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范文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选择 边际产业
一、我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现状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历史机遇,我企业也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2010年我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我对外直接不断创历史新高。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中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我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数据如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29.5亿美元,占29.7%;金融业45.9亿美元,占18.7%;采矿业405.8亿美元,占16.5%;批发和零售业357亿美元,占14.5%,主要为贸易类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6.3亿美元,占6,8%;制造业135.9亿美元,占5.5%;房地产业53.4亿美元,占2.2%;建筑业34.1亿美元,占1.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8.7亿美元,1.2%。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格局,但是结构性差异较大,其实际也大致反映了我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过分偏重于初级产品产业、传统服务业,对日益成为际经济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所占比重严重偏少,海外投资的产业层次太低;偏重于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收益的劳动密集型初级加工制造业投资,忽视了对内产业的辐射作用;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尽管服务业投资比重较大,但是主要是贸易型投资项目等。近年来,我企业也加大了对海外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投资,但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仍旧较小,不利于我企业提高际竞争力,也不利于我内的产业发展、升级。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理论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一般被看作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奠基之作。该理论认为发达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性产业际上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因此发达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将劳动密集性产业向发展中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达家在完善本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通过进口来满足此类产业产品的需求,实现际经济秩序的调整。1978年,日本学者小岛清根据日本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其理论核心是FDI应从本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向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尚未显现且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家进行投资,小岛清据此提出了若干理论推论,如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
美学者刘易斯威尔斯(1983)则是基于发展中家FDI现象进行研究,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家劳动密集性产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相对竞争优势,进而得出结论该发展中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英学者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针对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家FDI加速增长现象,提出技术创新升级理论。随着技术积累和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家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步从资源依赖型等传统领域向高科技领域发展,其对应的是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上述理论立足于不同时期、不同家FDI产业选择的实践基础上,说明了任何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都必须立足于本产业发展的现实,这对我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营运效率,促进本内产业结构优化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三、我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策略
资源业仍将是我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技术创新升级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布局和地区布局是和一特定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并随的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发展中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首先应是资源业。我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极其有限,再加上中快速成长,对能源、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的需求缺口必将进一步加大,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家和地区的资源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为我所用,互补发展。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也有利于摆脱我进口所带来的供需价格、汇率等风险,获得稳定的自然资源供应。
劳动密集性产业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是我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一应该将已经或者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直接对外直接投资向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家转移。目前,在我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等诸多不利的际经济环境背景下,中企业通过对外直接办厂的方式,可以把一些在内劳动相对密集和核心技术相对成熟、具备一定际竞争力的产业跨经营。把一些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比较优势相对其他家已经或者即将丧失的产业,转移到际分工处于更低梯度的发展中家,把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留在内,在有效绕开贸易壁垒、转移过剩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范文2
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是在各国(地区)统计数据基础上,参考其他有关信息资料进行综合调整撰写而成的,具有相当高的国际权威性。每年报告正式出版之际,贸发会议同一时间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举行首发式,向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和新闻记者介绍上一年度全球直接投资的情况并分析当前和未来的趋势。今年《世界投资报告》的主题是“转向服务业”。报告在分析2003年外资流动特点以及2004年发展趋势的同时,以超过一半的篇幅分析了全球及各国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特点和趋势。为了使读者了解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最新状况和发展态势,本刊将《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要点摘发如下,以飨读者。
200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下跌至5600亿美元,这是外国直接投资连续第三年呈下滑态势。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减少仍然是造成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下滑的原因:2003年发达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3670亿美元,比2002年减少了25%。从全球范围看,111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所增长,82个国家的流入量相对减少。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减少了53%,跌至300亿美元,尤为引人瞩目,这也是美国近12年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少的一年。流入中东欧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呈疲软态势,由原先的310亿美元减少至210亿美元。只有发展中国家群体出现了复苏,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了9%,总计达到1720亿美元。在该群体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非洲和亚太地区出现增长,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则持续下跌。50个最不发达国家(LDCs)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仍然很少,只有70亿美元。
