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1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范围广泛, 应用范围广, 影响深远,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计算机课程在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操作技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部初中和地区相对发达的小学都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程,在内容层次上,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相差无几。这些学生进入校园后,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大部分人的观点是这样就不用再学习计算机的基本课程。

另外, 现在不少中职学校更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就相应的压缩,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在当前面临的困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主动采取行动,改革课程教学,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来,在学校的创新教育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方面的技巧。从而使计算机课程真正的融入到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来。

2 目前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有待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由于升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的核也基础知识和结构在不断更新, 而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落后于当前技术的发展。比如,常用的office 办公软件的版本已经更新到了2017 版,而《计算机基础》中讲述的还是以前的office2003 版本。但是安装在学生个人计算机的是最新版本的软件, 而且计算机实验室仍在运行旧版本,教学是以老版本为准,教学内容的滞后会对学生的热情造成打击。

2.2 师资力量不足、思想不统一

师资队伍的建设,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前景。目前中职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大多存在着师资总量不足,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引进困难了,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

2.3 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优化

目前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系统完整的传授知识, 但以综合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更受欢迎些, 希望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目前,教学理论是灌输知识为导向,这成为了当下教师的主要工作,而学生一直在被动地学习,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让本来鲜活的课堂成为了鸦雀无声的课堂。在教学中过度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的过程中, 不但打击主体学习积极性的主动性,而且抑制个性发展和专业才能培养。

3 中职学校面向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3.1 课程内容的优化

计算机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应当与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发展相一致,引导培养学生创新,倡导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综合创新能力。要注意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压缩到课程内容中的总知识量,使学生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并有时间阅读课外知识,让学生真正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课程体系中发展。

3.2 师资队伍的建没

教师新队伍的建设,必须在选拔机制、人才培养上多下功夫。在现有教师队伍的积极培训中,让教师尽快掌握新的教学方法,管理者应从政策和资金中适当支持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基于计算机的课程之上学生还应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工作量方面给予适当的减免,除了鼓励教师参加计算机领域的各种研讨会,更新他们的教师知识结构,鼓励教师经常参加创新和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研讨会, 学习一些新的创新和创业新思想。

3.3 教学模式地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多媒体为中心,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必须对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和改革, 教学模式需有利于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需有利于构建己有知识与探索未知知识相结合,需有利于传授方法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是运用较多的教学模式。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有不错的效果, 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创新潜能。

在新形势下,伴随着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许多全新的资源类型不断出现,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渐渐的兴起。近些年,一些电子产品的普及,影响了现在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发生了改变,它们更加热爱于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这些学习方式,相比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加的使学生有了自主权和拥有感。做好新教老学方式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为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不断探索。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课程;创新教育

一、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创新教育趋势

1.从关照美学到体验美学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变化,审美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提升人的“审美品位”。中小学美术课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美术鉴赏来实现的,通过引导学生对静态作品的观照、赏析,传授给学生审美知识。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程已经有所转变,注重体验性的感知,逐渐成为审美经验。通过学生以身体感官直接接触,感受各种艺术对象,增加学生的审美意识,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美g教育的核心理念。

2.从美感教育到创新教育

传统的美术课程主要是通过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现代美术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审美水平提升,而是将教育的重心从传统的美感教育转化为主动的创造性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的美感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标准,并能自主进行个性发挥,在原有的美术课程学习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生活到经验的审美教育序列,能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进程,对学生的美术教育效果也有显著影响。

二、中小学美术课程创新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学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现阶段的美术课程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应该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具备全面发展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感受到美,建立起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同时,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抓住教材和创新的结合点,既要将原有的教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要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只有教师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学生才能轻松自如地学习。

2.转变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

首先,美术课堂应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教师要认识到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放飞心灵、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用自己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走进学生世界,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通过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沟通,用言语鼓励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为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好的情感基础。最后,为了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获取较好的美术学习效果,感知美、欣赏美,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就需要发挥教学工具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让和谐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给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和自由的创作空间。

比如,美术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印象派美术作品时,由于印象派美术作品都有着浓浓的印象主义,看起来比较具有抽象特点,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音乐、画面的渲染下,让学生看到多彩多样的、奇妙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然后向学生提问:“这像不像大家睡着了梦里见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到生活中的画面,并试着让学生创作自己梦里的场景。尽管学生对印象派不能完全理解,也能让学生在欣赏他人美术作品的同时,进行自我想象、自我创作,在自由的空间中,发挥才气和灵气。

3.“创、玩、学”结合,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教师越来越重视开发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很多美术课程中也设置了很多实践课程。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正是爱玩的时候,初中生此时还没有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而美术课程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的艺术天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不尽相同,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为了激发这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多样性,教师就需要将“创、玩、学”完美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避免机械模仿给学生认知带来的不完整性。

