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1
1.古典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必要性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是两种不同构架、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古典音乐规模宏大,清新典雅,流行音乐情感丰富,易于传唱。两者虽然在表现形式、受众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和本质是不变的,它们都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形式。如今,许多古典音乐在表达形式上日趋流行化,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审美方面的爱好不同,音乐素养差异,加之年龄所限,缺乏阅历,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音乐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对象的喜好,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的情感和表达需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
2.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途径
2.1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由上述可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有着不同的特点,两者的受众在审美兴趣、喜好等方面也有所不同,针对两者的差异性,教师可以课内外教学内容一体化理论为指导,构建课内外教学内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都引入到高校音乐课堂上去。确切来说,高校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审美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创新,广开音乐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多种音乐种类的机会。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将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如《告白气球》、《不将就》等用到音乐教学中来,一方面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地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讲述到与古典音乐有关的音乐乐理知识时,教师要积极借助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来形象讲述古典音乐知识,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经典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加深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特色、乐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构建富有传统韵味的音乐课堂,真正使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爱上古典音乐。2.2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就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比较而言,大学生显然更喜欢流行音乐,究其原因,许多学生从小就接触到流行音乐,他们对流行音乐也更感兴趣。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古典音乐虽然高雅别致,但是已经过时。高校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综合教育,首先要改变的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偏见,而要想改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偏见,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古典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这也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在选用的教材、课堂练唱教学中,合理掌控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比例,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普及一些古典音乐知识。如在课堂休息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当天天气情况、社会热门话题播放一些应情应境的古典音乐,或根据该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对比分析,以引起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关注,使学生慢慢接触并接受古典音乐。2.3借助校园文化进行音乐教学。如今,随着社会发展,高校音乐教学的开放性不断增强。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渗透音乐教育,进行音乐教学资源开发,是大学音乐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将音乐教育与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支持学生创建音乐社团,鼓励学生以社团为单位开展各种音乐学习、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各种音乐表演、欣赏和文化活动,举办各种音乐比赛、音乐会,推进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或者引导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地方举办的音乐比赛、文化活动,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高校要以音乐教学改革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古典与流行的结合途径和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两者相互结合、创新教学实现音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帆.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音乐时空,2016,01:152-153.
