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

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有效教学;有效课堂;团体心理辅导;评价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于心理健康教学领域,运用有效的教学理论,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性,需正确认识和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存在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动动力

许多报刊杂志上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时,大多强调了一些数据,并用数据证明当前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以此来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是无可非议的。遗憾的是,尽管数据“骇人听闻”,但人们并没有感到自己或周围的人有多大问题,大家照样上课、学习、升级、升学、就业。就是有什么问题也认为是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而对于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仍然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虽然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然而来咨询的人并不多。有的学校虽然也请心理学专家来校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但心理障碍不是听一二次报告就能疏导,同时专题报告也不能面面俱到,故收效不大。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师范院校重点培养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师而忽视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即使是各学科各专业都开设有心理学这门课程,但学生也不重视研究心理学理论,致使中职学校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奇缺。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实施。

3.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法的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桥梁和依托

目前多数学校把心理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却没能扎实地实行。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施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涉及各科教学等诸方面的改革,而且必然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立,并以此为中介和桥梁,有力地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法的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究竟如何建立,这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问题。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

这里,首先必须区分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某些区别。尽管“学校心理咨询”也在不断开展,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存在着该概念典型的范式,即它与心理疾病有关,以心理专家对个别来访者的咨询为主。这在学校中也是必要的,但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它不能代替学校中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传统的旧的教育人才观和旧的习惯思维模式,是当今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这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思维模式,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见分,不见人,不能“居安思危”,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强调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和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相联系。这种教育思想关注的是人的素质包括人的心理素质在内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寻求一种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并且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课堂模式来帮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感悟,健康成长。

1.在实践中贴近学生心理,协助问题发现并合理解决

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模式来实施并调适。通常一种课堂能让多数学生接受认可并由心喜欢,那也是有效的课堂。

我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多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一种能起到调节学生学习所需的课堂模式,即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这样的课堂通过集体备课和小班化的形式教学,可给学生当前所面对的一些心理困扰有一定帮助。例如关于新生入学时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在青春期自我认识和自信心建立问题,对个性形成的认识及情绪调控问题,学习计划制定和学习时间管理问题,以及掌握心理调适方法等等,通过让学生实践参与活动课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能从学生内心的实际需要出发,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时常又能在学生体会感悟中解决一定的思想认识问题。这样模式下的课堂是心理辅导教学的一个新的思路。自从实践尝试团体辅导课堂模式的教学,从更有学科特点和有效性的角度发现,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开展的课堂教学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合作参与度更高,是一种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建设结合起来,并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较好地对全体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让多数学生在动静结合的课堂中感悟和提升。

2.全员参与,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各自在自己的教学及管理、服务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仅仅靠一两个领导去抓,三五个专兼职教师去忙,是难以收到实效的。另外,这里所指的“全员”,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职员工,还应涵盖学生、学生家长及社区成员。因此,全员参与,倡导的是以学校的师生员工为本位,家庭及社区成员共同参与、通力配合。只有优化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才能避免学校一方或一部分人孤军奋战和陷入亡羊补牢或此消彼长的被动局面。

3.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契机,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4.创新评价机制,改进评价方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效应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心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当代教育把“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关注人性,尊重生命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的成长过程。任何工作没有评价就没有区别,没有动力,没有发展。评价是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基础,是激励学生发展的阶梯, 依据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操作性和科学性原则,可设定体系,设定评价方案和考评细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别注重开放性、实践性、亲历性、活动性、体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参与、深刻体验和感悟,心理素质是否有所增强。实施形成性多元评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但形成性多元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过于笼统模糊。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和一般学科课程不同,它应该有自己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的机制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以上是笔者关于如何有效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浅谈,其真正的实效性和可行性还有待于在具体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中进行检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发展之中,还需要大家一起探索,共同努力,促进它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考试失败;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8)3-0015-05

初中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段,特别是在今天的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学生面临高学历竞争以及学业负担日益加重而言,它显得尤其重要。在初中阶段,学生面临许多问题,考试失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开展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自行适应是有必要的。

1.初中生考试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现行的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不像西方国家一样以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为主。正因如此,再加上初中生所处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使得初中生面临一系列考试问题,初中生面临考试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1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模式僵化

