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理论;建构;逻辑起点

中国的近代职业教育兴起于19世纪中叶,从那时开始,一代又一代关心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探索。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不乏真知灼见,但就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而言,最近这20多年的确可以称为职业教育研究空前繁荣的时期:一方面出现了大量面向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其成果有助于解决或缓和职业教育遇到的现实困难;另一方面则有部分研究者树立了学术自觉的意识,积极致力于构建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一批专注于本学科理论框架的文章相继刊出,使得人们看到了学术进步的契机。本文拟就职业教育研究的问题谈一下我们的看法,希望这样的讨论能够有助于研究的开展。

一、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范围与研究方法

职业教育问题研究,顾名思义,指向的是实践中的问题,也就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内部及其与外部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和凸现的制约该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每当职业教育实践与人们的期望之间产生了距离,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距离越大,问题越多、越突出。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职业教育无疑是一个问题的多发区。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职业教育从恢复调整直到蓬勃发展,其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规模、结构和指导思想上经历了多次大大小小的变革,与之相应的是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纷纷为改革的方向以及改进的措施建言献策,内容涉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领导体制、学校管理、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不少问题研究基于职业教育从业者自身的摸索,及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经验做法;一些关注时事且放眼未来的论述则伴随着一个个重大决策的出台,不断掀起研究的热潮。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系曾经引起了各路研究人员的广泛讨论,这中间提出的“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后来又有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等做法)为国家行政部门所接受并大力推行;几乎就在同时,关于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多项研究成果也使得“农科教结合”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政府工作的自觉行为。之后的日子里,针对产学合作的研究、针对区域统筹的研究、针对就业导向的研究,还有针对职业教育的层次(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究竟应当高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及规模比例的研究(主要是高中教育阶段的“普职比”问题)都曾一度备受关注,某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一经转化为政策文本,便直接而有力地影响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有关职业教育的这一类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即本着“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态度,首先要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当中明确指出问题,接着是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对症下药。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可以将职业教育看作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实现阶层分化及阶层流动的过程,或是软、硬件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从而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的归因,他们能够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往往不止一种,于是职业教育问题成为一片开放的研究领域,成为多种学科的理论观点交汇的场所。它在研究方法上注定不是排他的,而是兼收并蓄的,像经济学常用的模型建构的方法、社会学常用的调查统计的方法,还有管理学常用的案例分析的方法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不同的学科角度也将导致研究视野的彼此差异,甚至很难为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精确界定一个范围(似乎只要从职业教育的实践中选题即可),但能够肯定的是,作为客观事物的职业教育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对于前边列举的那些职业教育宏观问题的研究经常落脚到相关政策或法规的建议,而如果从某一单位面临的特定问题入手,寻找应对的方法,积累成功的经验,那么这样的研究就将树立一种典型,进一步则可能推而广之。由此看来,大家通常所讲的职业教育经验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大体上皆可划入问题研究这个更加宽广的范围之内。然而,无论问题研究的边界多么宽广,直接针对日新月异的问题进行的研究毕竟不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全部,也不足以确立一门独立的学科——职业教育学。

二、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建构及研究内容

职业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传统上它被认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一定义出发,即可引出职业教育学是要“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过对于上述认识,时下理论界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例如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科学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才是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显然,与以往从“教育”的角度破题相反,这里是从职业属性出发,将职业教育学的研究理解为通过什么样的教育途径来获取合适的职业从业资格,而“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探求如何从教育类型的角度赋予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以同等学科地位的理由”。

1.关于职业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探讨

事实上,如果不是简单地在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前面加上“职业”的修饰,那么作为独立学科的职业教育学必须首先“抽象出与人类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起点相一致的逻辑起点”,这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前提。所谓逻辑起点(或称为逻辑出发点、逻辑开端),就是理论展开的出发点,各种学术流派对于逻辑起点的不同把握一般就在定义本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时反映出来。现今国内关于教育学及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已有多种看法(如“知识”、“文化”、“劳动”或者“经验”),而职业教育相关方面的研讨还比较有限,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观点包括将职业教育概念的逻辑起点确定为“初始职业化”,即能够成为基本合格的岗位人员;将职业教育的起点(出发点)确定为基于人的职业变通力的“素质本位”;以及直接将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确定为“技能训练”等。