[2]赵静.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J].大众文艺,2016,06:239.
[3]刘兴武.基于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探究[J].戏剧之家,2017,03:202-203.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2
本人拜读“周文”之后,对该文以“建立在冷静与坚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的”,从“原理上阐明审美价值判断的依据”,部分内容有所质疑:认为“周文”的“这种价值判断的倾向”部分上有偏颇谬误之处;认为该文以深入浅出的话语文风列举的不少例子亦有失准确,学术上也不够严谨。由于此文所涉及关于“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大小”是一个举世关注的大课题,大学问,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本人不揣冒昧,愿就“周文”中某些内容提出个人的一些不同看法,向周博士求教,亦期引起他人关注。
首先申明两点:1.本人不是音乐美学研究专家,从理论上的阐述(或曰从理论上批驳“周文”),以至从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方面来探讨,恐怕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资格;2.本人对通俗音乐不了解,不熟悉,没有研究;平时不听或曰不大喜欢听――这两点既是想说明自己没有理论的根基,又没有通俗音乐的知识,但作为一个从事作曲、演奏的音乐人士,或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关心是长期存在的,基本观念看法也是有的,当然只是一己之见,算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吧。
一、 概念的梳理。我个人对“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两类不同音乐的概念用语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我同意周文说“每个概念都不能涵盖人们实际上所指的这个音乐类别的全部作品”。我之所以选用上述概念用语也是“为了论述的方便”,个人还以为这样的用语似乎与国际上的概念比较接近。需要稍做解释的是,这里的“古典音乐”,已非指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早期以欧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为代表的古典乐派(Classical Period, Classicism),而正如英国牛津音乐辞典中对“古典”(Classical)一词注释条目第三所称:“该词亦是指对‘流行’(Popular)一语的对立反义词。”①我之所以不选用“高雅音乐”,一是我觉得并不确切;二是因为我不了解“‘高雅音乐’的概念最初被提出来的时候,乃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背景;三是我总觉得此语“高雅”二字,颇有自视高雅,自以为高之嫌,不利于与它种音乐(例如“通俗音乐”)共存并进。而“通俗音乐”我则选用“流行音乐”,因为这更是国际共识之词语,在辞典中Popular music(流行音乐)之涵义是“不同于古典音乐(unlike classical music)”,“适应大众口味的、普及的、通俗的音乐。”②但不管用何种词语,这两种不同音乐类别的概念是明晰的,各人仍可根据他(她)的习惯或看法,选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以上也并不是本文想说的主要方面。
二、 “周文”通过对“人类审美知觉能力发展”特征,对“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形态上的差异”,对“二者受群体差异的原因”等的“分析”,遂得出“‘高雅音乐’为什么是‘高’”的四项理由――从“个体主观性”,“感性的有序与丰富”,“社会功能作用”及“审美价值判断的社会主导性影响”诸方面阐述。诚如周文认为“审美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是个人主观性的”,因而“每个人都有一把标准不同的尺子,那么就必然不能进行审美价值高低的比较,自然也就得不出‘高雅音乐’的审美价值高于通俗音乐的结论。”但这个“基础依据”却与“周文”前后所述大相径庭,因而自相矛盾地在文章开始及后来结论为“人们倾向于认为‘高雅音乐’的审美价值高于通俗音乐”(而且被认定是“社会现实”),认为对通俗音乐“人们对其审美价值的总体评价低于‘高雅音乐’”。“周文”中曾七次使用“人们”,我不懂此处“人们”的涵义,我个人倒倾向于把文中的“人们”的涵义理解为“周文”的作者本人或是一部分人群。我自己恐怕难咎置身于其中。
三、“审美价值的群体普适性原则”,“周文”是说其不同于“个体主观性”的另一价值判断因素。本文不拟从生理心理属性谈(因为不懂),但对“周文”中提到“存在着对于广泛群体都普遍适用的审美原则”很有兴趣,并以为这是审美价值判断的重要准绳及依据之一。流行音乐因其固有的功能和特征,在全球范围之内,确确实实是被亿万最“广泛群体都普遍”适应的大众口味。(我个人肤浅地认为节奏旋律的时尚特征和易上口易传唱是它的最基本最显著特性。)不幸的是,却由于“周文”“感性的有序与丰富性”之词以及相关例证,而被有意无意地贬为“单一”、“单调”、“相对简单”,而得出结论“因其形态相对简单,这是其总体上审美价值低于‘高雅音乐’的重要原因。”而且有失偏颇地做出“在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中,相对简单的作品的审美价值低于相对复杂的作品”的裁定。我觉得这种“人们”的看法,大有商榷的余地。最起码这里的“人们”毕竟也是一家之言吧?我认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之间可以做很多比较,从理论上、学术上、技术上、实践上去探讨二者之间的特点、优劣长短,目的是相互借鉴和融汇(比如旋律写作中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在旋法、走向、语气、节奏、结构之中的同异,以便互相参考吸收)。在市场上相互替补,共同繁荣。正像著名作曲、指挥家伯恩斯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格什温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中一个重要分支爵士乐作了很好的糅合而写出一批传世杰作。因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的创作、表演、受众、理论不同(可也不是对立的、水火不容的),所以站在古典音乐的立场上来说教评审二者审美价值之高低,很难做到公允。
