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1

[关键词]生产者服务业 FDI 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开放,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和地位不断提高。在经济危机全球跨国投资回落的形势下,我国吸收外资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08年,连续1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利用FDI的数字显示,制造业虽然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服务业所占比重的提高不容小视。2006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总体使用外资金额的35%,到2008年,增长到了44%。深入分析服务业利用FDI的构成,进一步发现,相对于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占77%之多,并持续稳定增长。因此,为更有效地引入外资,对生产者服务业FDI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FDI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生产者服务业的定义及分类

生产者服务业,Product service,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中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世界各国和各类经济组织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具体分类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03)中的产业划分目录,具体包括: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2.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金融服务业。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二、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状况

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吸收FDI呈快速增长态势,实际利用FDI金额逐年上升。以下是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加工计算出的2004-2008年的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实际使用FDI金额,并将于下文从行业、投资来源地、投资方式、资金到位率多种角度来剖析我国生产者服务业FDI现状

1. 行业分析。深入分析生产者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构成,不难发现,行业部门不同,吸引FDI投资情况也大相径庭。从2004到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后数据来看,FDI在生产者服务业内部呈倾斜式分布,房地产一直是实际使用外资最多的行业,占生产者服务业FDI的50%以上,除2008年有所回落,近几年一直呈上升态势,这与我国以往的宽松式房产政策不无关联,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际资本追求短期回报的特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FDI总量位居第二,这与此类市场开放较早,利润较高、行业相对成熟有关。然而,从年均增长率上可以看出,两者FDI呈下降趋势。交通运输、仓储等生产者服务业的比重和增长率均有所下降。相形之下,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都具有较高的年增长率,尤其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3%,可见我国引导外资流向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不过相比起房地产业和传统生产者服业还是微不足道,特别是金融行业,2008年占有量仅为2%。

2. 来源地分析。按实际投入金额排序,对华投资前三位国家(地区)依次为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且日韩、美国投资呈逐年下降趋势,欧洲投资虽有上升倾向,但总量不高。过于集中的外资地区结构将限制外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碍长期持续发展。

3. 投资方式分析。外商独资企业投资方式逐年上升,而合资、合作经营企业额比例不增反降。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占据着较高的独资比例,使得外商牢牢掌控市场和核心技术,不利于我国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4. 资金到位率分析。同服务业整体一样,我国生产者服务业FDI实际使用金额与合同金额之间差异较大。2006年我国生产者服务业FDI合同金额为5044260万美元,实际使用金额为1630532万美元,资金到位率仅为32%。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行业最低,仅为19%。这无疑会造成外资引进项目的延期,给我国调控带来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1. 加大新兴生产者服务业的投资力度。改变大量投资性资本涌向房地产业的局面,特别是经济危机背景下,更要加强监管,防范热钱冲击实体经济。从长远角度来看,应引导外资投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生产者服务业,这将有利于生产者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

2. 巩固传统引资优势,吸引欧美投资。在继续保持引进保持香港、亚洲等地区投资的同时,也要兼顾招商引资多元化,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在欧洲、北美的宣传力度,树立我国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从而规避由于投资来源地单一所可能造成的投资风险。

3. 鼓励合资、合作引资方式。从根本上优化投资环境,并配合一些优惠措施。

4. 有效提高外资到位率。采取相应措施对签订的合同进行监管,实行信用管理机制,将连续到位率低的外商列入黑名单并适当实行惩罚。

参考文献:

[1]彭继民:外商在华投资产业结构特征. 中国经济评论. 2008(5)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2

关键词:中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制约因素

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农业利用外资的主渠道。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已超过329亿美元。农业利用外资弥补了国内资金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优良品种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但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小、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也不容忽视。

一、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农业利用外资的主渠道。“八五”以前,我国农业利用外资以间接投资为主,主要是国际组织无偿援助和各种金融贷款,提供资金的主体是联合国系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例不到20%。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这种情况发生明显变化。“八五”期间,外商投资逐渐成为农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九五”期间乃至近年。外商投资进一步增大。

(二)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偏小。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农业利用外资金额有了较快增长,1999年至2006年的8年间,农业利用外资项目4130个,合同外资金额83.88亿美元,但农业利用外资在全国利用外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还不足4%,截止2006年4月,外商直接投资农业的协议金额仅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93%,与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相比,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很小。

