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地质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地质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地质学

医学地质学范文1

关键词 英语教学史 英语教学法 创新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45

Use Local Conditions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Opinion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CUI Juanjuan, LI Jing

(Foundation Department, Naval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Yantai, Shandong 264001)

Abstract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bu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as no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China is basically the study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is a quote from the Indo-European countries, but not the sam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etween similar languages, nor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under immigration condition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fferent institutions, local conditions, promote innovation, and apply their knowledge.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history;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apply their knowledge

0 导言

英语在我国被列为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有的地方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英语学习,与投入的人力、物力规模相比,其教学效果并不成正比,最具体的表现是学生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不强(刘成 2003(9):25)。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全国普遍采取了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一切以等级考试为目标,考什么教什么;其次是“至今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最佳、有效的真正适合中国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 (董杰 2010(9):124-126)。

1 回顾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

从清朝开设同文馆算起,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同治元年(1862)7 月29 日,恭亲王奕忻等获得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它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迥异于中国传统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西学课程贯穿始终的核心是翻译活动和外语教育,教学中安排了丰富的笔译实践和口译实践。

20世纪60~70 年代,由于受到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我国当时特定政治气候的影响,人们对外语的认识很少,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董杰 2010(9):124-126)。这是一种较为原始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不很高,也没有上升到语言学、心理学或教育理论的高度。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高校的一些外语院系开始采用听说法,但只是进行局部试验。1978 年1月,全国第一个外语类刊物《中小学外语教学》创刊,该刊物首次介绍了南斯拉夫的外语教学经验。随后,相继有了《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年9月复刊(1957年6月创刊,中间停刊两次),《外语学刊》1978年创刊,《中国俄语教学》1981年创刊。

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着重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进入90年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育学者们发现对交际法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并没有给我国英语教学带来理想的效果(董杰2010(9):124-126)。这个阶段人们对国外的语言教学法产生了更加广泛、深入的思考:有的坚持传统教学法;有的主张全盘接受新兴的交际法;有的主张新老方法折中;有的则对“方法论”进行质疑、反对“方法论”、试图超越“方法论”去探索有效外语教学(吴伊南 2010(2): 83-85)。

然而,在英语教学领域,许多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不理想,大学指导委员会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近几年来毕业的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对口语及写作能力则更为不满。他们认为口语能力强或非常强的仅为5%,差的或极差的为37%,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参加国际会议讨论的仅为7%,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参加对外业务谈判的仅14%”(刘成 2003(9):25)。

2 寻求切近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法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具有灵活性、庞杂但却不乱的特点,因此古今中外,迄今没有哪位学者或者教育机构声称已经找到一种万能的教学法(秦秀白,蒋静仪2014:38)。中国的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无论使用哪种方法,似乎都没能达到预想的目的,例如听说法并没有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听说能力,交际法并没有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

在我国的普通大学院校中,英语教学大部分都是紧跟知名院校的模式。另外,过多依赖或推崇某一种流行的教学法往往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产生某种偏差。Stern 在总结外语教学发展历史时认为,不同教学法的实际效果证明外语教学已经不能用单一的某种教学法来引领和规范(Stern,H.H 1999)。Richards 和 Hack于2001年推出了《语言教学的流派》的第二版,在总结反映近十多年来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实践的最新成果后,宣告了“后方法时代”的来临。

2.1 英语专业与非专业应区别对待

目前很多院校引进的所谓国际知名大学采用的教学法,事实上主要是针对英语专业的,故也只能适合于英语专业教学,针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学来说,有些方法不具备可操作性,教学时间和条件也不允许。事实是前者学英语是主业,学时多,安排听、说、读、写、译等各个环节的课程,而且几乎每天都学,还配备专项的强化训练;而后者学英语只是副业,学时少,每周最多只上两三次课,这样的差别必然导致巨大的学习结果差异。因此,二者教学法的选择必然是不同的,所以适合英语专业的教学法并非总能适合大学外语教学。

2.2 不同种类的院校应区别对待

将地方大学和军队院校相比,地方院校因为学生身份不受很多限制,较之军队院校学员的军人身份来说,具备客观学习的优势,例如在线注册英语学习课堂、通过交友聊天的方式跟说英语国家的人进行口语或书面交流等,所以军队院校不适合这些流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法的采用上,可以在互联网受限的情况下,使用符合军队院校教学环境的方法例如,格言谚语教学法。格言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德育价值。将格言谚语引入教学过程,可增强军队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因,他们也可在欣赏外语文化精华的同时扩大词汇量、牢记语法规则,提高翻译及听说和写作等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军队院校的学员一方面要在德育方面修身养性,又要和地方大学的学员一样进行大学、研究生阶段基础课的学习,使用格言谚语教学法便是一个很实用、可行的一举两得的举措。