古代文豪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在对老师下定义的同时实际上也概括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和僵化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教育发展要求,程方平、毛祖恒等编著的《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这种沉迷于传统的特点已不被时代所容,再想以坚固的象牙塔来禁锢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之无法真正与社会交流和沟通,只能使教育陷于蒙昧和迂腐的深潭” [1]面对于此,应该有一种能结合中国传统的注重理性、知识教育和西方注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完美组合的教育模式,这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就会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尽是“方”或者都是“圆”,而是让他们各尽其才、各显其能。

1.2考试模式单一,过分看重成绩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但关注的主要是考试成绩。诸如,“推优”、选班干、入团等等,学校老师都以成绩为主要参考。如此一来,就使得学生只注重卷面成绩而忽略了考试的真正目的。一些学校更是把考试排名、分等级炒得沸沸扬扬。这对于那些考试不理想的学生来说,最大的压力莫过于此,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厌恶、反抗甚至是逃学。那么家长呢,学生回家家长就问,这次测试考得怎样?排名第几啊?一听到考试失意,立马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而不是对考试失意的分析和引导孩子对考试的正确看法,然后对下一次考试提出希望和鼓励。

再者,老师考试的模式单一,注重卷面考试,而忽略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体能素质的综合考察,使得一些学生的特长没有被认可和发挥,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不服和叛逆。于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次次失意造成了恶性循环。

再次,对于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此时的叛逆心理较之以前就显得强烈,而初中阶段正值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其心理和生理的良好成型就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如此,对其知识掌握的影响也就非同一般了。倘若不能及时疏导其心理障碍,那么他们考试失意就“情有可原”了。

1.3家长配合不够,教师孤军奋战

自从“减负”实施之后,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与此同时,学生的业余时间也相应增多,这就给教师的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如何在更少的时间和作业量相对少的情况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正如前所说,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课业相对少,加上新编教材注重动手和探索能力的教案,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点就变得更加困难;而要解决这一难题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们的孤军奋战既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并非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责任,而是要求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点,而忽略了“家庭教育”,要知道,孩子在家的时间肯定比在校多,如果家长没有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自己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甚至是不良的心理状态,任其所为,试问,这样孩子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吗?

1.4学生自主性差,学习动力不足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自控能力、对学习的认识以及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未能使知识系统化,这样就使得他们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就不能使他们在考场上脱颖而出了。

新教材的实施,对学生的动手和探索能力要求的增加,对于一些知识点,课本和教师将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我总结和归纳,甚至要求自行分析、实验从而得出正确结论。面对于此,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不要说去适应它了。这样,不能端正原有的学习态度、自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无法与新教材相适应,知识就不能扎实掌握。

还有一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努力学习的学生是“死读书”、“书呆子”、“低智商”, 而“高智商”的学生应该是会玩、能玩,不是“死读书”。在这样思想的驱使下,他们挥霍光阴,荒废学业。

2.初中生考试失败的原因

2.1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由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神经衰弱症、紧张症、急躁症等导致了在考试过程出现焦虑情绪,从而使得考试的失败。再者,由于生理原因(多见于女生),使得他们在有序间断的时间里心情郁闷、浮躁,加上对考试没有正确理解,压力过大考试焦虑的产生就顺乎其然了。还有一种归因于心理因素,“初中的学生思维逐渐趋于成熟,逐渐意识到努力经常被看作是对低能力的一种补偿,因而在人们普遍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是否有能力的今天,初中生尤其是那些刻苦学习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是有能力的积极形象,就特别看重考试,这就使得初中生考试焦虑有所回升”。[2]大家都知道,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过度压力反而会促使他产生强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导致了更多学生的反叛和厌学。同时,中国的家长也会对他们的孩子娇惯,过分看管和呵护,期望值过高,教育不一致等。家长的不良心态及错误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营养过剩,身体不良和心理素质偏差,意志品质薄弱,不能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压力。如此一来,他们“血溅考场”就不足为怪了。

2.2教学方法不当

不能不承认,在过去,我们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结构单一,教学方式单调,课程内容没有生活化,与实际衔接性差。而新编教材却侧重动手、创新和探索能力的培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教材虽改,但考试的制度、衡量的标准却是“一如既往”,新教材与旧制度无法兼容,我们的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处理、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没有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没有从实质性抓住规律,切实掌握知识从而未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却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这样怎能好好的答好命题灵活的试题?

