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境外直接投资

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范文1

关键词:境外 发展 战略

0 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并在9月份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美日欧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使全球金融市场处于大动荡和大调整之中。在此形势下,我国对外投资机会虽会增多,但风险加大。如何化危为机,危中择机,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1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投资形势不断恶化,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锐减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初步预测,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降至1.45万亿美元,降幅达21%。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跌40%。最令人关注的是全球并购发生根本逆转。并购是全球FDI的主要组成,而杠杆收购和股权交换是跨国并购的主要交易方式,全球股票市场的大幅缩水必然对并购产生重创。据毕马威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并购资产规模减少30%,1309宗计划中的并购案被取消。私人股本公司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72%,降至五年来最低,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30%。根据UNCTAD测算,2008年全球跨国并购下降为1.18万亿美元,降幅达27.7%。绿地投资有较强抗危机能力。2008年前10个月,绿地投资项目已经超过13000个,超过2007年全年的水平。但随着许多公司宣布取消和延期一些项目,其影响将在2009年逐步反映出来。例如,中国香港和记黄埔地产是发展中国家最大跨国公司,也是全球建筑业的领先企业,已经宣布将暂停旗下所有新投资项目。

1.2 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金融危机使投资领域和结构深度调整 国际投资理论通常根据投资动机的不同,将FDI分为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等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也不同,迄今受直接冲击的公司主要为市场寻求型,特别是以发达国家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危机对效率寻求型投资的影响难以一概而论。但资源寻求型投资的萧条往往发生在一段时期的极度繁荣之后,危机一过,需求迅速回升,FDI支出会很快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与此相反,跨国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则相对谨慎,仅有17%的公司表示将实质性增加其海外投资。特别是对纺织和服装等中低技术领域,投资前景远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1.3 金融危机正在加速改变全球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使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出现新变化 在全球FDI总流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作为危机中的资本运送渠道,FDI正加速流向资本稀缺地区。UNCTAD预测表明,2008年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降幅为33 %,其中欧盟、美国及日本分别下降33.5%、17%和10.8%。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总体增长15.7%。OECD预测,2008年非OECD国家跨国公司在OECD国家的并购将增加25%,成为金融危机下少有的亮点。从占全球跨国并购总额50%的100起最大的跨国并购交易趋势看,到2008年10月22日,OECD国家源自非OECD国家的跨国并购已达到710亿美元,相当于OECD国家100起最大跨国并购交易额的15%,而2007年仅为9%。

随着资金可能一面倒地流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融资困难。OECD预计,2009年发展中国家吸收FDI跌幅可能高达40%。只要发达国家深陷危机,资金就很难回流到发展中国家。

2 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较大突破,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仍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经验较缺乏,在客观上中国的技术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偏小,投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 近年来,尽管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在世界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从近年境外直接投资流向看,过分偏重初级产品的产业投资,忽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偏重生活消费品行业投资,忽视生产资料行业投资;偏重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忽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由于投资项目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和档次较低,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

2.2 境外直接投资主体发育不成熟,政策支持与监管不到位 目前国有企业由于产权所有者的虚置和缺位,产权约束难以到位,加上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容易造成企业盲目决策或缺乏投资动力。政府有关部门对境外投资主体重审批,轻监管;而国内母公司往往只顾及短期的利润,同样忽视对境外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状况的监管,导致国有资产在境外不仅没有增值反而大量流失。有些境外投资者利用东道国法律与中国法律不一致的矛盾,以个人名义用国有资产在国外注册公司,然后加入该国国籍,给国有资产流失造成严重隐患。

2.3 境外直接投资项目缺乏前期研究,导致投资经营风险偏高 境外直接投资比在国内办企业的风险更大,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但是,我国某些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不够重视,对东道国的资源供求状况、交通运输条件、企业技术装备、投资政策法规等缺乏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对境外投资的商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投资风险缺少深入和客观的分析,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境外投资企业中有1/3盈利,1/3持平,1/3亏损,其中盈利的多为非生产性企业,而亏损的多为生产性企业。造成这种局面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忽视境外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往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3 当前发展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必将更多更深地嵌入世界经济,我国企业也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应积极面对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抓紧构建“走出去”战略的政策体系,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策,尽快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企业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3.1 扩大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的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小,与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200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到32801亿美元,排在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2360美元;国际收支多年来一直保持顺差,2007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排在世界首位;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虽然仍将继续存在,但国家支持企业发展境外投资的政策导向是确定的。在适当扩大境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同时,还要合理调整投资的产业结构。现阶段重点投资于三类产业:一是能满足国内短缺要素需求的资源开发产业;二是能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如轻工、纺织、家电等制造业;三是有利于推动我国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向国内进行传输和扩散,充分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

