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产业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产业经济

城市产业经济范文1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产业转型;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平顶山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经济结构中二产比重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了,形成了一种黑、大、粗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二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偏低,这是资源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资源的天然禀赋在带来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势必带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

目前平顶山进入调整经济结构以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在产业结构优化上高瞻远瞩,要有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积极促使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快速转型。

二、平顶山地区产业现状及影响

依靠着富饶的地下资源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条件,以及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平顶山地区建立了强大的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产业,这些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产业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为平顶山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同时也给区内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矿业活动造成水土流失面积约300km²;因采煤而引起的地表塌陷区面积约200 km²,破坏耕地约12000hm²。目前形成矸石山38座,占地约1000hm²。

三、后资源型城市经济低碳转型的视角

(一)产业经济的低碳化视角

1.产业结构低碳化与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产业结构低碳化与高度化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高度化不仅要依据传统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使产业结构由低到高不断发展,而且也要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更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高的产业比重,逐步减少或淘汰能源浪费严重、碳排放量大的产业。

2.产业结构低碳化与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协调发展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内容。

低碳经济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必须加强产业之间有机联系。即遵循再生产过程对比例性的要求,追求关联产业规模适度、产业联系比例协调和增长速度均衡。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以自然资源还原、恢复、再生成为手段,在加弹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永续使用、环境不断净化、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协调能力以及提高产业的关联水平基础上,经济社会达到科学合理、长期持久稳态增长的和谐的产业结构状态。

(二)休闲时代与休闲经济视角

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休闲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商业开发、娱乐设施、餐饮服务、体育竞技,还有旅游观光、名胜古迹的开发利用,以及节假日和各类庆典场合的商业倾销,所有这一切无不反映出经济模式在向休闲转变。

休闲度假旅游是一种高水准、高品位的需求,对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导的城市旅游,只有在现有旅游资源基础上建立完整的休闲度假旅游体系,才能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后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的低碳转型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时面临多种产业选择。从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的角度看,主要有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四种。目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努力挖潜,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资源型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大环境的逐步改善,为旅游产业成为转型期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奠定了基础,使旅游产业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逐渐突显。

(一)平顶山地区旅游产业开发现状

平顶山市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极度非均衡性,主要集中在鲁山、舞钢、汝州,呈现出山水旅游资源受到投资商青睐。鲁山、舞钢市在2004年吸纳旅游建设资金1.23亿元,占全市的89%。

(二)平顶山地区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业扶持过于集中,旅游产业开发类型单一,主要以山水旅游资源为主。

2.旅游层面过于简单,主要依赖观光旅游项目,对旅游资源文化价值的挖掘深度不足。

3.表象开发,深度不足,旅游资源利用方式原始,产品缺少创新,旅游产品内涵不足、缺少时尚性、参与性、吸引力和震撼力。

4.工业旅游意识淡薄,旅游资源开发出现空挡。

五、平顶山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一)进行体系化建设,打造一流旅游区。

建设一流旅游区,从长远发展的要求来看,必须实现可联动、可拉动、可推动、可弘扬、可持续。战略重点是:“保护做好、环境做优、文化做深、市场做透、产品做精、服务做细、产业做强、发展做大”。

平顶山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包括四个层面:转换模式、增长规模、品质提升、结构优化。按照分步实施原则,根据平顶山旅游发展的形势、当前的发展阶段以及所处的发展环境,实现以下目标:

1.转换模式。逐步改变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旅游环境的优化、服务质量的提高、空间尺度的拓展、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等体系化建设,逐步形成集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旅游、修学会议、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发展模式。

2.增长规模。旅游目的地发展成熟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游客滞留时间和人均消费。平顶山旅游业的发展应首先实现游客数量的快速增加,实现由规模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人均消费。

3.品质提升。突出生态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发挥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挖掘工业旅游产业潜力,进一步强化强势品牌的市场拉动功能,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打造精品旅游产品。

4.优化结构。首先,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拓宽旅游产业链条,扭转单一“门票收入”结构,增加其它“服务性收入”;其次,优化客源结构,重点开发省外市场、拓展国际特种旅游市场和国内会议度假、文化体验、修学旅游、温泉旅游等新型旅游市场。再次,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推进温泉、山水、乡村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全年候均有特色旅游活动的产品体系。最后,优化空间结构,通过各县市核心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覆盖平顶山全市的旅游空间网络,逐步改变单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由一强变多强,实现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