(三)产业和区域分布不平衡。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项目范围遍及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包括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渔业各业的所有方面。但截止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的产业结构分布情况为:第一产业占1.96%,第二产业占68.69%,第三产业占29.36%。截止2005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情况为:东部地区占84.85%,中部地区占8.87%,西部地区占4.37%,有关部门占1.90%。可见,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与我国总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四)跨国公司开始直接投资我国农业的生产环节。近年来,外商打破以往投资我国农业集中在加工及销售环节的程式,由“销售商”变身“农场主”,这意味着将对我国农业传统的种植模式、组织方式等产生强烈冲击。日本朝日啤酒公司同伊藤忠商事公司和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一起,在山东莱阳租下1300亩土地,计划采用有机种养的方法搞温室大棚和奶牛养殖。澳门恒河果业以前在内地主要经销水果,2003年3月之后开始变“卖”为“种”,在重庆江津摘10万亩柑桔生产基地,采用“公司提供种子、技术服务+果农协会管理+农民种植+公司统一收购”的经营方式。法国威望迪环球公司是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它旗下的“康纳”橙汁饮料在世界果汁行业首屈一指。而重庆忠县是世界上最适合柑橘生产的三大地段之一。1997年威望迪环球公司开始在忠县和农民合股建柑桔果园基地,短短几年,项目投资达6亿多元(含中方投资及农民的投资和投劳)。

二、我国农业领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

(一)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方式占很大比重,难以吸引外资。农村的规模化和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加上人多地少,农业种植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加上规模化农业投资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及多变因素影响大,难以有效吸引外商投资。

(二)农业已列入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的行业,但在政策上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如,在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及生态观光农业上,在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等问题上,审批期限长,手续繁琐。我们鼓励外商投资改善荒山、河滩等,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但没有出台差别化优惠待遇。另外,外商投资农业与投资一般加工制造业在审批、税收减免和融资条件等方面没有区别,客观上影响了外资进入的积极性。

(三)我国有关立法相对滞后。农业领域特别是农业流通服务业利用外资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导。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将在人世后2到4年内允许国外企业在中国设立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相关服务的合营企业;允许设立仓储服务的合营企业;允许外国服务企业从事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批发和零售业务,但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仍未出台,外商投资上述农业服务业领域依然无法可依。

(四)我国农业管理体制在农产品产销之间、内外贸之间、产学研之间、生产与投资管理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地区封锁、行业分割和部门垄断及交易行为不规范,农产品的仓储、运输、内销、出口等方面对外商存在着行业垄断专营及出口许可证和配额要求等,不仅在较大程度上约束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进出口,同时对外商投资进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经营领域等也构成了较大阻碍。

三、我国农业领域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措施

(一)继续加大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和科研上的投入。加强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的引导,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各种所有制的农业企业,包括加工、流通、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国际农产品信息机制,积极推进国际农业合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和节水节能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者素质,增强同外商竞争的能力,为吸收外资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  (二)加快农业领域的立法工作,对外商投资农业领域加以有效引导和监督。针对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开放特别是农业服务领域开放的承诺,要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加快对相关领域的调研工作,充分借鉴国外农业利用外资的经验,结合当前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加快出台既符合WTO规则又能有效保护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外商投资农业服务领域予以有效引导和管理。

(三)农业领域吸引外资要做到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并重。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不确定性因素多,且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投资大、周期长,客观上制约了企业的投资热情,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农业贷款,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这就要求政府在农业融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此,我国要积极利用国外无息和低息农业贷款,加大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特点和国际资本流动趋势,加快落实好现有有关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农业领域的各项优惠政策,适当调整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营销和对外贸易中的有关税费规定。特别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对外商在税收、用地、融资等方面的相关鼓励和优惠措施,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幅度和范围,继续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真正有效地体现国家鼓励外商投资农业的政策倾斜。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3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自主创新能力 消化吸收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我国应在立足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作用,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我国的贸易产品,使我国从开放的世界中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

一、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近年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继续增强。2005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4019家,合同外资金额1890.6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24.0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81%,23.19%,19.42%。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达18976.7亿元,同比增长16.6%。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8317.26亿美元,同比增长25.42%。

外商直接投资在提高我国资产存量及质量方面也有较大贡献。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4442.10亿美元)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达到71.40%,为3171.85亿美元,同比增长33.62;高新技术产品占43.21%,为1919.64亿美元,同比增长32.78%。目前,国内围绕“引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一是有些地方政府重引资数量而忽视引资质量,从而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二是由于对外资实行了减免税收、设立保税区等政府配套帮助的超国民待遇,使得经营同类生意项目的民营经济处于不利地位,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更无从谈起。三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却极少是自己研发的,绝大部分都掌控在外资企业手中。