2.3 各个学科与专业应区别对待

学以致用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为了更加突出实用、实战目的,就需要将大海捞针般的英语课堂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进行具体划分。例如知识范围可分为“常识”和“专业”两个部分,“常识”可再细化为“语言文化常识”、“自然常识”、“社会常识”、“军事常识”等;“专业”则可细化为“专业基础知识”、“具体专业分支”、“特定专业应用”等,从而构成以贯彻交际性原则为导向的综合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系统。根据相应的专业知识,配备相对应的教材、教学资料,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跟自己专业和任务相关的英语知识。

目前各个院校都有高职、大专、本科等分支,主干的英语课程都统称为“英语”或“大学英语”,然而,以高职的学生为例,一方面课本上的知识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帮助,另一方面,他们需要改进的英语知识太多,一两个学期的英语课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占用了时间而已。试想,这两个学期,只供他们学习“社会常识”方面“交流技巧”的表达,例如:Greeting by Shaking hands“握手礼仪”、Having a Dinner “用餐礼仪”、Addressing Differences “称呼礼仪”、First Encounters “初次相遇” 等,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学生不仅在礼仪方面有所见长,还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有关这些知识方面用英语如何表达。此外,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避免在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还纠结于长句、难句的语法、翻译。当然语言的所传递的文化含义需要学习者去揣摩、应用,便可尝试让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语言文化常识”,例如:Make Your Speech Brief “如何言简意赅”,Listen for Parts of Words “从构词法的角度抓信息”,Listen to Get Meaning Through Stressed Words “通过重读词汇获取信息”等,不仅学到了语言的使用技巧,还懂得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常识。

当然,如果采用这种“知识范围”教学法,就需要广大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进行大量的搜集、整理、研究、编排,从而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知识范围教材体系,供不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专业特点、层次特点学习实用的英语知识。

3 结语

英语教学法的选择应当考虑中国国情,考虑目前的专业实际需求,彻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更应考虑不同院校英语的教学环境,采用适合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力求在英语教学法研究和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上都能因地制宜,倡导创新思想,从而让英语能够真正为学生所用。

参考文献

[1] Stern, H.H.Fundamental Concept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刘成,谈玉光.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25.

[3] 董杰.多维视角下的英语教学法研究发展趋势新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9):124-126.

[4] 吴伊南.外语教学法的演变及“后方法时代”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3-85.

医学地质学范文2

构造地质学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在工程地质中,把地质体内的各种构造变形,如褶皱、断层、节理、劈理,还有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称之为结构面,其基本特征、相互关系及现代活动性决定了该区域内的区域稳定性、岩(土)体稳定性及地下水渗流条件等,所以,地质构造控制着工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因此,构造地质学在地基稳定性、斜坡稳定性、地下洞室稳定性、区域稳定性等工程地质问题和滑坡、矿井突水、水库渗漏、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问题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下面着重从区域地壳稳定性、大型工程场地选址、斜坡稳定性评价、地下洞室稳定性等方面,阐述构造地质学在工程地质中的具体应用。

在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近年来,根据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中的大陆动力学理论和岩石断裂力学理论,一些学者提出了区域稳定性动力学理论。区域稳定性动力学理论在区域稳定性评价过程中,能够使大陆地壳动力学过程、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与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得到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大到区域地壳、小到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合理评价。区域深层地壳的稳定性决定于地壳深部的变异层带的性质特征,按结构和流变性特征,大陆岩石圈分为四套动力学子系统[1]。第一套动力学子系统是在上地幔顶部流变层。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圈和低速高导层之间夹着较硬的层位,在全球构造应力的作用下,软层通过流动作用使硬层发生变形,在这个过程中能产生热效应和力学效应,从而引发地壳各圈层间的拆离、剪切、增温、加厚或减薄,从而导致岩浆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发生。第二套动力学子系统是在壳幔过渡流变层。地壳和地幔沿该壳幔过渡流变带容易发生较大尺度的水平位移,从而造成大规模的造山带挤压碰撞和逆冲叠覆及裂陷区的地壳减薄伸展。第三套动力学子系统在地壳软弱层。大陆地壳按流变性、能干性、持力性等可以分为软弱层和持力层两大类,其中软弱层自上而下还可以分为沉积盖层与浅变质层间的拆离面、上地壳浅变质岩层与深变质基底间的拆离面、上地壳10km处的低速高导层、中地壳25~30km处的低速高导层等。这些软弱层面构成了地壳内大尺度的水平滑脱层,常常作为造山带的逆冲推覆、伸展垮塌、拆沉作用、变质核杂岩的拆离出露边界,在拉张区中,也常常作为伸展成盆地迁移和滑动边界。第四套动力学子系统在地壳持力层。地壳持力层在横向上多被断裂所切割,其与软弱层交界处形成脆韧性过渡带,该过渡带地震易发;而孕震条件及机理决定于持力层与软弱层之间形成的动力学作用耦合关系和活动协调性。