发达国家:喜忧参半
发达国家2003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状况喜忧参半:其中,10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所增加,16个国家的流入量有所减少。从整体来看,发达国家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下降了25%,跌至3670亿美元。从外国直接投资的构成来看(外国直接投资是由公司内借贷、股权和再投资回报共同构成),发达国家的公司内借贷直线下跌,而股权流量也有所下滑,只是降幅相对较小。然而,由于利润率的提高,发达国家的再投资收入却有所增长。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是造成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减少的一个不利因素。发达国家跨国并购交易的数目和价值连续三年呈下滑趋势。由于美国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额由630亿美元下降到300亿美元,跌幅超过一半,因此它的排名落在了卢森堡(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在当地周转的缘故)、中国和法国的后面。欧盟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下降了21%,为2950亿美元。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却增长了4%,达到5700亿美元,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所增加,其增长幅度近三分之一,达到了1520亿美元。美国再度成为对外直接投资最大的来源国,其后依次是卢森堡(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在当地周转的缘故)、法国和英国。尽管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增加,但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却有所减少,二者相抵形成了1220亿美元的净负差,这也是美国有史以来数额最高的投资赤字。
从2004年起,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前景依然看好。发达国家2004年上半年宣布的公司并购交易数量有所攀升,从而预示下半年的局面较为有利。据贸发会议对跨国公司和选址专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与西欧地区相比,北美和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前景更为乐观。
亚太地区:止跌回升
2003年,流入亚太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止跌回升,涨幅为14%,达到1070亿美元。本地区主要经济体的国内经济迅猛增长、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以及鼓励跨区域投资和有利于跨国公司扩大生产网络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是推动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涌入亚太地区的原因。SARS的爆发对该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微乎其微。从整体来看,亚太地区34个经济体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增加,21个经济体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减少。
在亚太地区内,流入不同次区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颇不均衡。总体而言,流入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地区(2003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720亿美元)和服务行业。如果不考虑卢森堡这个特例,中国是2003年全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为535.05亿美元。流入东南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上升了27%,达到190亿美元。尽管南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了34%,但只有60亿美元。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45亿美元上升到61亿美元,而流入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则从36亿美元上升到了41亿美元。尽管流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了明显增长,但流入太平洋诸岛屿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仍然较少,仅为2亿美元。
1995年,亚太地区服务行业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存量占流入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总存量的43%,2002年这一比例增加到50%,而制造业则下降至44%。初级品行业,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对外国直接投资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中国的制造业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最多,此外,无论是从绝对值的角度,还是从相对值的角度来看,其他经济体的服务行业所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例均有所增长。对于新兴的工业经济体和东盟次区域来说更是如此。诸如《东盟服务业框架协议》这样的区域合作协议为外国直接投资向服务行业的流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国家政策方面,亚太地区的各个国家继续放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同主要的投资伙伴缔结了双边投资条约(BITs)和避免双重征税条约(DTTs)。这些国家还借助2003年缔结的若干项自由贸易协定(FTAs),以及与投资成员达成的其他经济安排改善了彼此间的合作关系。
亚太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潜力依然很大:据贸发会议对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国公司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五分之三的受调查公司预测,未来两年内流入亚太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将会有所增长。尤其是中国、印度和泰国,它们的前景非常光明。但是西亚地区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有13%的受访者预测,流入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将有所下降。
非洲地区:呈现转机
2003年流入非洲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28%,达到150亿美元,但是仍然低于2001年高峰期的200亿美元。2003年,非洲地区有36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所增加,17个国家的流入量有所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投资和跨国并购活动(其中包括以私有化方式实现的并购)的再次兴起是非洲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复苏的原因。摩洛哥是非洲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从总体上看,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如安哥拉、乍得、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和南非)仍然是外国直接投资首选的目的国,不过许多较小的国家也分享到了外国直接投资复苏所带来的惠泽。服务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电信、电力和零售贸易领域。例如,流入南非电信业和信息技术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采矿和采掘业。
鉴于非洲地区所蕴藏的自然资源潜力,蓬勃发展的全球商品市场,以及投资者对非洲地区所持观念的转变,非洲地区2004年以及未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景比较光明。但是,2004年接受贸发会议调查的著名跨国公司却认为,与其他地区相比,非洲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景仍然不容乐观:五分之一的受调查公司认为,未来两年内非洲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会有所增长,三分之二的受调查对象认为非洲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保持不变。
规章制度的持续改善有助于非洲国家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2003年,一些非洲国家进一步放宽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制度,还有一些国家重新恢复了私有化方案。部分国家要么已经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要么是在相关谈判中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2004年加速落实AGOA法案》,美国把《促进非洲增长和机会法案》(AGOA)延长到了2015年,此举有助于扩大非洲地区的国际生产。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再度下滑