二、我国自主创新的国际比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研发强度离发达工业化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我国2004年的研发强度仅仅达到1.23%,而发达国家研发强度一般在2%以上。我国研发强度最高的2006年仅为1.43%,比发达国家最小值还要小。从企业层面来看,在2006年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前五十位的申请人中,有十八个来自美国,十四个来自日本,七个来自德国,三个来自韩国,我国只有华为一家企业入选,大多数国内企业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屈指可数。这正说明我国企业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还相差较远。三四从专利结构来看,尽管我国国内专利申请数量较多,但大多数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相对较少。2005年,我国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比例为1∶0.677∶0.616;而国外申请比例为1∶53.9∶6.77,这表明我国专利结构与国外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2005年发明专利授权与申请的比例仅为0.22,而国外的比例则达到了0.4以上,这也正说明了我国专利申请和授权离国外还有较大的距离。

因此,通过和发达国家对比分析,我国自主创新无论是从投入总量、结构、成果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表明我国在全球分工的产业价值链还处于劣势地位。

三、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

首先,增加基础研究投入。要充分认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动员社会力量,逐步转变基础研究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其次,提高具有市场前瞻性的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比重。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于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的、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很不够。政府应利用税收杠杆,对企业开发此类产品给予一定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的发明创新,而不仅拘泥于简单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2.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

据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超过80%。因此,要为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中小企业成长。要充分发挥高技术园区在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的作用;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创新都是依托创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而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还不适应发展需要,政府应制定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优惠政策,同时尽快推出国内创业板等,为其提供多渠道融资环境。

3.落实鼓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政策

要制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政策,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其次,由于我国大部分领域技术引进方和技术制造方是不同主体,分属不同系统,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统筹好两个系统之间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要改革地方政府引资考核标准。要取消引进外资数额增长指标,着重考核招商引资带来的能耗、土地资源消耗、技术含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杨剑波: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2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4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

一、外商投资及产业结构分布状况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约1.2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约6000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2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大量的外商直接对华投资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外商直接对华投资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间分布的不均衡加重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且投资在各产业内部的分布也是失衡的,主要表现在投入在制造业的比重过大,上述情况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产业结构出现问题原因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多以小型化、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一般而言,具有先进技术和长期竞争力的投资项目,都必须具有较大的项目投资规模。世界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约为600万美元,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与之相差甚远。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70%左右的项目均在100万美元以下,而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仅占投资项目总数的4%-5%。在投资项目中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偏低既不利于规模经济形成,也制约了投资技术含量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外商投资的技术转移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其突出表现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劳动密集型项目居多,技术密集型项目较少。在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第二产业中轻纺、加工工业又占很大的比重。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看,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不合理下降,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偏差的加深,与外商投资过多地向工业部门倾斜有一定关系。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2)外商投资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外商投资在制造加工业过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而资金密集型产业少;投资于一般技术多,甚至存在低层次的重复引进,而高新技术产业少。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结构上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外商与我国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外资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目前,跨国公司来华主要在制造业领域。由于绝大多数公司不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所以所谓"世界工厂"只是"世界加工厂"。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并且,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严密控制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多年以来,我国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换来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术,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总是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将无法和国外竞争,也将危及到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很多是将其母国已经淘汰的产品生产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三、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以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已经使得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在工业化的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和知识供给的有利地位。他们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以保持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承担劳动密集度高、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污染高、附加值低的“三高一低”类型产品的生产。这是对我们十分不利的垂直分工。不加速发展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就无法摆脱在国际竞争中的这种不利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

而且我国2000年的人均GDP已达到八百四十美元左右。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样的发展水平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大变动时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又需要大量进口的问题,必须靠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解决。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一个国家对任何一种产业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极限。当一个产业的市场需求达到饱和以后,增长速度就会随着需求下降而下降,直至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如果不通过发展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当现有产业的需求都达到饱和以后,整个经济就会出现停滞,直至萎缩。我国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巨大,但生产手段和产品质量还较为落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产业都基本达到了市场饱和的阶段,增长速度普遍下降,经济效益不高,因而只有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33%。制造业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只占产值的14%,吸收11%的劳动力;而服务业的份额,占美国经济产值的60%,吸收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劳动力。比起制造业来,服务业属于智能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利润丰厚。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科技资源不足,科技进步不够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制约,也是结构调整必须加以克服的关键因素。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评判投资是否成功的标准由单纯的按数量转变为是否增强我国的技术竞争力。我国是否能够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至关重要。而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弱。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要积极调整现行的外资政策,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资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制造业中促进高科技新型制造业的外资投入,加速外资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鼓励外资向第一产业流动;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主要有以下建议:

