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音乐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音乐特征范文1
一、21世纪古典音乐的生存现状
在我们国家,21世纪的古典音乐消费情况让人担忧。多种多样的古典音乐的艺术形式,发展的趋势却日趋下降。最近几年,根据国际上各大著名的唱片公司的调查研究表明,古典音乐的市场发展情形越来越衰败。在各种大型的歌剧院中,音乐厅的观众都很少有年轻人的身影,都是大部分的中年人和老人年。在21世纪,古典音乐的生存现状,告诫我们必须要面对年轻人这类型的音乐消费群,吸引更多的古典音乐歌迷和消费者,为音乐家带来新鲜的血液,和希望的曙光,才能促进整体国际音乐坛的快速发展,拥有更辽阔的发展前景。
二、21世纪古典音乐的发展前景
为了让古典音乐可以吸引到新一代年轻人的注意力,作为古典音乐从业者首先结合流行音乐的特征,现代的年轻人的思想比较前卫,他们热衷潮流的现代音乐。所以要抓住音乐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特征。先不从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不同作用这种深奥问题来谈论,我们先借鉴流行音乐不断优化前期制作策划到后期的宣传销售的操作体系这方面的技巧,才能拓展古典音乐的销售渠道。
在灯红酒绿的快节奏现代社会,共享的社会信息纷纷跌至,所以必须要借助多功能的媒体进行宣传。让现代的年轻人在音乐中舒展身心,迷恋上优美的古典音乐,培养高尚的音乐情怀。使浸透着人文精华的音乐的生命力更加旺盛,都合适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听众和音乐消费者。让人们在抑扬顿挫的古典音乐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让忙碌的人们在音乐中得到思想上的净化,对音乐艺术产生强烈的追求和无限的憧憬。现代的流行音乐的作词作曲都是非常通俗易懂,它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古典的音乐改造中,采取以下的更新形式。
(一)正如著名的音乐专家所言,古典的音乐就比如一个具有严谨性、科学性以及充满娱乐趣味性的游戏。当然你总是无从知晓它的游戏规章,你会条件反射般地对它感到反感和排斥,当然同时你也会遭到这个游戏的淘汰。相反的却是当你熟悉了这个游戏规则以后,对它的喜爱程度会让你疯狂得无法自拔。
比如:在古典音乐的市场策划和演出方面,都可以采取综合的演唱会形式。在音像制品的营销和宣传方面的行为要加以现代化的指导和改化,比如可以邀请知名度高的音乐人作为代言人和最红的实力派明星作为包装的封面,在各个音乐艺术学院以及各个发达的城市普及音乐教育和宣传,这是都是不可缺少的发展创新手段。
(二)所谓“得年轻人者得天下”也同样可以形容古代音乐的发展前景。如何教育新一代的青年音乐爱好者?其实在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中的误区非常多,首先是赋予了古典音乐本身的“附加值”过多。我们在进行古典音乐宣传教育工作的时候,回想起文化革命的政治宣传,那些都是枯燥单一、不符合实际、让人一头雾水和百思不得其解的宣传方式。这样的宣传理念也影响到我们古典音乐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的21世纪,那些新新人类压根就没有真正接触过古典音乐,一看到那些枯燥无味的教育方式,肯定是远而避之。其实我们可以立足于音乐的本身,坚持与时俱进的宣传角度,从唯美的角度阐释音乐的真谛。让古典音乐的韵味更加符合我们实际的生活,而不是那些空洞无味的修饰。同时要清楚地知道我们人体的五官都可以直接感触到音乐的韵律,但是除了单纯的享受,还是可以在古典音乐本身的魅力中,享受到音乐无限的魅力,进行心灵和思想上的思考,培养崇尚的音乐情怀和境界。
综上所述,为了让古典音乐在21世纪拥有辽阔的发展市场,拥有更年轻化的音乐消费群体。就单从音乐上而谈论,可以从宣传方式上入手,例如:NewAgeMusic的宣传入手《如坂本龙一,Enya,Bocelli,或SecretGarden)等。让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界实现零距离的交融。比如在21新时代,可以宣传和打造古典音乐的著名大师以及明星。其实音乐是没有国度的,也不没有东方和西方的区分,也没有传统和现代的差异,更加不会存在经典和流行的领域。真正的古典音乐,富有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主义的哲学方面的思考。
古典音乐特征范文2
关键词:门德尔松;钢琴作品;蕴含;艺术特点
0 前言
被誉为杰出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景画大师”的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从根本上结合了浪漫主义跟古典主义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其音乐作品在具备非常丰富的古典主义逻辑性的同时还具备非常显著的浪漫主义幻想性,所以需要认真审视其作用。门德尔松是继莫扎特之后出现的最为完美的曲式大师,其作品具有非常显著的特殊性。他在作品中完美地结合了浪漫主义的志趣跟古典主义的传统,这样一来就直接赋予作品非常丰富的诗意典雅性,其主要擅长的就是在正规的古典曲式中纳入美妙的旋律,如《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曲子,形成了非常丰富的“门德尔松风格”。[1]
1 完美地结合古典主义艺术跟浪漫主义
门德尔松的作品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含有非常丰富的抒情元素,同时门德尔松的作品还充满着非常丰富的浪漫主义幻想。通过分析其大部分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还具有非常显著的严谨逻辑性,其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均衡之美。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分析其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的作品存在很多浪漫派系的元素。例如,其擅长的就是柔和以及幻想元素的使用,同时其还对那部分古典音乐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及关注,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促使传统与浪漫完美地交织在一起。门德尔松在重视以及关注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创作出的《马太受难乐》,这部作品得到了人们的重新认可。门德尔松的观点是:传统形式的音乐存在非常显著的价值,同时还存在明显的现实意义,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其传承下去。所以,在分析门德尔松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作品到处都有古典音乐所存在的逻辑性。在传统音乐方面,门德尔松在继承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门德尔松在完成钢琴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首先,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古典音乐体裁作为创作的标准要求:变奏曲、协奏曲、鸣奏曲、变奏曲、协奏曲、赋格曲等。其次,他这样做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防止陷入古典主义模仿的泥潭中。所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完成以下几种类型作品的创作:区别于古典主义,同时不丢弃古典主义的音乐。古典派门德尔松陆续写了15年的《无词歌》,分为8卷出版,每卷各6首,一共48首。同时,代表作《无词歌》也是和浪漫派的分水岭,是门德尔松独创的体裁形式。[2]上述提到的48首曲目篇幅都比较长,但是上述歌曲都存在非常丰富的歌唱性旋律以及歌唱性伴奏,同时全部都是属于完整的歌曲形式,非常精致,并且含有非常丰富的创意,这成为当时门德尔松生活的具体体现。
