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古典音乐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古典音乐特点范文1
关键词 斯特拉文斯基 社会性 民族主义 新古典主义 序列主义
一、生平简介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l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1901年入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斯特拉文斯基的生活经历复杂,创作风格多变,一生遍访欧、美、非、澳等地许多重要城市。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长期脱离祖国,生活在国外。第一次大战期间在瑞士居住,1920年起为法国公民,1939年开始定居美国,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直到1971年逝世。他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音乐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二、不同时期的音乐创作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早期)、新古典主义时期(中期)、序列主义时期(晚期)。早期创作以著名的三部芭蕾舞《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为代表,既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也有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中期创作以舞剧《普尔契涅拉》、歌剧一清唱剧《俄狄普斯王》、《圣诗交响曲》、歌剧《浪子历程》以及一些器乐作品为代表,将古典音乐的特点与现代音乐的语言结合起来:晚期创作应用了威伯恩的序列音乐手法,代表作有舞剧《阿贡》电视音乐剧《洪水》、管弦乐曲《乐队变奏曲》等。
1 早期音乐创作:
他的第一部芭蕾舞剧《火鸟》(巴黎,1910)在管弦乐色彩方面,可能颇有一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味道,但在其他方面却是《彼得鲁什卡》(1911)和《春之祭》(1913)的先声,三部作品都是为季亚吉列夫的俄罗斯舞蹈团而作的。
斯特拉文斯基这一时期的创作地主要在俄罗斯,他深受俄罗斯音乐风格和民族艺术的影响《火鸟》取材于俄罗斯民间神话《彼得鲁什卡》讲主人公彼得鲁什卡是俄罗斯古代街头集市中魔术师的一个木偶,他具有善良的人性,却受人,最后被害《春之祭》描写的是俄罗斯古代未开化民族在春天祭献大地的仪式等等。
1814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去往瑞士。由于战时条件所限制,他创作了乐队编制不大,音乐风格较轻巧的音乐:舞蹈大合唱《婚礼》(1917)取材于俄罗斯农民风俗《士兵的故事》(1918)取材于俄罗斯民间故事,等等。在瑞士的这段时间是他早期到中期的一个过渡阶段。
2 中期音乐创作:
1920年他迁居于法国,1925年定居于素有国际艺术都市之称的巴黎,那里人才济济、思想活跃。斯特拉文斯基与那一时期的绘画大师毕加索、作家纪德、诗人瓦勒里交往甚密,他们的创作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斯特拉文斯基。这也使他的创作风格发生很大变化,放弃了早期俄罗斯风格,转向了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创作的实践。
斯特拉文斯基在这个时期的音乐创作从1920年为纪念德彪西而写的《管乐交响曲》《的交响乐管乐器》,1920)开始直到1951年的歌剧《浪子的生涯》《耙子发展》结束,持续了30年之久。在这个时期他在创作中追求“无感情性”,强调在“纯音响中建立秩序和规则”。这一时期也是斯特拉文斯基全部创作过程的最重要阶段。
3 晚期音乐创作:
1952年,斯特拉文斯基已经70岁了,可他的精力旺盛得无法搁笔。不久,他开始转向第三时期:十二音音乐时期。一生经历许多的坎坷,就他个人的生活而言,也有许多不如意。如1939年,他移居美国,遭受了三重不幸,母亲、妻子和长女相继去世,无疑是心灵上的一次重创,对他是一次严峻考验,他心灵上的感受一定不亚于他感官上的感受。思考人的心灵的痛苦,人的内心受到外界刺激下的反映,他有了更多共鸣,所以他转向序列技巧,不仅在十二音技术上,也在心灵上有了共鸣。
三、音乐创作的社会性
任何形式的音乐创作都离不开它所依附的社会环境。原始先民的劳动号子、原始歌舞、中国古人的抚琴吟歌、西方教皇统治下盛行的格利高里圣咏、流行音乐以及现代音乐,无一不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体现出它们的音乐价值。这些音乐的产生,功能作用、思想倾向、所反映的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无一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 民族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在俄罗斯居住的30多年中,俄罗斯的社会环境在他的创作演化中所起的基础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俄罗斯民族乐派以及带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音乐对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其创作的俄罗斯民族性主要来源于家庭和老师的影响,斯特拉文斯基的父亲以传统及严格的宗法制来教育这位未来的作曲家的高雅的俄罗斯文化情结。在他父亲的影响下斯特拉文斯基在少年时就欣赏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形成了未来作曲家听觉词汇的积累和鉴赏品位。在他和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学习作曲时,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授课不受音乐学院的规程的限制,使斯特拉文斯基与俄罗斯文化和艺术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这些影响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舞剧音乐《火鸟》在巴黎上演大获成功。表现俄国民间生活的舞剧《彼得鲁斯卡》和反映俄罗斯原始民族祭礼的舞剧《春之祭》都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音乐特色和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春之祭》睫用异常猛烈、紧张的节奏,大胆、奇异的和声,以及浓重的管弦乐配器,以表现原始民族的祭礼和强悍、粗犷的性格。俄罗斯民族题材的音乐以及风格贯穿了他音乐创作的一生。
2 新古典主义
在瑞士的几年是其早期与中期音乐创作的过渡期,他离开了生养他的祖国去往他乡,在这里他受到的外来音乐因素的冲击还相对较少一些,音乐的风格也是俄罗斯民族风格为主。
1920年斯特拉文斯基来到了法国,当时的法国与维也纳是欧洲两大艺术中心,斯特拉文斯基到了法国后受到当时美术界以及其他艺术领域、社会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放弃俄罗斯民族风格音乐的创作而转身致力于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创新。
新古典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乐坛时兴的一种音乐潮流。战争带来的社会、政治的剧变,心灵的创伤,引起了艺术趋向传统的回归。这是一场“返回巴赫”的“新巴洛克主义运动。”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仿效18世纪作曲像亨德尔、库珀兰、斯卡拉蒂、维瓦尔第等的某些风格。他们以不同于战前的方式否定着19世纪。他们极力排斥浪漫主义音乐中那 种强烈的主观性,把巴洛克音乐的客观、超然的因素作为自己艺术的准则。他们注重复调技法和18世纪音乐体裁形式的运用,在模仿过去音乐风格的同时。采用现代作曲技法。他们努力摆脱文学、绘画与音乐的联姻,提倡纯音乐,认为音乐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自身的秩序。
斯特拉文斯基(lgor?Stravinsky,1882~1971)是新古典主义运动的重要倡导者。这位《春之祭》的作者战后的新作是芭蕾音乐《浦契涅拉》,这部作品温静、古雅的风格与《春之祭》的野蛮、凶猛形成强烈对比,这种风格的急剧转变令巴黎的观众又一次大为惊奇。他历时30年的新古典音乐风格时期音乐追求客观、冷漠理智,他认为对艺术控制、限制得越多,研究得越多,它就越自由。然而他还是保持着创作早期歌剧音乐时形成的节奏的创造性,复调性的和声对乐器组合的探索等个性。主要作品是《诗篇交响曲》、《D调小提琴协奏曲》、舞剧《阿波罗》、歌剧――清唱剧《俄狄浦斯王》《c调交响曲》和歌剧《浪子的一生》等。
3 序列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经历许多坎坷,在他移居美国期间,乐曲中爵士乐的风格越发浓郁:而在作曲上重新开始创作大型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是1951年在美国创作的英语歌剧《浪子的历程》,同时也是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果他不离开俄罗斯,不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以及社会,他就可能不了解英语,也就不会创作出这部英语歌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他音乐创作的影响。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数量和体裁种类既多又广,约占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
在完成了歌剧《浪子的历程》之后,斯特拉文斯基开始对序列主义产生兴趣,他开始寻找新的创作领域――十二音音乐。
从他的《康塔塔》开始,斯特拉文斯基转向十二音音乐创作,1956年,开始创作整体序列作品。他接受了勋伯格体系,特别是对韦伯恩的作品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再次使人感到意外。但是,他把十二音融化成自己的语言,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如舞剧《阿贡》(1957),合唱《哀歌》(1958)、《安魂赞美诗》(1966)等。总的来说,这些作品缺少新意,它们的影响无法与前两个时期,特别是第一个时期的作品相比。
结语