流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2003年的下降幅度达3%,跌至500亿美元。这是自1995年以来该地区接受的年均外国直接投资额最少的一年。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40个经济体中,19个经济体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下降。尤其是巴西和墨西哥,它们是本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由于私有化进程势头减缓、欧盟经济复苏疲软(除美国以外,它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地),以及阿根廷金融危机后本地区的一些国家出现经济衰退或增速减缓,因此外国直接投资下滑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造成了沉重打击。由于墨西哥的加工出口行业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所有下降,因此外界担心墨西哥可能正在失去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一些规模略小的经济体,如智利和委内瑞拉在2003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增长,智利弥补了上一年所遭受的损失。综上所述,该地区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重又回到了最近一次外国直接投资蓬勃发展前的水平。2003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至110亿美元。
由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望回升,因此人们乐观地认为,该地区未来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将逐步恢复。实际上,根据贸发会议对跨国公司所做的调查,大部分公司总裁均认为,该地区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将逐步增加。一部分国家还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进一步放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体制和精简投资审批程序上。
中东欧地区:急剧下滑
中东欧地区2003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骤然下跌,由原先的310亿美元下降到了210亿美元,这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流入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它们是本地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两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减少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看,中东欧地区有10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所增加,9个国家的流入量相对减少。俄罗斯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也由35亿美元下降到了10亿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东欧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则由50亿美元上升至70亿美元,其中俄罗斯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就占到了五分之三。2002年中东欧地区规模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中,俄罗斯公司在排名前五位的公司中占据了四个席位。俄罗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力求在扩大后的欧盟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且控制它们的全球价值链。其他中东欧国家的跨国公司则把投资重点放在了低收入的中东欧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身上,它们希望藉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8个新近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非但没有从欧盟老成员国那里吸引到多少外国直接投资,相反,它们实际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已由2002年的230亿美元骤跌到2003年的110亿美元。一些欧盟新成员国为了提高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甚至采取措施将公司税降低到与爱尔兰等地区旗鼓相当的水平。欧盟新成员不但拥有低劳动力成本、低公司税率,以及可以享受欧盟补贴的综合优势,而且还具备了有利的投资环境、较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以及自由进入其他欧盟市场的便利条件,因此,欧盟新成员成为了吸引欧盟国家以及第三方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理想目的地。
有鉴于此,中东欧地区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具有光明的前景也就不足为怪了,接受贸发会议调查的著名跨国公司和选址专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受访者预计,中东欧地区2004-2005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将有所上涨,这个比例在接受调查的所有地区中名列榜首。据调查结果显示,投资促进机构(IPAs)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它们将主要通过更为有的放矢的工作,以及进一步放宽外国直接投资政策来提高东道国的吸引力。
FDI:充满希望的未来
报告指出,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希望。虽然2003年的跨国并购交易额仅为2970亿美元,并依然保持低迷状态,但跨国并购已经开始回升。2004年上半年的跨国并购交易额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3%。在这一势头以及其他因素(如主要母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幅度较高,公司盈利改善,股票价值上扬)的共同推动下,2004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开始复苏。再投资回报、股权和公司内的借贷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利润率较高的再投资回报在2003年已经恢复增长,并创下新的记录。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其他组成部分―――股权和公司内借贷在2004年也有望上扬。
同以往一样,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推动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量重新恢复增长。
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正在做出自己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还不到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6%,在90年代的后五年,这一比例增加至11%左右,但是在2002-2003年期间,这一比例又回落到7%(年平均流量达46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约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十分之一,该存量在2003年增长了8%,达到8590亿美元。按照对外直接投资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例来衡量,某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例如,与美国(7%)、德国(4%)和日本(3%)相比,新加坡 (2001-2003年)为36%、智利为7%,马来西亚为5%。随着经济复苏逐渐趋于稳定,这些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可望恢复增长。
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所增长,但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0%以上。事实上,荷兰、瑞典、瑞士和英国等对外直接投资额较高的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正显得越来越突出。《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首次采用了贸发会议对外直接投资业绩指数,此项指标排名显示,各个国家在这方面的表现迥然不同。按照该指数的排名―――以一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占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与其占全世界GDP的比例之比来衡量―――位居榜首的国家包括比利时和卢森堡(由于过转外国直接投资缘故)、巴拿马和新加坡。此外,荷兰、瑞典、瑞士和英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也名列前茅。
继续放宽外国直接投资体制有助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复苏。2003年,全世界有244项法律和法规的修订影响到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动,其中220项是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2003年,全世界达成了86项双边投资条约和60项避免双重征税条约,从而使这两类条约的总数分别达到2265项和2316项。然而,从每年新缔结的条约数量上看,双边投资条约自2002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而避免双重征税条约自2000年以来也在不断减少。
贸发会议2004年第一季度对全世界335家规模最大的跨国公司(含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 以及87位国际选址专家做了一次调查,受调查对象均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他们表示,亚太以及中东欧等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望上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外国直接投资会在亚洲的中国和印度以及中东欧的波兰出现大幅攀升之势。
