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交流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交流的作用范文1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已经引起跨文化交际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注意,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并取得了成果。然而,我们也要承认,我国非语言交际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与国外差距还很大,在外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所以在进行交际时,人们只注意语言交际忽略了非语言交际。很多人也不了解非语言交际存在着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为了提高人们对非语言交际的重视及它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讨论了非语言交际的几个方面和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二、非语言交际
1.什么是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包括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的交流等,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所起到作用有时是语言交际所替代不了的。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手势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相同的手势和情感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了解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是非常有必要的。
2.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1)补充;(2)否定;(3)重复;(4)调节;(5)代替。
3.非语言交际的类型
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出发,可以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成四大类进行中外对比研究:体态语,副语言与客体语,环境语。前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手段。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和文化
1.非语言交际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一种社会习惯。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非语言的形成和效果往往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研究非语言教育文化之间关系最为现实的意义是要解决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人们往往忽视了本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对别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又极为敏感,容易发生理解偏差。了解非语言交际了解交流中非语言行为帮助我们成功的与不同文化下的人们进行交流。
2.体态语
当我们和别人进行交流时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我们用手势和其他身体活动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意思。皱眉代表不开心,点头代表同意,等等。有很多身体语言帮助我们表达自己,不管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它都是我们交流的一种方式。身体语言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但在不同文化中不是所有的身体语言代表的意思都相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面部表情、身体距离、眼神接触和触摸四种身体语言。
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意思随情况和关系而定。我们可用面部表达情感和态度,但我们不能像判断本国人面部表情那样去衡量外国人。不同文化中不同的人,脸部表达方式有深有浅。如果我们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那些表达情感方式不同的人们,我们就可能作出不正确判断的错误。在我们同别人交谈时,我们都会下意识地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使自己感到自如。与对方的距离取决于双方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交流中确定直视对象和把握时间需要不断实践。体触是借身体接触来传达或交流信息的交际行为,在交际中,最常见的提出行为是握手、拥抱和亲吻。在有的文化中有的体触多有的体触少。
四、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1.英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在外语教学中有特殊地位。首先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学习外语紧靠接收老师的言语信息和边听老师讲边看老师的动作、表情等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如果老是注意非语言交际的配合,学生将听觉、视觉等并用,大脑全部处于工作状态,效果当然会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非语言形式来配合和加强言语教学活动。如果说语言形式是要对学生“晓之以理”的话,那么非语言形式便注重于“动之以情”。如教师朗读课文时应做到声情并茂,面部表情应起到一种配合和呼应的作用。读到欢乐处露出微笑,紧张处睁大眼睛,这样做会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便于他们理解和记忆。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用一些简单的手势示意。如用手指教数字,用体育比赛中表示“暂停”的丁字手势示意学生停下来;跷起大拇指对学生表示“称赞”;鼓掌对学生表示“赞扬”或“鼓励”。另外,教师可结合具体的语境,用非语言手段来解释词义。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英语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的课堂体态语不仅要随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情境气氛而发生变化,而且也必然会受到人的年龄、性别、所属民族、所属地区及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教师课堂常规体态语所应具有的规范却是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必须遵守的。
身体姿态。身体姿态是一种处于静止和无声状态的非语言交流,可分为坐姿和站姿两种。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松,坐如钟”,可见坐姿和站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人们常常通过观察他人的姿态来衡量其文明程度,甚至会据此在交谈之前形成对对方的肯定或否定的印象。
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情感活动密不可分。教师的表情应和蔼、亲切、充满工作热情,授课应富有感情,这也易于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热爱学习的兴趣。教师不应是呆若木鸡、冷若冰霜的人,否则师生沟通起来很困难,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教学效果。
眼神。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课堂上,眼神是体现师生的非语言思想的关键点。教师讲课时,不能昂首望天,目中无人;也不能东张西望,若有所失;更不能死盯着教案讲义,照本宣科。实践证明,教师的目光和学生的目光接触的时间越多,获得学生信赖、激发其兴致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讲课时,应以敏锐而亲切的目光有意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到没有被冷落。当然,目光还要随着教学内容、学生情绪等自然地变化。
手势。手势的效果在于是否用得恰当、适时、准确。所以教师讲课应伴以适当的、准确无误的手势,以增强表达效果,激发学生的听课情绪。
3.两个课堂的对比
以两个不同程度运用非语言手段的老师在同一班的教学效果为例做一个对比。A教师在课堂上极少运用非语言手段,B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地运用了非语言手段。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1)行为表现。(2)眼光的接触。(3)回应于强调。(4)手势。B在上课过程中身体语言丰富,并且注意与学生进行眼神的接触。用微笑,拍打肩膀来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表示表扬。而A则反之。
课后我对上过两堂课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得出了以下结论:学生普遍认为在A的课堂上效果远不如B的课堂。B的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同学们积极踊跃,学习兴趣高涨且效率较高。由此可见非语言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课堂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教师如果学会了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体态语,师生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大凡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外,都很重视体态语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非语言交际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的产物,非语言交际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目前,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促进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改善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应当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Whistell,Bird R.L.Kinesics and Content:Essays on Body Motion Communication.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2]Burgoon,J.K.,& Hoobler,G.D.Nonverbal signals.In M.L.Knapp & J.A.DaIy(Eds.),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Thousand Oaks,CA:Sage,2002.