(二)生态产业置换,全面优化平顶山环境。

以旅游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人居的和谐,实现生态型旅游城市的目标,营造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以旅游开发为契机,促进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工业旅游项目,完善旅游资源产业链,实现“双利”低碳经济。

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和产品新形式,这种旅游方式是指对现代工业场所的参观,包括参观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过程,开发工业旅游资源,可以实现经济“双利”局面。工业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广告,企业应该把工业旅游视为企业公关活动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结束语

关注生态,关心文化,构建和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就是这一理念的推动下产生的,又把这一理念向更高、更深的层次推进。平顶山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同时也是一个老工业区,一些地方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部分老工业区生产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下,污染严重,急需进行整治。生生态产业置换正是针对这样的老工业区而提出的,是结合老工业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产业结构由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无污染、高效益的生态产业的转换,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李大伟.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对策思考——以平顶山市为例[J] 商场现代化,2008,21.

2. 蔡守秋.低碳经济立法研究一模式选择与范围限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6):38一43.

3. 陈德敏.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12.

4. 陆钟武.关于低碳经济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3(5).

5. 李肠.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山[J].,城市发展研究,2010(2):56一72.

6. 苏明吾.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利益[J].中州学刊,2001(3).

作者简介:

城市产业经济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城市产业经济范文3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资源型城市依托资源型产业兴起,资源的丰度决定了城市资源型主导产业时间的长短。源于生命周期,资源枯竭会导致资源型产业的衰退,如果不妥善处理,将最终导致整个城市经济的衰退。因此城市积极进行产业及资本结构调整,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尤为重要。

1.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要结合自身特点,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以开拓资源行业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优化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特征的传统产业,培育以“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产业,将资源的生产、消耗与消费、废物排放等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在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在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形成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在区域和整个社会形成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即通过建设具有关联性的产业体系,达成循环经济的“企业―企业间―区域或社会”的系统性框架[1],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最低程度地减少企业和社会生产、消费的负外部性。

2.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设计

构建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需根据城市的资源状况及实际分布情况,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产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例,按照煤炭资源经济结构与物流、能量流、信息流情况,设计循环经济产业链,其典型构成如图1所示,结合城市的生态背景开展产业链的技术关联与耦合[2]。

(1)纵向产业链。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主导产业链纵向延伸方式有:“煤炭―电力―(居民、工业等)市场”、“煤炭―电力―焦炭―市场”、“煤炭―分选―市场”、“煤炭―运输―市场”等。综合起来,纵向主导产业链为:“煤炭―分选―电力―焦炭―运输―市场”。

(2)横向耦合共生产业链。根据已确定的纵向主导产业链,按照“加环”、“解链”设计,使各种副产品及次级资源得以实现循环利用。在主导产业链的基础上,延伸出“煤矸石、煤泥―(热)电厂―发电”、“粉煤灰(灰渣、矸石)―建材―建材产品”、“煤矸石―修复(充填)复垦―土地资源―工(农、林、商)用地”、“矿井水(生活污水)―水(深度)处理―水回用(选煤、发电)等四条耦合共生产业链。

通过产业链的纵、横向耦合,各种在业务上有关联的产业链聚集在一起,按照顺序形成纵横交错、高效率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网络立体结构。

3.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资源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资源型产业辐射的领域广泛,涉及城市的很多行业,如建材、运输、电力、煤化工、环保、制造、冶金、伴生物加工、资源深加工、商业、文教、卫生等。资源产业辐射网络中涉及到的相关产业或企业节点中,规模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建立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时,剔除受辐射强度弱、规模小的领域,以煤炭资源城市为例,只挑选以煤炭为中心的电力、环保、农业等规模大、受辐射程度强的领域作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中的节点建立产业网络体系[3],分两个层次对这个体系进行分析(见图1)。

