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文1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FDI)

制造业

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度

一、前 言

三十多年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取得了优秀业绩,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外资大规模流人中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资本总流量大幅下降,但中国吸收的外资仍然保持了良好势头。2008年达到924亿美元,2009年为900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FDI流入514亿美元。截至2010年6月,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70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万亿美元。

FDI源源不断地流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其中,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一直是引人关注的领域之一。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等。其中,市场集中度是测量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指标,反映企业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衡量市场结构的最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讨FDI对我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文章结构如下:一是文献综述;二是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三是在二位、三位行业细分基础上,统计我国的市场集中度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四是对重点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剖析;最后是结论性评述。

二、文献综述

关于FDI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探讨。Lall(1979)研究FDI对马来西亚46个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认为跨国公司进入后,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资本密集度,导致东道国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提高。Nigel Driffield(2001)以英国为例,研究FDI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关系,证实了FDI通过增加东道国产业的竞争压力而降低其市场集中度。Artless&Roberts(2006)研究产业集中度水平及其变化的决定因素,认为所有制因素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呈现U型关系,最小经济规模是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唯一因素。Mod & Peria(2007)的研究表明,FDI提高了拉美银行业市场集中度,Barajas,Steiner&Salazar(2000),Denizer(2000)&Demirguc-Kunt,Leaven&Levine(2004)也得出了类似结论。Filiz Elmas(2009)通过对土耳其制造业的研究,发现FDI与市场结构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国内学者江小涓(2002)以我国汽车、移动通讯设备和洗涤用品行业为例,分析FDI的市场结构效应。认为外资进入使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之FDI的溢出效应,使跨国公司难于保持垄断地位,市场结构由垄断转变为完全竞争。吴定玉(2004)通过实证研究,认为FDI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汽车业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但不会导致垄断。易小佳等(2006)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分析外资对我国市场结构和市场格局演变的影响,认为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竞争将提高市场集中度,导致市场趋于垄断。曾慧(2008)认为FDI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因进入阶段而异,FDI进入初期导致市场集中度降低,进入一阶段后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

以上成果显示,对该领域的研究视角多样,结论未能统一,FDI对东道国市场结构或集中度的影响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并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特定行业,缺乏总体性分析,没有对市场集中度的统计考察,也未能进行动态分析。本文采取实证的方法,建立综合性面板模型,对外资对我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然后,在三位细分行业的基础上,采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的特征。既丰富了研究内容,又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三、市场集中度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许多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论证市场集中度水平的决定因素,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一系列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Lall(1979)选取规模经济、资本变量、市场规模、市场容量增长率、广告投入以及外资份额等变量,作为影响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因素。Bourlakis(1987)将出口值、杠杆比率等变量加入模型,对其研究进行补充。Curry,Bruce&K,D,George(1983)将若干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认为市场容量增长率、广告支出、资本需要量、企业规模、规模经济等因素影响市场集中度。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借鉴国外研究中的资本变量、杠杆比率、市场规模等变量,并将外资份额变量置换为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加入行业内企业数目变量,以此作为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各因素分析如下:

1.外商直接投资额(FDI)。FDI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可能导致其提高,也可能导致降低,亦可能不存在相关关系。

2.行业内企业数目(NUM)。在竞争性程度较高的市场上,随着企业数量增加,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降低,市场集中度降低,因此,行业内企业数量与市场集中度负相关。

3.资本密集度(FOTA),一定程度上反映资金进入壁垒,潜在进入者要进入市场,必须具备资金实力,这种增大的资本量就构成较高进入壁垒。资本密集度系数越大,资金进入壁垒越高,新企业难以进入,市场集中度愈高。计算方法为:固定资产与总资产的比值,预期资本密集度与市场集中度正相关。

4.杠杆比率(LEV),即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杠杆比率反映规模经济壁垒。该比率越高,表明规模经济壁垒越高,在位企业市场份额越大,市场集中度相应较高,预期LEV变量系数为正。

5.市场规模(G)。市场规模越大,行业内有效厂商越多,预期市场规模与市场集中度负相关。采用销售收入衡量市场规模。

根据以上分析,建立以制造业市场集中度(Y)为被解释变量、以上各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的面板模型: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应用我国制造业169个三位细分行业2003-2007年相关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FDI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其中市场集中度选取前四家企业的市场份额(CR4)。

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回归分析,为避免异方差,采用GLS方法,研究FDI与我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的相关性,并建立市场集中度的回归模型。

(三)模型结果

利用Eviews 6软件,使用GLS对制造业市场集中度与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通过Hausman检验,得到结论是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首先将所有变量纳入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

下:

Y=14.9580-0.000333FDI-0.000140NUM+O.006746FOTA+5.499335LEV-1.87E-09G

t=16.45072-0.639839-1.736211

1.3169683.665195-4.478666

p=O.0000 0.5225 0.0830 0.1883 0.0003 0.0000

R2=0.988579

F=335.7249D.W.=1.816135

模型的可决系数R2=0.988579,拟合较好。当显著水平为0.05时,F值为335.7249,大于临界值,总体显著性较好。DW值为1.816135,不存在自相关。检验各变量的显著性,当显著水平为0.05时,常数项和解释变量LEV、G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但FDI、NUM和FOTA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其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不显著。将NUM和FOTA去掉后,再次回归,结果如下:

Y=15.01522-0.000294FDI+5.104689LEV.2.17E-09G

t=17.79673-0.5770663.583879-5.716944

p=0.0000 0.5641 0.00040.0000

R2=0.986766 F=293.4488.D.W.=1.815457

模型的可决系数R2=0.986766,拟合较好。当显著水平为0.05时,F值为293.4488,大于临界值,总体显著性较好。DW值为1.815457,不存在自相关。检验各变量的显著性,当显著水平为0.05时,常数项和解释变量LEV、G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但FDI却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其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不显著。

杠杆比率(LEV)变量与市场

集中度正相关,其系数为5.104689,表明杠杆比率提高一个单位,市场集中度将提高5.104689个单位,该结论证实了理论分析结果。

市场规模(G),其系数为2.17E-09,说明市场规模每扩大1单位,市场集中度即降低2,17E-09单位。理论上讲,市场规模越大,即意味着该行业销售收入越高,行业内有效厂商越多,每一厂商市场份额相应降低,市场集中度随之降低。该结论符合理论预期。

四、市场集中度的动态统计分析

衡量市场集中度主要有两种方法: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是最基本的指标,反映产业内大企业的市场份额,通常以销售额或资产总值为衡量标准。相对集中度反映产业内所有企业的规模分布,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HI)应用最为广泛。各类集中度衡量标准如表1、表2所示。

