敏捷、情绪良好外,还要有追求之志、好奇之心、探险之勇、求实之诚、专注之境,有百折不饶的精神,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而现在的高中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有部分学生早在初中时期,就养成了不守纪律,不爱学习的习惯。在校受教师的批评多,在家受家长的责备多,在社会遭人瞧不起的多,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低,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尤其是受家庭的影响,大部分家长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的管得过严,孩子行为略有出轨,动辄打骂,不懂正面引导,使其发展为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在生活上百依百顺,只关心学习成绩,忽视品质与个性的培养,使得子女的性格趋于畸形发展,养成任性、傲慢、情绪不稳定,不够活泼开朗,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特征。这些现象与我们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人格发展出现缺陷也有直接关系。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本文仅从体育运动角度来认识怎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运动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心理建设是从心理品质方面对人进行培养,国外称为“精神力培养”,是通过教育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使人的心理品质按照期望的模式更完美地发展。而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其中必然包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能。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讲,学校体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心理疾病往往要比生理疾病对他们的影响更为严重和深远。

2、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意志。

体育运动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在参加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经常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谦虚谨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意志,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意志坚强的同时,培养学生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这种变化通过量的积累,就会逐渐形成影响人终生的性格,从而增强心理健康的功能。

3、体育运动能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也趋向冷漠。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同时,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这也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良方

现在的学生当中存在着不少的心理障碍,尤其是体现在高中时期,我就学生的典型心理障碍,结合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一些建议性的运动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除心理障碍。

1、增强信心的运动。

学习生活工作中缺少不了信心,有信心就有动力。这就需要成就感来支持信心。有些学生不够自信,老是担心自己完不成任务,老是觉得自己不行,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敢尝试一些动作技能较复杂的运动项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应该建议学生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跳绳、广播操、跑步等简单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一学就会,学生坚持锻炼一个时期,自信心会逐步得到加强。

2、消除急躁情绪的运动。

在学习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而情绪容易波动,产生急躁心理,感情容易冲动,调节不好,往往影响学习。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建议学生多参加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游泳、下棋等缓慢、持久性的运动项目。这类运动能帮助学生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经常进行这些项目的锻炼,能使学生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以改善。

3、消除紧张的运动。

学生在遇到重大的事情情绪心理过

分紧张、行为失常,常常导致结果不尽人意。这样教师应建议学生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运动,如篮球、接力跑等运动项目。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

四、结束语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与其他教学相比,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将体育教学的隐显性化,也是当前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方向所在。各学校应正视当前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的现实,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这一独特学科的优势,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红胤,胡茵.高校体育对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151-152

[2]孙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3(5):56

[3]许芳.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及途径[J].宁德师专学报,2005,17(1):39-42

[4]吴龙.关于体育课选项教学法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38-39.

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中职院校 心理健康社团

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有助于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实践服务,有利于中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心育环境和心理保健氛围,对中职院校学生心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1]

一、问题提出

1.中职生生源状况

由于职业院校实行登记入学,生源大多未经遴选,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多,行为习惯不良的多。

2.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

生源状况决定了他们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常见的心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自信,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无心向学,不能较好的适应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2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易兴奋冲动或愤怒悲观;挫折承受能力弱;情感压抑冷漠,易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感兴趣。

2.3部分学生因成绩欠佳,家境不好,读的是职业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自认“低人一等”,出现逆反敌对,标新立异,自暴自弃等消极表现。

此外,技校生人际关系心理、性心理、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3.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日趋丰富,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来,目前中职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仍然不足,大多数心理老师为兼职心理教师,人员配备的不充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繁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充分认识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缓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压力。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是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社团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既成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这种“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的模式能切实缓解由师资不足带来的压力。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教师授课和咨询室咨询、讲座为主要模式,而社团活动则形式多样,更贴近学生。如心理剧演出、心理游戏、团体训练等,这种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指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情感体验,改变了刻板模式,更为中职院校学生接纳和喜欢。

3.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激发潜能。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个原则是:助人自助,即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可培养学生民主、团结、协作的能力。

