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范文1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师:下面我要提一个问题,这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能答对吗?
(生齐声答:能)
师: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得好好默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先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现在开始读书。
(生自由默读)
师:怎么样,猜到了吗?回答我的问题有把握吗?猜猜看。
生:人类对地球进行了哪些破坏?
师:我不问这个问题。
生:怎样保护地球?
师:课文最后一段写得很明白,不用我问。
生:看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师:你快猜中了。大家接着他的问题继续往下猜。
(学生没有猜到〕
师:我的问题是: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刚才猜到“读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这“感想”与“滋味”差不多吧?
师:(摇头)感想和滋味还不完全一样。请你告诉我,酸、甜、苦、辣你的心里是哪一味?
生:我有点酸。
师:课文中哪一段使你有点心酸?你拿起书“酸酸地”读一读,通过读来表达你的感情。
生:“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师:听你读课文,我没有听出怎么“酸”。你听我这样读是不是更能表达感情。(教师一边范读课文,一边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一样做手势)
(学生再读,读出了“酸”味)
师:谁还有不同的“滋味”?
生:我很无奈。
师:无奈?看来酸、甜、苦、辣都不能表达你心中的这种滋味。哪一段使你感到无奈?
生:还是这一段。
师:听听他读得是不是很无奈。你读读看。
生:“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师:面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毁坏,他显得很无奈,我听出来了。我为他有对地球担心的这种心情而称赞他。但是,你也不要太悲观,可不能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呀!(众笑)
师:谁还有别的滋味?
生:我心里不是滋味。
师:不是滋味,就是说酸、甜、苦、辣混在一起说不清是什么滋味了。那么,你读一读,哪一段使你有如此感慨。
生:“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师:后面的内容要读得沉重些)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师:再读得慢一点)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师:听你读后,我心里也不是滋味。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到不是滋味。
生:因为我觉得我们如果不珍惜地球上的矿产资源,乱开采,以后我们地球上的资源会越来越少,我们也就不能生存了。
师:课文上说“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大家想一想,还是“如果”吗?现在我们已经正在不加节制地开采,所以心中很不是滋味。
生:我还有不同的滋味。
师:你是什么滋味?
生:我心里很寒。
师:“寒”,一般按中医中药来说,“寒”属于“苦”。
生:本来我们人类可以得到的更多,可是现在我们只得到了那么一小部分。
师:(风趣地)你嫌得到的少?(众笑)读一读,哪一段使你产生这种想法。
生:(生指着书)就是这一段。
师:(急切地)读,读!通过你的声音和语调表达你心中的情感。
生:“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师:越来越少,一直到资源枯竭的那一天,人类就该怎么样啦?
生:灭亡啦!
师:这还有什么滋味?
生:我也认为是苦的。不过,我这个苦是站在地球母亲的立场上来讲的。
师:她自己设想她是一个地球的孩子,她为地球妈妈来说话。你讲吧!
生:“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师:说说你的感想。
生:(动情地)假设地球是一位母亲,我们就是她的儿女。地球母亲辛辛苦苦把儿女抚养成人,儿女却伤害她的心,那么她的感觉肯定是苦的。(此时,学生的两眼溢满了晶莹的泪花)
师:人类正在干一件什么事呢?在干一件最蠢最蠢的事情。儿女们在糟蹋自己的母亲!这不仅伤害的是地球母亲,实际上最终伤害的是谁呀?
生:(齐)伤害的是我们自己。
师:大家把课文的重点内容读得非常好,说得也非常好。除了苦、酸、无奈这些滋味外,你有没有感受到一丝甜味?
(生举手)
师:你感到甜啦?哪一段使你感到甜?
生:我认为是第一段。
师:你先别说,读甜了才行。还是那句话,用你的朗读声音和语气的变化来表达你心中的情感。
生:“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他读得美不美呀?
生:美!