在大型工程场地选址中的应用大型工程场地一般都位于造山带、盆地构造、盆岭构造这三类构造区带上,它们是由于近地表上地壳的挤压推覆、扩张伸展和剪切走滑的构造变形作用所形成的[2]。造山带一般都作为重大能源工程场地选址区域,资源开发、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工程的进行决定于造山带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特征。根据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其可以分为逆冲推覆型、伸展型和走滑型三大类。其中,逆冲推覆构造中形成的前锋带、冲起块体和飞来峰等构造,它们的变形最强烈,形成的断裂最密集,节理最发育,岩体最破碎;伸展构造的滑覆体前缘和滑来峰的稳定性较差。在进行工程选址时,应尽量避开这些构造不稳定地区。盆地是人类主要聚居区,故其选址更为的重要,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或者地震灾后重建的居民选址工作中,比如三峡移民工程、汶川大地震中灾后重建工程、以及舟曲重大泥石流灾后的重建工程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盆地中的不稳定区域、隐伏的活动性断裂等。按成因可将盆地分为压陷盆地、走滑盆地、伸展盆地。其中压陷盆地较为稳定,除了邻近造山带一侧活动性较强;受地壳剪切走滑的影响,走滑盆地活动性较强,一般较不稳定;伸展盆地由于盆地中心地壳减薄、浅层破裂较发育,而盆地边缘则受边界活断层的影响大,所以伸展盆地的中心和边缘稳定性最差。还有,盆地的上下不一致常常导致其转换处发生地震;盆地内部的隐伏断裂常常导致地表发生地裂缝,直接威胁工程建筑的安全稳定,比如大同地裂缝的形成,是由于新生代以来,同盆地受来自青藏高原和太平洋方向的侧向挤压,而导致右旋剪切拉张以及地幔上隆,区内地壳减薄,基底地壳断裂发展到上地幔,再伴随着断陷作用而发生地震和地裂缝。盆岭构造是大陆浅层构造中的重要类型,其由正断层形成地堑、地垒、掀斜和犁式断层等组成,其中隆起区为稳定区,沉降区为非稳定区。

在斜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我国是个多山区的国家,每年都会因为斜坡地质灾害的发生而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因此,做好灾前的斜坡稳定性评价十分的必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是斜坡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三种,它们发生的主要因素都是来自自然方面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特性、新构造活动及地下水条件等。其中,地质构造控制着中国山体的总体格局,新构造活动的强弱反映该地区地壳的稳定性,而地貌与构造共同控制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育程度。所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与断裂构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断裂的性质、破碎带宽度、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其组合特征等都是影响斜坡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在工程地质学中,通常根据岩体的结构面发育类型及程度将其分成Ⅰ~Ⅴ5个等级,不同等级的结构面的性质与组合形式不同,以此来判断岩土体的稳定性与变形破坏方式,从而进行斜坡的稳定性评价。工程地质学中的结构面就是构造地质中的构造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面(或地质带),例如岩层层面、节理、软弱夹层以及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反映了在长期内外动力作用下的地质构造现象。滑坡的形成与发展受地质构造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滑坡往往沿断裂破碎带成群成带的分布形成;第二,滑动面的空间展布及滑坡的范围受到岩层面、断层面、节理面、片理面及不整合面等各种软弱结构面控制。因此,在斜坡稳定性评价中,必须先根据结构面确定滑动面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展布,从而确定其规模,以此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地质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也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断裂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当陡峭的斜坡走向与区域性断裂平行或大致平行时,沿该斜坡发生的崩塌一般较多;而大型崩塌往往发生在几组断裂交汇的峡谷区;在断层密集分布区,岩层较破碎,坡度较陡的时候,斜坡常发生崩塌或落石。第二,褶皱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褶皱核部岩层变形强烈,大量垂直层面的张节理在核部形成,而且在多次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的不断影响下,破碎岩体往往产生一定的位移,从而形成潜在崩塌岩体,当褶皱轴向与坡面方向垂直时,斜坡一般多产生落石和小型的崩塌;当褶皱轴向与坡面平行时,在高陡边坡上就容易产生规模较大的崩塌。由于构造作用形成的高差大、高坡度及大面积的流域沟谷等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下形成的岩体变形与构造结构面,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可以从构造角度分析泥石流的产生条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可以达到杜绝灾害发生或者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p#分页标题#e#

