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1

【关键词】成绩评定;素质教育;分析研究

课程成绩评定是高校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考核评定结果作为信息反馈给学校和教务部门,对于评估教学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都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成绩评定的现状,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由原来的单一以期末笔试成绩转变为笔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课程评定机制,而且平时成绩的比重越来越上升的趋势,突出了现阶段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为重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下面介绍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课成绩评定考核的现状,剖析当前评定成绩主要由期末卷面笔试成绩转变为期末笔试与平时成绩各占相当比重计分的变化。

一、课程成绩评定现状

目前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评定考核方法,多沿用传统的课程考核办法,时间上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形式上分为开卷、闭卷、论文等,这种课程评定考核方式基本上同中小学的考核方式没有大的区别。然而大学每学年的学习内容比中学要多几倍,每门课程都有厚厚的一本教材,时间要几十学时,仅凭期中和期末一至两次考核,无论在时间还是试题覆盖面上都有局限性。从考试的内容看,知识性记忆性的东西占绝大多数,而智力性和技能性的东西很少。这就导致学生死啃书或背笔记,内容的繁多有时出现教师划范围、指重点,学生猜题、押题、套题等不正常现象,甚至出现学生平时不用功,考试前走捷径,突击背笔记,反而考出好成绩的不正常现象。这种考核方式与培养要求相悖,使考核的指挥棒发生了扭曲,难以客观地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针对上述情况,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师结合实际,增加了平时成绩的内容,主要有做课程设计、做项目调查与写分析报告、ppt宣讲、上课出勤情况等,同时把平时成绩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增加总分比重,实践效果良好。

二、规范教师对课程成绩评定的标准

课程成绩评定考核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而教师在课程成绩评定考核中占主要的作用,因为考试的命题、监考、判卷、平时成绩的记录等过程都由教师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对成绩考核的每一道程序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谨的,无论是考题的数量、深度,还是成绩的评判、分析和登记,都做得无可挑剔,保证了成绩考核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各个方面要做好工作。上海海洋大学教务处对任课教师在这方面有明确规范。

1、课程试卷命题要科学性。如果命题不严肃,试题的数量、深度、覆盖面都不合理,势必影响课程成绩的评定。

2、平时成绩的记录要详细,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要明确,平时执行要实事求是。

3、监考要有责任心。考试纪律要严,对考试舞弊现象要批评、制止,不能甚至视而不见,姑息袒护。

4、评分标准要规范。判卷要认真,不能走马观花,甚至凭个人印象打感情分,或从名誉的需要打教学平时分。

三、规范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标准

近年来,高校中大学生的学风趋下,厌学现象巨增,更为严重的是考试作弊已成为大学生诸多违纪现象中最突出的一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经费和办学条件未能相应改善,使得学校人力、物力、财力不能适应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无论从教学上、管理上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存在着薄弱环节。在近年的人才市场上毕业生分配有一定难度,也是造成学习缺乏动力,考风、学风不正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状况,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出台一系列的规范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标准和举措。如上课有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督教制度,有上课排座位表措施,有点名计分制度,有出卷试题库举措等。这些方法的出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规范课程评定成绩都有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专业课成绩评定的方法举措

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深入,学校与社会已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评定成绩考核也应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整体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也应使受教育者明白,素质教育决不是取消考试,尤其重视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这种新的考评体系并不等于全面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而是逐步改革和完善,使之既能体现教育规律,又能评价教与学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做好上述工作,有必要加强专业课成绩评定的方法举措。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纪律与举措

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纪律与举措,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学风建设和考试管理的规章条例,认识到课程评定考试管理在人文素质教育,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性。让大家充分了解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公平竞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要使学生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调节,不学无术的毕业生已没有立足之地,高分低能也渐被冷落,只有通过刻苦的学习,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和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毕业生才具有竞争力,被社会所青睐。因此,进了大学不是入了保险箱,更没有拿到铁饭碗,只是争取到一次宝贵的学习深造机会。是否成功就要看能不能抓住这一人生的机遇,利用好大学几年的宝贵时间,学到真正的本领,使自己在步入社会中占有有利地位,成就一番事业。这不仅仅是个人奋斗,而且也利国利民、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学习态度将有根本性的改观,良好的考风、学风也就树立起来了。

2.进行专业课程评定考核的修正举措

不同门类的高校因学科性质与专业特点不同,考核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然而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考核方法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从应试教育的一卷定成绩变为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口试、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考核,平时测验及抽查,提问记分,课程论文答辩,案例讨论,综合能力考核等。而这些方式中各有其特点,对于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偏农业院校来讲,多数学科的教学大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有严格的要求。而且要不断提高非卷面成绩的分数比重,突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3.提高平时评定课程成绩的比重

近几年来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程评定平时成绩比重逐年上升,具体做法是:

(1)学生上课时所坐的空间方位与学习态度的关系评分。

(2)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习态度的关系评分。

(3)出勤情况与学习态度的关系评分。

(4)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情况与学习态度的关系评分。

根据专业课成绩评定分析研究,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这方面提出上述方法和举措的出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规范课程评定成绩都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有关部门重视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朱杰,王国栋.生物物理新技术与新方法教案的构建及其方法学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7,15(2):54—57.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2

关键词 跨校区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服务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10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ross-disciplinary Faculties

under Conditions of Across Campuses

WANG Guoying, LI Ying, HUANG Longzhou, CHEN Shengping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Guangdong 519082)

Abstract From the staff set up with the teaching staff, disciplinary aspects of setting dire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training and other professional direction, elaborate cross under campuses condition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departments, to explore the conditions under campuses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mechanism, promote discipline mechanism,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change mechanism, student service mechanism, try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school, to avoid running the risk.

Key words across campuses; disciplines; talent training; service guarantee

多校区办学,可在较短时间内对基础建设进行较大规模投入,实现学校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①办学规模的扩大,为学科交叉、渗透、互补和综合提供了必要条件,可催生并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2008年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在珠海校区应运而生。然而,多校区办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存在有利因素,也面临诸多困难。②本文以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为例,探讨跨校区条件下交叉学科院系的组建与发展。

1 跨校区条件下的组建实践

中山大学自建校之初即开展南海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在海水养殖动物繁殖与生长、营养与饲料、病害控制等领域中取得了瞩目成绩,是全国最早开辟海洋天然产物化学、河口海岸学和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等学科领域的单位之一。2001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建立为中山大学在21世纪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上述基础上,2008年中山大学整合相关力量,在跨校区条件下组建交叉学科院系――海洋学院。

1.1 人员组建与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在大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学院始终把握和持续推进人才强院主战略,通过人才引进、聘任兼职教授、共建核心团队等方式,实现不同层次优秀人才的快速积聚。在组建过程中,学校将原分属地理学院、环境学院、生命学院的河口海岸研究所、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生物有机地球化学团队整体划归海洋学院。新建的海洋学院通过配备研究生/博士后/讲师/副教授、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与生命学院共建海洋生物养殖与环境、海洋保护生物学、海洋化学与污染控制等团队,与地科学院共建海洋地质与地球化学团队,与工学院共建岩土工程与信息学团队,与地理学院共建遥感与地理信息学团队。此外,通过人才引进新建生物海洋学与生态学、海洋石油与矿产资源、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学等团队。海洋学院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稳步增加人才体量,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一支包括15位教授(珠海校区2位、广州校区13位)在内的专职教师队伍50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此外,学院还先后聘请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海洋技术部、美国麻州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兼职研究生导师/教授45名。③

1.2 学科方向设置与科学研究

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尺度。海洋科学是涵盖众多学科的大科学体系,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发展十分明显,海洋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权益的国家需求目标越来越突出和强化。海洋学院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根据国家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战略以及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一级学科层面上重点建设和发展六个学科方向: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海洋矿产资源形成机制与勘探;河流物质输入与海洋环境生态效应;河口海岸过程与工程;海洋生物天然产物与药物;计算海洋学与海洋模型开发应用。自成立以来,海洋学院着力整合学科资源,全面推进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建设,积极与校内外单位合作,强强联合,建成了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海洋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实验室、水产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河口水利工程实验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和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累计获资助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发表SCI收录论文200多篇,获得或申请发明专利50多项。

1.3 专业方向设置与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永恒主题。海洋学院始终坚持并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中心地位,本着“博学专长”理念,形成了包括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本科生培养主要在珠海校区完成:一年级开始接受数、理、化、生、地等相关学科教育基础上,掌握海洋科学核心知识,培养宽广的知识面;二年级开始分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3个方向进行专业培养;注重创新科研能力训练;三年级开始面向学术前沿、行业应用等不同需求,设置个性化、高品质的选修模块,注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四年级开始进入各科研团队,参照研究生模式培养本科生,完成论文答辩,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研究生培养主要在广州校区完成,学院依托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并完善了突出创新能力、专业潜能和综合素质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强化联合培养和国际化培养,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海洋学院通过促进师资队伍融合、寓教于研、寓教于社会服务,建成了海洋科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展了一套跨校区条件下本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建立了一套分层次、多学科的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体系,③④并被列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专业综合试点。