2.3学生努力不够

个体努力不足是导致考试失败的内在因素之一。我们了解到,在考试失败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平时学习努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如前所述,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拿高分不光荣,而是看谁会玩,谁不“死”读书,谁的智商高。他们没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一分辛劳一分才”的道理,知识没能很好的掌握,考试失意当然是必然了。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而沿袭了小学时贪玩、不重视学习的坏习惯,教师又没有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叛逆、厌学情绪加重,这样就更别说他们能努力学习了。

2.4应考技巧不足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忽略了应考技巧的重要性,而是死记硬背定理、公式,在考试之时以常规思路解题,让他们面对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应变能力、计算能力的挑战他们只能是“绞尽脑汁”、“束手无策 ”了。例如(以数学为例),出题者为了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选择、填空题别出心裁,非用非常规思路不能速解。如果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图象法”、“待定系数法”、“特殊值法”、“逆向思维法”、“同类比较法”等,那么他们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答卷,成绩也不尽人意了。更有甚者,一些考生在考试中遇到难题,不能做出好的处理,老是在琢磨,试图把它解答出来,但最终却没能解答,时间消耗,后面的题目也未完成,试卷没有检查,正确率低,分数自然低了。

2.5学习兴趣缺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它能产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与愿望。信心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和对学习成绩的期望。一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因此学习动力就小,平时学习所花的时间也就少,学习效果差。“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如果老师没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考试失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造成恶性循环。

3.中学生考试失败的对策

3.1创设问题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权利,应该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有特色的学习环境。正如所说的:“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教育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情感和真诚、自信,它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3]每一个教师都有着教育和教学的双重职责,既不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并无休无止地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也不是为了考试的成绩和由成绩所带来的浅薄的荣耀而劳作,而是要更关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乐趣可言,更关心自已的教育对他终生发展是怎样的一个影响。作为教师,所做的不仅仅是“解其惑”,而更应该使他们能够“趣其惑”、“惑其惑”,从而使得他们的知识不断得到提高。

“最好的教学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施,并且自己去评估” [4]衡量人才应该不拘一格,同样的,教书育人也要不拘一格。对同样的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思想理念、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各有千秋。比如,城市和乡镇之间、层次水平的高低之间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要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在了解主体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前提下灵活使用教学方式,而不能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尝试着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推动着中国教育革命的步伐,真正的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2加强学习交流,改进教学方法

3.2.1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如果闭门自读,不重视学习心得的交流无异于固步自封,如同井底之蛙。由此,有效组织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让学生交换作业批改,并告知对方的不足。这样,学生能够在批阅他人的作业中得到对比和参照,知道自己的优劣之处,对改正而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教导学生认识竞争,开导学生主动交流学习经验;开展学习方法的专题讨论,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3.2.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过程能否有效的把学习方法贯穿在教学当中,对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从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很关键的。教师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考试经常失意的学生找出他们的学习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引他们尽快掌握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脱离考试失意的苦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掌握知识难点、易混淆点,提醒和促使他们少犯错误,达到高效掌握知识点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当“医生”,把一些学生容易犯错的题目板书,让他们指出错误之处,并改正。这样,一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来使得学生印象深刻,减小了犯错的可能性。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使“45分钟效益”充分发挥。

3.3改革考试方法,正确对待考试

如果将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结论,以及排队区分优劣学生,这是考试价值的第一个层次,是最肤浅,最低层次的价值。此时,考试相对于教育和教学是独立的,只是为了给个分数,这样的考试可操作性最强,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也最大。现实考试的多数结果是对学生进行否定或部分否定,强调的是试卷上出现的错误和产生错误的原因,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样的结果却是压抑了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而考场环境所体现的师生间人际关系,也因教师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变化产生了冲突和对立,从而影响了本来健康的教学环境。由此表现出了考试霸权的另一个侧面,形成了学生对于考试的依附性和从属性,使他们原本可以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度的压抑。因此,教师应该在表彰考试理想的学生的同时更加要注意鼓励和引导考试失意的学生群体;因为他们的心理脆弱程度和心理安慰需求比考试理想的学生更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使学生走极端,更别说安心读好书了。大家都知道,教育以外越来越多地使用考试手段选择各类人才,这无形中影响着教育,加强了考试在教育中的地位。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当今中学的考试是否真的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高考制度是否确实选拔了合格人才?高分低能是否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而这一切,都急需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4重视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保障,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指导。