医学地质学范文3

《脑/云(与海岸线和棕榈树)》Brain/Cloud (with Seascape and Palm Tree)是我在圣地亚哥看到的第一幅墙画,它悬挂在圣地亚哥拉霍亚(La Jolla)区海滩边的一座粉色的房子的墙上,面朝太平洋,十分引人注目。它的作者John Baldessari是一位世界级的观念艺术家,乐于利用他的拼图摄影作品来质疑人们如何观察和理解世界。他的作品来源于电影、广告和流行文化。从墙画旁的餐厅里,可以看到画中的海岸线和真实的海岸线,以及画作中的云和真实的云。“如果用恰当的方式来观察,大脑看起来很像云。我喜欢平庸的图像,就像棕榈树和大海一样再平庸不过的图像。”思考着艺术家的这句话,看着墙画和海岸线,几个小时时间就这么轻易地流走了。

当地人都说,圣地亚哥最美的海滩在拉霍亚。拉霍亚是圣地亚哥北郊的一个地中海风格的村庄,当地人管它叫“圣地亚哥的宝石”。拉霍亚的美无疑是令人心动和迷恋的,清新欲醉的空气,宁静而透明。海岸线蜿蜒出的自然峡谷,荡漾出一波又一波清透的海浪。低空飞翔的海鸟,仿佛触手可及;憨态可掬的野生海豹,慵懒舒适地躺在沙滩上;而眷恋大海的“勇士们”,则尽情地游戏于风口浪尖,与海豹相伴起舞……这一切组成了拉霍亚阳光下最为生动的画面,映射出无尽的光彩。

而拉霍亚也是圣地亚哥(也是全美国)房价最高的社区。据说,好莱坞导演和明星们住在比佛利山庄,而投资人则住在拉霍亚。关于那里的豪宅,离我的生活太过遥远,不过那里街头随处可见的墙画,却是真实的。在到圣地亚哥之前,我就到很多关于那里墙画的夸赞。不过,真正看到这些世界级的当代艺术品就挂在一座座普通的建筑外墙上的时候,我还是一遍遍地被震撼到了。整个拉霍亚区就像是一个墙画博物馆――不经意间总能碰到它们。

在圣地亚哥,还经常可以看到“塔”形状的建筑――塔(Tower)、海边的t望台、海滩救生队的办公室。圣地亚哥海岸线绵长,由于地形和居住社区的种族多样,每个海滩都拥有不一样的风格。唯一相同的是,每个海滩上都有几个“塔”。而塔的样子,好像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不曾改变过。它也成为圣地亚哥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及圣地亚哥海洋文化的代表符号。所以,我选择了一家以“塔”为名的酒店――Tower 23 Hotel。酒店就在拉霍亚的海滩上,自然也是海洋主题。酒店的外形就像一个巨大的“塔”,而内部则是挂满了当地艺术家以海洋为主题的画作。酒店和海滩之间有一条长长的步行道,每到傍晚,人们就到这里悠闲地散步、看日落。 陨星FALLEN STAR 房子上的房子

与墙画一样,圣地亚哥各区随处可见世界级的公共艺术。韩国知名当代艺术家徐道@(Do Ho Suh)的“陨星”(Fallen Star)就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学院楼顶的“边角”上。艺术家筹集了150万美金,用了7年时间才完成这个作品,它也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tuart Collection的第18件永久性委托藏品。

“陨星”反映了徐道@对家庭、文化替换、周围环境的感知,以及如何构建对空间记忆主题的持续探索。1991年,徐道@从韩国首尔搬到美国纽约,不得不调整身心来适应这种转变,从而适应周边新的环境。“陨星”是一幢外表很奇特的房子,蓝色墙面黑色屋顶,十分清新的色调,却半悬浮在空中,看上去好像是被神秘力量“吹”到工程学院的七楼楼顶,歪歪斜斜,摇摇欲坠。这件作品运用空间的违和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感受,而小屋门前的步道、屋顶花园也是他设计的一部分。而走进房屋内里,是一派古典乡村的风格,设施也是一应俱全。