该部分采用统计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进行动态分析。

(一)制造业两位细分行业市场集中度

依据2003-2008年数据,我国制造业两位细分行业市场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30个两位细分行业的CR4均低于30%,按照贝恩市场结构分类,属于原子型,其中,CR4低于10%的有22个行业。2003-2008年,7个行业的集中度趋于上升;23个行业的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下降行业占76.7%(表3)。

对于CR8,29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低于40%,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属于原子型,其中,18个行业的CR8低于10%;只有C16介于40―45%,属于低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2003-2008年,6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余均下降。集中度降低的行业占80%(表4)。

基于相对集中度分析,我国制造业的HHI值也较低。30个行业的HHI指数均低于500,属于竞争II型市场结构。其中,HHI指数值在50以下的行业有22个;4个行业的HHI值介于10和100之间;C25、C28和C43的HHI指数值介于100-150之间;只有C16的HHI值在400-500。2003-2008年。30个行业中,5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趋于上升;其余25个行业均降低,集中度降低的行业占83.3%(表5)。

概括起来,我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的行业有:烟草制品业(C16),纺织业(C1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C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3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40),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c42)。

(二)三位行业细分市场集中度

依据2003-2008年制造业三位细分行业数据分析,我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依然较低。在169个子行业中,151个行业的CR4低于30%,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其中,65个行业的CR4低于10%;卷烟(C162),竹、藤家具(C212),再生橡胶(C294),橡胶靴鞋(C296),烘炉、熔炉及电炉(C356),航空航天器(C376),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C399)等7个行业介于30-35%之间,属于低集中寡占型;介于35-50%之间的有5个行业,分别是:其他烟草制品加工(C169),纸浆(C221),贵金属冶炼(C332),农、林、牧、渔专用机械(C367),通信设备(C401),属于中(下)集中寡占型;烟叶复烤(C161)、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C379)、雷达及配套设备(C402)、其他仪器仪表制造及修理(C419)4个行业介于50-65%之间,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动态剖析,只有34个行业市场集中度趋于上升,其余均呈现下降趋势,市场集中度下降行业占79.9%。

基于CR8,有151个子行业的CR8低于40%,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其中,CR8在10%以下的包括32个行业;C294、C367、C376、煤制品制造(C423)等4个行业介于40-45%之间,属于低集中寡占型;12个介于45-75%之间,属于中(下)集中寡占型,最高的是C169。动态剖析,只有28个行业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余行业市场集中度均降低,集中度降低行业占83.4%。

对于HHI指数,160个行业的HHI指数低于500,属于竞争Ⅱ型,其中,HHI指数低于100的就有94个行业,占55.62%;C169、C296的HHI值介于500-1000之间,属于竞争I型;C221、C402介于1000-1400之间,属于低寡占Ⅱ型;C161、C379介于1400-1800之间,属于低寡占Ⅰ型;只有C419介于1800-~3000之间,属于高寡占Ⅱ型。动态分析,只有32个行业市场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余均下降。

五、重点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我国吸收外资的重要行业,本部分选取绝对集中度CR4指标,对其市场集

中度分析。

(一)医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

在医药制造业三位细分行业中,根据贝恩市场结构分类,化学药品原药制造(C271)由低集中寡占型演变为原子型。化学药品制剂(C272),中药饮片加工(C273),中成药(C274),兽用药品(C275),生物、生化制品(C276),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C277)等行业一直处于原子型。动态分析,C271下降较快,C272变动平缓,C273、C276、C277振荡下降,C275、C275平缓下降(图1)。

(二)通用设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

通用设备制造业中,锅炉及原动机(C351),金属加工机械(C352),泵、阀门、压缩机及类似机械(C354),轴承、齿轮、传动和驱动部件(C355),风机、衡器、包装设备等通用设备(C357),通用零部件及机械修理(C358),金属铸、锻加工(C359)都是原子型,起重运输设备(C353)由低集中寡占型变为原子型。烘炉、熔炉及电炉(C356)由原子型变为低集中寡占型,后又进入原子型。C355、C357-C359的CR4基本低于10%,平缓下降;C353趋于下降;C356下降明显(图2)。

(三)专用设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

专用设备制造业9个细分行业中,只有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C367)为低集中寡占型,其余行业均为原子型市场结构。C367行业集中度先升后降,波幅较大;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C366)平缓下降;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C368)下降幅度较大;其余行业平缓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图3)。

(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中,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C379)由中上集中寡占型变为中下集中寡占型;航空航天器制造(C376)由中下集中寡占型变为低集中寡占型;其余行业均为原子型。动态分析,铁路运输设备制造(C371)、摩托车制造(C373)、自行车制造(C374)波动不大;汽车制造(C372)、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C375)平稳下降;C376振荡下降,幅度也较大;C379下降明显,由65.28%降为39.2%(图4)。

六、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大量的FDI对我国经济的各个层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产业依附、行业垄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等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其核心是外资是否控制了我国的产业,市场集中度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FDI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研究结果证明,FDI没有对我国的制造业市场集中度产生影响,各细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呈现日益下降的态势。

关于本文的研究结论,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但并非等同。因为影响市场结构的还有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等因素。由于公司之间差异较大,且具有隐蔽性,所以难以对差异化和壁垒深入研究。事实上,目前许多跨国公司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封锁、商业贿赂、上下游关联企业控制等手段,在华构筑了层层市场壁垒。表面上完全竞争的市场,背后隐含了种种不公平的竞争。

第二,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本文判断市场竞争性的唯一依据是相对集中度和绝对集中度指数。该指数的计算与国家的经济规模密切相关。像中国这样经济总量庞大的国家,任何一个细分行业都存在成千上万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谋取较大的市场份额都十分困难。CRn和HHI指数所决定的市场结构类型,未能将大国和小国经济加以区别。因此,根据CRn和HHI指数所判定的我国市场结构类型容易造成低估。

第三,FDI的不均衡性。长期以来,我国吸收的FDI存在显著的不平衡性,特别是行业和地区不均衡。表面上,我国FDI的2/3流入了制造业,约1/3进入服务业。事实上,服务业中房地产占60%,商务服务和零售批发占30%;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FDI总量的10%以上。虽然FDI对我国的整体市场没有构成垄断,但部分行业被外资牢牢控制,例如IT产业,外资占据了国内市场的65%,垄断了出口市场的93%。在个别产品上,外资企业的控制力更为明显,例如上海强生与罗氏制药一起垄断了目前中国血糖仪60%到70%的市场。所以,鉴于FDI的行业不均衡性,需要仔细分析个别行业、个别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当然,外资企业并非是利益共同体,彼此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文2