门德尔松在创新艺术的过程中认为艺术实质上有一个普遍和具有延续性的基本原则,不管其涉及的是哪一个方面的创新其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完成变动的,即使是贝多芬,在其创作过程中也会参照传统。例如,贝多芬的《第一奏鸣曲》,该作品享誉全球,分析其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其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莫扎特的音乐特征。所以,在序曲《仲夏夜之梦》出现的时候,有人认为门德尔松完全开辟了新道路。但是对于序曲《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却认为这跟《菲德里奥》(贝多芬)使用的是一致的标准,其中最为显著的差异大概就是两人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创作思想。在分析门德尔松钢琴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门德尔松对这种艺术创新道路提出了几点见解。门德尔松在作品中坚持穿插传统艺术,有一部分人批评门德尔松保守以及传统。但其实在继承古典音乐的过程中,门德尔松不是依赖古典音乐或者是抄袭古典音乐,门德尔松保持以下的观点:要传承古典音乐,同时还不怎么喜欢只是旋律单一的创作方法。
2 独立性创作体裁表现
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作品不仅对古典主义模仿形成限制,同时还制定了古典音乐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在协奏曲体裁上,门德尔松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并没有使用传统协奏曲所存在的双呈示部属性,其实质上使用的是联合演奏,同时联合演奏是在钢琴跟乐队两者之间实现融合的基础上完成的。在选择题材的过程中,我们分析门德尔松钢琴音乐作品之后了解到,其创作的首选均是有效地结合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题材。在上述基础上才可以促使其作品具备非常显著的古典主义特征以及浪漫主义风格特征。例如,1829年7月的《苏格兰交响曲》(门德尔松),门德尔松前往苏格兰爱丁堡霍里路德古堡,结合自己的所观所想,产生了《苏格兰交响曲》的创作灵感。《苏格兰交响曲》实质上就是在分析爱丁堡霍里路德古堡典故的基础上完成,它体现的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以及两者之间的交织融合。其中存在非常轻快的行板,这是其最为重要的序奏部分,a小调部分的作曲题材表达哀婉的感情,其主要由双簧管跟中提琴两种乐器来实现,上述曲调像是在感叹古堡。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门德尔松一般会将以下两位杰出人物作为楷模:巴赫、贝多芬。同时,需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变奏曲的写作过程,因为这不是炫耀技巧,也不是玩弄声音。
3 内涵明确的音乐情感
门德尔松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关于音乐跟语言相关的美学观。门德尔松认为,在表达语言难以临摹的情感的过程中,相比语言音乐可以更为明确地表达出情感,在音乐中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实现感情方面的具体性。在上述的基础上,由于门德尔松对音乐保持的态度,因此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他一般都会使用音乐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因此,后人才可以很轻易地给他的《无词歌》中没有标题的曲子冠名。例如,《春之歌》《浮云》《狩猎》等。
4 结束语
我们在分析门德尔松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发现门德尔松非常重视诗意典雅,同时重视表达精确的情感,重视表达音乐的形式美。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具有非常浓烈的抒彩,其涉及的内容非常通俗,非常容易看懂,同时还具有非常显著和丰富的绘画性。门德尔松的作品不会侧重于伟大理想或者是伟大的社会意见,同时也不会侧重于磅礴气势或者壮丽景象。在打动别人的过程中,他抒发的是真挚的情感,所以具有非常典型的浪漫主义代表性。
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特征范文3
笔者从2003年开始主持古典音乐节目。随着电台频率竞争的日益剧烈,几年时间内,古典音乐节目一直在做着调整,到2009年,古典音乐节目《古典调频》从我所在的频率正式消失。对一名古典音乐专业的主持人来说,仿佛是一件颇为伤感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正好做了一次非常好的调整和尝试。从2010年开始,我们将古典音乐的推广进行了从单纯的广播节目到线下实体活动为主碎片化节目为辅的转变,实施了契合现代广播发展的修整。到目前为止,我们组织了发烧友会、古典沙龙、音乐课堂等常规活动,延伸出了电影沙龙、音乐会评审团等辅助活动,让高雅文化普及与推广更加契合现代广播特征。
古典音乐节目
在广播节目中的构架变化
2003年开始,宁波交通音乐广播推出了第一档日常播出的古典音乐节目《古典调频》。主要内容为推介高雅音乐,讲述音乐故事,播报古典资讯,并开设了发烧友互动板块。2006年,节目改为周播,每周末两天共四小时。节目设置更为互动,逐渐成为了一档既专业又相对休闲的高雅音乐节目。既为入门级的古典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为初级古典音乐爱好者开设了《古典知多少》小栏目,同时也为比较成熟的古典音乐发烧友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城市听众群中形成古典圈子,并与喜欢古典音乐的发烧友们一起扩充了《烧友生活》和《HIFI音响》等栏目。2008年开始,经过不断的市场培育,我们与宁波所有演出场所达成了协议,对宁波大剧院、宁波音乐厅的各类高雅音乐类演出进行采访、介绍与播出,逐步形成了稳固的听众团队,从广播收听变为线下活动的共同参与,一起听音乐会,共同赏析评论。同年交通、音乐广播节目开始分流,音乐广播开始备播,古典节目逐渐向音乐广播单频倾斜。