Stuart Collection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为了丰富校园和社区艺术氛围而成立的艺术收藏机构,从1982年以来,整个校园就被视为委托创作的对象,这个概念现在看来依然很“超前”。比如作品“蛇路”,就是将一条从图书馆到教学楼的路铺成一条巨型眼镜蛇的样子,虽然奇特,却与校园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我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校园里足足逛了一整天,这种体验很新奇,先是下载了一个关于Stuart Collection地图的APP,然后按照上面的线路一个一个找艺术品,好像进入一个电子游戏,一共要闯二十多关。

位于拉霍亚北部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坐落在拉霍亚海滨的高处,在校园里就可以俯视太平洋。这座一向以科学研究著称的大学,被自然美景所环绕,校园内有山、树林、灌木丛、草坪、城市广场,甚至还有一个小的峡谷。而如诗如画的风景,各种地形和小环境也为不同的艺术家创造了一个天然的创作和展示空间,学校对艺术家和设计方案的选择也极其谨慎,这保证了Stuart Collection在艺术领域的高度和地位。 现代艺术的天堂 两个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S

大名鼎鼎的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MCASD)其实是两家美术馆,准确的说,是一家美术馆有两个馆址。市区的美术馆曾经是一座火车站,在20世纪90年代废弃后,成了绝佳的展览场所。1993年,作为博物馆的一家分支在市中心开幕。在这之前,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其实是在拉霍亚社区,成立于1941年。20世纪70年代早起,改名为拉霍亚当代艺术博物馆,集中展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作品,而大量作品涉及到的是极简派艺术以及1960年至1970年的流行艺术,通过简单的物品就可创造出具有遐想空间的艺术,让人深思。馆内的展品包括雕塑、绘画、纸制艺术品、照片以及珍贵的视频等。市区馆于2007年完成翻修和重建,留出了更大的展览空间,不过仍然比拉霍亚的展馆小很多,所以现在更多的是做主题展览的场地,而常年展览则在拉霍亚展馆。两家美术馆共拥有超过4000万美金的永久捐赠基金。可见拉霍亚社区居民的雄厚财力。

我从未期待在参观美术馆后感觉如此放松。身处这里,我暂时忘掉了所有生活中的琐事,甚至不想知道这些艺术家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了,我感到全身心的自由和释放,并感受到来自艺术的美妙和奇幻。拉霍亚分馆里还有一座雕塑公园(Edwards Sculpture Garden),这里是享受宁静的好地方,因为这里从未拥挤。16件雕塑“不经意”地被摆在各个恰当的角落,在纯净的天空下和蔚蓝的大海旁。整个拉霍亚分馆以前曾是私人别墅,所以花园的设计特意保留了30年代的设计风格,除了将雕塑作品摆进来,还增加了一些加州特有的巨型多肉植物。

雕塑作品多“藏”在花丛和多肉植物中,而有一件格外显眼,它被悬挂在美术馆的外墙上,就在一部分花园中的步行道的正上方。作品是由很多电线,将一些破旧的渔船或冲浪板绑在一起,并悬挂在美术馆的外墙上。艺术家Nancy Rubins将所有船头都指向太平洋,也许是因为对大海的向往。而船,是圣地亚哥另一个重要的海洋文化符号,它是以前圣地亚哥人最基本的生活和娱乐工具。

说到博物馆,不得不提的,还有全美最大的城市公园巴尔博亚公园(Balboa Park)中的全美最大的博物馆区。这里是与繁忙市中心比邻的一片净地,拥有 绿色的草坪、漂亮的喷泉、古典的西班牙殖民风格建筑和葱郁的花园。巴尔博亚公园于圣地亚哥的重要性,在于如果缺了这么一座公园,整个城市也许都会顿时黯淡许多。这座建立于1868年的公园已经举办过两次万国博览会:1915年的巴拿马博览会与1935年的CA太平洋博览会,因而留下了无数当时的展馆,现在纷纷成为博物馆,公园的这一小片高地也就成为一片不可思议的博物馆区。

目前,公园里汇集了包括人类历史、自然历史、摄影、艺术、汽车、飞行等在内的15个博物馆,六个露天和室内演艺场所,八个风格各异的花园,其中还包括一座雕塑公园。每一座博物馆都具有丰富的馆藏,涉及范围广而深,几乎让人目不暇接,难以取舍。除了博物馆,巴尔博亚公园的园艺也相当出色。玫瑰园、热带植物温室、沙漠花园、仙人掌花园以及棕榈谷等,游走其中,总是能有惊喜发现。我去这里的时候正好赶上周末,博物馆之间的道路上变成了欢快的周末市集,气氛相当好。而最美好的时光还是在午后,懒散在某一庭院的躺椅上,尽情享受加州这独一无二的阳光。 奇卡诺艺术CHICANO 混血的户外画廊

