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的优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实验的优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实验的优点

化学实验的优点范文1

论文摘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与人教版比较改动比较大,使新教材实验优点明显,但还是存在较多缺点,本文指出了新教材的若干优点和缺点。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浙江实施已经有两年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人教版教材比较,发现苏教版教材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一、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点 

 

(一)实验图像优点多。 

苏教版教材的颜色更丰富,不再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就添加了6张图。用图片比较生动直观,适合传递具体、形象的事物,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而且图片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的正确现象与规范操作,比如部分焰色反应(特别是钾)在高中实验室很难做出一个理想的效果,而新教材增加了图片,使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现象。 

(二)实验数目、种类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旧版高中高一化学教材中实验共有38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有8个,另外还有5个选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涉及);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共有实验51个,其中观察与思考(演示实验)有27个,活动与探究(学生实验)有24个。(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3个,活动与探究7个。(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0个,活动与探究10个。(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7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2个,活动与探究5个。(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4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2个,活动与探究2个。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我们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旧教材很少涉及实验的探究性,大都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大打折扣,课堂上学生就好像是观众,看着教师在讲台上表演,表演到精彩部分的时候给点喝彩和欢呼,整个实验做下来,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实验的乐趣,只能瞪大眼,干着急。在新教材中,实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 

(四)实验编排更合理,效果更明显。 

在旧教材中学生实验基本上是在学习完新课知识后,以巩固知识、验证性质为目的安排设置的。学生一般是在学完本章知识以后再去做这些实验。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实验结果就一定要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现象,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不去深入地探索实验与理论不符的地方。教师也无从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实验,从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再感觉到新鲜和陌生,因此就没有了成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做实验的兴趣。而在新教材中实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和体现。 

(五)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对部分实验做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旧教材用电解槽,而电解槽透明度不高,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新教材用u型管代替了电解槽,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和氯气的产生。 

(六)部分实验注重了环保意识。 

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探索化学奥秘的场所。然而,化学实验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新教材部分实验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必修1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中也添加了尾气处理装置。 

 

二、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缺点 

 

(一)环保意识并没有全面贯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没贯彻环保观念。比如在电解实验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就没有尾气处理装置,而且生成的氯气未作任何处理,直接逸散到空气中,对学生可能会造成危害,并污染环境。有关氯、溴、碘的实验都没有考虑挥发造成的危害。再如铜和浓硝酸的实验中,由于采用是开放的装置,二氧化氮易泄露污染环境和危及师生健康。理论上可用封闭的装置来完成实验,防止二氧化氮外泄,从而控制污染。但多少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即使该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如果多位教师同时上这一课该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教师会使用封闭的装置呢? 

(二)该改的没改。 

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和旧教材完全相同,并没有对旧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在使用旧教材时练习中很多题目会讲到用一个倒置漏斗防止尾气处理的倒吸问题,但新教材的实验依然没有改进。又如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新教材中的图片和旧教材一样用鲜花做实验材料,但鲜花被漂白的速度非常慢,我们做该实验一般都是前一天处理鲜花,而且鲜花也不能完全被漂白(课本中的图中的鲜花也没有完全被漂白)。再如钠的性质实验中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结果只在石棉网上看到黑糊糊的一块斑,很难看到黄色的过氧化钠产生。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把钠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燃烧,这样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并且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有一部分粘在玻璃管上,学生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它的颜色。或者把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效果也不错。 

(三)莫名其妙的更改。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必修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旧教材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但新教材将该实验中的无水乙醇浸入50℃的热水中,教师都不明白课本这样更改的目的,而且这使实验变得繁琐,结果不少教师上课做实验时依然采用老教材的实验。部分教师猜测这样改的目的是使乙醛挥发,使气味的变化更加明显。但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这样更改作用并不明显,因为乙醇的气味把乙醛的气味给盖住了。希望编者以后改进实验时最好在教参中加以说明。 

(四)失败的改进。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是完全失败的,更改的结果是使实验无法实现。比如氯气的性质实验2,旧教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中加热再放入氯气中。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缺点是玻璃匙很多学校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对该实验做了改动。新教材描述的是先在集气瓶中放一团玻璃棉,再将两小块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通入氯气,结果根本就没反应。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原因使该实验无法实现,但后来在我市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们询问了其他学校的教师,发现没有一个学校能将该实验现象做出来。这就明显地说明该实验的更改有问题,而且玻璃棉到底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旧教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装置图,比较繁琐,而新教材中改成了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改动后的实验操作简便,但在布条的选择上有困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来看,布条的褪色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新教材是完全建立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对于一位只有几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建议编者能从新教师的角度出发,对课本的实验中的描叙尽量详细,即使由于版面的原因课本不能很详细地描述,也要在教参中说明。 

(2)对于一些实验希望编者从普通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出发,实验设计时尽量做到仪器要求简单、设备要求简单,并能统一提供实验材料,以减轻教师负担(比如布条的问题)。 

(3)2009的新教材和最初的新教材比较有部分改动,说明编者发现了新教材存在缺点,而发现缺点并能改正缺点的最佳人选就是教师,所以希望编者在改编时能向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征求意见,使新教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正福.苯酚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3,(02). 