关键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河北省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5-0068-04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服务业国际转移已成为新的热点,并且呈现出涉及领域广、市场增长快、发展潜力大的特点。与此相对应的是,为了履行入世承诺,中国正逐渐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可以肯定的是,服务业将成为继制造业之后,河北省吸引国际投资的热点领域,这是由国际经济规律和中国的国情共同决定的。但由于河北省服务业不发达、服务体系发育程度低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以及对已吸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高效利用。

一、河北省近年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分析

(一)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正以惊人的速度大量涌入中国,中国正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作为跨国投资的东道国吸引力越来越强。而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利用外资中的主要形式。如表1所示,河北省2004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额的82%,2005-2008年分别为83%、84.5%、80%、81%。近五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占外资总额的比例一直持续在80%以上,尤其以2006年为顶峰。与其他形式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占据了绝对优势,成为河北省利用外资中的主要形式。

2.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迅速提高。如表1所示,2005年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17.8%,虽然2006年比2005年仅增加了5%,但2007年达到了新高,比2006年增加了20%。

3.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较低。通常一个省市经济规模越大(根据GDP衡量),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就越多,而河北省近年来实际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要少于应该吸引的数量,这可能是由于投资促进不利或其他因素所致,但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明,河北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二)河北省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从世界范围来看,服务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其兴旺发达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与世界发达地区相比,河北省服务业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存在明显的“短腿”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其总量的比例低。如表2所示,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其2004-2008年比重分别为70.5%、83.52%、82.9%、83.34%、84.1%,一直呈增长趋势。而2004年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其总量的12.35%,2005-2008年分别为14%、14.5%、14.95%、14.3%。可以看出,2007年达到的最高值也仅有14.95%,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例低,与全国约41%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更无法与发达国家服务业相比。

2.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有较高的增长率,但现在基本保持稳定。如表2所示,河北省2005年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2004年增长了33.76%,2006年比2005年仅增长了9%,但是2007年比2006年增长了23.7%,其后,近两年投资额基本持平。

3.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分布不合理。如表3所示,近年来河北省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投资在房地产业上,2004-2008年房地产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9.37%、34%、67.59%、71.73%、72.10%,一直呈增长趋势,后3年都维持在2/3以上;另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平均都保持在10%左右;而金融、保险业、开发研究业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这与世界服务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服务产业主导服务业的发展潮流大相径庭。

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型是河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相比,过分依赖制造业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一)河北省制造业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前3个制造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比重为14.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比重为8.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比重为7.31%)。显而易见,这些行业对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等的消耗较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与生态压力。如果一直过度依赖制造业而不改变过去的经济模式,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矿产的减少,最终将会制约河北省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而这也是与中国所主张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矛盾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服务业,它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很低,消耗少,对环境的污染更是少之又少。以用电为例,第三产业总用电量占全部产业用电量的比重仅为11.2%,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1.8%;第三产业单位GDP用电量仅为制造业单位GDP用电量的1/4。可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服务业比制造业有较大优势。

(二)河北省制造业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另一个主要产业是食品及服装、纺织产业

如食品类产业(主要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及饮料制造业)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制造业总量的比重大约维持在14.45%左右;服装、纺织类产业(主要有纺织业和服装制造业)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制造业总量的比重平均为8.14%。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和服装产业收入弹性小,经济附加值低,也不利于河北省经济持续发展。需求收入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是用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的。像食品、服装这类生活必需品往往收入弹性小,因为消费者无论收入多低也要选择购买这类产品。而服务业往往收入弹性大,因为消费者知道如果他们收入较低,他们就可以不选择这类消费。

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河北省人均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产品需求的增加量要远远超过食品和服装制造业的增加量,特别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产品,在较高收入水平时才能形成大规模消费,例如旅游、高等教育、休闲、健身等。随着河北省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用于此类消费的收入比重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另外,今后几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这会增强人们即期消费的愿望和能力。可见,河北省今后对服务业的需求会进一步提高,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河北省保持经济快速前进的强劲动力。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可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移对于河北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河北省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基础设施落后,结构不合理

如表3所示,河北省服务业相对发达的部门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上,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河北省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行业的发展很不协调。不仅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联系不够紧密,而且远没有和制造业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产业政策向制造业倾斜

产业政策是投资“政策环境”的重要部分,对外资投向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中国的领导政绩考核制度非常重视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往往对能较快带来经济效益的制造业给予政策倾斜,服务业长期发展受到忽视,河北省也不例外。这种政策倾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本建设投资向制造业倾斜;另一方面,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更多关注的是制造业而非服务业。

(三)城市化滞后

毋庸置疑,农民收入和服务消费能力很低,农村缺少服务基础设施和高素质服务人才,这些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显得乏善可陈。而河北省别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就算与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城市化程度也还是很落后,农村人口还占全省人口的大多数,滞后的城市化进程成为河北省吸引服务业直接投资的一大障碍。

(四)人力资源素质低

服务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较资本密集程度高,可见服务业的发展对人员素质高低的依赖程度很大,尤其是现代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更是如此。而河北省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这会极大地制约河北省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

四、对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

要想进一步促进河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要加强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移,尤其是要抓住中国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的机遇。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环境将显著改善,外资进入服务业领域的一些限制将显著减少。正是在这一机遇和挑战下,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工作应围绕以下几个重点:

(一)优化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

1. 制定适当的政策导向,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服务业直接投资。应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从转变观念、规范行为和适当扶持等多个方面加以引导,吸引外资向服务业转移。

2. 大力促进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些新兴服务行业发展不够,甚至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明确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对于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明显的带动作用以及能代表未来整个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服务行业优先发展,并给以相应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

3. 提高政府行政服务效率,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外商投资审批和管理的全过程服务,加强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高监管水平等方面的能力。

(二)改善服务业吸引FDI的基础环境

1. 要进一步改善体制环境。要理顺推进服务业发展体制,明确各行业发展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细化落实行业规划、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要降低门槛,推动政府部门管理重点从审批环节转向监督、查处环节,在教育、卫生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引导外资向服务业转移。

2. 要大力培养服务业人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专业培训,对高校的服务业相关专业按照国际服务业发展趋势进行细分和调整,鼓励海外专业人才来河北省就业,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3. 要大力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为35%左右,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同时,按照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每年将城市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所以加快河北省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城市化为依托,推动房地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保健、休闲、法律顾问等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业稳步发展,并且积极吸引FDI向这些领域转移。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经济年鉴(2005-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曾建华,周聪颖.地区经济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联性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

[4]丁玉春,杨逸.FDI流入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师,2009,(1).

[5]李珠峰.中国服务业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7).

[7]孙文博.90年代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投资环境因子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3,(10).