Barrio Logan是最让我惊讶的社^,这里有大量的墨西哥墙画作品和公共艺术品。虽然这里目前是海港工业区,但同时也是圣地亚哥最具活力和令人兴奋的历史街区之一。Barrio Logan是属于年轻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同时也是Chicano(墨西哥裔美国人)艺术、文化和活动的中心。圣地亚哥最大的“户外画廊”就坐落在这个社区Chicano公园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下。公园中70多幅在立交桥立柱上的墙画,主题都是关于墨西哥神话以及移民文化的。

在Chicano公园旁边的Mercado del Barrio,是一个公寓和零售复合体,建筑外墙上装饰着分外耀眼的墨西哥风格墙画和公共艺术品。从公园步行几个街区,你会发现很多由仓库改造成的艺术空间。“面包和盐”,这个曾经的面包厂,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主办艺术展览和Fresh Sound音乐系列的场地,而你如何能拒绝观看一个风笛演奏家在一个老工业面包厂演奏呢?

正如圣地亚哥的文化历史,是由美国文化和墨西哥文化一起形成的。很多时候,一个地方的艺术也映射着一个地方的历史,似乎见证了这些年它所走过的路。1542年,葡萄牙探险者首先抵达圣地亚哥港,在随之而来的“航海时代”里,欧洲和大西洋诸国也纷纷来到这个当时很偏远的地方。1821年,墨西哥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独立,加利福尼亚也成为墨西哥国土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位于东海岸的美国致力于开发美洲大陆西南部的土地,1846年,美国发起对墨西哥的战争,将墨西哥人逐出了加利福尼亚。两年之后,加利福尼亚正式成为美国的国土。同年,加利福尼亚地区发现了金矿,于是淘金者的涌入使这里的人口剧增。1850年,圣地亚哥市建立,加利福尼亚第一大县也以圣地亚哥命名。

1885年,横贯大陆的桑塔弗铁路开通,使圣地亚哥市迅速繁荣起来。加州南部干旱土地采用灌溉技术,可种植大量柑橘及其他经济作物。便利的交通运输和发达的农业,使许多移民来到这里。1963年,加利福尼亚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州,大约有2600万人,其中南加利福尼亚的1600万人来自不同国家,包括不同种族,这里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不同文化和不同生活方式的熔炉。

医学地质学范文4

1.全国地质技能竞赛情况导向分析及意义

1.1全国地质技能竞赛情况分析。

从三届竞赛情况看,每届比赛内容变化不大,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逐届提高。竞赛一般分为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地质标本鉴定和地质知识竞赛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地质技能综合应用,考查选手熟练应用基础地质知识和地质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部分要求参赛队在规定时间里根据已知的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把一张给定的标准1:5万地质图(其中1/3-1/4的地质内容已删去),恢复图幅的原貌,并编写完整的地质报告。此单元不仅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制图能力,更考查学生对基础地质的掌握和应用技能,内容涵盖了沉积岩石学、岩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沉积岩岩相学、矿床学、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学等多门学科、课程的知识点,是对地学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第二单元为野外地质技能竞赛,要求参赛队完成一条1:1000的岩性及构造信手剖面图并完成相应分层、重要地质现象、数据的文字描述和记录,并对剖面进行小结。此单元是考查参赛队野外地质观察、仪器使用、现象描述与记录、分析总结及编写报告能力,是对学生地质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第三单元为地质标本鉴定,考查参赛队矿物、岩石、矿石和古生物标本及光片、薄片的鉴定能力及相关仪器的操作能力。要求参赛队成员等准确鉴定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古生物化石及多金属矿石手标本和薄片,给出详细而完整的鉴定报告;第四单元为地学知识竞赛,考查参赛队掌握地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灵活、迅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竞赛题型和内容可以看出,地质技能竞赛是对地学类本科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检查,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也是对地学教育发展方向的指引,无疑会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教师的知识传授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2全国技能竞赛的导向分析。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地质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从三届竞赛内容和形式设置来看,我国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地学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过程,达到自己动手,会使用先进的野外技术装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1][2]。比赛过程中,无论是地质填图、标本鉴定还是野外剖面测量都强调对具体地质现象、地质问题的分析、解释和解决的研究思路。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可以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地学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3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意义。