(1)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我国农业,能源交通能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和设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税收减免,适当补贴的方式刺激外商投资。

(2)提高对FDI的要求。根据《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可分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和允许类外商投资产业项目。对于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我们应该鼓励外资进入,而对于技术含量低的对我国经济没有促进作用的项目,我们应该加以限制。一是外资政策和产业政策不再向一般制造业倾斜,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手机、电话等家电和一般电信设备行业;二是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我国现阶段水平与世界差距较大的计算机、电子通信设备、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高科技的新型制造业应鼓励外资进入。对这些行业可以实行幅度较大的税收减免和优惠,同时,政府可给予相应的科研补助,放宽外资政策的限制。三是鼓励外资参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对于汽车、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应该以促进其核心技术转移为目标,加快对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四是对于目前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较快的重化工业则应以注重产品的资源节约和环保为原则,对于生态资源环境形成负面影响的行业,如造纸和一些重化工产品行业应提高外资进入门槛,加大税收征管,限制外资流入。

(3)调整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尤其是促使外资向知识型现代服务业流动将是现阶段我国吸引外资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快对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全面开放,鼓励大型跨国零售集团的投资;鼓励外资对国有商业企业的并购重组。二是加快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鼓励大型跨国金融财团采用合资和开设分支机构等形式的投资;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保险、证券业的改造。三是逐步加大对文化、教育、影视服务等行业的开放力度。

参考文献

[1]BarroLee:《经济增长》,中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杜江:《FDI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2年第8期。

[3]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4]江小涓:《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管理世界》,1999年第2期。

[5]赖明勇、包群:《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能力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6]王元龙:《外商直接投资宏观调空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薛荣久:《国际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5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污染;环境效应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9-0043-03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影响问题,国外理论界有个备受争议的“污染天堂”假说。其主要观点是:发达国家非常严格的环境标准使得跨国公司生产成本上升,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就把这些污染环境严重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从而使得资本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更多的FDI会降低环境标准。这个观点暗含了FDI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双向关系:较弱的环境管制吸引了污染密集型产业,而污染密集产业的进入又加剧了东道国环境污染的恶化。

Gtossman和Kruege(1991)提出了FDI改变东道国环境的三种效应的影响机制: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Anayotou(2000)进一步补充为四种效应方式: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以及管制效应。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FDI对我国的环境影响进行简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外资进入我国是从1979年开始的,在三十多年的时间内迅猛发展。1979—198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额仅有17.69亿美元,2002年达到527.43亿美元,2010年实际使用外资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57.4亿美元。

在地区分布上从少数沿海城市和特区扩展到国内大部分地区,并呈“东高西低”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地区差异表现得十分突出。当时东部地区吸引FDI为29.7亿美元,占比高达93.9%,中西部的比重分别为3.87%和2.26%。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采取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去西部和中部投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这些地区吸收FDI的比重。截至2008年底东部地区FDI占全国比重为83.28%,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FDI比重分别为10.64%和6.06%。

在产业领域,允许FDI进入的行业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从数量小、范围窄、限制多的试点阶段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面开放的格局。外商投资企业遍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几乎所有行业。

到目前为止,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很小,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投资呈迅速上升的趋势。由表1可知第一产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很少,且生产技术和效益都不高,与此同时,在第二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在2008年外商投资项目的产业中,制造业所占的项目为11568亿美元,占总项目比重42.0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5亿美元,比重为46.07%。由此可见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和社会服务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和金融保险业等。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

(一)技术效应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指FDI的技术扩散对环境的影响。FDI为那些解决特定的生态问题的环境技术和服务在全球的扩散提供了机会。当使用环境友好技术和有效率的管理技术时,技术效应对环境就表现为正效应,反之就表现为负效应。

