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范文1
一、了解进行中西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拉多认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学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著名英语专家邓昌民曾经指出,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的整体性。英语教学必须加强文化内涵的渗透、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才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运用较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全方位地实施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
1、中西方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者Dell Hymes(1970)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组成部分,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1)形式上的可能性,即语法形式是否正确;(2)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即能否较方便地被人理解接受;(3)语境中的适宜性,即是否符合交际情景的要求;(4)在现实中的实施情况,即是否得以实际表达。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小学英语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就是说学生要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对谁,说什么,怎么说。因此,语言教学要和文化教学相结合。
2、中西方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求知欲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知识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爱学英语,学好英语。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的方式
(一)转变教师思维方式,提高教师文化意识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英语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不断加强自身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只有教师首先掌握了丰富西方文化背景后,才能将语言和文化更好的融合,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才能更好地消除英语与学生所处环境产生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理解西方文化的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
1、在warm-up阶段,让学生中通过歌曲、小故事、以及图片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对于中、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听一听歌曲和故事。大部分的小学生是活泼的,好动的。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下可以使语言变得有趣,让小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有一些英语歌曲和歌谣琅琅上口,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使他们感受其中的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在表演唱中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做铺垫、打基础。引导学生形成对外国文化的欣赏、尊重的态度,感受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的美感享受,同时感受学习英语的成功。
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可以每天课前学习英文的谚语习语。它们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如:当学生见到“It rains cats and dogs.”这一习语时,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下起了猫和狗。而在学习之后,他们就了解了这个习语的意思是“下起了倾盆大雨”。教师在每节课的课前利用PPT来让学生读一句英语的谚语习语,在课件图片的帮助下理解谚语习语的意思,也能更直观地感受西方文化。学生在读谚语习语的过程中加深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了解。
2、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亮点,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应该仅满足于背单词、背句子,掌握语法知识,而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现象”,及时渗透中西文化的不同内涵,及时点拨学生领会异国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把英语语言教学与英语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有效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开拓第二课堂,采用多种途径渗透中西方文化
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然而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仅仅靠课堂四十分钟的讲授是不可能的,这就有必要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多元化,加强学生个别化学习,真正体现英语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1、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渗透西方文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英语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于西方文化的教学。学生没有生活在一个英语环境中,接触的最多的还是本国文化,要想了解更多关于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网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网络中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和直观丰富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好这个便利条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查找任何有关西方文化的素材和资料。比如,在讲到食物的部分,可以给学生渗透一些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还可以让学生查阅其他相关资料,既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又调动了积极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范文2
关键词:英语学习,语言,文化差异
在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但不难发现,当一种语言在各种困素的作用下被广泛传播到本土以外、为众多其他地域的人们使用时,语言与文化之间会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而在以该语言为媒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遵守的语言使用规则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成功。但愿望与现实往往存在距离。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引起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不通。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不通,交际很容易产生障碍,但很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以英语学习为例,有不少英语学习者在具备相当的听、说、读、写技能后,却不能用英语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对于这样的学习者,与其说他们的交际存在语言障碍,不如说是存在与交际对方的文化障碍。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和文化互为作用,两者关系十分密切。语言和文化受到各国不同发展历史、地理环境影响。尽管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各国间的距离已经缩短,但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却依然存在。只有了解、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我们才能跟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有效地进行交际。