对于这几种界定的分歧本文不作评论,此处的分析只是从职业生活的需要出发,毕竟职业是现代社会中个人的主要存在方式。作为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学生或学徒的称呼本身即代表了一种社会生存的不足状态,换句话说,职业生活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与其当前状态之间的差距构成了职业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这种差距表现为从业素质(究竟应当用“从业素质”还是用“从业资格”或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职业能力”等其它能够与时俱进的名词进行指代,还可进一步商榷)的不足。没有差距便无需教育,并且通过教育弥补差距应当是可行的,于是关于受教育者的当前状态也必须有一定的前提要求。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或许更应被视作职业生活所需的从业素质,职业教育的概念则可用来泛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一切增进人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的职业态度,使人们能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活动。

2.职业教育学研究内容的典型调查

职业教育学应有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但迄今为止,具体到哪些内容需要职业教育学来研究似乎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标准。为了获得感性上的认识,我们不妨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即选取不同时期出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学教科书与理论专著,看看它们各自包含了哪些研究领域。

本文挑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用“职业教育学”及类似称呼命名的五本有影响的通论性著作,它们是:《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王金波,1989年)、《职业技术教育学》(纪芝信,1995年)、《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 1998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张家祥、钱景舫,2001年)和《职业教育学》(刘春生、徐长发,2002年)。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下表中,左边列举了那些受到不同作者重点关照的领域,只要某一著作(在表中按出版的先后顺序分别以“A”、“B”、“C”、“D”、“E”来代表)开列专章或在某一章有较多的篇幅涉及这一内容,即以“”表示。

根据表中反映的情况,可以做出如下述评:

(1)有关职业教育学“质”的规定性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条件与功能的内容从未受到忽视,同样还有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虽然《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一书限于当时的发展状况,未曾鲜明地提出“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问题,但也重点谈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阈限”(即在高中阶段所占的比例)——它们都是目前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大家集中关注的领域,从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发、教学工作的开展,直到考核评价与质量保障,形成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围绕着教学(包括实践教学)的论述。在这中间,专业设置以及职业分析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之所以只有少数著作谈及此等内容,恐怕还要多少归咎于教育学既有体系的束缚。

(3)职业学校办学的诸多内容是否有必要进入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视野,这在不同的作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仅从上面的调查来看,只有职业教育的师资受到了绝大多数作者的重视,这大约是因为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及普通高等学校的差别在这一方面更容易找到。

(4)由于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向国外求取经验,因而国际比较的内容在职业教育学著作中十分常见,不过就比较研究自身而言,它还应当更多地视作一种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由确定的逻辑起点,研究者可以引申出职业教育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进而从中演绎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可是国内各种“职业教育学”专著呈现给读者的却是不大相同的学科体系,以至在研究内容上适当的“”都变得有些困难,除去时代变迁的因素,根本原因还应在于研究的逻辑起点不能统一。依笔者所见,如果能够以从业素质为逻辑起点,那么包括德育等工作在内的人才培养过程必然是职业教育学的核心研究领域,由职业生活的实际要求可以衍生出人才结构、学制体系以及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研究,而一些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的具体内容则适宜归入问题研究的范畴。

三、问题研究与理论建构的区别与联系

职业教育研究既包括针对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也包括为了建立职业教育学而专门进行的理论探讨。虽然现有的职业教育学专著也时常涉及职业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仿佛理论建构与问题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彼此重合,但实际上这两类研究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分,不可混为一谈。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

1.研究的任务不同

问题研究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它是将职业教育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任务决定了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可以是孤立进行的,可以针对一点,不及其余,可以而且应当就事论事;而学科的理论建构一定要追求研究的系统性,必然是对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目无全牛”,它首先“是对命名、涵义、体系、结构、地位、作用等基本概念的爬梳”,借助一系列明确定义的基本概念,构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简言之,两者与其说是在研究对象上互相割裂,不如说是在理解与阐述的方式上有着本质区别。

举例来说,为了建构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必须分析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这就需要在特定的人才观、教育观的规范下,研究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考虑应当如何把这些指导观念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前后环节。而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者可能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紧迫问题,也就是如何实际操作的问题,包括校企合作如何开展、合格的教师从何而来、教材的质量如何保障等等。