2 跨校区条件下的服务保障机制

立足于跨校区办学现状,海洋学院注重跨校区办学的研究,积极探索跨校区服务和保障体系,努力尝试化解办学中的矛盾、规避办学中的风险。

2.1 行政运转机制

在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的二级学院,其行政运转成本显然要高于单一校区学院(尤其是校本部整建制学院)。在行政/教辅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行政运转效率是一个关键。海洋学院从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礼仪文化、行政文化等角度出发,分析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的组织文化对学院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营造网络式交流和沟通文化,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运转机制,并促进学院文化认同。⑤首先,处理好学院空间布局与管理协调之间的关系,明确党务、教务、学生等工作管理主体放在珠海校区,科研、人事、研究生教育等工作管理主体放在广州东校区,在珠海、广州两地办公室设置相应岗位,配备工作人员,保证两地工作任务顺利对接。其次,建立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的QQ交流群,将通知通告、新闻动态、各项活动记录等及时到QQ群上,为分布于不同校区的老师提供一个交流空间,也为行政/教辅人员与教师之间建立一个无障碍交流渠道,让全体教职员工体验到相互尊重和公平公开,强化主人翁意识。再次,按科研、学科建设与行政综合,党务、学生服务与学业辅导,人事、教务与研究生教育,设备、安全与科研仪器共享,实验教学中心与学生科研等板块,每月编辑并公布《海洋学院工作简报》,规范日常事务性工作,实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形成督办机制,提高效率。

2.2 学科促进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科建设已成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特别是对新建学院来说,关系着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抓住学科建设这条主线,才能做到纲举目张,统揽学院各个方面的工作。海洋学院借鉴国外大学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并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通过共建核心团队、聘请兼职教授等方式与兄弟单位合作,推进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另一方面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建立重大项目策划机制,积极参与策划国家及省市海洋规划和项目立项。我院牵头申报的“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获得批准立项,成为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的首批3个国家级公共平台之一;牵头申报的 “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通过专家论证,成为第一批落实的17个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之一;牵头培育的“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认定,成为广东省首批批准组建的20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通过抓学科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发展和队伍建设,进而提高学院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及整体实力。

2.3 师生交流机制

多校区办学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并凸显了师生间的“心灵壁垒”,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则有助于消除壁垒,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此,海洋学院建立了全方位的师生交流机制。首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每位导师指导2~3名学生,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就业等问题,推动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其次,实施双班主任制度,为大一各班级配备专业班主任(以学术服务和专业指导为主,由专业教师担任)和副班主任(以行政服务和思想指导为主,由广州校区的行政人员担任),每学期开展3~4次班级活动,促进两校区师生之间的互动;第三,实施院长书记午餐会制度,每2~3周举行1次,每次安排6~8名学生参加,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切实解决学生问题;第四,开展早期接触科研活动,分批安排低年级本科生到广州校区参观科研实验室,进行代表性科研工作示教,畅通学生与科研团队的交流渠道,为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第五,举办海洋大讲堂系列讲座,每月一期,邀请院内外知名教师担任主讲嘉宾,围绕“海洋”这一主题交流学术信息,启发学术思维。

2.4 学生服务机制

新建校区大多存在地理位置边缘化、校园文化边缘化、校园管理边缘化等特征,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来自学生内心的“被边缘化”感觉不容忽视。海洋学院通过学生工作的学术化/专业化和精品化/品牌化,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避免了因地区差异导致的心理失衡。⑥首先,实现学生工作的学术化/专业化,促进学生学习:组织低年级本科生到广州科研团队实验室观摩与交流,组建中华白海豚、红树林保护、海洋知识竞赛等以学术/专业为背景的兴趣小组,安排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动员、引导、组织、保障低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大一本科生直接参与人数比例达35%,大二、大三比例高达80%以上。其次,实现学生活动的精品化、品牌化,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每年举办1次全国性海洋知识竞赛,以赛促学,促进学生涉猎广泛的专业知识,被列为中山大学第三批“顶尖课外学术竞赛项目”;每年举办1次为期半个月的海洋科技文化节,展现海院学子风采,被认定为中山大学(下转第30页)(上接第21页)第四批“实践育人精品项目”。海洋学院已形成“广州校区-珠海校区”相联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互补的工作格局,构建了一套立体而系统的学生服务模式。⑦

3 建设成效分析

海洋学院是典型的跨校区条件下的交叉学科院系,它依托中山大学宽厚的学科积淀,联合校内外相关力量,以珠海校区作为本科生培养基地、广州校区作为研究生培养基地,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充分利用广州校区与珠海校区之间的条件互补,化劣势为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较好的建设成效。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3

关键词: 海洋管理专业 海洋生物学 课程教学

1.引言

目前我国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及涉海企事业单位从事海洋管理的专门人才较为匮乏,特别是具备一定海洋专门知识的海洋管理人才更少[1],为了适应海洋管理部门和涉海企事业单位加强海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海洋管理专业应运而生。

海洋管理专业开设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海洋科学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海洋管理、海洋法等理论知识,能从事海洋管理及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该专业实际上是“海洋+管理”,因此,海洋科学基本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对该专业来说都非常重要。由于管理学和海洋学这两类知识属于不同范畴,在专业开设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两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该专业在加强管理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如何提高学生的海洋学知识水平,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海洋生物学是海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洋生物资源管理也已经成为海洋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领域[2]。海洋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海洋生物学知识,是其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保证,因此,应当重视在海洋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开展海洋生物学等海洋科学知识的教育[3],[4]。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院海洋管理专业在海洋生物学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为其它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参考,我们对学过该课程的海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问卷设计与实施

