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的主要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筹学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筹学的主要内容

运筹学的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运筹学;教学改革;管理专业

1.引言

运筹学一词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仍无统一且确切的定义[1]。一般认为运筹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其基本思想是“优化”,而优化无所不在,尤其是在经济管理中,因此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运筹学被列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2]。

运筹学引入我国后,在经济、军事、高教、管理等各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运筹学的定量分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特点,适合当今社会对高级管理决策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进行运筹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管理运筹学课程的特点

2.1 注重整体最优化[1]

运筹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系统(如经济系统、管理系统、生产系统等),从整体最优的观点出发,把组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以实现系统的所有指标的整体最优化。例如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最好、产品的产量最多、利润最大、成本最低、工期最短,或同时要求若干项指标均达到一定的满意程度等。对于一个企业的决策者来说,必须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协调企业内部个子系统的相关利益,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2.2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3-5]

运筹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众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通力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已经形成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结构体系及一系列分支的交叉性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学规划(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存贮论、排队论、决策论、对策论、图论与网络等,它综合应用了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方法。因此,运筹学是多学科、诸理论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2.3 模型方法的应用

无论运筹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其核心问题都是如何建立适当的模型(通常是数学模型)以解释运行系统的现象和预测系统未来的情况。学习运筹学要掌握的最重要技巧就是提高对运筹学数学模型的表达、运算和分析的能力。

3.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分支较多,每一分支都包括识别问题、建立模型及求解等环节,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线性代数、概率论、微积分及经济学等,更重要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运筹学的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2]。因此学习的过程难度较大,而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3.1 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建立数学模型是运筹学研究问题时的最基本手段,没有数学模型,“优化”无从谈起。因此要想学好运筹学,良好的数学功底是前提。然而管理专业学生的数学功底普遍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一说该课程与数学有关,学生普遍有了抵触情绪。若是授课时一味的进行理论推导及定理的证明,学生就会丧失学习运筹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放弃听讲。

3.2 教师重理论轻实践

运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管理专业的学生尤为如此。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现有的多数运筹学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是经过高度抽象后选取的,与企业管理中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在面对就业压力及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就不可能静下心来学习。

(2)由于教师对企业系统的实际运转情况不够了解,很难把企业中的实际案例拿到课堂上去讲授,多数情况下是照本宣科,这就使得教师对运筹学的理论部分讲得多,实际应用部分介绍的少,造成学生错误的认为运筹学就是数学,没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3.3 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板书教学,由于运筹学课程含有大量的图表,其手工计算过程相当复杂,全部依靠板书教学势必造成信息量太少,上课过程枯燥乏味,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知识的乐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得以广泛普及,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新趋势。然而实践证明,对于运筹学这门课程若全部应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课件制作的过于粗糙,没能与学生形成互动,幻灯片切换太快,学生来不及进行思考。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师在台上“照片宣科”,学生在台下伏案睡觉。这说明无论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还是现代的多媒体教学,都存在着一些弊端,需要加以改进。

3.4 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运筹学的分支较多,面面俱到的授课显然是不可取的。另外管理专业的学生有的是文科背景,有的是理科背景,学生层次良莠不齐。因此,如何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既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能使得后续课程不重复运筹学中的分支内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4.管理运筹学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

4.1 精选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

如何针对不同的专业及教材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准备的。由于管理专业的学生既有文科背景的,又有理科背景的,因此在理论教学时要适当增减。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数学功底相对较弱,因此要相应的减少理论推导及定理证明,只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运用及操作就足够了。道理很简单,我们不需要知道电脑是怎样工作的、运行机理是什么,只要知道怎样围绕着自己的工作需要去使用电脑就可以了。另外运筹学的内容较多,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取舍就变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有所了解,知道哪部分内容会在后续的课程中讲到,后续课程重点讲到的,运筹学中可以不讲,避免重复教学,集中精力讲授其它重点章节的内容。如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存储论部分就可以不讲,因为该部分内容会在《仓储管理》课程中重点介绍。