[7]葛顺奇,郑小洁.中国31省市利用外资业绩与潜力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2004,(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ttracting FDI in Hebei Province

Zhou Wenjun1,Wang Bin2

(1. School of Accounting,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2.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in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文3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1.25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北京市以其具有的首都特殊地理位置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跨国公司来京投资。1980~2007年北京市累计外商直接投资376亿美元。经过1980~1983年起步,1984~1991年初步发展,1992~2000年高速发展,2001~2003年调整,2004~2007年的稳定发展;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总计27,984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累计有203家来京投资,累计设立的投资性公司达154家,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家,累计批准设立研发功能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277家。198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1%,200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上升为6.5%。(图1)

一、特点分析

(一)第三产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图1可知,198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1994年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01~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有些回落;此后,又开始稳定增长。其中原因是:北京市按照“三、二、一”产业结构发展的方针,第三产业被列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外商直接投资也紧密围绕着全市三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大第三产业投资规模和力度。北京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与全国总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完全不同,全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为主,而北京市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据统计,从1996年开始,外商投资中工业、建筑业占比之和已不到40%,而居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到2000年,居民服务业已占整个外商直接投资的80%以上。按照2002年后新的统计口径,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产值比值一直高于60%。200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80.6%。

从产业角度分析,第三产业主要是从工业或者说制造业中分离、发展出来的。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到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例如,没有电子通讯设备,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寸步难行。所以说,如果制造业不发展,第三产业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制造业发展的越好,第三产业越能健康发展。

第二产业不是北京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扩大的产业,利用外资规模偏小;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集中度高,大部分外资集中在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在此期间,房地产业引资拉动力又有所减弱,而第三产业绝大部分行业吸收外资规模又偏小。在这样一个时期,北京市利用外资呈现出了缓慢发展的态势。

近些年,北京市确立了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指导方针,对现代制造业尤其是电子和汽车业的招商力度加大,出现了一批代表北京发展水平的大型外资企业。2004年北京市制造业在大型外资企业的带动下,规模迅速扩大,全年吸收外资22.8亿美元,比2003年全年规模扩大了13.7亿美元,对合同外资的贡献率达到45.8%。同时,商务服务业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最具代表性的行业,2004年利用外资21.5亿美元,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82.7%。此后,在商业服务业的推动下,2005~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大幅度增长;2007年由于房地产业的推动,使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第三产业投资额远远高于第二产业,达到80%以上。

(二)外商独资企业取代合资企业,在外商投资方式中占据主要地位。一般来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新建投资,也称为绿地投资,即在东道国建立一个新的企业,或独资、或合资;另一种是跨国并购,即通过跨国收购或兼并方式来控制东道国的企业。近年来,跨国公司全球范围进行投资常常采用并购方式,导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中外商独资企业逐渐增多。据统计,1996~2007年10年间,北京市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一直稳定,但中外合资企业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占比减少;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与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占比均不断减少;而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与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占比均不断增加。(图2)

(三)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多元化,而香港仍是外商直接投资来源最多的地区。对1996~2007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香港以84.24亿美元位居第一,日本以45.44亿美元位居第二。2006~2007年来自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外商直接投资排名前2位;2007年来自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10亿美元,分别为:14.93亿美元、10.42亿美元,而均以服务业、房地产为主要投资行业,投资技术水平不高。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2月诺基亚西门子投资诺基亚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4,397万美元,用于发展通信设备制造,该项目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总之,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外商独资企业取代合资企业,在外商投资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合作投资从金额和占比都在减少,合资投资在占比上减少,金额上稳定,外商独资在占比和金额上都增长很快;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多元化,香港仍是外商直接投资来源最多的地区。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GDP的贡献。外商直接投资是外国企业在建厂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其直接增加GDP值,对GDP有直接贡献。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在九十年代后发展很快,特别是1994年、1995年投资出现过热的现象,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值一度超过10%,如图3所示。2000年后有所减少,但也保持了稳步增长,200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1亿美元,占当年GDP的4%还多。(图3)

借鉴刘云在《跨国技术创新:研发国际化的组织模式及影响》中的模型,以Y表示北京市生产总值GDP,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可表示为:

Y=F(X,U)(1)

其中,X、U分别表示FDI和其他要素变量。

(1)式两边对时间t求导,可得:

(2)式中,Fx、Fu分别表示Y对X、U的偏导数。设除FDI外,其他自变量均不随时间变化,经整理可得:

YT=C1+C2XT(3)

其中:YT、XT为每年的GDP和FDI,C1、C2为常数。对(2)式两边除以Y,再进行差分后整理得:

YT=C1′+C2′XT(4)

其中:YT、XT为GDP和FDI增长率,C1′、C2′为常数。采用2002~2007年的FDI与GDP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求出GDP与FDI的关系及GDP增长率与FDI增长率的关系。

YT=1566.885+18.538XT(5)

R=0.982,调整后的R2=0.965,F=111.125,TC1=3.173,TC2=10.542。

YT=12.655+0.149XT(6)

全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2002~2007年的FDI平均增长率为0.213。则这期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0.213×14.9%=3.17%,增长3.17%,即2002~2007年间的FDI增长可以带给GDP3.17%的增长贡献率。

(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外商企业就开始在北京市投资设厂。最初外商投资质量不高,仅投资在餐饮业,而后又主要投资在第二产业。此后,又根据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从1996年开始,外商投资中工业、建筑业占比之和已不到40%,而居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00年居民服务业占整个外商直接投资的80%以上。按照2002年后新的统计口径,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产值比值一直高于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62.8%、2005年的65.5%、2006年的75.9%提高到2007年的80.6%。2007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40.8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有力促进了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

(三)外资全员劳产率对北京市全员劳产率贡献显著。以Z表示北京市全员劳产率,以W表示外资企业全员劳产率,以1997~2006年全员劳产率的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

Z=a×W+b(7)

进行一次回归后得:

Z=-35116.85+0.767789W(8)

R2=0.918855,R=0.959,调整后的R2=0.908712,F=90.589,TC1=-2.68,TC2=9.518。

结论:通过显著性检查,接受计算结果。

从上面的计算看到,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与北京市技术创新是正相关,在1997~2006年的整个阶段,外资企业全员劳产率每提高1元/人,就会给北京市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带来大约0.77元的增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商独资企业不重视消化吸收。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6年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费为150,328万元、11,441万元,技术引进经费和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0.0761。这就意味着:投入1元钱买技术,而实际用于技术转化的经费只有几分钱,买技术和技术转化的经费差距是十几倍甚至百倍的关系。北京市消化吸收比例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商独资企业消化吸收不够,即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直接拿来使用,不开发创新。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交易成为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但跨国公司往往只将现成的、标准化的技术转让给海外的子公司使用,而先进的技术往往留在母公司。