“周文”中提到“人们通过统计得票多少来决定艺术比赛名次的原因”,我却认为讨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判断,似乎并不同于艺术比赛,是另一类学术问题。如果硬是要“统计得票”而在全国(球)范围“全民投票”,来比出“流”与“古”的获票率,不仅是无稽之谈,恐怕结局也绝不会是“古”票就“高”到哪里去。况且“钟表的滴哒声”本身不是艺术,无须以它为例,而“八音盒清脆、悦耳”,这种独一无二、无它可代的声音,世人并没有“因其过于单调”而要求它“成为好的音乐艺术作品”。钟表声和八音盒,和流行音乐风马牛不相及。
四、“审美价值判断的社会功能层面要求”。如何评估流行音乐在音乐历史,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本来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课题,了解其影响对于判断其社会功能有着直接关系,也有利于从文化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对流行音乐的发展因势利导,疏通截流。我很不理解“周文”说,由于流行音乐“因其主要是给人以听觉感官的愉悦,而极少更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难以更进一步影响欣赏者,从而也就较少具备影响社会的功能。”于是乎,又进一步佐证“使得它作为一个门类,从总体上价值低于‘高雅音乐’”。此言差矣,因为它完全无视流行音乐巨大的“影响社会的功能”的“社会现实”,置历史事实于不顾。例如流行音乐中的“甲壳虫”(Beetles)及其代表作《昨天》(Yesterday),半个多世纪以来,其广泛及深远的社会影响,或曰“影响社会的功能”,用“不可估量”似并不为过。在世界华人圈内,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影响着几代人。至于这类作品是否“存在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深沉的情感表现”,我看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每当我聆听此类音乐时都受到感染,但那却是和听巴赫的作品不可相比拟的。问题在于,我并不认为比拟它们之间的高低之分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五、“人类审美知觉能力发展的一般特征”。属于生理部分,不在本文讨论目标之中。我只想着重强调社会环境、社会影响及欣赏习惯等对人的感知能力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审美感的体验,须有美的环境。对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其是否美的认知,其是否各有各的美的认知,亦须有社会环境的熏陶。选一首流行音乐,在五十年前的中国,众口一辞地说它”丑“,现在的环境发生变化,审美判断也会发生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与墨只是颜色功能不同,此中并无褒贬之意。“青菜萝卜各有所爱”,青菜萝卜本是蔬菜中之一二,它们并无高低之分。我所要说的问题在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根本差异是其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关系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在二者之间进行审美价值的比较,在学术上不仅“不严谨”,而且不公平。至于“周文”中谈到,从小孩和大人味觉发达不发达而引申出“小孩喜欢喝软饮料,不喜欢喝酒类饮料,而大人则对甜饮料不感兴趣,却对酒类乐此不疲”,我以为把此种北京饭局上的常见现象推理到学术上,是不准确不科学的论据。作为学术性讨论,“周文”甚至有如下的见解:
“我们可以用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准确的例子(“很准确”?笔者存疑)来形容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的差异――软饮料与酒。通俗音乐好比软饮料,‘高雅音乐’好比酒。
……软饮料味道简单,甜酸而已,品之乏味;好酒则味道醇厚,细细品之,耐人寻味。
软饮料除了口味之快外别无它物;而酒则口味之外,带给人精神世界深处的变化。
软饮料味道明确,容易接受,人生下就能够饮用,所以广为年龄较低的人喜爱,但是很少有人终身地强烈热爱某种软饮料;而烈酒味道复杂(如何复杂?笔者不解),强烈刺激,人生之初难以接受,需要很长时间味觉经验的培养才能享受其美,可一旦喜爱,则会终身乐此不疲,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以上不厌其烦地摘录,觉得是在谈论人们的口味饮食习惯爱好。这本来是各种饮品的功能问题,因为功能不同,便有不同的作用,本不能互相代替抑或互相排斥。问君,如果解渴,您选择一杯烈酒还是一杯可乐?比软饮料味道更“简单”,更“别无它物”的白开水,则又有其本身的功能,恐怕也更是人类基本饮品,“甚至成为生活不可或缺之物”。但请问,这些都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何干?这种例子,我以为不但不准确,甚至不科学亦并不具普遍性,在饮宴中,年龄长、有身份、文化素养高但滴酒不沾的大有人在。这只是餐饮口味习惯问题而已。当然形成这种习惯除年龄外,性格、性别、环境、地区、文化、生活经历等都有关系(比如四川人普遍吃辣,是自然地域环境造就的生活习惯,也不必扯上味觉发达、不发达)。用这些貌似深入浅出却似是而非的生活实例来引证古典音乐及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孰高孰低,有失审慎。因为它并不严谨不科学,反而降低了“周文”学术论证的说服能力。
六、“审美价值判断的社会主导性影响”。“周文”一方面认为“从本质上说,音乐艺术是听觉的审美消费品”,另一方面又认为流行音乐“可以创造巨大的艺术产品消费价值,但主流社会对其审美价值的判断并不高,特别是在艺术行业专家的判断中更是如此。”本文无意把“消费价值”与“艺术价值”划等号,消费价值高但艺术价值低,或艺术价值高但消费价值低的事情比比皆是。但“周文”所称“艺术行业专家”,怕也仅是古典音乐的艺术行业专家,如以百家言,世界流行音乐的天王大师埃尔顿・约翰或迈克・杰克逊之类当然不会受邀其中。而其“主流社会”也只是把亿万热爱流行音乐的广大听众不计在内的说辞而已。