师:就是稍微快了一点,快了就不够抒情了。如果能再慢一点就更好啦。大家一起再读一读。
(众生有感情地朗读)
……
[反思]
听了支老师的这课后,我不禁想起了这样的故事:在法国的南部,一向以盛产葡萄闻名,大多数果农都将摘下的葡萄堆在路边叫卖,而有一位老妇人却让顾客自己到葡萄园中采摘。同等价格,却只有老妇人生意最红火,原因是什么?因为她多给了顾客一个自由采摘的机会,因为采摘中有快乐,采摘中有满足,采摘叫人乐此不疲,采摘还唤起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同理,类似采摘的学习是自主学习,是欢乐的学习。
上述教学中,教师没有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更关注教学情境进行过程本身的教学价值。教者摒弃了“唯一定论的求同”教法,充分相信学生有自读自悟的能力,把大量的课堂时间都给了学生,充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品味、去理解、去感受。整篇课文老师只提了“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这一问题,这个问题问到了学生的情感上,把学生的内心感受全部引发出来。这个问题的空间很大,学生完全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有的学生感到酸,有的学生感到苦,有的学生感到很无奈……完全是学生自己的感受。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予启发或点拨。这种学习无疑是让学生自己走进“葡萄园”进行采摘。这样的学习,学生没有了创造空间的狭小、局促和压抑,远离了“戴着镣铐跳舞”的木讷、呆滞和无奈。整堂课,学生自主阅读兴致高,个性化阅读程度深,学生彼此在对方的个性化解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补充自己的见解,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认识趋于全面、细致和深刻,也使“静态”文本在学生创造性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进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因此,我们教师要把真正的学习、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走进“葡萄园”,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范文2
关键词:废弃矿山;治理;技术措施;延庆县
Discussion on technologies and measures for administer of abandoned mines in Yanqing country
Ding Jimei
(Yanqing country Bureau of Landscaping of Beijing, Beijing 102100)
Abstract: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of abandoned mines in Yanqing country, some suitable key technologies and measures for the eco-restoration of the abandoned mines are put forward and described in detail herei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eco-restoration projects in the recent years.
Keyword:abandoned mines; administer; technologies and measures; Yanqing country
中图分类号: TD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存活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1]。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为人类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2-4],而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又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系统的支持,因而我们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才能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导致地质条件的变化。历史上大规模无序开采,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实例屡见不鲜,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1 研究区概况
延庆县矿产开发利用和采冶活动历史悠久,矿藏资源主要有石英岩、花岗岩、铁矿、铁锌矿等,散布于全县各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一度成为本区的经济支柱,但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不仅造成植被破坏、山体创伤、形成采空区、破坏了地下水系,造成安全隐患,同时大量的废石、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占压大量土地,也破坏了自然景观,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其分布分散,储量较小,近几年来开采活动日益减少,各类矿山逐渐废弃。废弃矿山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山区的自然景观,不利于生态旅游业的开展,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水土流失严重,一些金属矿山的尾矿或残渣甚至会造成水体污染,威胁全县人民的饮用水安全。北京市山区关停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是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据统计延庆县关停废弃矿山共计5300多亩。大多分布在干道、旅游景点周边,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发展。2007年、2008年已经治理1118亩。治理废弃矿山的工程是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担负着防风源、堵沙源、保水源、增景观的重任,是首都的北部生态屏障,是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因地制宜的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整治废弃矿山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2 研究区的环境现状
2.1 地质灾害
研究区内几乎所有矿山都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同程度地危害,主要表现在:(1)开采使边坡转变原有的平衡状态,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斜坡稳定,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2)矿渣随意堆放,造成超负荷堆放,引起滑坡;(3)部分矿山矿渣顺沟堆放,遭遇下雨,沟内汇水携带大量矿渣形成泥石流。
2.2石漠化
开采现场遗留下来的开采面绝壁林立,采石坑中到处是残留的矿体、矿柱和任意堆放的废石堆和的采矿地板,破坏了生态环境,整个研究区内,石漠化严重。
2.3 植被荒芜
采场内石漠化,没有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壤,只有星星点点的顽强的生命。采场周围植被也惨遭破坏,许多地方都被碎石、废矿渣掩埋着,生态环境恶劣。
2.4大量占用土地
采矿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矿渣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
5、水土流失
采矿往往把矿场周围的植被砍伐殆尽,地表丧失或部分丧失了生态功能,造成水土流失、岩石、导致石漠化。
6、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
矿山生产排出大量废水,如矿坑水、洗矿选矿水、矿渣矸石堆受雨水淋漓后溶解了矿物质的污水以及矿区其他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等,大部分未经处理,排放后直接或间接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农田、土地,污染农作物,恶化生态环境。
7、大气污染
开采中矿粉纷飞,浊气飘散,停采后的采石场中,废石堆到处都是,粉岩粉、小碎石,经风吹,飘入空中,随风飘荡,弥漫空中, 轻则天空混沌,重则遮天闭日,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
3 废弃矿山的治理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