文化交流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企业文化;交通运输业;管理服务能力;问题;作用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网也在不断延伸,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很好的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国家国民经济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着提高,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和交通运输业管理服务的结合,能够有效的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解决交通运输业管理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交通运输业顺利运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
一、交通运输业管理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业中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扩大交通网和拓宽道路这些措施只能片面的解决交通运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交通运输业中的管理问题不能有效的解决,这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管理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建设资金保障能力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管理服务也采用的智能信息技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交通运输业进行管理。但是,建设资金保障不足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业的管理。在金融刺激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的交通部门也获得了比较充足的建设资金,交通部门将这些资金应用于公路建设中,大力扩展了我国的公路网,例如,青藏公路建设工程,西部公路工程的建设难度比较大,成本也比较高,建设资金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国公路网的建设发展。但是,在交通运输业管理服务中,比如智能管理系统、信息网络平台这些管理软件的建设中还是存在缺乏资金的问题,这也导致交通运输业管理优化形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社会企业对于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力度比较如,交通运输业的建设投资成本高,成本又难以收回,这就导致大量的社会企业不愿意投资交通运输业的现象出现。除此之外,受到交通运输业管理体制的限制,在管理工作中引进人力资源也存在资金问题。
2.交通运输业管理服务中安全问题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网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交通安全事故频发,虽然我国也加强了安全问题监督和管理,但是,交通安全问题依然很突出。每年我国死于交通安全事故在死亡率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这给国家造成了生命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3.交通运输业中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企业文化和交通运输业中的管理体制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管理体制不健全,交通运输业中管理人员的意识不高,对于交通运输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提高交通运输业管理服务能力中的运用
1.以战略为先导
在交通运输业管理中运用企业文化,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目标,以战略为先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交通运输业现状的环境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灵活性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创新和革新解决交通运输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2.在管理体制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契合,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员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动力,因此,在交通运输业管理中引用企业文化,也要通过对管理部门员工的管理,优化交通运输业的管理体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小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问题,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交通运输业实现对人员的管理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对员工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企业文化中优化文化渗透交通运输业管理体制,对于提高交通运输业管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规范交通运输业中资金的运用
交通运输业智能系统的资金压力比较大,智能管理系统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加大公路网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规范资金的运用,实现智能管理体制的优化,片面的公路网建设只能增加管理工作的困难,通过对智能管理系统的优化,创新管理技术,为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对于交通运输业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企业文化中的凝聚功能提升运输管理服务能力;其次,通过企业文化中的导向功能提升交通运输业的价值观;最后,通过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提升交通运输业的管理服务能力,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因此,针对交通运输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合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文化交流的作用范文3
一、目前中日青年文化交流与旅游规模发展现状
(一)中日青年文化交流特点
通过中日青年文化交流具体方式和内容的总结,可以发现,其交流呈现以下特点:
由于两国历史文化的相似性,中日两国青年的往来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相比于政界和商人的往来来说,功利性和政治意图大大降低,具体交流形式也相对活泼多样。比如针对一些爱好诗词文学的青年开展的中日青年诗歌交流会,让两国青年在互相往来中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彼此文化中诗歌的发展方式、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及诗歌所传达的具体含义。再如,针对日本的和服文化和中国的汉服文化研究,也让两国青年更加了解彼此的发展历史。
在中日建交之时,中日的文化交流仅仅局限在学者和政府官员以及一些民间组织当中,而伴随着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中日青年的交流,尤其是中日青年的文化交流逐渐被纳入到旅游体系当中,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项目得到深入开发,日本青年在中国的足迹更是从东部沿海扩展到了中国内地,影视、科技、体育、学术研讨等活动也开展的越来越丰富。