4.2 适当增加案例教学

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及案例,让学生们自己分析,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逐步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模型的求解过程和所得到的结果展开讨论,使学生们能真切的感受到运筹学的确是一门有用的课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案例教学要辅以软件的操作及运用,因为多数情况下针对案例所建立的模型都较为复杂,手工求解比较繁琐,因此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又不能使学生陷入繁琐的计算当中去。目前,常用的运筹学软件主要有Lingo/Lindo、Matlab及Excel规划求解软件等,其中Lingo软件编程计算较为简单,易于上手,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4.3 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辅助教学的意思是仍以板书教学为主,而已多媒体教学为辅,两者做到优势互补、有机结合。那什么时候用板书、什么时候用多媒体呢?本人认为,在讲授每一章的基本算法时,最好通过板书教学的方式,这样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跟住教师的讲解思路,又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来帮助其消化吸收。如在讲解单纯形法的基本原理时一定要用板书教学,而之后的大M法、两阶段法以及改进单纯形法等都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另外,在介绍案例时一定要用多媒体技术,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保证充足的信息量。

5.结论

为了使运筹学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和实际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破旧立新、与时俱进。本文总结了运筹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给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也是本人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同行及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这种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运权.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广民.研教相融推进运筹学教学改革[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29(6):62-64.

[3]冯丹.《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0(21):72-73.

[4]任俊峰.关于改进运筹学教学的一些思考[J].科技信息,2010(10):366-367.

运筹学的主要内容范文2

【关键词】管理运筹学;物流管理;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Keywords】managementoperationsresearch;logisticsmanagement;cultivationofinnovativeability;the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2-0126-03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经济发展逐年提升必然带来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这就使得物流人才供不应求。随着我国物流业规模扩张迅速发展,物流教育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200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以来,在短短的10年内,物流本科专业从无到有,从单个本科目录外专业发展为包含3个专业多个方向的一类目录专业,初步形成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的专业建设体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权威性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总计为475个,比2008年的292个,有大幅度提高,提高62.7%左右[1]。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院校便承担了培养物流人才的重任。此外,为了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向社会输送为企业设计物流规划、解决物流方案的高级物流创业型人才,山东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立足“发展学科交叉,强化实践应用”,集中力量对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传统《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特点

传统的《管理运筹学》包括线性规划、单纯形法、对偶规划、灵敏度分析、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图与网络分析等知识模块,教师往往在定理的一般推导与论证花费大量精力,教授过程中对题目算法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利用《管理运筹学》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去解决实际物流问题[2]。

3《管理运筹学》课程教改思路

为了改进教学环节,发现教学过程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山东管理学院教师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对2015级物流管理两个本科班的学生发放调研问卷。此次发放问卷77份,回收有效问卷77份。通过对问卷的整理汇总,有43.7%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流于形式,大多数时间在背公式、解题、算题;超过57.6%的学生认为自己数学底子薄弱,而教师授课较快,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47.8%的学生遇到问题习惯等待教师讲解,而不是自发去寻求答案。31.2%的学生认为《管理运筹学》很枯燥,不理解学习这门课程对今后有什么帮助。

针对问卷汇总出的教、學困境,山东管理学院结合创新驱动发展精神,总结出要将《管理运筹学》的基本理论与思想作为物流管理的工具与手段这一教改新思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传统的《管理运筹学》课程与《物流学》交叉发展、相互融合,针对文理兼收的学生特点,安排了48个课时。其中理论课32个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线性规划、运输和指派问题、网络计划、存储论、车辆配载、排队论、物流决策等,要求学生掌握运筹学的基本理论、算法和思想,针对实际问题进行优化建模,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实训课16个课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和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

4教改实例说明

论文用案例说明《管理运筹学》在教授运输问题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1导入案例教学,摒弃制式化教学内容

利用案例教学环节增强《管理运筹学》的教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為了解决教学主体能动性不足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融入课程活动,使师生交互作用不断提升,教师需要导入情景化的教学案例。课程与教学不再是社会对教师与学生施加控制的手段,而是学生追寻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过程[4]。例如在产销不平衡的转运运输问题中,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设置合理的虚拟生产量或销售量,建立新的产销平衡数学模型。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立足企业成本,解决物资的调运问题。因此教师导入如下案例:

济南某乳业生产公司,其生产线分别位于商河县和平阴县,其生产量分别是7500箱和5800箱。在每条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都可以被运送到公司在济阳县或者长清区的仓库中,每家仓库的集货分拨能力分别是7000箱。公司把这些地区仓库中的商品发给在市中区、历下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和章丘市的六家零售商。零售商的订货量分别是2200箱、2500箱、1800箱、1500箱、2000箱和1600箱。单位运输费用如表1、表2所示。那么应该如何组织调运,使得企业运输成本最低的前提下,满足各零售商的需求。

4.2成立方案设计小组,提高教学主体创造性

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建讨论小组。面对实际转运运输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背景,层层剖析各方约束条件。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减轻用运筹学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障碍,着重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概念模型图,如图1所示。

