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专业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科学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科学专业知识

自然科学专业知识范文1

1 通识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与时展要求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和缺陷。“过弱的文化底子、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学理工科的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学文科的学生对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不多;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后,工作缺乏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有些学生专业知识不错,但思想道德却不高;一些人个人主义思想膨胀,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走不出市侩的圈子,甚至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①我国的教育多年来存在着重理轻文、重业务轻思想的倾向,人们的整体道德水平下滑,整个社会文化素质滑坡的倾向令人担忧,高等学校不可避免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②高等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有先天缺陷,中等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实施的是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残缺;③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之后至今仍存在文理分割、理工分家、专业设置过窄等问题,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学科结构和教育质量上都有大的发展和进步的背景下,本科教育目标仍存在定的过专、过高等弊端。这样,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够雄厚扎实,宏观思路不开阔,不仅专业知识面太窄,将来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后劲也会不足;④高等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较普遍的存在有重专业知识教育,轻综合素质训练,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平均发展轻个性发展的片面性。

1.2 通识教育顺应了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及其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当代通识教育的发展,同样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二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高度综合,这种综合不仅发生在自然科学内部,而且发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众多的事实也已经证明:科学技术在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据统计,在现代科技的成千上万个学科中,有80%属于交叉和综合学科。现代科技在不断变革和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很显然深刻影响着成人高等教育,给成人通识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2 成人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内容

依照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通识教育大体应该包含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2.1 综合性的基础知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必要知识。这是通识教育的基础部分,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2.2 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提高知识。这可以使学生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具有从事一定专业工作的能力。

2.3 必要的工具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例如写作、应用数学、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文献检索等知识,以提高学生文字运用能力、数量分析与计算能力、接受和处理信息能力。

2.4 实践性知识。主要指业务实习、社会调查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独立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技能教育过去只局限于职业训练方面的考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过去的专门技能已经普及到各种工作与生活领域,成为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现代通讯、记录与计量、检测工具的使用、电气常识等等。并不等于说这些知识都需要列入教学计划并为此开设课程,但是,从知识观的角度来看,技能知识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至于语言和文字表达、礼仪常识等等,也同样是成人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范畴。

3 成人高等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

加强成人通识教育要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其途径与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强化专业课教学。加强基础课,有利于专业知识学习,也有利于专业变换,还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加强基础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致使“根深叶茂”、“源远流长”。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原苏联等国都多次进行课程改革,增加基础课,削减专业课。东京大学专设基础学院,低年级本科生在这里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日本工科大学生的教育计划中,一般教育(人文、社会系科目)约占25%,基础教育(自然科学科目)约占30%,专业教育约占50%。而目我国高等院校中,基础课所占比例在40-60%,其中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我国在加强基础课教学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3.2 重视学科的结构渗透。适应现代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通过选修制、学分制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文、理、工课程相互结合,进行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全面教育,是当代世界各国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美国大学普遍为文科学生开设计算机、统计学等课程。在麻省理工学院,文科学生必须学习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实验课共108学分,占本科生学分的30%;其中自然科学必修课(微积分、物理、生物与化学)60学分;选修自然科学分类必修课36学分。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文科毕业生的水准。

自然科学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计算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考试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艺术、音乐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哲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二在保证学科体系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理论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现代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是因材施教。我们采取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科学施教。我们改变那种一讲到底的单一课堂结构,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和声立体美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我们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在第一学年就安排一周见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二到四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使之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器乐、声乐考级活动,把考级作为原动力,以提高专业技能。

