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1
这是一堂高二历史选修课,模块专题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题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课前,笔者根据课标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
从乾隆女儿出嫁的故事引出“中华先圣之孔子”,学生兴趣高涨,迫切想了解更多关于孔子的信息。在这种氛围下,我提出问题:“你所了解的孔子是怎样的?”很多学生谈了一些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也简单回顾了在历史必修三中学过的孔子思想的部分内容。我在总结学生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把孔子的人生按学习礼乐、实践礼乐、宣传礼乐、教授礼乐四部曲来叙述,这样,一幅孔子一生都追求礼乐的人生画卷在学生心中徐徐打开。学生以“逆境中要不断奋起、坚持不懈”、“人生要执著于对理想的追求”等感悟表达了对圣人的崇敬、对自我的激励。
接下来,课堂过渡到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部分,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投影仪显示了《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相关言论,引导学生从“含义、实践方法和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三个层次来解读孔子“仁”“礼”“中庸”等思想主张。学生兴奋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细心阅读教材。考虑到教材的语言比较抽象,在学生看完书后,我又用投影仪显示了一些同课本内容相关的事例和故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表达观点,并及时总结完善。
当课堂将要过渡到“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时,一个平时就比较好问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课本学思之窗的内容你看了吗?”我说:“有问题吗?”“老师,将《父亲偷羊》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换成你,你会怎么做?”全班大笑。我在备课时关注过这个问题,但觉得故事并不典型,在理解时可能会出现歧义,并且它所涉及的内容超出了课标规定,所以在设计课程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但是这个学生将问题提出来,并将历史和现实、圣人和自身联系在了一起,我马上灵感进发,说:“嗯,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大家坦诚地交流交流吧。”小明说:“我不赞成孔子的做法。我会选择举报父亲,父亲偷羊是违法的,他应该受到法律的处罚。”“啊,这和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呀。”“这违背了圣人倡导的孝和礼,你毁了父亲的后半生,没有良心啊。”……好几个学生对着刚才发言的小明说。小明张口欲辩时,旁边一直沉默的小谢拍拍他说:“你真有正义感,法制社会就需要你这样的好公民,我支持你。”“嗯,偷窃是违法之举,如果因为是父亲就隐瞒,那这个社会没救了。”直爽仗义的班长小马说话了。大家七嘴八舌之际,课代表小栾说:“大家安静了,我们听听老师的想法。”通过听取学生讨论我发现,学生对于孔子思想还不能结合实例进行深入辩证的理解。于是,我说:“父亲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尽孝,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孔子‘孝“礼’的规范对于稳定家庭和社会不可或缺。可是,同学们知道孔子常常就一个问题提出两个相反的意见吗?”有学生站起来举了例子。我接着说:“所以说,我们应该全面看待孔子就偷羊问题的回答。孔子儒家思想有更完整的‘五常’,除了‘仁’还有‘义、礼、智、信’,其中‘义’指的就是正义,其实刚才你们讨论中出现的两种观点都没错,不主张举报的,是想到了‘孝’,想到了感情,想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主张举报的,不是没有感情,而是很理性、很正义,把孔子思想的‘义’上升到了‘依法治国’的高度,两种想法都有道理。”学生掌声四起,课堂再度活跃起来。“老师,孔子真是个哲学家”、“老师,‘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要结合起来”、“理解孔子的思想要考虑他的儒家思想的大体系”……学生的感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离课堂结束只有几分钟了,我对学生说:“感谢你们,你们成功地为课堂布置了舞台,你们自然地把孔子请入了课堂,又自然地把老师、自己和同学置身于这个舞台中。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穿梭中,我们一起体会了历史,接近了圣人,思考了现实。对于孔了、儒家思想,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探索,同学们课后以‘孔子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为主题,积极查找资料,下堂课我们继续这一内容的学习。”
[案例反思]
第一,关于这堂课,我初始的备课设计有成功之处,如人物的导人和对孔子生平的介绍,使学生的情绪不断高涨。但是,在分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时,我高估了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理解程度,备课时遗漏了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加深了解这个环节,另外对于事例的选取,也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
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2
一、天道意识
在某种意义之下,虽然它们都表现出天,但对天的内在本质还是处于将之神秘化阶段而并未给予充分揭示。同样,我们也无法用在有限世界想到的某一称谓为尺度去衡量无限者。由此,儒家与道家对于天的认识虽然都是在指代上帝,但却都仅仅是“指向”而已。相比较之下,佛教对天的认识的探索似乎要更加深入一步。“佛教却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更深更高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开始怀疑我们的怀疑,疑惑我们的疑惑,认识到也许在宇宙之上另有一个大心。”[1]217-222但是,这种认识却是朦胧的,“佛教的致命缺点在于它否认上主”[1]225,而且,佛的教导更倾向于属于道德教训而非宗教教训,他没有认识到有上帝存在,所以他给人的那些教导与沉思都完全是属于自然和物理领域,因此在吴经熊看来,佛家仍然没有找到真理,而只是触碰到了真理的“预像”。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对天道的认识虽然各有妙处,但还只是在朦胧中意识到有一个“真理”存在,未能真正找到并揭示出来,而以西方基督文化的立场来看,吴经熊认为,这个真理“必须是从上面启示来的”,也就是神的恩典。若想脱掉自我的蚕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灵性的种子———即成圣的恩典以及这颗种子不断增长直到基督在心中形成,而中国哲学对天道的认识却在中途止步了。由此,吴经熊用西方基督文化来理解并体证了儒、释、道三家对天道的认识。而在此过程中,三家的思想也使其本人产生了“一种灵性觉悟”,从而引导他更深刻地认识西方文化。