引导学生在应用所学理论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理解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形成理论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采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应用创新能力。如在求解转运运输问题时,假设从i地到j地的运输量为xij,目标函数为运输总成本最小,建立的数学模型如下。

此外,调动各小组利用5分钟的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对本组的数学模型进行讲解,讲解这一过程计入平时成绩。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4.3强化实训操作,利用软件求解数学模型

对于上述转运问题的数学模型,可以利用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或单纯形法来求解,但此运输问题变量个数较多,这时更好的方法是利用求解软件来求解。常用来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软件有Lindo、Lingo、Matlab等,但利用它们来求解需要花大量时间来铺垫[5]。当变量个数不是太多时,可以利用Excel软件的规划求解功能,求出最优的运输调运方案,将学生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问题本身的思考上。其计算公式和Excel规划求解参数如图2所示。

转运运输问题的Excel规划求解参数如下:

①设置目标:$K$17,求最小值。

②通过更改可变单元格:$C$11:$J$14。

③遵守约束:$C$11:$J$14=整数;$C$11:$J$14>=0;$C$13:$D$14=0;$C$15:$D$15<=7000;$C$15:$D$15=$K$13:$K$14;$E$11:$J$12=0;$E$15:$J$15=$E$7:$J$7;$K$11:$K$12<=$K$3:$K$4。

④选择求解方法:单纯线性规划。

4.4考核内容向综合化转变,学习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核并重

传统的《管理运筹学》考核偏重期末考核,教师和学生一味追求结果的正确性,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和思考。一方面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程度,不能很好地反馈教师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不能真实地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应把以期末试卷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向与过程性综合考核并重转变。例如: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过程性考核包括小组案例20%,平时作业15%,实训操作成绩15%。

5结语

运筹学的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运筹学;应急物流;选址―定位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ecause the efficient of emergency logistics can reduce the harms caused by emergency, it has caused wide public concerns among theorist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hinese emergency logistics study from many aspects: basic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and the related models on the base reviewing the liberations in recent years, also it indicated that the modeling sense in operation research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emergency logistics.

Key words: operation research; emergency logistics; location-routing

近年来,我国各地突发事件频发,其中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占比非常高,如2010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2014年7月云南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2013年3月墨竹工卡县发生山体滑坡灾害、2013年7月甘肃岷县漳县发生6.6级地震灾害、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灾害、2015年9月江西福建等地发生洪涝风雹灾害、2015年8月陕西山阳发生滑坡灾害等。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甚至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尽快地将赈灾物资送至灾区以减少灾害损失是应急物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应急物流LRP问题的研究。应急救援部门必须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时间、合理地选择物资存储点将存储物资科学地安排车辆对受灾点进行物资的配送服务以减少伤亡,提高受灾地区民众的抗灾信心。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一般LRP问题的研究比较具体深入,比如Min等[1](1998)、Nagy等[2](2007)、陈久梅等[3](2014)都做过一般LRP问题的优化研究,当前应急物流的优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对于应急物流的LRP研究(定位―路径)还相对较少。现有文献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种是单独研究其中一个问题,即单独研究应急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或单独研究应急资源调度问题;另外一种是将这两个问题集成起来进行研究。然而应急物流中物流中心点的选择和运输路径安排是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效率的两个关键问题,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和影响,有必要结合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紧急性等特点,从整体系统优化的角度,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故近年来,大部分对于应急物流问题的研究均是对选址―配送这两个问题集成起来进行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应急物流LRP问题基本可以按照信息是否确定分为以下两类:确定信息下的应急救援问题研究和不确定信息下的应急救援问题研究。