Blaekman &Wu(1998)对中国电力工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环境绩效的研究发现,由于先进的发电技术和环境管理以及中国本土企业和FDI企业的竞争,FDI提高了中国电力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废物利用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近代工业发展较为缓慢,技术非常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落后技术自身的缺陷。以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工业增加值表征工业污染的密集度,历年工业增加值按照1992年不变价格计算。图1显示了1991—2007年我国工业污染密集度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工业污染各个指标都呈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说明这些先进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我国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降低了我国工业的污染排放水平。因此,在这方面,FDI对我国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

(二)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FDI导致的经济规模变化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通常认为,FDI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带来经济规模的扩大,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大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物,对环境产生负效应。其次,FDI会促进当地GDP的增长,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增强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努力程度,从而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产生正效应。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还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侧,未跨越拐点,FDI的规模增加只会加重环境的污染。而FDI的二元特征决定了FDI无论在区域上还是产业上都比较集中,区域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上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这种分布特征加剧了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陡峭程度,使得每个单位的国民生产总值排出的污染量远远大于其他同等国民收入的国家。由此,FDI在这方面对我国环境的影响表现还是负效应,尚未显现出积极的环境效应。

(三)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和行业组成对投资所在地环境的影响。经济结构升级的环境影响可正可负:如果一国经济处于工业化阶段时,自然资源开发、重化工工业是FDI的主要投资产业,将带来不可持续资源的加速耗竭,结构效应是消极的;若一国经济处于后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阶段时,如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将带来更小的环境压力,结构效应是积极的。

从行业结构来看,我国的FDI目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工业各行业污染排放强度差别较大,约有88%的FDI工业增加值集中在污染密集型产业,其中有30%是重度污染密集型产业。这样的引资结构无疑对我国的环境产生更多的损害,会加剧污染的排放。不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也渐进合理化。自2006年以来,我国吸引的工业制造业FDI份额和污染密集型行业FDI产值份额都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整个工业的污染排放。而且,从长期来看,第二产业的FDI会逐渐饱和,逐渐转移到第一、第三产业,国家也会对这些重污染的行业采取措施进行限制,减少其负效应。

从区域结构来看,我国的FDI区域分布非常不均衡。2006年,东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569.22亿美元,比重为81.94%,而中西部分别只占了5.65%和3.13%。截至2008年底东部地区FDI比重下降到83.28%,而中部地区上升为10.64%,同时西部地区FDI比重上升到6.06%。FDI区域分布的非均衡性,使得FDI对我国环境的负面效应也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特征。

(四)管制效应

管制效应是指东道国政府的“引资”行为产生的影响。当一国采取严厉的环境管制时,污染产业的比重降低,管制效应对环境产生正面的影响;若环境管制宽松,污染产业FDI的流入增加时,管制效应倾向于提高一国的污染水平。即符合“污染避难所”假说,该假说是指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倾向于设立在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

在环境管制和环境标准方面,FDI企业遵循我国现有的环境法规和标准要求,但是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盲目地对FDI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包括执行环境政策不严格,人为造成了对环境影响的负效应。另外,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各国会竞相降低其环境标准,从而陷入国家间制定环境标准的“囚徒困境”。当然FDI企业的存在也对地方的环境标准的制定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使得其所在产业的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产生更严格的地方标准出台。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加大了环境管制力度,逐渐严厉的环境管制也阻止了部分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对污染排放起到了某种程度的抑制作用。不过由于我国各地区采取的环境标准和管制有所差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工业污染的区际转移。从长期来看,我国应继续提高环境标准,这样会有利于环境的质量改善。

金 秀 王正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

四、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溢出的正效应

在继续扩大引进外资规模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外资质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特别是环保友好型技术,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鼓励;扶持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尽快形成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平台。鼓励公司承担环境责任,帮助其合资经营的伙伴等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外资在提高技术溢出方面的正效应。

(二)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发挥规模的正效应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我国在使用外资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不应为追求经济上短期、局部的“增长”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重视环境制度的改革、创新,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保护成本实现尽可能好的环境效果,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调整优化产业引资结构

进一步完善体制政策环境与产业准入政策。制定不同行业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招商引资的结构导向作用,采用倾斜的产业政策鼓励外商去投资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变“两头在外,污染在内”的产业结构。随着入世承诺的完成,我国第三产业对外资的开放度大为提升,而进入第三产业的外资的清洁度也将更高,有利于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进行环境管制的创新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FDI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除了运用法律手段建立惩罚机制之外,还要运用经济和政策手段建立适当的环保激励机制。比如对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FDI项目的引进,地方政府应给予其一定的政策优惠;对于企业用于治理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投资,实行税收抵免等。这些基于业绩的激励措施能影响引资地区整体行为,引导引资活动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峰,齐建国.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效应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8).