二、悦乐精神
尽管儒、释、道三家修身的方法和途径有所不同,但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要实现对天道的理解。而在追求天道的过程中,吴经熊看到了以三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哲学的内在精神———悦乐精神。在研究儒家思想时,吴经熊主要以孔子、孟子、王阳明以及宋儒程明道为主要代表,分析了蕴含在他们思想中的共性特征以及由此四人所穿连起的儒家思想传承脉络。在吴经熊看来,儒家的人生哲学讲述的即是做人的道理,其最显着的特色就是注重脚踏实地地逐步渐进,而这种特色所到达的最高峰即是“乐”。《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着作之所以让人百看不厌,就在于它洋溢着的悦乐精神。吴经熊以《论语》中的开篇之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例,认为在孔子身上,最能反应“悦乐精神”的就是孔子的好学。“孔子对于任何学问,只要是值得研究的东西,都是用全副精神去学,直到醉心忘食,乐以忘忧的地步。”[2]2一个如此好学之人能与友人间进行学问上的切磋琢磨自然使其看到“有朋自远方来”后满心欢喜,而“人不知而不愠”背后的“极浓厚的天道意识”则是此种悦乐精神稳固的形而上的基础。此种悦乐精神在孔子的后继者孟子身上得以充分体现的则是他的人性本善说。此学说被吴经熊认为是孟子对悦乐哲学的最大贡献。孟子认为,人性是天所赋予的,之中固有仁义礼智。《孟子》给吴经熊最深印象的是他天爵异于人爵的思想。与人爵相比,天爵因其永久性得显可贵性。而在人反身自问的时候,发觉人性中的仁义忠信,且“乐善不倦”,心中便充满了悦乐。儒家此种“乐”的观念,明儒王阳明是最得力于孟子的,但似乎比孟子还要更进一步。在王阳明看来,乐是心之本体。“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进,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明儒学案》卷三十二)而在宋明诸儒之中,最能体会孔子和颜回乐处的,就是程明道先生了。他将儒家的这种悦乐精神的形而上的基础与形而下熔为一炉,形成其致良知的理论。深得孔子“下学而上达”的心传。程明道认为,最理想的是行于六合之内,而道通六合之外。向大处远处着眼,而从小处近处做起,这样才是将形而上和形而下打成一处,从而才能致良知,“能致良知,便是人生之至乐”[2]8。而这些思想的形成,在吴经熊看来,是宋儒吸收了庄子以及禅宗部分思想精华的产物,不排斥其他学问,没有门户之见,这也是儒家思想之伟大的一个证明。其结果恰恰是光大了儒家的门楣,复兴了儒家的人生哲学。在吴经熊看来,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看起来更加辽阔。儒家思想中的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整齐而明显,而道家思想则充满了神秘的意味。“简而言之,儒家处理的是道德生活,而道家主要对默想的生活感兴趣。”[1]177与儒家强调有意识地下功夫并运用理性思考相反,道家的特点则在于强调无意识和自然而然。这种在自然怀抱中寻找到的乐趣正是道家悦乐精神的体现。
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3
管理理论产生于实践活动,近一百年来管理理论学派林立,但大致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科学管理阶段,代表人物为泰勒;行为科学阶段,代表人物为梅奥、马斯洛等;管理科学阶段,代表人物众多。20世纪70年代至今,管理理论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在我们过去所学的管理课程以及管理学普遍提及的管理理论中,“人”最突出的时间出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管理学说风行企业界,人们开始接受科学管理学说中关于“经济人”的假设,开始意识到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经济人假设的提出是对被管理者认识的深化,这一假设的被接受带动了管理的一场革命。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试验”纠正了人们对工人“不过是一个经济动物”的偏见。并且由此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社会人的管理方式方法,引发了对人管理的新革命。但“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明确出现还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只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一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这里对“以人为本”的概念是明确的在企业中对员工的态度。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的政府治理中,不但借鉴了这个概念,并且将之发扬光大。从最根本上来讲,政府的管理治理为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人民的安定、幸福;国家的强大、兴旺。在以往的治理中,不免都会因为形式而忽略了原本的目标,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新把以人为本带进了政府的管理之中。那么是不是就是说我们现在所重视的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就是对西方学者的借鉴呢?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相反,以人为本恰恰是我们的老祖先早就提出并强调过的概念。像我们常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等等典故,无不提醒着我们这点。
二、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的体现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以人为本,并不是当代创造出来的,而是出自《管子》:“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并且一直深远的影响着中华文明。孔子以及儒家的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认为应该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主要包括:“民为贵”的人本论思想,“举贤才”的人才管理思想等。《礼记?中庸》也曾记载“为政在人”,就非常明确的表达了这种思想。