1 确定信息下的应急物流LRP研究

确定性的应急物流LRP问题,通常考虑的问题中信息基本都是确定的,即不存在任何风险因素,并且受灾点的需求是确定的。针对确定性的应急物流LRP问题的研究,张玲[4](2008)考虑到由于灾区范围比较广泛进而灾区存在不同的级别,针对该实际情况,通过对灾区进行分组,并运用场景分析的发放,考虑其资源的布局和选址问题,引入多类0-1变量来表述该优化问题,构建了基于多级别的资源布局多目标规划模型。黄向荣等[5](2009)在考虑食品物流的相关特点和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食品的应急物资分发中心选址决策的评价体系,并且结合蚁群算法(ACA)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构建了应急物流物资分发点选址决策模型。曾敏刚等[6](2009)针对应急服务应急物资分发点定位以及物资配送路径这两个子问题,引入多个0-1决策变量去表述该优化问题,建立了以最小化总成本为目标的选址―定位模型。葛春景等[7](2011)研究了应急设施选址中的多重覆盖问题,并以在满足需求点的多次覆盖需求和多需求点同时需求的条件下覆盖的人口期望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确定性的应急物流优化模型,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郑斌、马祖军等[8](2013)针对两级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中转站选址和上下级进行联运调度的集成优化问题,建立双层规划模型,并根据该模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混合遗传算法。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知,在运用运筹学建立应急物流LRP模型过程中,通常引入0-1决策变量去解决应急物资分发点选址问题和车辆物资配送问题,引入三类决策变量,第一类0-1决策变量是表示应急物资分发点是否开设,通常1表示该应急物资分发点开设,0则表示不开设,当该决策变量为1时,才分配运输车辆从该应急物资分发点出发进行物资配送服务,并且从同一个应急点出发车辆的物资运输量需小于应急点的物资存储量;第二类0-1决策变量是用来表示某运输车辆服务哪个受灾点的问题,1表示运输车辆服务该受灾点,0则表示运输车辆不服务该受灾点;第三类决策变量则表示某运输车辆是否从该应急物资分发点出发,1表示这运输车辆从该应急物资分发点出发,0则表示这个运输车辆不从该应急物资分发点出发。这三类0-1变量的引入合理地表述了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问题,目标函数通常为应急物流系统总成本最小以及运输车辆到达所有受灾点的总时间最小,建立的模型均为0-1线性规划模型。运筹学中0-1规划主要用于求解互斥的计划问题、约束条件互斥问题、固定费用问题和分派问题等方面,而应急物流的优化问题从运筹学的角度就是一种分派问题,因此运筹学能够在应急物流优化问题中大放光彩。目前,0-1应急物流规划问题通常有三种解法,即穷举法、变换法和隐枚举法。解0-1型整数规划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和一般整数线性规划的情形一样,就是穷举法,即检查变量取值为0或1的每一种决策组合,比较目标函数值的大小,从而选出目标值最小的那一组决策组合就是应急物流优化问题的最优解。然而由于应急物流优化问题中涉及的变量较多,所有决策组合就非常多,可能解集将成指数剧增加,此时用这种方法效率就比较低下,因此通常运用隐枚举法进行求解,“隐”的含义是指在检验可能解的可行性和非劣性过程中,根据目标函数的特性增加一个以前一非劣解目标值的附加约束的过滤条件,以此达到减少问题求解过程的运算次数的目的。方法的核心思想均为检查变量取值为0或1的策略组合,通过目标函数值比较从而得出最优解。

2 不确定信息下的应急物流LRP研究

针对不确定性的应急物流LRP研究,通常考虑的问题中信息基本都是不确定的,并且在救灾期间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应急设施点失灵风险、路径中断风险、路径复杂度等,同时往往受灾点的需求是不确定的。

何珊珊等[9](2013)针对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救援期,受灾点的需求很难确定,基于此建立了受灾点配送总时间最短和系统总成本最小的选址―路径问题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多目标鲁棒优化模型能够体现受灾点对各类物资需求不确定条件下选址―配送方案的最优性与鲁棒性的均衡。孙华丽等[10](2013)针对需求随机变化的应急物流定位―路径问题,将救援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将受灾点的物资需求表示为一个区间数,以物资送达时间最短和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了多物资、多运输车辆、多目标的定位―路径模型。张玲等[11](2014)也将救灾过程分为了两个阶段,考虑到突发灾害初期灾情相关参数概率分布信息很难精确获得,建立了基于情景的最小最大后悔值准则的鲁棒优化模型,求解模型时,利用有限情景集表示第二阶段的不确定数据,并将模型化为与其等价的混合整数模型,利用情景松弛的迭代算法进行求解。商丽媛等[12](2013)考虑不同情景下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将不确定需求用区间灰数表示,构建了多情景下不确定需求的应急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并设计了免疫量子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针对由于自然灾害带来的路网风险的应急物流LRP问题,阎俊爱、郭艺源[13](2016)考虑到路网情况实时变化的复杂性下,构建了应急物流LRP动态模型,以车辆配送时间最小为目标,并通过设计的遗传算法实现了基于动态路网实时调整的问题求解。陈钢铁、黎青松等[14](2016)考虑到路网存在灾后受损的风险,故引入多种运输方式,基于此构建了震后多式联运的应急物资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并设计了启发式算法对该应急物流模型进行了求解。