他的每一次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促使他的音乐风格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并不是到了某个国家、某个地方音乐风格就突然变了。这种音乐风格的转变是需要一个积累过程的,当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促使作曲家转变音乐风格,从上面的时间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斯特拉文斯基在到达法国和美国之后,并不是一开始就写出了新古典主义和序列主义音乐的作品,而是对一个地方的社会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后才创作出来的。由以上的例证可见,社会环境对音乐的创作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斯特拉文斯基一生没有离开过俄罗斯,那我们将不可想象现在的现代音乐将会是怎样的。斯特拉文斯基还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每个阶段的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多多少少都会从他以后的作品中体现出来。新古典主义的作品也还采用俄罗斯民间艺术素材,序列主义音乐的作品中也运用俄罗斯民族音乐素材,等等。在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创作中,社会环境的影响呈现一种单一性而又融合性的特点。单一性是指每个时期的音乐风格都是与前一时期不同的,而融合性是指每一时期的风格中又会有前一种或前两种风格的音乐素材。
新古典音乐特点范文2
关键词:中学教育;音乐教学;流行音乐
在当前音乐教学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的情形下,音乐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无视散漫,厌恶枯燥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音乐教学的根本效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通过拓展音乐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来让学生重新审视音乐、感受音乐,才能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构建和重塑,培养其美学能力,推动自我的全面发展,让音乐教学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基本原则
流行音乐作为通俗音乐,大多是基于生活而产生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当前流行音乐鱼龙混杂的情形下,要引入流行音乐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就需要对流行音乐进行严格的甄别和选择,选择适合教学的流行音乐,避免烂俗音乐,才能真正起到流行音乐服务音乐教学的根本作用。
1、严格甄别原则
任何一种音乐类别都被划分成各种表现形式,如轻快、乐观、伤感、孤独等,因此在选择流行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歌词、曲风、表达情感情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以选择积极向上、阳光快乐的流行音乐为主,来对中学生自我认知构建和价值观形成进行引导。此外,在选择时也要与时俱进,选择一些时下流行的、风格清新别致、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较高格调的音乐。
2、适度适量引入原则
中学生音乐教学的主导是让学生在学习欣赏古典名曲和民族歌曲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美和鉴赏音乐美,而引入流行音乐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可以将流行音乐作为表现音乐的美、展示音乐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不应过度引入流行音乐导致教学重点的偏失。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适度适量的原则,避免忽视音乐课程内容教学,导致本末倒置的现象发生。
二、如何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
流行音乐是与大众文化以及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类型,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和生活基础,是极具音乐实践特色的音乐类型,因此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具备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选择权
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来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在进行流行音乐选择上不仅要“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还要适当让学生拥有选择的权利,在大范围标准约束下来引导学生进行辨别流行音乐和选择流行音乐。比如,通过调查来分析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或者通过划分小组、让小组选择推荐来选择适合的流行音乐,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在参与选择的过程中培养出甄别音乐的能力。
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始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流行音乐选择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甄别辨析;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聆听、感受、联想、思考、理解、交流分享、展示、表达;在课后要引导学生去联想延伸、去思考感悟、去自主学习更多音乐课程,从而培养自身感受音乐、聆听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成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认知体系的构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开设流行音乐专题鉴赏课程
流行音乐的引入作为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是教材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开设流行音乐专题鉴赏课程,通过与学生交流合作来对该课程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比如,共同选择合适的流行音乐,将其进行分类来逐个进行欣赏、学习和分析;或选择当下流行音乐中典型的音乐代表人物,通过对其作品进行鉴赏分析、对人物本人进行了解来分析当下流行音乐的特色以及其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及价值观念;此外,结合电影、小品、话剧、个人才艺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流行音乐,都将为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当下开创了流行音乐创作崭新时代的周杰伦,其歌曲以歌词、曲风及演唱风格取胜,其作品区别于一般流行音乐的根本特点在于内容涉猎广泛,并且在歌词上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学美,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考和创新性思维,在曲风上符合了中学生的喜好和认知发展规律,在传递的情绪、情感、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等方面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中学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的方法
在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要做到适度适当,比如在课前播放流行音乐、邀请学生表演、全班合唱等形式来起到调节学生情绪、放松学生心情的作用,以此为之后课程内容教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1、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音乐已经进入了跨界时代,越来越多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相互碰撞产生出美妙的火花,推动音乐向着古典流行音乐新趋势的发展。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创新古典音乐的流行音乐来让学生们欣赏,让学生从不同的表演形式中去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涵养和鉴赏能力。
2、举行比赛获擂台赛
流行音乐的引入会让许多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因此在教学环节中要尽可能设计一些环节来满足学生们想要表现的欲望,通过在课内举办流行歌曲比赛和擂台赛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根据当前比较流行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来设置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为后期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兴趣基础。
四、结束语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就要坚持适度适量的原则,要选择适合教学的、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通过流行音乐来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鉴赏音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翠珍.刍议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17):170.