“周文”的结尾则说什么“从原则上讲,只要歌词中不包含明显有害于(明显有害?如果是潜隐的害处怎么算?――笔者)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危害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容,就不应该阻止它。”这些话语,几近把流行音乐的角色推向了危害社会的边缘,听上去好像是讲政策给出路的口吻,但确确实实是站在流行音乐的对立面的感觉。我要是流行音乐的作者、表演者或听众,真该向“周文”说一声谢谢,谢谢您的宽容、开放和豁达。此刻对“青菜萝卜”一视同仁的感情荡然无存。“周文”所说“一个健康、发达、文明的社会应该能满足所有人群的消费需要。”“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应该是共存、伴生、互相帮衬与支持的关系。这就好像美食的世界丰富多彩,软饮料与烈性酒、洋酒、啤酒相安无事,各司其责,满足人们味觉的审美需求一样。”“周文”行文到此,对酒类及饮料之褒贬,已大不同上述引文,足见作者逻辑思维说理论证之矛盾和混乱,这样,文章中不少处已和从“原理上”“冷静与坚实的理性分析”的初衷相去甚远了。
七、“周文”提出以“听通俗音乐”入手,“从小培养听的需要,具备听的感受能力……”,并“从这一基础出发,从比较甜美、轻松,听觉上易接受的作品开始逐渐让青少年接受‘高雅音乐’”。这未尝不是好的主意。但事实是也同样可以以听古典音乐入手(古典音乐中包含大量“甜美、轻松,听觉上易接受的作品”)来“从小培养”。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并不是简单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程度深浅或审美价值高低、大小的问题。二者之间在传达思想感情的手段方面和其型态风貌及时尚感乃至价值理念上都有不同的着眼点,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就像说你让他先学会了骑自行车,将来就可以学好驾驶汽车一样,此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传承关系。据我所知,不少琴童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古典音乐),到了中学大学却热衷于听流行音乐。这么看来,“培养听”的时间顺序是颠倒过来了。“周文”“对通俗音乐应采取的态度”――“不应阻止它――因为通俗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的感受方式习惯与需要。从小培养……”,“随着一个人听觉感受能力的发展,其接受和喜爱‘高雅音乐’仅仅是时间、年龄与偏好问题”的见解,恐怕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2006年1月12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静远斋
① 见牛津音乐大辞典(The Oxford Companier To Music(第九版)193页。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古典音乐;现代音乐;融合
古典音乐最早在欧洲起源,中世纪时期由于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创作了以演唱圣经为主的教堂音乐,这种音乐以单声部为主,而后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仍是以教堂音乐为主,但较之前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直到1750年才真正进入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内涵有了大的转变,逐渐脱离宗教的束缚,创作的作品多为展现内心感悟与人生哲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主要代表人物,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才开始真正摆脱教会音乐。古典音乐有着高雅的美,这种音乐能够使人的心灵产生共鸣,作曲家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全部融入到音乐里,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化趋势的到来,古典音乐逐渐被流行音乐的浪潮淹没。由于古典音乐强调严肃性,因此,演奏手法单一而程式化,这种单一的古典表演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追捧,促使涌现出大量的古典音乐改编作品、新的表演形式,同时大胆的应用了舞台灯光、背景、音效、服装,来丰富舞台演出效果,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这种新的表演形式,拉近了古典音乐与大众的距离,使得整个演出从视觉到听觉都更为丰富。这种演出形式将成为今后器乐表演的新趋势。
过去演奏古典音乐,都是以模仿为主,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按照作者的意思来诠释音乐。而当代器乐表演,应该不仅是一种在现的艺术,不再单单是为了诠释作曲家的音乐本意而演奏,而应当注重对音乐的二次创作,在完整演奏与再现音乐作品的同时,站在现代的立场上,以新的审美观,不断的赋予音乐新的内涵与生命,使音乐作品得到升华。英国国宝级小提琴大师之称的奈吉尔·肯尼迪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古典音乐作品日渐衰落的今天,为什么由他演奏录制的唱片,却能如此热卖,并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得到很多的奖项,就连对古典音乐不喜欢也不了解的人,都能被他的演奏所吸引,其实他吸引人之处就在于他给古典音乐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对此肯尼迪说道:“如果一个音乐作品只属于它所产生的那个年代,那么在今天它将必死无疑。”
前面谈到了完整演奏再现音乐作品的同时,赋予音乐新生命的表现手法。其实随着时展的需求,大量的古典音乐改编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利用电子音效伴奏,改编古典音乐作品,使其更符合时代的节奏,赋予音乐新活力,使古典与现代完美的结合。陈美、“古典辣妹”组合,都是典型的代表,他们都毕业于正统的音乐学院,学的是古典音乐专业,有着华丽纯熟的演奏技巧,却把古典音乐进行改编,融入Trance、House、Latin、Salsa等曲风,打破古典与流行的界限,使之融为一体。2001年“古典辣妹”的首张专辑《Born》其中“Victory”一曲就是改编了歌剧《塞维里亚的理发师》之序曲;“Oceanic”则取材自圣桑《动物狂欢节》中的“水族馆”;“The 1812”则改编自柴可夫斯基的同名作品《1812序曲》。这种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代表了器乐表演在演奏作品方面的一个崭新的开始。