整体复苏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都有乐观的发展前景。贸发会议为衡量一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而制定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业绩指数显示,诸如捷克共和国、中国香港和爱尔兰这样的经济体,即便是在外国直接投资衰退期仍然能够吸引到大量的投资。而日本、南非和泰国等经济体的情况则截然相反,把这些经济体在贸发会议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业绩指数上的排名,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潜力指数上的排名进行比较后发现,这些经济体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时并未发挥出它们的全部潜力。
跨国公司:向服务业发展
外国直接投资的复苏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生产的发展。目前,全世界至少有6.1万家跨国公司的90多万家国外分公司参与了国际生产活动,它们所代表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约为7万亿美元。当前的国际生产仍然相当集中。从数量上看,2002年全世界100家规模最大的跨国公司只是全球跨国公司总数的0.2%,但是这100家跨国公司的分公司的销售额却达到了所有跨国公司国外分公司销售总额的14%,这100家公司的资产占全球所有跨国公司总资产的12%,雇员人数占全球所有跨国公司雇员总数的13%。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停滞之后,2002年,这些跨国公司在资产、销售额和雇员人数方面均恢复了增长。
接受贸发会议调查的著名跨国公司和选址专家认为,某些服务行业,如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机动车辆和机床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景更为光明。范围广泛的公司职能外迁乃大势所趋。预计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仍将以“绿地投资”为主,在发达国家则以跨国并购为主。而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投资促进机构将继续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展开竞争,并以激励措施和目标锁定作为关键性的投资促进工具。
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正在向服务业方向转变。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服务业部门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四分之一;1990年这一比例还不到50%;而2002年则上升至60%,估计为4万亿美元。在同一时期,初级部门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比例由9%下降到6%,而制造业的降幅更大,由42%降至34%。
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构成也在发生变化。直到最近,它还主要集中在贸易和金融两个领域,两者2002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全球服务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存量的47%,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中占35%(1990年分别为65%和59%)。然而,诸如供电、供水、电信和企业活动(包括IT带动的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例如,从1990年到2002年,发电和电力配送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值增长了14倍;电信、仓储和运输行业增长了16倍;企业服务增长了9倍。
从平均值来看,2001-2002年,服务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占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额的三分之二,大约为5000亿美元。此外,由于母国和东道国的服务部门在跨国经营方面落后于制造业,因此它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上仍然大有可为。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范文3
[关键词]服务业;FDI;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108-02
2004年9月22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了《2004年度世界投资报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4),提出当前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转向服务业。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出版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称,2011年进入中国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首次超过了制造业,然而服务业FDI在服务业的投资结构亟待提高,像房地产、贸易和商业服务类行业一直是吸引外资的重要行业,金融、保险、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所占比重却很小。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励服务业FDI在我国产生促进作用,同时减少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使得服务领域的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立足于此,力图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1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国外研究成果
目前因为服务业的相关统计资料不健全,所以具体到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文献虽有一定发展但数量相对较少。
从服务业FDI的国外研究来看,有两个基本理论构成了相关研究的基础:首先,比较典型的有巴克利和卡森(PJBuekley,MCCasson,1976,1985)的“内部化”理论,他们在原有的内部化理论的基础上,说明服务企业也有内部化中间市场的优势。卡森(1982)强调,服务消费中卖者的不确定性是市场不完善的来源之一,将会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从而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一种必要。其次,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集大成者,邓宁(Dunning。1988)在服务业FDI方面的论述更加系统、完善。他关于服务业FDI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OIL)理论,他认为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相互作用加之服务和服务业的特性使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成为服务业企业的必然选择。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范文4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 战略选择
一、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小岛清,1977)。投资国应选择在东道国具有相对优势地位的产业部门(但对于投资国来说,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产业部门)进行直接投资,而在本国国内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有利于本国的产业结构优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保持迅猛增长的势头,增速居世界第一位。从日本海外投资现状看,无不处处显示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由于日本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经济方面的情况和我国目前具有相似之处,即存在着期望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正在进行的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发挥推动作用的客观要求。所以,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产品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弗农(R.C.Vem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弗农将产品周期从该产品进入市场时起划分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假定世界有三类国家,一是新产品的发明国,通常为发达国家;二是发达程度略低的国家,通常为较发达国家;三是落后国家,通常为发展中国家。费农认为,新产品随其产生、成熟到标准化将在这三类国家间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是:在母国生产并出口——转移到较发达国家投资生产,母国减少生产和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生产,母国停止生产,改为从海外进口。
虽然产品周期理论并没有直接讲述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但实际上,该理论通过分析产品在不同阶段其生产在不同类型国家之间转移的情况,间接提出了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根据其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选择不同投资产业的思想。
(三)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比较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威尔斯,1986)。威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1)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正是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2)“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由于普遍存在的外汇短缺和收支逆差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都采取了各种限制进口和鼓励进口替代的措施,这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积极探寻用本地投入来替代特殊进口原材料的技术。一旦拥有了这类技术,它们就可以将之推广到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在东道国拥有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3)拥有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优势。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