比如,在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公园写生或者观察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下,亲身体验大自然鬼斧神工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这也是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关照美学到体验美学”的主要趋势。让学生在“创、玩、学”的快乐游戏中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只有每一位学生真正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根据创新原理、学习规律,结合学生实际,通过美术课程的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 PEP 小学英语教学 问题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84-01

一、新课改中PEP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发生了质的变化,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客观要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同时,小学英语大都采用PEP教材,这是加拿大国际集团编刊的,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中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为辅,注重学生爱国情操、合作能力乃至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课改后中的PEP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衔接不合理。在新课改背景下,更加注重“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英语课程衔接,注重一体化英语教学模式的应用,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地区课程衔接不合理,导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二是:课时较少,教学方法单一。部分学校没有根据新课改具体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实践课时较少,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在PEP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较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二、新课改中PEP小学英语教学创新途径

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课程衔接

在PEP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已有的教学理念,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全面、客观了解新课改下小学英语大纲要求,根据PEP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各方面已有水平,科学衔接课程,采用一体化英语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学生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2.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认知水平等,以PEP英语内容为切入点,优化课堂教材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充分利用其集“图片、文字、动画”等于一身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新课题知识留下初步印象。以“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6 Meet My Family”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之前学过的歌曲《Father and Mother》,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图片,回顾之前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巧妙导入新课题-“Meet My Family”,以简笔画家谱树(Family tree)、“全家福”照片为基点,促使学生对新课题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入手积极引导他们灵活应用已有的英语知识介绍自己的家人,借助“They are …and …This is my…She is …”这些句型引导他们展开话题,介绍自己家人过程中学习新的单词,有利于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比如,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在PEP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尤其是词汇教学,将词汇置身到某种特殊的情景中,调动学生的“眼、手、耳”等,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新的词汇。以“stick”为例,教师可以借助情景教学法,将胶水涂到纸上并贴到黑板上,解道“I can stick this piece of paper on the black-board.”,并拿着木棍说道“This stick is mine.”在这一真实情景,学生一下便知道“stick”这一单词的意思,有“粘贴、木棒”的意思,有利于他们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PEP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其面临的问题,通过不同途径优化创新英语教学,注重英语课程衔接,有效整合PEP英语教材,合理安排课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开展一系列PEP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莉莎.新课改中PEP小学英语教学面临挑战及创新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4,01:17.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4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95-1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仍有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的是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课程的内容面面俱到,有些基本上是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这样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一点,可是什么都不精、不深,甚至根本就没理解,没有体现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学以致用的特色。

(二)知识更新与实际应用的矛盾。众所周知,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知识点和新技术更新很快,相应教学内容也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变化而更新。

(三)教学与实践脱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靠书本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安排。目前多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偏少,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之比很难超过1:1,学生在课内实践操作的时间不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往往拿到一个案例时会显得束手无策。而社会对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思考性、记忆性”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理念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的理念,要从思想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全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强调以职业化的岗位需求来严格要求,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潜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职业化办公工作的能力,以便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取得领先。通过拓宽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升以职业化岗位办公为目的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使得学生们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培养,使他们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方法改革。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突出举一反三学习方法。1.教材的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教材内容符合高职院校的需求,着重强调教材的应用性、实用性,应尽可能选用目前比较先进的、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和较新的技术知识,并随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做不断的调整。教材编排要有新意,不拘一格,打破传统的编写顺序,以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及时介绍一些新的思想、理念以及处理方法和手段,要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状况,体现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变化性和先进性。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3.教学手段的改革。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者情绪上的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 具有许多优势: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如WINDOWS的文件操作、WORD文档的编辑和排版,EXCEL公式计算和图表建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升课堂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所提供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文化,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同时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套能主动适应社会、构筑和谐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更适应计算机教育发展的规律,这是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甘海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刍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6):210.

[2]谭炳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53.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5

群体创新空间于2014年由清华大学教授高云峰和信息通讯技术(ICT)教育专家高震合作提出,简称GIS或集思,是一个以松散群体参与创新活动为特征,提供想法到实现所需的材料、设备及设施,并具备社交功能的空间。旨在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培养海量具备出众能力的学习者和创新者。

科技社团是一种由学校或学生自发组织的,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前提,以拓展自身科技知识、锻炼科技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共同体。