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的目的是通过人为干预重建被破坏的植被,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最终形成一个能适应自然环境、自我维持的稳定植物群落。因此项目建设中必须突出以稳定山体、消除安全隐患、保持水土、快速绿化为目的的生态建设,把恢复矿区自然植被作为树种选择的首要依据。同时为最大限度发挥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避免今后的重复建设,应综合考虑项目区土地的长远规划,可以结合植被恢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立地条件较好或周边景观要求较高的地段合理发展景观林,为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条件。
(2)坚持安全稳定,防灾避险的原则
废弃矿山的边坡存在浮石,坡度较大,山体较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造成伤亡。对60°以上的山体和垂直立面在清除浮石后一般不进行工程措施,以保持山体的稳定性。同时采取安全可靠的技术措施,建立长久的稳定的能够自我维持的植物群落,避免造成新的生态问题或形成二次污染。
(3)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恢复废弃矿山植被是以恢复矿山植被、改善矿山环境为主要目的,因此项目建设中应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通过合理选择植物种类、采取有效的基质改良和先进的抗旱造林技术实现矿区的快速绿化,提高矿区的保水保土能力,但废弃矿山的立地条件与普通造林地有很大差别,地形破碎、弃渣多,必须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为植物生长和后期养护创造条件,因此在项目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的综合效益。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范文3
一、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日然环境对于人类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深入领会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规律,积极认识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各种影响,努力提升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贡献,并不断降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度。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包容,另一方面也要清醒看到自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制。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应该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人从一开始就对自然进行了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开展生产生活。古往今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但这并不表示人在自然的面前毫无作为,变成自然的奴仆,一味的接受自然的各种赏赐。我们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自然当成人类的仆从,毫无节制地开发矿产资源,肆意破坏自然、污染环境,造成令人心痛的生态损失。
目前,我国在充分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前提下,把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积极构建“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具体在我国的工作实践中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如何完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一方面需要改变旧有的发展模式,即经济和环境模式;另一方面逐步形成经济、环境相协调的新的生态经济发展观。从而做到,既要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又要积极守护相依相存的自然环境。
二、生态文明对当前我国环境工作的价值
(一)国家要系统完善生态文明相关制度、政策建设。任何新的思想理论,要想指导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做好相应的实验,培养各种相关的专业化人才。同样,作为新型的环境理念,怎样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显得更是无据可循。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和吸收欧美国家在这方面做出的相关探索,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本国的经济、政治等具体情况,而不能人云亦云完全模仿西方,在环境理论和具体实践方面,下工夫,做出有利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新的理论贡献。具体来说,需要我们从法制、政策、机制等不同方面来共同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即改变生态补偿的缺陷、统筹城乡环境管理等。
(二)相关工业企业需要逐步建立适合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工业之路。新型的科技革新所要尝试的是应该是高新技术、绿色技术。发展绿色技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需要转变旧有的环境理念。这同时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导向。这种对现代科技的合理诉求,既是与科技本质相适应的,也是与生态文明理性本质相适应的。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范文4
【关键词】人类;环境;保护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geographyangle,elaboratedtheideologicaleducationandtheenvironmenteducationvitalrolewithprofundityandaneasy-to-understandapproach,andpowerfullyelaboratedtheprotectionnaturalresource,thecontrolpopulationgrowthimportanceandthenecessitybythevividdemonstration.
【Keywords】Humanity;Environment;Protection
地理课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科书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1思想教育是地理环境教学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跨世纪的首要问题。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协调人类环境关系一向是地理学的主题。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例如教师就结合学校目前工作部署,开展环保活动,帮助学生设计出一期环保专刊,做一些环保活动(如开展变废为宝活动等)。
2思想教育渗透在具体章节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大,在有关各章节教学中,都要根据国情,讲授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法令,如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等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小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志向。
3思想教育渗透在每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生并不是全都很清楚的。为了不使学生盲目地、被动地学习本课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学习地理时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是什么”“为什么”等等,还要多读、多看、多动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扩大地理知识信息来源。
例如1“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一段,老师问学生:“地球气温为什么逐渐变暖?”学生推断,现代工业燃烧煤、石油、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被大气吸收而使气温变暖,危害:使两极冰川融化;使全球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平原与城市遭淹没;如何防止气温变暖?激发学生兴趣。例2“自然资源一节”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可再生资源?
