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施工常见新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施工常见新技术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应用
一.常用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1、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混凝土表面泌水现象普遍存在,为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要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泌水。在每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按温控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保温养护,保温养护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降温速度,充分利用混疑土的抗拉强度,以提高混凝土块体承受温度应力时的抗裂能力。混凝土浇筑后4至6小时内可能在表面上出现塑性裂缝,可采取二次浇灌层处理。
2、建筑桩基工程的施工技术。桩基在建筑工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桩基施工过程中首先平整场地并清理施工范围内的障碍物,确定桩基施工范围,其次要保证桩基施工现场的排水;根据先期的勘探情况确定桩位后,进行桩基试验,试验时要记录,根据实验结构再确定桩基施工顺序,在群桩施工的复杂情况下,要依据桩的规格.长短与密度确定打桩顺序,避免对施工现场周围建筑物的破坏。
3、建筑工程的节能施工技术。(1)墙体节能技术。作为建筑主体的墙体,其节能设计的好坏会对建筑的整体能耗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国家提出的低碳环保的概念,使得当前环保和节能成为了建筑的发展趋势,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墙体节能技术。墙体节能技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玻璃幕墙,双层幕墙和光电幕墙,这里我们主要详细介绍最绿色环保且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幕墙技术。光电幕墙的创新之处在于设计者通过安装一块具有反射装置的特殊幕墙,消除了太阳光的强烈炫光,使其变得异常柔和和舒适,再将这个太阳光用来为人类照明。这种技术充分考虑到人类的需求,因而非常人性化。(2)隔热设计。建筑工程的隔热节能设计,主要集中在建筑的墙体与屋顶。当前可采用空气层隔热的方式,实现对建筑墙体.屋顶以及窗户的隔热处理,空气层隔热应用于墙体上时,在起到隔热效果的同时还能实现保温的作用。(3)采暖节能技术。当前建筑采暖设计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式是水源热泵系统。该系统通过地表水源对太阳能吸收以及地下水源对地热能吸收的效果能够形成丰富的低温低位热能能用,减少高位电能的输入,从而能够实现建筑热能的转移。(4)太阳能技能技术。太阳能节能技术在建筑设计的应用,实现了建筑散热.能量收集与遮阳效果的一体化,混合型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为建筑提供的光照与热能,能够明显降低建筑整体能耗。
4、建筑工程的防渗施工技术。(1)外墙防渗技术。外墙防渗作为一个整体性工程,建筑主体施工阶段就应注重防渗处理,最大限度避免雨水渗漏问题的出现。建筑外墙施工时应注重对混凝土与砖墙交接处.穿墙孔洞.预留洞,外墙配电箱等易出现渗漏现象部位的防渗处理。(2)建筑门窗防渗处理技术。建筑物门窗是建筑物上活动次数,活动范围最多的部位,防漏处理具有一定难度,门窗防渗处理人员只有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科学的建筑理论,才能够确保门窗区域的防漏效果。由于门窗会对建筑物的外观产生整体影响,因此,在建筑门窗防渗处理时,不能忽视门窗安装的美观问题。(3)建筑屋面防渗技术。建筑施工原材料中的砂浆.水泥均具有水硬性特质,施工时应注重天气环境变化,保证屋面终凝前不会出现降雨的情况。屋面施工前,要首先对屋面基层情况进行检查,找平基层。 在保温材料上覆盖找平层时,要确保保温层平整 ,发现松动的问题,要及时嵌填平整。完成基层修整后,对基层进行全面清理,在已处理完的基层上,通过刷素水泥浆的方法,保证基层与找平层的粘结效果。
5、建筑工程的加固施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加大截面加固法。由于混凝土的构件是受力最大的部分,所以为了保证建筑筑的稳定性, 我们可以采用加大截面加固法对混凝土构件,如梁,柱进行加固,用以保证施工效果,提高建筑物质量 。这种加固方法的具体流程是先彻底清扫原有构件混凝土表面的灰尘和颗粒性物质,并将其表面的凹凸处整平;再在表面浇上一层新混凝土,让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让两层混凝同承担重量。这样就增大截面积,增加了混凝土构件的承重能力,大大改善了构件的性能。这种加固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简单易操作,所需成本低,并且适应性很广,基本上能在任何地方施工;但它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严重干扰施工区域周围人群的正常作息。(2)包钢加固法。包钢加固法指的是用乳胶水泥或 环氧树脂化学灌浆 将型钢或钢板包裹在混凝土梁柱外面。虽然其原理与加大截面加固法基本相同,但效果却完全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这种方法不能明显增大原构件的截面积。但包钢加固法的优势在于它比加大截面加固法的效果更好,因为它是直接对构件进行加固,因此受力更加可靠,用这种方法对构件进行加固也是最能提升建筑物质量的。(3)粘钢加固法。粘钢加固法与上两种加固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部分加固,而不是全局加固。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承载能力比较薄弱的构件,通过对薄弱构件进行粘钢处理,增大它的承载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的稳定性。粘钢加固法是如今采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因为它是不同于上面两种方法,是无湿作业,因此对周围居民没有多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因为是部分加固,工作量相对而言很少,因此能节省施工时间,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这种方法也是最具经济效益的方法。
二、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笔者认为体现在以下几点:(1)环保技术的运用。我国的建筑行业整体上还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建筑工程行业普遍把经济效益放在行业发展的首位,对外部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的创新必须注重环保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在建筑施工阶段质量与工程进度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环保技术的运用。(2)信息技术的应用。当前我国的建筑筑施工正处于施工技术转型的重要时期,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3)监理技术的科学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重视科学监理技术的运用是。施工技术的创新,不是单纯对施工技术的发展模式与组织形式的创新,还应注重对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理,确保工程施工技术的效果。 如果缺少了科学监理技术的应用,建筑工程施工创新技术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创新技术的的应用也将无从谈起。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关键,贯穿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而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质量保证的关键,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必须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江.论工民建施工中对不良地基的改造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欧阳世基.人工挖孔桩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0
建筑施工常见新技术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建筑施工管理;质量与效率