(二)两国文化交流下的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从游客具体人数来看,中国入境游中,日本游客占据绝大部分,其所为中国所创造的外汇收入更是占据中国外汇总收入的10%左右。更是有十几万人次的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并在回国之后为中日的友好交往、政府机关之间的友好往来等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综合日本游客的旅游动机分析,以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的人数占据总体旅游人数的半数左右。尤其青年文化交流中,受到动漫产业、影视产业等的影响,以了解两国文化为主要目的的青年旅游团体在不断增多,旅游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二、扩大旅游事业形势下中日青年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综合当前的国际形势、文化沟通形式和基本的经济往来形势来看,中日青年文化交流的展开主要对两国产生以下影响:
(一)利用文化交流提供政治沟通条件,通过文化交流的有效展开,两国的民间认识通道被进一步打通,为政治方面的互通往来提供条件,有助于两国就友好关系的展开达成一致的政治意见,尽可能避免某些意图破坏世界和平组织的影响。
(二)文化沟通的展开帮助两国吸收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比如中国可以吸收日本文化中对于古典文化的传承以及新型科学技术的开发以及影视产业的发展,日本也可以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中了解本国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内涵。
(三)中青年文化交流的实现可以保证两国经济合作的有效展开。日本与中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利用中青年文化交流带动两国旅游产业的合作和发展,可以寻找新的经济促进空间,更为经济利益创造提供基础和保障。
三、扩大旅游事业视角下开展中日青年文化交流的有效策略
(一)制定中日统一旅游文化交流方案
现当代的青少年旅游,大部分以现当代的青年设施为主体,其对西方的旅游资源较为熟悉,因此,为了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条件,中日之间可以以西方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为借鉴内容,进行中国文化城或者日本文化城的打造,让中日的青年能够通过这些浓缩的文化建筑更快了解中日文化,并明确自身所想要了解的中日文化内容。同时,也可以以现下年轻人比较感兴趣的动漫、语言学习等为主题进行旅游文化节,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价值,激发中日青年对于文化性旅游的兴趣。另外,中日旅游部门也可以以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开发中日青年文化旅游专线,中国可以将故宫、长城、西安等文化古都、南京等重要文化城市纳入旅游线路的制作当中,日本也可以将京都、奈良、大阪等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入旅游路线当中,帮助青年的文化旅游事业更加的往纵深层次发展。
(二)推出针对青年文化旅游的有利方案
青年作为消费群体,其消费的创造并不是中日开展青年文化交流的主要目的。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中日青年的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给更多的青年创造了解对方国家文化的机会,中日两国的旅游部门可以和旅游相关事业单位协商,进行专门的中日青年旅游机票价格的协商,为青年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同时,为更好的促进文化交流,避免因为语言障碍出现交流不畅的局面,中日也需要建立完备的日语、中文旅游向导系统。旅游部门也可以利用网站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年了解中日旅游并积极参与其中。
(三)确定以旅游事业发展为基础的学习交流计划
为了给中日青年的文化旅游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中日旅游部门也可以与高校之间相互协调,建立中日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的交换生计划,并通过与相关行政机关和相关旅游企业的协调,保障交换生的旅游安全和旅游活动的多样性展开。当然,交换生组织也可以定期举行以青年为主题的文化品牌认识活动,比如让日本青年认识活字印刷术,让中国青年进一步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等。
四、结语
文化交流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文化交流:翻译;异同;
前言: 翻译工作的目的和特点是思想文化交流。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或社团之间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的愿望,产生了互译精神产品的要求。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外来文化,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通过翻译,尽量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缩短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所产生的障碍和距离。
1.文化交流与翻译
1.1有关文化交流
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 译界虽对此一直多有讨论 , 但并未取得共识。从翻译实践来看 , 不论是在当代还是在历史上 , 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即归化)的原则似乎是占了上风。近十多年来 , 随着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并逐渐向边缘学科广泛渗透 , 翻译理论界越来越注重把翻译放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 , 人们更多地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来看异化与归化问题 , 即把翻译不仅仅看作不同语言的转换 , 而且把它看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关系及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本文试图从翻译的本质出发 , 通过讨论译者的使命 、读者阅读的认知过程及信息时代与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 来重新诠释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处理归化和异化关系的总原则 , 即在不排斥归化法的前提下 , 尽量采用异化或异化加释义的方法来处理作品中含有文化色彩的语句。文字间意义的传达或功能的对等等方面的研究 , 而对意义与功能之外的因素关注甚少。近十多年来 , 随着文化学研究的兴起及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 人们越来越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在他们合编的《翻译 、历史与文化》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 这一口号,这也标志着翻译的文化学派的正式兴起。在以后的几年中 , 他们又各自或一道陆续出版了几部专著来讨论翻译与文学 、意识形态 、权利及文化的关系。与以往翻译中的文艺学派或语言学派不同 , 文化学派是当前翻译理论界中具有相当强“革命”因素的学派 , 有人甚至认为他们的观点对以前的翻译理论具有“颠覆” 性。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和翻译对于文化传播 、推动社会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 , 通过翻译可以引进新概念 、新文体和新的表达手段来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原文在源文化中同样的功能。另外 还有一些翻译家如兰博和雷恩也推出了此功能。
