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动资金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动资金概念范文1
【关键词】 企业; 流动资金管理; 应收账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由于我国新一轮宏观调控,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成为经济生活中矛盾的焦点和难点。
一、企业流动资金管理概述
(一)流动资金的概念
流动资金是经营资金的组成部分,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金。它是一个不断投入和收回的往复循环过程,随着生产永无止境地循环,是企业从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赖以依存的周转资金。流动资金包括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成品资金。
(二)企业流动资金的现状
在企业管理中流动资金管理是较为重要的一项管理工作。它是企业正常经营生产和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既要拥有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又要合理使用,加强管理。拥有较多的流动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可以用同样数量的资金占用,完成更大的产销任务,做到增产不增资或多增产少增资。
近几年来,流动资金紧张已成为许多企业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企业挪用流动资金用于长期投资,加剧了流动资金不足;资产负债比率过高,资金需求过分依赖银行,自筹资金能力不足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市场研究,产品缺少竞争力,造成产品积压的损失浪费;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货款,资金被占用;财务管理不严格导致等现象发生。另外,国家宏观调控,金融深化改革,银行信贷抬高门槛,物价上涨增加产品成本,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外部因素也使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的欠缺和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我国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
(三)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危害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竞争力弱,流动资金不足可能中止企业的正常循环,造成企业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流动资金应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和结算资金,最终又再回到货币资金形态上,以便满足下一个生产经营过程的需要。流动资金的各组成形态必须保证在空间上合理并存,在时间上依次继承,如果企业在某一时间或某一时期货币资金发生短缺,必然要影响流动资金各形态的并存性和继承性,使资金周转受到破坏甚至发生停止,如果该种情况得不到迅速扭转,就会直接造成生产中断。其结果将造成重要原材料不能购进,产品积压资金沉淀,销售领域的资金出现互相拖欠的恶性循环。许多企业搞“负债经营”,大量举债,虽然能缓解一时的困难,但又无形中增加了许多负担。流动资金不足还将降低企业的支付能力,失去适当投资机会等。
二、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内部原因
当前流动资金紧张已成为普遍问题,要缓解这一现状首先要找出原因。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物价上涨增加产品成本、国家宏观调控、金融深化改革、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大量超常投放的货币流向获利高的房地产等。企业流动资金紧缺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与其内部库存、应收账款等的变动也密不可分,这里将主要研究企业内部原因。
(一)资金结构不合理
1.资金比例失衡
一些企业以长期借款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很少顾及配套流动资金,大量基础支出、消费支出挤占生产资金,致使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资金分配比例失衡,使流动资金不足,运转艰难,财务风险增大。
另外,流动资金内部各个项目之间的不合理分配也会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占用不合理使企业资金积压与资金不足并存,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还有收入分配上不合理。这些导致流动资金所占比例小和资金的无效占用,使生产经营步履维艰。
2.过分依赖银行筹集资金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逐步完善,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现代企业筹资也有多种选择。我国企业在融资渠道上缺乏独立市场主体的意识,筹资渠道仍以向银行贷款为主,过分依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比重过大。
固定资产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大量的银行信贷。企业应当有一定的流动资金进行生产,不足部分向银行信贷,而现状是进行固定投资以后资金剩余甚少,只向银行贷款,形成借新还旧的不良循环。另外,企业将从银行得到的流动资金贷款大量用于长期投资,短期债务长期化也为整个金融体系积累了不可忽视的风险。
3.自有资金不足
就目前来看,企业发展所需流动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但贷款不能根本上解决资金紧张的矛盾,企业要不断发展,就必须有充分的自有资金作后盾。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自有资金很有限,资本金先天不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有些依靠借贷创建,致使一开始就背着沉重的债务负担,加上不注重自我积累,使筹资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职工集资等渠道来解决资金的不足,这种资本金投入不足,靠负债筹措资金的结果,必然增大负债率,再加上利息负担很重,使企业产生的效益大部分用于偿还债务利息,导致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自身积累难以增长。
流动资金概念范文2
关键词:供电企业;营运资金;企业财务;实现
一、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初的和最终的目标都应该与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相同,就是实现供电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合理的营运资金管理,在满足生产经营活动周转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到供电企业财务安全性的基础上,首先,保证供电企业资金的流动性比较充分,可以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能够保持好的偿债能力、增强供电企业筹资以及防止供电企业破产能力;其次,减少持有成本,加快营运资金周转速度,尽量实现更好的持续、稳定的利润和现金流量,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有了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可以不断提高营运资金的周转能力和利用水平,提高供电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营运资金管理的意义
在1993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开始使用营运资金的概念。但由于所有制的局限和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企业管理者的知识、思想和经验的不足,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国内企业普遍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的观念、方法和手段存在着显著的差距。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系统有序的管理。具体表现为:
2.1流动资金不足
当前,我国企业基本都会存在流动资金不足的状况,面临着营运资金不足的风险。资金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体现,流动资金的紧缺是很难避免的。但是,流动资金的紧缺情况已经超出了极限,各种不合理的因素严重影响了各企业个体和全社会总体的营运资金的流通运转。
2.2营运资金低效运营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营运资金低效运营的情况非常多,主要表现为:(1)流动资产质量差,流动资金周转缓慢,不良资产比重较大。应收账款数量基本增高,且各个公司相互拖欠情况非常严重,拖欠时间也增长,有很大一部分的应收账款中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很大。(2)应付账款使用率差距大。企业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部分大企业利用本身的信用优势,过分地依靠应付账款融资,导致应付账款的周转率极低。在各供电企业中应付账款融资方式没有达到很好的利用,营运资金的运营效率很低。(3)流动资金周转缓慢,导致供电企业借入大量流动资金,很高的利息加剧了企业的亏损状况,导致企业营运资金周转出现了恶性循环的局面。
2.3营运资金管理弱化
(1)现金管理混乱。现金资产的特点就是获利能力最低、流动性最强。现金不足或者过多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于现金管理有很强的随意性,普遍存在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费用和货款或现金过剩现象。现金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是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竞争趋势的。(2)应收账款控制不严,很多企业业务收入的连年增长并没有带来利润的持续增长的原因就是资金回收困难,同期应收账款数额增长的比例更大,而且账龄结构逐渐趋于恶化,经营净现金流量持续为负。(3)存货过多。大多数企业凭多年的经验进行管理,缺少科学合理的存货管理方案,没有有效的定期监督检查和可行的存货计划,而且又没有相对应的责任部门,导致存货资金占用过多,造成资金成本高、资金停滞、周转迟缓。
三、供电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3.1供电企业现金周转速度减慢
现金循环周期的变动会影响企业所需营运资金的数目。假如现金周转速度减缓,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一旦增加,如果此时现金储备或借款额度很少,就没办法增加资金投入,原本的营运资金规模就会因此而导致无法满足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求。
3.2缺乏对营运资金结构管理的研究
目前,供电企业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主要倾向于强调企业资金安全方面,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要等,恰恰忽略了对营运资金结构的管理。如:减少应收账款占用,强调积极回收货款,减少存货占用,降低盈利性差的货币资金的持有量等,但怎样合理地安排营运资金以及处理好营运资金与其他形式资金的关系研究缺乏,这就造成企业资金流动的不协调。
3.3缺乏营运资金管理观念
目前,大部分供电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观念还比较淡薄,管理手段也相对比较落后。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不能全面考虑问题,经常使简单问题变严重。供电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现的措施资金集中管理是目前很多集团公司在资金管理上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施工集团的企业来说,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实现资金营运管理额重要途径。
(1)供电公司额高层领导要始终关注资金的运营实行资金的高度集中管理,实行重大资金支付的集体决策战略。资金的集中管理首先要有公司高层的支持和推动,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资金集中。
(2)要建设好资金管理中心,做好资金精细化管理服务的平台。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介质就是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心,它是在集团企业财务部门内部设立的、办理内部成员单位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
(3)严格控制银行账户数量,避免资金闲置分散。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很多大型集团施工企业往往很多都规模庞大,地域分布广,承接工程项目也很多,开立银行账户也多,且分散在全国各地,资金分散闲置占用情况问题严重,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这在大型施工建筑企业显得更加突出。
(4)全面推行资金预算管理,做到资金有更有计划的使用,提高资金的流转效率。资金预算必须在集团公司总部牵头组织下按照要求编制,企业资金集中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就是资金预算,应充分本着优化资源配置、量力而行、收支双控的原则,做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对资金实行全过程管理。
四、结语
在现代企业的理财工作中,营运资金的实践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营运资金是企业日常经营不可或缺的,营运资金的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获利能力。对于供电企业而言,营运资金的管理是其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隋晶.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弱化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财会,2004,(3):P32-33.
流动资金概念范文3
摘 要:本文在“乘数”视角下分析了村镇银行预付款融资物流金融服务的效应,并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乘数效应”进行分解,最后针对相关主体提出利于发挥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乘数效应的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物流金融;乘数效应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链整合、升级,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内容、规模、形式和效率有了新的要求。村镇银行正是为最大限度的迎合这一新要求而设立的,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村镇银行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虽然村镇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部分,但从整体上看,它们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甚至在整个供应链中,发挥着中要作用的作用。鉴于此处,增设村镇银行网点,提高村镇银行物流业务比例势在必行。本文在“流动资金”乘数视角下,对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效应的研究,有利于为金融主管部门加大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支持力度以及村镇银行自身扩大物流金融业务规模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介绍
(一)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是其他金融机构的作为发起者,而成立的立足农村,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兴金融组织机构。它的比较优势是:灵活性强,业务实地调查的便捷性。
(二)流动资金乘数效应
“流动资金乘数效应”是指由金融机构的介入,以物权、债权或流动资产作为质押,给予资金需求企业贷款,通过“流动资金乘数效应”达到成倍盘活资金需求企业闲置的流动资产,最终弥补其资金缺口。
(三)物流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服务是一种崭新的金融服务理念,它将物流控制和金融业务开展糅合在一起,以达到金融业务的风险可控、成本降低、规模拓展等效果。