2.研究的主体不同

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没有什么“门槛”,参与者可以是来自各方面、拥有各种学术背景的研究人员,任何关心职业教育发展的学者均可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因而这类研究必然是视野开阔的、各门学科的前提假设兼容的,而不是为某一家研究范式所垄断。

与之相对,职业教育学科理论建构的主体只能是一批本领域内的专家,通过各自的积极探索与相互间的激烈争论,逐渐就研究的视角与基本问题达成共识,形成职业教育学科的“学术共同体”。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需要特定方向研究的不断深化,研究者与研究范式无所不包也就失去了学科的独立性。

3.研究的社会影响不同

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很多针对着社会热点,经常能够在大众传媒中得到呼应,特别是一些紧密联系宏观政策与规划的研究一旦成型(有时即直接形成政策决议),立即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而职业教育学自身的建构与反思却很难在社会公众当中真正形成热点,这类研究即便开展得如火如荼,至多也只是为专门的研究者关注的所谓“理论热点”(或称为“研究热点”),研究的成果通常只反映在学术著作与教育类专业期刊之中,更多的时候它的影响仅限于理论界,限于本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内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繁荣的前提(如果不是必要的前提,至少也应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职业教育领域问题多多、运转不良,而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成熟与否同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并无直接的对应关系。

尽管存在这许多的差异,两类研究之间也并非毫无关联。不论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进展到何种程度,最初的研究也必定是从问题开始的经验水平的论述,经过问题研究的材料积累,才有可能从经验水平的概括总结上升到范畴水平的学科体系。一系列范畴的形成往往需要长久而广泛的准备,倘若这个基础没有打好,个别的理论研究者关于学科体系的探讨总归难成气候。

即使我们的职业教育学完成了超越经验水平的理论升华,它的学科建构也不能完全脱离问题研究的需求。例如对待职业学校的师资建设,由职业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可以必然地推出什么样的教师队伍能够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如专兼结合、“双师型”),有针对性的问题研究则会揭示职业教育师资的成长规律,告诉决策者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激励与保障。

四、什么是有价值的职业教育研究

既然职业教育研究并非一个单纯的学术框架所能涵盖,而是同时包含了“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内容,对于不同类型研究的价值也应当有着不尽相同的判断标准。作为研究必然要求有所创新,除此以外,一项有价值的问题研究不仅是要发现那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重要的还应在于及时总结经验,以及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流于泛泛的议论或者空发几点感慨,空喊几句口号。尤其是职业教育宏观问题的研究,更要力求走在政策之前,而不只是为既定的政策提供注解。至于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建构,则要形成一定的学术规则,有一套独特的术语,有核心的研究领域、基本的研究范式与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往偏重经验感知与直观推论的叙述必将让位于理论主导和逻辑规范。

现在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缺陷不是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而恰恰是研究整体上停留在经验水平,充斥着大量的介绍性内容,在“理论联系实际”或“理论指导实践”等说法的掩盖之下,理论建构与问题研究的分野还不那么明显——这正是研究不够深入、学术不够成熟的表现——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职业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职业教育研究”,所以就显得内容庞杂而缺乏学术规范。还有学者主张建立更多的职业教育学分支学科,以便将各种视角出发的职业教育问题研究划归“职业教育某学”或“职业教育某某学”的名目之下,但在笔者看来,如此这般的“画地为牢”既不利于职业教育学本身的成长,也多少限制了问题研究的眼界。

展望今后的职业教育研究,我们渴望看到一派学术争鸣的景象,一片开放且开阔的问题领域,还有一门逻辑严密而不再试图包罗万象的职业教育学。

注释: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2]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10—14.

[3]周明星。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问题——兼评职业教育的三种基本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8—11.