2009年,《古典调频》已经完成了稳固的听众团体的招募,电台栏目取消,但音乐活动进行了加强,开始进入市民大讲堂等公共平台举办《古典音乐沙龙》《电影中的古典》等专题音乐人文课堂。
2010年起,宁波台音乐广播频率的古典音乐传播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状态。在播出部分,日常以碎片化节目与宣传推广为主,有大型音乐文化类活动时则开播特别节目;线下部分组织各类音乐类活动,让听众成为电台音乐文化构成的一部分,成为音乐广播创建良好音乐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开始,我们的活动更为稳固,并与高校、演出团体等进行了战略合作关系,推出了“音乐四季”演出季概念,每个季度各进行一场大型音乐活动,分古典、民族、声乐、器乐等不同类型,举办四场音乐会,由四场音乐会构建起相应的音乐沙龙和视听会,并延伸出了每月一次的电影沙龙,活动固定,人群影响力逐步提高,并与广告商形成了较为高端的品牌合作,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
古典音乐对于整体频率的文化品格构建有极大帮助
节目的变化带来的是一个音乐频率的音乐文化品格的塑造。
一般来说,音乐广播除了音乐节目的传播外,还承载着对城市文化性格的塑造和文化审美传播的作用。基于此,如果频率能够巧妙用好古典元素,它就能十分有力地帮助整体频率拥有一种较为高端的审美走向。而如果节目能够报道本地区的所有高端古典演出,那么就能确立其传播权威性,形成一个很好的音乐引领姿态。比如,我们参与的市民大讲堂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公共平台,音乐频率推出的各种视听会,从活动本身来看仿佛只是一些音乐欣赏与讲解,但从传播角度来看,它是一次与听众面对面的权威确立过程,既能让大家对主持人和频率产生亲近感,更能通过在文化公共平台的频繁亮相塑造频率的音乐首领地位。再比如,“音乐四季”活动。首先我们借助了高校这一平台,将音乐演出规格保持在国内一流甚至是国际交流的水平,同时又能在每个季度为频率披上一种不一样的音乐格调色彩。由于活动是常规性的,也可以由此变成一个常设性广播文化活动而产生商业价值。
另外,参与一些大型高雅音乐演出的策划更是每一次频率集中展示音乐水准的机会。我们由此与演出票务销售机构、演出内容、演员等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传播链,使传播与艺术作品本身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以演出市场带动听众市场,以演出内容丰富平时的节目构架,并在一次次高端演出文化市场的参与中确立频率的个性与权威性,树立起频率在本地音乐媒体中的良好形象。
活动与节目互为影响,创造古典音乐市场价值
目前,除了单体活动的商业价值外,我们还与剧院、文化广场与演出机构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此也产生了一定的市场价值。
在单体活动中,我们与博物馆、书城等相关文化单位合作,力求形成风格各异的各类活动,保证音乐文化丰富的样态,以吸引各个层次的听友;在常期合作中,我们又将大型演艺集团与剧院的全年度演出计划和我们的日常播出节目进行了互动合作。由此,演出方、传播机构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融洽的关系,取得了三赢的结果。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微博、微信公共平台的开发,我们更与票务销售、奖品发放与节目推广做了粘合度极高的尝试。
目前,我们正在尝试进行古典文化与大型品牌的合作,比如与车商之间共同开发的家庭古典项目,与房地产商共同开发的各类庭院音乐会,与教育机构共同举办的各类学生音乐会与人文音乐艺术课堂等。随着这些项目的不断开发,原有的碎片化节目已然成为了一个在广播有限时间中的预告段落,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将最大信息量进行了传播,使广播的传播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它可以是实体的各类活动与演出,也可以是新媒体中的互动欣赏。
随着节目与广播传播形态的不断发展,古典音乐传播还会发生更加丰富的变化。虽然传播样式进行了转变,但是我们传播美好的本质却依然如故,而且以更加多彩的姿态出现在听众的耳畔,成为有魅力的广播,看得见声音的生动广播。
古典音乐特征范文4
天琴是壮族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2008年元月初,南宁市滨湖路小学首次将壮族天琴乐器引入小学校园,20多名8至10岁的孩子组成最年轻的女子天琴弹唱组合,以期待将濒临失传的天琴弹唱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大学生古典音乐节在京谢幕
2008年1月4日,著名青年钢琴家郎朗在国家大剧院,以一首钢琴曲《斯拉夫舞曲》落下了大学生古典音乐节的帷幕。
大学生古典音乐节闭幕式演出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郎朗和6岁盲童来佳俊四手联弹《斯拉夫舞曲》,尽显师生间的亲密和默契,使闭幕演出达到。盲童来佳俊因出生时早产,后来双目失明。2005年随父亲到北京学习钢琴,这次是通过选拔得以和郎朗同台演奏的。
据了解,为期3个月的大学生古典音乐节,覆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首都20所知名院校,邀请了众多艺术家和乐团――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以及中国爱乐乐团等助阵,组成了本届音乐节的演出阵容,为首都大学生呈现了10场名家音乐会演出、20场音乐大师专题讲座等。此次“大学生古典音乐节”,是由北京市学生联合会、新鲜传媒、MYSPACE音乐网等联合承办的大型校园音乐活动,旨在“弘扬古典文化,共建和谐校园”,为大学生提供欣赏古典音乐的优质平台,培养大学生高雅的艺术情操,引导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校园文化。
古典音乐特征范文5
[关键词] 电影音乐 古典音乐 运用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09
自电影诞生至今,电影音乐作为这门综合视听艺术中的重要角色,伴随着电影的发展也愈加凸显出其重要性。早期默片时代,音乐就加入了电影的放映过程,由乐队现场演奏音乐,据说是为了掩盖放映机的噪音;在默片的发展及成熟阶段,出现了专门为电影放映而灌录的唱片,在乐曲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符合电影的节奏和所传达的情绪,从而填补了声音的缺失;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音乐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至今的电影音乐不仅丰富了“视听盛宴”,更为电影基调的营造、人物的刻画、主题的表达等艺术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音乐,泛指在电影中出现的音乐、歌曲。从配乐创作的角度,电影音乐可以分成原创电影音乐和非原创电影音乐。原创电影音乐,是指作曲家为电影专门谱写的乐曲;非原创电影音乐,是将业已完成的音乐作品配用在电影中,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流行歌曲等。在现代电影工业体制下,电影音乐已超越了电影本身,优秀的电影音乐常被单独分离出来制作成“电影原声带”(Soundtrack)包装销售,成为电影“后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