一、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语言的不同层次和相当层次的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蕴含内容。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英汉语言差异,是英语学习者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词是语言中蕴含文化的核心。文化差异造成词汇语义理解障碍从而影响交际的例子非常常见,因此,英语学习者要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差异首先要了解文化差异对英汉词汇的影响。文化差异对英汉词汇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英汉文化部分重合导致词汇语义部分重叠。英汉文化中都有的实体,汉语加以明确区分,英语中可能不加区分。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概念词上。论文大全,语言。论文大全,语言。英汉语言中的亲属称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uncle”为例,英语中父母双方的同辈男性亲戚均用“uncle”表示,但uncle在汉语中可细分为伯、叔、舅、姑父、姨父、表叔等,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对这些细致区分的亲属关系肯定束手无策。同样,汉语中不加区分的实体在英语中会明确区分的也比比皆是。论文大全,语言。如汉语中“骆驼”一个词,它相当于英语中的camel,可细分为dromedary(单峰骆驼)和Bactrian camel(双峰骆驼)。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和“雄”)二字来区分动物的性别,而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名称,小动物也另有名称。如英语中公马、母马和幼马分别为stallion、mare和foal。
2.英汉文化空缺导致词汇空缺。以别的语言为参照,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词汇中都可能出现“词汇空缺”现象。所谓空缺 (文化上) ,是指有些表达方式为一国所独有而别国没有。如“冰糖葫芦”一词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只能意译为candied haws on a stick;又如“Mr. Potato Head”中文中直译为“土豆头先生”,如果不知道它是美国的一种深入人心的流行玩具,跨文化交际者势必不能理解这一词的意思。这种词语使用上的空缺现象在英汉语言中非常普遍,而其在英语和汉语的谚语、成语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尤为突出。如汉语中的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英语中没有“三伏”和“三九”的对应词,如果你对外国人说 three fu 和 threenine,相信听的人会莫名其妙。此时译成英语要对其意义加以解释,例如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coldest weather。
3.英汉文化冲突造成词义冲突。所谓文化冲突,有两种情况:①有些表达方式,一种语言有另一语言也有,但涵义相反或意义相差甚远。如英汉语言中都有“个人主义”这一词,英语“individualism”在美国人眼里是个人的独立自主,它体现了美国强调的个人奋斗、努力进取的价值观,是褒义的。而中国人眼中,“个人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反义词,有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意思,是贬义的;同样词语貌合神离的例子枚不胜举, 如“pull one’ s leg”不是中文中的“拖后腿”而是指“开玩笑”;“drop a brick”不是指“抛砖引玉”而是指“说话闯祸”。②含义相同但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不同甚至相反。论文大全,语言。如中文“红”与“绿”或“白”相对,而中文中表示嫉妒的“红眼病”英语中是“green-eyed”,如果用“red-eyed” 则是指把眼圈哭红的意思;“酒肉朋友”英文是“a fair-weather friend”,这跟中国人朋友见面少不了吃吃喝喝,英国人见面喜欢谈天气的文化差异不无关系;中国是农业国家,很多习语都与农相关,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瓜田李下”等,英国是岛国,所以很多习语与航海相关,如“put one’s oar in”、“walk the plank”等,“树倒猢狲散”英文中译为“ratsdesert a sinking”足见两国的文化特色。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正确的文化态度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民通过创造活动形成并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产物。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人类文明进程不同。论文大全,语言。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持的哲学观不同。因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崇尚勤劳、谦虚、谨慎的美德;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崇尚个体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文化传统。中西文化本质差异使中西方人们的生活大有不同,包括感情表达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行为方式等等。而这些无不对语言产生影响。因此。培养文化敏感性.即英语学习者在深刻理解本族文化的基础上具备对异国文化的观察、理解和反映能力应被视为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学习者对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要有正确的认识,摈弃民族主义,消除文化偏见的文化相对主义态度——即文化只有差异,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基于正确的文化态度,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察觉到与本族文化有明显差异并可能发生文化冲突的异国文化特征,才能理性地理解与本族文化有明显差异的异国文化特征,才能在交际中真正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解决文化冲突,实现有效交际。
2.选择蕴涵丰富文化内容的学习材料
蕴涵丰富文化内容的语言材料是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英语学习者在选教材时应有意识地多选取一些出自英美国家的原文材料,旨在使自己通过大量接触,潜移默化地培养跨文化意识。教材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代表性。通过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学习者在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同时,发展了合作能力。因此,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触及西方文化本质,反映西方文化深层内涵的内容。例如西方的社会制度、哲学流派、经济理论、思想及价值观等等,这些内容有助于学习者自己去分析,去探讨,加深对西方社会的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最终达到跨文化能力的提高,自身素质的完善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2)多元性。语言材料从类型上应包括己方文化、异域文化和跨文化的范畴。一味强调语言学习中异域文化的导入和异性文化的差异、矛盾、和冲突,相对忽视中西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影响、与融合,以及外语使用中本族文化的意义,也会使得跨文化交际陷入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加强学习者的主体文化意识,教材在选取上应当适当引入中国文化.语言材料应按不同角度来构建,对同一问题,可以用跨文化的角度来阐释。通过对己方、异域文化的认识,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中,达到对己方文化的再认识,对异域文化的真正理解.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3)趣味性。教材不仅要符合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习者自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充分运用各种媒介,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音乐、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都是文化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它们可以提供最新最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学习者对文化有直观的了解,留下深刻印象。