[2]张彦博,郭亚军.FDI的环境效应与我国引进外资的环境保护政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4).

[3]沙文兵,石涛.外商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6).

[4]巫雪芬,新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环境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5,187(3).

[5]李国柱.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6

关键词: 出口增长 外汇储备 外商直接投资 CHOW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额突破1万亿美元的大关,贸易总量跻身于世界第三,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贸易的发展相当迅速,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5933.3亿美元,增加了59.9倍,平均增加了17.1%, 与此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2004年外汇储备已突破6000亿美元,随着我国出口额增长,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加的过程。

一、 我国外汇储备与出口现状分析

为了反映我国历年来出口与外汇储备的基本情况。我们选取了四个指标:外汇储备增长率、当年外汇储备占GDP比重、当年外汇储备占进口额比重和出口增长率。其中外汇储备增长率反映我国外汇的变化情况,按国际标准,一国当年外汇储备占本国当年GDP的比重虽然被学者设定为衡量一国国际储备规模是否“适度”的标准,当年外汇储备占进口额比重这一指标为一国衡量外汇储备充足与否的标准、出口增长率反映我国出口变化情况。

我国外汇储备总量从1994年开始大幅增加,至今已突破80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从相对指标上看,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率这个指标来看,在1981-2004年期间外汇储备年均增长24个百分点,标准方差为125亿美元,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较小而波动很大,1982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率为158.0%,而在1985年外汇储备急剧下降为-67.8%,从90年代以后,除1992年外汇储备增长率为负数外,其余年份均为正数但是波动较大。从我国外汇储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R/GDP)看,在1994年以前比值较小,自1994年后也有较大提高,且在总量增长趋缓后仍保持在历史高位。从外汇储备与进口的比率(R/M)年来看,在1993年前我国R/M基本保持在0.5以下,1994年后增长较快,1998年甚至超过了1,1994-1997年平均为0.6875,如果加上其他储备,则总储备/ 进口比率更大,目前我国的汇率制度有些类似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制度,但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日益强大,而且我国人民币实现全面可自由兑换也是必然方向。鉴于此,如果我们根据国际通行惯例,外汇储备应维持3个月的进口额,1994年以来我国这个指标也明显增长较快。从出口增长率可以看出我国出口额在不断持续增长(1983年除外),而且出口增长率也呈现出了波动性,2004年出口增长率达到了35.3%,而在1982年出口增长率仅为1.8%,相差了33.5个百分点。

二、我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分析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拥有的、可以用来平衡国际支付的储备资产, 包括货币性黄金、外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其主要作用是弥补经常项目和资本往来项目收支差额,保证国际收支平衡,也就是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表现为储备资产的增加,逆差则表现为减少, 即外汇储备的变动源于国际收支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了五个层次上重要的差额: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基本差额、官方结算差额、国际收支总差额。基本差额是一国经常项目和长期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总差额,传统上被视为一国国际收支长期发展趋势的一个尺度。官方结算差额则在基础差额的基础上加入了短期资本与金融项目。国际收支总差额是上述这些差额中包括最全面的,它反映的是为了平衡国际收支,一国需要动用多少官方储备。在没有特别声明的情况下,国际收支赢余或赤字,通常指的是IMF所倡导的国际收支总差额。从供给角度出发,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动主要有以下因素影响:

(一)出口额与进口额

从经济学理论考虑,出口贸易对外汇储备影响以及进口对外汇储备的影响是十分明确的,就是出口额增加就会促使外汇储备增长,即出口创汇,由于进口贸易用汇,所以进口增加使得外汇储备减少,表现为外汇储备与出口贸易的正增长关系和进口贸易的负增长关系。

(二)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从资本与金融项目影响外汇储备,而且通过进出口从经常项目影响外汇储备,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作用很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长,使它成为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主要结构性因素,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度日益加大。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外汇储备的最主要来源,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不断增大,其利润回流所需外汇也在逐渐增加。

(三)当年外债余额

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还本付息的基础和保障,该指标反映一国偿还外债的其他支付手段不足时,可动用外汇储备清偿外债的能力,当一国外债余额增加时,外汇储备也就会增加,这样才能保证该国对外的清偿能力。按国际经验,外汇储备与当年外债余额的关系可以用储备/当年外债余额这一比例表示。