在非原创电影音乐中,对古典音乐的运用由来已久。对于古典音乐的定义,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意义上的古典音乐,主要是指从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直至19世纪末叶创作的音乐,包括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等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音乐;而狭义的古典音乐被人们理解为一种带有古典风格的音乐。古典音乐有着极其复杂的配器及和声走向,不仅可以由庞大的交响乐队演奏或伴奏,也可以由人声或独立的乐器来完成,其完美的音响与精致的艺术构思是其它风格的音乐无法比拟的。由于音乐大师们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呕心创作,使古典音乐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内涵,迄今为止古典音乐仍受到世人的欣赏和关注,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是世人所公认的。[1]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音乐呈现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流行音乐、摇滚乐和电子音乐因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流行性,在现代电影中被广泛运用;而在深化电影主题、刻画人物、表达电影深层次的意义和电影背后的隐喻等方面,有着严谨构思和深刻内涵的古典音乐显然更适合电影,运用得当的古典音乐给电影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甚至使电影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升华;而电影之于古典音乐,也为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开辟了新的视角。
一、电影主题的渲染和烘托——电影《立春》中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运用
顾长卫执导的电影《立春》讲述了一个小城市音乐教师王彩玲的故事,展现了她不甘平庸,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渴望真爱,孤傲虚荣、生动感人的丰满银幕形象,电影中艺术歌曲和歌剧片段恰到好处的运用,有机的融入剧情的发展,适时而准确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情感,渲染和烘托了影片的主题。
电影一开始,在王彩玲的画外音之后,由奥地利词作家乌兰和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慕春》便响起。这是一首春天的赞歌,歌唱了春天的来临。歌中唱到:“那温暖的春风已苏醒。它轻轻地吹。日夜不停,它忙碌地到处创造。空气清新,大地欢腾,可怜的心哪,别害怕!……”这首歌曲是王彩玲重要性格的真实写照,表现了她屡遭挫折,但仍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一面。音乐伴随着画面,交代了人物、地点、环境,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为艺术,为爱情》选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作曲的歌剧《托斯卡》,是歌剧中女主人公托斯卡的咏叹调。歌中唱到:“为艺术,为爱情,我衷心地爱护一切生灵!……但在这绝望时刻,为何啊上帝。为何对我残酷无情?……”歌曲第一段落以音调不断连续下行的句式表达了托斯卡压抑的心境。第二段多同音重复和三连音节奏,是以愤懑的情绪对上帝的诘问。这段咏叹调的第一次出现是周瑜要求跟王彩玲学唱歌,王彩玲在学校的琴房表演给他唱的,此时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从内心深处唱出了她对命运的不满和怨恨。第二次出现是王彩玲去报考歌剧院,剧院领导告诉她剧院根本不需要人,王彩玲唱着这首咏叹调跪了下来。这首歌曲把主人公的失落、绝望、无助、脆弱充分表达了出来。在电影的结尾,导演以虚拟的手法,让王彩玲站到了音乐厅的舞台上,再次唱起了这首咏叹调,呼应了影片开始时的《暮春》,使主人公“为艺术,为爱情”理想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二、电影背后的深刻隐喻——电影《钢琴家》中钢琴曲的运用
电影《钢琴家》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改编自波兰犹太裔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体小说《钢琴师》,展现了钢琴家席皮尔曼在二战期间波兰沦陷被迫开始逃亡,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他,在德国军官的庇护下,席皮尔曼苦撑到二战结束。
电影中运用了多首“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作品。电影开始,1939年华沙的景象,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响起,接着钢琴家席皮尔曼正在电台认真的弹奏,直到电台被德军的炮弹轰炸,被迫终止。这首夜曲呈现出的忧思、哀伤的情绪契合了电影的开端,奠定了影片的主基调。在电影的结尾,这首升c小调夜曲再次响起,穿着礼服的席皮尔曼在舞台上神情自若,沉稳淡定的弹奏,钢琴曲的首尾呼应,印证了钢琴家曲折的经历。
影片中引用的另外一首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是全片的。饥饿的席皮尔曼在破败的屋子里四处寻找食物,不料被德国军官发现,故事的戏剧性达到了顶峰,接下来当德国军官得知席皮尔曼是钢琴家,把他引到钢琴旁并示意“弹点什么”时,蓬头垢面的席皮尔曼深吸一口气,忍着饥饿、寒冷和恐惧,把一切复杂的情绪融入到了这首g小调叙事曲,德国军官显然是懂音乐的,他被席皮尔曼的才华和勇气征服,下决心保护他,直至战争结束。肖邦是第一个将叙事曲运用到器乐中的作曲家,使它成为一种表现史诗性、叙事性、戏剧性内容的音乐体裁。g小调叙事曲根据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创作。作品讲述了一位不堪忍受异族奴役的波兰英雄以身殉国的故事,音乐情绪悲壮激昂、气势恢弘。[2]这首钢琴曲的背后,是钢琴家不屈抗争和波兰人民坚信胜利的隐喻象征。