我们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信息化在社会生活中显而易见,企业要想存活于全球的竞争之林必须将信息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建筑企业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变得尤为迫切。我国的建筑企业相比之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同国外先进同类企业相比,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项目管理过程,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传统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一直存在管理粗放、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尤其在信息化时代,我国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仍然采用纸质记录的办公方式,在很多方面很难达到工程自动化办公要求。在21世纪这个信息快速流通的时期,很多先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例表明将信息化应用到建筑现场施工管理中可以确保施工质量。
1建筑施工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传统建筑施工理念根深蒂固,投资资金一直都是首要问题,这两点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忽视了新市场环境中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和可以创造的经济效益。同时,加上企业部分方面的能力太低,使得自身发展不平衡,制定体制时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且企业战略目标的方向模糊不清,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
1.1施工质量管理效率低
很多企业在记录数据时仍采用纸质的记录方式,这是一种常规的纸质静态管理方式,是一种旧式的方式,在发生施工事故,进行事故原因调查的过程中,记录十分不详细,还需要一个个走访当时在事故现场的人员,而且这样获得的数据不太完善。同时,如果出现一些特殊原因甚至会拖延采访,降低处理事故的效率和实时性。而且工程的管理人员要根据现场的报告下决策,如果不能尽快的作出报告,将现场的实际情况报告给他,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1.2施工质量管理成本高
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所有资料的储存都依赖的是纸介质储存,这需要大量纸质材料,提高成本的同时,不利于环境的保护,而且这些数据的管理,包括及时提取,查找,都需要大量人工,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成本。
2企业施工质量信息化构想
2.1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
企业的生产过程包括物料采购、事故分析处理、财务管理等,在这些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数字信息化,将收集到的各种有用的信息及时的记录下来,这样使企业的内部资源的分配得到优化,达到不浪费资源,提高效率的要求。
2.2信息化管理构想
实现施工现场的动态管理,需要通过计算机构建一个网络信息系统,质量管理是一个重要的依据,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其质量管理的水平。信息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对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工序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以达到施工要求。
3施工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变化
3.1事故现场实况信息的收集
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质检人员、指挥人员对事故的情况较为清楚,原来则需要向他们询问,而且是以面对面的访谈形式,来了解收集事故现场的信息,而现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现场的记录来收集,并且可以通过对坍塌的事故现场进行描述、测绘和录像等记录信心,并交予专门的管理部门处理,这样收集信息较快,工程管理者也能及时的收到报告,并且依据报告作出合适的选择,保证工程的正常进行。
3.2原因分析所需资料的查找
当需要与事故现场相关的资料时,查找这些资料不再需要工作人员亲自去资料室寻找,可以通过计算机上的检索软件来查找,这个过程极大地缩短了工作的时间。
3.3事故原因分析
信息化后,收集来的所有资料的处理,不再是通过人工统计,而是直接交由计算机诊断,分析来完成。
3.4事故分析报告的生成
将管理软件安装到计算机后,事故分析后的报告是在计算机上自动生成,而不再需要工作人员根据自己收集来的数据整理编制事故分析后的报告。
3.5事故分析报告的储存及影响
报告及其相关资料的储存方式主要是电子方式,这样就减少了纸质的应用。
4提升建筑施工管理水平需要依赖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要做到信息化,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比较复杂,要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借鉴别的优秀先进公司的经验,规划好企业的目标,确定实施战略,,企业管理者要有耐心,不要因为没有马上看到结果就放弃,高标准的规划好整个信息化的过程,然后逐步实施。企业在规划自己的业务的同时,要注意留心数据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的需求,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据库,同时构建一整套信息化系统的结构,包括系统的框子,数据类型,结构模型等。
同时也应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标准化工作中,同时依据信息化的要求,建立一套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从而规范企业收集来的各类信息资源等,达到方便分析处理的要求。企业根据其所处的阶段对管理的需要,对比较繁琐且耗时较长的管理工作进行集成信息化,来简化甚至消除没必要的工作,例如工作信息的传递,用户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等方式传递给所需的部门和人员,使得远距离上报材料和审批文件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4.1交谈访问方式的改变
原来信息的收集,传递等需要面对面的访谈,而信息化后则转变为网络方式访谈,由于网络式访谈无需出行,大大降低了质量管理人员出行的开支。
4.2人员工作量的减少
(1)通信即信息的传递不再需要人员,提高了传递效率。(2)查找文件不再需要人员去资料室或档案室翻阅,而是通过计算机搜索,所需时间更短。(3)签名无需手工。
4.3现场取样,调查,实验工作减少
既可以减少这些工作的人力资源,将这些人力应用到其他工作当中,又降低了进行这些工作的费用,降低企业的工作成本。
4.4专家工作减少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中意味着企业采用了一些专业的管理软件,这一改变使得一些专家变得不再需求,这样极大的节省了企业的开支。
5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得到极大的普及,而信息技术也随之有了长足的发展,广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也因此极大地促进了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时至今日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发展相对成熟的软件已有不少,例如CAD辅助设计技术,office软件等。传统施工方法和理论随着这些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不断的发展,形成新的理念,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再一次解放。但是我国建筑施工管理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是不争的事实,主要是由于我国对信息化水平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太低,但是我们应抱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在此只是对施工管理工程中的信息化应用做一个浅谈,为的是引起和提高部分企业的重视,相信我国企业会因此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