二、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效应分解
(一)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之于村镇银行
透过流动资金乘数可见,物流金融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城市金融的辐射作用:为发起行收集农产品产业链的一手资料,充当协调者作用,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的顺畅,充分的发挥了村镇银行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鲶鱼效应”。更好实现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通过开展应收款、预付款融资等方式。一方面,乡镇企业通过乘数效应获得更多的融资;另一方面村镇银行放贷规模也上升。由于物流金融这一新型的融资方案,村镇银行的放贷风险并没有传统业务上升迅速,因此通过物流金融的边际放贷收益比传统的放贷业务要高。这表明,在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开展物流金融能够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
(二)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之于乡镇企业
这里的乡镇企业也包括物流企业,他们的规模一般比较小,通过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能很好的整合乡镇物流企业和其他乡镇企业。虽然,村镇银行、乡镇物流企业均处在金融体系、产业供应链的末端,但是,从全国的农村范围来看,它们都是两股重要的力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村镇银行的形容最合适不过。乡镇企业由于固定资产抵押物有限,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为盘活乡镇企业的流动资产,充分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物流金融模式是它们理想的选择。在村镇银行物流服务下,通过流资金乘数效应,乡镇企业的原材料供应能力增强,这有利于与之相关的整条供应链上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畅通。
(三)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之于政府部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乡镇企业融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通过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流动资金乘数”效用分析可见,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出,有利于政府部门职责的履行。一方面,乡镇企业通过村镇物流金融服务,在流动资金乘数效应下,乡镇企业不仅获得较好的流动资周转,而且相比传统的融资方案,向金融机构的单位融资成本更低,因此乡镇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在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下,能够获得开展生产、生活方面的必要资金补充,这有利于他们向市产提供更多的优质生产要素、以及扩大农村地区的内需。村镇银行的设立以及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出,需要政府部门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由此可见政府部门还是为因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而带来的职责履行便利支付了一定的成本。因此,这是属于村镇银行流动资金乘数视角下的内部效应。
在流动资金乘数效应下,全国范围内的村镇银行提供物流金融服务,有利于相关供应链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进一步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成本,最终提升它的竞争力。
三、对相关主体的建议
由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流动资金乘数效应机制揭示以及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对村镇银行、乡镇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效应分析,发现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是三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在乘数视角下,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这种三方利益的均衡。既然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对三方有利,那么三方更应该努力推进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对村镇银行、乡镇企业、政府部门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对村镇银行的建议
村镇银行提供应该稳健的推进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首先,虽然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解决方案比传统的“裸贷”风险要小,但是,由于“流动资金乘数效应”的作用,乡镇企业“滚雪球”似的获得乘数倍自有流动资产的贷款,这也增加了风险产生的业务资金基数,因此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村镇银行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其次,在审慎选择贷款对象的前提下,村镇银行要选择最有利于“流动资金乘数”发挥效力的物流金融服务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村镇银行扩大业务规模,而且有利于最大程度的给乡镇企业、农村居民流动资金补充以及融资便利。最后,村镇银行应该加强自身软、硬件的实施建设,为物流金融服务提供更好的操作平台,以更好的发挥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对三方的“流动资金乘数”效应。
(二)对乡镇企业的建议
乡镇企业在获得因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而提供的融资性便利的同时,还要积极的配合村镇行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首先,乡镇企业要严格遵守贷款协议,比如按协议规定确定贷款资金流向。其次,乡镇企业应该改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是长期的、多回合的。若乡镇企业只顾短期利益,通过缮制假单据和提供不真实的购销合同,而获得资金,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严重影响村镇银行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积极性,阻碍流“动资金乘数“发挥应有的效力,从长远来看对村镇银行不利。
(三)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化境,为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流动资金乘数效应”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还应该个给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更多的税收优惠以及利率调节的主动权,以使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的业务风险和收益更相匹配。同事,政府部门应该加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法规的制定,以及为有关法律制定部门提供相关资料和依据,促进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运作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的建设,为发挥其物流金融服务“流动资金乘数”的作用提供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流动资金概念范文4
一、会计的度量