已故的美国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对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运用被称为这首曲子的“重生”,在他的电影作品《发条橙》中对贝多芬交响曲的运用都堪称经典。著名美国电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其导演的电影《教父Ⅲ》中,最精彩的一段戏中,教父麦克尔一家在西西里观看儿子出演的歌剧和剧院外进行的惨烈的黑帮仇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与歌剧《乡村骑士》的混合剪辑,制造了完美的意境结合,成就了影史上的经典段落,在科波拉的另外一部电影《现代启示录》中对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片段的引用也是全片最大的亮点之一。在电影史中,对古典音乐准确、恰到好处引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难看出,准确、到位的运用古典音乐的电影,其导演大都是对音乐较敏感和有着较深古典音乐底蕴,且对电影中的配乐有着自己的发言权。古典音乐大师给世人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宝藏”,其形式多样、思想深刻,但显然不是所有的古典音乐形式都适合电影音乐,电影音乐的片段性要求每一段音乐的相对完整,短小精悍,这与多数古典音乐结构严谨、较为冗长的特点相冲突;而电影整体风格的统一又要求电影音乐的基调相对的一致,这又引出了古典音乐与其他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做的配乐风格博弈的问题。因此,电影中古典音乐的运用是一个颇为复杂和谨慎的课题,只有找到合适的契机,使古典音乐“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电影中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注释
[1]罗展凤《电影X音乐》[M].三联书店,2005
[2]张凯, 徐爽.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和意义——以电影《钢琴家》为例[J]. 艺海, 2010,(12)
参考文献
[1 ] 罗展凤《电影X音乐》[M].三联书店,2005
[2 ] 张凯,徐爽.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和意义——以电影《钢琴家》为例[J].艺海,2010(12)
古典音乐特征范文6
关 键 词 :俄罗斯 古典音乐教育 优秀传统
今年是我国的俄罗斯文化年,许多重要的俄罗斯文化(包括俄罗斯优秀的古典音乐文化)的宣传、介绍和鉴赏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在持续发展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异质文化精华的借鉴吸收,已经成为我们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正如《望周刊》所说,中国人有着“永远的俄罗斯情结”①,俄罗斯文化年的开展,为我们认识、学习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俄罗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大国,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外国包括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精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目标。尤其是深入了解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借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吸取其异国优秀文明传统,为我国音乐文化教育发展服务,对于加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熏陶,提升广大青少年的艺术文化素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介绍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经验和特色,设想通过深入发掘俄罗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蓬勃的现代活力,向公众展示一个全面而又生动的俄罗斯音乐艺术大国形象,给俄罗斯文化年提供一个有益的资料借鉴,也揭示出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对于我国现代艺术文化教育的借鉴意义,直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及其特色
作为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国度,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全民爱好音乐的氛围,这种全民爱好音乐的特点,源于它有着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熏陶的优秀传统。而且,21世纪的俄罗斯经过了诸多社会剧变之后,其伟大的古典音乐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振兴,此间的原因,如同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硕士生吕冬所说:“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已经深深地嵌在每个俄罗斯人的灵魂里。”②简要概括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至少有下面几点。
(一)从小培养,音乐艺术教育深入家庭
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戏剧院,常常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到剧院去。观看演出时,每个人都很投入,时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向自己喜欢的演员献花。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也是父母经常带孩子光顾的地方。孩子们从小就聆听许多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曲,感受到许多艺术作品的魅力。父母对孩子的这种通往艺术殿堂的引导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游览艺术博物馆,是俄罗斯人的嗜好之一。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年轻父母对孩子耐心指点、讲解。在周末和节假日,父母常常带孩子去公园、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中放歌、作画、读书、凝思。这有助于把对周围世界的美的观察和感受,作为理解和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生活美的主要源泉之一,把大自然的美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坐在大陵墓上,四周响起各种鸟儿和谐的大合唱,空气中飘荡着青草的芳香。我们沉默不语,不必给孩子们讲很多,也不必用叙述填满他们的脑袋……”“让孩子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喜欢听百花怒放的花园里和荞麦花盛开的田野上那悠扬的乐曲,欣赏春暖草地上和秋风细雨里那悦耳的旋律。”③这种从小给后代以艺术熏陶的做法,无疑为音乐国度的文明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绵延不断的艺术张力源泉。