(二)合资企业不重视研发投入。合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少,如北京市某汽车合资企业,中外方各占50%股权,由于中方与外方有技术差距,实际外方占据了公司的有利位置,在合资公司内具有强有力的发言权,对研发投入具有决定权。而外方一般对合资公司内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很少,中方又无力反对。据统计,2003~2006年四年中,该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投入,只在2007年有1.3亿元的投入,仅占当年销售收入的0.55%,至于用于引进消化的研发投入就更少了,或干脆没有。

(三)与内资企业合作逐年减少。据统计,1996年北京市中外合作企业FDI为4.29亿美元,2007年北京市中外合作企业FDI减少为1.8亿美元;1996年北京市中外合资企业FDI为8.49亿美元,2007年北京市中外合作企业FDI为7.799亿美元,1996年略有减少。从占比看,1996年中外合资与中外合作企业FDI占北京市FDI的80%以上,而2007年占比不足20%;相反,外商独资企业的占比从1996年的17.6%猛增到2007年的80.7%。与内资企业合作逐年减少,对本地经济增长特别是技术进步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几点建议

(一)给予外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对外资企业过高的“超国民待遇”或不平等的“低国民待遇”对内、外资企业发展都不利。前者会造成盲目引进许多外商投资或将内资企业变相转变成外资企业,造成内外资企业不公平竞争,后者则会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负担,不利于外资企业发展。因此,应给予外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使企业之间平等竞争。

(二)规范对合资企业的管理。加大对外资服务的力度,优化为外资服务;对外资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的服务与监控并举,特别是对50%股份的中外资合资企业,政府要监控原料来源、财务等等,要求其投入研发费用用于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树立良好的政绩观,提高FDI的质量。树立良好的政绩观,不要盲目引进外资,搞重复建设;要提高FDI的质量,真正实现“市场换技术”。另外,在引进外资中要注意环境保护,严控“两高一资”行业,继续引导外商扩大增资、并购等非“绿地投资”。

(四)促进内外资企业的合作。利用北京市总部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鼓励北京市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院校、研究所的合作,尤其是产学研的结合;鼓励跨国公司以非独资的方式设立R&D机构、加强合作,建立企业间虚拟R&D网络联盟。鼓励内、外资企业的人才交流,学习模仿,扩大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文4

关键词:制造业竞争力;指标;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2-0079-04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河北省制造业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省内的一些产业(钢铁、医药、电力等)从国内市场来看已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省内各个地区由于受其他省份产业结构的影响,制造业产业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了产业竞争力资源极度分散和技术低水平徘徊,尤其是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的含量严重偏低,影响了河北省制造业在今后进一步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省内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信息严重不对称、实证分析贫乏,大都停留在定性方面、竞争规则不清、各自为政等原因。因此,研究探讨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模型,用以分析和判断决定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驱动因素,可以系统而深入地认识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发展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基于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下的影响要素分析以及模型建立

(一)影响要素分析

由产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可知,一国或一个地区最初的产业竞争力往往由比较优势来决定,而比较优势又与传统的绝对优势理论、相对成本优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紧密相关。因此,结合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河北省自身特点,笔者建立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计量模型分析体系。

在决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方面,相关研究文献表明,决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比较多,比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科学技术、产业组织、政策环境等因素都能决定和影响产业竞争力。笔者认为上述这些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产业的比较优势,本文试图以比较优势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河北省产业竞争力自身的特点,以及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发展所必备的条件等众多考虑因素出发,从众多的影响变量(因素)中选取四个变量对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直接测度。具体变量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指标、人均制造业出口额指标、制造业中高技术产品的含量指标、制造业出口高技术产品的含量指标。

在影响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方面,竞争优势理论中的钻石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因此本文就以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在该理论的基础上,选取若干对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影响作用。具体变量为:外商直接投资(FDI)投入强度指标、研发(R&D)投入强度指标、单位产品中的劳动成本指标、制造业中固定资产利用率指标、城市化率指标。

(二)模型建立

在上述理论框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如下模型:

Yt=i+iXi+t t=1,2,3,4,5

其中:Yt是河北省第t个制造业竞争力测度指标数值(分别为制造业竞争力综合指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制造业出口额、区域制造业中高技术产品的含量、区域制造业中出口高技术产品的含量);

X1是河北省制造业FDI的投入强度指标;

X2是河北省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指标;

X3是河北省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指标;

X4是河北省制造业固定资产利用率指标;

X5是河北省城市化率指标。

限于早期的数据难以收集完整,该模型所涉及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9―2009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河北统计年鉴以及网络资源。其数据范围为河北省制造业各行业中的全部企业。

二、基于模型下的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由上述可知,有诸多要素决定着制造业竞争力的大小,因此重点选取制造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指标、制造业生产率指标以及人均制造业出口额指标这三个指标对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综合指数的分析

1. 制造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描述性统计分析。制造业竞争力综合指数见图1。

由图1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呈现出波动的趋势,1999―2002年处于上升阶段,2002―2004年处于下降阶段,2004―2009年又开始不断上升,2009年竞争力指数的大小达到历史的最高点;(2)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将会保持这种趋势,其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2. 制造业竞争力综合指数的模型分析。在建模前,对上述五个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劳动力成本和城市化水平相关系数极高,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5,但为了避免模型中出现多重共线性,在建模时,不把城市化水平这个因素考虑在内。

运用计量软件Eviews5.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y=0.648x1+0.586x2+0.42x3+1.101x4(1)

(2.15) (1.24) (0.74) (4.57)

R2=0.8126 D.W.=2.50

方程结果显示:(1)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外商直接投资(x1)和固定资产利用率(x4)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利用率对竞争力指数有明显的影响作用;(2)研发投入也即R&D费用(x2)和劳动力成本(x3)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研发投入和劳动力成本对提高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没有体现出作用;(3)由x1和x4两个变量的系数可知,对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影响程度依次为:固定资产利用率、外商直接投资,由此可见固定资产的投入这一初级生产要素对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按照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理论。波特认为,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为: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其中投资推动阶段的含义是指此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从而提高竞争优势。由此可见,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仍处在要素推动阶段。

(二)制造业生产率指数分析

1. 制造业生产率指数描述性统计分析。由制造业相关数据经过计算可得图2。

由图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制造业劳动生产率(y2)在1999―2009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1999年的7.926千元/人上升到2009年的65.688千元/人,1999―2003年年均增长达到14.68%,2004―2009年年均增长达到18.48%,1999―2009年年均增长达到8.89%;(2)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在2003年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2003年之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明显比2003年之前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快;(3)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说明了在最近几年里,河北省制造业在整体上不断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的改造提升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得到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2. 制造业生产率指数的模型分析。运用计量软件Eviews5.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y2=0.139x1+0.002x2+1.027x3+0.147x4(2)

(2.15) (0.015) (8.45) (2.83)