1.2 文化交流中的翻译
著名作家于冠西说:“人类文化从整体来说,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交流的产物。”不同文化的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来完成,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更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环境氛围,独特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造就了不同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文化特色,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给翻译带来一定阻碍和困难。因此,如何成功跨越文化阻碍,寻求恰当翻译策略,从而实现高质量跨文化交流,进而推动文化传播,是翻译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翻译是不同语言社会的交流工具,通过转述语言文化信息,促进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和进步。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应该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注意不同文化间的相似和差异。如果两种语言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思维和表达方式大致相同,两种社会的文化内涵也会大致趋同,这种情况下,翻译就可以实现互译,保留原文文化色彩;如果两种语言社会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人文历史、、价值观念等存在较大差异,则需要注意,因为这种文化差异影响着翻译活动的范围和方式,制约着翻译内容的呈现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因此,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困境,是影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关键。
2 .目前影响翻译不同的因素
2. 1不同语言社会的历史和习俗等文化内涵差异
是影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根源因素。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历史文化;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孕育形成了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和词汇;语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本民族交流情感和表达思想的独特工具。由于受价值观念、社会风尚、道德情操、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各民族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这些不同的文化习俗也产生出内涵丰富的文化差异。因此,要重视不同语言社会的历史和习俗差异,把握翻译中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根源。
2.1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等文化背景差异
是影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客观因素。文化作品以整个社会为反映对象,用独特视角反映社会生活,形成浓厚而鲜明的时代色彩。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身处的地域环境,还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充分关注作品、作者的相关背景,才能充分了解作者传递的信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揣摩作者写作时心境,感悟作品深刻内涵。因此,不考虑社会时代背景对作品翻译的重要影响,就会产生翻译的文化偏差,无法保留和彰显源语文化特色。
2.3 翻译者的价值观念和语言功底等文化素质差异
是影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观因素。翻译者是作品翻译过程的主体,是两种文化的传播中介。不同翻译者,所翻译的作品意蕴和内容各不相同。一方面,由于受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翻译者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和价值观念,进而影响翻译用语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翻译者要对原作品进行解读、评价、加工和改造,仔细把握作品的文化内涵,领悟作品的内容精髓,品味作品的思想精神,用精准的语言进行文化传播和再造。因此,翻译者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是翻译优秀作品的必备条件。
3 .当前文化交流中翻译存在的问题
3.1加强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减少翻译语言障碍
今天,文化融合成为世界文化交往的发展趋势。作为开放的动态性系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渗透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吸纳、融合,增进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增加了人们的相互认同。这使得跨文化交流――翻译的障碍越来越少,语言沟通越来越顺畅。因此,翻译者要把握原作品所属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强化保护源语文化意识,深度了解原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增进文化融合,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
3.2合理恰当运用翻译方法,扫除文化交流障碍
翻译者是联结原著作者和译著读者关系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若以原著作者为中心,就不免会给译著读者带来诸多困惑和不解;若以译著读者为中心,就不免会失去原著文化特色。因此,需要正确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灵活采用音译、套译、移植、译注、重创、摹仿等方法,找出传递文化信息最恰当表达方式,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或以源语或原著作者为依归,以原著内容特点为基础,采用“异化”或“直译”翻译方法,最大限度保留原著风貌和风格;或者以目的语或译著读者为指向,把握原著作者思想,关照译著读者态度,采用“归化”或“意译”翻译方法,促进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融合。
3.3提高翻译者综合文化素养,增强翻译实践经验