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设置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02-01

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高校毕业生在走上社会后,有很多都选择了自己创业。由于学生在大学里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创业方面的指导,所以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随着大学生创业热潮的出现,各大高校也纷纷把创业教育课程列入教学体系之中,这对培养学生创业方面的专业素养和市场意识具有很大意义。基于当前我国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存在的不足,以美国的创业教育体系作为参考,能为我国提供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现状及意义分析

(一)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的就业教育课程开设于1998年,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在课程设置、教学考核以及师资建设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学校创业课程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认知能力,也决定着学生是否有创业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我国开设创业教程设置的试点学校主要有:清华、人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大学,这些大学所表现出的高校创业教程设置上的现状主要为:第一,课程设置不成体系。这些学校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创业管理、风险投资、创业教育与创新规律、创业学概论等方面,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特色设置的,没有形成一致的体系。第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收效明显。试点高校对学生的创业课程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创业教育活动和创业实践。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大学生创业竞技活动和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园地,催化了学生创业灵感的成熟。第三,创业环境的实战性不强。对于试点学校举办的创业讲座或创业论坛,虽然能起到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和热情的作用,但是学生还是很难会有实战的感觉。

(二)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意义

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对学校而言,是学校将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延续到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具体来说,让学生在学校掌握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保证他们走上社会后在遇到就业瓶颈而选择创业时,能有知识可以运用,而不至于没有方向而创业受创。对学生而言,技多不压身,经过对创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利用老师的指导和学校丰富的设施资源,让自己的创业想法成熟起来。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基本策略

(一)树立创业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高校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时,必须明确学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目标。该理念的确立,必须从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转变创业思维方式、树立对市场的前瞻性预测等多方面入手,积极对学生的创业灵感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的明确,必须从老师做起。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学科,老师在没有教学模式作参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美国创新教育的成功案例来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然后根据国内的创业环境及学生的综合素养,制定出符合中国学生的教学目标。

(二)完善教学资源和条件

由于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得比较晚,并且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在部分高校设置试点,所以,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都很不齐全,基于这种现状,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必须认真参考国外创业教学的成功案例,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创业知识的接受能力,从硬件和软件双方面对教学资源和条件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加强师资方面的投资建设

在校大学生在没有进行创业知识学习时,他们对创业的认识非常模糊,甚至还存在误区。加强师资方面的投资和建设,首先,必须为学生配备合格的具备深厚专业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由于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足,所以对引学生入门的老师的水平和素养非常高。其次,为了增强学生创业的实战感,可以为学生聘任优秀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可以是社会上的自由创业者,可以是成功的企业家,也可以是创业方面的专家,由他们来为学生讲授创业的经验和知识,能从很大程度上开阔他们的视野。

(四)建立有效的课程考查和反馈机制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后,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考核能让老师和学校了解到学生的创业知识学习状况、对该课程的接受状况以及学生课下创业实践的进展情况。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委员及创业研究机构等,为学生进行课程的考核和评估。经过对学生考核结果的分析,能促使学校对设置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进。

三、结束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就业困难,很多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来说,缺乏专业知识和老师的指导,会走上很多的弯路。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能给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上的指导,能把学生的创业灵感孕育成熟。随着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在高校的普遍开展,届时学生的创业热情将更加高涨。

参考文献:

[1]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67-72.

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育 专业《健美操》 精品课程 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在高校体育改革的号召下,高校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校体育教学长期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当前的健美操教学依然处于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薄弱,在内容上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质量低下。由此,迫待需要围绕高校《健美操》专业打造一套精品课程,在多种教学手段、模式的作用下提高精品课堂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1 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打造精品课程的要求

高校体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围绕高校《健美操》专业打造一套精品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文化性与教育性,结束过去单一的健美操教学,在教学中融入各种元素,从而达到精品课程的标准,本文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1以创新推动课程转型升级

在高校体育健美操精品课程创建中,要不断进行摸索和创新。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得课程由体育“技能教学”转变为“社会文化精神传承”,从而提高健美操课程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性。

1.2树立新的健美操教学观

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相结合,树立新的健美操教学观。简言之,将教育与竞技两点充分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健美操课程中人文精神的渗入。以人文精神为落脚点,培养学生健美操、文化、社会等全面发展。

1.3构建新的健美操教学内容

当前所推崇的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内涵是由深至浅的拓展教学,也就是由观念到技术的教学方式。健美操课程的观念和理论均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原有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改革后的健美操课程,因此构建新的健美操教学内容使之与新课程相符也是达到精品课程的重点之一。