(1)主要层次。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煤―环保―电力―农业为骨干的循环产业体系是主体。煤炭为电力提供燃料,电力为煤炭、环保、商业、加工业提供电能,为农业、种植、养殖业提供电能的同时将余热提供给农业、制造业用于烘干、恒温控制等。煤炭生产中产生的煤矸石经环保处理后供电厂做燃料,供塌陷区做土地复垦原料,塌陷区供种植、养殖等用途;处理后的煤泥供电厂发电;处理后的水供制造业、电厂、居民生活、商业、农业养殖业等使用;农业为加工业提供原料、加工业为农业提供肥料、饲料,为商业提供商品等。这些产业构成的循环体系环环相扣,产品、副产品、废弃物相互之间循环使用,变废为宝,既治理了环境,又为企业、社会提供了效益。

(2)中间层次。中间层次的循环蕴含在主要层次的大循环中,在大循环中因规模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其中煤―环保―电循环是大循环的核心,决定了其他循环体系的正常发展。在折购网循环中,煤炭生产需要环保,环保为电厂通过燃料和水,电厂为煤炭生产提供电能,煤炭生产为环保提供水及煤矸石等,这样构成了一个循环主体;煤―环保―农业―加工业―商业这个循环是以环保为主形成,煤炭为环保提供矿井水、洗煤水、伴生矿物、煤矸石等环保为农业提供水、种植、养殖的空间;煤―电―农业―加工业―商业―(居民)劳动力是依托电厂副产品综合利用而设计,主要循环是煤为电厂提供燃料,电厂为农业、加工业、商业提供电能,将余热提供给农业、加工业做热能使用,农业为加工业提供原材料,加工业为商业提供货源,商业为居民提供生活用品,居民为煤炭、电力等各行业提供劳动力。

4.结语

资源型城市为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构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网络体系,一方面需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加快实施资源型城市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初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城市需致力于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延伸,依托产业链上的节点产业,建立产业链延伸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军.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6.

[2]丁日佳,朱亚平.矿区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653.

[3]张瑞,郝传波.循环经济与中国煤炭产业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59-63.

城市产业经济范文4

关键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专业市场;融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025-02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些中小企业都以民营企业为主,规模小,单独的市场竞争能力弱。但是由这些中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却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以浙江省为例,从80年代中期以来,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在各个地区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且日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1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内大量的具有相互关联性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有关机构,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集群包括了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它通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向上延伸至供应商,并侧面扩展到辅产品制造商,另外还包括相关机构,

如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2产业集群的特征

2.1集群以中小企业为基础

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是中小企业的空间集聚。集群内部的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当于大型企业的一个生产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大企业的存在。产业集群并不是一种静态的现象,而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因此中小企业会不断发展成长变成规模较大的企业,甚至出现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但需要指出的是,产业集群在数量上仍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且大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以众多的中小企业为基础的。

2.2内部资源的共享性

各集群主体可以共同利用区域内的交通、金融等公共设施,利用共同的人才市场,共同的信息资源以及知识溢出效应和区域品牌等资源,实现自我发展。

2.3部门的相对完整性

集群主体应包括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及支持机构。生产销售部门中有原材料供应商、半成品供应商、成品生产商和销售商;相关产业部门包括了辅产品制造者和相似技术或共同劳动市场;教育培训机构、研究开发机构、公共政策制度机构和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了产业集群的支持机构。这些部门在地理上集聚,并相互合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组织。

3浙江产业集群的形成及竞争优势

3.1浙江产业集群的成因

浙江产业集群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依靠地区内生力量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浙江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其发展动力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浙江农民较强的市场参与能力。

浙江自然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突出。浙江农民没有资源可藉依赖,国家投资少,又没有外资。没有保护和依赖的浙江农民,在面临着由于区域自然禀赋所产生的土地边际收益递减的约束条件下,自然开始逐步地从单纯的农业生产部门转移出来,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非农生产活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加工制造业逐渐兴起,并迅速扩散,而这种“家庭工场”逐渐地在社会关系网络推动下相互合作,形成了具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地方网络。社会关系网为地方网络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合作与信任机制,产生了很强的集体效益,使“家庭工场”克服了生产规模小的弱势,并具备了很强的竞争优势。

(2)专业市场的推动作用。

在集群的演进过程中,专业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市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以一种或几种有连带性的商品为主要交易对象,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的有形或无形的商品交易市场。在专业市场的扩张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商贸活动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区域内各种家庭工业和各种规模较小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发展起来了,专业市场一方面开始发挥其作为一种共享式的销售网络的作用,成了家庭工业和中小企业共同依赖的市场;另一方面专业市场也开始发挥着中间品市场的作用,协调着区域中个体私营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大致上在90年代中期之前,在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中,可以看到的是高度发展的专业市场和遍地开花的家庭工业及中小企业。