(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坎特韦尔和托兰惕诺主要从技术累积论出发,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二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坎特维尔等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征。在地理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的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基础上,为获取更先进复杂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马亚明,2001)。在产业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技术能力也得到迅速提高。在对外投资方面,它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产品,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解释了19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结构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流动的轨迹,对于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投资来加强技术创新与积累,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和加强国际竞争力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现状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3年6月底,中国累计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近150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领域已从过去以贸易领域为主逐步拓宽到资源开发、工业生产、农业、旅游等行业在内的更广泛的产业领域。2003年,采矿业、工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继续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集聚的领域,占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2.6%。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在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资源开发投资占51%(采矿业48%。
农林牧渔业3%),制造业投资占21%,两项合计占72%,其他方面投资仅占28%(批发和零售业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交通运输仓储业3%,建设业1%,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1%)。
在资源开发方面,渔业、林业和矿业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一些资源的短缺不仅约束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我国一些企业的快速成长。因此,为了突破经营资源的约束,不少企业纷纷投资于资源开发业。以首钢集团在秘鲁的铁矿项目等为代表的资源类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资源短缺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初级加工制造业是生产性海外投资中另一个较为集中的部门,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技术相对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市场需求能力。
2.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比重较低。由于发达国家为保持其技术优势,总是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其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和扩散。因而,通过技术贸易渠道和引进外资途径都难以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为了获取和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新产品设计和先进的管理知识等,我国部分企业往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以设立合营企业或兼并与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投资企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有所增加,但总体上讲,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高科技企业的比率仍然很低。
3.服务业项目中劳动密集型仍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比重很低。目前,传统的商业、运输和公用事业的国际直接投资在整个第三产业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大大下降,而银行、保险、电信、媒体业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大大上升,反观中国第三产业对外投资,基本上是低层次的贸易、旅游餐饮等传统三产项目。
4.从业范围出现了交叉进入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产业结构与投资主体所在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出现了“跨行业进入”的多样化趋势。具体表现在:(1)外贸公司不断扩大境外加工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在发展海外贸易分支机构的同时,向生产领域拓展,在泰国兴办橡胶厂等;(2)工业企业向贸易业和其他行业领域扩展,如首钢集团除在海外兴办钢厂之外,还进入了航运、海产、服装等多个不同的行业领域;(3)以劳务输出、承包工程为主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正逐步向纺织、轻工和电子等行业延伸。这种交叉投资的多角化方式,符合跨国企业的一般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相对忽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制造业的投资,忽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投资,而忽视对国内连锁效应强的产业投资,结果导致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的断档与分割,致使对外投资风险加大,总体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战略选择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应主要加大以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一)资源开发业仍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项主要任务
资源开发业仍将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在产业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由于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因此,资源开发业应是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点;二是符合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规律。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重点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国际经验表明,资源开发业是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重点投资行业,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从我国国情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在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资源开发投资占51%,这符合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规律;三是有助于缓解资源缺乏这一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我国资源缺乏而进行资源开发型的跨国经营可以缓解我国资源不足的矛盾,相对提高了我国资源拥有量。我国已积极发展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资源较丰富国家的直接投资,例如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与澳大利亚合资开采恰那铁矿,每年可运回近千万吨国内短缺的优质矿石。我国应通过对外投资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不仅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二)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应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