2 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精品课程质量提升的策略

2.1模块化教学

实施健美操专业模块化教学主要包含了七个方面:教学模块、健身指导模块、基础模块、组织管理模块、科研创新模块、训练模块以及交往协作模块。其中,教学模块是培养学生健美操教材教法能力、教案编写能力、音乐选择能力、教学应用能力等。健身指导模块是培养学生对操化的运用能力、调动健身情绪能力以及对动作对健身效果的设计能力。基础模块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品德教育能力等。组织管理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竞赛能力、组织表演能力等。科研创新模块指的是学生可通过现有的教学内容、动作等加以改进,成为新的内容,也就是创新能力。训练模块的内容包括可合理、科学的设计训练计划、训练实践、训练内容、预测学生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并完善处理办法。交往协作模块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2.2选择性教学

选择性教学是锻炼学生的技术实践,结合学生实践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补充。每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教师可在教学中划分为难度不一的技术标准让学生进行挑战,从而锻炼自身能力。同时,以学生特性来添加其他专项内容的教学,例如:现代舞、体操等。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常见的方面有:第一,在课前向每位学生分发不同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后独立练习视频中的动作。第二,在课程中让学生自己演练、展示视频中的动作。第三,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并指出难点和掌握的诀窍。第四,教师对标准动作进行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第五,学生完成自学后,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组训练,教师再进行指导并锻炼学生的教育能力,进而提高其自学能力。

2.3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视频自学能力、剪辑能力、音乐选择能力、动作分解能力等等。从某一角度来说,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将某些技术性难点动作完成了便能够成为合格的体育健美操教师,而是需要具备符合健身指导的能力和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以健美操领操带操能力举例,可将课程划分为实习课堂和一般课堂。在课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位学生有试教的机会,通过“试讲”、“试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课堂可由学校的安排,学生也可以是自行联系。但需要学生在实习中正确地转换自身角色定位,并注意带操时动作的准度,以及对学生情绪的调动。

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多元智能;足球普修;教学设计;实验研究

0.前言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根据神经生物学及多年临床研究,以及各种科学与艺术研究,尤其是生物学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为依据,于1983年在其专著《智能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认为智能应是“个体用以解 决或生产出为一种或多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和产品的能力”[1],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认为人的智能由八种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组成,他们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即语言文字智能、数理一逻辑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身体一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带来很多启示,将有助于转变大家的教育观,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广大教师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改进过去的学生观和形成多元化的评价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有必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我们高校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率。在我国,地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足球普修课程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的那种以足球基本技战术传授、体能训练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的单一课程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少涉及,从而导致学生多种能力缺失,特别是教学实践能力,不能很好适用社会的需要。本研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结合足球普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教学实验法,力图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与具体的足球普修教学中,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更好的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地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教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多元智能理论与足球普修教学设计研究有关的论著和文献资料;访问互联网,登陆中国期刊网、与高校足球普修教学设计研究相关的网站,围绕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校足球普修教学设计应用研究查阅相关资料。

1.2.2专家访谈法

以电话、邮件、走访的形式对地方高师具有丰富的足球普修教学经验的8位专家、教师进行咨询,听取各位专家的建议,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1.2.3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两套问卷。教师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从事足球普修教学的老教师,主要是了解目前足球普修教学的一些基本情况。学生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选择足球普修学习的学生。问卷采取当面发放和邮寄两种形式,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检验性剔除。

1.2.4教学实验法

(1)实验对象。随机抽取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班两个男生教学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人数均为 20 人。

(2)实验时间与地点。2011 年 9月-2012年1月在衡阳师范学院足球场进行实验。

(3)实验教学设计。首先从多个方面、多个渠道了解学生的足球基础和个体智能情况,确定学生的多样化特征,其次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足球普修教材紧密联系多元智能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检查评估五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本实验的效度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教学对学生各项学习指标的影响,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基础水平前测。测试指标涉及两个组学生的身体形态及素质以及对足球的态度(具体见表1与表2)。

(4)教学实验控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教学都由同一教师担任,采用单盲法进行教学实验;两班除教学实施因素不同之外,在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场地、器材等各方面都基本一致。

(5)实验实施过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组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见表3)。

1.2.5数理统计法

采用方差分析法和T检验法,对教学实验数据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 SPSS12.0 for windows 软件统计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处理与分析。

1.2.6逻辑分析法

对实验结果、实验中数据出现的问题展开科学分析和讨论,在比较基础上得出结论,使实验效果更客观和可靠。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运动技能

足球术科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足球运动的技术,因此关于技术的掌握的评价是本实验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在经过4个多月的教学后对学生的足球术科进行测试,结果见表4。