3.2浙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1)企业家资源。

熊彼特(Schumpeter)把企业家同创新者联系起来,认为企业家是资本主义的推动力量,是商业周期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产业群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系统,由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与管理者实际上是集于一体的,企业家的许多活动以外在化的企业行为表现出来。企业家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也是产业群体现竞争优势的重要社会资本。浙江温台地区的人们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市场信息独特的敏感性以及冒险意识,这种地方文化激发了人们创业的斗志,使该地区成为浙江私营企业家的高度密集区。

创业来源于两种途径:企业的新建和旧企业的衍生。衍生是指一些公司的技术、管理、销售人员等独立出来,利用学习能力和经验建立起新公司,并和母公司有一定的关联。企业衍生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技术型企业的技术工人掌握了核心技术,发现了市场潜力,在较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下独立创办企业;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销售人员通过市场关系拥有了稳定的客户群,也容易产生衍生企业。浙江多数地区,尤其是经济活跃地区,这种创业精神被当地社会认可并推崇,因此通过新企业的建立和旧企业的衍生,使产业集聚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更好地造就和发展了企业家资源。

(2)专业市场优势。

产业集群的发展与专业市场的发展唇齿相依、共生共荣,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模式,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之一。以浙江省为例,基本上是一个产业群配套一个专业市场。比如金华地区的以家纺、日用小商品、小五金、磁性材料为主要产业,与此配套的专业市场有义乌小商品市场、中国五金城、永康科技五金城等。这种专业化市场通过批发和零售业务,吸引了国内外客户和经销商前来,降低了企业产品的运输、库存成本,使平均成本明显降低,有利于价格竞争。

(3)融资渠道多样化。

浙江产业群内的众多中小企业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从而为产业群的迅速发展铺平道路。具体的融资渠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参与的招商引资活动。地方政府为了抓住发达国家投资机会,通过建立开发区,改善投资环境,举办展销会,为企业与外资合作、合资提供服务。负有盛名的嵊州领带城是中国最大的领带产品集散地,发挥着吸引国内外客户前来投资的作用。嵊州举办的声势浩大的“中国领带暨服饰文化节”把展览跟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既起到宣传的作用,又达到融资的目的。

②企业内部自筹资金。据对浙江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60%左右企业的原始资本依赖于自身的积累,约20%的企业资本通过私人关系借入。企业自我积累占资金的大部分:一是企业通过自我资金寻求企业的“滚动”式发展;二是中小企业集群内部融资(基于企业之间“信任与承诺”为基础的资金融通)。通过内部自筹资金可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同时由于是通过私人关系借贷,降低了融资的风险。

③外部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募集资金。随着产业群内企业的不断发展,许多规模较大的企业积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浙江个人控股企业――浙江天通公司在上交所上市,给私营企业主树立了一个良好的示范,许多产业群内的龙头企业都积极准备上市。这种外部直接融资方式可以促进企业规范运作,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④外部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指企业向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合作信用社等贷款,一般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鉴于中小企业存在的如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发展战略不确定,财务制度不规范,贷款需求急、金额小等特点,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的贷款供给选择,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实现和风险管理,因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意愿。

但是,中小企业集聚成群后,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信贷的倾向。由于集群地理上的接近,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便于银行对企业情况的了解,也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另外,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具有区域“根植性”即中小企业依赖于这个专业化市场、协作配套商和熟悉的客户,离不开这个具有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的区域,因此也会十分注重自身的商业信誉,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除了以上四种主要融资手段外,集群内的企业还可以利用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获得企业发展的资金。

4结语

产业集群是一系列具有相互关联性企业的地理集聚体。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的集中现象,发现了产业集群与外部经济的密切关系。浙江产业集群是在农民企业家、专业市场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强的外部效应,形成了一系列的竞争优势。浙江产业集群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企业家资源,充分发挥了地缘优势。集群的发展也推动了专业市场的发展,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有序性,同时拓宽了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朱华晟.浙江产业集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城市产业经济范文5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结构效应;规范分析;武汉城市圈