基于群体创新空间概念下科技社团是未来学生科技社团的新型构架模式,该模式下的科技社团由学校科技中心统筹管理,主要由图书资料中心、网络开源资料中心、材料设备中心、课程研究中心、创意创想工作室等组成。架构图如下图所示。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吴建中在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说:“图书馆正在经历从提供阅览设施到营造学习环境的转型。过去,图书馆考虑更多的是怎么设置书架、书桌和咨询台,读者跟着图书馆员的要求走。进入数字化时代,读者的信息要求更加多样化了,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营造一个读者欢迎的复合型学习空间了。这几年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比较普及,最初的设想是将阅览室、电脑房和咖啡厅的功能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可以边交流边获取信息,从获取书刊到获取信息,现在又有图书馆对此作进一步延伸,即获取工具。这是最近几年在美国公共图书馆流行的服务方式,叫创客空间(Make space),它将工具也看作一种资源,让这些工具为读者的创意设计提供灵感。读者将各种工具带到图书馆进行交流、切磋,图书馆为社区创意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共交流平台。比如,有些图书馆将3D打印引进图书馆,让读者利用这一工具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

图书馆的悄悄变化给我们以启示。我们正走向一个以创造力定义的时代,大规模以创新为目的的空间将在未来出现,并且这些空间将会以集合交流形式存在,这也将成为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这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即为群体创新空间。

群体创新空间带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空间板块,而是各空间之间的相互补充交流。由此,基于群体创新空间概念下的科技社团构架也将发生相应变化,每个板块将成为相互间的资源库。

科技社团课程与STEM教育的融合

作为群体创新空间的载体,课程是将科学社团建设落地的重要实施途径。在群体创新空间概念下,如何构建科技社团课程是重点。此时,STEM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些许思路,STEM教育被称之为“元学科”,其教育过程不是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叠加,而是强调将原本分散的四门学科内容自然组合形成整体。来自昆士兰科技大学的Michael Berry认为,STEM教育中的四门学科在教学中必须紧密相连,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掌握概念和技能,并运用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6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联合体

1联合体提出的背景

培养未来创新人才问题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但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乏力、创新氛围淡薄、学段缺乏有效衔接、资源缺乏整合等”。 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应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创新中小学科技教育机制,构建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实施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具体而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1 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的需要

目前,各省市在部分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开设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班,邀请高校教授开设专门课程,开展课题研究,衔接高中与高校教育,但受到学制短、升学压力重和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等因素影响,其效果还待检验。基于校外教育的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为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1.2 多学段社会化系统育人的需要

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效系统工程,纵向需要小学、初高中和高校教育贯通、学生兴趣教育链的衔接和校际资源的共享等,横向需要校内外结合,多方教育与社会资源等的整合,以挖掘育人的最大潜力,形成系统育人丰富的物质与文化环境。

1.3 符合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理论是当前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其基本的内涵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教师、校长、专家和志愿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彼此间经常进行对话、沟通和交流,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兴趣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平等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符合学习共同体理论,能够引导学生、师生和学校之间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形成富有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

2联合体及其组织形式、运作机制

2.1 联合体的内涵界定

联合体是有共同育人愿景,办学特色相近的中小学校自愿结合,注重学生创新品质和兴趣特长培养的一种校际科技教育组织形式。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按创新人才成长的路径自主开展活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给予专业指导,区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发挥引领、协调、服务的职能。联合体具有“特色联盟、贯通学段、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多样发展”的特征,是联盟式、开放型、个性化、多样化、社会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2.2 组织框架

联合体一般由校长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教师辅导团队和学生兴趣与创新社团等组成。其中校长委员会是决策与管理机构;专家委员会是咨询与指导机构;教师辅导团队负责教科研和实践引领等;学生兴趣与创新团队自主开展科技兴趣和课题研究等活动。

(1)校长委员会由会员单位校长组成,具有决策、规划、实施、协调和管理等职能。设主席和执行主席,具体负责制定和修改章程,聘请专家委员会成员,规划科技教育项目发展与特色课程,协调校际和校内外资源共享,主持日常运作等。

(2)专家委员会由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专业机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决策咨询、协调资源、专业指导和课题辅导等。

(3)教师辅导团队由联合体学校科技指导教师组成,区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科技项目主管教师为组长。在联合体执行主席引领下,开展项目教研组活动,开发区域(校本)课程,设计策划和实施科普主题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等。

(4)学生兴趣与创新社团是区青少年科学院的团体成员,由跨学段科技兴趣特长生组成,是学生从低学段向高学段成长的“兴趣发展通道”和创新实践的平台。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主管理,开展科技兴趣小组和社团等活动。