新古典音乐特点范文3
关键词:钢琴教育;钢琴学派;理论体系;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83-01
钢琴艺术从18世纪初在欧洲诞生至今,经历了二百多年漫长的发展历史,对于世界音乐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世纪作为西方钢琴音乐艺术风格的历史性转折点,形成了世界钢琴艺术流派百花争鸣的局面。其中产生了大量的音乐巨作,并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钢琴音乐教育体系。本文拟从演奏理论、乐曲创作、演奏方法及音乐风格等方面,总结出西方主要钢琴学派的教育体系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一、苏联学派(解体前)
苏联有着优秀而悠久的的民族文化传统, 尤其是钢琴艺术方面,一方面继承了19 世纪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传统, 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引进西欧先进的钢琴弹奏技术, 建立起了完整的钢琴教育体系,其特点为:
(一)苏联钢琴艺术是扎根于其丰厚的音乐文化土壤深处,并始终关注国家的命运,以民族艺术天性的艺术观,极富个性地反映时代的情绪。
(二)同等重视基本功的坚实和演奏情感的丰富,融合吸收西欧先进的演奏训练方法的同时,主张以严格的手指训练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指专业训练体系,以及干净准确的技巧、柔润好听的音色和优美含蓄的音乐表现这一教学特色。
二、德奥学派
20世纪的德奥钢琴学派是一个高度严肃、重理性、重思辩、避免表面美丽而宁要一丝不苟的音乐技巧学派。
(一)在音乐内容上更富于创造魅力,具有较多的色彩变化,在气质上的理解表现也极为深入。
(二)在演奏技巧上,强调手的自然重量的运用,要求技术明净,手指灵活且很有功力,追求发音清晰,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对手指严格的遵从惊人地揉合为一体。
三、法国学派
20世纪以巴黎音乐学院为中心的法国钢琴学派,开拓了新的体现典雅精致风格的学派研究领域,并由杰出的钢琴家传承下来。
(一)力图发展音乐中现代精神的特殊表现方式,崇高华丽、匀称、优雅,是学派充分表现法国风雅趣味的根本所在。
(二)非常重视手指的严格规范,其演奏特点是干净利索的触键和音色,赋予钢琴以丰富而辉煌的音色。
四、英国学派
英国学派是一个文雅、兼收并蓄的学派,不断创新更加适合本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和演奏技法。
(一)潜心研究了钢琴音乐艺术的表演方式及其美学原则,在教学中始终不懈地追求对旋律特性的细致理解,特别崇尚表现古典美。
(二)要求音色透明和谐、圆润温文;要求分句匀称自如,极富于变化;要求发出的声音不大,但要很有传送力。
五、意大利学派
20世纪的意大利钢琴学派深受意大利模式的熏陶,具有意大利开阔明朗的气质。
(一)注重意大利的旋律美、宏伟深刻的音乐表现及内在的热情美,使旋律的色调和力度变化细致入微而又富于控制。同时,刻意对声音有完善的控制能力,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风格。
(二)倾向于对音乐的完整性演奏以及学者气派的宏丽表现,并且在发展音乐上倾向于更加严谨,使浪漫主义的热情与古典主义的优雅揉为一体。
六、美国学派
美国钢琴学派受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经历了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客观而折衷的学派。
(一)主张了解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 把欧洲以及世界各国钢琴艺术的规律性与民族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多变的世界音乐性格。
(二)深受新音乐思潮的影响,对音乐的诠释有创造性,在演奏中节奏富有弹性,形成自己极富个性和表现力的风格。
七、结语
走过了20世纪百年的历程,西方各主要钢琴学派盛衰更替的速度,似乎于前几个世纪都有所超越。每一学派由民族自身的发展、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以兼收并蓄,取精用弘的严肃态度和独特的美学观念去发展传统,独辟蹊径,用自己学派的教学体系传开对弹奏技术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力地推进所处时代的音乐实践,为21世纪的世界钢琴音乐艺术的大趋势树立了里程碑。
新古典音乐特点范文4
(怀化学院 音乐系,湖南 怀化 418008)
摘 要:在20世纪绚烂的钢琴音乐世界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钢琴音乐作曲家,他们创作了众多传世的钢琴音乐作品。许多优秀作品也是高校钢琴音乐专业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曲目。
关键词:钢琴音乐史;钢琴音乐作曲家;钢琴作品;20世纪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Piano Composers and Their Work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JIANG Ren-wu
一、前言
钢琴音乐在西方音乐世界里,发展到上个世纪就已经相当的完善了。而且,在20世纪那个世界政治形势和经济变革最大的百年中,音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我们回眸而望,仍然可以清晰看到其辉煌的音乐创造和留给人类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就钢琴音乐而言,这个时代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他们创作了众多传世的钢琴音乐作品。而且,至今,许多作品仍然带给我们愉悦和快乐,带给我们精神的享受。同时,许多优秀作品也是高校钢琴音乐专业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曲目。20世纪钢琴音乐的主要作曲家有:法国的德标西、拉威尔、杜卡、米约、梅西安;德国奥地利最著名的有:亨德米特、勋伯格;前苏联的著名钢琴音乐人物比较多,主要有: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拉赫曼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等。另外还有匈牙利的巴托克、西班牙的阿尔贝尼斯、格拉那多斯、法亚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钢琴音乐家。他们各自在不同制度的国度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各异的审美意识驱动下,创作了丰富多彩的钢琴音乐作品。构成了20世纪绚烂的钢琴音乐新世界。为了更好地继承这笔宝贵的世界音乐文化遗产,让一代一代音乐学习的学子,清楚地了解和理解这些经典性钢琴音乐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我们有必要最这些作品做一些基本的研究。至少是梳理和了解这些优秀作品的创造环境和过程,认识有哪些作品曾经影响了世界音乐的发展。
二、德奥钢琴音乐作曲家及作品
德奥一直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之一,也一直是音乐人才和大师辈出的国度。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曼、舒伯特、施特劳斯等等作曲家,都是世界公认的伟大音乐家,也是为世界音乐文化,包括钢琴音乐文化,留下丰富遗产的伟大人物。但是,到了20世纪,却没有像古典音乐时期那样,涌现出伟大音乐家的情况了。钢琴音乐作曲家和作品也都相对比较贫乏。所以,一些西方音乐史学家,在论及20世纪钢琴音乐的时候,基本上忽略了德奥音乐家的创作,而首先关注的是法国的钢琴音乐作曲家及其作品
(注:参见徐元勇著《从作品看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史》,载《人民音乐》,1987年第5期。)。的确,这个时期的德奥钢琴音乐,相对落后于具有钢琴音乐创作集团的法国作曲家。但是,并不是说在这个音乐发达的国度就没有了音乐的创作,没有了钢琴音乐的作品。譬如,像亨德米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就写过不少钢琴音乐作品。尽管他的作品,在目前作为演奏会上上演的曲目不是很多,但是,也有像在钢琴音乐史上有着重要作用的《音乐游戏》那样的作品。还有三首奏鸣曲也是经常让人们想起的作品。特别是规模上具有小奏鸣曲式的《第二号D大调》,因为弹奏技巧不难,音乐形象又有亲切的感觉,因此,也是今天演奏会是经常上演的曲目。