从表演形式上看,古典器乐表演主要有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等,大家都是坐在椅子上演奏,除了正常演奏上的肢体动作外,基本没有其他的动作,中规中矩。而现在,一种新的演奏形式出现了,无论是几重奏,演奏者都是站立表演,随着音乐节奏舞动。H.加登纳曾说过:“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本身最好还是被看成一种延伸了的手势,一种由身体所执行的运动或方向。”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对音乐进化的研究都认为音乐使与舞蹈密切联系的。人们会把音乐运动与自然运动融为一体。音乐的强烈的节奏使人们不自觉的跟随音乐舞动身体,刺激人的感官神经。这种新的演出形式,打破了过去死板的演奏形式,大大丰富了演出的视觉效果,同时能使听众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去。
在舞台背景方面,过去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通过对乐曲的理解进行想象和设计,再把这些想象的画面通过演奏表演给观众。音乐本身就是抽象的,对古典音乐不了解的人更难以理解音乐的内涵。而在现代音乐表演中大量的借助电子设备来营造音乐所需要的气氛,在演奏过程中配以背景图像,把音乐要表达的意境用画面表现出来,这种音配画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舞台效果,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
总之,将古典音乐以更通俗、更多样的形式展现给观众,这样更贴近大众,使更多的人能接近和了解古典音乐。古典音乐不再是少数人能够欣赏的高雅音乐。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巧妙的融合,赋予古典音乐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 电影音乐;审美;定位;多元化
音乐是用神奇的音符在时间的链条上展现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产生的艺术形象,变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人类灵魂的语言。音乐在感情上的概括力是任何艺术所不及的。在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音乐却能够生动地进行表达,这就是音乐的独特魅力。电影中的音乐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构成电影文化背景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融入影片的整体视听构思中,与视觉元素相结合,一同产生功能。电影音乐可以突出影片主题,成为影片风格化的主要手段之一。电影音乐在影片中通常不会连续不间断地出现,而是要根据剧情的发展,在剧情需要的情况下出现,起到抒感、增强影片的感染力、深化作品内涵、渲染气氛、升华主题等一系列作用。音乐使一部电影具有整体感,这有助于把一部影片同其他电影区分开来,从而加深了受众的印象。除此之外,音乐能够积极地塑造叙事的气氛,更准确地说,向观众指示出某一特定场景应该怎样理解和体验。电影音乐的审美定位也为引发广大受众的审美思维起到诱导定位作用。音乐是有节奏、有旋律的运动,是一种时间上的、有含义的连续,这种运动不仅作用于受众的审美感觉器官,促使受众去注意它,还对我们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的一切其他印象产生影响。
一、古典音乐的审美魅力
电影音乐的审美定位也为引发广大受众的审美思维起到诱导定位作用。音乐是有节奏、有旋律的运动,潜心创作更使古典音乐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内涵。它或者渲染气氛,或者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在不同的情绪气氛中时而辉煌,时而浪漫,时而欢快,时而忧郁,亦庄亦偕,亦雅亦俗。这也是古典音乐成为几十年电影音乐霸主的主要原因。
大家公认的当代电影音乐的“诞生篇”当属1977年问世的划时代的作品《星球大战》,作曲家John采用了传统交响乐风格,通过用独立的主题来表现每个角色及相应设定,并将它完美地融入了这部史诗般的科技电影之中,使音乐对于整个故事的描绘能力并不逊色于那些美轮美奂的画面,而且使音乐与画面水融,让音乐在突出某一角色的特定主题的同时,表现出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引导广大受众用审美思维理解角色某一情境下的情绪色彩。再如,获得1985年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电影《走出非洲》,其中古典音乐的运用使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出现在片头、片中的主题音乐和配乐是作曲家根据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主题的动机而创造的,节奏沉稳,音域宽广,旋律优美,舒展流畅。在摄影机忠实地再现非洲辽阔壮丽的原野上,配以这段音乐,让审美接受主体可以呼吸到生命的气息,嗅到花草、泥土的馨香。这段主题音乐也是男主人公――丹尼斯最喜爱的音乐作品,时时伴随着男主人公在镜头中出现。影片中随着飞机的爬升和景色的变化,音乐的编织不断变幻、愈加丰满。当音乐中的情绪积累达到饱和状态的时候,随着镜头切换成飞机飞行在一大片白色鸟群上空的近景,主题音乐便一泻千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卡伦心中饱涨的澎湃激情。总之,古典音乐同影片的关系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关联,其中也反映了电影本身的思想内涵。
电影从肆无忌惮地使用古典音乐开始,随着电影自身的发展,对古典音乐的运用越来越敬重。在特定情境的电影中,古典音乐所承担的某些作用是其他音乐形式无可比拟的,因此,时至21世纪的今天,影视作品中对古典音乐的青睐仍是有增无减,让古典音乐在影视艺术创造中发挥无穷的审美魅力。
二、现代音乐的文化涵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的演进,在丰富音色、制造特殊效果以及作曲过程中的随机实验等方面具有无限空间为现代作曲家展示了最大自由度的探索和创造。1951年德国科隆广播电台最早制作了电子音乐,影响最大的是德国作曲家斯托克豪森的常规乐队乐器音响效果。电子音乐运用现代电子技术,能够任意组合影片剧情需要的现实和梦幻的音响、节奏,制作出人声和乐器所无法比拟的音域、速度和力度等,可以形象逼真地模仿制造交响乐队、乐器独奏等常规乐队乐器音响效果。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不同风格的音乐为影视音乐的创作增添了丰富的内涵。现代音乐赋予影片灵魂。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中诱人的弦乐与华尔兹的整体处理上将老上海““的格调刻画得淋漓尽致,有钱男女西装旗袍下掩盖的空虚也被体现得温婉绵柔,将怀旧的情绪渗透到现代大都市人荒芜的内心世界。影片《海上钢琴师》导演用他所擅长表现的朴实情感通过一个天才钢琴师“1900”的海上经历和一段段优雅而生动的钢琴爵士乐曲表达了生命的光辉以及生命的脆弱。在油轮将要爆破的时刻,“1900”选择了留在船上,因为“弗吉尼亚号”之外的视觉让“1900”感到恐惧与迷茫。那一段钢琴乐成为生命曾经灿烂的痕迹。