2.3 运作机制

(1)校长团队的主导机制。在校长团队的主导下,改变以往学校间对学生的培养局限在本学段,中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很少,特长生的跨学段培养缺少衔接、对课程的思考和实践限于本校等“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多学段联合育人”。校长参与科技教育活动改变以往学校“被动响应”的状态,校长更关注科技教育,在校园创新文化的营造、师资力量的配备、设施设备的添置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校长的课程视野和领导力拓展了,“校长智慧”共享成为了现实。

(2)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引领机制。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犹如“火车头”带领联合体的发展,引领未来创新人才的成长。同时,通过校际联动深化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多样性,优势互补加强课外活动的社团化、兴趣化和丰富性,资源共享开发拓展型、研究型校本课程,示范举办各项主题系列科技兴趣活动。名校引领让各学段学校的办学思路更开宽了,育人思考更长远了。

(3)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机制。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结合区域实际,激发学校自主性,按照各学段学校的愿望“牵线搭桥”,构建联盟式、开放型、多样化、社会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学校通过加合体共享办学特色经验和成果,合力打造基于兴趣成长的跨学段教育链,构建未来创新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4)专家和基地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共享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专业人士的学识与智慧,共享丰富的社会科普教育基地资源,让科学家携手中小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建设项目特色基地学校,开发与共享科技项目特色资源,让科学家走进校园指导学校开发拓展型、研究型等课程的资料包,走进课堂介绍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等。

(5)教师辅导团队的教研机制。在校长委员会引领和专家委员会指导下,教师团队从项目发展理念与目标、活动内容与方式、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资源整合、课程开发、活动创新、团队研修、评价奖励和智慧共享等方面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一支骨干教师梯队。开展跨学段设计教育内容,在教学和活动的内容上形成一个大的序列,从而更切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更有层次的开展活动,提高教学和活动的质量。

(6)未来创新人才的兴趣发展机制。联合体以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以激励、促进发展为评价原则,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养成自已的兴趣爱好,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特长技能,形成一支兴趣特长生梯队。同时探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推进低学段向较高学段学校推荐兴趣特长生,形成可持续培养通道,建立科技特长生成长档案,开展个案跟踪研究。

3成效与展望

三年多来,组建的5所联合体受到了广大学校和学生的欢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各级领导的首肯。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联合体的蓬勃发展和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1 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成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的排头兵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二十四节气”为主线,融入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整合学科教育拓展课题研究的宝山青少年气象科技教育己形成品牌。以全国气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罗店中学为基地的10所校园无线数字气象台已组成观测网络,通过校园数字气象实验室开展活动。依托上海气象部门丰富的资源,建立了以宝山气象局为主要气象观测实践基地的集本市各区县城市气象、海洋气象、遥感卫星气象、天气预报等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连续多年举办“323”世界气象日和“5.12” 防灾减灾日等主题系列活动,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承办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前沿、高端和重点项目——2011上海中小学气象科技教学创新学术论坛,受到国家气象局领导和专家的肯定。联合体荣获华东地区“校外教育创新项目”一等奖。

3.2 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引领全市中小学无土栽培创新活动

联合体目前拥有技术先进的无土栽培实验室8间。近两年,组织开展20多项课题研究,其中在全国第25、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分别有两项获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连续承办了四届向长三角的上海市“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比,举办了“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比标准的研讨会,受到了各方好评。编写的《无土栽培资料包》获全国“科技活动馆进校园”成果评比一等奖等。

3.3 车辆模型创新联合体成为全国青少年车模运动的品牌

基地学校高境三中已成为全国车辆模型教育示范学校,校园集车模工作室、陈列室、室内竞技场、室外越野场和马路赛场等于一体,洋溢着浓郁的车模文化,成为面向国际的车辆模型训练比赛的场馆。承办上海市青少年车辆模型校园联赛和联合承办全国“好盈杯”顶级电动遥控房车竞赛等重大赛事。联合体还开设了车模主题网站,为广大青少年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与地平线(美国)模型公司合作研发适合青少年的模型产品,丰富车模运动项目,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欢迎。

然而,联合体要持续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我们将在组织框架上增加社区志愿者团队和家长委员会,进一步拓展联合育人的维度。在组织形式上突破区域局限,走出本区适度地与兄弟区县(兄弟省市)的有关学校建立一定程度的联合,使教育的视野更宽、力量更大、共享范围更广。在活动内容上拓展学科范围,如“宝山区中小学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朝生物和环境方向拓展,“宝山区中小学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朝地球与空间方向拓展等。在活动时空上构建网络实验室,如“宝山区中小学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建设实时观察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从普及和提高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从群体和个体两个方面积累案例,更深入地回答好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个至关重要而又难度极高的问题。

联合体源于创新人才培养,追求于人的终身发展。面向未来,我们相信宝山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有富于创新精神、拥有兴趣特长、勇于研究探索的未来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