R2=0.9914 D.W.=1.8

方程结果显示:(1)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外商直接投资(x1)、劳动力成本(x3)、固定资产利用率(x4)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成本、固定资产利用率这三个要素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作用;(2)研发投入也即R&D费用(x2)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研发费用的投入对提高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没有体现出作用;(3)由x1、x3、x4这三个变量的系数可知,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程度依次为:劳动力成本、固定资产利用率、外商直接投资,由此可见劳动力成本因素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作用最突出。

(三)人均制造业出口额指数分析

1. 人均制造业出口额指数描述性统计分析。由制造业相关数据经过计算可得图3。

通过图3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人均制造业出口额(y3)在1999―2009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均制造业出口额从1999年的2.793千元/人上升到2009年的21.567千元/人,1999―2003年年均增长达到17.11%,2004―2008年年均增长达到24.18%,1999―2009年年均增长达到8.48%;(2)人均制造业出口额在2003年也存在一个明显的转折点,从2003年之后,人均制造业出口额增长的速度明显比2003年之前快;(3)上述情况表明了在最近几年里,河北省制造业出口额在不断增加,制造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

2. 人均制造业出口额指数的模型分析。运用计量软件Eviews5.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y3=0.120x1+0.212x2+1.271x3+0.039x4(3)

(1.80) (2.03) (10.15) (0.72)

R2=0.9908 D.W.=2.64

方程结果显示:(1)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研发投入也即R&D费用(x2)、劳动力成本(x3)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了研发投入、劳动力成本对人均制造业出口额有显著的影响;(2)外商直接投资(x1)、固定资产利用率(x4)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固定资产投入对提高河北省人均制造业出口额没有体现出作用;(3)由x2、x3这两个变量的系数可知,对人均制造业出口额影响程度依次为:劳动力成本、研发投入,其中劳动力成本因素对人均出口额影响最大。

(四)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所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模型表明,固定资产投入率、外商直接投资是影响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大小的基本顺序,外商直接投资对竞争力指数的影响程度大约只有固定资产投入的50%,因此固定资产投入起着主要的作用。由此得出河北省目前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整体上还是以初级生产要素扩张为主,也就是以固定资产投入为主。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以研究与开发竞争为主相比,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推动力是低档次的、严重不足的,与国家大力提倡加快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相违背的(不过,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也不可轻视)。

2. 河北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模型表明,劳动力成本、固定资产利用率、外商直接投资这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中,工人工资(劳动力成本)的作用最为突出,分别是固定资产投入、外商直接投资的7倍和7.4倍。如果把河北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来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河北省制造业主要还是依赖劳动密集型与低端技术。相比发达国家或地区,河北省并没有把利用企业研究开发支持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另外,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不佳。总的来说,河北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中还缺乏很多关键因素。

3. 河北省人均制造业出口额模型表明,制造业中人均制造业出口额往往能作为判断一个地区或国家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一个很好的指标。而从模型(3)中分析可知,河北省制造业人均出口额提高依靠的是研发投入和劳动力成本,其中尤以劳动力成本的作用最为重要,它的作用是研发投入的6倍,研发投入对提高人均制造业出口额的作用比较弱。尽管从图3中可以发现,制造业人均出口额每年都在上升,但是出口的产品往往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优势不能一直保持。另外,依靠外资和固定资产投入来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三、结论和建议

制造业在河北省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河北省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如果制造业由于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最终导致发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那么也将会深深地影响着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因此,针对上面指出制造业竞争力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一些意见或对策,以供政府决策部门在进行制造业发展规划时能够予以考虑:

1. 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力度,加快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淘汰旧的生产设备,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设备的折现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2. 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力度。外商直接投资对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有很明显的影响作用,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河北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外资投资可以给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的投入能够带来最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对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 加快城市化的建设步伐。一方面,城市的发展能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外部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高,市场潜力较大,它能够消化吸收制造业企业所生产的大部分产品,而这恰恰又能使制造业企业增加利润,而后企业又把利润投入到生产和技术研发中,制造业就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4. 提高工人的劳动报酬。资料显示:河北省工人工资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就要求企业提高工人劳动报酬。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提高劳动报酬可以提高工人的个人购买力,促进内需的增长,由此可以带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从而能带动各种产业(包括制造业)发展,这显然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38.

[2]熊彼特.经济发展论[M].波士顿:哈佛大学出版社,1934.

[3]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赵彦云,张明倩.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5).

[6]金培,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财贸经济,2007,(3).

[7]龚奇峰,等.工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9).

[8]水,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于刃刚,等.河北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优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The Assesssment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mpetitive Power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Chen Gang, Zhao Yan, Wu Yiqing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文5

当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在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国有企业占东北地区企业的70%左右,并且由于连年亏损,不良资产与净资产的比率达到1:1以上。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没有实行混合所有制结构,产权不明晰,缺乏市场主体的活力,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二是财政上缴过大,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收入,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三是地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实现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严重影响其内在经济增长机制的建立;四是技术设备落后,技术改造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东北地区技术进步水平;五是信用环境较差,金融业风险较高,利用外资受到制约,严重影响金融业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上述问题的解决,涉及一个前提性问题:资金从哪里来?从目前情况看,国家财力所提供的技术改造国债贴息贷款数额有限;地方政府财力也不足;仅靠民营资本投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北地区现存的问题。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要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尤其是与国际金融资本融合。利用外资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可以促进国有企业跨国并购进行改组改造,加速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加快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这对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东北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利用外资不断增加。2002年东北三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FDI)额为40.9亿美元,占全国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约为8%。2003年,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继续增加,仅辽宁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就为55.8亿美元,占全国的1/10,比上年增长63.54%,可见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利用外资的巨大潜力与发展空间。在东北三省利用外资中,辽宁省2002年利用外资占东北三省利用外资总额的83.41%。在辽宁省利用外资中,外商直接投资占其全部利用外资的92%。因此,本文侧重以辽宁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为例来阐述东北三省利用外资的现状与特点。

1、外商直接投资占主要地位,并逐年增加

从表1中看出:东北三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使其投资额在1998年开始减少,2000年开始逐年增加。1998―2002年其实际直接投资额增长率由1998年的-6.46%上升到2002年31.28%,年均增长率为10.86%,比同一时期全国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的4.33%高出6.53个百分点。其中,辽宁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在2000年以来逐渐增长,2003年为55.8亿美元。1998―2003年其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增长率由1998年的-6.46%上升到2003年的63.54%,年均增长率为26.08%,比同一时期全国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的3.58%高出22.23个百分点,这说明辽宁省以至东北三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几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大比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表2看出:1998年以来辽宁省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逐年增长,2002年为23.21亿美元。1999―2002年其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增长率由1999年的3.49%上升到2002年的25.6%,年均增长率为20.25%,比同一时期全国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率的10.34%高出9.9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1998―2002年辽宁省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占全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的比例由1998年的51.1%上升到2002年的59.28%,年均占比为57%,比同一时期全国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占全国外商实际直接投资的年均比例的62.3%低5.3个百分点。这说明辽宁省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占外商实际直接投资的绝大比例,今后辽宁省以至东北三省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将会迅速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3、外商实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或地区