另外,还不得不提到是创立十二音音乐体系的作曲家勋伯格(Arnold Schon-berg 1874―1951),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他为20世纪的西方钢琴音乐史也留下很重要的作品。譬如,有用纯粹十二音技法创作的、包括前奏曲,加伏特舞曲,风笛舞曲,间奏曲,小步舞曲,快乐舞曲六首组成的钢琴作品《钢琴组曲》OP.25就都是根据包含着巴赫音列创作的作品。虽然属于无调性的作品,有些音响效果也很是枯燥。但是,钢琴音色却也得到了表现。虽然他最初的钢琴曲《三首钢琴曲》OP.11,无调还没有明显表示出来。但是,《六首钢琴小品》OP.19.各曲极短,呈现出实验性。这两首作品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写的。从战后所作的《五首钢琴曲》OP.23里,已经能看出无调性的技法。他还培养了不少弟子,也创作了不钢琴音乐作品。譬如,既是勋伯格友人又是助手的贝尔格(Al-ban Berg 1895―1935)和威柏恩(Anton Webern 1883―1945)就分别以十二音技法创作了许多钢琴音乐作品。贝尔格的奏鸣曲OP.1,威柏恩的《为了钢琴的变奏曲》OP.27的作品与勋伯格的OP.11或OP.19等,都是近年来在演奏会上经常能听到的钢琴作品。
三、法国钢琴音乐作曲家及作品
许多学者把20世纪的钢琴音乐,都定位于法国。那是因为在这个浪漫的国度,在这个时代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钢琴音乐作曲家家,那就是德标西和拉威尔。人们一提到20世纪的钢琴音乐,一般都会认为开始于德标西和拉威尔。其根据是德彪西在1901年创作了《为了钢琴》的作品,又在1903年到1913年的十年时间里写下了所谓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诸多重要作品。同样,拉威尔的《戏水》也创作于1901年,之后也写了几个重要的钢琴音乐作品。特别是1917年完成的《库泊兰之墓》就是一部很重要的作品。在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中,有着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新型手法,这些手法引领了20世纪的钢琴音乐。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从1903年到1913年的十年里,谱写了至今仍然上演不衰的《两个阿拉伯斯克》,这是德彪西初期的作品。继这之后谱写的《贝马斯卡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则更为人们所熟知。在德彪西的多变幻的和声音响中,可见稍有曲折的旋律在流动,经常绝妙的踏板效果,把月夜的美景描绘得入神入画,成为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最初的代表作。由前奏曲、萨拉舞曲、托卡塔三首曲子组成的《为了钢琴》,也是同时期的钢琴作品。这个作品中德彪西使用了平行和弦和全音音阶,使之具有浓烈的印象主义趣味。1903年德彪西创作的《版画集》,是其印象主义技法表现明确的作品。由于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在绘画上的视觉性要素在这个乐曲中清楚地表现了出来。1904年,德彪西创作了《欢乐岛》,1905年完成了《意象集》。正是这个作品确立了德彪西的手法。另外,在《儿童乐园》里,夹插着德彪西诙谐的手法。1910年1913年德彪西的杰作是由两集体组成的《前奏曲集》,这个《前奏曲集》,标题不是写在作品开始,而是写在作品的结束部分,意图在于使人们听完作品后再得知标题,而不是根据其标题的印象听完音乐。两集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第一集的第八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但是,这个曲集最主要的一点,可以说是用以二十四首作品集大成的形式,提出了所谓的德彪西的钢琴技法。例如《音和芳香在夜幕里荡漾》(1―4)《沉没中的寺院》(1―10)等,使用了平行和弦;《帆》(1―2),《水之精》(2―8)等,表现了水之生态的手法;《吹过荒野的风》(1―3)和《西风之见》(1―7)。在技巧性方面,绘画上的视觉手法运用在音乐上,表现了音乐的幻想。其他如《交替的三度》(2―11),《烟火》(2―12)等曲,被认为是表现其技巧性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比德彪西前期使用的技法更加精炼,形式上也更为复杂。这些技法以练习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是《十二首练习曲》,这是德彪西为了自己弹钢琴所设计的指法。
拉威尔(Manrice Ravel 1875―1937)的钢琴代表作之一是,创作于1901年的《水的嬉戏》。也就是说,比德彪西首次运用印象主义技法写作的《版画集》还要早两年。但是,实事求是讲,拉威尔没有德彪西的影响那么大,其钢琴作品也不可与德彪西同日而语。在钢琴音乐史上,拉威尔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大致有两个倾向,一是印象主义作品,其二是新古典作品。《水的嬉戏》属于前者,使用了包含两度音程的急速琶音的和弦音型。并由这个音型,产生的不协和音响效果表现出色彩感。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不规则节奏,使人感到幻想风格的表现。这一类的作品中,特别以《镜》和《夜之幽灵》最为有名。《镜》由五首曲子组成,第四首《丑角晨歌》经常用于单独演奏。《夜之幽灵》有三首,其中第一首《水之精》和第三首《小丑》被看着是运用印象主义手法达到极点的作品。这两个曲集,由于要求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上,因此,成为现代钢琴家表现自己高超技巧作品。另外,拉威尔的新古典性作品《库泊兰之墓》也是今天人们经常提及的钢琴音乐作品。这是类似组曲形式的钢琴曲集,其创作手法仍然属于富有印象主义的技巧。
法国除了德彪西和拉威尔之外,同时代的还有保尔•杜卡(Paul DuKasl 1865―1935),阿尔贝特•罗赛尔(Albert Roussel 1869―1937)、萨蒂(ErikSatie 1866―1925)等作曲家。杜卡有《降e小调奏鸣曲》;罗赛尔有使人感觉到新古典要素的《小奏鸣曲》(OP.16);萨蒂则以《三个吉姆洛佩蒂》和连弹曲《梨子形的三个小品》最为有名。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这个萨蒂,他以怪异名称命名其作品而闻名。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使用简单的和弦伴奏型表现出别开生面的和声特点。其手法被认为有新古典主义的倾向,对法国后来的作曲家们,特别是对“六人团”的青年作曲家们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个时代法国的作曲家真的是人才辈出,萨蒂之后,又有了“六人团”。其中成员米约(Darius Mihaud 1892―1974)还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布拉基尔的乡愁》和为两台钢琴写的《斯卡拉姆乔》等钢琴作品。作品以简洁的技法,完美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和意境。“六人团”的另外成员也有不少作品,今天仍然为我们所熟悉的有:普朗克(Francis-Poulene 1889―1963)的《无穷动》以及即兴曲目前就经常被演奏;有遵守着近代古典主义法则的作曲家易白尔(Jacques Ibert 1890―1962)的作品《故事》等等。
在20世纪的作曲家中,还有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那就是梅西安(Oiivier Messiaen 1908―1992你 ),“梅西安的音乐对中国新一代作曲家的创作不无影响”
(注:参见郑中著《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1版。)。他以历史题材创作的《圣婴二十四默想》以及为两台钢琴写的《阿门之约想》都是重要的钢琴作品。他在使用勋伯格似的音型上,在高音和节奏上都有与其共通的特色。这个特点具体地表现在《四个节奏的练习曲》中。另外,他的以鸟的鸣叫作为素材创作的作品《鸟之目录》,能看到现代钢琴作品创作的一种手段。
四、前苏联钢琴音乐作曲家及作品
前苏联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概念,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变。而那个时代的音乐却仍然在人们的记忆中,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诸多钢琴音乐作曲家创作的非常丰富的钢琴音乐作品,以及众多知名度演奏家,构成了前苏联钢琴音乐学派。这个学派对于现代钢琴音乐,具有毋庸置疑、深远的影响力。众多的钢琴音乐作曲家及其作品,呈现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俄罗斯文明,丰富了20世纪世界钢琴音乐的乐坛。
1917年的俄国革命,俄罗斯的国家体制发生了社会主义的变革。尽管音乐上仍然继续着“五人团”风格的民族乐派,以及像柴可夫斯基那样采用西洋作曲技法进行创作的两个传统。但是,革命后的苏联围绕着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国家政策,音乐上也发生着变化。如果从最有所谓社会主义政治意识而言,值得提及的音乐家是格拉祖诺夫和肖斯塔科维奇。