流行乐一般是指在社会上流行的当代人的审美思维,其风格是通俗易懂的抒情性或娱乐性较强的音乐,是一种容易被大众接受具有时代的、永恒性价值的音乐,这无疑是赢得年青一代欢心的制胜法宝,许多影视作品都围绕着流行音乐做文章,而且其中不乏成功之作。流行音乐多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在影视音乐的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渲染气氛、抒感的作用,凸显流行音乐风格特性,缩短了与广大观众的审美距离。
我国的流行音乐――电影歌曲有着优良的创作传统,但是总是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走向国际市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我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红高粱》《欢乐谷》《闪闪的红星》《地道战》等电影歌曲曾在民间广为流传,而《驼铃》《南泥湾》《谁不说俺家乡好》等电影插曲也为人们争相传唱。但到了今天,我国的电影音乐已渐渐失宠,不是电影造就流行歌曲,而是电影利用流行音乐宣传自己,其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爱情麻辣烫》,首次将如此大量的流行歌曲几乎不加修剪地放置在电影中,贯穿几个内容迥异的故事。1972年美国导演库布里克拍摄的影片《带发条的橘子》中的一个青年阿历克对贝多芬的音乐就情有独钟。影片之中穿插了很多用现代音乐手法演奏贝多芬交响乐的片段,以鲜明而强烈奔放的对位手法揭示了阿历克心理扭曲变态的根源与实质。
随着电视在50年代的发展,电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电影观众的很大一部分都留在家里看电视消遣。电影公司通过大制作和技术的革新努力引领人们从新回到电影院。但是规模宏大的历史剧、3D电影,立体声音响,抑或是宽荧幕立体声电影、全景电影、深景电影等很多宽屏制作,都没有改变电影业市场日益萎缩的局面。电影观众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改变。电影渐渐成为年轻人的媒体,制片人也对流行乐和摇滚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是年轻人和新青年文化的音乐。
摇滚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主要由美国本土音乐“乡村与西部音乐“与”节奏与布鲁斯“风格发展而成。到了80年代,成为美国流行音乐的一枝独秀,摇滚乐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中不同风格和形式。主要有甲壳虫乐队、幻觉摇滚乐、酸性摇滚乐(又称滚石派)。此外,还有将民歌与摇滚相结合的民歌摇滚乐,拉加摇滚乐,这是一种将印度音乐融入民歌摇滚乐,体现了东西方的结合。如影片《地方英雄》一片中,讲述了一个迷惑的年轻政府官员离开得克萨斯州区终止一笔在很遥远的苏格兰村庄所要进行的商业交易的故事,当场景切换成西南部的城市的时候,响起的就是摇滚乐曲的旋律。20世纪80年代,“摇滚音乐”席卷我国,迅速以其特殊的欢快性与发泄性、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到了90年代,我国电影人大量运用摇滚乐,尝试用“摇滚音乐”的风格与形式来满足新生代的情感需求。影片《头发乱了》以强劲的节奏感与奔放的摇滚韵味以及热烈的情绪,高质量的视听效果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心理体验。整部影片体现的是西方重金属摇滚风格。摇滚风格的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为我国电影音乐创作带来了一条全新之路。
三、民族音乐风格对影片内涵的诠释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所表现出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但是由于各国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审美标准不同,音乐语言的差异是很大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在很多电影作品中,具有民族风情的音乐的成功应用是电影作品成功的关键。让我们回想一下影片《魔戒》的内容:当圣咏般的合唱和长号吹起的时候就是“预言”的来临了。中世纪的语言唱出了神秘,还有影片这个漫长的故事。而风笛吹奏的,关于“爱好”的主题,小提琴制造着美妙的晨光,跳动的节奏必然带动了同样跳动的心情!铜管和急促的节奏马上让你回到疆梦里面,那就是“黑骑士”,出卖了灵魂换取永生的鬼魅。Howard,用合唱、长号、小提琴急促地拉弓――弦乐拉动了希望,从黑暗中飘来了ENYA清美的声音。中国电影对于音乐的运用更具民族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内外兼并的风格使电影音乐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更为成熟,如影片《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弹奏琵琶曲《十面埋伏》以宣泄心中的愤慨;《血战台儿庄》中,一场大战后我方――老战士用树皮做了一个笛哨,并用它吹奏了一曲流行于山西、陕西一带的民间爱情歌曲《绣荷包》,用这首乐曲,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作为视听组合的综合艺术,它的一切表现手段,包括人物、影像造型、镜头运动、画面组合、光照和色彩以及音乐和音响,在创造主体高度的审美思维整合作用下,都能给受众带来直接的感官信息,造成对于某种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的“逼真幻觉”。其中音乐的审美作用不可或缺、不可忽视,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鉴赏主体,都应把握好影视音乐的自身特点和作用,因为影视艺术的创作既需要生动的把握现象,也需要准确地把握本质,而受众的鉴赏,既要有情绪的感染,也离不开意蕴的领悟,这将直接关系到一部电影作品的审美价值、审美效应。这也是影视艺术实现审美意蕴、达到一种超越现实,创造人的精神陶冶的审美境界。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学;流行音乐;科学引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41-1