4.营造和谐、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社团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方案、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能力、增长知识,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动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两支干部队伍

中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甚至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加入心理社团”这样的错误认知。所以为了能更贴近学生,开展好活动,个人认为应该建立两只队伍。一支是社团干部,一支是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均属于心理社团干部,统一归社团管理。

2.加强指导,完善管理,明确职责,

社团指导教师在遵循学生为主体,尊重心理社团活动自主性的同时,要加强对活动开展的指导帮助,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使社团能够真正开展一些有创意、有意义、有效果、有影响的活动。

社团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良性循环。社团干部、心理委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分工。社团干部做好社团日常管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开展各类常规活动和主题活动,定期举行团体辅导活动;并与各班心理委员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各项工作。心理委员要组织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在班级定期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并组织本班同学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如若发现在心理上有疾病的处于痛苦中的同学,要帮助、劝说、陪同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介绍心理老师做出相应的咨询和危机干预;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同学、有可能有偏激行为的同学,要迅速做好信息反馈,以便学校做出有效及时的应对措施。

3.进行专业培训

为了保证各项活动的实效,必须对心理社团的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类的专业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有专门的、针对心理社团成员进行的专业培训,要让心理社团的成员明确专业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要通过专业培训加强社团成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和掌握有效使用的心理机能,为心理社团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4.开展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心理社团活动,

首先,从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校情设计活动。

其次,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举个例子,当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观看热播的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交流自己的观后感,有不同观点的可以进行友好的探讨,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对亲子关系、青春期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思考。

第三,一花独放不是春,要增强与其他社团的联系合作。比如说,可以联合戏剧社共同来组织心理剧演出,拍摄;与漫画社合作开展心理漫画征稿、“关爱心灵LOGO大赛”等。

第四,社团活动开展要灵活。活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到校外。在保证学生安全、活动有意义的前提下,活动形式和方法不比太拘泥。[2]

成熟的心理健康社团建设需要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希望通过努力,能让心理社团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有效的载体。

参考文献:

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随机抽取了80名学生,研究拓展训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一些有关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拓展训练、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并且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等数字图书馆中进行搜索,查阅了大量关于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资料,然后,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归纳与整理,进而对国内外有关拓展训练与心理承受力方面的研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逻辑分析法。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以及总结,进而得出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情况,并探索了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结果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仅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力有关,还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而通过开展拓展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增进信任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高职学生的个性意识较强,在长期的封闭式生活中,缺乏与人交流的热情,对于外界的变化也鲜有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不够高。组织学生进行“有轨电车”、“盲人方阵”的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比赛的方式,建立学生互信与互助的帮扶意识,显著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接受体能锻炼,并且在训练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确定具有吸引力的户外训练主题。

2、克服胆怯心理,培养积极勇敢精神。高职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耐力素质和肌体爆发力水平较差,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学生焦躁易怒,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组织学生进行3km、5km定向越野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采用男女混编的方式,让学生在训练中相互帮扶,锻炼意志能力,增进学生的体能水平。在户外拓展训练中,设置难度合理的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意志品质的磨炼。强调在训练中提升心智,并且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能力。

(二)对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建议

1、重视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课程。高职院校拓展训练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与体育客户课程的改革,是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相吻合的。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对于拓展训练的开展无论是在软件设施还是在硬件设备方面都不具备相关的经验,因而教育部门应重视高职院校心理拓展课程的开设与发展,保证学校内外的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利用,从而为学校拓展训练的开展提供保障。因此,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在借鉴社会上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心理拓展训练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或必修课,并且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拓展训练课程体系。

2、对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课程教师的建议。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法等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不同之处,属于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领悟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较丰富,胆大心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强。鉴于此,学校应对授课教师进行拓展训练操作技巧的相关培训,鼓励他们参加有关团队管理、领导力、心理辅导等课程的学习,全面熟悉掌握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教学方法,主动对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团队凝聚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补充学生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教学促进研究,研究反馈教学,让拓展训练课程开展得更好、更科学。