3.2 加快培育境外直接投资主体,构建实力较强的跨国企业集团 我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必须抓紧时机构建一批集团化的跨国经营企业,使其成为境外直接投资的“排头兵”,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近年来的企业并购重组,我国已有一批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在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公司名单中,我国共有35家公司入选,其台地区有9家,内地公司有26家。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企业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应该下大力气,采取多种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为其迅速发展壮大创造优越的条件。诚然,在以大企业为主塑造我国境外投资主体群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营机制灵活、应变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精心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3.3 加强境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努力规避投资经营风险 境外直接投资是以整个世界作活动舞台的,其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性,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包括政治体制变动风险、汇率风险、国有化风险、法律对抗风险等。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实现预期收益,必须认真做好投资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只有认真做好投资项目可行研究,实事求是地评价各种利弊得失,才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据,从而有效地规避境外投资中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宾建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障碍因素与克服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9,(01).

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范文2

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4-0081-02

一、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太小。规模偏小使企业丢失市场机会,难以抵御市场风险,融资困难。

2.不合理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服务业、技术密集型少有涉足。

3.不合理的对外直接投资区域结构,发展中国家投资项目仍然过少,不利于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多元化和开发发展中国家市场。

4.过于单一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5.对外直接投资体制有待完善。

6.企业自身经营问题。

首先,企业品牌意识不足,缺乏品牌,贴牌经营较多,产品利润低。

其次,科技,人才投入不够。企业倾向于经营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没有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

再次,企业缺乏对国外文化、语言、法律、国际业务的认识和了解,在国际商务争端中处于被动局面。

最后,部分企业盲目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国内现有相当部分企业盲目跟风,盲目响应号召,在不适合或不具备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下参与对外直接投资。

二、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分析

1.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

①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有利于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a)中国当前的对外开放,从靠贸易量的提高、进出口促进GDP,转向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国际市场配置经济资源。

(b)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国门。

(c)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以及国际间产业转移,对外直接投资适应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

②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a)我国大型企业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30年,国内一批大型公司凸显,多年的的生存发展,这些企业具有了相对雄厚的技术资金实力,不断吸收高水平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先进理念;另一方面,中国大型企业踊跃进入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寻求更广泛的市场或资源进行投资。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大型企业已具备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阐述的所有权和区位优势。

(b)中国中小型企业的优势。

中国大量中小型企业从事于劳动密集型生产,逐渐掌握和积累了一系列生产技术和方法,可凭借低成本优势实行产品低价营销策略。

(2)劣势

①跨国经营经验不足。

中国企业步入国际市场较晚,部分企业不具备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素质,国际业务经验不足,造成盲目对外投资。

②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技术水平,产业层次低。

多数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盈利能力有限,国际竞争力弱。

③人才,资金,市场信息资源缺乏

中国企业缺乏熟悉国际经营的专业人才;长期低效低盈利运行,造成企业财力不够,中国金融体系有待完善,不能为企业融资提供充分资金支持;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企业国际市场信息缺乏。

④企业内部体制缺陷。

⑤国内管理审批环节多,时间长;缺乏专门的管理调控机构。

2.中国企业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区位选择

①以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的区位选择。

发达国家投资环境好,政治稳定,有成熟市场秩序,文化包容性强,法律体系完善,较少受非经济因素干扰,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需求大,适宜于中国企业进行直接投资。

②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的区位选择。

发展中国家市场竞争不如发达国家激烈,有更多的优惠措施,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在产品的技术质量等方面要求较低。

中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如果目的在于获取廉价生产资源,扩张市场,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作为首选。

相对于发达国家,

(2)行业选择

①以拥有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为主的行业选择。

中国企业的产业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进行小规模生产的制造业上,生产技术成熟,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小的国家,这些企业最适合进行投资。

②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行业选择。

中国企业通过对国外先进产业进行投资,可以获得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今后的国际竞争奠定基础。