以上不确定信息下的应急物流LRP优化问题研究中,均运用了运筹学不确定规划的思想建立了应急物流LRP模型,在应急物资分发点选址问题以及路径配送与否方面,同样引入三类0-1决策变量来表示应急物资分发点建立与否,车辆是否从某个应急物资分发点出发以及车辆是否服务某个受灾点。除此以外,引入两类整数决策变量,一类为运输车辆配送至某个受灾点的物资量,一类为某个受灾点的物资未满足量,在约束中,这两个量的和大于该受灾点的物资需求量,同时针对未满足量尽量最小化的目标,将在目标函数中赋予未满足量一个很大的惩罚数。在模型求解中,运用了随机规划的思想去处理一些风险因素,在处理受灾点物资需求的不确定方面,则运用三角模糊数的理论或鲁棒优化的思想去处理不确定性,在模型求解过程中,最终均通过一定的方法把不确定模型转化为确定的混合整数模型去进行求解。

运筹学的核心思想即为从现实生活场合抽出本质的要素来构造数学模型,探索求解的结构,从可行方案中寻求系统的最优解作为决策者最好的选择。通过以上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运筹学在应急物流系统定位―路径优化问题中已经成为核心工具之一,而应急物流系统定位―路径优化问题作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它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步阶段,许多领域还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 Min H, Jayaraman V, Srivastava R. Combined location-routing problems: a synthesi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8,

108(1):1-15.

[2] Nagy G, Salhi S. Location-routing: issues, models and method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7,177(2):649-672.

[3] 陈久梅,邱晗光. 两级定位―路径问题模型及变邻域粒子群算法[J]. 运筹与管理,2014(6):38-44.

[4] 张玲,黄钧,朱建明. 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的资源布局模型与算法[J]. 系统工程,2008,26(9):26-31.

[5] 黄向荣,谢如鹤. 基于蚁群算法与RBF神经网络模型的突发应急配送决策[J]. 决策参考,2009(15):56-58.

[6] 曾敏刚,崔增收,余高辉. 基于应急物流的减灾系统LRP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10,18(2):75-80.

[7] 葛春景,王霞,关贤军.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设施多重覆盖选址模型及算法[J]. 运筹与管理,2011,20(5):50-56.

[8] 郑斌,马祖军,李双琳. 基于双层规划的应急物流系统选址―联运问题[J]. 系统科学与数学,2013,33(9):1046

-1060.

[9] 何珊珊,朱文海,任晴晴. 不确定需求下应急物流系统多目标鲁棒优化模型[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3,32(7):998-1003.

[10] 孙华丽,周战杰,薛耀锋. 考虑路径风险的不确定需求应急物流定位―路径问题[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6):962-966.

[11] 张玲,陈涛,黄钧. 基于最小最大后悔值的应急救灾网络构建鲁棒优化模型与算法[J]. 中国管理科学,2014(7):131-139.

[12] 商丽媛,谭清美. 不确定应急物流中心选址模型及算法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30(12):3603-3605.

运筹学的主要内容范文4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education of MB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China. From the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urriculum, this paper analyzes deeply different problems and causes cccurring at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is curriculum.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is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关键词: MBA 数据模型与决策 教学方法

key words:MBA Data models and decision teaching methods

作者简介:张方华(1966-),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MBA项目以来,我国的MBA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来源、办学层次和办学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以苏州大学为例,该校于2004年首次获批开展MBA教育项目,当年报考和录取人数分别为41名和25名,经过近8年的快速扩张,2011年的报考和录取人数分别增加到805名和286名,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66.2%和148.6%,学生来源不仅仅限于长三角地区,而且扩展到台湾地区,8年累计招手台湾学员约45名[1]。因此,为了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保持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国的MBA教育也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做出了相应改变,尤其表现在《数据模型与决策》这门核心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手段方面,它在原来以运筹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统计学课程的内容不断整合进来,强调定量分析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这也顺应了国际上管理学研究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研究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MBA学员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理论素养、定量分析和科学决策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是管理学研究的中心。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指出:管理就是决策。尽管决策的正确性不仅依靠科学,而且凭借经验与艺术,但随着决策难度和风险的增大,即使是以往认为主要靠经验、直觉和艺术的那些非程序化的决策,也往往要先经过一系列基于科学方法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然后在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数据模型与决策》正是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方法的一门学科。