3、对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课程组织的建议。高职院校心理拓展课程主要的对象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拓展训练项目以及场地器材的时候,一定要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学校心理拓展训练是一门将体育、管理、心理等多T学科综合的课程,因此在开展这门课程时,高职院校应对此加以重视,设置专门的学科部门与管理机构,保证拓展训练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以体育课程为依托进入高职院校,与社会上的拓展培训有较大的区别,例如:教育对象、教师、项目、器材等方面。学校心理拓展训练进入高职院校,在借鉴拓展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希望广大同仁参与加入,促进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训练课的发展与完善。

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范文6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满足了温饱、身体健康等基本需要,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由此,近些年在中小学出现了心理教师这支队伍,且这支队伍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如在北京市原西城区几乎每一所中学都配备了一名甚至多名心理教师,负责开展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项工作的专业性非常强,没有经过相关专业训练的教师是不能承担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够很好地开展,心理教师的工作能力及专业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朝阳事业”,那么心理教师就是在“朝阳”中成长的“稚嫩的小树”。要想让这棵小树茁壮成长,不仅需要心理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在环境的呵护。

一、给组织研修活动的研修员的建议

研修活动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或教师自发组织的,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或困惑,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进修活动。负责组织研修活动的人员为研修员。

(一)开展符合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

“开展符合参与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是提升研修质量的根本”,这句话特别适合正处于“朝阳”阶段发展的事物,比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教师的发展、中小学心理教师研修活动的开展等。这些工作正处于在摸索中前行的状态,毫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那么开展工作的原则之一就是符合需要。这样,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他人接受,被外界认可。同样,要想提升研修活动的质量,使面向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研修工作得到参与教师的认可,得到学校的认可,得到相关人员的认可,原则之一就是符合参与教师的需要。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前期调查

所谓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要想满足教师的需要,就要先了解教师的需要。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调查的内容应广泛一些,如教师们在学校的工作情况,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状况,教师们已做出的成绩及现有的困惑,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对研修活动的一些建议,等等。研修员只有在广泛了解教师们的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更恰当地给研修活动定位。

2.分层研修

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的不同,可以将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分成几个层次,并尽可能地同质。根据每个组教师不同的需要,开展不同内容的研修活动。比如,对刚刚上心理课的教师要加强上好心理课的基础研修;对个体辅导工作有困难的教师,要加强个体辅导能力的研修;对进入“平台期”的教师,研讨如何创新,等等。分层研修是提高研修活动质量的非常好的形式。

3.优势互补

由于每学期的研修活动时间非常有限,一周仅有半天,再加上分层时对各组带领者的要求比较高,一时难以找到较多适合做组长的带领者。因此,每次都进行分层不太可行。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比如,把水平相对比较高的教师作为“专家资源”调动起来,他们不是被动地参与研修活动,而要为研修活动的进行起到推动的作用,如让他们作为“专家”,对研修活动的某个环节进行点评,让他们作为“骨干”进行经验介绍,让他们作为“组长”组织某一个小组的讨论、展示等。总之,可以让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参与研修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

虽然教师的发展主要靠教师自身的主观愿望,但是作为肩负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任务的研修部门也需要对教师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那么,研修活动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发现,在“教师的参与”因素的评价中,“新教师成长式”明显高于“专题研讨式”“观摩评论研究课”。原因之一是参与“新教师成长式”的教师相对比较少,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更深。在“教师收获”因素的评价中,“新教师成长式”也明显高于“专题研讨式”。

实行“多种角色,多种参与”,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根据研修活动进行的情况,多设计一些角色,如主持人、主讲人、专家、观察者、研讨组(下设组长、记录员、发言者、代言者)等。让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角色及任务,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教师全员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每位教师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在同伴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营造研修活动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的互助成长

对于所在学校只有自己一名心理教师的学员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意识。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都非常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研修活动氛围温馨,成员之间很开放,又很友好,是心理教师非常需要的。在这里,他们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够畅所欲言,能够得到无私的帮助,能够满足自己助人的愿望。