会计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对记录经济活动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以货币为度量尺度,报告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过程、结果和一定时点企业持有资产的价值。会计计量是衡量各个利益相关方利益实现或受损的重要依据,其准确性受到度量尺度和度量方法的制约。度量尺度受制于货币价值及其变化,度量方法受制于会计概念框架体系。
1.价值的计量尺度
货币是会计用于计量经济活动的主要尺度,同时又是支持会计体系的四个假设之一,其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以货币为价值衡量的尺度及记账的单位;另一是假定货币价值不变,或变动不大而可以忽略。对于第一层含义这是历史的选择,大家达成了共识,在此不再表述;第二层含义“假定货币价值不变”就值得商榷。货币价值不变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货膨胀是社会的一种常态,反映在货币方面就是货币的持续贬值。通货膨胀有轻微通货膨胀和严重通货膨胀的区别,对于轻微的通货膨胀,根据经济统计资料显示,其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严重通货膨胀会对社会经济造成破坏。但是,即使轻微的通货膨胀,长期观察,也会使资产的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1元钱2%的复利30年之后也会变成1.8114元,增加了81.14%,也就是说,长期的每年2%的通货膨胀30年之后也会使资产的价格增加81.14%。事实上,我们的经济存在周期性的恶性通货膨胀,长期来观察,更会对资产的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货币价值不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货币价值的不断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在理论和实践的应用中需要对于这一情况做出客观的反映,还原其本质。
2.会计概念框架体系
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就是对各项经济资源的计量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计量办法,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具体的会计文件,多种理论和计量办法的存在使会计在计量具体的经济业务时有了可选择性,这就使同样一笔经济活动可以有多个计量结果,那么哪个计量结果更符合经济活动的客观本质呢?如“公斤”是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它有标准的“一公斤”的标本,大家都知道一公斤应该是多少,但如果有“八两、九两、一斤”等几种标准同时存在,我们就无法知道一个物体的真实重量。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就好比“八两、九两、一斤”同时存在一样,因此,我们有必要组织相关人员对经济规律和与之对应的会计计量进行研究,使其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对于现在可以研究清楚的部分,采用其作为会计计量办法,对于现在不能研究清楚的部分,在现有的计量办法中选定最接近客观实际的一种方法作为其计量办法,即将会计核算方法予以统一。
二、生产要素计量的特点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共同构成企业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企业之外别的企业或个人创造的价值,其价格是在交易过程中供需双方遵循市场交易规则公平交易的结果,对于三个要素的计量特点分述如下:
(1)劳动资料的特征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根据其使用期限的长短、价值的大小又将其分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在其存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将其多少价值转移到产品或商品中去,就存在一个估价问题,对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估价方法(即折旧计提)有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在这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更能符合其价值变化的规律呢?在选择折旧方法时更多的是应该考虑资产自身价值变化的规律还是我们希望其价值变化的规律呢?对于一个新建企业来说,筹建阶段的投入是全部资本化还是有选择的资本化?如果全部资本化是对企业形成过程价值的一个完整计量,而部分资本化则反映出来的是一部分投入,是一种负投资而非企业在筹建过程中一部分必须的投入。我们现行会计准则对其有选择的资本化是人为的干预对其进行扭曲,这与客观现实是不相符的。折旧方法的选择,也应该以其价值变化的客观规律作为选择的标准,研究、制定符合价值变化规律的折旧方法。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低值易耗品的摊销与固定资产采取相同的办法对待。
(2)劳动对象的特征是其价值随着加工、销售的进行而一次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或商品中,其在购买、运输、储存、加工、销售过程中均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对相应存在形式下的价值进行计量,同时在完成销售之前也存在受货币价值变化、劳动生产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价值也存在变化,但是以购买时的市场交易价作为其转移价值计量的基础,是适当的,虽然货币价值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是在交易的当时其价值就是那么多,并且其价格的变化也会反映在产品或商品的销售价格变化中,也是社会对各种产品、商品价值综合平衡的反映。
(3)劳动者是产品或商品价值的创造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价值是劳动者过去创造的价值,是当时货币计量标准下已经实现的价值,进入新的生产、交易、服务的环节时,劳动者又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添加到新的产品、商品、服务中。企业是社会中独立存在的经济体,通过交易的形式购买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对其劳动成果的补偿方式是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福利等多种方式体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通过合同的方式购买了劳动者一定期限的劳动成果,但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通过劳动的方式逐渐添加到产品、商品、服务中的,对劳动者的报酬也是以工资薪金等方式按月或年等约定方式支付,这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素,会计计量选择应该按实际支付工资薪金的数额对其确认计量,其价值也同劳动对象一样一次性做出补偿。
三、收入结构表的设想
生产要素由三部分组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会计核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其成本价一次性转移到产品、商品、服务中,另一部分是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的办法将其价值分批转移到产品、商品、服务中。本文以此作为构建收入结构表的基础,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企业价值的变化、收入的构成。下面就收入结构表的设想进行阐述。
收入结构表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生产经营活动和持有资产价值的变化。生产经营活动的构成又分为生产经营收入、转移劳动对象的价值、摊销劳动资料的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三部分,转移劳动对象的价值、摊销劳动资料的价值是对过去劳动价值的补偿,新创造的价值反映其价值增加总量及分配情况。持有资产价值变化部分又分为两部分:利得或损失、持有损益,利得或损失反映企业以非正常经营的方式对其持有的资产处置的结果;持有损益反映在目前货币计量标准下,企业存量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是对存量资产过去计量结果的修正。具体内容为:
(1)经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企业利益增加的、与资本和借贷无关的总流入。