从表3看出:1995―2002年以来,香港、日本、美国、韩国为外商对辽宁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或地区。香港名列第一,依次为日本、美国、韩国、英德法荷等欧洲国家、台湾、新加坡和加拿大。表3显示,香港、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或地区逐渐增加对辽宁省以至东北三省的投资,日本、韩国尤其美国、加拿大与新加坡增长速度更快,东北三省利用外资前景看好。

三、 利用外资的重点与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背景下,进一步对外开放是加速东北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引进外资的经验,充分发挥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在东道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制定新的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与策略,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同步进行,实现资源分配效应与经济稳定效应,加速东北地区的国际化进程,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1、利用外资的目标与重点

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处于东北亚中心,有条件争取日、韩、俄的资金、技术和资源,促进东北地区及东北亚经济繁荣,实现优势互补,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加强与日、韩、俄经济与金融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确立东北地区成为东北亚经济中心的地位。为有效地利用外资,应当采用国际贷款、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并购、项目融资、BOT方式、融资租赁、境外上市融资等方式,并借鉴国际上通行做法和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利用外资的经验。利用外资重点支持的行业与领域,一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包括:软件业、生物制药、石化、汽车、船舶、飞机、电子、钢铁、机械制造等;二是支持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三是支持能源、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四是支持东北金融业重组改造与不良资产处置;五是支持东北优势大企业境外上市、发行债券,推动东北地区企业跨国经营。

2、利用外资的宏观策略

一是建立良好的投资政策软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政策的透明度,简化外资审批程序,提高对外商的服务效率;二是加速投融资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行为的市场化约束激励机制,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方式多样化,进一步放开竞争性领域和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对社会投资的准入限制,进行市场化、社会化融资,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三是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全社会建立诚信为本的观念,建立健全企业与个人的征信制度,保证外商投资资金安全运营;五是加强利用外资的风险管理。加强对外资的管理与监督,防范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与金融风险;六是加强国际合作和地区合作。积极吸引日、韩、俄等国的资金与技术,积极吸引美国、加拿大、欧洲、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资金,并按照CEPA的要求,加强与香港等地区的合作,承接国际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向东北老工业地区的转移,推进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利用外资的微观策略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文6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失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3-0028-04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2009年,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合同外资金额1935.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900.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4.8%、8.4%和2 6%。2010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63家,同比增长14.5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0.24亿美元,同比增长4.86%。中国连续17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吸引外资年均增长20%,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2倍多,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我国外贸出口、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增加就业机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毫无疑问,外商直接投资对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增强综合经济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从整体性短缺经济向结构性过剩经济的转变,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依然强劲,但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分布极不平衡

外商直接投资在各产业的分布呈现出高度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均衡突出表现为:2009年,我国在外商投资中流人第二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明显偏高,实际使用金额达到500.7亿美元,所占比重高达55.6%;第三产业次之,实际使用金额为385.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42.8%;第一产业最少,外商投资农、林、牧、渔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9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29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3.82%和1.59%,比重最小。这种投资结构与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产出偏高是一致的,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二)行业分布结构失衡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在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分布结构不均衡,在各行业内部的不均衡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外商在第二产业的投资中,过多地集中在制造业,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投资比较多,而对高科技行业的投资明显偏少;第三产业则集中于房地产业,而房地产沉淀的资金给经济走出低谷带来困难。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约70%集中在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制造业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总金额的比重约为56%,2000年以来,该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2004年超过70%,比1997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在2005年以后虽然有所下降,但2005-2009年间仍然达到50%以上。2009年,外商投资制造业新设立企业976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7.71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1.68%和51.95%。制造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2009年,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制造业是我国较成熟的行业,而外商对该行业的大规模投资,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外资未能充分引导我国新兴行业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我国行业结构的失衡。而且,这种投资结构也容易使外商借此转移过时的设备和技术,从而抑制我国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可见外商投资产业过于集中、低水平重复引进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同时,在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于房地产行业的比重过高,2009年房地产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69家,同比增长25.8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67.96亿美元,占第三产业实际投资额的43.6%。

外资过多地集中于制造业与房地产业,不但是造成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受基础设施行业发展滞后的瓶颈制约、房地产价格飞涨、经济泡沫频繁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与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战略相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

(三)区域结构失衡

从整体区域分布看,FDI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基本格局(见图1)。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华FDI开始呈现出由东向西逐级推进的态势,但1997-2002年东部沿海地区年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仍占85%以上,东部地区始终是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地区。2008年,东部地区合同项目23584个,实际利用外资783.44L美元,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4.8%;中部地区合同项目2544个,实际利用外资74.4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0%;西部地区合同项目1386个,实际利用外资66.2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2%。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仍然集中在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地区结构转移缓慢。这说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明显失衡。而且,在外商投资模式上,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形式灵活、多样,与国际接轨程度高,而西部地区引进的项目仍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商品和小项目居多,跨国公司进入少。

(四)规模与技术结构失衡,核心技术含量不高

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表现为“三多三少”现象。即劳动密集型项目多,资金密集型项目少;中小型项目多,大型项目少;一般加工项目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少。另外,外商投资大多集中于低技术档次的轻工、纺织、食品及中低档机电产品等,与国内商品技术差距不大,大都属于同质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很容易使国内企业陷入困境。而支撑起东南沿海地区外贸工业的加工贸易,又往往是原料、市场“两头在外”,与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很小,对我国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带动效应表现微弱,不利于我国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并限制了对外国先进企业的质量、营销、财务等管理经验的吸收与借鉴,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长远发展。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

技术上总是处于落后地位,那么我们将无法同国外竞争,甚至会危及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五)FDI利润汇回将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潜在的风险

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收益账户逆差也随之逐年增大,并且投资收益逆差占贸易账户顺差的比重很高,其中1995年、1996年高达60%,1993-2005年间投资收益账户逆差共冲减了23.2%的贸易顺差(见表2)。这表明我们用贸易净收入的近1/4支付了外商在我国的投资净收益,这将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威胁。