(3)投资主体选择

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须考虑到经营规模和投资主体产权结构及产权制度。

①以寻取技术、经验、资金为目的应由能够进行大规模择投资的大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更多采用合资的方式投资于发达国家。

②以寻取资源劳动为目的应该由能够承担投资规模较大的大型国有企业,选择独资方式到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进行投资。

③以边缘产业转移为目的的则应该由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投资。

3.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①制定有效的投资战略,正确定位投资行业和投资区位,防止盲目投资。

中国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现实环境和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需求决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和区位。

②培育核心技术,加强人才建设。

中国企业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力度,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③实行品牌战略,创立全球品牌。

中国企业在对外进行直接投资须强化品牌意识,通过品牌参与竞争,在国际市场中取得成功。

④加强企业改革,优化企业体制。

[1]薛求知,刘子馨.《国际商务管理》[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姜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和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2011(12).

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范文3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分析

1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1.1 发展规模与速度 经《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及河北省商务厅相关资料整理,我们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河北省从事境外投资的企业数量基本处于连年逐渐增长的态势,由2005年15家增长到2011年的83家,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6%;2003-2011年期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年流量呈现出涨跌剧烈震荡的态势,从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来看,似乎有起稳的趋势,其中,增长最快的年份为2004年,降幅最大的年份为2006年,比2005年投资减少了42.8%,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年流量在全国排名最高的年份为2005年,排名第8位,排名最低的年份为2008年,排名第23位,自2009年以来,河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基本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1.2 区位分布 目前河北省共核准境外投资企业83家,同比增长22.06%;83家企业分布在6大洲的37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最多,共38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47.6%,中方投资额4.15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45.7%,主要分布在香港、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欧洲15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18.1%,中方投资额0.92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10%,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芬兰等国家;非洲12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15%,中方投资额0.93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10.75%,主要分布在毛里求斯、加纳、喀麦隆等国家。

1.3 产业分布 目前,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位居首位的是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设备制造业和化工业,在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中制造业占比达到45.2%;其次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在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中占比分别为30.1%和10.7%,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行业分布中,初级加工制造业由于技术相对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发挥河北省制造业的小规模技术优势,因此是许多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乐于选择的行业,这些行业一般会投向东南亚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年投资量增长不平稳 2003-2011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增长呈现非常不平稳的状态,增长率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由2003年的110万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286万美元;2006年、2008年和2011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均为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42.8%、-1.6%、-12.9%。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处于起步稚嫩阶段,发展呈现出一定盲目性和持续性差的特点。除此之外,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2004-2011年,河北省年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位列全国第6位,年增长率均为10%以上,然而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年投资量一直位列全国15名左右,说明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

2.2 投资区位分布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目前情况看,河北省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过度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香港,占据整个河北省境外直接投资的相当比例。而且河北的境外直接投资流向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偏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不足。调查显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境外投资很容易受到金融波动的影响。地理分布太集中,导致价值链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合理的布局,这不但不符合投资市场多元化的要求,而且增加

了经营风险,不利于河北省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长远发展。

2.3 投资企业间缺乏关联,整体竞争力弱 河北省企业在箱包、鞋帽、纺织品、食品、机械制造、采矿、建材、医药等行业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一批优秀企业率先开展跨国经营,成为“走出去”战略积极的实践者。但受到企业自身实力、对外投资经验的限制,多数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不好、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失败的例子也比较多。因此只有通过创立产业集群,组织集群式境外投资,才能集中河北省企业的竞争优势,发挥规模效应,增强河北省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2.4 信息体系不完善,政府服务缺位 由于河北省对东道国的区位信息体系不够完善,政府在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工作中服务不到位,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缺乏必要的指导,境外直接投资缺乏统筹规划和安排,同时缺乏来自民间的社会机构的帮助,致使企业难于准确获悉东道国包括法律、政策、信息、技巧各方面因素的详细信息,不能全面充分地考虑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信息渠道不畅和服务缺位并存,使河北省境外投资在区位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影响其区位的合理布局,增加了投资失败的风险。投资过度集中于周边国家,区位分布格局不合理,这不但增加了投资的风险,而且也不利于整体产业和经济的提高,严重地影响了河北省企业的投资效益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曾小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3(05).