一、引言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黄石、咸宁、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天门、潜江等8个地级市或省辖市组成的城市圈,这9个城市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经济发展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一体化格局,成为中部地区人口、产业、城市高度密集的地区。而产业结构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不仅决定了该地区在全区经贸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从而决定了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随经济增长而逐步高度化的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武汉城市圈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由2000年的16.12:42.39:41.73到2009年的10.36:46.39:43.55,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略微上升。鉴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从产出面和就业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测算,并运用一般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分析产业的结构效应,实证分析该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产业结构变动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同样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1]本节为了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将分别从产出层面和就业层面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

(一)产出面的分析与测算

首先,对武汉城市圈2000年到2009年期间,三次产业产值占当年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其产值均以当年价格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2001-2010年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由表1可以看出,整体上武汉城市圈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其中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16.12%降到了2009年的10.36%,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在小幅度的上升,由2000年的42.39%上升到2009年的46.39%,而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由2000年的41.73%上升到2004年的44.25%,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43.55%,其趋势与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略有不符。而从各年份来看,第一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在三产中始终是最低的,第二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在2006年以前是低于第三产业的,后四年则高于第三产业。

(二)就业面的分析和测算

上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从产出层面进行了分析,接着将从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力吸纳的角度,即就业层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对武汉城市圈2000年到2009年期间各产业就业人员数占当年总就业人员数的比重进行测算,结果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2001-2010年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整体来看,就业人员总数逐年递增。而从各产业就业人员数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明显的下降,从2000年的47.17%降到了2009年的26.18%;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不明显,由2000年的32.15%降到2002年的15.18%后又升为2009年的32.6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也是先降后升,由2000年的43.31%降到2002年的20.15%后又升到2009年的41.22%。从整体看,除了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比第三产业略微大一点,其他年份都是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最大,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最小的,后两年超过了第一产业。

(三)产出面和就业面的综合分析

上述分析发现,考察期间,第一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比重都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比重都保持上升的趋势,并且就业人员比重在三产中平均最低,而产值比重在三产中是和第三产业基本持平,反映了该地区第二产业具有较高的单位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时产值上升,就业人员比重上升时产值下降,并且就业人员比重最大,但产值比重并不是总是最大的。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城市圈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速度缓慢,实力较弱。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作为主体的工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且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与带动作用不强,缺乏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第三产业比重不大,特色不鲜明,仍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新型服务业所占比重低,其发展受工业化和城市化滞后的瓶颈制约,因此虽然就业人员比重高但产值并没有想象中的高。

三、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果,即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一种特殊作用,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之所以能够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是因为产业结构的特殊功能,即产业结构效应在起作用。[2][3]

(一)结构效应的一般分析

产业结构效应的一般分析,主要是就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研究,是指产业比例关系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总量的增加(即结构弹性分析)。产业比例关系变化的增加额占同期经济总增加额的百分比,就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或者贡献份额,该值即对应于产业结构效应值。[4]

为了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分析,表3分别对武汉城市圈三大产业的结构效应作了计算。表中一产()、

二产()、三产()分别表示三次产业对总GDP增量的贡献率,

即三次产业的结构弹性。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2001-2010年的统计年鉴采用EXCEL软件计算。

从表3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呈波动变化,先由2001年的1.65%升到2004年13.00%后又降到2006年的3.29%,2007年突增到10.35%,到2009年又降到6.54%。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而从整体来看,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最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相差不大,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二)结构效应的规范分析

罗默(2000)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促进的,而短期的经济增长则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决定的。[5]本文主要考虑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对城市圈经济增长的影响。

1.模型的构建

根据刘伟和李绍荣(2005)给出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模型,[6]以及产业结构与生产要素效率的关系模型(Romer,2000),[5]本节对模型变量作适当的变换,考虑不同产业结构对生产影响,构建如下的生产函数:

其中,Y表示总产出,以GDP表示,(i=1,2,…,k)表示第i产业的产出量。

对函数式(1)求全微分:

对式(2)两端同时除以Y,可以得到:

其中:表示第i个产业的总产出弹性,记为。

由此,式(3)可以进一步记为:

可以对式(4)用下列计量模型来测度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只研究武汉城市圈三大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故取i=3,所以规范分析中,公式(5)为:

2.实证分析

根据武汉城市圈2000年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的样本观测值,运用Eviews软件对公式(6)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4。