孔子的学说,是儒家管理思想中重视人的理论基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这里君子是统治者、管理者,小人则是被统治者、管理对象。孔子主张爱小人,并且以君子之道教育小人,就是为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君子的役使,也就是愿意为了实现管理的组织目标而努力。同时,他又强调“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也就是说要选拔政治的人,罢黜的人,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也能管理好国家。而他在用人问题上的反对论资排辈的观点则在现代企业管理学中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制定良好的管理条例,管理规则仅仅是有效管理的第一步,而真正要想要管理好,甚至能弥补管理规则中的某些缺陷的,却在于管理人才的运用。先秦儒家思想的这些观点都说明了重视人的因素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出发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工作要得到管理对象的支持;二是管理工作要依靠人才来办好。儒家思想的这一个特点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此后历代贤能的君主都注重用贤能来管理国家,而此后的科举制也正是基于这个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次是重视管理中领导的作用。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领导者要对被领导者起表率作用。
不论是国君还是庶民都要从自我“修身”做起,孔子还把领导者自身的品质和行为对群众的影响比喻为风和草的关系,充分强调了领导者的良好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其二,领导者要宽以待人、取信于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以民为贵作为了其仁政管理思想的中心,以得民心作为其仁政管理思想的原则,才能更好的维持其正常的管理。其三,领导者主要应该做好领导工作,而不要包揽具体工作。孔子认为,担负全局的领导、指挥工作的领导者和担任各种具体工作的工作者必须有所分工,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的管理思想——各司其职。
同时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荀子的“上不失天时,下布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这些思想都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现代管理思想中,如何使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和谐,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传统儒家管理思想对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几乎每个朝代的统治者无论在行政还是经济军事管理中都借鉴了其中的很多思想。
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4
在某种意义之下,虽然它们都表现出天,但对天的内在本质还是处于将之神秘化阶段而并未给予充分揭示。同样,我们也无法用在有限世界想到的某一称谓为尺度去衡量无限者。由此,儒家与道家对于天的认识虽然都是在指代上帝,但却都仅仅是“指向”而已。相比较之下,佛教对天的认识的探索似乎要更加深入一步。“佛教却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更深更高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开始怀疑我们的怀疑,疑惑我们的疑惑,认识到也许在宇宙之上另有一个大心。”[1]217-222但是,这种认识却是朦胧的,“佛教的致命缺点在于它否认上主”[1]225,而且,佛的教导更倾向于属于道德教训而非宗教教训,他没有认识到有上帝存在,所以他给人的那些教导与沉思都完全是属于自然和物理领域,因此在吴经熊看来,佛家仍然没有找到真理,而只是触碰到了真理的“预像”。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对天道的认识虽然各有妙处,但还只是在朦胧中意识到有一个“真理”存在,未能真正找到并揭示出来,而以西方基督文化的立场来看,吴经熊认为,这个真理“必须是从上面启示来的”,也就是神的恩典。若想脱掉自我的蚕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灵性的种子———即成圣的恩典以及这颗种子不断增长直到基督在心中形成,而中国哲学对天道的认识却在中途止步了。由此,吴经熊用西方基督文化来理解并体证了儒、释、道三家对天道的认识。而在此过程中,三家的思想也使其本人产生了“一种灵性觉悟”,从而引导他更深刻地认识西方文化。
二、悦乐精神
尽管儒、释、道三家修身的方法和途径有所不同,但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要实现对天道的理解。而在追求天道的过程中,吴经熊看到了以三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哲学的内在精神———悦乐精神。在研究儒家思想时,吴经熊主要以孔子、孟子、王阳明以及宋儒程明道为主要代表,分析了蕴含在他们思想中的共性特征以及由此四人所穿连起的儒家思想传承脉络。在吴经熊看来,儒家的人生哲学讲述的即是做人的道理,其最显着的特色就是注重脚踏实地地逐步渐进,而这种特色所到达的最高峰即是“乐”。《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着作之所以让人百看不厌,就在于它洋溢着的悦乐精神。吴经熊以《论语》中的开篇之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例,认为在孔子身上,最能反应“悦乐精神”的就是孔子的好学。“孔子对于任何学问,只要是值得研究的东西,都是用全副精神去学,直到醉心忘食,乐以忘忧的地步。”[2]2一个如此好学之人能与友人间进行学问上的切磋琢磨自然使其看到“有朋自远方来”后满心欢喜,而“人不知而不愠”背后的“极浓厚的天道意识”则是此种悦乐精神稳固的形而上的基础。此种悦乐精神在孔子的后继者孟子身上得以充分体现的则是他的人性本善说。此学说被吴经熊认为是孟子对悦乐哲学的最大贡献。孟子认为,人性是天所赋予的,之中固有仁义礼智。《孟子》给吴经熊最深印象的是他天爵异于人爵的思想。与人爵相比,天爵因其永久性得显可贵性。而在人反身自问的时候,发觉人性中的仁义忠信,且“乐善不倦”,心中便充满了悦乐。儒家此种“乐”的观念,明儒王阳明是最得力于孟子的,但似乎比孟子还要更进一步。在王阳明看来,乐是心之本体。“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进,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明儒学案》卷三十二)而在宋明诸儒之中,最能体会孔子和颜回乐处的,就是程明道先生了。他将儒家的这种悦乐精神的形而上的基础与形而下熔为一炉,形成其致良知的理论。深得孔子“下学而上达”的心传。程明道认为,最理想的是行于六合之内,而道通六合之外。向大处远处着眼,而从小处近处做起,这样才是将形而上和形而下打成一处,从而才能致良知,“能致良知,便是人生之至乐”[2]8。而这些思想的形成,在吴经熊看来,是宋儒吸收了庄子以及禅宗部分思想精华的产物,不排斥其他学问,没有门户之见,这也是儒家思想之伟大的一个证明。其结果恰恰是光大了儒家的门楣,复兴了儒家的人生哲学。在吴经熊看来,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看起来更加辽阔。儒家思想中的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整齐而明显,而道家思想则充满了神秘的意味。“简而言之,儒家处理的是道德生活,而道家主要对默想的生活感兴趣。”[1]177与儒家强调有意识地下功夫并运用理性思考相反,道家的特点则在于强调无意识和自然而然。这种在自然怀抱中寻找到的乐趣正是道家悦乐精神的体现。“如果说儒家将人类看作一家,那么道家就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体,如果说儒家从人际关系的和谐中找到快乐,那么道家就是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中找到快乐。”[3]6之所以道家有此博大与辽阔,就在于其对“道”的理解。道本身超出人的理解与言词之上,其既超越又内在的特质,构成了道家最大的神秘。