[3]王洪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05).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商务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河北省OF

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范文4

温州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苏向青5月23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温州的试点方案与此前1月中旬公布的方案并无不同,仍以实业投资为主;上海的方案比温州更进一步,允许投资房地产领域。此外,苏向青说,许多民营企业活跃的沿海城市也正跃跃欲试,希望进入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城市。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开放是中国资本项目放开的重要一步,并且可减轻3万亿外汇储备的压力,对冲热钱的流入,分散国企和中投海外投资的风险。

目前,温州已对如何借力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升级当地产业经济有了初步规划。上海方面称目前还在等待审批阶段,过多细节不便披露。

竞争试点城市

仅过去4个多月,上海代替温州再次挑动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的话题。

5月21日,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徐权在公开场合透露,个人境外直投方案已在去年以上海市政府名义上报国务院,目前仍在征求意见汇总阶段。

而在今年1月中旬,温州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在对外公布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中称,温州争取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不过,温州方案之后搁浅。

苏向青透露,国务院已把上海和温州同时列为试点城市。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正在征求公安部、商务部及有关涉外部委的意见。“之前这些部委已有过讨论,这次应该很快国务院就能批下来。”

不过,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境外投资科工作人员表示,现在个人直接境外投资的政策尚未确定。“是否能实施,何时实施,还存在不确定性。”

据新华社报道,上海方案中,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被设计为非金融类的外汇投资。主要投向是移民投资、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苏向青说,房地产投资是上海与温州两个方案最大的不同。

温州当时公布的个人境外直投方案,投资方式限定为通过新设、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非金融企业或取得既有非金融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

苏向青介绍,此次温州申报的个人境外直投试点方案与此前相比,并无变化,房地产仍是被限制的投资领域。“相比上海的方案,这样比较稳妥点。”他认为,房地产投资是个人行为,对提升温州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转型并无帮助。

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今年1月温州宣布率先推出试点方案时,上海就明确表态要率先推出,两个城市因而形成竞争。他认为,上海作为国家最大的直辖市,更能得到中央及各部委的支持,也许将走在温州前面。

上海与温州因各自的经济特性,对申报成为试点城市的主张也不同。张燕生认为,上海此次申报是因为这是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举措之一,也与上海对商务环境和资本流动的开放需求有关。而温州,是中国私人资本最充足的地方,民间对跨境资本流动需求也最大,温州的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若开放,也会更加市场化和个人化。

苏向青说,除了上海和温州,民营企业活跃的沿海城市都想成为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试点城市,“深圳就很想进来,但因是经济特区且多与港澳交易,此次未被列入试点城市”。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陈志武教授则表示,此次天津市应会尽最大努力进入个人直接投资试点城市。2007年,中国银行在天津开通港股直通车时,天津市政府就在为打造金融特区做准备。

冲动的温州

“温州操之过急。”对于仅公布半个月就被叫停的温州试点方案,周德文说,当时温州试点方案出来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温州过于冲动,对申报程序却不太熟悉,只征求了省一级外汇管理局意见。最后国家外汇管理局认为其申报手续并不齐备,希望完善后再对外实施。

尽管温州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被暂停,但温州民间资本曲线出境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温州民间资本服务中心曹舒浩称,温州民间资金“哪里热就往哪里投”。

曹舒浩所在的民间资本服务中心主要投资海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操作方法是,通过在国内募集民间资金后去开曼群岛、维尔京群岛成立特殊目的私募基金公司。例如,投资有色金属矿产的公司,如果项目成功,再谋求在海外上市。这样私募就大功告成,全身而退。

曹舒浩称,由于个人购汇额度有限,大资金“出海”非常困难,曲线出境的个人资金“大部分呛水”(亏损)。因此,民间资金大多只能停留在国内,或者以各种方法曲线出境。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法。”曹舒浩说,最简单的就是在香港、开曼群岛、维尔京群岛注册贸易类壳公司,以进出口贸易为由结汇;而小流量的资金则通过地下钱庄。目前,地下钱庄收取的手续费最低也要2~3个百分点。也有的通过温州在国外的亲戚,用对方的钱投资,再把国内的钱汇给亲戚。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温州市政府已为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开通后,温州民企走出海外筹划好了蓝图:将分批分期让温州企业利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走出去”扩大营销网络,并购品牌,提高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苏向青说,目前企业海外投资的审核程序速度较慢,申请国外的一个项目,最短也要3~4个月,最长则是半年时间。与此同时,项目还面临着海外投资者的竞争,如果资金到位时间要求是1~2个月,这样的项目基本上都会被抢走。而如果个人直接投资开放,温州的中小企业就能更快捷的出去投资。