根据湖北省2001-2010年的统计年鉴采用EVIEWS软件计算得出。

从表4可以看出,回归方程具有很好的拟合性,拟合值达到了0.999982,说明了各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联合线性显著,而且每个解释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各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解释能力强,就武汉市城市圈产业结构规范效应结果具体分析来看,二产的产出弹性最大,达到了0.517412,说明二产产量的对数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总产出的对数值要增加0.517412个单位。而一产的产出弹性最小,只有0.104100,说明一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是很大。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了2000年到2009年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和规范性分析,得出了如下一些基本结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无论是从产出层面还是就业层面来看,变化都不是很明显,而从一般分析和规范分析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很明显的正相关性。就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小来看,尽管有少数年份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大,但在考察期间,整个地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是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

正因为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经济总量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第一产业增加附加值,同时为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基础。因此,武汉城市圈要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此外,第一产业占用大量的就业人员,但其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下,劳动效率低,没有使人力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快农业的机械化和产业化进程,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生产的效益。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最大但产值并不是最大,所以应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扶持与鼓励,积极引进国外服务业的管理方法和经验,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46-57.

[2]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5-70.

[3]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27-34.

[4]曾光.长三角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53-58.

[5]Romer D.Advanced Macroeconomics[M].Boston:McGrawnHill,2000:25-86.

城市产业经济范文6

信息产业的增长具有突然爆发的性质。这是由信息产业的基本性质决定的:极高的固定成本只要被投入并取得成功,边际成本即复制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降价是基本趋势;信息产业各类产品的功能将互相融合,使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断增加,因此,用户将在一定时期以指数方式呈现爆发式增长。90年代以来,政府已经投资数千亿,建设了8横8纵的光缆电话网,通到了县城;由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的有线电视网,已经有数千万用户;这两个网与计算机网的连通即“3网合一”,“内连网”(国家机关,银行,企业之间的连网)的建设,将很快实现。2000年9月,全国有线电话用户两亿,电话普及率百分之十七点七,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百分之三十八,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百分之五点一。因特网以每年百分之一百五十到百分之二百的速度迅猛发展。2000年上半年,上网计算机已突破六百五十万台,上网用户一千六百九十万。至于无线移动电话即手机,发展更快,已经有6000万用户。

面临突破的,是第二代互联网,实现有线网络与卫星的全面连接;第三代移动电话将实现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连接;芯片的微型化将使网络的终端从计算机和手机,延长到每一件装上了芯片的产品中去,以承担各种特定的功能。因此,有关部门预计我国信息产业在未来5年的平均增长率是25%,未免保守。在2000年我国信息产业已经达到30%的增长率,未来数年,只要政府采取有效政策,一定会出现超常增长。

促进信息产业超常增长的政策之一是大幅度降低电信基本费用,可以将中国电信等国有垄断公司上市,以上市收入弥补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电信费用只需弥补流动成本。政策之二是打破电信经营的垄断,积极参与国际电信标准的制订,使中国企业能够积极参加国际竞争。政策之三是向农村普及计算机和电视。政府以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和财政补贴为条件,规定从事信息产业经营的公司,必须承担一定向农民家庭普及计算机的“扶贫”任务。办法是以低价收购单位和居民家庭的旧微机,送给农民家庭,如果怀疑农民学习计算机的能力,

附上一个游戏盘就是了。城里人不能够只埋怨农民落后,也应该主动为农民做一些事情。

中国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比起其他国家,只能快不能慢,这是因为中国极端缺乏自然资源,而庞大的人口却急需教育。普及微机可以节约纸张,地皮等稀缺资源,并且降低教育成本。

中国人的脑手并用能力是非常强的,又习惯于个体和家族为单位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这些与信息产业的特性是符合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其哲学意义非常深远。

什么叫做“信息”?信息既不是能量,又不是物质,物质运动永远不可能达到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已经指出,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的时候,在运动方向上,所占据的空间为原来的90%,而完全达到光速的时候,即不占据空间,质量则趋于无穷大,物质化为能量。以二进位数字(0和1)表示的信息称为比特(BITS),具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性质,就是可以与光和电的运动相统一。电门一开一关,就是0和1。信息以光速运动的时候,就等于超越了空间,所以,信息的本质是全球化的。信息产业在技术层面的突破,都是在实现上述哲学观念,软件不过是以二进位数字来表达客观世界,硬件不过是实现其运动并提高运转速度,而3颗与地球同步运行的卫星,就可以实现信息以光速的全天候运动。成为全球化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载体。