本次问卷主要从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对课程实用性的认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教材及参考书使用情况等方面设计了不同形式的问题,形成了本次调查的问卷。接受问卷的对象主要是开设过“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海洋管理专业学生,包括海管071班、海管061班和海管051班的部分学生,以上3个班共计81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学生态度方面

在对学生关于海洋生物学课程兴趣调查中,仅有23.5%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海洋生物一类的课程;有33.3%的学生对该课程感到好奇;有43.2%的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大或没有兴趣。

对于该课程在学生今后工作中预期实用价值的调查中,有24.7%的学生认为能用到该课程所学的知识,18.5%学生认为不能,而一半以上的学生(56.8%)对于该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究竟有什么作用认识不清。同时,我们还发现,虽然我们开设的是海洋管理专业,但是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45.6%)希望将来能从事海洋管理工作,有30.9%的学生选择不希望从事涉海工作,而另外23.5%的学生则对职业预期不明确。

以上结果表明,相当多的学生对于目前所学的海洋生物学知识在今后工作实际中究竟有什么用处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生工作中,多向学生介绍海洋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多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在海洋生物学教学中,也应当注意多联系海洋管理工作的实际。

3.2授课内容方面

我们将海洋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大致划分为六个方面(见表1),试图了解学生关注的重点内容和学习难点。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A 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B 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 海洋生物的习性、生理和代谢;D 海洋生物的资源、生态和环境;E 海洋生物的进化、分类和分布;F 海洋生物应用与开发技术

由表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海洋生物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以及海洋生物的应用与开发技术比较关注。这与学生对将来工作中能用到哪些方面的海洋生物学知识的认识相一致:在该项目调查中,有67.9%的学生认为将来工作中最可能用到海洋生物应用与开发技术方面的知识;其次是海洋生物的资源、生态和环境方面的知识(49.4%),并且认为其它方面的内容可能较少用到。此外,部分学生表示还比较关注海洋生物的发展史、远古及未来海洋生物研究、海洋生物与海洋地理之间的关系、海洋生物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难点,学生的看法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例如,有35.8%的学生认为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比较难以掌握;相反,有33.3%的学生认为该项内容比较容易掌握。其它各项内容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生物学基础不同,造成学生在对课程难点的感受不一致。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到生物学门类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采用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

此外,我们还根据海洋生物的物种分类,将海洋生物划分为海洋鸟类和哺乳动物类、海洋鱼类、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植物及海洋微生物等生物类别,分别调查这些生物类别的教学情况。结果见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海洋鱼类方面的内容最为关注,对于其它生物类别的关注则差异不大;同时,学生认为海洋鱼类方面的知识较容易掌握,而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海洋微生物则较难掌握。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关注海洋鱼类,因而学习兴趣较高,有利于这方面知识的掌握。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海洋微生物由于种类繁多、各门类差异很大,因而成为了学习的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当重点突出,尤其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海洋无脊椎动物各个门的联系与区别,便于学生在学习时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提高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外,60.5%的学生认为将来工作中最可能接触到的海洋生物门类是海洋鱼类,其次是海洋植物(占35.8%),绝大多数人(占87.7%)认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将来的工作中难以接触到。实际上,海洋无脊椎动物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可作为渔业捕捞对象、水产养殖饵料,或在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学生恰恰忽略了这一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课上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不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加注意联系海洋管理工作的实际。

3.3教学方式方法方面

通过调查和走访,大多数学生(83.0%)认为采用多媒体的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认为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其它教学形式中,54.3%的学生选择实验或调查实习,有49.4%的学生选择观看实物展示。因此,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海洋生物图片和视频的同时,教师还应当多组织学生开展实习、观看实物或标本,使学生获得对海洋生物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此外,大多数学生(77.7%)认为今后还应当专门安排海洋生物学实验课程,一些学生认为应当结合海洋管理专业多作实地考察,拓宽授课内容。

上述调查表明,学生普遍欢迎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同时应当重视实践过程在海洋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吸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4教材和参考资料使用方面

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教材的依赖并不是很强。56.8%的学生认为,教材的有无,对于学习该课程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只有22.2%的学生认为有较大影响。绝大多数学生(87.6%)课后复习主要依靠教师的授课课件和上课笔记,只有11.1%的学生课后复习主要依靠教材。

调查还发现,22.1%的学生经常查阅我院图书馆的相关参考书,47.0%的学生有时查阅这些参考书,25.9%的学生偶尔查阅过这方面的参考书,还有5.0%的学生则从未在我院图书馆查阅相关的参考书。这表明,图书馆中海洋生物学方面的参考资料已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

上述调查结果提示,今后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课外的知识,同时,在学生成绩考核中也应当注意增加对授课课件内容以外知识的考查。鉴于图书馆中的参考资料对于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作用,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参考资料的建设力度。