根据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可以将一些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在国内已失去比较优势,但相对于其他国家仍处于相对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梯的国家,这将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50余年的建设,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虽然我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根据小规模技术理论,目前,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所以,这些行业也应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适时地转移国内过时或过剩的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国际转换、为国内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延长国内比较劣势产业的经济寿命、增加利润、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三)服务业将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
196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2001年,服务业占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72%,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2%。与此同时,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如1997年,服务业FDI流入量占世界FDI总流量比例为47.7%,1999年达到50.3%,2001年则上升到63.3%。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在这种国际趋势下抓住向服务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契机,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从现状分析,虽然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例如在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远洋运输服务、人造卫星发射服务,以及旅游服务方面。2003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合计171.49亿美元,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总数达52.5万人。在旅游业方面,2003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为174.06亿美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由此可见,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领域,它们应作为是我国现阶段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
(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学习型投资
198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部门。由于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不可能盲目地要求高技术产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应将其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一方面,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来加强技术创新与积累,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和加强国际竞争力。这一结论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流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因此,我国非常有必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学习型投资,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这将给我国带来两大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绕过一些壁垒更直接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经验,跟踪世界动态,向国内进行传输和扩散,充分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推进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二是可以形成对母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直接牵引,即从国际生产的需求或供给方面,推动母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通过在世界技术创新密集区建立研发机构是取得新技术和提高本国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和德国建立了以研发和技术转让为主要目的的海外企业,并在美国洛杉矶、硅谷,法国里昂,荷兰阿姆斯特丹及加拿大蒙特利尔设立了6个产品设计分部,通过境外产品开发来推动国内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二是跨国并购高科技企业。通过直接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可以快速的获得其技术,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日]小岛清,1977:《对外直接投资论》,日本钻石出版社。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范文5
关键词:服务业;FDI;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155-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十分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目前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1年的43.1%,①服务业利用FDI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最近几年,中国服务业利用FDI占引进FDI总额的比例稳定在40%左右,大有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产业的趋势。然而,服务业在吸收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不利于进行产业升级。
一、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整体现状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利用外资可以为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其他国家在中国服务业的直接投资显著增多。据统计,截至2010年,中国服务业累积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98 697个,占外商投资项目总数的28%;服务业累积外资合同金额8 615亿美元,占外资合同总额的35.9%。②外资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既有利于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又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当然,中国服务业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吸收利用外资比重还处于较低水平,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中国服务业利用FDI存在的问题
1.FDI法律制度不健全。相对而言,服务业比其他产业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往往在对外开放时存在更多的顾忌,因此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目前,中国并没有颁布专门针对服务业FDI的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只是在一些法规中体现。而且中国服务业引入外资更多地关注准入政策和条件,但对后续管理缺乏重视,导致出现垄断、不正当竞争等问题。
2.FDI产业布局不合理。一直以来,中国引进的外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尽管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稳步提升,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还处于较低水平。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流入中国服务业的FDI比例偏低。2002年全球服务业FDI存量已占FDI存量总额的60%,而同时期中国这一比例仅为34.8%[1],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一直低于第二产业(见下页图)。
3.FDI行业分布不合理。中国服务业FDI大多数流向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而流入金融业、计算机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比例较低。以2009年为例,中国服务业FDI实际利用额为385.3亿美元,分别有43.6%、14%和6.6%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合计接近2/3。③相比而言,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外商投资更多地投入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利用FDI行业分布不合理,影响了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FDI来源结构不合理。来自发达国家的FDI可以产生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东道国服务业的发展,但中国服务业FDI主要来源是亚洲国家和地区,这与地缘因素有关,毕竟它们距离中国更近,文化差异小,运输成本低。201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中80%以上来自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而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中国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较少。这种情况下,FDI溢出效应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利于吸收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与多渠道引资的国家政策相悖。