学习者可以收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资料和图片,了解外国艺术、历史政治、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等学习资源给自己直观的感受,使自己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进一步增进文化知识的积累。电影、电视是了解西方社会的有效手段,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片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习者对不同时期的社会习俗、衣着、建筑有所了解。通过电影、电视,学习者还可以观察人们的举止、表情非语言交际手段。这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裨益的。此外,互联网也是辅助英语学习的有效手段。现在越来越普及的网络给学习者了解和学习西方社会文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西方众多文化机构、语言机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以及大学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网页。英语学习者可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各国使用英语的人们进行交流,创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总之,英语学习者应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体验、感受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论文大全,语言。因此,学习语言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也应是学习的重要内容。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其交际能力也会因文化原因受到限制。因此,英语学习者应培养自己对异国文化的敏锐感觉能力、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正确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出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自己成为既有语言知识又有交际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谢金良.西方文学典故词典[M].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C]. 语言与文化,1998.
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范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差异;现状和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0-01
一、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渐扩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频繁的交际。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如果不了解外国文化,就容易造成语言不得体,甚至冒犯对方。因此要想掌握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英语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熟练运用英语交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英美文化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英语语言能力相对较差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使得他们没有充足的课时来学习跨文化交际。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和特点
笔者任教大学英语十年时间,在对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内容掌握以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中,还有在查阅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数据中,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较差,英语口语大多停留在课本中所学的基本表达,并且大都缺乏跨文化接触的经历。还有一点非常突出的表现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学位或通过四六级考试,并不是为了跨文化交流。目前的现状即是跨文化交际并没有得到学生充分的重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特点是:他们不了解英汉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经常将汉语使用习惯带入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情景中,形成我们常说的中式英语。他们习惯于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同起来,忽略文化的差异性。他们对一些西方人耳熟能详的习语、典故等了解不够,因而无法完全从根源领会某些英文表达的意思。同时学生对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常识了解也不够深入,无法用英语向外国友人流利地介绍中国的文化。
三、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如饮食习俗方面,时间观念方面,隐私权方面,客套语方面等等。学生们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这些方面的文化差异,就会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把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重视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避免文化冲突。下面提出几点具体教学培养策略:
(一)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所用教材,采取实用性原则,循序渐进地导入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的文化信息量。也可让学生成为介绍文化背景的主体,通过presentation,讲座等形式,向同学输出文化知识。增加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和经历,鼓励学生与外国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通过社交网络与外国网友进行交流。学校也应该给非英语专业学生配备外籍教师,让学生在直接的交流中了解外国文化,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加强文化教育
在大学里,大学英语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学校可通过开设英美文化、东西方文化对比等多种选修课,或者定期举办文化讲座等,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浏览英文网站,观看英美原版影视作品,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拓展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师加强自身文化储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使自己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脱离传统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把词汇教学与其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文化知识。从文化的视角去掌握语言,真正理解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提高了,才会有更多的心得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语言和文化是其主要的两个方面。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交际价值。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重视文化教学,才能消除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言障碍。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范文4