渠道胜过“池子”

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是中国资本项目放开最重要的一步。

张燕生说,个人境外直投实际是资本流动的放开。从简化居民购汇手续、放宽居民购额度到放开个人境外直投,是一大进步。

张表示,中国的资本项目管制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境外对中国的投资(FDI);二是中国的资本项目开放,如现在正在讨论的国际板;还有一个是个人的借款,相当于短期的债务管理。除此三个外,其他的资本项目已大部分放开。

中国境内的资本项目实行的是一种“名紧实松”的管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各国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资本项目交易可分为七大类43项。目前国内有20~30个资本项目交易基本不受限制或有较少受限制,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已经实现了部分可兑换。

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范文5

《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2013年度)》按重点推荐项目、推荐项目和推广项目三类,共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6个技术领域150项适于向民用转化的军用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2013年度)》主要结合军民两用技术特点,按重点推介项目和推介项目两类,共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制造技术、电池电源及电子元器件等领域118项技术成果。

两个目录的,既有利于先进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大牵引力,同时也有利于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加快装备研制供应链向国家工业基础的延伸,对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宗边)

商务部规范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

商务部日前《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公告》明确,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使用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的资金在中国境内直接或间接用于投资有价证券和金融衍生品,以及用于委托贷款。

《公告》所称“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是指境外投资者(含港澳台投资者)以合法获得的境外人民币来华开展新设企业、增资、参股或并购境内企业等外商直接投资活动。境外投资者依照国家现行外商投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办理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的有关手续。

《公告》明确,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及所投资外商投资企业的再投资应当符合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要求,遵守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的有关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使用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的资金在中国境内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有价证券和金融衍生品(战略投资上市公司除外),以及用于委托贷款。

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范文6

关键词: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投资选择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金三角”地区的开始进入中国境内,并在此后成为中国的主要来源。为从源头铲除毒源,遏制“金三角”地区对中国及国际社会的危害,1990年起,中国政府以无偿援助的方式与邻国政府及地方组织在缅甸北部和老挝北部地区开展了罂粟替代种植。2005年,在继续推进政府间示范合作项目的基础上,中国开始运用企业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模式来发展境外罂粟替代产业 [1]。

显然,境外罂粟替代产业不仅是国际禁毒合作的一项创新,同时也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条特殊途径。作为一项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一般来说应解决一系列重要问题,例如:投资于何处(区位选择)、谁去投资(投资主体选择)、采用哪种投资经营方式(投资方式选择)、投资于何种产业(投资产业选择)等等。本文将以替展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对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及产业重点投资领域选择等关键问题进行剖析。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替展理论

替代种植是指通过在原植物生产地利用粮食等农经作物取代原植物,以削弱这些地区对生产的依赖,逐步减少直至最终根除毒源的禁毒方式。所谓“替展”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在充分认识目标群体和人口的社会文化特征的前提下,通过制定符合农村地区实际的替代措施,防止和清除含有致幻剂和精神麻醉作用的违禁农作物的种植的一个过程。

从相关界定可以看出,替代种植和替展的目的都是根除原植物种植,实现禁毒目标;但是替展更注重发展的全面性、有效性和持久性,不仅要求使当地农民合法收入增长、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更强调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唯有这样才能使烟农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经济的依赖,自觉抵御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当地社会种植作物的现象和习惯才有可能彻底根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就要求具有“大产业”的观念,即替展不应仅仅局限于第一产业,而应延伸到第二、三产业。

(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Kojima,1978)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其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和投资产业选择等方面的观点包括:(1)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方面,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更易于在东道国找到立足点并占领当地市场,因为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虽然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但相对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的国家来说,却具有资金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而且这些企业拥有的是东道国易于掌握的劳动密集型或标准化了的实用技术;(2)在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面,应按照比较成本的原则,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可称为边际产业)、而东道国又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3)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方面,应采取与东道国合办或非股权安排的方式(Non-Equity Arrangement);(4)对外直接投资应起到“教师的作用”,即应当给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效果,使当地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教会并普及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使当地企业家能够独立进行新的生产。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总体上得到了经验研究的支持而不是拒绝,该理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借鉴意义。当然,由于境外罂粟替代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研究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不能完全依据典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而必须立足于境外罂粟种植区的现实条件以及国际禁毒目标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投资主体选择