当前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音乐课兴趣明显不高,而对流行音乐喜爱有加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与高度的重视。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后,为何学生仍抵挡不住流行歌曲的“诱惑”呢?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教学应该有选择地引入一些流行歌曲来进行辅助教学,以引领学生探索音乐艺术的新领域,使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升。
一、以流行音乐为新课导入,调动学生热情激发兴趣
流行歌曲以其大众化的特点受到了热捧,对此教师应让学生在接触与认识流行音乐中,学会鉴别与欣赏,让流行歌曲更好地融入与服务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导入,笔者选用学生熟悉或喜爱的流行歌曲来进行,这样学生欣赏的兴趣就自然提高了。例如欣赏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时,笔者导入的歌曲选用了台湾美少女S.H.E组合的歌曲《不想长大》。形象活泼清纯、歌声圆润甜美是S.H.E组合的最大亮点,广大青少年对此顶礼膜拜。《不想长大》第二部分的旋律很巧妙贴切地将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融合了进来,使得歌曲更显清新、热情与朝气。听到熟悉的旋律,同学们的情感也随着乐曲的旋律而跌宕起伏,有效地促进了欣赏课的教学活动。在这水到渠成之际,笔者再恰到好处地要求学生将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和S.H.E组合的歌曲《不想长大》进行比较,学生惊喜地发现它们的旋律竟是如此的相同。至此一种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和兴趣油然而生,欣赏课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距离拉到了最小,教学效果相当好。
二、强化音乐作品情感体验,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只有加强对其情感的体念,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喜爱并又充满美感的流行歌曲渗透到教材歌曲和欣赏乐曲的教学之中,并因此而产生强烈的“美感共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情感所产生的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对歌曲《月光》的教学,为了充分体现皎洁的月光、迷茫的月夜、幽静的旷野、朦胧的景物,笔者指导学生用轻柔、缓慢、连贯、舒畅的声音来演唱,还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更多的表现月亮的流行歌曲,如董文华的《十五的月亮》、李直的《月亮升起来》、杨钰莹的《月亮船》等。在直观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中,学生会情动于衷,体会到月夜歌曲的优美,感悟出歌曲丰富的情感。
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笔者找出有关歌颂母亲的流行音乐作品,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韩红的《天亮了》、张强的《烛光里的妈妈》、萧芳芳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这些歌曲都倾情歌颂了伟大的母亲们。尤其是韩红演唱的《天亮了》更能引发学生们的情感,更能触动学生们的灵魂,因为这首歌的背后有一个悲惨的故事。很多的学生在欣赏多媒体《天亮了》的过程中潸然泪下,之后,有的学生还结合自身实际谈了感受,学生对《母亲的恩情》的认识从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认识。
三、在比较中培养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民族音乐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会民歌风格的特点,在《民歌――流行音乐的根》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欣赏了具有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特点的《桂花开放贵人来》、具有东北鄂伦春族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等民歌特点的《额呼兰・德呼兰》、具有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特点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具有江浙平原民歌特点的《紫竹调》、具有江汉平原民歌特点的《洪湖渔歌》、具有蒙古族民歌特点的《辽阔的草原》等。在感受了这些不同民歌的不同演唱形式后,同学们加深了民歌是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曲“根”的认识与理解。尽管很多的民歌在演唱的方法、节奏和伴奏的形式上有很大的改变,酷似现代通俗歌曲,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仍是民歌的风格,一唱就能听出它是哪个民族或地区的民歌。通过教学,同学们懂得了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广阔的地域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流行音乐创作的源泉来自于民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
四、把握利用流行歌曲尺度,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影响
1.恰到好处地在音乐课堂中利用流行音乐。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都得到了民间的喜爱和认同。这些音乐应该是中学音乐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吸收音乐营养,获取音乐知识,提高鉴赏音乐能力。相反,如果流行歌曲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面就会狭窄,这有悖于中学音乐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非常不利。流行音乐只能作为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引领学生攀向更高的精神山峰,仰望更浩瀚的审美星空。