4.结语

“海洋生物学”是海洋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同时,该学科的知识对于海洋管理的许多方面都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增强海洋管理专业“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尤其要结合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使得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对于学生较感兴趣的方面,比如海洋生物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以及海洋生物应用和开发技术,在内容上应当有所拓展。在课程教学的同时,还有必要开展就业指导,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的用处,增加学习动力。

在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方面,应该做到重点、难点突出。适当照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采用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活体或固定标本展示、幻灯片和多媒体放映等直观手段,创设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形象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吸取知识。海洋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海洋生物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提高“海洋生物学”教材的使用价值,可以组织本院专业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编写适合的讲义。除此之外,仅仅依靠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挖掘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使学生能巩固课堂知识,并拓展课外知识。

以上调查分析结果对于改进我院海洋管理专业海洋生物学教学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其它院校海洋管理和其它海洋相关专业开展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苗振清,刘煜.对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高教论坛,2009,2:21-24.

[2]王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1999,7(4):347-350.

[3]李百齐.加强海洋管理,保护海洋环境[J].理论界,2007,12:229-230.

[4]勾维民.海洋经济崛起与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5,5:14-17.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4

               ——钦州学院办学特色研究

 

                                   李尚平

   (钦州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内容摘要:  地方院校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突出办学特色,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应该体现服务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 钦州学院作为目前广西沿海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高等院校,正凭借北部湾经济区大开发的东风,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筹建北部湾大学为契机,积极探索一条符合服务地方发展,具有地方办学特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  钦州学院    办学特色

  

   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稳步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成为这一时期的内在要求,也将逐步成为整个大众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社会需求和高校本身的能级差异,对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提出了要求。如何引导地方高校合理发展,解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单一化的发展目标的矛盾,突出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难题。钦州学院创建于1973年,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由钦州师专和钦州市民族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本科院校,目前是广西北部湾沿海唯一一所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升本以来一直坚持走服务地方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

一、把握机遇,科学规划,凸显“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

     大学办学定位取决于办学优势与特色。所谓办学优势是比较同类院校在办学地域环境条件及学科发展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而特色是强调与众不同的鲜明特征。这些是大学在对高等教育形势正确判断和自身发展潜力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强化优势和彰显特色来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定位。这是一个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①]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规划”等战略性规划文件中,我国将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正是基于对时展潮流、国家地区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的办学实际等方面因素的考虑,钦州学院在经过多次调研,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立足和依托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办学定位,着力打造“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

作为一所新升本的地方院校,从举办者和服务面向的角度看 ,地方院校主要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承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任务,为本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各种类型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地方性”是地方本科院校最基本的属性,决定着其办学方向和建设发展目标。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海洋,教育先行。广西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惟一的沿海省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海洋的开发利用已经被国家列为优先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陆海组合”的资源优势,努力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海洋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制造业中心,到2012年,海洋产业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支柱产业之一,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北部湾人才资源现状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也迅速凸显,广西在海洋研究方面整体上仍比较薄弱,在2007年以前,广西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涉海专业建设上几乎为空白,海洋新兴产业起步晚,迫切需要给予重点培育和优先扶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期待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呼唤广西高等教育海洋专业学科提速发展。作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高校,钦州学院抓住机遇,积极打造“海洋性”的办学特色,加快学科专业调整和优化步伐,着力建设海洋科学、石油化工、东盟、北部湾文化等服务地方特色学科,重点发展涉海类专业,形成海洋科学、航海技术、能源化工、语言艺术、教师教育、管理等学科专业群,其中,轮机工程、航海技术、海洋装备制造、港口机械、海产品储运与加工、港口物流、海洋科学等专业填补了广西高校没有开设海洋类专业的历史空白,并于2010年9月成立了广西首个海洋学院,奠定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构架,特色优势学科专业正逐步显现。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拓展了钦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空间。中国—东盟自由合作贸易区的启动及泛北部湾合作的开展 ,为广西发展提供国际平台,同时也扩展了广西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有利于国际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互补。随着与东盟国家交流的日趋频繁,钦州学院积极探讨培养面向东盟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通过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联合办学、在国外办学、招收外国学生到本地学习等方式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钦州学院正抓住机遇,迅速提高钦州以及北部湾地区文化品位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适应国际合作交流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地缘和地域优势,加强与东盟各国的教育与文化交流,促进各国各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国际友好关系。

    二、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积极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北部湾经济区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对石油、化工、造纸、造船、物流、管理、港口经济、海洋经济、海洋开发、商务、外语、东南亚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等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2008年起至2010年,急需以上各种人才将达到10万人以上。在广西沿海三市中,处于北部湾核心工业区的钦州市人才资源现状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最为突出,与其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作为广西沿海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高校,钦州学院正加快自身发展,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更好地培养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所需高层次专门人才,满足北部湾沿海地区和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方面,新升本院校如果盲目追求培养高层次学术型人才,那无疑是拿自己的弱势跟别人竞争。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钦州学院切实分析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优势,重心适度下移,突破学科型人才的束缚,培养应用型人才。确定了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是大学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大学的命脉、是大学办学实力的体现。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面向和领域,都是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的。[②]地方院校要确定其骨干学科在本地区乃至全国同类高等学校中的优势地位,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培养有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