中国入世后,对外交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英语必成为人们在科技、经济、信息等方面交流的必备工具。高职高专英语是为培养合格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的目标所服务。高职高专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我院在2011年建校伊始成立了英语教研室,开设了高职英语课程,该课程作为我院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以培养高端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专业为特色。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从学生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出发,以人才规格要求制定课程,着力塑造学生的良好素质,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外商开始在中国开办独资、合资企业,许多中国企业也走出国门,开辟世界市场,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应以能为本,适应市场,也就是要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优化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结构,实现课程模块化结构创新,将英语课程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使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能通过课程模块训练得以提高。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英语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在高职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要始终贯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基础理论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原则。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手段不灵活。英语课堂教学仍然很大程度上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互动较少。其次,教学仍以词汇、语法和翻译为主,忽略听说能力的训练。虽然课程每单元都设计有口语和听力练习,但很多教师更关注讲解词汇、分析语法和翻译句子,口语因未能纳入高考和英语过级考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造成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英语”。最后,缺乏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很多教师只注重语言本身的教学,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浓郁深厚的欧美文化,造成很多学生缺乏了解西方文化差异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无法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需要。
基于以上问题,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不能再沿袭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对单调的授课方式必须加以改革,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索、思考和应用。具体方法如下: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课堂提问、课堂活动、布置主题任务、安排学习小组合作和创设情景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主动思考并探究问题的解决,从而引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2.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虽然“读、译”能力的培养仍是高职教育英语教学的主要方面,但切忌过分突出“读、译”的深化训练,而忽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语音教室、多媒体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开展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师生间、学生间的听说练习,或通过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口语及写作演讲比赛、朗诵、演外语剧、唱外语歌等形式练习学生的“听、说”能力,体现本课程“应用为主”的原则。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加入相关西方文化背景,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英语教师要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加入相关西方文化背景,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引入嵌入式教学方法。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各个岗位能力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改革,制定教学计划,旨在提高英语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嵌入式人才。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解为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5.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高职高专英语精品课程应配备较完善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教师能够通过中心教学管理软件实现音视频广播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听力训练、口语训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环节。课程所配备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外语教学规律为指导,实际教学情况为依据进行开发,充分有效地提高了外语教学效率和增强了教学效果。课程网络课件中含有大量视频材料,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电子教案中含有授课知识点的全部,让学生全面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及思路。此外,还可利用电子邮件,建立师生答疑信箱,设立英语学习有关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和学生进行课外互动和交流。
三、考试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1.考试方法的改革。推进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不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法评定学生成绩,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考核。在考试科目的成绩计算上,采取平时(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占40%、期终占60%的方法(理论与实践)。实行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通过笔试、自学笔记、学习心得写作、专题研究报告、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2.考试内容的改革。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语法、翻译、写作等语言技能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四、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争取3年时间内教师均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培育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初中英语教学 渗透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日益增加。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从这一点也不难得出,人们对于语言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这个现象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也尤为突出。要想普遍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水平,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改变现阶段的英语教学方式,转变英语教学的重点,使社会文化教育和语言知识教育并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渗透。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概述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因而会产生较大的文化差异。比如中国人一见面就会问“吃了没?”“去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英美国家就会觉得这是个人隐私,所以他们往往将天气情况作为见面时谈论的话题。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见到外国朋友就问“干嘛去了”“去哪了”等中国人觉得很自然的话题,对方会觉得很不礼貌,这不仅会影响交流,还会令交谈者对我们中国人产生不好的印象。可见,若要进行有效的、愉快的跨文化交际,就必须要掌握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能得体地进行语言交流。当然,这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任务,必须注重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二、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建议