而道家所追求的自然的最终源头以及最高实际就是天与天道(天指上帝,道则指上帝的能力、智慧与做事方式)。庄子的对“道”的真知灼见使得无论是佛教还是儒家的很多思想家,都借鉴来充实自己的思想。由此也使得道家和儒家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共通性。如《庄子》一书最后的《天下篇》,尽管很多大家都承认它并不是出自庄子之手,而是其徒弟所作,但仍然无法否认其特殊的重要性。吴经熊认为,《天下篇》对“六艺”的认可可以将此传统理想总括成“内圣外王”四字,而此理想正是庄子对政治哲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庄子在晚年慢慢地吸收了孔子的中庸精神,正如同孔子在他晚年也逐渐接近老子的无为哲学,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互相借鉴,在成就自家理论的同时,也使得“儒家与道家完全合在一起”,成就了彼此的相生相长。对于在中国影响同样广泛、根深蒂固的佛教,吴经熊给予更高评价。从此世超越到彼岸正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最大区别,佛教并非通常所认为的悲观与消极,大乘佛教中“涅盘”观念的积极就在于它将救世的热情和普渡众生的慈悲施于每一个人,其中之乐是无可比拟的。而被描述为“中国人灵性中最美的花中的一朵”的大乘佛教中的禅宗则是最具悦乐精神的。禅宗“可以说是道家结合了佛家的悟力和求世的热情所得的结晶”[4],它是在大乘佛学的推动下,以禅的方式复兴并发展了老庄的透彻见解,同时又将儒家的人道融合于一炉,其乐趣就在于“自己开悟和觉悟他人”,既拥有道家超脱的空灵,又体现了儒家的美德。“儒家的悦乐导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的悦乐在于消遥自在,无滞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乃至于由忘我而找到真我;禅宗的悦乐则寄托在明心见性,求得本来面目而达到入世、出世的和谐。”[3]1吴经熊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研究各家的精髓所在,认为悦乐精神即中国哲学整体具有的内在精神。
三、悦乐精神中的苦难意识
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5
1.. 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儒家思想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儒家思想的必要性是由自
身的特点决定的。年轻的高校辅导员自身的思想道
德素质是否过硬,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产生重
大影响。辅导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
德素质、人文自然科学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作
风素质等几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诸多素质中
起着主导作用,是首要的素质[1]。儒家思想体现为
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切地讲,在古
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直
至当今中国,儒家思想仍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不
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普遍运用于我们的工
作与生活。
2.. 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是由儒
家思想本身决定的。第一,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看来,世事要以“治人”为中心,而高校辅导员工作
最重要的就是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指导,作为辅导员,
首先,应明确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学生管
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关心和尊重
每一位学生个体差异及所带来的价值理念; 鼓励每
一位学生的尝试和努力; 承认每一位学生的成就; 增
强每一位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认同感。这也体现了
素质教育中尊重学生、肯定学生,以创新为导向的理
念[2]。
第二,孔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管理者
要讲德行,有德行的话,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
果。作为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工作对学生的吸
引力和亲和力,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
工作和生活,促进他们道德自觉自律意识的养成,最
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辅导员的品质是其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3]。
辅导员要对生活充满信心,要有生活热情,要自觉树
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满腔的热情、乐观的人生态度
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待自身工作,勤勤恳恳,兢兢
业业,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智奉献给高
等教育事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榜
样,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的楷模。
第三,孔子曰: “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辅导
员,要成为“诚信”楷模,说话不失言,调查不失实,
办事不失信。当代在校大学生主要是“90 后”,他们
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有自己坚持的理念。离开父母
的大学生们特别需要在短时间内树立一个人格的精
神偶像,所以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与学生朝夕相处
的优势开展诚信宣传,使大学生建立起诚信理念。
同时,应该坚持诚信教育师者先行,时时事事讲诚
信,自觉接受学生监督,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在学
校营造起“人人重诚信、人人讲诚信”的浓厚氛围。
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使大学生们认识到诚信
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的立身之本。
第四,孔子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先秦儒家认为,人格高尚
者必然具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在高校德
育中,融入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取先秦儒家人学思