钦州学院正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和应用性强的学科专业,以“科技兴海”的需要为动力, 重点建设与海洋相关的学科专业,拓展海洋工程类、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类及海洋信息类专业群,继续巩固和加强师范类优势专业群,形成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的学科专业群;加强新建学科、新设专业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突显海洋特色,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促进各学科专业的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立足北部湾,服务地方,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一,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其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最重要的体现。钦州学院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培养本地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与地方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课程设置要以实践性课程为主,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性环节、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积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钦州学院积极与地方合作,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与广西海事局共同培养航海人才;与钦州港口集团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部分乡镇中学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活动;与企业合作培养坭兴陶方面的专门人才;与越南、泰国等国外高校探索“2+1”、“3+1”小语种对外汉语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科研服务地方。钦州学院的科学研究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注入科研力量。钦州学院自升本以来,共获得省级立项的50项、国家级立项的2项。其中有3项课题,分别获得2008年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有2项研究项目获国家级科研立项。教师获得国家专利6项。办学以来,获国家级和省(自治区)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80余项。市政府积极支持学院利用意大利政府贷款1000万欧元建设“北部湾海洋研究与教育中心”的项目,该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准,目前该项目正在进入招标程序,加快实施。学校正积极加强服务地方的能力,鼓励科研人员和教师走出校园,与当地的工厂、企业、学校等开展合作,联合进行科技攻关,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咨询服务等,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跃上新的台阶。

第三,努力实现与地方的产、学、研结合。地方院校要锁定本校在功能上的合理区分,比如是以所在城市、地区为首选服务对象,还是以本省、跨省或全国为服务对象等,目的是要做到各种有限教育资源的最佳组合。钦州学院处于西部沿海,紧靠东盟国家,便于与外界联系紧密,便于收集信息,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不断地调适自己,培育创新人才,也有利于钦州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学校正通过与其周边的生产、科研等经济实体的互动,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几年来,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合作办学的路子,积极与北海、防城港市、钦州市各海洋部门建立了合作和共建关系,积极与广西、钦州海事局、钦州港务局、中石油广西石化分公司、钦州力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实验室、实践基地、人才小高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拓宽国内校际、校企和国际合作办学渠道,探索联合办学模式,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结语

  一所地方高校只有在社会和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准空间和位置,科学合理定位,才能找准发展空间,办出特色。作为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应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积极打造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保证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生机。

 

 

作者简介:李尚平(1956—),男,广西博白人,钦州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 龙超云,曲福田.英国大学的战略定位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5

关键词:海洋技术 实践创新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53-02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学科为特色,教育体系完备,学科门类众多,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属于上海海洋大学重点建设的涉海专业,面对国家海洋产业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的需求,以及创新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主要内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了海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1 专业定位

根据国家和上海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构建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等特点的专业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信息探测与应用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海洋信息技术、空间测量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1]。

2 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定位,海洋技术专业进行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目前达到20人,其中主干课程教学任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20~29岁教师占教师总数5%;30~39岁占50%;40~49岁占35%;50岁以上占10%。在这些教师中,具有海洋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水下信息探测、水声学等学科背景,能承担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授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5%。针对海洋技术专业青年教师数量多的情况,本专业采取“传帮带”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导师,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参加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发研修班,并制定《新进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并对新进教师和新开课教师进行试讲。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派出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修,促进了海洋技术专业教学的内涵建设,缩小了上海海洋大学在海洋技术专业教学方面与国内其他院校的差距,同时也提升了学校海洋技术专业的国内外影响力,逐步形成了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

3 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上海海洋大学《关于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制定了海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了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符合教指委建议的专业规范。海洋技术课程体系和教指委规范总体吻合,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上,上海海洋大学注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声学等课程内容,通过选修课体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基础课的建设力度和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注重通用性与专业性的结合,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相关选修课、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知识运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新技术在本学科和专业中的应用,建设了集海洋科学、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声学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其他国内各高校海洋技术专业相比较,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建设了体现海洋信息探测与应用学科特点,在海洋资源环境遥感信息技术、基于3S的渔情预报技术和水下信息工程三个方向具有明显的特色。

4 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研究

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明显。两年来,加大了实验课程开设力度,并积极开展实践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

海洋技术专业十分注重并鼓励本科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分别赴台湾海洋大学和东京海洋大学交流学习。交流生培养计划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前进入学术研究活动。同时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风、提高外语水平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海洋技术专业积极实施导师制,加强师生联系,发动全体老师关心学生。老师在学生选课、专业学习、参加科研项目、毕业论文及就业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交流和沟通。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学生了解本专业,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毕业后的工作意向均有积极意义。鼓励导师吸收大三的优秀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方式。所有专业课程相关教学资料100%在学校统一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网,教师可以通过学校教学网络平台进行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可通过网络和教师交流,获得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