翻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翻译作品质量的优劣。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要求翻译者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两种语言,又要熟知两种文化差异;要求翻译者不仅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牢固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努力积累翻译实践经验。在翻译时谨慎处理文化差异,准确把握文化内涵,真实再现原文风貌,恰当传递文化信息,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文化交流步伐。文化交流是人类交往的产物,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人类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文化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层次越来越深,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日益发展。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发展日益将整个世界紧紧连在一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至最不发达国家,都不能自外于这一历史潮流,都必须在这一浪潮中趋利避害,以求得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必然促进全球性的文化大交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文化受制于经济和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协调、和谐、有序运转,走向良性循环,否则就会失衡,甚至瓦解。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又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经济全球化本身也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由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决定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文化的个性、特殊性决定着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文化的共性、普遍性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正是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运动,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它只有从其他文化中吸收营养,才能永葆青春,具有活力,否则就会变成“死文化”。古代中国非常强大,文化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后,中国却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其原因之一就是闭关自守。
人类文化史表明,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必然走向衰落以至灭亡。只有实行开放,不断碰撞和交流,文化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长盛不衰。古代日本比较落后,但它不断从中国文化中吸取积极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明治维新”之后又积极向西方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基础并不很好,但战后积极对外开放,吸取别国的长处,取得很好效果。今天的美国之所以在许多方面能保持领先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引了来世界各国的大批优秀人才。党的之后,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学习并善于学习别人的先进成果。正反经验说明,文化交流是通向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文化交流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层次;互涉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192-01
一、三个层次的阐释
在本文划分的跨文化交流的三个层次中,物流层次指的是物质(物品、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包含和体现的信息和思想交流,其中包括物品交换(商品交换)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与形式等元素。在人类历史经验中,物质交换实际上就是最早的跨文化交流形式,而语流和脑流只不过是人们在以货易货的过程中才逐渐赋予的内容与形式。由于物流注重的是通过买卖来实现交换,因此,本文选用了material trading,以便使其语义更加一目了然。以蚕丝贸易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现蚕丝、最早养蚕丝的国家。中国的蚕丝很早就传出了中国,传到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蚕丝交换到国外,给跨文化交流的受体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使他们通过产品中质地、质量和工艺,从而提高了对中国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认知。
物流的发展直接刺激着和指向了语言交流的需求,于是跨文化的语流层次出现了。语流层次指的是人们以语言为主要交流方式的信息符号交换过程。在这个层次上面,人们的交流只满足于理解对方的意思。其最初的动机并没有包含文化交流的思想性,因而此时语流层次的最大特点是工具性,跨文化的视觉艺术、现象学的观看方式、传播学的传播风格无疑都强调了这种工具性。但是随着语言交流机制的进一步建立,语流层次上的交流不仅仅满足于信息的交换,而是向传情达意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了通过符号传递文化思想;思想交流的内容逐渐融入其中,使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内涵了人文性,语言交流也就成为了脑流的载体。
脑流,也就是思想交流,其历史过程也是源远流长。脑流通过物质载体和符号载体交流着不同文化群体的抽象思维方式、哲学思想、想象和情感。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早在汉代,印度佛教传人了中国。佛教东传中国,是一种外来宗教向另一个文化高度发达国家的传入。经历了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佛教已溶汇、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并以其独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予了人们以新的启发,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各国的对外交往史上,不乏思想交流的例子。美术音乐的跨文化交流更多地不是在美色与美音之中,而是在于这些美色美音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二、三个层次间的互涉性
这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的物流是最低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第二个层次的语流为中间层次,也是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必要过渡层次;第三个层次的脑流层次为最高层次,也是人类跨文化交流的最高境界。必须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中的每一个层次并不是单纯地执行某一项功能,也就是说物流层次不是只用来物质交换而已;语流也不仅仅是简单地交换信息与符号;而脑流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则需要通过信息符号作为物质载体来传递思想。因此每个层次在交流过程中都有可能包含另外两个层次的内容和功能。
三、层次间的互涉性及其理据
如果把英语学科建设互涉性的外延延伸到社会的现实,我们就会发现如今的社会正在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其主要变化的特点是:1.社会各种群体需求的多元化,即随着民主时代的不断推进,人们的要求,尤其是以往处于弱势群体和草根群体的要求不断地发散,由此带来了企业事业等单位部门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多元的产品和服务,而跨文化交流的需求量和种类也随着这些要求在不断地呈现;2.各文化背景下不同种族群体交流手段的互联化,即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推进,各个种族群体再也不满于处在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状态,也不满足于层次单一的交流状态,他们的交流面和交流层次不断地扩展;3.世界的构成日趋复杂化,即随着交流面的扩大和以利益为分类和表达诉求为分类的各种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贴上各种群体标签的跨文化交流群体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带来了形式风格迥异的特征,形成了社会结构的多样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局面;4.人类自身的立体感愈发强化,即在上述背景之下,人们的社会感受和人生目标变得丰富多彩,由是对世界的空间认知也就呈现出多面立体的倾向。这些特征构成了我们提出上述跨文化交流分层次的理据。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丕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法.跨文化的学与思[M].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