但是这些影响因素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并不是这些项目的简单加总,例如我国的外贸企业可以开立有限的外汇账户,其出口的外汇收入不一定全数按时结汇,外商直接投资也只有一部分转化为外汇储备,另外还存在资金套汇外逃现象,所以它们对外汇储备的影响是复杂的。而且进出口、外债及外商直接投资等这些变量之间也相互影响的。出口与进口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比如出口增长会对中间产品需求的增加,从而直接促进了进口的增加。现阶段,我国的很多出口企业都属于来料加工的企业,而这些企业需要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所以这方面的影响比较大。随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长,外资企业的增加,FDI对我国的进口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我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的理论模型所确定影响因素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如果建立回归模型可能存在严重的共线性,这将导致估计模型的失效,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计量出口外汇储备变动中的作用。本文变量采用增长率的形式,以消除它们之间的影响。

(一)相关性分析

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运用Eviews3.1,可得出数据间相关系数矩阵,分析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在1984-2004年期间,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滞后两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均存在较强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出口与外汇储备的相关性最高,达到0.417,而且从出口增长率与其它增长率所选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它们相关性较低,如果建立回归模型可以减弱了多重共线性。表明增长率可以减弱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二)模型建立

本文建模的样本区间为1985年-2004年,选择这段数据的原因是 :1.直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改革才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从此开始了大规模、深层次的改革; 2.在这段时间中,对外贸易的加深和汇率制度的改革,也使得我国突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市场体系。因此,这段时间的我国国际收支和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影响才比较明显。数据分别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和外汇管理局统计资料整理所得。

根据以上分析,将各个变量增长率作为模型中的变量,则模型可表达如下:Rt=c+αtEXt+α2IMt+α3FDIt+α4DIt+u其中R1,EXt,IM,FDIt,DIt

分别表示外汇储备、 出口、进口、外商直接投资、外债余额的增长率(都是按美元计算),u表示随机扰动项。

(三) 模型估计

为了进一步准确分析出口增长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本文使用1984-2004年的数据,采用Eviews 3.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由于以各个变量增长率建立模型,t值及方程的F值只有出口增长率是显著的,其余三个变量都不显著,模型拟合的效果不是很好,考虑到FDI有时滞效应,当引进滞后一期和二期的FDI增长率,经过反复测试拟合效果有所提高,说明这段时期内时滞作用有一些影响,表现在FDI增长率的滞后二期。但是拟合度还是较低,模型不很理想。

本文认为其原因就在于我国在1994年前,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相关的贸易政策和外部环境还不完善,变化幅度较大,导致各个变量波动性较大,而到1994年以后,各个变量变动趋势较趋于一致。本文对该模型进行了Chow Breakpoint Test,结果表明F-statistic =2.418Log likelihood ratio=15.57,所以1994年是一个转折点,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分1984-1993年和1994-2004年两个阶段分别建立模型,具体结果如下:

(四)模型分析

与模型(1)相比较,模型(2)和(3)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值 大大提高,DW值也得到了提高,大部分变量t值及方程的F值在5%水平上均是显著的。所以(2)和(3)两个模型较理想,从这两个模型的变量系数估计结果来看,出口增加对外汇储备的增加的系数具有正效应,出口增长1个百分点,94年以前外汇储备增长4.44个百分点,1994年以后外汇储备增长1.78个百分点,这表明出口增加会促进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但是1994后影响程度有所下降。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FDI增长对外汇储备增长影响从负变为正,FDI增长1个百分点,1994年以前外汇储备增长下降2.25个百分点,1994年以后外汇储备增长2个百分点,而且1994年以后它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要大于出口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这与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在国际收支中稳步上升的现象相吻合,而进口增长率与外债余额增长率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不太显著。

四 、结论

从出口对外汇储备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出口的不断增长,对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具有一定的积极贡献,但是在1984-1993年和1994-2004年两个时期影响程度不同,前一时期的影响程度大于后一时期的影响程度,即出口增长对外汇储备增加的影响程度在减少。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外江储备增长的贡献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而且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增长,它对外汇储备的贡献已经大于出口增长对外汇储备的贡献。而进口增长率与外债余额增长率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不太显著。鉴于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需要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使外汇储备趋于一个合理的增长规模,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何青,杨晓光.出口和FDI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实际贡献[J].管理评论.2003,Vol.15 No.9.3-8.

[2]刘斌.外汇储备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3,No.2.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