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63)与“五人团”同时代,他在苏联革命后一直留在苏联。他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属于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他的钢琴作品主要有《俄国主题变奏曲(升f小调)》OP.72和两个奏鸣曲OP.74以及OP.75等,至今仍然是钢琴演奏家们经常弹奏的曲目。
肖斯塔科维奇(Dmtry shostakovich1906―1975)是一位伟大的现代音乐作曲家,杰出的钢琴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经荣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还曾经被授予苏联国家奖章,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国家奖,西贝柳斯奖以及国际和平奖。他创作的作品很多,不过,主要的钢琴音乐作品有:《二十四首前奏曲》OP.34和《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OP.87。钢琴协奏曲等等。
前苏联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钢琴音乐作曲家,由于思想意识等原因,更加呈现出多层面,多层次,多种审美意识到作品。另外,许多作曲家同时也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因此,其钢琴音乐作品更加为后世的演奏家所喜欢。
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kriabin1872―1915)和拉赫曼尼诺夫(Sengey Rakhmaninov 1873―1943)就是作为钢琴的名演奏家开始活动的作曲家,其创作的作品就具有钢琴表现的特色。斯克里亚宾有许多肖邦风格的小曲,其中《二十四首前奏曲》OP.11、《十二首练习曲》OP.8和《两首夜曲》OP.5较为人们所熟知。《奏鸣曲第二号》(升g小调)《幻想奏鸣曲》OP.19《奏鸣曲第五号》OP.53以及反映他晚年神秘主义的《奏鸣曲第九号》OP.68(也叫黑弥撒)经常得到上演。拉赫曼尼诺夫则以《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被人们广为知晓。他的钢琴作品很多,但是,成为今天演奏会上用的曲目其数量不太多。熟悉的作品有《升c小调前奏曲》OP.3―2,其它的如《十首前奏曲》OP.23(第三首d小调以及第五首g小调等有名)和《十三首前奏曲》等,有时也被摘其出来演奏。两集《音画练习曲集》OP.33和39也经常被人们提到。
20世纪前苏联还值得提及的钢琴音乐家还有: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ya-vinsky 1882―1971)、普罗科菲耶夫(Serger Prokofiev 1891―1953)哈恰图良(Aram Khacha-turian1903―1978)、卡巴列夫斯基(Omily Kabalevsky1904―?)等等。主要作品有:斯特拉文斯基利用爵士乐惯用手法写成的《钢琴、拉格米基克》。这首形式上虽然遵守着旧时代的形式,但是,内容却充满了富有强烈运动性的节奏和描法,使人感到是巴洛克时代风格的作品。另外,他根据他的舞剧《彼得鲁什卡》编写的《摘自彼得鲁什卡的第三章》也完全富有这种风格。普罗科菲耶夫留下了九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第七号降B大调OP.83最有名,目前演奏的机会也很多。特别是第三乐章富有运动性的节奏,表现着当时所谓的社会生活的情趣。他的奏鸣曲作品能使人懂得什么样的作品是反映时代的作品。他的这些反映时代的作品中,第八号降E大调OP.84和第六号A大调OP.82以及第二号a小调OP.28也经常被演奏家演奏。除此之外,还有前奏曲OP.11和《瞬间的幻影》OP.22等。《为了孩子的音乐》OP.65也是普罗科菲耶夫有名的作品。哈恰图良只有前奏曲被人们熟知。然而,卡巴列夫斯基却有许多用于教育的作品。并且使人容易理解,非常平易近人。其中洋溢着现代风格感觉的手法。比较起来被认为是较亲切的作品。在奏鸣曲方面,第三号F大调OP.46经常得到演奏。小奏鸣曲C大调第一号OP.13―1虽然规模小,但很规整。其作品被认为是作为现代作品学习不可缺少的教材。
五、其他国家钢琴音乐作曲家及作品
除上述国家的钢琴作曲家外,20世纪的其他许多国家都诞生过杰出的钢琴音乐作品的作曲家。不过,在今天的演奏会活动中,经常得到演奏的作品其数量并不是很多。像西班牙的阿尔贝尼斯(IsaacAlbeniz1866―1909)的《伊贝利亚》以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的、独特的风格为人们所熟知的。同为西班牙作曲家格拉那多斯(Enrigue Grandos 1867―1916)也以他的代表作《戈雅之画》,在20世纪的钢琴音乐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法亚(Manuel de Falla 1876―1946)他根据他自己所作的芭蕾舞曲编写的《火祭舞蹈》也为西班牙赢得了荣誉。
其他值得提到的人物还有,在捷克有雅那切克(Leos Janacek 1854―1928),现在人们所知道的他的作品只有《走过茂密的小道》;瑞士的马尔丁(Frank Martin1890―1974),他的《献给钢琴的八首前奏曲》洋溢着高雅的现代风格,以感性丰富的作品为人们所熟知;波兰的潘德列斯基(Ignacy janPaderewski 1860―1941)也是有名的钢琴家。他的《G大调小步舞曲》OP.14―1在当时很受欢迎。北欧、芬兰的格伦(Selim Palmgrern1878―1951)的《五月之夜》较为有名。但是,在内容上也只不过是十九世纪风格的小曲。
新古典音乐特点范文5
一
巴罗克时期,由于钢琴乐器本身还不是很完善,因此,钢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些限制。1830年前尽管可以称之为键盘演奏艺术,但是,真正开始钢琴音乐的时代还是在这之后。也就是说,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是按钢琴这件乐器所取得统治地位这一界线来划分的。而且,如果要以演奏观念的变化为依据再对钢琴发展进行划界,也大概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过:1、1830年至1860年的第一代、1860年至1920年的第二代、1920年至1950年的第三代和1950年以后的第四代。
巴罗克时期可以被称之为第一代时期,是钢琴制造和改进,以及钢琴演奏技术的腾飞的时代。这个时代产生了一些炫技性大师,他们将毕生的演奏艺术奉献给钢琴音乐艺术。这个时期,钢琴音乐主要是以即兴演奏为中心,作曲家与演奏家的身份合二为一,现场的演奏是对原作品的二度创作,两者缺一不可。这一时期同时还存在着一个向洛可可风格的转变过程,所以,这个时期的作曲家成为划分不同音乐风格的重要依据。譬如,德国的JS巴赫和亨德尔的古钢琴音乐极好地表现了巴罗克风格的精髓。巴罗克时期最为重要的人物是JS巴赫,他创作的作品,既有键盘乐作品,今天我们又把其大量复制为钢琴作品。巴罗克时期,古钢琴已不仅仅是作为一件独奏乐器而存在,也不是孤立的独自发展的,它也吸收了其他乐器及其他国家的音乐因素。仅以JS巴赫为例,他除为古钢琴独奏而创作了《德国组曲》外,还写过多首古钢琴协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1734年创作的《意大利协奏曲》。同时他的古钢琴音乐与管风琴音乐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管风琴音乐中即兴式的表现手法以及富有悲壮气慨的音流在古钢琴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得到充分表现。他又吸取了意、法、英等古钢琴音乐和小提琴音乐的特点,例如意大利小提琴家维瓦尔第音乐中富于动力性的线条运动及节奏感,英国维吉那琴乐派的炫技音型和变奏手法等,都可在他的各类古钢琴乐曲中见到。而现在,我们又试图用现代钢琴来重现他的古钢琴作品。
洛可可风格在F库普兰和拉莫的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D斯卡拉蒂则是在融入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民间音乐因素后形成的完全独树一帜的风格。巴罗克时期,是以古钢琴音乐为主,其中包括古钢琴乐器本身的类型、形制,故钢琴音乐在不同国家的兴盛状况、创作成就,以及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对古钢琴音乐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等。因此,这个时期还不是类似今天意义上的钢琴音乐时代。正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可能由于古钢琴与现代钢琴在形制、特点上有很大的差别,人们对于它的音乐文化形成、历史传承等各方面都不太了解,所以一些人没有把古钢琴放在“钢琴”这一范畴中去说,没有将它认为是钢琴的前身,没有从键盘乐器(甚至包括管风琴音乐文化)这一大角度去考虑,而把古钢琴和钢琴看成了两个似乎是不可融为一体、不相干的事物,从而忽视了对巴罗克时期古钢琴音乐的认识。而在现实钢琴音乐生活中,巴罗克时期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如巴赫的作品已成为从钢琴起步学习到专业演奏中的必备曲目,可我们并不了解巴赫时期的古钢琴音乐。比如要对初学钢琴的孩童解释,在弹奏巴赫的一些作品时要用断奏而不是连奏。而对于钢琴专业的演奏者来说,他们也并不知道为什么巴赫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复调音乐思维、创作技法、多种风格的借鉴和外国音乐因素的吸收。可见,现在对巴罗克时期钢琴音乐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对钢琴艺术整体发展过程的研究。