实施短学期制度。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每年为期2周的短学期教学模式。在短学期,集中进行专题报告、交流讨论、实践实训、师生座谈等活动,同时举办每年一度的专业技能大奖赛。实践表明:增设短学期,有利于营造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师生互动、突出实践认知的氛围,与长学期相配合形成了一种教学活动上的节奏感。

学校根据海洋技术专业特点,在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即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直接或间接参与本专业建设。兼职教授和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与讲座交流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理念,使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专家学者丰富的教学科研经历,生动、诱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同时,在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专家们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本专业内涵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充分保证学校和学院的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规章制度能得到有效执行,建立了从管理、反馈、评估等各个角度一整套的教学质量评估和检查系统,形成了“学院―教师―学生―信息员―学院”一条流畅的信息反馈途径,切实保障了教学情况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应到学院,使教学质量落实到实处,充分保证了教学质量。

5 实验室建设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以“海洋遥感”、“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水下声学探测”和“空间测量”等课程为核心进行实验室建设。购置了地物光谱谱仪及其配件、Olympus 5072PR手动脉冲发射接收仪、ODOM Digibar Pro声速剖面仪、鱼探仪、工控测深仪、海洋导航测量软件、红外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电子全站仪、自动跟踪全站仪、徕卡RTK-GPS和手持GPS等,保证学生实践、实验仪器设备能够分小组进行,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使用常规专业仪器设备。这些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大幅度改善,不仅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资源,也为大学生创新活动和技能大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海洋技术专业许多实习和计算机密切相关,例如:“遥感原理课程设计”、“GIS综合应用实习”、“GIS应用与开发”、“WebGIS原理与方法”和“卫星海洋学课程设计”等,近期对遥感与GIS专业机房部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进行了升级,并购置了遥感图像、电子海图以及潮汐表等相关实习资料,提高了实习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

此外,对已有的卫星接受处理中心、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岸带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等进行了改造建设,改善了教学环境。

6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有3个,分别是“上海海洋大学的测绘实习基地”、“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芦潮港环境监测站海洋观测实习基地”和“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洋观测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为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的测量学、空间测量与制图、海洋调查与海洋观测实习等实践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性的特色,还有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每年接收海洋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3]。

7 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明显得到了加强。累计获得12项市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资助,多人次获全国和上海各类奖项,包括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三等奖以及“联想idea营销创意大赛”上海赛区二等奖等。这些实践成果与本专业加强实践课程是分不开的。海洋技术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吃苦耐劳、综合素质高,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今后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8 结语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将继续秉承上海海洋大学优良办学传统,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抓住内涵建设不放松,把科研和教学工作密切结合。深入生产第一线,解决生产中的重大与关键问题,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让每一位毕业生在工作中都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张鸣.创新能力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J].中国石化,2008(3):14-15.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6

关键词: 海洋生化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一、引言

海洋生化工程是以海洋生物学为基础,利用陆地生化工程体系和工程原理,将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研究成果推向产业化的一门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综合性学科[1]。其作为高新技术之一,正以巨大的活力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通过对实验室研究成果大的开发、放大和工程化,进而为人类提供更丰富的商品和社会服务[2,3]。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不可逆性增长,人类生活水平的不可逆性提高,陆地资源和可耕种面积的不可逆性减少,全球性陆地资源短缺的压力将日益增加,海洋生化工程将成为人类缓解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矛盾的至为重要的关键技术。“九五”期间国家在“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和首次被正式纳入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的“海洋863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加大了对与海洋生化工程研究相关课题的支持力度[4,5]。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十五―863”计划也对该学科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由此可见,这门课程的开设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很多学者认为,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6,7]。因此,工科院校学生掌握一定的海洋生化工程基础知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业能力的提高,适应新世纪、新形势和新环境对本科学生的要求等都至关重要。海洋生化工程是面对具有理工科基础的非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由于海洋生化工程包含了非常广泛的研究内容,除了涉及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两门基础课外,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生物工艺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都是该领域中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然而对非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一一列出这些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笔者认为,海洋生化工程既然是公选课程,面对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就应该充分考虑选修此门课程的学生的专业特点,从课程内容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应用都应该围绕这个特点来进行。

二、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专业分别为材料化学、测绘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本课程的目的是向非生物工程专业类学生介绍海洋生化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使他们在学习本课程后对海洋生化工程领域的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就是说,本课程应该以介绍性为主,在知识的广度方面尽量展开,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海洋生化工程的方方面面,而在深度方面则不作特别的要求,毕竟他们的专业不是生物工程,而且本课程的总学时数只有32个课时。因此,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个原则,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海洋生化工程的基本原理为主线,以非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海洋生化工程基本知识为目的,将海洋生化工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及最新研究进展有机地融合起来,笔者将本课程的内容分成四大部分。