化学实验的优点范文2

【关键词】初中 物理 教学 质量 效率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初中物理教育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经过学习及反思,我认为应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保质保量,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现结合学习的体会就如何加强和优化三类实验的教学谈一下个人的一点感悟。

一、重视演示实验,优化教学

演示实验是向学生提供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所必备的感性材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方法的学习起示范作用。

(一)重视演示实验教学,提高质量和效率

1.演示实验首先必须确保成功性。只有确保演示成功,实验的教学目的才会达到。决定演示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掌握实验的原理,抓住关键。如在大气压一节中进行“纸片托水”的演示,当纸片盖住杯口后,不能让空气进入,这是关键。如果演示不成功,学生就会感到失望,对老师的讲解不信任和失去学习的兴趣。

2.演示现象必须直观明显,可见度大。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让全班同学都看见,而且要看清楚。因此,所用的仪器要足够大,灵敏度要高。仪器放置的位置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使全班同学足以看清。在教学中可能一节课要做几个演示实验,如暂不用的仪器不要拿出来,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不明显的现象可采取背景衬托和演示的方法。如在观察“压强计里水面升高或下降”的实验中,可以将水染红,并在U型管后面衬一划有横线的白屏作为背景;又如在演示磁体的磁场时可采用实物投影的方法,使学生对磁感应线产生深刻的认识。

(二)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的边学变实验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教师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亲自探索知识,如能将一些演示实验改造为“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如在学习“浮力”时,将书上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学的实验。在每张桌上发一块形状规则的正方体木块,让学生将木块投入烧杯中,然后设法将木块按入水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竖直向上的浮力”。同时增加了称量物体重力时,用手向上托物体,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的实验。这些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仅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对浮力产生的原因也更容易接受了,同时还领悟到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直接来测量,即F浮=G-F液。这种类型的实验课起到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2.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小物品。如在讲“摩擦起电”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塑料笔与干燥的头发相互摩擦来吸引轻小的纸屑;又如在讲“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可利用一端削尖的铅笔,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铅笔同时用力,由凹陷程度的不同学生很容易的便得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这样利用学生身边的小事来说明物理上的问题,简便易行,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增强了亲切感,更容易接受知识和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研究周围的事物。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应用多媒体可以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进行逼真的模拟,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的认识加强,理解更透彻。

二、重视学生分组实验,加强探究

(一)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是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课,但绝大多数学生是按教材的安排程序进行实验,按照教师布置的步骤进行操作,兴趣只停留在表面上,凑“热闹”成分很多,这样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如:初二物理中《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如果只是指导学生按教材的安排进行实验,那么实验目的单一,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本人是这样做的:

1.不限制实验原理。在讲本节课时,只讲清实验目的,说明小灯泡上“3.8V”或“2.5V”意义,至于实验原理由实验小组讨论决定,并按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结果出现三种实验原理P=UI,P=U2/R,P=I2R,并通过对三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的深入分析,确定应用P=UI为实验原理的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不规定实验步骤。进入实验室要求不看课本,动手时只说明实验中要观察灯泡的亮度,触摸灯泡热度,计算灯泡的功率和电阻,并不限定实验有三个步骤,结果巡视实验中发现,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并设计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其中有灯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坏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的测量值和功率、电阻的计算值,灯泡热度的触摸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能力。

(二)在实际操作中对实验略加改进,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

如在“测细铜丝直径”中“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若按书上的图排绕,学生的两只手不能松。要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必须抓住铜丝两端连同线圈往刻度尺上靠,或者让另一学生拿着尺来测量,这样操作既吃力又不容易测出准确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做好。我发现这种情况后,和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出一个改进方法:先在铅笔上顺放一根细麻线,再把细麻线的一头和铜丝的一头弯曲折回压在铅笔头上,再在上面一圈一圈地排绕,最后再往铅笔头方向拉紧细麻线,从而使铜丝既紧密又不易松动,学生可一手抓住铜丝的另一头,一手拿刻度尺轻松自如地测量。学生很高兴,对后面的实验也充满了信心。