学生:森林、水、鱼、土地。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石油、铁矿、煤。
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答案后,再要求学生想一想,如果资源使用不合理,森林、水、鱼会不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很快说出盲目砍伐森林,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山区土壤渐渐变薄以致变成石山,树木不能长,森林消失,淡水、湖泊水遭受污染,不能饮用。鱼如无休止地捕捞,不让繁殖或不放养可使鱼灭绝。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例3“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引导学生看“苦难的母亲”漫画,指出全球人口己超过60亿,个个都要“母亲”来照顾饮水、吃饭、穿衣,这有多么难啊!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恶化,生产赶不上人的需求。
人口增长过慢——劳动力短缺,社会经济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本身的问题。
人口如何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相适应,教育学生对人口问题能有一个正确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4“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老师问学生有哪三种?
学生:1.科技移民
2.劳动力输出
3.国际难民迁移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范文5
循环经济术语在我国的使用几乎与国际同步。“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启动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措施,为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奠定基础。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树立一批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在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探索形成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2008年启动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循环经济促进法》在2009年1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率。简单说,循环经济是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
低碳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国外2003年才提出,使用的概念较多,也没有形成共同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发达国家进入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阶段,碳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发展可以摆脱对高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依赖;他们是在解决了局部环境问题(如噪声)、区域性环境污染(如河流污染和城市污染)后,才将重点转到全球环境保护这个议题上。国内提出低碳经济的时间更短,虽然媒体和专家的讨论很多。但基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不知所云。虽然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不得不使用高碳能源,但部分地区资源耗竭的现实也说明我国不能再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了。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口号为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保护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统计指标是碳生产率(排放1吨二氧化碳产出的CDP)。因此,低碳经济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总之,可以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纳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范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可以提高资源(包括能源)效率,也减少废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行不悖,均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殊途同归
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一样,有一个内涵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升华、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第一次产业革命前,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能力较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只是局部性的、小规模的和不明显的。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越来越大,自然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废弃物排放明显增加,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较大威胁。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耗竭的担心出现在许多著作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1965年和1966年发表《地球是一艘宇宙飞船》和《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两文,强调人类要由“牧童经济”向“飞船经济”转变,否则地球这一封闭系统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将消耗殆尽。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的现在趋势继续下去,增长极限将在未来一百年的有朝一日发生。”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自然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增长的观点,迄今对人类依然有着警示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起,环境污染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的危害,指出生物界和人类所面临的化学品危险,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要求保护环境的大规模游行,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地球日”。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义务。这次会议成为人类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人类通过对工业发展负面影响的反思,追求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先采取“末端治理”与控制措施,又转向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可以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是循环经济理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原料来源需要改变。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所剩不多。客观上要求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实物流量,开展废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固体废物快速增长也要新的管理战略,这是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出发点。由于大量的垃圾需要处置,日本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急剧下降,新建垃圾场又要占地,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没有地方填埋垃圾的情况。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垃圾中含大量废旧物资。如报废交通工具、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等,在一些地方“堆积成山”。其实,这是放错地方的、并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也正是有了这些不断增多的废物,才使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成为可能。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既可以减少原料投入和废物产生,又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用土地,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发达国家通过废物的再生利用,再投入少量的资源生产新的产品,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强度也大幅度下降,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费增长速率远低于GDP的增长速率,出现所谓的“脱钩”现象。