文化交流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障碍;英语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5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73 [本刊网址]http:∥
一、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学生的普及外语为英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制订了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大纲,并据此统编了教材,1987年,四、六级考试开始在我国实施,这一系列工作对我国英语教学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几十年以来我国不断普及和推进英语教学,形形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教材及各类参考资料在我国风靡,“英语经济”应运而生。作为与世界交流的工具,我们这几十年来的英语吸收是有效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敢于走出国门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提升自我价值;我国顺利加入WTO,奥运会申请成功,世博会的圆满结束。这一切说明了我们对英语的传播和吸收是成功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国积极推行英语教学进程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我国的英语教学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随之深化,这对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的英语教学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很多毕业生在面对面与人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交际失败、交际不妥等情况。通过这些情况我们不难觉察我国的英语教学方法仍然有一些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存在一套固有模式,他们没有理解与英语相适应的文化,故无法用英语有效地交流,甚至还会因为文化错误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即所谓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还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教学水平影响着对我国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学的重点在于词汇识记、语法结构讲解、句式背诵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应试水平。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出国深造、留学。因此,我国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面的交流即口语学习成为人们的急切需求,而传统的照本宣科、不注重语言背景及环境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二)学生缺乏跨文化理解力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流程大致相似,从音标识记、单词识记、句子理解、语法结构练习再到写作,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传统的“听、说、读、写”四会观念深入人心,在这四会观念的引导下,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以教科书、教辅资料为主的特点。学生们大多认为,只要学好了听、说、读、写其他的根据常识判断就可以了。
然而常识不具有统一性的,常识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的,中国的本土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天壤之别必然会体现在两国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上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在维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一味要求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有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因此,语言的学习应该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在了解了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语言,只有这样,我们的所学的英语才能成为地道的英语,才能扫除跨文化交流障碍。
(三)教师的跨文化交流教育水平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英语教师不能从固有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跨文化交流教育能力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英语教师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我国的英语教师大多被应试作为教学目标,认为语言教育就是语言本身,片面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或根本无法发现语言的文化背景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2.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乏。目前,我国大多数英语教师还没有掌握或没有系统的掌握语言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缺乏跨文化理解力,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差。当然也就无法把英语的文化背景融入到教学中去,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促进学生将语言和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剖析
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存在是我国学生无法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通过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碍、更好的使用英语,深入剖析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就十分必要。那么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价值观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些原因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