即使按10%的年回报率来计算,外商在我国的年投资收益约为600多亿美元,假使外国投资者每年将投资收益汇回,我国为保持经常账户平衡,每年就必须保持约6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我国1993-2005年间贸易顺差平均只有395亿美元。如果贸易顺差规模出现下降,加之外商一旦增加利润汇回比率,甚至将利润全部集中汇回母国,我国将面临FDI流入量减少,流出量增加的双重影响,而利润的大规模汇出会对投资收益项目、经常账户产生明显的负作用。因此,如若外资企业所获取的利润在短时期内集中汇出,可能导致投资收益项目借方余额的急剧增加,可能会导致我国国际收支产生危机。

(六)吸引外资方式具有局限性

我国利用外资仍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而目前跨国公司并购已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最主要形式。全球跨国投资中通过并购实现的比例高达80%以上,而我国近几年外资并购的项目和并购的金额虽然在逐渐增加,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外资并购并没有成为国内实际利用外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仅占5%左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等方面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相应的产权交易市场等。

(七)引用外资政策存在负效应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投资环境尚不完善,为增强对FDI的吸引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如减免所得税、免征投资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等,这的确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优惠政策效用递减,而且相当一部分优惠政策是以牺牲国家财政收入为代价的,其负面效应日益突出。首先,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下降,高素质的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常常以很低的成本被配置到外企中。其次,外资企业利用特殊优惠与强大实力,不但较容易地获得了市场垄断地位,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不公平竞争,而且其利用垄断优势对我国部分产业实行产业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已威胁到了我国的产业安全与可持续性发展。另外,一些利用外商优惠政策搞“假合资”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八)外资来源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外资的来源主要集中于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香港地区。2009年,我国香港地区对内地直接投资539.93亿美元,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比重的59.9%。而从美国、日本和欧盟引进的外资比重却很小。日本对华投资在2002-2006年凭借中国入世的契机高速扩张,其5年的投资总额相当于之前15年的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之和,而在2006年之后,日本企业对华FDI全面放缓,2009年只有41.17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这几年处于波动时期,据欧盟官方统计,2007年欧盟对华投资20亿欧元,仅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0.5%,2009年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9.52亿美元,同比下降8.76%;美国对华投资在2002年达到顶峰,为54.24亿美元,此后连续5年下降,2009年稍有回升,达到35.76亿美元,同比下降21.97%。

二、提高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效果的对策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及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升级,我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投资环境,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但更应当注意的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调整和改进利用外资的政策,不断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效果,以此适应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利用FDI的规模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均衡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的流入与流出。在引进外资规模上,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发展阶段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如我国在经济高涨阶段,尽管对资金的需求会很迫切,但更要慎重决策,决不能不考虑经济内在需要而盲目扩大引资规模,应将每项引资视同一笔交易,计算其交易成本,如果FDI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就要坚持引进,否则就拒绝;同时,引资规模还应结合国内不同市场的竞争程度加以综合考虑。对一些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技术又较为成熟的市场,应尽可能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避免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以减少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比如日本历时20年,分5个阶段来开放资本市场,每个阶段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与企业竞争力,慎重选择开放部门,对本国的弱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部门加以严格保护,以防止外国资本的冲击。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综合考虑FDI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面对FDI集中汇回的可能性及对我国经常账户顺差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投资利益的变动趋势,尽快建立一套完整机制,对其总量和结构比例进行统计监测;另一方面外汇局要把握外商投资的总体及平均利润率水平,在制定政策时应合理引导外资企业均衡地流入流出,可适当促进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鼓励成熟行业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对外输出资本,实施产业的国际转移。

2.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注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2174.3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16%。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07%,因此应当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FDI。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立足于发展自主型民族产业体系,以培育我国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目的,避免对其过度依赖。一方面,要进一步鼓励、推动外资企业对外贸易的加速发展,并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对外资进入要逐步提高技术含量的壁垒,鼓励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利用其溢出效应推动技术进步,严格限制低技术含量、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外资的引进,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引进,使我国外资引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第二产业中.特别是工业领域,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与技术水平为中心,重点培育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的升级,努力发展国产品牌,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主体,这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里有自己的产品、技术,要具备自主创新的不竭源泉,对跨国公司转移的先进技术和技术外溢程度,不能过分依赖,战略性技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只有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才能真正避免危

害我国经济安全的现象发生。而且,我们要特别注意建立面向市场、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的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走自主开发创新之路。

3.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由于我国目前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偏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了外商投资的绝大部分,因此,一方面应当引导FDI更多地投向第一产业,进而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以促进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应当引导FDI投向第三产业。众所周知,服务业在许多国家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达60%,而我国尚不足3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行业的跨国并购已成为推动跨国投资的主要力量,技术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主体,随着取消或减少地域和所有权的限制,中国服务业必将成为跨国公司激烈竞争的平台。对此,应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准入限制,除了加大对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投资力度,还需尽快推进其改革,将其中以国有企业为主、垄断性强、缺乏竞争的行业尽快推向市场,增强其竞争实力。同时,要注意加强对第三产业的引导与调控,要转变目前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和一般社会服务业的非均衡现状,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导向,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进程中主动出击,通过产业政策的倾斜鼓励外商对我国教育及科学研究投资,培育技术型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提升生产要素的品质,使我国逐步形成发展高新技术的动态比较优势。

4.积极开拓新的引资途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当前,引资制度与方式的多样化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上分享更多份额的重要手段,跨国并购、股权转让也逐步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在“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下,要积极探索新的利用外资方式,逐步适应国际资本证券化的趋势,可根据经济需要适时吸引国际证券投资。利用金融创新手段,提高资本市场的国外资本吸纳能力,为外资参与国内企业的跨国并购、重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直接投资方式上,除了传统的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以外,还应积极探索采用扩大合作开发、实行BOT(built-oper-ate-transfer/建设一经营一转让)等新投资方式来扩大对外资的利用。同时,要注意避免在某些重要行业中外商投资股份比重过高的问题,以防止出现行业垄断和行业支配。

5.将FDI与区域平衡发展相结合,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不尽完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对滞后的情况,应当把利用FDI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相结合。要推动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外资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其投资环境及鼓励中西部地区企业与跨国公司形成配套产业群等方面。对此,应注重加强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的“硬”、“软”环境建设,如尽快建立起以产业政策与金融、财税、投融资、就业等紧密结合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放宽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股份比例和投资行业的限制条件,适当降低投资门槛,不断改善其投资环境和产业配套条件,提高服务水平,为外商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商业机会,最终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快速、健康、均衡发展。中西部地区在争取扩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提升投资的效率,这是实现中西部地区合理有效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6.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从引资到引知的战略转移。在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上,应当将过去偏重于引进资金流量逐步转向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目前,应尽早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适当鼓励外资兼并和收购国内企业,使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得到较快的扩散,并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人,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创造便利条件,促进科技成果投入市场。同时,要特别注意建立面向市场、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的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重点支持一些关键性和基础性技术的创新基地建设,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以各种方式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