2.学生的兴趣点和“双基”教学两翼齐飞。教师要把握好利用流行歌曲尺度,不能毫无科学性地让流行歌曲成为音乐课堂的“座上宾”,致使音乐的“双基”教学被弱化了。尽管新课程标准对“双基”教学提出要淡化,但淡化不等于弱化,更不等于放弃或不要。中学音乐教学应使学生的兴趣点和“双基”教学两翼齐飞。只有这样,流行音乐进课堂才能发挥出其良好的作用。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流行歌曲;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曾遂今教授认为:“凡是音乐的内容吻合一定历史时期绝大多数群众的心理需求,曲调流畅简洁并富有民族特色,并易于被社会大众接受和广泛传播的音乐就是大众音乐(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内容一般表达人们的生活和爱情。正因为它平民化、世俗化的特点而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参与。作为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并且利用流行歌曲的积极影响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一、客观认识流行歌曲的影响
流行歌曲包括轻音乐、爵士乐、探戈舞曲、迪斯科舞曲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音域不宽,曲调顺口易于传唱,而且歌词多是来自生活,容易被听众接受。自从流行歌曲随着改革开放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对它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很多人认为流行歌曲单调粗俗,其实我们要认识到流行歌曲不止是内容单调、粗俗低下的音乐,流行歌曲也有充满正能量的励志内容,也有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片面地看待流行歌曲,是对流行歌曲的误解。流行音乐与正统的音乐相比,更能掀起人们的热情,之所以存在并达到深广的影响力一定有它的原因和理由。
不可否认,一些流行歌曲确实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诱发早恋,导致消沉思想,污染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对民族音乐的保护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流行歌曲被赋予的偶像魅力正在学生群体里扎根,俨然是“音乐”的代名词,很多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甚至一些学生成为了“中华小曲库”。可见学生对于流行歌曲的喜爱远远超过了教材中的歌曲,对于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应以疏导为主,顺应学生的喜好,主动去认识流行歌曲,熟悉它,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从而爱上音乐课。
二、精心挑选合适的流行歌曲辅助教学
随着时展,教材所列歌曲难免落后于时代文明的步伐,难以满足学生活跃的文化需求,在教学中融入流行歌曲元素,可有效吸引学生注意,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而流行歌曲内容良莠不齐,对于作品中的不健康内容,还需要教师代替学生甄选。尽管教师从角的甄选有可能与儿童的真实喜好产生偏差,但对提高学生流行音乐鉴赏能力有较大帮助,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也使音乐的教育功能发挥得到更大施展空间,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内容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给学生听,不限于中文歌曲,也可以选择英文歌曲。比如,《兔子舞》,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跟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使学生沉浸在欢乐的音乐世界中。
其次,流行音乐让音乐教学更加丰富。教师在教学作品的选择上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可以选择音频或者Flash作品,还可以选择音乐会演唱会的DVD等,只要符合学生喜好且内容健康的作品,都可用于教学元素;甚至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身偶像的音乐作品。教师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问题介绍教材未涉及的音乐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为了学生学习欣赏古典音乐《天鹅湖》,可以给学生播放以《天鹅湖序曲》为主旋律的Remember,借助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启发其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从而拉近学生与古典歌曲的心理距离。
再次,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本身就是非常精美的诗歌或者散文。所以,教师可以趁机对歌词进行有观点、有深度的分析,对比一些媚俗低下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分析鉴别,使学生养成自己欣赏音乐的个性。事实上,有选择地将流行歌曲引进课堂,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也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提高了音乐素养,懂得有选择地学习演唱流行歌曲。“欣赏流行歌曲是运用形象思维理解音乐的初级阶段,流行歌曲可以唤起小学生的感性经验,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这些感性经验和思维能力的积累和整合又可以迁移到高雅音乐的欣赏中,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同时,流行歌曲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生活中享受音乐乐趣。
综上所述,流行歌曲是时展的产物,它也可以是一本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生动的教科书,作为教师不要一概否定流行歌曲,而是把经典和流行结合起来运用到教学中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