想之精华,充实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之内涵,促使两
者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德育之目标便水到渠成。
二、辩证运用儒家思想,创新辅导员工作新理念
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
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摈弃一些成分。知识经济时
代最重要的是在辩证中开拓创新,旧知识对任何人
都是平等的,只有掌握、创造了新的知识,才能为社
会的前进作贡献。创新成果要靠创新思维,因此创
新思维是这个时代教育所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
1. 因材施教
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其进行教育活动的特
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智力水平
差异有针对性地教学。“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
所安”,“听其言而观其行”。马克思在他的《资本
论》一书中也曾说道: “天赋的特殊性,是分工产生
的基础”。马克思也承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异性的。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辅导员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
特点,才能有效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矛盾的对立统
一点,因势利导,有效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
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增
强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其不
足,从而实现大学生个人最大程度的发展[4]。
2. 启发式教学
孔子反对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提倡独立思考,只
有当学生深入思考仍不得解时,才给予提示,以此来
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扩大思维的广度。如果学
生只是一味地吸收老师提供的知识,只知其然却不
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缺乏深度思考,思维被禁锢在
狭小的空间内,无法发散,更别说是创新思维了。孔
子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
不复也。”可见儒家思想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
导,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尊重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和锻炼学
生的自学能力。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
得之也。”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在面对国际国内问
题或者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作为
辅导员,不要一味地把书本或自己的所谓正确的世
界观和价值观立刻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注意引导学
生思考,辩证地分析,学生只有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
态度,独立深入思考,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3.. 回归人文主义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其立足
点最终归于人本思想。高校的道德教育
从科教兴国这一实际出发,融合了儒家思想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最后的落脚点是否也应该回归到人本
主义呢? 答案是肯定的。20 世纪初杜威区分了传
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儿童中心”的理论使人重新成
为教育活动的中心。现代教育所提倡和造就的,是
一种民主的、鲜活的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旨在培养
人格健全、个性发展、精神自由和具有相应职业能力
的现代社会合格公民。
教育不仅作为经济的催化剂,还必须成为社会
思想、文化、精神、道德建设的源泉,为人类精神的提
升和社会发展导航。那么,新世纪教育的目标就不
仅仅是发展科技和培养创造性,而是对教育的人文
主义传统的尊重、回归以及继承。形象地说,在新的
世纪里,教育将起到更为主动和关键的作用,未来竞
争的本质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建立以培养创造力
为目标的教学,在深度上实现教育内涵化的理想; 最
后恢复和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建立人在教育中的
立体性和教育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实现教育人文化
的理想。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应该把这种人本主义的
思想渗透到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去。以大学
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从大学生
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彻
底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适应时展需
要、不适应学生成长需要、不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需要的方式、方法,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
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
力、感染力[5]。这一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也是
有共通之处的。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
“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可以
做出科学的回答———“以学生为本”。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辅导员的工
作任务日益繁杂。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高校辅导员
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其工作质量和效率直
接影响着高校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学生是内在因