(二)开设各级各类音乐学校,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
据《国外学校和教育》④介绍,俄罗斯有许许多多的七年制儿童音乐学校,学生一边在普通学校学习,一边在儿童音乐学校学习。优秀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入学考试进入音乐学院。另外,还有大约1000所儿童歌咏学校。这些学校招收4至6岁的孩子,学制6至9年。除合唱外,可学习乐理基础知识和演奏乐器。俄罗斯有好几座儿童音乐剧院。俄罗斯的学校基础音乐艺术教育,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和音乐夜校等。音乐课在普通学校中是必修课,一般每周1课时。这类音乐教育是免费的,而且是必须接受的。传统音乐课的内容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教师授课时有较多的示范演奏和演唱。音乐课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使用我们国内较熟悉的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学大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亦即上面所说的专门的儿童歌咏学校,七年制。音乐夜校也是免费的,包括音乐俱乐部、音乐小组等。音乐教育的多种形式,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时间的延长,为九年。同时允许强制性音乐教育教学大纲的多样化。目前俄罗斯政府指定可供选择的教学大纲已经有5套⑤,每所学校可以从中任选一套。此外,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中小学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举办音乐会,他们甚至可以演芭蕾舞剧、歌剧、交响乐、大合唱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艺术节目。许多地方每年为少年儿童举办“音乐之春”“音乐团”等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社会各界也都大力支持学校音乐教育活动。有很多作曲家、出版社还每年为儿童出版多种音乐作品集,介绍音乐知识、传播音乐文化,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趣味,让他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显然,俄罗斯古典音乐之历久不衰,自有所本。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的结果,直接提升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
(三)政府大力扶持
即使是在经济转型、局势动荡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也没有停止。如1999年7月,俄罗斯普通和职业教育部(2003年俄罗斯政府组织改造后已不存在)就专门颁布了《艺术教育大纲》,鼓励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强调加强全民音乐教育。政府的鼓励、支持和投资,使得音乐艺术教育成为全俄罗斯的小学和初中联邦课程、民族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俄罗斯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音乐、世界艺术和文化。又如俄罗斯政府给出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最低限度要求,具体是: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绘画和表演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形成对俄罗斯和整个人类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大纲》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整体培养。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更是重视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俄罗斯不仅专业艺术院校众多,且有很多综合类大学也设有艺术系。这些院校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如果说高等学府是俄罗斯音乐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各地音乐学院、艺术中学、小学就构成了坚固而又庞大的塔身。正所谓“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博大又能高”。再如,俄罗斯政府放开政策,鼓励支持各种音乐艺术教育活动齐头并进。除了强制性音乐教育之外,还开设有专门音乐学校和音乐夜校,这些都是政府出钱,学生免费接受教育的。正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蒸蒸日上,为民族的音乐艺术发展,添加了强大的行政力量。有人统计说,按人口比例来计算,俄罗斯青少年中学习音乐的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⑥。
(四)丰富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
俄罗斯艺术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管是家庭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社会宣传,都强调教材容量的饱满和古典音乐教育内容的丰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突现下述几个特点。
一是大量的古典音乐艺术内容被编进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和艺术学院的教材中,都有着大量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丰富内容。例如从格林卡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以后⑦的音乐艺术成就,都被编进教材。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成为音乐艺术教材的首选。如格林卡的《为沙皇献身》⑧《鲁斯兰与柳德来拉》等,达尔戈梅斯基(Alexander Dargomyzhsky,1813—1869)的《水仙女》和《石客》等,此外还有五人团⑨、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khmaninov,1873—1943)和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kryabin,1872—1915)等。教材中,柴可夫斯基承袭的欧陆浪漫乐风,葛令卡作品的俄罗斯的民族性活化,巴拉基列夫、库伊、鲍罗定、穆梭斯基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的国民乐派,以及史克里亚宾的不寻常的音色探索,史特拉汶斯基频掀波澜的经典作品,悉数被编进教材。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丰富与繁盛,成为俄罗斯青少年艺术追求的典范。