3.4.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每星期的班会进行心理教育的专题讲座。在确定讲座课题的时候应注意课题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前后衔接,要能够成体系。也可以派学生代表上台讲述关于如何疏导心理压力,以利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3.4.2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解决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针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很有必要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信箱等等。甚至在必要时还得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跟踪治疗,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4.3进行压力疏导

大家都知道,压力会产生动力;但过大的压力也会构成杀伤力。“压力和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没有压力或压力过分缺乏的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5] 适度压力是维持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提高思想集中,专心致志,积极进取,从而使得学习效率的提高。相反地,过度的压力超过了学生的承受极限,它将会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对部分心理素质和认识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没能很好的调节,高度压力就促使了种种心理症状的发生,甚至造成疾病的诞生,使整个身心遭受摧残。“根据调查资料的显示,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比乡镇学生高” [6]在城市,学校、家长对学生和子女的要求和期望比乡镇要高,而这样过大的压力使得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作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再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思想意识的改变,初中生的独立意识,个性意识逐渐增强;然而,面对这些改变,社会、学校和家庭均没有作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他们与学生的冲突和矛盾必然导致学生的叛逆、厌学、心理问题的出现,极端的体现就是引发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于此,家长应该及时的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态,适时向老师报告情况,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

参考文献:

①. 程方平、毛祖恒.等编著. 《中国教育问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版 第5页

②. 王水珍著《不同维度下考试焦虑的比较、分析及教育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③. 祝蓓里等编著《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1版 第419页

④. (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 张伟泽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版

⑤. 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版 第157页

⑥. 祝蓓里等编著《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1 版 第376页

⑦. 张丰著 《关于初中学习体验与学习状态的调查》 浙江省台州市教研室

The Reason Analysis and Counter-plan Thinking that Junior High-school Living to Fail in the Examination

--Shaoxing University Hejia

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职业能力 管理心理学 教学改革

2005年9月21日,国务院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淄博职业学院在“十―五”时期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按照“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职业化,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思路,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我们以此作为背景,进行了管理心理学课程改革与探索,旨在探索适合高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管理心理学教学的回顾

管理心理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传统的教学重在知识的掌握,而非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另外,课程与就业脱节,学用不一致,课程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多年来,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我校仅开设理论课,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可选的国内教材又没有及时补充21世纪以来的心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课堂上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结果导致教师讲解困难,学生理解接受也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管理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基本局限于语言描述加黑板画的层面,难免将微观、动态的心理机制的讲授变为言不尽意的描述性介绍,教学内容不直观,显得枯燥、难懂,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也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对大脑的结构及其活动原理的描述也是言不尽意,造成教师上课难、学生理解也难的局面。

4.考核方式不合理,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比较突出。考试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记忆为主,考试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注重基本知识的再现水平,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上课记、考试背、考后忘”的局面;把卷面分数视为评价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来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一锤定音”。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不注重平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二、改革的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管理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出发,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和探索。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明确课程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专业,就是必须对本行业岗位群的分布、工作特点,以及相应岗位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任务引领型课程,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展开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我校从2007年开始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管理心理学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一是加强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

2.以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实践为导向,加强教材建设。传统的管理心理学教材,讲述的是个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组织心理与管理、领导心理与管理等共四个模块,前两个模块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后两个模块属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相关内容的简单“拼凑”。对高职学生而言,显得单调、冗长、不务实,与高职教学以实践为主的宗旨相背离。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思路,将管理学的原理和心理学的原理结合起来,将原有的四个模块内容进行了“整合”,融合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共分为九个大项目,每个项目再分成若干个任务,以任务引领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训练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教材内容方面,选择对学生比较实用的部分,并且将内容加以“职业化”。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管理心理原理的基础之上,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的内容也有所掌握;在教学组织方面,每个项目前都设置了名言警句、项目目标、趣味先导,项目中都配有课堂思考、阅读材料、案例、经典事例、心理寓言,项目后都设置同步测试、实训项目和案例分析。新教材体现了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整体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兼顾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能力教育。