由表3可以看出P

2.2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讲解能力

讲解能力是一名体育教师最基本的技能,而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以后主要从事的职业也很可能是教师行业,因此讲解能力也是对他们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因此本研究将讲解能力也纳入了试验后的测试范围。结果见表5。

从表5中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分数分布比较集中在79-93之间,而对照班的分数大多集中在68-85之间且P

2.3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是确保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堂组织能力,对于学生将来控制教学节奏,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组织能力是本研究的所选指标之一,结果见(表6)。

从表6中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分数分布比较集中在78-94之间,对照班的分数大多集中在67-83之间。从表13可以看出P

2.4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是所有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所不可能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在传统的足球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更关注的事学生的运动技术,而对其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度不是很高。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程设计则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把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测试内容之一。(见表7)

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经过四个月的不同教学设计下的教学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版(P

3.结论

多元智能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并促使学生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有助于学生技战术水平、讲解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事情的能力方面的发展与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促进了学生多项智能能力的发展,证明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地方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足球普修教学中运用具有可实施性。 [科]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09):17-26.

[2]苏蕊,崔丽.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再探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01):107-108.

[3]张补君,新课标下“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6,(01):77-79.

[4]余江大,王慧娜.多元智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92-93.

[5]郭戈.多元智能理论与高校体育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3):107-108.

[6]王存良.体育课堂中小团体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时代,2006,(10):78-95.

[7]吴爱军,王渺一.立足体育课堂科学进行课时教学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 2010,(05):38-39.

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5

 

1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内涵、地位

 

所谓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是指在基础体育教育和一般身体素质练习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职业工作特性,开设的突出职业实用性需要的特色体育教学或专门的职业运动训练。实用性体育教育建立在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上,除了一般的身体素质训练,还结合了职业的需求,设计了成体系的职业训练,对高校学生就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模式

 

2.1“2+1”模式

 

结合高校体育选项课或“基础课+选项课”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完成两个学期的学习;进入第3学期,则安排同类,或是具有相似职业特点的专业,必修实用性体育课程。

 

2.2“1+1”模式

 

这种模式时间较为紧张,一般应用于授课课时紧缺的情况。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课、选项课,第二学期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

 

2.3“渗入式”模式

 

所谓的“渗入式”模式实际上就是一般性体育训练+实用性体育训练。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始,先要完成一般性体育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完成基本技能、体育训练;之后结合学生的岗位工作特点,开诊针对性的身体素质训练、实用性体育理论培养。

 

3实用性体育教育在高校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3.1高校思想观念转变

 

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理念已经融入到高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实用性体育教育一方面符合高校教育职业化属性,另一方面能够帮助高校培养更多市场化、专业化的人才,增加高效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促进学生就业。在原有体育教育对基础上,增加实用性体育内容,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不仅是高校教育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增强高校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普遍认识到实用性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资金、课程改革、组织上给予实用性体育教育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使实用性体育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校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实用性体育教育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3.2体育教师支持认同

 

在实用性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影响实施的关键因素,高校开设实用性体育教育,不但要教师的支持和认可,还要着力从“职业体育”的教育,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训能力。在实际的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主要包括如下两点:其一,一般性体育训练。体育教师要优化传统体育训练项目,压缩训练时间,去粗取精,提高训练效果,为实用性体育教育提供充足的时间;其二,职业性体育训练。实用性体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育能力和素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要加强对各个专业职业内容、工作特点的了解,并编制相关的训练方案和计划,贯彻实施。

 

虽然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在数量、学历、职称等方面都不占优势,但是这些都是可以提升的因素。要推动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发展,内因是主要影响因素,只有让体育教师支持、认同“职业体育训练”,才能提高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可行性。相关调查显示:SN地区高校607%的体育教师对开设实用性体育教育持支持、认同的态度,并且认为其很有必要性。可见,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实施具有人员基础,符合体育教育规律。

 

4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培养内容

 

实用性体育教育除了一般性体育训练之外,还包括职业体育训练。

 

所谓的一般性体育训练,就是借助一般实用性练习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一般性体育训练是职业体育训练、特殊体育训练的基础。

 

5实用性体育教育在高校实施的对策

 