二是教材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如世界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和潮流、古俄罗斯音乐艺术、古代和中古文化艺术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义、17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艺术中的古典主义、17至18世纪西欧的启蒙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19世纪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9至20世纪俄罗斯的艺术生活、20世纪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末艺术的新形式和新体裁等等,都成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内容。
三是教材主要强调古典音乐反映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特色,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等,选择表现民族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雅的艺术特色。俄罗斯主要音乐家的作品有的深沉宏伟,有的敏感细腻,无不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们处在剧烈变革时代热烈而又丰富的心路历程。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第六交响乐《悲怆》,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声乐套曲,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听众的广泛欢迎,时至今日依然是各大歌剧院、音乐厅里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这些具有代表俄罗斯先进文化的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艺术教材所极力推崇。
(五)继承传统,致力创新
俄罗斯政府和艺术界人士专注于古典音乐的教育和发展,并致力于不断地创新,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多年来,继承了俄罗斯音乐文化优良传统的古典音乐高雅艺术,伴随着具有音乐天才和前卫思想的新生代的加入,正沿着世界艺术的发展轨道前进。俄罗斯音乐教育创新的成果突出表现在融合与推陈出新上。其直接的成果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剧团剧院,在莫斯科,由叶夫盖尼·卡拉伯夫主倡的新歌剧院和德米特里·别尔特曼领导的盖利公歌剧院就很有代表性。同时还产生了包括把交响乐、爵士乐、歌剧与音乐剧合为一体的新风格流派。音乐艺术范围逐渐扩大,高雅音乐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比如歌剧中的表演成分越来越多,导演有时会忽略音乐和歌唱的表现之间的差异,力图使演出更具现代感。又如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国家模范交响乐团与“蝎子组合”的联合演出,也是在寻求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点。概括起来,俄罗斯古典音乐教育的继承创新主要体现在:
人文性与经典性的结合。俄罗斯人不是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这样的理念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当前,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术作品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多少世纪以来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艺术发展的联系和价值、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对世界艺术和文化的贡献,等等。我们认为,人文性和经典性的结合,就是一种创新。
强调体验和实践创造。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作、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音乐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现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例如,每个学期,学校、文化宣传部门都要开办节日演出、周末舞会、专题调演等活动,这些都是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极好机会。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大力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体验和创造,才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张力是永恒的。有人说,在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之后,俄罗斯的音乐没有静止,没有凝固,没有被所谓的“现代艺术只能屈从浅薄的市场化”理论所吓倒。“俄罗斯的流行古典音乐让人相信,一个血液里流淌着音符的民族,有的是乐观放达的个性,异彩纷呈的生活。”⑩这除了源于俄罗斯民族对音乐的偏好和根深蒂固的艺术情结之外,俄罗斯古典音乐本身的永恒魅力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执著,应该是首要的原因。