一、 课程的发展历史与特点

1、课程的发展历史

《数据模型与决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中以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爱尔朗提出的排队模型、哈瑞斯提出的经济批量采购模型等为典型代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数据模型与决策》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于战争的需要,英国和美国招募了一批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军队将军的领导下研究战争中的问题,例如大规模轰炸的效果、搜索和攻击敌军潜水艇的策略、兵力和军需物质的调运等等,这些研究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战后,这些研究成果逐渐公开发表,其理论和方法被相继应用到经济计划和生产管理领域,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1952年,美国运筹学会成立。5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由于能够更加方便地求解而被进一步应用于实际管理系统的优化问题中。50年代末,美国已有约半数的大公司在自己的经营管理中应用这些方法,主要用于生产计划、物资储备、资源分配、设备更新等方面的管理决策[2]。

经过长期发展,《数据模型与决策》这门学科不仅在理论上具有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其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各种商业应用软件,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我国从开始研究这门学科以来,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统计学等课程内容的不断融合,其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管理类学科均将这门学科作为主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其列为MBA教学的核心课程。

2、 课程的特点

《数据模型与决策》是一门利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广义的资源利用、筹划与相关决策等问题的应用学科,是管理科学和现代化管理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和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3]。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决策的导向性。它是一门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方法的学科。管理决策中的实际问题,既是管理科学产生的源泉,又是管理科学的应用对象。此学科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着强烈的决策导向性。例如,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田忌赛马,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分配、生产计划安排、运输方案和投资方案选择、不同环境下的决策技术等等,都是为决策者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方法的科学性。它是根据管理问题的环境条件和决策要求,在企业拥有的有限资源的约束情况下,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决策目标和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和求解,然后通过实际问题的检验并得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方案,它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3、系统的最优性。它是以系统观为指导的一门技术科学,研究的是一个系统的组织管理的优化问题,目标不是单一问题的最优化,而是追求整个组织的系统最优化。例如,在生产计划安排时,由于受到自身拥有资源的限制,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计划安排中,有时会出现单一利润最大的产品在最优的决策方案中恰恰是要放弃生产的情况。可以说,整个管理科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整体优化”,而这正是系统观的精髓之一[4]。

4、学科的交叉性。它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线性规划的内容,其中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网络与图论等;也有非线性规划的内容,其中包括排队系统分析、马尔科夫分析和随机模拟分析等,它是一门综合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的应用科学,这些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学科的交叉特性。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作者从2006年至2011年期间担任苏州大学商学院MBA学员的主讲教师,先后给1000名左右的MBA学员讲授这一课程,合计54学时。笔者通过近6年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和归纳出以下若干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我国的MBA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学员来自国有、外资、民营企业以及私人业主等不同性质的企业,层次从基础管理者到中层管理者以及更高层次的高层管理者,但参加MBA学习的动机则完全不同,甚至有人认为参加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新知识和提高管理技能,更重要的只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和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从而学习兴趣不浓,当然对此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2、学员的知识基础不牢固,学习成绩相差悬殊。MBA学员的学科背景多样,尤其是文科专业毕业的学生的数学基础更差,尤其对线性代数和统计学知识掌握不深的同学而言,学习该课程时就感觉非常吃力。再加上有些同学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因而在该课程的考试中,既有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的,也有很多不及格的,学习成绩相差悬殊。。

3、学员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学科一般都是采用的定性分析,而该课程强调的是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因此,仅靠简单的死记硬背则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平时没有及时掌握构建数学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建模思路,则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更是一愁莫展。另外,学员都是在职学习,有时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原因而不能按时到课学习,课后也没有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及时掌握相关内容,老师的讲课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4、大多采用大班化教学,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强调案例教学与师生互动是国际上商学院MBA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给学员提供情景模拟和管理决策的一个有效方式。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以及为降低教学成本的考量,很多课程仍然采取大班化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花费一定量的时间在定义解释、原理推导和手工演算等内容上,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授课讲师虽然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但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同学参与讨论的机会并不多。因此,为了提高学员的科学决策能力,现有的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为了提高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主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高MBA学员的科学决策能力:

1、从经典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用途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激发学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动力。教师可以从获得美国管理科学奖的典型案例出发,如美国石油公司确定和评价公司产品商业化的新战略、施乐公司缩短反应时间和改进维修人员生产效率的方案选择、宝洁公司重新设计生产和分销系统以降低成本和改进市场进入速度等决策案例,从而极大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通过对本土案例的收集和详细分析,针对国内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各种方案的比较分析,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本课程对未来成为有效管理者的重要性。