实用性体育教育属于高校体育改革,要促进这项改革的进行,就必要得到领导的认可和支持。虽然当前高校的领导对这项改革持积极的看法,但是在重视程度上可能不够,从而影响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实施。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就实用性体育教育的改革目标、规划、步骤、进度、组织、实施等内容,开设专门的会议,邀请高校相关领导参与,让高校领导打破传统体育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实用性体育教育对高校体育发展、学生就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和扶持体育教研组实施实用性体育教育,增加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兴建场地,建设体育设施,让更多的服务于实用性体育教育的项目开展起来。

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模块化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133-02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能否尽快地适应职场工作的要求,这都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等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学培养方案的同时,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已经成为高核心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倡导构建模块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体系,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高校目前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世纪70年源于美国。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美国高等院校已经30多年。如今在发达国家。职业发展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基本上从中小学就开始学习系统的职业规划知识。大学和中等学校都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而我国进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时间比较晚,一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学习和推广比较前沿的理论和做法。如今,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受到我国教育界的认同并开始实践,一些大学已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但大多处于探索、引入阶段。许多高枝的职业发展教育仅仅局限于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启蒙教育方式。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职业咨询、专题讨论会、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新颖直观的教育手段运用较少;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的工作层面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很多高校都是在大四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于低年级的职业发展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过程中在重视程度、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机构设置、制度完善等方面还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与健全的制度保障;存在缺少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宽泛化、缺少针对性和科学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当前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缺少专业选择的主动性、对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认知模糊、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较弱、缺乏学习职业技能与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等问题。因此,高校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笔者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教育教学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按职业能力的要求分解成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四大课程模块。期望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主动探索外部世界、掌握择业技巧、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1.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模块。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实施,在原有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将入学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和学业规划相对接起来,大学生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做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等方面都不能迅速掌握要领,以至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生活方式单一,交际能力差,适应不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大学生活,心理和思想就会发生息剧变化。在加上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探索不够,职业生涯理论缺乏,会导致学生产生目标和现实之间差距很大的想法。因此,在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模块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系统的入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通过进行“自我探索”教育,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识分析,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估;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出符合咱身实际的正确的学习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此模块中,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笔者所在学校在大学一年级侧重加强自我探索与学业规划。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的启蒙教育。在入学教育上,提出“四个转变”即新生入学要适应大学生活达到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际方式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在大一新生中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30学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通过开展全校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做好学业规划。

2.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模块。根据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探索期。职业兴趣趋于稳定。但是由于大学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职业观念主要通过学校、娱乐活动、自己生活经历等,经过自我认识、反省,形成对职业最初的认识和价值观,所以这时候的职业观念往往是模糊的、易变的。笔者所在学校在2008年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在课程安排上共28学时,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的教学。在职业认知方面: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了解将来会从事哪些工作,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认清职业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大环境以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进行认识和分析,了解社会热点职业门类的分布以及需求状况,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外部竞争力、发展前景以度市场等状况。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如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帕森斯的人格特征论等,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基本理论来规划生涯;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方法、步骤;通过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对职业发展机会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自己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制定实施方案。同时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仅要了解行业的地位、形态及发展趋势,还要看到个人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职业生涯的策略和目标,以使职业生涯规划行

之有效、切实可行。

3.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模块。通过前两年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明确了自身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大三阶段要设置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模块。在就业指导方面,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等。在创业培训模块中,通过开展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图等形式营造校园的创业氛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意义,了解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使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理想和追求;通过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业策略。了解和掌握创业中的法律知识。笔者所在学校在2005年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列入必修课。共28学时,通过运用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就业、创业_的一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理素质和竞争能力。

4.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模块。本模块实施的时间是大学四年级,学校的课程基本都已结束,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因此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加强素质拓展,并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在这一模块中,设立素质拓展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可以通过团体训练工作坊、员工规范化训练工作坊、领导力训练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团队合作、良好沟通、统筹计划、关心他人等职业生涯必备的品质。在就业准备教育中,要引导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们进行职业形象的视觉设计和行为设计。学习商务礼仪,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职业意识,以便能够迅速适应职业环境。完成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人咨询对部分学生进行就业援助,缓解个别学生的焦虑心态和不良情绪。通过顶岗实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感受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的氛围,增强团队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心理素质,强化沟通、应变、协调、适应等能力。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成功素质拓展训练和商务礼仪等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做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