二
古典主义钢琴音乐时期,也可以被称之为第二代时期,演奏者的任务已从炫示自己的技术转变为解释别人的作品。他们一切从“我”出发,不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以“我”的解释为准。演奏时不仅在速度、力度的处理上可以任意发挥,甚至还对作曲家原谱上的音符自由添减。可见,这一时期的演奏家把乐曲内容的解释和情感的表现看得比炫示演奏技术更重要,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无论是音乐风格的丰富多彩,还是钢琴音乐织体和曲式体裁的多变,还是优秀作品的层出不穷都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加之这个时期,重点发展的是钢琴音乐的体裁,同时又存在一个古典音乐风格向浪漫音乐风格的过渡期,所以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创造音乐新体裁方面的作曲家。像CPE巴赫、莫扎特、克莱门蒂到贝多芬等等其作品至今仍然影响很大。
浪漫主义时期,也可以被称之为第三代时期。炫技大师的地位每况愈下,即兴演奏的传统消失殆尽。演奏观念中的客观主义和理性成分不断上升,作品的内容、形式、结构等要素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对象。钢琴演奏技术的突飞猛进,给钢琴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最突出的特征是演奏技术的突破,因此,无论是作曲家,还是演奏家都特别注重创作手法、音乐特点等技术手段,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李斯特。这个时期对于演奏技巧、演奏风格进行排序,大致有:以炫技性为代表的李斯特,以宣扬艺术品典雅风格的肖邦、门德尔松和罗伯特・舒曼等等。这两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钢琴音乐教育家,钢琴专业教育的模式也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定型的。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莫扎特、克莱门蒂、贝多芬、李斯特、肖邦、车尔尼、韦伯、菲尔德等,同时也是杰出的钢琴音乐教育家。今天,我们的艺术高等院校中的钢琴专业教育中,至今,仍然沿用着车尔尼等的教学教材体系和教材。
历来的理论研究者对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十分重视,特别是对作曲家的了解和认识十分全面,因此,也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特征。这些研究涉及钢琴改革、演奏、体裁发展等诸多问题。当然,浪漫派钢琴音乐的迅速发展,作品好听,记录完善,也是导致对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研究深入的重要原因。
三
新古典音乐特点范文6
作者简介:蔡韧(1973- ),男,汉,湖北武汉人,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谭缨英(1976- ),女,汉,广西桂林人,俄罗斯钢琴演奏硕士,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广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摘 要:俄罗斯钢琴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特别是从19世纪末开始涌现了一大批对世界钢琴音乐作出重大贡献的作曲家,使20世纪的俄罗斯钢琴音乐成为世界钢琴音乐文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这一历史时期的钢琴音乐文献,以其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为线索,以创作时间为依托,对20世纪俄罗斯的钢琴音乐文献中的独奏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概论性研究。
关键词:20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文献;独奏作品;音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Solo of Work of Russia Piano Music Literature Search in the 20th Century
CAI Ren,TAN Ying-ying
俄罗斯丰富的钢琴音乐作品,是俄罗斯钢琴家们迅速成长的主要因素,自格林卡的音乐创作开始到19世纪末,俄罗斯的作曲家们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杰作。到了20世纪,俄罗斯民族新一代的音乐家在前辈作曲家丰硕的成果上开拓了一片新的音乐世界,为俄罗斯钢琴音乐的发展壮大谱写了大量精彩的钢琴作品,在这众多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中,贡献最突出的作曲家要数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普罗克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为20世纪世界钢琴音乐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一、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1872-1915)
斯克里亚宾是欧洲著名的钢琴家,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钢琴音乐作曲家之一,他早年创作深受肖邦的影响,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屡见不鲜,集中反映了精神生活中的瞬间感受;而后期的创作以高度半音化的音乐语汇为基础,不断颂扬“自我”是宇宙中心的神秘思想,发展了独具特色与个性的“神秘和弦”,对20世纪现代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作品在演奏技术上几乎都是非常困难的。他在20世纪初期创作的钢琴作品主要有:
《奏鸣曲》op.30,1903年的作品,是斯克里亚宾所有奏鸣曲中的第4首,2个乐章的作品,第一乐章是一个轻盈流动的行板,音响效果十分奇妙,晶莹剔透,节奏在流动中从容的变化,富有即兴意味;第二乐章是迅速快捷的最急板,并且始终运用极有特点的切分,是首旋转的舞曲,有一种兴高采烈的欢乐气氛。在这首奏鸣曲里面还可以看出一些李斯特、肖邦的影响,在这之后的作品,则完全是他自己的风格了。
《钢琴练习曲》op.42,1904年出版,共有八首。在这部练习曲集里,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发生了转变,和他以前的《练习曲》op.8相比,在技术和结构上变得较为复杂和多样。斯克里亚宾力图走出抒情、宽广如歌的风格范围,表现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形象:第二首像一首悠扬的歌曲,第三首使人联想到小巧玲珑的八音钟,第五首虽标以“忧伤地”,但全然没有苦恼、悲切的情绪,而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兴奋。作品大量采用了各种复节奏,交叉旋律等他特有的创作手法,例如作品中的五对三、三对二的复节奏等。由于艰难的技术性和迷人的音乐性,使他的练习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整个钢琴技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肖邦、李斯特的练习曲一样,成为钢琴家的试金石,是各种音乐会和国际钢琴比赛的热门曲目。
《奏鸣曲》op.53,1907年的作品,是斯克里亚宾所有奏鸣曲中的第5首,从这个作品开始斯克里亚宾的音乐风格有了更加明显的转变,这是一首有几个不同乐段的单乐章作品,有着紧张的气氛,奇妙的和声,几个乐段分别标有不同的表情术语,整个作品并不连贯。
《奏鸣曲》op.64,1912年的作品,是他的第7首奏鸣曲,斯克里亚宾很喜欢这个作品,称呼它“白色弥撒”,并经常演奏,是作者所有奏鸣曲中在技术上最难的一首,演奏技术和节奏都非常有特色,准确的表现了微妙的情绪变化。
《奏鸣曲》op.68,1913年的作品,是他的第9首奏鸣曲,称为“黑色弥撒”,单乐章,自由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神秘音响为主要元素,反复两次,第二主题在内声部出现,再现部为极快板。乐曲简洁真率,和第4首及第5首奏鸣曲一起成为斯克里亚宾奏鸣曲中最著名的作品,更加综合了丰富的和声以及一些意想不到的音乐素材,给人以不同寻常的感受。
《走向火焰》op.72,1914年出版,这是斯克里亚宾晚期的代表作,标准的斯克里亚宾晚期风格。这个时候的作曲家已经转向神秘主义,乐曲的标题反映了地球毁灭的火热,经过不断增强的情绪,最终“走向火焰”。这首具有催眠效果的乐曲是作曲家最强有力的一首作品。