中国文化绝对不与信息产业相抵触,相反,中国文明的起源----易经的阴阳鱼,就是0和1的一对比特,中国人在历史上就熟悉二进位制,也应该在21世纪占据信息产业的先机。

信息产业在中国,绝对不是什么“瞎胡闹”,而是历史给中国人提供的大机遇。

现实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

——10000亿美圆不值得骄傲

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8%以上,GDP达到82000亿人民币,折合10000亿美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认为可以保持7--8%的增长率,即可以了,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应该纠正的,是对于"8%"的僵化理解.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义.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率的新理论,是比较"自然增长率"和现实增长率的差距.

"自然增长率"或者称为"潜在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应该能够达到的经济增长率.什么是最合适的呢?有几个条件:一是企业的设备充分开工,二是库存合适,三是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四是物价没有加速上升,五是国际收支没有大的失衡.

象我国1992-1993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3%,投资上升70%,以钢材为代表的生产资料价格几乎翻倍,刺激大量进口,国际贸易马上出现逆差,人民币黑市汇率达到1:12,马上跌向1:15,而标志"通货膨胀率"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滞后1年上升,到1994年上升了21.7%.同时,交通能源都趋于紧张.这样的经济增长率显然是高了,所以政府采取了"软着陆".

但是,90年代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大量进行基本建设,已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潜在生产能力.新经济的发展也很快,比如2000年经济增长的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产业增长 30%,医药30%,机械11.8%,纺织10%,烟草5.9%,船舶4.3%,冶金2%,电力10%,建材10.5%,轻工6.5%.信息产业增长最快,不会提高物价.石油石化产业增长了25%,主要是国际价格增长造成的.钢材产量达到13000万吨,大大超过国家限产10000万吨的水平,钢材的库存会增加,2000年生产资料价格提高3.4%,只是恢复性增长,不能够说明通货紧缩已经消除.大量企业仍旧开工不足,即使生产增长,价格一时也上不去.

垄断价格,包括电力,电讯,汽车,民航,房地产,教育,和各种收费,仍旧有比较大的降价空间,而且必须降价,因为我国收入差距已经非常悬殊,如不大幅度降低垄断价格,无法启动居民家庭需求.真正能够涨的,只有股票价格,和房租,水价.

在物价稳定不能明显上升的时候,我国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峻.以失业率无法衡量中国,因为10亿农民并没有正式的就业.城市工人将有3000万下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量知识分子也将面临精简;农民已经有数千万回乡,收入连续6年下降.农民越没有钱,工业产品越买不出去,工人下岗就越多.国家发行国债一年多于一年,已经引起许多不安,担心几年之后出现财政危机,陷入停滞膨胀.但是,基本的趋势应该首先判断清楚,目前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储蓄大于投资,大量国内资金和外汇储备用不上,或者流出国外,或者流人股票市场投机.同时国内大量过剩人口(大约2-4亿劳动力)却找不到工作----这一切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仅仅报一个百分之八,或者百分之十,或者更高,又有什么意义?

中国已经陷入全面的生产过剩危机.潜在生产能力可以达到10%甚至更高,但是按照目前的利益格局和政策战略,也只能够维持7---8%的经济增长率.为了让更多的人就业,为了尽快增强综合国力,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必须说明,这绝对不是没有可能的,就必须进行大幅度的战略调整.我提出四项办法:

1.大幅度降低垄断价格以启动内需

垄断价格,包括电力,电讯,民航,居民住宅,汽车和药品。垄断价格过高,将减少社会实际货币总需求,居民支付了较高的垄断价格,就会减少一般消费,造成市场价格的下降,

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也调整供求关系,高价格抑制需求刺激供给,低价格抑制供给刺激需求。垄断价格的需求弹性一般相当高,价格下调可以刺激居民大量增加购买,并产生连带效应:农村电价的降低可以刺激农民购买家用电器,飞机票降价可以刺激旅游,住宅降价可以刺激家具和装修业,通讯费用的降低可以刺激信息产品的购买,从而全面启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