(2)转移价值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购买的其他企业或独立个人的劳动成果,包括一次性商品的消耗和可以重复使用商品的消耗。一次性商品指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材料,有助于产品实体形成的辅助材料,购买的服务等。重复使用商品是指可以多次使用的商品,具体是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分次摊销的低值易耗品等。
(3)新创造价值是指企业经营收入减去转移价值的余额。
(4)利得是一个时期内除那些导致经营收入或所有者投资等经济业务之外,由企业营业外的偶然的经济业务,或者由一切影响企业的其他经济业务和其他情况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增加。
(5)损失是一个时期内除那些导致营业费用或派给所有者等经济业务之外,由企业营业外的偶然的经济业务,或者由一切影响企业的其他事项或情况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减少。
(6)净利得或损失是指利得与损失的差额,差额为正是净利得,差额为负是净损失。
(7)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支付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8)财务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各项融资费用。
(9)各项税费是指企业因各种原因向政府上缴的各项税款和费用。
(10)资本使用费是指企业分配给股东的利润或股利。
(11)持有损益是指企业持有的资产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按照现在市场价格重新计量的价格与企业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是对历史成本法的修正,差额为正,则是持有收益,差额为负,则是持有损失,全部资产的持有收益与持有损失的差额为持有损益,差额为正则是总资产的持有收益,差额为负则是总资产的持有损失。
对于上述内容用表格的方式反映见表1。
四、收入结构表的应用
下面以举例的方法对收入结构表应用加以说明。
1.收入结构表的编制
【例1】甲公司是一个一般纳税人的商品流通企业,2009年1月1日的情况是:商场一个,是2006年12月建成并投入经营,建筑成本是500万元,可以使用50年,计提折旧采用直线法,不考虑净残值,2009年1月1日该商场建筑物价值是500万元,2009年12月31日该商场建筑物价值600万元,不包括装修费用;装修成本是50万元,可以使用5年,摊销方法采用直线摊销法,不考虑净残值;期初货币资金350万元,期末货币资金812.74万元;商品一批,价值600万元(含增值税);员工30人,月平均薪酬2000元。2009年购进商品3000万元(含增值税),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含增值税),2009年12月31日库存商品的价格是700万元,假定期初库存全部取得17%的进项税票,并且尚未抵扣,购进的商品全部取得税率为17%的增值税发票,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是7%,教育费附加的税率是3%,所得税税率是25%,没有其他税费,也不考虑纳税调整项目;本年度发生的办公、招待、差旅、运输等经营费用100万元;以本年度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10%分配股利,企业2009年1月1日从商业银行取得利率是8%的贷款500万元,股东投入的资本是1000万元,没有应收及应付账款。
甲企业2009年收入结构表编制如表2。
对以上计算的说明:
(1)对于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均采用含税计价,即包含增值税,因为增值税实施条例中规定的是计算应纳增值税的一种方法,这里对收入和成本采用含税计价更符合大家的习惯;
(2)转移价值=一次性使用资产转移价值+重复使用资产的转移价值;
(3)一次性使用资产转移价值=存货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期末余额+经营费用;
(4)重复性使用资产转移价值=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
(5)新创造价值=经营收入―转移价值;
(6)应纳税所得额=新创造价值―职工薪酬―财务费用―税费(不含所得税)+纳税调整;
(7)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8)新创造价值分配=职工薪酬+财务费用+税费(不含所得税)+所得税;
(9)经验损益=新创造价值―新创造价值分配;
(10)净利得或损失=利得―损失;
(11)可供企业支配的损益=经验损益+净利得或损失;
(12)股息红利=可供企业支配的损益×股息红利分配率;
(13)留存收益=可供企业支配的损益-股息红利;
(14)持有收益=∑单项持有资产的重置价-按照重置价应当计提的折旧摊销等-持有资产的净值-持有资产已经计提的持有收益+持有资产已经计提的持有损失;
(15)持有损失=∑单项持有资产的重置价-按照重置价应当计提的折旧摊销等-持有资产的净值+持有资产已经计提的持有收益-持有资产已经计提的持有损失;
(16)持有净损益=持有收入-持有损失。
2.几个经济指标
(1)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长期资产期初原值+长期资产期末原值)÷2÷职工人数=(500+50+500+50) ÷2÷30=18.33(万元/人);
(2)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流动资产期初余额+流动资产期末余额)÷2÷职工人数=(600+350+700+812.74)÷2÷30=41.05(万元/人);
(3)单位员工使用的资产=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18.33+41.05=59.38(万元/人);
(4)单位员工创造的税费=[税费(不含所得税)+所得税]÷职工人数=(63.93+201.02)÷30=8.83(万元/人);
(5)员工平均薪酬=职工薪酬÷员工人数=72÷30=2.4(万元/人);
(6)单位员工创造的利润=可供企业支配的损益÷员工人数=603.05÷30=20.10(万元/人)。
3.企业的纵向比较
继续“例1” 2010年的情况如下:
【例2】甲公司是一个一般纳税人的商品流通企业,2010年1月1日的情况是:商场一个,是2006年12月建成并投入经营,建筑成本是500万元,可以使用50年,计提折旧采用直线法,不考虑净残值,2009年1月1日该商场建筑物价值是500万元,2009年12月31日该商场建筑物价值600万元,不包括装修费用,2010年12月31日该商场建筑物价值700万元,不包括装修费用;装修成本是50万元,可以使用5年,摊销方法采用直线摊销法,不考虑净残值;期初货币资金812.74万元,期末货币资金1,220.16万元;商品一批,价值700万元(含增值税价,进项税额已抵扣);员工32人,月平均薪酬3000元。2010年购进商品3500万元(含增值税),实现销售收入4800万元(含增值税),2010年12月31日库存商品的价格是750万元,购进的商品全部取得税率为17%的增值税发票,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是7%,教育费附加的税率是3%,所得税税率是25%,没有其他税费,也不考虑纳税调整项目;本年度发生的办公、招待、差旅、运输等经营费用120万元;以本年度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10%分配股利,企业2010年1月1日偿还上年从商业银行取得的贷款500万元,同时从于2010年2月1日从商业银行取得利率是9%的贷款300万元,股东投入的资本是1000万元,没有应收及应付账款。(编制方法同2009年相同,具体见表3)。
2010年甲企业的几项指标如下:
(1)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长期资产期初原值+长期资产期末原值)÷2÷职工人数=(500+50+500+50) ÷2÷32=17.19(万元/人);
(2)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流动资产期初余额+流动资产期末余额)÷2÷职工人数=(700+812.74+750+1,220.16)÷2÷32=54.42(万元/人);
(3)单位员工使用资产=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17.19+54.42=71.61(万元/人)。
(4)单位员工创造的税费=[税费(不含所得税)+所得税]÷职工人数=(199.79+217.57)÷32=13.04(万元/人);
(5)员工平均薪酬=职工薪酬÷员工人数=115.20÷32=3.6(万元/人);
(6)单位员工创造的利润=可供企业支配的损益÷员工人数=652.69÷32=20.40(万元/人)。
几项指标的比较:
(1)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的变化=2010年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2009年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17.19-18.33=-1.14(万元/人),该指标的降低是由于人员增加引起的,长期资产并没有变化。