素,而管理则是外在因素,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
辅导员工作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运用儒家思想的
经典渗透于管理工作,是提高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
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6
关键词 儒家 生命观 大学生 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09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an View of Life on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ZHANG Chengyin[1], HUANG Shan[2]
([1]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2] Tianjin Sino-Germ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Tianjin 300350)
Abstract Lif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has been in the orthodox position of the Confucian Thought 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has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he Confucian view of life embodied in the three areas of the life consciousness, life value and life relations, the basic concept can be as life education resourc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life value and life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quality and effect has a role.
Key words Confucian; life view;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0 引言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入世情怀与对生命的清醒认识以及有限生命无限意义的思想,对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儒家生命思想可以具体融入其中,用其具备的道德的制高点与修养的素雅,为推动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完善,促成大学生健康积极生命观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界同仁可以以儒家思想中对如何使生命更有意义的智慧,深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1 儒家生命观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与生命关系教育的启示
1.1 儒家与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观是指对生命的看法与态度以及如何运用生命,对生活、死亡的看法与态度。儒家思想中所体现出的生命意识观是指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终与始的观点。儒家,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思想流派,不同于道家的“无为”,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入世的态度去面对人生,面对生死,对人生的意义与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唯物的解读。儒家思想中体现出对自然生命本身至上的敬畏与珍惜,而在面对死亡的问题时,儒家又一改之前的珍惜,表现得闲适而洒脱。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宇宙间的崇高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心。在儒家观念里,珍惜生命本身应当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事。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明确肯定了人的价值。生命是人存在的前提,是人的其他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根本。有学者认为,儒家的实质不仅仅在于“仁”,更在于“人”,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原因也在于,儒家真正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并不以一种漠视的、旁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同时,“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是对所有爱自己的人的一种负责。这就要求我们在生命意识中,要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
儒家虽然说“未知生,焉知死”,也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但并不是不重视死亡;相反,儒家认为活着已经不容易,死是比活更难的事,只有认识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死,表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与生命至上的情怀。儒家思想主张客观地看待生死,以平常的心态待之。孔子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荀子也坦然承认:“死,人之终也”。这些都表现出儒家面对死亡清醒、坦然的态度。儒家在面临死亡问题时,表现出不同于世俗的洒脱,这主要由于儒家认为死是对生的另一种诠释与超脱,只有正确对待死,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对待生。生为可贵,生即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好好思考“生”与“死”的意义,从而让每一个人都能真正珍惜并且享受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长河中完成自己的创造。
在生命意识方面,儒家重视生命、爱护生命,倡导大学生也应保护生命。但在另一方面,儒家以道德价值的实现为人生的目标,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相应的义务与责任。近年来,大学生轻生的新闻屡见不鲜,这正是大学生对生命不具有珍惜与敬畏的生命观态度缺失的表现。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生命意识观的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进行珍惜生命的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可以融儒家生命观中的精华,使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加重视生命、珍惜生命。生而为人、生而来世,个人就不能仅按照个人的意愿生活,每一个人都承担了亲人及友人、爱人的所有期待,让自己的生命幸福,也让自己的生命可以为别人带来幸福,这正是儒家生命观所强调的,也正是儒家生命观在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中所应体现的。