自然科学专业知识范文3

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性的知识储备。爱因斯坦曾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观点、方法与技术的交叉、碰撞、吸收、融合与共振,能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能力结构,形成单一学科所不及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处理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就是一门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能够实现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技术社会论等多种学科知识的互补,该课程所蕴含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当代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第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包含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自然辩证法概论”不仅研究自然界及其与人的关系,而且研究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五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主要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变来研究科学技术的内容、方法及其人文蕴涵,研究自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必然包含大量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反之,如果把这些知识排除在“自然辩证法概论”之外,那么它也就只能凭借思辨、猜测、臆想甚至幻想等手段进行研究,而这些属于人类早期的做法,或者说是宗教、神话、文学的做法。第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融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英国科学家斯诺提出“两种文化”(即人文科学文化和自然科学文化),指出人文科学文化与自然科学文化分裂的危害。杰罗姆•凯根提出建立“第三种文化”,即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文化。但高度分化的当代科学为其融合设置了障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包含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便于学生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沟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实现对事物立体化、真实化的理解与认识。这种理解与认识可能是相互协调的,也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但无论怎样,都是对真实世界、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认识。以这些理解与认识为基础,以现实事物为基点,协调、统一、融合多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时能够实事求是地认识、解决与处理,实现自然与生态、科技与国家、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缓解、预防或避免生态、环境、能源、人口、社会等问题的发生。

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理性思维、批判思维与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底蕴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既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课程,具备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与辩证思维等创新能力所需要的思维底蕴。第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理论思维是人类在知识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事务本质、规律和普遍联系的一种理性思维。从课程内容方面讲,“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涉及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概念、观点与理论,这些理论能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课程性质方面讲,“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属于哲学门类,哲学是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科,哲学类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抽象思维能力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如,对生态自然观部分的学习,既要理解和掌握相关系统科学的概念、观点和理论,也要理解和掌握生态科学的概念、观点和理论;既要从科学视角审视生态自然观产生的现实根源与逻辑必然性,也要从哲学视角审视其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哲学家,如爱因斯坦、玻尔、波恩、贝塔朗菲、普里高津等。著名物理学家波恩指出:“关于哲学,每一个现代科学家都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研究生教育要超越感性思维与经验思维,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形成普遍性、规律性认识的抽象思维。“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其抽象程度与理性思维水平要高于一般的专业科学理论,能够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就是人们对已有的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等提出怀疑,并通过科学研究寻找真理,实现对现存事物的改造和思想理论的革新。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在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同时带来了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问题。“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不仅是对现实的了解和理论的学习,而且是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作批判性考察,考察其理论根源、现实根源与价值观根源。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的学习,不能简单认为科学技术是好的、万能的,也不能简单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科技运用都是善的、正当的,而要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状态及其在社会中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根源、现实社会根源与科学技术观根源。对既定事实与理论的怀疑与批判是创新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内容。如果一味地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崇拜偶像、迷信权威,就只能复古守成,难以创新。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对不断变化的事物去伪求真,追根溯源。是对前人既定的理论框架完全接受,还是大胆反思和批判、推陈出新,成为评判人们是否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参量。“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倡导批判性的科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科学追求,有助于培养和增加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第三,“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自然辩证法概论”以辩证的视角理解人、自然、科学技术、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对科学的理解,既要理解其可确证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可证伪性的一面;既要理解其个体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社会性的一面;既要理解其“小科学”时代的意义,也要理解其“大科学”时代的意义;既要理解其简单性的本质,也要理解其复杂性的本质;既要理解其对人类社会积极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消极性甚至破坏性的一面;既要理解与认识科学,也要理解与认识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既要避免科学主义,也要避免反科学主义。

三、“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沟通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的实践底蕴

自然科学专业知识范文4

阅读激发求知兴趣,大凡正规的学习培训,较多看重学习效果,规范学习内容,固化学习方式,被动多于主动,容易压抑学习乐趣;阅读是功课之外,工作之余的一种自主行为,其内容、方式、时间不受拘束,较之古板的学习,应是常人乐为之事。当人们读到一些未知的事,如读科普、科幻小说,读文史哲著作,那些未知的人、未知的事、未知的领域、未体验的经历,都会激起人们好奇的天性,自发地引导人们去思、去想、去探寻,激发人们求知兴趣。

阅读弥补知识缺陷,人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单位教育,构成了一个人知识的重要来源,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但相对于知识爆炸的年代,却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职业化的人士,阅读非职业的书籍,就可拓展职业外的知识,增加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科学知识,普通常识,而这些知识对职场人的工作、生活也会发生较多影响;一个学校的学生,阅读非课程的书籍,就可拓宽其知识面,积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对知识的感知性,弥补课程知识的缺隘。