(2)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的变化=2010年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2009年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54.42-41.05=13.37(万元/人),该指标的升高是由于流动资金的增加引起的,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分析流动资金是否过剩。
(3)单位员工使用资产的变化=2010年单位员工使用资产-2010年单位员工使用资产=71.61-59.38=12.23(万元/人),该指标的升高主要是由于流动资金的增加引起的。
(4)单位员工创造税费的变化=2010年单位员工创造税费-2009年单位员工创造税费=13.04-8.83=4.21(万元/人),该指标的升高是主要由于流转税的升高引起的,2010年的流转税比2009年的流转税增加135.86万元(199.79-63.93=135.86(万元)),而流转税增加的原因是2009年存在起初进项税额,而2010年没有期初进项税额。
(5)员工平均薪酬的变化=2010年员工平均薪酬―2009年员工平均薪酬=3.6-2.4=1.2(万元/人),该指标的升高是由于职工薪酬增加引起的。
(6)单位员工创造利润的变化=2010年单位员工创造利润-2009年单位员工创造利润=20.40-20.10=0.30(万元/人),该指标的升高主要是由于销售额的增加。
4.同行业之间比较
假如甲企业所在行业2010年六项指标的平均值分别是: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25万元/人;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38万元/人;单位员工使用资产63万元/人;单位员工创造税费12.6万元/人;员工平均薪酬3.8万元/人;单位员工创造利润19.8万元/人。甲企业与行业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如下:
(1)2010年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与行业之间的差额=2010年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行业2010年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25-17.19=7.81(万元/人),企业单位员工长期资产使用额比行业低7.81万元/人,企业具体分析公司的长期资产是否能满足企业发展和员工工作需要。
(2)2010年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与行业之间的差额=2010年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2010年行业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54.42-38=16.42(万元/人),企业单位员工流动资金使用额比行业平均值高16.42万元/人,企业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是否存在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个别环节或几个环节存在效率较低。
(3)2010年单位员工使用资产与行业之间的差额=2010年单位员工使用资产-2010年行业单位员工使用资产=71.61-63=8.61(万元/人),企业单位员工资产使用额比行业平均值高8.61万元/人,具体分析企业各类或各个资产的使用效率,是否存在闲置等。
(4)2010年单位员工创造税费与行业之间的差额=2010年单位员工创造税费-2010年行业单位员工创造税费=13.04-12.6=0.44(万元/人),企业的单位员工税费负担高于行业平均值0.44万元/人,具体分析企业是流转税、所得税或其他税费的负担高,查找原因,需求解决办法。
(5)2010年员工平均薪酬与行业之间的差额=2010年员工平均薪酬-2010年行业员工平均薪酬=3.6-3.8=-0.2万元/人,企业的平均职工薪酬比行业平均值低0.2万元/人,具体分析差距的原因,是否不利于稳定职工队伍。
(6)2010年单位员工创造利润与行业之间的差额=2010年单位员工创造利润-2010年行业单位员工创造利润=20.40-19.8=0.6万元/人,具体分析企业单位员工创造利润比行业平均值高0.6万元/人,是企业工作效率高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
5.不同行业之间比较
流动资金概念范文5
【关键词】 区域创新系统; 高新区; 经济投入; 区域绩效; 武汉东湖
一、文献回顾
区域创新系统是以动态演化的、系统的观点将新区域科学中的文化、制度、组织等因素和新熊彼特主义和新的创新研究在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背景下结合起来,以解释区域进行系统化创新的能力和潜力以及对制度、组织等环境条件的要求,从而建立区域学习创新、地方环境和区域增长之间的有机联系,组成了一个分析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理论框架。在1992年,Cooke最先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Nelson于1993年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概念。1997年Cooke 又发表了《区域创新系统:制度与组织方面》一书进一步完善其观点。
近年来国内学者一直在进行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潘德均(2001)、周亚庆和张方华(2001)等对区域创新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刘伟和盖文启(2003)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环境方面进行了研究;黄鲁成(1999)、周亚庆和张方华(2001)等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方面进行了研究;赵沂蒙和孙林岩(2001)、胡志坚(2002)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实证方面,国内研究较多集中在如何评价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各地区创新能力进行排序,例如:马胜杰(2002),唐炎钊(2004),唐厚兴和梁威(2005)等。通常都是用发明专利授权分数、新产品产值率分数、万元GDP综合能耗分数和亿元投资新增GDP分数、新产品销售额、高新技术企业个数、技工贸总收入等不同的指标来衡量企业的产出绩效。
二、模型假设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均明确指出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如索洛(R.Solow)指出技术进步能够克服资本边际产出的下降,提高劳动生产率;卢卡斯(R.E.Lucas)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增加人力资本,使人均产出持续增长。还有早期的一些研究(例如Mansheld,1968;Scherer,1965;Schmookler,1966)认为较高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经费,科学家数量)可以加强企业竞争力,还导致专利技术的产生。
也有文章指出长期较高的经费和人员投入能使一个有必要经验的企业走向成功(Grabowski,1968;Hambrick and Macmillan,1985)。一些优秀的统计研究也发现经费和人员的投入对生产率有正向影响。Lichtenberg and Siegel(1991)对美国的统计研究,Hall and Mairesse(1995)对法国的统计研究, Harhoff(1998)对德国的统计研究,Klette and Johansen对挪威的统计研究,都发现这一关系。但这些研究大都以研究R&D投入(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对产出绩效的影响为主,并没有反映总体的经济投入对区域绩效的影响。
我国学者也关注这一方面的研究,例如:王柏轩和宋化民(1999)、曾德明和张利飞(2003)、衣丽娜(2004)、张运生和曾德明(2004)等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之间相关关系的评价模型;周青和曾德明(2003)、袁健红和吴利华(2003)、朱卫平和伦蕊(2004)等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大多以某一行业为主,并不是对整个高新区的研究。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利用面板数据建立以下几个模型:
模型1:专利授权量、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贷款拖欠景气指数、企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对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模型。