1.2 儒家与生命价值教育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一直是儒家思想的重点,承担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价值,作用于社会,是儒家思想中认为的人生价值的所在。儒家主张以积极入世而又严谨的态度去追求个人生命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儒家主张外立业,内修心,既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仁义礼”的道德追求。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承担着祖国繁荣的使命。对社会的强烈则仍,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思想中的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生命意义的缺失,对人生的淡漠,对个人责任的漠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儒家的文化中,“闻道、行道”为其价值指导原则,“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不仅追求知识,更注重个人品德的塑造,一生都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德行,努力把所学体现在实践中。奋斗目标的存在,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个人生活目标的明确反映。应对当代大学生价值感缺失的问题,构建这种积极有为、奋发图强的目标,去追求个人道德的发展与个人意义在社会上的实现,并在这样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享受生命所带来的惊喜,是儒家生命观在大学生生命意识观塑造中的重要体现。
儒家的生命价值观高度凝练在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这种人生追求的“三不朽”中。具体说,立德就是志于道,以身载道,以完美的人格和品行成为世人的楷模。立功就是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立言则是创一家之言,从思想上拓展人生境界,为群体生活寻找最佳方案。儒家的入世思想并不是消极的、功利的、个人主义的,而是积极的、为个人更好的发展而努力的,并非常注重处事智慧的发展,注重对心态的修炼。这对当下的大学生应该是很有启发的。儒家追求的境界之一就是能在困境(包括物质困境)中做到乐观、达观,并能乐观行事,也就是“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孔子曾多次称赞自己的得意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又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颜之乐不是一种物质的快乐,而是一种精神的平静与满足,是一种超然于物外的胸襟和境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容易导致极端功利主义与个人主义倾向产生。儒家的生命思想中一直称赞以个人的、正义的奋斗与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努力的行为,但又不仅关注结果,在追求建功立业的同时,对关注个人思想境界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应提倡当代大学生既要追求个人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要保证灵魂上的洁净。
1.3 儒家与生命关系教育
生命关系教育在于引导大学生能够正常地看待与处理个体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真正学会接受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儒家所提倡的“仁”,不仅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要求,也是对人与社会、他人与自然间一切物我关系的界定。仁者爱人,是对一切自然生命的爱,是一种向善追求,一种爱他人,爱他物的情怀。儒家又崇尚“天人合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与理由。儒家对万物表现出恻隐之心和“无伤”的悲悯情怀。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的“钓而不纲、戈不射宿”,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都变现了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由此可见儒家虽一直倡导个人的重要性,但对于天地中的其他其他生物与广博的大自然,仍具有相应的关注与怜惜。
儒家生命观中对个人生命、对大自然中万物的生命的观点可以为高校开展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观的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支持与补充。通过开展如何处理应对生命中关系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与自我对话,与他人交流,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丰富世界。在自己方面,做到了解与接受,保持对生活的期待与愉悦心情;在他人方面,做到和谐相处,善良对待,做到自己与社会共同发展;在自然方面,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做到欣赏与爱护,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结语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世世代代生命观的更迭与变化,儒家生命观在当代可以流传,必然有其现实的优点与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人生的哲学,而这种人生哲学应为当代大学生了解。它不仅可以丰富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维度,而且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潜移默化中,优化自己的思维,提高生命的质量,承担起自己所应承担的生命责任,真正学会尊重生命。
参考文献
[1] 陈战国等.超越生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3.
[4] 潘明芸等.大学生生命观调思岸愿咝4笱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究,2010(4).
[5] 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6]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编.当代儒学与精神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