《五首前奏曲》op.74,1914年出版,这是斯克里亚宾最后创作的一组作品,他们有着不祥的气氛和深刻的痛苦,在心理上有剧烈的震动和粉碎性的效果,仿佛世界上一切的苦难和忧伤都浓缩在这些乐曲中。
斯克里亚宾集革命性和神秘性于一身,对许多音乐家甚至其它种类的音乐都起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时至今日没有人会怀疑斯克里亚宾是20世纪初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
二、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1873-1943)
与斯克里亚宾相比,集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于一身的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创作上更具有传统的浪漫主义特色,他的主要创作活动虽然在20世纪,但从理论上来说他的音乐风格坚持着19世纪的浪漫主义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流露出忧郁低沉的情绪。1900年至1901年之间创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成功,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随后的10年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黄金时期,那段岁月中,除了繁忙的演出活动,他还写出了将浪漫主义精神发挥到极限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奏鸣曲》。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他以协奏曲的形式创造了交响曲、交响诗和奏鸣曲所能达到的最强效果。20年代末和30年代,他再次提起笔完成了《第四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最后一批钢琴作品,为浪漫主义音乐写上了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前奏曲》op.23,是拉赫玛尼诺夫1903-1904年的创作的十首前奏曲,这部作品和他创作于1892年的著名的#C小调前奏曲以及创作于1910年的《前奏曲》op.32的十三首前奏曲一起组成了音乐文献中有名的《24首前奏曲》,这些作品大都苍凉沉郁,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这些前奏曲中,却严格遵循巴赫和肖邦的传统,二十四个曲子恰好平均分布在大小二十四个不同的调上,每一首都极为钢琴化,有着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织体,饱满的音响效果。
《第一奏鸣曲》op.28,D小调,是1907年的作品,包括3个篇幅长的乐章,其中忧伤的第二乐章非常出色,整首奏鸣曲是浪漫主义的风格,这个乐曲和作者的其他作品比起来较少被人演奏,但决不失为拉赫玛尼诺夫的优秀作品,其作品的共同特点――尖锐、浪漫、斗争,无不在其中表现得很淋漓尽致。
《音画练习曲》两集,op.33创作于1911年,op.39创作于1916-1917年,有华丽的技术和明确的内容,灵感来自作者看到的一些图画,虽然作者没有明确说过是描写的是哪些画,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作品的音乐形象。由于音乐和技术的完美结合,这两集《音画练习曲》成为了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会性质的练习曲。
《第二奏鸣曲》op.36,降B小调,是创作于1913年的作品,有3个乐章,在1931年,拉赫玛尼诺夫修改了他觉得太长和太难的部分,这部杰作,有着稠密的句法,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钢琴技巧,作品中充满了极度的绝望;第三乐章是拉赫玛尼诺夫最使人震惊的作品,有着非同寻常的音乐效果。
《科雷利主题变奏曲》op.42创作于1931年,有20个变奏,主题一直被认为是采用了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的小提琴奏鸣曲的主题,其实这是一个西班牙的民间曲调,它被许多作曲家所采用。这是拉赫玛尼诺夫为钢琴独奏音乐写的最后的一部作品,乐曲相当难,表达了作者的音乐思想和各种情绪。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富有民族性,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作品基调都是真挚的抒情主义。作品旋律流畅优美,感情真挚动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性、感人的抒情性和突出的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赢得了广泛的世界声誉。
三、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 Prokofiev, 1891-1953)
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最杰出是作曲家和钢琴家之一,他自己将影响他音乐创作的因素归纳为:古典主义因素、革新与创造因素、动力节奏因素、抒情因素、怪诞讽刺因素。普罗科菲耶夫反对德彪西将钢琴作为追求朦胧纤柔音色乐器的做法,相反,他将钢琴打击乐器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风格直接体现在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他的作品非常流行,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创作中最突出的的是一些个性鲜明的小品,主要有:创作于1907-1908年的op.3的《4首小品》、创作于1910-1912年的op.4的《4首小品》、创作于1906-1913年《钢琴曲集》op.12的10首小品。在这些小品中可以找到普罗科菲耶夫的几乎所有的音乐特征,其中最出名的是《魔鬼的诱惑》,这是一首炫技的乐曲,有着典型的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特点,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斑斓的不协和音,打击乐的演奏风格和连续不断的机械性节奏。还有创作于1912年的《讽刺》,op.17,它由2首乐曲组成,有着人工夸张的尖锐旋律和机械性节奏,很有演奏效果。创作于1915-1917年的《瞬间幻影》op.22,是由22首小品组成的曲集,每一首都带有独创性,有着浓厚的斯拉夫的气息。其他著名的独奏乐曲还有由作曲家本人改编于1936年的《彼德与狼》op.67;创作于1975年的,包括12首针对不同困难的小曲《为孩子们而作》op.65。
在普罗科菲耶夫钢琴音乐的创作中,9首钢琴奏鸣曲是最为重要的作品,它们在20纪钢琴音乐中独树一帜。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普罗科菲耶夫特色,它们大多遵循通常的3个或者4个乐章的设计,并运用标准的曲式结构,追求金属般富有弹性活力的颗粒性声音,体现了他虎虎生风的新颖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第二钢琴奏鸣曲》op.14,创作于1912年,有4个简洁的乐章。这部作品是作曲家随母亲去高加索奇斯洛夫多克斯温泉旅游、疗养时创作的。相比第三、第四奏鸣曲主要是根据作者原有的习作加工改编而成,带有较多的学生习作痕迹,这一首则是作曲家第一次独立创作四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作曲家迈向成熟时期的特点,因而是作者最被广泛的演奏的奏鸣曲之一,作品开始出现了普罗科菲耶夫特殊的音乐语言:刺激性的,不协和的和声,充满生命力的旋律,生动尖锐的节奏。
《第六钢琴奏鸣曲》op.82,是作者三首战争奏鸣曲的开始。普罗科菲耶夫从1937年开始,直到1944年为止,连续创作了三部“战争奏鸣曲”。虽然这三首奏鸣曲不一定全部直接描写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具体景象,但它们的确表现了作曲家在战争年代中的生活感受,从作品的音乐形象中,不难感受到它们分别表现了战争的初期,中期和后期作曲家的心态。第六钢琴奏鸣曲是创作于1939-1940年的作品,有4个乐章,是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中规模最大的一首,也是他奏鸣曲中最长的一首,同时又是技术上最难的一首,运用了大量的敲击性和弦、快速跳跃,双音等高难技巧。
《第七钢琴奏鸣曲》op.83,是创作于1939-1942年的作品,3个乐章,是作者最出名的奏鸣曲之一,也是最强有力的一首,尖锐的打击陪伴着抒情段落,是典型的普罗科菲耶夫风格。作品问世后受到热烈的欢迎,音乐评论界对这部作品好评如潮。从整体上看,这首第七钢琴奏鸣曲的结构上比较简单,按照传统的三乐章形式写成,内容上也是经历从首乐章邪恶与美好的对比,慢板乐章的抒情和终乐章胜利的。第三乐章可以说是音乐史上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最具动力感和煽动性的乐章,极其激动人心和辉煌灿烂。