如果说俄罗斯的古典音乐,以其博大精深和丰富繁盛充实着文明世界,在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俄罗斯悠久的音乐艺术教育传统所熏染的国民音乐文化意识、高雅的艺术追求,成为世界各国有凤来仪的艺术旗帜,那就显得非常自然了。提高文化艺术素质是举世公认的美化心灵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热烈的社会现象,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教育普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俄罗斯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二、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优秀传统之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也日益深化。目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艺术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全民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及其特色是很有典范意义的,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
(一)深化改革,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学校要切实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要通过理念更新和课程设置,把音乐艺术教育摆到突出位置。要去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让艺术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现在我们的初中高中学校,音乐课比例很少,音乐课歌声很少,有些学校音乐课可有可无,特别是高中阶段,受高考制约,高三学生的音乐活动近乎停止。这是极不应该的。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标准要求,强化音乐艺术教育。同时,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显然,更新理念,深化改革,加强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是我们普及全民音乐艺术的关键。
(二)音乐艺术教育要从小抓起
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艺术形象的鲜明多样和直观具体,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儿童的审美知觉越深刻,他们思想的飞跃就越有力,他就越渴望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更多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父母和老师要充分调动大自然、言语、文学、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一切手段,去发展学生的情感——审美修养。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学生学习欣赏音乐艺术,鼓励学生投身艺术事业,从事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在中学和高等学校,艺术课程应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学习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三)政府动员,实现国民音乐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加强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政府的运作。近年来,我国在推行全民体育运动、实现道德纲要目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绩效。我们认为,加强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养,也需要全民动员。政府可动员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种媒体,包括宣传、文化、教育、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加强宣传动员,大张声势,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把音乐艺术意识和理念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去,借以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晚会、《同一首歌》各地巡演活动、湖南卫视的“超女”海选活动等,都产生过万人空巷的艺术效应,值得总结和优化。
总之,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艺术教育的优秀传统,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可以预料,经过政府的提倡和推进,发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借助媒体的宣传,加上吸引借鉴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优秀传统,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注释 :
①中国人永远的俄罗斯情结[J].瞭望东方周刊, 2006.01.11.
②吕冬.俄罗斯古典音乐嵌入灵魂[J].人民日报,2006.06.28.
③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2.
④网络电子读物.sycjzx.com/uploadfile/200633175935808.doc
⑤魏兰.俄罗斯传统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及近年来的发展[J].202.121.7.7/person/art/kcgg/gwjy/200509/302.html
⑥同②
⑦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为国民乐派的奠基者。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新时代,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⑧《为沙皇献身》又名《伊万·苏萨宁》描写一位普通老农为国捐躯的故事,音乐采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曾被讥讽为“马车夫的音乐”,然而最终还是被承认为第一部俄罗斯歌剧.
⑨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由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文章中的称谓而得名。详见《西方音乐简史》,bookcool.com/pdf/12/ts012100.pdf
⑩吴昊.俄罗斯音乐交响曲[J].人物,2006.4
同③,第7~8页
参考文献 :
[1]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洛秦.世界音乐人文叙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