模型2:专利授权量、贷款拖欠景气指数、企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对区域竞争力的模型。
模型3:专利授权量、贷款拖欠景气指数、企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对区域竞争力的模型。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一)数据描述
本文的分析数据来源于《武汉统计年鉴》(2007—2012年),以其提供的武汉2006—2011年6年24个季度的数据为样本。该年鉴统计的企业调查提供了以下数据: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企业税后盈利(亏损)变化景气指数、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企业贷款拖欠景气指数、企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专利授权量。这24个季度中偶有数据缺乏,在计量分析时直接做缺省处理。
用SPSS16.0对以上各数据做描述,结果见表1。
(二)区域绩效衡量指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金昌对综合实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以盈利能力(利润总额)来评价产业国际综合实力的方法,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因为盈利能力(利润总额)是企业各种优势的综合反映,是企业最终取得收益水平的体现,也是整个产业各种优势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原始数据缺乏的情况下,本文选择2006—2011年24个季度的企业税后利润景气指数作为衡量区域绩效的指标。
(三)区域经济投入衡量指标
企业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与预期(通常为对“好”、“一般”、“不佳”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的数值介于0和200之间,100为景气指数的临界值。当景气指数大于100时,表明所处状况趋于上升或改善,处于景气状态,越接近200状态越好;当景气指数小于100时,表明所处状况趋于下降或恶化,处于不景气状态,越接近0状态越差。企业家信心指数也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macroeconomic climate index),是根据企业家对企业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的认识、看法、判断与预期(通常为对“乐观”、“一般”、“不乐观”的选择)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与信心。
在区域创新经济投入原始数据缺乏的情况下,本文采用2006—2011年24个季度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企业贷款拖欠景气指数、企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税后利润景气指数、专利授权量来衡量企业的经济投入情况。
四、多元回归分析
运用SPSS16.0分别对模型1至模型3进行面板数据分析,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见表2、表3、表4。
通过检验发现,模型3是最佳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由表2可以看出,方程的拟合度在下降。然而,在表3中,我们却发现F值增大了。也就是说,虽然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下降,可是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变大。而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由此,模型3是我们的优选模型,建立多元线性模型是极为恰当的。
表4展示了每个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情况。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前两个模型中由于都存在回归系数不显著的解释变量,例如:模型1中的企业景气指数显著性为0.211>0.05,模型2中企业家信心指数0.130>0.005等,因此模型1与模型2是不可用的,只有模型3是最终方程,其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α,因此各解释变量与区域竞争力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因此,可以得到模型3的回归方程:
税后利润景气指数=135.370+0.707(企业家信心指数)-0.890(企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1.511(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1.361(贷款拖欠景气指数)-0.032(专利授权量)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视角,以武汉统计年鉴(2007—2012)中2006—2011年的24个季度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武汉高新区近几年区域经济投入对区域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区域经济投入对区域绩效有较显著的影响。由模型3也可看出,企业家信心指数增加、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对税后利润景气指数产生正向影响,而企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贷款拖欠景气指数和专利授权量对税后利润产生负向影响;若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贷款拖欠景气指数和专利授权量分别增加1%,则税后利润景气指数将分别增加0.707%、降低0.89%、增加1.511%、降低1.361%和降低0.032%。
由于统计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的实证研究只能算是对武汉高新区的经济投入对区域绩效的短期影响研究。其他地区是否吻合以及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这种影响是否相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本文的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企业家们应该对行业总体状况改善的信心不断增强,对宏观经济运行判断持乐观态度,这样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2.并不是劳动力越多越好,尤其是对武汉东湖高新区这样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力多意味着对劳动力的管理费用增多,对劳动力本身的支付也多;而且,人过多会导致组织效率下降,信息传达不及时。由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在2006—2011年,由于企业雇用劳动力过多而降低了企业的产出绩效。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企业为获得利润最大化,应该雇用适量的劳动人员。
3.高新区企业应该保持充分的流动资金。因为在一定的范围内,流动资金越充足,企业就越有能力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而且可以适时扩大企业规模和技术创新力度,防止高级人员流失。
4.高新区企业应防止贷款的拖欠。贷款拖欠,意味着资金短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往往会制约生产设备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现象严重,会被一些不法企业钻空子,使相关企业收不回应收的货款,损失惨重,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5.企业不应该一味追求专利数量的增加,而应将注意力转移到专利的质量上。专利虽是企业必争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但是专利的维持和管理费用的支出巨大,若不能转换成企业收益,将不利于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企业应该保持合理的专利数量,并提高专利质量。
【参考文献】
[1] 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 evaluation of six European cases [J].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urope,1993:133-154.