与此大致类似,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共同成立的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从科学证据、适应与减缓、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2007年第4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在过去100年中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平均海面上升了17厘米。如果不能扭转这种趋势,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海面将上升60厘米。于是,降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碳的生产率,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努力方向。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保持其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从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看,如果消费1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个单位(约2.6吨二氧化碳),则1吨标准煤的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0.7个单位,1吨标准煤的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为0.4个单位。即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低碳能源。钢铁、水泥等是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产品,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因为没有钢铁和水泥等物质和原材料投入,就建不了高楼大厦,建不了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生产不了以小汽车为代表的工业品,也就实现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反,以银行、保险等为代表的生产型服务业,能源消耗强度要低得多。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了。一般的,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换句话说,人类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尚在探索中。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要生活,更要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危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屿国家,英国已认识到能源可持续利用对于经济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英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主要依靠进口。按目前的趋势,有关预测认为2020年英国80%的能源将依赖进口。从世界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但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如果说气候变化还存在不确定性的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则没有争议。而不可再生能源总有用光的一天。这一点。可从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得到验证。于是,“小的就是美的”、“我们不是给后代留下资源,而是从子孙手中借用了地球资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追求;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总之,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都是国际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的战略选择。
三、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界定,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谓的3R原则)活动的总称。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界定的减量化,包括源头减量和末端减量两个方面。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的节能减排,包括了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减量化既有绝对减量,也有相对减量,核心是效率问题。准确地说,我们追求的是用同样的资源能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样的产品要消耗更少的资源能源。减量化的做法和例子很多。例如,小汽车原来用几吨钢板,现在的汽车变轻了。我国实施的十大节能工程,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都可以起到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这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讨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法律时,对是否将减量化纳入循环经济,国内有不少争论。焦点在于,实现减量化有不同途径。此外,减量化也有个度,不能走极端。例如偷工减料,不仅不能鼓励还要坚决反对。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界定的再利用,包含四个层次:一是用旧的东西直接利用,相当于二手货,换言之,发展二手货市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修修补补再利用,与过去工厂的修旧利废大致相当;三是用坏的东西,换一些零件还可以利用;四是用坏的东西,其中的零件还可以利用。中国劳动人民有勤俭节约的传统。再利用的例子举不胜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再利用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例如,“黑心棉”、一次性注射器、“五大总成”的拼装车,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等,都不能循环利用。换句话说,再制造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等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否则就会出问题,这也是需要政府管理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源化实质是将废弃物用作资源,或者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对主要活动的解释中,把资源化与再利用放到了一起。事实上这两者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物质的形态。准确地说,再利用基本没有改变原来的物品形态,而资源化的产品基本上看不到原来的物品形态了。资源化的做法和例子众多。我国在建国后就开展的资源综合利用中,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粉煤灰利用、煤矸石发电等,均属于资源化利用的范畴。又如,国内不少地方进行的垃圾发电,通过国际合作将减排温室气体额度卖给西方国家的企业(所谓的CDM项目),获得资金或技术,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产生了环境效益,又解决了就业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属于利国利民的、“一举多得”的好事,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进的。
需要强调的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需要一定条件,否则就难以实现资源化利用。如果我们“霸王硬开弓”。单纯追求废弃物的资源化,就会出现有“循环”没“经济”的结果。比如,“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种说法得到有关专家的大力推崇。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我国的不少城市还出现“垃圾围城”现象?为什么外国还没有将这些资源用起来?因为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如果利用这些资源的企业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还要连续投入,这样的事情是没有企业愿意干的。更广泛地,如果循环经济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是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的。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废弃物都能资源化的。例如,英国“疯牛病”的出现与不适当的同源废物循环利用有关。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如果说一些废弃物,如油漆等不能资源化利用仅仅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话,一些废弃物的资源化,如牛、鸡等内脏等会影响到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本身。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结果是难以想象的,2003年“非典”的爆发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每一个活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上的贡献是有层次的。以减量化为例,第一个层次是结构调整和优化。第二个层次是减少工艺过程。第三个层次是“将合适的材料用到合适的地方”,换句话说是物尽其用。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虽然提法不同,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追求的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目的是提高资源(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以看成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我们借用了子孙的资源,要为我们的子孙留有资源和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范文6