《第八钢琴奏鸣曲》op.84,是反映战争的最后一首奏鸣曲,创作于1939-1944年的作品,是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中最内向和最抒情性的一首,它的创作跨越了整个二战时期,有着舒伯特式的音乐特点。
《第九钢琴奏鸣曲》op.103,1947年的创作,4个乐章,这首奏鸣曲结束了普罗科菲耶夫将近40年的奏鸣曲创作,演奏上比第6和第7奏鸣曲容易些,充满了愉快和欢乐。普罗科菲耶夫的最后两首奏鸣曲中体现了他音乐风格中含蓄的一面,早期奏鸣曲中的神经质的紧张和精力旺盛的不协和被平静内向的气氛取代。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并不脱离传统的架构,大部份采用19世纪的音乐形式,尽管他音乐中的不和谐音层出不穷,但是大体而言仍然是有调性的。作曲家的个人审美取向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聪灵、磅礴、自信的精神特点都让他这些钢琴作品显得鹤立鸡群。
四、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
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本人就是出色的钢琴家,创作了各种类型的钢琴作品,早期的音乐创作中带有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以后的音乐风格表现出一种织体简单,结构清楚的新古典主义。他主要的钢琴音乐创作有《三首幻想舞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奏鸣曲》、《格言十首》、《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钢琴协奏曲》、《24首前奏曲》,《24首前奏曲与赋格》和为儿童创作的钢琴作品。其中于1950-1951年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极大的扩展了传统的复调技术,给赋格等古老的复调形式注入了现代内容,是肖斯塔科维奇对钢琴音乐,特别是对20世纪钢琴复调对位艺术的主要贡献。
在教学和演奏中有重要价值的是:《24首前奏曲》op34,创作于1932-1933年,以肖邦的24首前奏曲作品28为模式写的作品,调式布局也相同,每首前奏曲都是根据单个的乐思进行发展。毫无疑问,《24首前奏曲》的写作为他后来同类作品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直接指向他具有时代意义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
《24首前奏曲与赋格》op.87,创作于1950-1951年是肖斯塔科维奇钢琴音乐中的杰出代表,也是20世纪乃至整个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钢琴音乐文献之一,和巴赫的平均律一起作为复调音乐的必修教材,是20世纪复调对位音乐中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挖掘出用这种曲式表现各种情绪的无限可能,展示了他在掌握复杂的对位技术方面的高超技巧。整部曲集在情感表达、形象塑造、调性运用上都比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更丰富,前奏曲和赋格曲的结合更为紧密完整,复调写作同样炉火纯青,随心所欲,可以说是20世纪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音乐风格中的要素主要有:宽的旋律跳跃、故意的不谐和音、谐谑曲般的旋律和突如其来的和声并置,以及经常出现的进行曲般的段落。
20世纪的俄罗斯钢琴作曲人才辈出,除了上述几位大师,还有许许多多不能被遗忘、为世界钢琴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音乐家。他们的创作对当代音乐产生了深刻影响。
五、其他重要作曲家
(一)尼古拉•梅特涅尔(Nicolas Medtner,1880-1951)。德裔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他一直都是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在俄罗斯境内可谓家喻户晓,与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一样,被视为俄罗斯音乐在20世纪的希望。
梅特涅尔的创作观受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影响很大,音乐具有明确的文学性含义,一生中除了创作百余首歌曲及少量的室内乐曲外,毕生的精力全部专注于钢琴作品的创作上,他对音乐史和音乐体裁史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钢琴抒情叙事性小品体裁――童话(Fairy Tales),为浪漫主义钢琴小品体裁增加了新的类型,这一体裁受到文学体裁影响,带有幻想性和抒情性。主要作品有《奏鸣曲集》op.11,收录了十三首大型奏鸣曲,每一首篇幅都很长,运用了古典奏鸣曲式写作,有交错的调性关系、频繁的节奏变化,演奏技术复杂多样。除了是个擅长写美妙旋律的作曲家,梅特涅尔也是个技术高超的钢琴家与音乐美学家。他的作品风格特征是:乐思凝练,感情克制,旋律优美,结构严谨。
(二)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他尖刻、辛辣的音乐风格和节奏性的幻想,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早期创作于1903年的《奏鸣曲》带有浓郁的俄罗斯音乐风格,俄罗斯古典音乐传统以及俄罗斯现实生活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创作于1938年的《四首练习曲》则延续了浪漫主义风格,有着复杂的复节奏,技术艰难,是近年来钢琴比赛中常用的作品。于1919年完成的《钢琴雷格泰姆》是一首以雷格泰姆节奏为基础的,在音响上不协和的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把现代舞曲元素添加到钢琴作品中的一种尝试;他最为出名的钢琴曲,是技术上极其艰难的,在1921年为钢琴家鲁宾斯坦创作的《彼得鲁什卡》,这个乐曲取材于作曲家自己著名的舞剧音乐,3个乐段,有着非常光辉灿烂的演奏效果,是首极其炫技的作品。
创作构思的多样化,曲式、节奏、调式、和声、配器等方面的独特技巧与大胆创新,使斯特拉文斯基成为现代音乐流派中一位卓有影响的大师。作为20世纪最杰出和多才多艺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对异乎寻常的乐器色彩、狂烈的节奏、严酷力量与热情的偏爱,对现代音乐改革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三)阿拉姆•哈恰图良(Aram Khachaturian,1903-1978)。是与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一样知名的苏联时代作曲家,主要以亚美尼亚的民族音乐因素为创作特征,其创作具有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特点,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音乐富于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个性特征。他的钢琴作品和其他作曲家比起来不是太多,但是演奏效果好,音乐风格鲜明。他创作于1932年的《托卡塔》很受欢迎,有着野性的节奏型,展现了光彩的、高难度的技巧,是一首带有浓厚亚美尼亚民族风情的作品。其他还有1947年创作的《赋格曲》;1959年创作的《小奏鸣曲》;1961年创作的《奏鸣曲》都是钢琴音乐文献中的精品,有很好的演奏效果。
(四)德米特里•卡巴列夫斯基(Dmitri Kabalevsky,1904-1987)。他既是一位创作力旺盛的作曲家,技艺精湛的钢琴家,又是评论家、音乐学家,为青年学生写了许多有着特殊实际意义的教材性作品。作为作曲家,他甚至在70岁高龄的时候开始从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程教起,到他80岁的时候才完成了他所倡导的“十年一贯制”的少儿音乐教程。他为青少年而作的《小奏鸣曲》op.13、《儿童钢琴曲集》op.37、《钢琴变奏曲集》op.40,有很强的教学目的和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年轻的钢琴家很有吸引力,是他们非常愿意学习和演奏的作品。其他钢琴创作主要有:1927-1928年完成的《四首序曲》op.5;1959年的《四首回旋曲》op.60;创作于1965年的《春季运动会与舞曲》op.81;还有三首《钢琴奏鸣曲》op.6,op.45,op.46,是经常被钢琴家演奏的作品,特别的第二和第三首奏鸣曲,其中的钢琴技巧非常充实,与同时期的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一起成为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献中钢琴奏鸣曲的典范。卡巴列夫斯基还写有许多《练习曲》,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