三、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的优点范文3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力求做好“过程与结论”“能力与知识”的辨证关系。而科学实验是科学课的精髓,实验教学的效率决定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实验教学

一、挖掘实验的深度

挖掘实验的深度,并非挖掘实验的难度,而是实验的思维深度。我想指的是,教师可以以实验为载体,运用更佳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向更深一层发展。

1.将一些活动有意设置成探索性实验,体验探究过程

“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探究部分是一种思维状态,即好奇心驱使的心理倾向。”因此,将一些活动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并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是实验功能得以发挥的一种策略。

例如,在上《神经调节》时,将这个活动以问题“人的反应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提出,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猜想,设计实验,再展开探究活动,记录相关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显然,这样更能发挥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2.巧妙设置一些与实验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问题能开启思维,问题能激发学习的动力。实验时,如果带着一些问题进行探究,这使学生的实验目的明确,观察时方向性明确,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预先要在集气瓶底铺一层沙或少量的水?这个实验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仔细观察,你一定知道其中的道理。”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而且,会更加仔细观察,明确观察的方向性。②“铁丝在氧气中究竟能否燃烧?为什么要缠绕一根火柴?火柴的燃烧岂不是会影响铁的实验现象吗?火柴一被点燃后就放进盛氧气的集气瓶中,行吗?”使学生仔细观察后,领悟火柴的作用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所在,从而减少观察的盲目性。

二、挖掘实验的延展度

挖掘实验的延展度,是指增加实验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将有限的实验尽可能地延伸,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1.补充课本中的实验

老师可挖掘一些效果更佳的实验,如启发性强的实验,更加贴近生活的实验,现象更明显的实验,更加安全、简便的实验等。

如《大气压》一课中我添加几个贴近生活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用不同的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有利于思维的发散。

2.利用自制的器材展开实验的探究

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器材进行实验。例如,利用大气压抽水的原理,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小水泵”。这样提高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自制实验器材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强烈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力。

3.将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验结论延伸到生活中去

实验中的困难往往也是生活中的困惑,实验结论的得出并非实验的终结,实验的意义并非是实验的本身,而是这个实验过程中能力提高以及结果延伸中能力得以升华。

例如,在课堂上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可以让学生针对今年暴风雪的情景,利用所学知识探讨抗暴风雪应采取的哪些措施,解释“穿草鞋、绕铁链、洒盐、撒煤渣……”。

三、挖掘实验的效度

挖掘实验的效度,是指通过将基本实验进行改造,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的热情。

1.挖掘实验的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错,学生喜欢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喜欢有趣的事物,才会不由自主地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我们老师可以选择趣味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白磷自燃”实验改造成“坏蛋自焚”实验(在白纸上画一个坏蛋,然后,再用蘸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在坏蛋脸上打上“×”,一会儿后,“坏蛋”因白磷的自燃而“自焚”了。)使实验带上情感色彩。

2.挖掘实验的微型化

利用微型实验,具有污染小、现象明显、快速、节约、安全等优点,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实验原理、实验的条件、实验用量等方面,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发微型科学实验,能有效地发挥实验的优点,使其向“绿色科学实验”迈进。

我校一位老师在公开课上,利用U弃的小瓶、自制的酒精灯等一套微型实验器材进行“检测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淀粉”的实验,本来需30分钟以上的实验时间缩短成7分钟左右,大大地节约了能源,而且将老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3.挖掘实验的生活化

化学实验的优点范文4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旅游方式的弊端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导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一种新的环保方式的旅游景点规划已经迫在眉睫。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但是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理论、大众意识、管理方式及规划研究上都比较欠缺,而把地理学研究自然现象空间关系的“横向”方法同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内部功能关系的“纵向”方法相结合的景观生态学,是新一代的生态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把景观生态学应用到旅游生态景点的规划研究中,是保证旅游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生态旅游; 规划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ourism way more and more show, tour guides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increasingly serious, a kind of new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y of tourist attractions planning is imminent. In this context, the emergence of a ecological tourism this concept. But our country in ecological tourism theory,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management way and planning research are lacking, the geography and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 space relation "vertical" with ecology research method of ecological system internal functions relationship "horizontal"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landscape ecology, is a new generation of ecology, with very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applied.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tourism ecological scenic spot of planning, is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 can be important wa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tourism; Planning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到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朝气的学科。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是复杂而庞大的,经过2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已取得长足发展,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土地利用与动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环境影响评价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中取得重要进展,本文中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它在生态旅游中的开发应用加以阐述,从景观的角度将旅游与生态有机熔铸。