(一)师生要转变英语学习观念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师生的观念。第一,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给学生传递更多与时俱进的思想观点,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第二,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只是背熟语法、掌握词汇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英美文化的学习与领悟。第三,教师要转变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将英语应用到实际交际中。第四,充分挖掘学生潜藏的文化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会英语文化,最后达到灵活运用这些文化的目的。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跨文化的视角看待问题,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化意识的敏感程度,要让学生明白交际不是掌握语言形式这么简单。
(二)丰富教学手段,加强文化背景教学
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时,经常会觉得内容枯燥、乏味、用处不大。为改善这种情况,并提高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效果,教师应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应该掌握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方法,将课本中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能够将课堂内容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而且还节省了课堂时间,给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留下了充分的时间。比如在学习课本中“不同国家对于英语的说法不同”这篇课文时,我先给学生放映了一段关于美国早期历史的视频素材,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为什么同样是讲英语,不同的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将网上有趣的文化知识呈现给学生。
(三)通过日常对话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人对于相同事物的认识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与中国具有不同的风俗,比如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节日、不同的人生观等。为了给学生渗透西方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把与课本相关的文化背景传递给学生。例如,西方国家的人们在日常谈话中经常使用感谢语,而在我们国家,亲朋好友之间很少说“谢谢”,我们会把感谢之情藏在心里;而对于西方国家的人们,即使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不管是什么场合,几乎都会用到“thank you”。父母给子女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饭,子女会说“thank you”;子女为父母筹划了一场盛大的生日派对,父母会激动地对子女道一声“thank you”。在一些公众场合,礼貌性地使用感谢语是十分得体的。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的好处不仅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四)从思维方式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若不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那么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将会产生误会,无法达到有效的沟通。例如,中国人听到别人的赞扬时,通常都会以否定的语气回答,而西方人则会欣然接受。对方夸中国人长得漂亮时,我们通常会说“不,一点都不漂亮,我觉得你才漂亮”,而西方人的反应却是“Thank you. I am glad to hear that.”我们在和西方人的聊天中,如果对方夸我们的衣服好看,我们一般回答“一点都不好看”,那么对方将百思不得其解,甚至会觉得很尴尬,会感到苦恼。再比如,我们去做客,朋友问“喝不喝水?”我们首先会礼貌性地推辞,但是朋友拿来水后,我们也会喝;而在西方家庭中,如果客人说“No, thanks.”主人就不会坚持给客人上水。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让学生了解并接受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敢于接受别人的欣赏与赞美。
三、总结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对于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引入跨文化交际教学,将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思维逻辑以及等背景文化生动地展现在英语课堂上。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高晓平.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关系研究[J].时代文学,2012(15).
[2]刘秀莲.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英语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5).
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范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重要性 途径 问题
1.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1]这就说明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拉多曾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原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包括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中的社会文化教学问题日益受到中外语言学家的重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3]。英汉两种语言因扎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沐浴着不同的民族风情,秉承着不同的社会传统,在言语交际中自然也表征着两相殊异的思维惯性和表达方式。由于文化是不自觉的,所以在交际中具体接触另一文化时,就很容易潜意识地把强烈的本族语习惯和交际模式迁移至不熟悉的外国文化中去,从而导致判断失误、相互误解及交际受阻。事实上,语言就像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而揭示着该民族的文化内容,如果不了解民族文化就很难对其话语做出准确的推论,就会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和外国人交往,语音语调上的不足对方可以理解,但是语言表达和运用上的失误则可能使正常的交际过程中出现误会甚至因此而中断,不但交际本身的目的难以达到,而且会给彼此双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行语言,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2]这几点都与文化有关,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表面意义的理解,还要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注重培养实际言语能力,在语言教学中输入目的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使英语学习者能够在同外国人士交流时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他们逐渐具备另外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系统,从而达到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目的。
2.文化导入的途迳
2.1从英语词汇的教学中加强文化的导入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多的成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就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英语有许多词汇来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寓言、传说,或是《圣经》,或是与某些名著有关。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英语的理解。例如:
① Swan Song最后杰作;绝笔
Swan Song字面译做“天鹅之歌”,源于希腊成语。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太阳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艺,又是诗歌与音乐之神,后世奉他为文艺的保护神。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故常用来比喻文艺。传说天鹅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颈长鸣,高歌一曲,其歌声哀婉动听,感人肺腑。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因此,西方各国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某诗人、作家、作曲家临终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个演员,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即a last or farewell appearance;the last work before death之意。Swan Song是个古老的成语,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的寓言故事中,就有“天鹅临死才唱歌”的说法。在英国,乔叟、莎士比亚等伟大诗人、剧作家,都使用过这个成语典故。如:莎翁的著名悲剧《奥塞罗》中塑造的爱米莉霞的形象,她在生死关头勇敢地站出来揭穿其丈夫的罪行。她临死时把自己比做天鹅,一生只唱最后一次歌。
②Greek Gift(s) 阴谋害人的礼物;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 Gift(s)直译是“希腊人的礼物”,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古罗马杰出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中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特洛伊人把藏着希腊的精锐部队的木马作为战利品拖进城里,给特洛伊人带来了屠杀和灭亡。
由此可见,我们所读到的许多文字不仅包含一定的语义信息,也传递着一定的文化信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个词本身在不同的语言中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它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却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中国,龙dragon,是人们想象中超自然力的力量,威猛、智慧、运气、美感、权威高度统一的完美化身。“龙凤呈祥”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父母们也常常“望子成龙”。但是dragon在西方人心目中却是令人憎恶的象征,它总是代表邪恶、恐怖甚至是战争。《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Satan)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反叛者的形象,他被称为the old Dragon。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同一个讲英语、不了解中国龙文化的外国人说“We Chinese people are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时,他们会不会理解成“中国人是撒旦的后代”呢?如汉语中“狗”和英语中的“dog”是一样的意思,而从文化层次上来说在英美人眼中“dog”是美好的字眼,多用于褒义,所以英语中会有这样的句子“Youarealuckydog.”(你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而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走狗”。故而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词汇方面的文化导入,以免造成口头和书面交际中出现文化的不融合。
2.2 从文章的学习中进行对比教学,感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种语言必然深深扎根于该民族文化之中,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由于中西方人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领悟文化的内涵。例如: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精读第四册第一课Big Bucks the Easy Way讲述一个父亲激励儿子散发杂志广告插页,自食其力。从这篇文章中可以体会到美国人所崇尚的价值观。在许多国家,人事关系、家庭背景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在美国,人事关系固然有助于人们取得成功,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精神,美国人推崇白手起家,强调独立和自立,美国家长从小就教育子女要自立,力求自己解决矛盾,在这篇文章中,多处可见这种价值观的体现。文章中的父亲鼓励儿子们做兼职赚钱,在劳动中学习与人谈判的技巧,管理员工、激励员工的技巧,也从中感受赚钱的艰辛。而在中国,父母则不太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恨不得把把孩子所有的事全安排好了。这就是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在生活中,守时被美国人视为最起码的修养,因此倍受人们的高度重视。美国人从小就学会严肃地对待时间,不守约和不准时要受到严惩。课文中,两个大学生儿子为了守约,为了在规定的最后期限之内完成本以为轻松实质上并不轻松的任务,他们动足了脑筋,动员了可能的力量,从中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美国人的时间观。
2.3利用地道的英文材料,,增加文化信息输入的途径
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的计算机课件教学软件、因特网和课堂教学综合运用起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加入及时地道的英文材料,弥补课堂知识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例如可以观看一些现代且有真实感的带英文字幕的电影或电视剧。也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现代网络阅读兼具知识性、趣味性的英文杂志书籍,如Times、Newsweek、National Geographic、Reader’s Digest以及收听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等的新闻报导。综合利用各种新鲜及时的、丰富多彩的、地道的文化学习资源,提升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认识。
2.4开展专题讲座对比中英文化
为了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从整体上有一个了解与把握,还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分一次或几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讲座,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某一方面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对英美概况的介绍,这种方法学生们都很欢迎。甚至可以开设“英美概况”、“西方文化”、“跨文化交流”等相关的课程也是可行的。
3.文化导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适度性
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应该掌握适度原则。因为外语教学中文化的教学是在语言教学的框架中进行的,这并不意味着只重视文化而不重视语言,更不是以文化为中心,它只是外语教学的延伸。文化的导入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没有语言能力这一基础,就不可能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因文化而教文化,不能本末倒置。而且过多的文化导入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3.2实用性
课文中出现的对跨文化交流实用价值大的知识点应讲解清楚,深刻,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应该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民族的风俗。[3]
3.3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采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
4.结束语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掌握一种语言,不仅要学习语音、语汇和语法规则,还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了解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听说读写这几方面的训练,还要加强文化的导入。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