二、给心理教师的建议

(一)要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

心理教师在中小学是一支新生力量,心理教师队伍在最近几年蓬勃地发展着。尽管目前心理教师在学校“边缘化”现象还很严重,但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心理教师的职业之路才会显得有些崎岖不平,很多工作都在探索之中,很难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想成为哪方面的专家?这些都需要每一位心理教师认真思考。它将指引着心理教师走得更远,走得更宽。有了规划有了目标,工作起来自然就有了热情。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平台期”就会远离我们。

1.借鉴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经历,树立自己身边的榜样

作为心理教师虽然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其他学科优秀者大有人在。虽说工作内容不一样,但教师的经历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应借鉴可以借鉴的地方,为自己所用。如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敬业精神等。

2.多与同行交流

利用难得的每周一次的研修活动时间与本区同行交流。当然,有机会要走出去,与其他区、其他省市的同行交流。学习同行中那些做得不错的方面,学以致用;对做得不好的方面加以注意,不要在自己身上重复。 转贴于

3.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前期学习、借鉴、思考的基础上,要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如,我的职业生涯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思考清楚了,才会不怕挫折,坚定地走下去。但是每个人的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心理学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其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心理教师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接触“问题”学生的困惑,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若不注重个人的成长,很容易心理能量枯竭,使自己受到伤害。

作为心理教师要想能够更胜任工作,工作的效果更好,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就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学习,补充自己的心理能量,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感。这是实施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给学校主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的建议

(一)要科学管理心理教师

心理教师是学校的一支新生力量,在学校担任着特殊的角色和任务。他们是学校德育队伍中不可替代、作用独特的一支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提供者、沟通协调者和决策参与者,是学生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是教师成长的支持者。因此,学校对于心理教师的管理要科学,要尊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

1.尊重心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

心理学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若在工作中违反这些专业要求,就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保密原则”。心理教师的很多工作都需要他们遵守保密原则。如为服务对象建立的心理档案的内容,对服务对象进行个体辅导的记录等,这些资料都是需要保密的。为了学校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可以“适度公开”。如,心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心理档案的部分内容写成一个整体的报告,向相关教师汇报,但不可公开每个人的信息。对于需要个别关注的学生,可以在适度范围内交流,但不能大范围公开。对于个体辅导的内容,心理教师可以进行阶段性整体状况总结。但不能泄露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

因此,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应在遵守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独特作用,为学校工作服务。

2.合理安排心理教师的工作,减少他们的“角色冲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有着严格的伦理规范的。心理工作者最忌讳以多种角色身份出现在服务对象面前,这样做违反了专业伦理要求。心理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灵港湾的营建者”,要对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可在实际工作中,心理教师在学校中往往承担着教育教学任务或德育工作,他们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心理教师”。这样的“角色冲突”让他们很难开展工作。

要想让心理教师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要尽量减少心理教师的“角色冲突”。比如尽量不要让心理教师在学生面前从事检查、评比等管理者的工作。这样,学生才能够接受其“心理教师”的角色。心理教师从事一些其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的锻炼,对他们更好地开展心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宜长时间参与其中。这样将不利于心理教师的成长,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让心理教师的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相融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兴的工作,但它并不是孤立的。要想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效果,心理教师的工作必须与学校整体工作融合在一起,为学校整体工作服务。

(二)形成一支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

心理教师非常渴望同行之间的交流。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往往只有一位心理教师,在工作中无人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工作量非常大,一个心理教师是无法完成的。这将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提升。为此,校领导不妨吸纳一些与此工作相关,又感兴趣,且进行过相应培训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辅助心理教师开展工作。任务多了,大家分担;有疑难问题了,大家相互研讨。这样,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状态会很阳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越来越好。

四、给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一)使研修部门正规化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各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并不是所有的区都有心理教师的研修部门。市一层面也没有区级心理研修员的直属管理部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教师及区级心理研修员的工作与发展。要想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蓬勃发展,规范各级研修部门是必要的。

(二)使心理教师管理正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