2、从科学的系统观出发,通过构建决策模型增强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MBA教育的一个主要宗旨就是为了提高学员的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尤其是未来的管理决策者,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各种外部风险时,必须提高系统思考、战略决策和创新能力。企业的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创新能力,还取决于企业与外部主体(如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政府等)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从科学的系统观出发,认真解读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强调系统思考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中的重要性,使学员能不断地通过学习而实现自我超越。

3、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没有一定的指向、范围、规则和约束的思维形式,它以某一事物或信息为起点,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尽可能多地构思出多种解决方案,即是一种由一到多的思维过程;而收敛思维恰好相反,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一定的指向、范围、规则和约束的思维方式,即由多到一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要求人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框框,努力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它是一个发散与收敛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来集体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4、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属于一个交叉学科,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相应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知识和概念,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资源基础理论、影子价格、机会成本、灵敏度分析、决策技术和随机模拟分析,使学生能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员利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对管理专业的学员而言,本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不是简单的数学建模与复杂的运算过程,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偏重手工计算的方法已不再适应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应该辅以相应的软件教学和应用,如Matlab,Execl, Lingo,Lindo等其他管理运筹学的软件,这样可以克服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使学生在已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软件来进行计算和分析,不仅省去许多复杂的计算过程,而且还提高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效率,从而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俞雪华,苏州大学MBA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报告,苏州大学MBA发展研讨会,2011年8月12日

【2】Frederick S. Hillier,Mark S.Hillier,《数据、模型与决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二版

运筹学的主要内容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及国内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和措施,意在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   

目前,为适应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开始强化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教学。mis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管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极大地促进了mis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从而给mis的教学[1]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下面结合mis的课程结构特点及国内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改革。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一)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二)实践性。mis课程一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三)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四)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一个有特色的边缘学科。 

二、我国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需引入mis学科前沿知识。主要表现为,mis学科基础理论中涉及的技术方法落后,那些已经随着科技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篇幅,而那些mis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却没有被纳入教学之中。(二)教学内容没有区分专业。目前,mis课程教学存在不同专业使用相同教材,分配相同授课时间,教学大纲定位不当等问题。如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强,经管类专业则要求学生整体把握[3]和应用mis的综合能力强。(三)缺乏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与软件的结合。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在虚拟题课题下所开发的非常简单的系统模型。(四)缺乏开发工具和案例式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很多好的开发工具,如visual c++,visual basic,asp.net,java等。而教学中由于实验环节没有跟上,使得理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感到内容较抽象、空洞。 

三、基于案例教学法的mis教学改革 

(一)注重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案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精心挑选或适当编写教学案例,从中引入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这里,尤其要注重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教学之中。(二)将案例分析同课堂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在每章的主要内容讲授完以后,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有争议的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大课或小组讨论,并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三)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而设计的一些模拟生产管理问题的案例,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结合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案例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请上来的方法。即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讲,教师听,然后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课堂辩论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正反两方面的选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辩论,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发散性思维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确定选题,然后请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讨。(五)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角色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设计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六)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设计。为了促使学生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在学期末修完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拿出一个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mis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管理系统案例教学,尚未建立起门类齐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库。我们需要进一步促进学术沟通和经验交流,提高案例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为创新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从而为mis的案例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智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8,4:119-121 

运筹学的主要内容范文6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工程;系统

Abstract: urban roads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complex and delicat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oads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analysis function, the purpose and the steps, the model set up and run and how t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re introduced, summarizes the roads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system analysis, the major content of urban road traffic system for analysis to provide the theory basis.

Key words: the city road;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1.1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

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复杂而庞大,在规划、设计和修建时往往要涉及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而营运管理中每天都关联着数千辆车辆直接或问接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工程系统分析是探讨规划、设计、修建和营运管理工程系统的方法,其任务就是为管理部门提供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选择最佳方案的分析工具。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就是针对道路与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修建和营运管理问题的特点综合系统分析方法论、优化技术、微观经济概念预测方法和决策理论等学科知识,进行资源配置和方案选择的方法。

1.2工程系统分析

工程系统分析是用来解决项目规划、工程设计、施工和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是资源配置问题,即如何经济、合理有效地把各种资源(劳力、资金材料、能源和设备等)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或实现系统预定的目的;其次是方案选择问题,即如何提出、分析比较和评价各种相互独立的对策方案,以选取实现系统目的和目标的最佳方案。系统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现有系统的效率和效能,或者为了设计更有效地实现预定目的或目标的新系统,运用系统分析可以收到下述效果:①使决策者能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各种不同选择;②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稀缺而昂贵的资源;③能以最少的消耗或支出达到预定的目的;④能在目标设定政策制定和贯彻、资源合理分配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⑤能为决策者提供不同决策策略的有效分析。