开展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地质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对于很多在校学生而言,很大程度依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多数学生把学习定位于理论学习之上,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通过竞赛宣传、选拔、训练和开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在专业中的重要性,重视实践过程中个人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地质实践教学质量。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考评,理论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的复杂地质问题是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卓越的实践能力才能解决的,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应用知识,综合素质最终得到很大提高。③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将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图、文、声及动画等形式直观传授给学生,是地学教学手段改革追求的目标;如何将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主导型的启发式、联想式教学,是地学教学方法改革追求的目标。通过竞赛活动,有利于加快建立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2.我校地质学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地质学专业课程主要涉及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等专业,不同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差异,地质学相关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差别。以地质学专业为例,该专业设计的地质学相关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遥感地质学》、《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及与油气资源勘查相关的《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等课程。仅从课程设置来看,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等地学专业的课程相当。但课程学时数差别很大,如上述12门地质学专业课程我校地质专业的理论总学时为350学时,而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理论总学时为560学时[3]。此外,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远低于它们(我校实验教学比例约2 ∶1-3 ∶1,中国地质大学平均比例约为1 ∶1-1 ∶1.5)。因此,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相对于211工程大学,我们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反映在比赛过程中表现为学生的地学思维较为刻板,动手能力差,综合对比、研究、联想、创新能力不足。针对这些现状和差距,实施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教学改革措施

3.1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建立适合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

目前地球科学学院有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专业,但面向油气资源勘查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面向固体矿产勘查的地质学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计划等区别不大,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特色不够鲜明,能力不够突出。例如,地质学专业一门必修专业课程《矿床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也修,只不过课程性质变为选修课,而两者的课程总学时数是相同的,甚至选修课的理论学时还多必修课2个理论学时;此外,普通班、基地班、卓越班、石油之光班等专业班级名目繁多,但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并无实质性区别。这些都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模糊,配套体系不完善,自然无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是个性化的人才,只有个性化的人才才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4][5]。对学生的培养不应采用单一模式,而应是个性化的、多模式的。

3.2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现有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仍沿用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套路,新时期,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为地学研究所应用,但由于新教材编写的滞后,地学课程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突破,严重影响地学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应突出专业特点,增强学生动手动脑及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以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为出发点,以新技术、新方法为特色,加强传统地质理论与新技术方法的融合,有效促进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3.3改变已有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地学教育不但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基本保证。课堂教学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调动学生自主勤奋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位。通过教学模式转变,使学生由过去提不出问题、想不出答案变成提出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而把学生的实践课变成教师的实践课。实践过程只是老师在野外讲解,学生在野外记录,完全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教学完成从单一性到综合性的转变;完成从认识性、继承性到研究性、创新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才教育质量。

医学地质学范文5

【关键词】兴趣 导课 授课 语言技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它是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教学"能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兴趣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而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双方各自对教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双方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相互认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兴趣导课

(1)谜语导课

课堂导语是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起着渗透主题、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的作用,幽默风趣的谜语导入,更能像磁石般紧紧吸引学生的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形成新课的教学。在讲"地图"时,用"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的谜语导入;在"中国的疆域"教学时,用"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在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世界最大陆",在讲地球仪一节时先让学生猜谜:"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子小,载着大河和高山"。谜语导入,让学生容易形成空间轮廓概念,更能加深对地球、地图特征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之最"导课

通过"地理之最"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世界地理中在讲述亚洲地形时,先提问: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是哪儿?在讲南极洲一节时,可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而冰层最厚来导入南极洲;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中东地区的讲述。

(3)景观导课

运用多媒体展现制作视频或课件图片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在观看各个地区风土民情的基础上讲授新课。例如,先观察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地中海的迷人风光等,然后开始欧洲西部的学习;青藏地区讲课前先看珠穆朗玛峰、高原景色、格桑花、布达拉宫、唐卡、藏族服饰和舞蹈后再进入课题,就更能吸引学生。

(4)读图导课

在讲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地理规律等内容时,可以用旧知回答再进入课题。

趣味导课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吸引学生进入学习。

二、趣味授课深入浅出的语言技巧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教师应注意对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传递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把知识变成有序的,多层次的,在课堂上用生动浅显的语言"传递"给学生,用启发兴趣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的吸收信息,在将所吸收的信息内化成自身的智慧。

幽默的运用

美国作家特鲁赫伯曾经阐述"真正的幽默是在严肃与趣味之间达到相宜的平.......今儿使我们的身心和周围的一切均衡的成长,实现更高级的兴趣。"把幽默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中学生的直观感受、视觉最为灵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挖掘和使用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兴趣材料。

1.生动的教学语言

(1)用诗词歌赋融于地理教学过程,能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例如,可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描述三峡峡谷之幽深、水流之湍急;用"望庐山瀑布"反映庐山风景;讲广西时: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泛秋图,海南:东郊椰林有一怪,老人上树比猴快;讲浙江省时: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

(2)使用地理别称地名教学。地理别称具有把地理事物的特征高度概括的功能,有助于学生记忆众多的地名。例如,"钟表王国"──瑞士;"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