阅读培养生活习惯,人们因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生活方式呈现多样性,这是客观事实,但有的人染上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热衷于社交生活,沉醉于声色犬马,白白浪费大好时光;而爱好阅读的人,其业余时间就有相当部分要用于阅读,自然就离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远了;常常阅读的人,受良好书籍的熏陶,就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对健康的生活习惯就乐于受之了。

阅读启迪人生追求,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就那么几步,把握正确的人生追求尤为重要。书籍记载着古今知识,阐述着人生至理,当一个人处于人生十字路口时,阅读那些伟人、哲人的经典著作,浏览那些指引正路的文章故事,人生的航船就会行驶在正确之路上;当一个人处于消沉迷惘之时,阅读那些励志的文章,浏览那些逆境成功的案例,就可从中获得启迪。

自然科学专业知识范文5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55-1

临床医学这门传统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医学专业的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改革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扎实地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本文就医学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理念着手提出医学教学非单纯传授知识、教学的主体非教师本人、医学教育具有典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的理念并就如何激发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探讨。

1医学教学非单纯传授知识理念的转变

医学教学原本就具有学科多、课时长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医学知识积累教学内容又不断地增加然而医学教育改革又使得授课时数不断删减这种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使多数教师极不适应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是多数人的观点。毋庸质疑要把更多基础的以及学科前沿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困难非常大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惟一出路。目前“填鸭式教学”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记住教科书上的现成的“真理”和结论。其优点是学生能记住大量现成结论;缺点是受教育者思维钝化、想象力贫乏这与教育的宗旨相背离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社会、医学的进步要求高等教育的“产品”应该是创新复合型人才而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传统医学教学模式无法完成创新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们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育。新、旧教学模式的目标观有如下不同:平凡的教育是期待受教育者成为预想的那种人才;卓越的教育是期待受教育者成为使教育者大吃一惊的人物。

2教学的主体非教师本人理念的转变

教师是讲授知识的主体学生被动的跟着接受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而兴起于当代欧美国家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构建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新知识做出自己合理的解释进而理解、接受并应用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个体、环境和情绪色彩;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倡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造性的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

教师的作用不能再理解成简单的传授知识研究、激励、启发和引导学生才是教师的真正任务。因此要突出医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理解渴求和建构新知识发现、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的领域;教师能够做的就是创建开放的、富有浓厚探索气息的环境提供参与、成功的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育自主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3医学教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化的人所以其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传统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加之现实中忽视人文因素过分重视生物因素临床上见病不见人造成对医学生的误导。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常见的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因素在疾病的成因、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医学不仅要研究生物因素更要研究社会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社会科学与医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另外医学生应该具有健康的人格心理不健康是阻挡医学生成功的障碍这都需要人文科学来支撑、培育。由此可见医学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

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较多临床课程更多学科间相互交叉和渗透十分自然和必然发生。此外新的科学领域不断涌现学科越来越专业化这些特点使医学教学难度更大授课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及时调整教学结构采取相应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在课程改革中打破旧的学科界限使相关课程内容融合一体既要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科学前沿知识联系起来又要把非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将众多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融汇于一门课程之中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开拓视野有利于异向、综合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综合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4如何激发临床医学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所谓激发就是把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它成为实际上起推动作用的内部动力。临床医学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教学中应该明确学习医学的目的和意义。

4.1医学的重要性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人的生命医学就是驱除病魔、拯救生命的科学。

自然科学专业知识范文6

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在新工艺设计及老工艺改进过程中首先要以化学热力学为依据判断化学过程实现的可能性,再以化工动力学为依据确定最佳生产工艺条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专业知识面。电化学部分电化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电解质的研究和电极过程研究。电化学技术在化学工业生产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电化学可以有效处理高毒性、高腐蚀性的有机物,也可以用来参与生物工业生产。目前电化学广泛用于处理铬、甲醇、硝基苯、酚类化合物、氯化有机物等。在电化学部分的授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了解电化学由于其高效、低耗、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环境友好等特点在防腐、合成制备中给工艺流程设计和生产带来的益处。

激发学生积极性

《物理化学》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方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更多知识。但是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学习过程的讲解,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最终实现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较容易的章节,让学生自学并进行自主讲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注意控制课堂秩序与纪律,对学生引导。最后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总结。

增强思想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