因而系统分析是决策者改善政策、制定质量和实施有效领导的有力工具。

2工程系统分析的步骤

系统分析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基本步骤:

2.1明确目标

进行系统分析的第一步,首先要明确定义系统及其范畴,弄清各组成部分之问的关系及系统的环境;而后,大量采集反映系统行为、性状或性能的数据,通过对系统行为、性状或性能的评定指标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对现有系统的性能或状态作出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评价;然后,对系统目前和未来的需求进行调查和预测。通过与系统实际性能或状态作比较后,确定系统需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分析后,提出可接受和可望实现的系统目的和目标。

2.2提出可选方案

提出选择方案的阶段可看作是对多个可能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按系统的问题及所定的目的和目标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值得进一步作系统分析和评价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2.3分析和评价选择方案

对于上面提出的各个比较方案,要应用表征系统行为、性状或特性的一个或多个模型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和政治可行性分析。通过计算分析,可以了解各个方案实施后系统的状态。

2.4方案选择与决策

系统分析员在结束分析工作后,应以概述的形式向决策者表述经过结构化的分析结果,即阐明问题所在,表明系统目的和目标确定的依据,说明所采用的评定指标和评价标准,提出可供考虑和选择的方案,讲清各个比较方案的实施效果,提出分析员对方案选择的建议和意见。

2.5实施与反馈

对选定的方案要付诸实施,在执行过程中和结束后,应对系统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以修正或改善分析方法和所用参数,或者推荐新的方案或政策。

3模型的建立和运行

进行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分析,必须有一个使用工具,模型在系统分析中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建立和运行模型的目的,是使决策者能清楚地了解系统和问题的全貌,从而加强他们的直觉决策能力。模型被用以描述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行为和性状,各单元之问以及它们同周围环境之问的交互作用。分析员可以应用所建立的模型来分析各种因素、变量和关系之问的因果依赖关系,推测各种变化、行动和决策可能给整个系统的行为、性状或性能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探索各种可能解并寻求最优解,评价各个方案对改进系统的效果。因而,建立和运行模型成为系统分析过程的中心环节,建立模型可以遵循下述四个步骤:①初步设计模型;②通过同已有观察数据的比较,进行初步证实;③应用模型对新的情况进行预测;④改进模型,直到模型结果同实际的偏差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4定量和定性分析

系统分析需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量化指标表述系统各单元和系统整体的行为和性能。量化关系反映系统各单元之间和系统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能使决策所面临的复杂而又不确定的问题表述得较为容易把握和便于分析。

通过定量化,可以将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便于复查估价、比较和验证。量化可以使进行重复处理的系统仿真模拟成为可能,也可以使通过调节自变量对输出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成为可能。而进行定性分析时主要考虑政策战略选择、价值分析、政治因素和超理性因素。

5道路交通工程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

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分析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5.1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属运筹学的分支,使用线性规划的目的,一是在任务限定的情况下,使消耗的资源最省;二是在资源限定的情况下,被完成的任务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是指数学标准型以及将非标准型化为标准型的步骤与方法。它的求解方法主要有图解法、单纯形法和人工变量法。线性规划在道路工程管理中,可用于道路规划、施工组织等活动。

5.2图论

图论亦属运筹学的分支,它是将庞大复杂的工程系统和管理问题用"图"来描述,然后用数学方法求得最优化的结果。例如,完成工程任务的时间最少、距离最短、费用最省等,在道路工程可用于道路规划、施工组织等管理活动。

5.3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属图论的分支,它是用于编制计划的一种有效方法,首先对所要做的工作进行项目分析,然后绘制出网络图,看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如果没有达到,则根据时问、费用、资源对原网络图作调整和优化,直至满意为止。网络图的表示方法可分为箭线图和顺序图,在道路工程管理中,主要用于施工组织和施工计划管理。

5.4预测

预测是根据事物以往的历史资料,通过科学方法和逻辑推理,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计和推测,并对这种估计加以评价,以指导和调节人们的行动。

5.5决策

在许多可以采取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有利的方案。

5.6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技术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采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成本和效益的动态计算,最终得出定量的评价判据,以说明方案的优劣,在道路工程中主要用于可行性研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