5.FDI区域布局不合理。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区域间分布极不合理,体现在外资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与该区域经济发达、服务业发展迅速、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有关,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吸引外资的巨大优势;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政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明显不足,这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政策很不相符[2]。
6.FDI引入方式不合理。中国服务业FDI以外商独资为主,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跨国并购等方式所占比重较低,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外商独资跨国企业对中国服务业投资时更倾向于“绿地投资”,不利于知识、技术溢出效应最大限度的发挥,毕竟它们会通过技术保密牢牢控制核心资源。另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也对中国服务业经济安全产生较大影响。
二、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提升对策
(一)政府层面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范文6
摘要:近年来,服务业正逐渐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随着中国服务业市场逐步开放,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以服务业和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为前提,分析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我国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利用外资情况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直接投资的发展相当迅速。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也逐渐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服务业FDI占世界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在90年代不足50%,2005年服务业跨国投资比重占2/3以上,当前则增加到70%以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服务贸易迅猛发展。1978年,第三产业占比为23.93%,而到2012年,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40%。相比1978年,第三产业上涨近20%左右,由此可见,中国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从开放数量上来看,在WTO开放的160多个服务业部门中,我国开放的部门已经超过三分之二,高于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中国正凭借着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市场优势等吸引大量的外商直接来中国投资,这让中国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热点地区。
同时,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总额和其所占比重在总体上仍然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11年,服务业利用FDI达到50.21%,已超过第二产业吸引外资的总额。所以,在国与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的的背景下,在全球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对我国服务业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对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
二.我国服务业中存在限制外商直接投资的问题
(一)我国服务业的开放程度较低,造成服务业成本高,效率低。
与第二产业相比,我国的服务业对外开放时间相对较晚,不仅开放程度低,而且很多行业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导致服务业成本高,效率低下,缺乏竞争。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物流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物流企业,由于手段和方式比较原始和单一,管理水平较低,导致其服务水平和效率也处在较低的状态。
(二)我国服务业的结构组成不科学,影响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对民营企业来说,存在行业准入,融资困难等问题,一些垄断企业进行非市场化操作等;另外,我国服务业存在开放晚、开放程度不高的问题,这阻碍了我国服务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新兴服务业比重过小,生产行业亟待发展是我国服务业的现状,虽然近年来这种状况有一定改善,软件等高科技行业、科研和卫生领域的发展迅速。金融、科研以及教育等吸引外资额也不断增长,但从整体来看,其所占比例还是偏低。
(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地域发展不平衡,相关制度不完善。
能源供应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一些偏远地区,能源更是匮乏;交通运输近年来虽然快速发展,政府也做了不懈的努力,但运输水平和能力还是不能满足生产和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很大缺陷,虽然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整体来说还是滞后的,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那些不合理的相关规定甚至会阻碍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不利于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有效的监督。
(四)我国劳动力素质水平较低,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近年来,虽然我国劳动力素质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但我国劳动力素质水平仍整体偏低,不利于服务业生产率的发展,并且大多数的服务行业技术性较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劳动力素质的发展满足不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不利于服务业水平的发展。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1.逐步扩大我国服务领域的开放范围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应该大量引入优质资金,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引导更多外资进入到服务业部门,发挥政策优势把外国直接投资引入到亟待又快又好发展的服务行业上来,进一步制定服务产业的发展顺序,促进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水平。
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
虽然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批发零售业、仓储服务和交通运输业等一些传统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高,而金融业、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和软件业等一些现代化性质的服务业比重还比较低,因此,必须进行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对于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代表未来服务业发展方向的重点行业,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优先重点发展。
3.加快基础设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增强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很大缺陷,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那些不合理的相关规定甚至会阻碍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不仅有利于服务业的规范发展,而且可以对外商直接投资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4.对人力资本加大投资,培育服务业高级专业人才
劳动力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服务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并且大多数的服务行业技术性较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大我国服务业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不仅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同时也会对我国引入外资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京.全球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相关的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5(1):47-49.
[2]刘兵权.基于母国视角的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理论探析[J].亚太经济,2006(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