一、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建设现状分析
(一)发展速度非常快
作为广西新工业基地的百色市,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三点一面”的工业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强力推进工业立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合作,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据统计,2006年全基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97.27亿元、40.08亿元和249.92亿元,分别排在广西的第5位、第4位和第2位。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5%、68.89%和23.56%,标志着百色从传统的农业地区向工业化大步迈进。2006年全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很大,达到-87.56亿元,增长22.1%;产品销售率96.8%;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26.73亿元。其中金属冶炼、电力、糖纸、石化、煤炭等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7.4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85.8%。目前,百色铝业已形成年产92万吨氧化铝、249万吨电解铝、5万吨铝型材加工的生产规模,2005年铝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3.62%;实现利润15.7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75.88%。可见,工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铝工业更是名副其实地成为百色新工业基地的支柱产业。
(二)有宏伟的发展目标
广西新工业基地建设的核心任务和根本目标是把百色建设成为以铝工业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和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该目标要求百色市在“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800亿元以上,成为实现年生产氧化铝500万吨、电解铝150万吨和铝材加工120万吨的大型铝业生产基地,实现铝工业产值达1000多亿元,税收收入达60亿元,财政收入达80亿元。并以此为动力,强力推动百色乃至广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主要依靠资源拉动
百色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能、农林等资源,已发现57个矿种,探明的有34种,其中铝土矿、水晶、褐煤等储量居广西首位,特别是铝土矿已探明储量7亿吨,远景储量15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3以上。百色铝土矿以其储量大、品位高、矿层厚、易开采而闻名;褐煤储量超过5亿吨;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600万千瓦以上;黄金累计探明储量70吨,远景储量200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建设广西新工业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是建设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基点所在。
百色经济的发展依靠资源开发的强力拉动,以铝工业为主导的广西新工业基地,主要依靠铝土矿、煤矿、锰矿等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电力资源的消耗获得高速发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产业占绝大部分比重,并且重复建设十分严重。可以说,广西新工业基地的起飞,正是起于铝工业的发展,百色的发展离不开铝业的发展。
然而,在以铝工业为主导的资源型新工业基地雏形日显的建设中,我们不能忽视环境问题,应时刻协调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毋庸置疑,百色作为从贫困老区起步的后进地区,必须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铝工业昂起了百色工业的龙头,是百色经济的一大亮点,铝产业的做大做强已成为百色人民摆脱贫困,跨向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希望所在。然而,铝工业毕竟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我们也应冷静地面对因铝工业兴起而造成的环境问题。
(一)“石漠化”问题日趋突现
新工业基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是其发展的先天性因素。同时,人类经济活动中大面积开挖地表,扰动地层构造,排弃大量土石等,所造成的“石漠化”也将日益扩大,陆生生态系统面临加速失稳的危险。据有关统计,百色新工业基地石漠化面积12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占石山面积的56%,占广西石漠化面积的28.99%,潜在石漠化面积74万公顷,且每年仍以3%—6%的速度递增,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石漠化地区。全市12个县(区)都有分布,其中靖西、德保、平果3县石漠化面积最大。
石漠化喀斯特生态系统具有植被破坏,岩石,可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层瘠薄、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地表渗透性强、保水能力差、旱劳灾害频繁,小生态环境气候恶化,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物量低、承载能力弱等特点。“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危害最大的缓变地质灾害,陆生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和敏感,有可能造成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加剧。因此,在今后经济开发过程中,如何改善并维持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已经成为必须直面和妥善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加剧了环境污染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广西新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优势,开发这些资源,尤其是铝矿、煤矿、锰矿、铜矿,无疑将对新工业基地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然而,新工业基地前期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的资源和初级加工,如果按照资源依赖型传统的发展模式,则将面临资源减少,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三重压力,表现出“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的特征。比如,铝业生产一直是一个重污染的行业,几乎在世界各地,铝冶炼加工单位都是被环境保护部门重点监控的对象。虽然各个企业也在不断地应用新的手段减少污染,然而,铝厂始终是所在地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氧化铝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是各工序排出的含碱废水、沉降分离洗涤后的赤泥及其附液;氢氧化铝陪烧炉排出的含尘烟气、含氟废气;燃煤锅炉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锅炉灰渣等,这些都是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含碱废水会导致当地水质恶化,含氟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再有,氟化物是电解铝行业的特征污染物,其对土壤和农作物甚至人群健康都有较为明显的累积作用。当空气中氟化物含量超过1mg/m3时,会对人的眼睛、皮肤和呼吸器官产生直接危害;当大气中氟化物含量达45—901mg/m3时,植物的叶组织就会坏死;低浓度氟污染对人畜的危害主要为牙齿和骨骼的氟中毒。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单独的电解铝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炉窑标准确定的电解铝厂氟化物排放量约为1kg/吨铝,但实际大部分企业氟化物的排放量都要大于1kg。新工业基地500万吨氧化铝、150万吨电解铝、120万吨铝材深加工的发展规模,如果不按国际上最先进的氟化物排放量为0.5kg/吨铝以下的标准,采用先进的除尘设备和净化工艺流程生产,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工人操作水平等,那么到2020年,在经济实现翻两番的同时,所需的资源投入与污染排放量也将达到现在的2倍。这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三)认识上的偏差加重了环境的压力