(一)投资主体现状

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是政府扶持下、以企业为投资经营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目前产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条途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云南省政府配套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据初步统计,2006—2010年中国共投入19.3亿元用于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其中,企业投资16亿元,占替代总资金的82.5%。可以看出,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

中国参与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的企业数量增长较快。2005年登记在案的替代企业为75家,而2009年已经超过了200家。而且中小民营企业是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主要力量,以2008年为例,198家替代企业中国有企业仅8家,而民营企业达190家,占总数的96%。

(二)以中小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

1.中国在境外开展罂粟替展投资的多为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中小民营企业无法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相对于国内大型企业来说也处于比较劣势,但相对于处于国际分工中更低阶的境外罂粟种植区的企业和农民来说却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而且他们拥有的技术是比较适合境外罂粟种植区使用条件、易于当地企业和农民接受掌握的成熟、实用生产技术。中国替代中小企业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与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动力结合,能够较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从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利益优势的原则来看,中小民营企业在境外发展替代产业能够获得比较利益,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中国中小民营企业产权明晰,自担风险,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它们体制新、机制活,具有经济激励和适应市场竞争的内在素质;对市场反映敏感,投资决策迅速,能快速进入目标市场,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小民营企业的这些特殊优势有助于其在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投资中拓宽、壮大发展空间。 从宏观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来看,中国中小企业到境外开展罂粟替展投资,可以给中国带来资源转移效果、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市场竞争效应等多方面的效益。因而中小民营企业作为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不仅是可行,而且是合理的。

三、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投资方式选择

(一)投资经营方式现状

选择一定的投资方式进行产业发展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决策。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外开展罂粟替代产业发展,采用的投资方式有合作经营、合资经营和独资经营三种形式,所占比例分别为40.9%、49.5%和9.6%。

合作经营是由中方替代企业与当地政府、企业签订协议,双方共同投资、共担风险组成合营企业。通常中方企业以技术、管理人员和农机种苗、化肥等生产资料作为投入并负责技术指导,由境外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土地建立示范园、雇佣当地农民进行种植,双方根据协议分享产出。合资经营指中方替代企业与境外地方政府或企业合资成立股份公司,双方根据股权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例如,中方企业与当地有实力的公司和有影响力的个人共同投资,资金投入按股份分摊;技术、管理人员和农机种苗、化肥等生产资料由中方企业负责提供,主要由对方组织劳力进行开发。独资经营是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中方企业作为唯一的出资人在境外成立独资公司,并拥有境外企业的所有权和独资经营权,独立承担境外经营的风险和获取收益。

(二)投资方式选择建议

一般来说,不同投资方式各有优劣,决策者通常面临的是扬长避短的取舍。针对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来说,在三种投资方式中,独资并不是最佳选择,而采用合作经营或合资经营的方式更具合理性。这是因为:(1)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区的投资环境一般都不太好,特别是缅北地区,政策稳定性差,相关法规变化很大,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独资经营方式将加大企业更多的风险,而合作或合资经营方式能帮助企业避免或减少政治风险;(2)目前中国大多数替代企业规模较小,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困难,而独资经营是一种高成本的投资方式,必然会加大资金方面的压力,合资或合作经营则有利于解决资金不足、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3)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经验和实力都不足,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或合资经营,可以利用当地合作伙伴的优势,规避当地政府的一些歧视性待遇或获得优惠政策,并能消除信息等方面的进入障碍,弥补企业独立在境外经营经验不足的缺陷,从而降低投资经营风险;(4)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投资多为资源开发型投资,很大一部分产品是返销国内,因此并没有必要一定要取得开发生产企业的所有权;且资源类投资往往投资巨大,开发周期长,投资风险较大,而合资和合作经营的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合资、合作伙伴共担风险,从长期的互利关系中得到稳定的资源供给;(5)从民族主义的现实情况考虑,合作或合资经营是更容易被当地接受的方式。

当然,由于企业自身条件不同,对投资方式的选择也各异,企业应在现有实力和驾驭能力的基础上,将企业优势和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合理的选择。

四、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投资产业选择

(一)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开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和替展以来,政府和企业投