;"佛塔之国"──缅甸;"枫叶之邦"──加拿大;啤酒城--青岛;孔子故里--曲阜;"日光城"──拉萨;"不夜城"──漠河;"草原钢城"──包头。

(3)情景记忆,世界人口超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情景记忆:中国人(印度)美国人(印度尼西亚),恶(俄罗斯)霸(巴西)地主小日本,你(尼日利亚)做梦(孟加拉国)去吧(巴基斯坦)!------按人口多少的顺序进行记忆。

(4)形象描述。讲亚洲地形时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雄踞中部,亚洲的大河主要发源于中部的山地和高原,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注入海洋,就形象的比喻亚洲地形如"草帽"。

(5)网络语言。一句话概括一个国家:"到了中国才知道只生一个好;到了印度才知道人还得给牛让道;到了西班牙才知道被牛拱到天上还能哈哈大笑;到了梵帝冈才知道从其境内任何地方开一枪都会打到罗马的鸟;到了撒哈拉才知道节约用水的重要;到了巴西才知道衣服穿的很少也不会害臊"。

医学地质学范文6

等待另一只靴子落地,说的是一位年轻人租住一位老人的木板楼房。年轻人住在楼上,每天夜里回来较晚。到了房间,先脱一只靴子,咚!一声,又脱另一只靴子,又是咚!一声。房东老人住在楼下,有心脏病,听到靴子重重落地声音就难受。每天晚上要等两只靴子落地才能入睡。后来,老人实在受不了,就要求年轻人脱靴子时轻轻放下,年轻人满口答应。可第二天晚上,脱靴子时竟忘了,第一只靴子又重重地落在地上。当扔另一只靴子时他又想起来了,立即改正,把靴子轻轻地放在地板上,没有响声。可老人不知道,还在等另一只靴子落地,直到天亮也没有等到。这下子老人可气坏了,第二天就逼着年轻人搬走,说折腾得他一夜都睡不着觉。年轻人虽然鲁莽,但知错能改。而老人却不知不觉地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不过老人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那就是对风险因素的重视。为了他的健康,宁肯不租房给年轻人。

联想到股市。这波行情虽然只有三十几个交易日,但最高涨了413点。逼空式上涨慢慢被接受了。可是一有震荡,特别是大幅震荡,那只没有落地的靴子的阴影就来了,也就是经验主义就显现了。最典型的是上证指数在2150点上下的调整。当时调整了6个交易日,然后拉出一根大阳线。看着这根大阳线,湖北卫视《吾股丰登》栏目的嘉宾——同信证券高级投资顾问焦刚却在电视节目中公开讲,这是没有经验的资金干的,是找死的。结果,上证指数随后突破了2200点并站上了年线。事实是,“没有经验的资金”证明有经验的投资顾问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当大盘在上证指数2250点附近大幅震荡时,一些人以为这次“狼”真的来了。结果,大盘又拉出一根大阳线,突破2300点,然后横盘整理。经验主义又错了。不过,1月24日大盘暴拉急跌,着实让投资者坐了一趟过山车。据说IPO要开闸了。这是不是市场要等的那只没有落地的靴子?

那只没有落地的靴子,对股市来说就是有可能降临的风险。在股市,既不要犯房东老人的那种经验主义错误,又要像房东老人那样重视风险因素。近期有哪些因素会成为未来的另一只靴子?笔者想到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IPO何时开闸,堆积在“堰塞湖”里的大量公司股票如何处理?目前市场对这个问题更多的是担心、害怕,如果处理不好,会引起市场的强烈震荡。按照管理层目前的心态,如果大盘继续大涨,很有可能把IPO作为市场供求平衡的工具。

二是转融券业务何时开始、规模多大、标的是哪些股票?有报道说,已有22家券商入围转融资试点,增量资金超过150亿元。这当然是利好因素。而当前市场更关心的是转融券业务。因为在目前的股市生态环境中,这项业务的开展一定会给大盘降温,引起大幅下跌。

三是国债期货实盘的推出。国债期货不像股指期货对股市有助涨助跌的作用,它只是为一些资金提供避险和套利的机会,而对股市却无利好可言。1992年开始的国债期货对股市的抽血作用和“327国债期货风波”造成的强烈震撼,至今都给投资者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

四是大股东的减持套现行为。据有关机构统计,仅今年一月份(截止1月22日),重要股东(包括持股5%以上和高管)就减持5.5亿股、55.38亿元,环比增加46%,创近8个月新高。如果它们继续大幅度减持套现,会给大盘造成很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