(一)微藻生物技术基础。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微藻的特点和分类、微藻的大规模培养和生物量采收、微藻的生物量和代谢产物及其应用以及常见的经济微藻和赤潮微藻。此部分内容对于未接触过海洋生化工程课程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然而此部分内容对他们学习后续内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会以大量实图,包括主要微藻的显微图片(中国浮游植物图谱)、微藻的大规模培养设备、生物量采收的工艺流程和以色列等微藻生物技术发达国家在某些经济微藻养殖、采收等方面的示范视频短片,使学生能对微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快速、轻松地进入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

(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

本部分内容包括海洋药用物质、生物信息物质、海洋生物毒素、生物功能材料等各种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由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一般都是以微量形式存在,因此如何获得足够量的活性物质一直是能否进行实际应用的关键之一。近年来,大量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初始来源大部分甚至可能全部来自低等海洋生物如藻类及其共生菌类。因此,笔者认为本部分应围绕以低等生物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培养、基因工程、DNA重组、生化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生产生物活性物质进行讲解,并应该大量结合当今海洋生化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此外,由于此部分涉及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无脊椎动物、海藻和微藻,因此,笔者讲解活性物质种类及功效时配以活性物质来源的海洋生物的相应图片。在讲解过程中,笔者发现此种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课时安排上适时调整,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拓展,力图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海洋生化工程的发展前景和动态。

(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技术。

海洋生化制备技术是生化制备技术在海洋生物中的具体应用和延伸,原理、方法和技术与生物化学制备基本一致,因此,重点讲解内容为海洋生化制备技术与其他经典的生化分离方法不同的特点及海洋生化制备的实例。在此部分,对于传统的分离技术如过滤、离心、结晶等未进行讲解,而对生物产品分离的方法,如盐析、离子交换、等电点沉淀、亲和层析、双水相萃取和超临界萃取等进行了相应讲授,这能够充分拓展材料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学生的视野。并且,在讲解过程中,笔者会配以上述基本单元炒作的原理演示动作图和实验人员规范操作的视频短片。令笔者兴奋的是,课后不仅材料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的学生反映这些实验方法对于指导他们的课程实验和毕业实验非常有用,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感觉这部分内容很好地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四)近海滩涂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膨胀和资源约束的不断加剧,浅海滩涂资源开发不仅已成为缓解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一项世界性的事业。我国浅海滩涂面积大、分布广、地理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在这种发展趋势下,讲授近海滩涂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国际发展的新形势,以适应国际新环境。因此,本部分也是笔者的重点讲解内容,包括近海滩涂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主要模式,等等。由于荷兰、日本、挪威、英国、美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浅海滩涂开发较为典型,因此,有很多实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以图片方式)“围海造地”、“自然保护区公园”、“海水增养殖业”和“建机场、码头和人工岛”等浅海滩涂的利用途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关于包括滩涂在内的湿地保护工作备受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重视,扬州大学、浙江大学、集美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等11所大学加入此工作,相应的宣传短片不仅让学生感同身受,而且让海洋生化工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进行。

(一)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一些实际问题紧密联系。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海洋生化工程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海洋生化工程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行之有效。例如,在讲解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中,很多活性物质都已经被开发成为新药,那么可以讲授过程中,侧重于这些新药的疗效和应用,让学生领略到海洋生化工程的强大功能;同时,也要注重趣味性。例如,化妆品广告中大宝SOD蜜中的“SOD”指的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奶粉广告中的脑黄金“DHA”、“AA”就是指二十二碳六烯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将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和颜色于一体,使知识传授和教学艺术高度结合,而且将较难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海洋生物及活性物质结构等直观、动态地显示在学生的面前,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倡导在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改变以往专业人才培养狭隘的“对口”观念,将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科技型人才。而海洋生化工程公选课的开设,正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让非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具有相应的生物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很好地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跨学科交叉综合思维的能力。笔者对跨学科公选课海洋生化工程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让笔者更有信心开展下一年度的跨学科公选课。然而,在教学中也遇到了相应的问题,例如,公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课,而学生专业跨度较大,因此,每年开课前授课内容都要相应改动,而且有时候做很大变动,这就给本课程的教学增大了工作量。同时,课程内容涉及面太广,而现有国内海洋生化工程教材理论程度都较深,很难用于本课程的教学。因此,选编适合的教材对于海洋生化工程公选课的开设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当然,跨学科公选课海洋生化工程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笔者相信通过教学实践,跨学科公选课海洋生化工程面临的困难一定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欧阳藩.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现状.化工进展,2000,5:5-9.

[2]欧阳藩.21世纪中国的海洋生物技术产展望.97’中国青年学者生物技术前沿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7,北京,1-2.

[3]欧阳藩,董志峰,白新盛.发展我国医药工业的探讨.生物工程进展,1995,5(5):20-24.

[4]中国海洋学会.21世纪中国海洋科学与技术展望.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5]韩晓鹏,彭海青,翟世奎.海洋科学中若干前沿领域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

[6]管华诗.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2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