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中国企业在境外开展罂粟替代项目200多个,累计替代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然而,由于一直没有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投资的方向和领域未能形成一个整体。目前,中国在境外罂粟种植区发展的替代产业涵盖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养殖、采矿、产品加工、旅游、商贸和基础设施等产业,涉及细分产业较多,仅种植业就多达47个品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投资效益不佳。因而,政府有必要对替代企业的产业投资方向进行引导。

(二)境外罂粟替代产业重点投资领域

全球专业化分工深入发展的情况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在每个产业的任何环节或所有细分领域上都具备比较优势,产业选择只有深入到内部在产业细分领域进行才具有指导意义。因而,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产业选择应以细分产业为基础进行,建议重点投资于以下领域。

1.粮食作物。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受到自然资源短缺的制约,因而粮食安全一直面临压力。而境外罂粟种植区具有生产水稻等粮食作物的优越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与缅老两国相比,中国农业技术水平又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因此,发展粮食生产,可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对于中国和境外罂粟种植区而言是一个共赢的产业选择。 天然橡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消费国,天然橡胶的年消费量约为200万吨,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国内天然橡胶产量仅有60万吨。从保护国家战略物资安全的高度和保护农业产业安全的角度,中国应充分重视境外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境外罂粟种植区地处亚热带,土地、气候条件适宜橡胶树的生长;缅老两国政府为促进本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投资政策;缅老两国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且成本低廉,而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生产有着成熟的经验与技术,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 。通过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合作种植橡胶,有利于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生物能源原料。在化石能源耗竭后,生物质将是唯一能转化成液体燃料的能源。因此,和橡胶产业一样,生物能源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产业。然而,中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耕地有限,因此应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积极开拓生物能源业的国际合作。境外罂粟种植区可用于发展生物能源的原材料极为丰富;土地肥沃,缅老两国历来有种植甘蔗、玉米、木薯等能源植物的农业传统,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中国与境外罂粟种植区开展生物能源产业的合作;并且由于生物能源原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有效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生活问题,提高当地经济水平,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国际合作的互惠互利目标。 特色农产品。依托当地特殊的生态环境资源,发展有产业化开发前景、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对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加、加快罂粟种植区经济发展速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石斛、珠芽魔芋等特色产业均是理想的选择。境外罂粟种植区是世界上极少数分布石斛和珠芽魔芋的区域,有着产业发展特殊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石斛、珠芽魔芋人工集约化种植、产业化开发投资较小,且在种植过程对大气、土壤、水体不产生污染,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石斛原料、魔芋精粉原料在国内外长期供不应求,市场空间大,较之传统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利润相对较高,因而容易被当地农民接受[10]。 采矿业。缅北地区矿产丰富,掸邦东部高原分布着缅甸主要的铅—锌—银矿带,克钦邦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和玉石矿,但由于地矿勘探、矿产开采、冶炼和加工能力低下,大量的矿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而中国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选矿、冶金等领域有较高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因而可利用技术和人才的优势,采取合资的形式进行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当地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深加工和整合利用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6.基础设施建设。境外罂粟种植区是世界上较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自身缺乏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因此,发展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加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设施、电力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教育等与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有关的配套项目建设。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同替代产业发展相结合,既有利于当地民生、增添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能为其他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结束语

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模式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国际合作的替代方式,实践中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完整的中国境外替展理论体系也尚未能建立;在实际工作中,政府、企业对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认识还存在诸多不一致。因而,加强对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中国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从对外直接投资角度对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云飞.中缅两国签署罂粟替代种植行动方案[EB/OL].http://news.exam8.com/c/2007-11-21/090012943724s.shtml,2007-11-21/2010-10-05.

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网站事务科.替展[EB/OL].http://un.org/chinese/esa/social/drug/alternative.htm,2005-03-16/2010- 10-05.

李瑢.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4-39.

刘红,等.云南积极开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实施项目200多个[EB/OL].http://news.exam8.com/c/2010-08-27/092718030006s.shtml,2010-08-27/2010-10-10.

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74-375.

纪云涛.基于“三链一力”的产业选择和升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132-133.

盆敬军.中国已成天胶最大消费国内窘外迫危及产业安全[J].产业纵横,2006,(6):38-39.

王文勇.境外发展橡胶替代种植的几点体会[J].中国橡胶,2006,(2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