广西新工业基地地处广西西部内陆,属后发地区,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薄弱,腹地是贫困的农业区,市场支撑的潜力非常有限,缺乏城市发展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拉动效应,自身造血和发展的力量不足。直到如今,发展经济所遇到的最大瓶颈仍然是资金,为破解这一难题,地方政府出台坚持激活民间资本与引进外来资本相结合决策。然而,外地区某些重污染企业借此机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千方百计向区内转移污染产业,加上区内一些急功近利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为一些外地区污染企业打开方便之门,这种情况,目前已初露端倪。
(四)环保措施的不健全导致环境治理不到位
为加快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建设步伐,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建造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同时,百色也正掀起新一轮城市扩张和小城镇建设的热潮。然而,在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些进场、进站大道两旁树木遭砍伐严重,如果没有同步配套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其后果则难以设想。
由此,如何积极地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防止经济增长、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的同步翻番,提高经济效应,使百色成为迅速崛起的以铝工业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问题。
三、广西新工业基地发展与环保协调问题的对策建议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历来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是很多的。无论西方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国家,还是在二战后许多力图“西化”的非西方国家,都曾以经济发展、财富积累为唯一目标,结果造成了环境恶化、两极分化、社会动荡、价值失落、治安恶劣,有的甚至演化为民族分裂、引起战争等,从而影响和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广西新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好当前的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树立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
全新的发展观念包括新的发展观、新的资源观和新的规划观。
新的发展观要求在建设广西新工业基地中必须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针。在计算其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引发的环境生态危机,应科学地评估其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新的资源观要求在建设广西新工业基地中既要发挥土地、能源、矿产等天赋资源,也要积极创建品牌、商标、专利、市场网络、信息、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
新的规划观要求在建设广西新工业基地中既要有适应市场需要的短期规划观,也要有环保生态的长期规划观。
(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打造绿色铝基地
环境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人类生存与发展里程看,环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该符合生态规律,按照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规范人类的各种活动,爱护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西新工业基地发展铝业,必须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把环境因素通盘考虑,一定要高度重视新工业基地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制定科学严谨的环保方案,坚持把节约和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严格把关审核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进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用绿色环保的理念,精心打造绿色铝基地。
(三)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走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路子
广西新工业基地隶属较为贫困的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上,长期以来存在着资源浪费大、综合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质量低等突出问题。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拼资源、拼投入来获得的,这不仅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制约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极其有害。
广西新工业基地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坚持以科技为依托,采取集约经营方式,加强对铝工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单位能耗,扩大企业规模,减少环境污染,坚决防止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按照规划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创新办矿模式,推动矿产资源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抓紧制定和实施铝土矿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规划,进一步规范矿业秩序,实行保护性开发,提高采收率,降低贫化率。有重点、有计划地选择一批铝工业项目,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努力使单位产值物耗、能耗有明显降低。增加加工制造业的比重,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增强和发展产品的深加工能力。新建或扩建氧化铝及电解铝项目的建设规模和生产工艺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实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生产的“三同时”制度,促进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四)实施一种全新的开发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广西新工业基地,一方面要发展生产,一方面要治理环境,要解决发展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循环经济是一把金钥匙。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利用废物”,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与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为特征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根据广西新工业基地的资源和产业特点,必须重点建设铝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具体措施为:(1)铝矿石有序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2)延伸铝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展铝深加工产品,形成全国铝及铝深加工产业基地;(3)开发可拆卸的铝配件产业,建立铝循环回用网络,组建全国性的铝配件循环体系;(4)大力推进铝产业的清洁生产;(5)建立铝化工生态工业园;推进煤电铝联营,构筑“铝—电一热—化”生态工业链,完善铝工业生态体系。
总之,循环经济能够实现“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循环经济理念引领工业企业持续发展。
(五)在发展中恢复广西新工业基地的生态
在广西新工业基地,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极其脆弱,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所获得的经济发展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同时这种经济发展也是不能长久的。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建设一定要注重环境保护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与社会才能协调、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