3.以趣味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为原则,进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基层从事商务或管理等具体的作业活动,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必须具有实用性,不能是纯理论的探讨;其次表达的内容要具有直观性,要考虑高职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摒弃晦涩的论述方式,而用生动活泼、朴素有趣的语言来论述。基于此,我们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的同时,加强其针对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具体措施有:一是调整教学内容体系,使之针对性、实用性更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另一方面要直接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尽管学生在上本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基础知识,但是如果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与学生的基础、兴趣和就业定位等存在偏差,学生可能会忽视掌握管理心理学理论课内容的重要性,加上与其他必修课程相比,本课程内容难度较大。因此,有必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利用内外课堂,跟踪理论前沿和现实信息,适当介绍最新的发展动态,丰富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新的成果和发现层出不穷,21世纪以前的管理心理学内容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中要及时补充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新进展,加强内容的前沿性。例如对抑郁、挫折、意志、逆商、情商、人的心理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大脑功能等问题的研究,传统教材一般写得很少,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管理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而且要适当地把现代心理学的前沿动态特别是脑科学的研究问题以浅显的方式带进课堂,使这门课成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情绪和健康、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窗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把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更新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系统参阅国内外优秀教材,我们坚持趣味性、应用性和前沿性的原则,选择确定了教学内容体系,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征求意见和建议,对内容体系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正如学生反映,任何枯燥理论化的东西加入了情感、生活化的东西,都会使人兴致勃勃,愿意去学。

4.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具体方法有:一是积极采用问思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作为教学主体,其态度、动机、知识结构和努力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模式:问思式。通过案例启发呈现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让其带着问题去听课,使其感到枯燥的心理机制内容实际上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体里的事件,再以普遍关心的障碍问题结尾。从头到尾都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线,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讲解中使用联想、对比、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实践证明,该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二是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是管理心理学讲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克服理论讲解中的空洞与枯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种方式:(1)穿插式案例教学。在系统讲授原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使案例与理论相互印证,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启发式案例教学。以启发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首先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也可以在讲授原理的过程中或讲完原理以后抛出案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将理论联系实际。(3)讨论或辩论式案例教学。在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以后,教师布置相应的案例内容,鼓励学生思考,查阅资料,撰写讨论提纲或辩论要点,再由教师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并要求学生写出讨论报告,最后由教师总结讨论或辩论结果,并得出有关结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三是重视辅导答疑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辅导答疑活动的质量,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及每一部分的课后重点练习,都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与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有针对性、有重点性地向学生介绍前沿理论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和巩固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和综合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利用网上聊天系统,直接进行“网上答疑”;灵活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建立兴趣小组等,力求收到推动课堂教学,从“要我学”转变到“我想学、我要学”的良好效果。四是广泛应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针对管理心理学内容繁多、心理测试多、上课学生多等特点,为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地将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图片、光盘和教学录像带等技术手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不仅加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直观性,而且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易于更新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资源系统。

5.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重能力,重过程,以考促学。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和“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考试模式改革,力争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具体措施有:一是改革考试内容,确定考试的能力导向。在考试内容选择方面,既要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二是采用多种考试方法。尝试采用开卷、小论文、大作业等多种多样的考试方法。改进考试题型,平时考试主要采用主观题型,主要检测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在主观题考核中,只要学生观点基本准确,分析思路基本清楚,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不一味强调学生将教材上的原文原话照搬照抄。考试主要采用主观题型和客观题型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实行全程性考核。改变目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考核,考核的次数依据课程的性质而定,考核结果既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等平时成绩,又包括课程设计、单元测试等,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

总之,在整个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与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意识地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知识点,渗透职业意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力求营造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氛围。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管理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本身的个性和素养。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个人知识素养的提高,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逐渐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鸿雁.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5):214-215.

[2]陈鸿雁.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