[2] Cooke Phili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imensions [J].Research Policy,1997,26:475-491.
[3] 刘友金,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2).
[4] 潘德均.西部地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
流动资金概念范文6
【关键词】存货风险;物流成本;代储代销;企业管理
物资仓储代储代销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这种方式在一些企业中已经开始应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可以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生产成本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降低,只有把这项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代储代销的涵义
代储代销一般指的是一个企业的物资给一个机构进行储存和销售。它主要利用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刺激了外部的需求,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这项业务是用后结算的方式进行交易,所以在发现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之后要及时进行更换,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整个交易过程顺利完成。
二、有效实施代储代销的重要性
实行代储代销能够做到不用准备库存,节约了流动资金,而且也降低了库存的积压,能够有效降低采购时所需要的成本,能够有效提高物资的周转效率,能够有效保证物资的生产负荷及市场行情的变化,这也对企业更好地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情况调整生产,对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控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生产时所使用的设备、原料等物资会耗费企业非常多的一部分流动资金,如果能够采用代储代销的方式不仅能够根据市场的具体行情去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对于原料和设备的购进也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如果代销状况比较好,企业就可以选择多购进一些原材料,加大生产力度,如果代销的状况不是很好就可以适量减少原材料的购进,避免存货的积压,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购进原材料时所支出的经费。这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供求双方签订了代储代销协议以后,采购方就可以减少物资采购所使用的资金,能够将这一部分资金用在企业发展的其他环节,而流动资金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种方式的应用也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在企业流动资金吃紧时,代储代销方式就更能体现出它的优势,所以,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企业只要支付很少一部分的代储代销费用就可以节约更多在生产环节中所花费的资金和费用。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更利于企业在价格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最终赢得市场的青睐。而且代储代销方式能够更好地对买方市场进行规范和控制,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企业也越来越需要不断地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交易,这也有利于市场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这对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代销代购能够促使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自身的生产,这样也可以在原材料的购进和仪器设备的选择上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为企业及时制定科学的营销计划,防止生产计划制定缺乏合理性而造成的损失。同时也能更好地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增强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度,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避免了原料、设备和人力的浪费,节约了生产成本的同时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三、有效实施代储代销的几点建议
(一)顺应市场,转变供求双方观念。尽管代储代销这种营销方式和理念的存在算不上新鲜事物,但要真正达到完善至美,还需要供求双方共同的努力和探索,需要我们尽快适应这个快速发展而又多变的市场,改变过去那种落后的观念和思想,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作风和做法,要学会自己走路,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要学会自己去要市场,而不是等着市场。
物资代储代销:使仓储管理上保管员多一道管理环节,比正常帐多下一次帐,多下一道功夫,作为厂家来说,更多的是仅同意将一些回收难度较大、生产成本又不是太高的物资代储代销。为保证代储代销的有效实施,更多的是应该一切按市场办事,而不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作为采购方不应仅局限于内部单位计划申报的生产用料,而应该把眼光放的更高更远,外部市场一样不容错过。作为厂家应该以长远利益为重,将科技含量高、有质量保证、有可观的市场前景的物资多些代储代销。
(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全面开展电子商务网络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目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各二级单位申报计划书中所需的物资进行采购和供应,工作就是这么简单。可是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更多的主动出击,多了解一些信息,包括用户的信息、生产厂家的信息、兄弟单位的信息等等。紧跟煤化工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我们的局域网,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管理(如现在使用的CCS信息管理系统),充分收集信息、捕捉偏差、分析后果和协调管理(建议利用我们的局域网建立一套代储代销物资统计、管理模拟网络系统)。
(三)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塑造一种文化理念。笔者曾就代储代销这一情况进行了询问和调查,保管员在保管保养代储代销物资时从来都是与正常物资一样的,而且代储代销物资还得多做一本帐,工作量增加,应创造一定的激励机制。代储代销物资所创造的收入离不开仓储管理工作。同时,供销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塑造自己的形象。作为窗口服务单位,服务质量和态度永远是第一位的,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理念与行动一致。笔者以为,供销人的文化理念应该是:优质服务是宗旨,用户的满意和微笑是我们工作的根本,言语和行动永远保持一致是我们的原则。
四、结语
代储代销是很多企业都喜欢选择的一种方式,在企业流动资金较少时,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促进企业资金的回笼,大大减少了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契机,实行代储代销的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调整,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亮.煤炭企业防范物资采购风险的方法[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