一、相关概念解析

1.1景观的含义

“景观”一词最早出自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指的是具有国王所罗门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全景。景观的含义等同于“风景”、“景致”、“景象”等。在英语、德语、俄语中“景观”一词拼写相似,其原意都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涵义丰富,不仅反映了风景、景色、景致,还表达了观察者的感受和认知。

由于不同学科领域对景现的不同理解,景观的定义存在多种表述。视觉美学意义上景观的含义与“风景”、“景致”、“景色”一致。地理学概念上,景观被定义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生态学上,景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之分:狭义景观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景观则是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1.2生态旅游的含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1988年,他又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旅游者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研究野生动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风光。”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2.1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从系统论的角度,把景观作为一个系统来规划和管理,从而实现其整体最优化。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地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各个部分、多种要素进行规划,平衡宏观和

微观之间的关系;规划者应该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上,使规划体现出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和自然规律。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景观规划设计所依据的原则同时又是对景观进行管理的结果。景观的

多样性对确保景观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提高景观观赏性等方面起

不可替代的作用。景观多样性的维持和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是旅游地规划的重点。

(4)个性与特殊保护性原则

对某一地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时候,对于该地区的一些原始自然地和宝

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要绝对加以保护,避免对这些宝贵的自然及历史文化遗产造成

破坏。

(5)综合效益原则

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达到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

时要体现生态理念,注重生态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景区在获得经济利益

的同时又不至于减弱其景观生态美,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2.2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2.2.1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应用主要强调的是景观的自然属性,有效而合理的景观生态规划对保持旅游地的景观质量、景观特色以及确保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对景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和特征的分析,旅游地自然、社会要素等资料的调查搜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景观结构进行规划,设计出不同的功能单元,以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为原则,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进而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2.2.1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微观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微观应用则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结构要素斑—廊—基的具体设计上, 旅游斑块的设计要体现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要高,人造的斑块与天然的斑块要相协调。旅游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实现生态化,并且要注意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的特征相协调,切忌以商业化、城市化的浓重气息破坏景观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旅游规划与开发首先应把保护思想融入到开发理念中,然后运用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对旅游地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进行进一步规划。

三、结论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的开发与规划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用于指导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理论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是在景观水平层次上对旅游地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所进行的一种规划,它本质上是一种包含“旅游”、“景观”、“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性规划。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既包含了生态学的思想又注重景观时空特色,同时又考虑规划地的生态平衡,这与生态旅游的思想不谋而合。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肖笃宁,李秀珍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黄锡畴.德意志联帮共和国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J].地理科学,1981:12~15.

[4]刘安国.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研究——中国科学院区域环境研究考察组访捷见闻[J].地理科学,1981,(2):18~21.

[5]祁黄雄,林伟立.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人文地理,1999,(3):22~26.

化学实验的优点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电子专业 研究 实践

电子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性课程,与信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子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是电子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近年来,电子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课程,国家更是将电子信息列为国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子专业的学校教育目前处于瓶颈阶段,面临一系列教育难题,尤其以课堂教学问题最为突出。因此积极借鉴信息化大赛的成果,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是解决电子专业教学问题的必由之路。笔者以信息化大赛背景下的电子专业教学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教学信息化过程。

一、教学信息化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当前,信息网络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已必不可少,网络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生活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信息化教学就是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

首先,教学与信息的结合是现实所需。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教学已经在国内的教育领域形成规模,这为教育的实质性改革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国家也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充分利用看作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可以说,与信息化相结合是社会现实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与信息的结合能够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法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这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而信息网络的独特性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对教师来说,信息网络创造了虚拟教学平台,变革了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对学生来说,教学信息化有效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束缚,为他们的自由交谈、自由想象、自由发挥创造了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信息化遵循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尝试教育改革的一剂“良药”。而在此背景下,每年一届的信息化大赛就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将信息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平台。

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当前,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践课时较少。目前的电子专业课程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实习四部分构成,其中,专业课与实习是核心环节,集中体现了“学习+实践”的高职教育特点。但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在课时安排方面存在着三个不平衡:专业课时大于实习课时,理论课时大于实践课时,课堂教学课时大于实际操作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不平衡,学生的学习活动被迫停留在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层面,而动手操作能力则显得捉襟见肘。

其次,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疲于应付。电子专业偏理科,是对电子电气、机械电工学科的研究。因此,电子专业的机械制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测量、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工识图、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专业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再加上传统的静态的单向传授方式,这些都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疲于应付,得过且过。

最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活动缺少创新性。电子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一方面是受课程本身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教学方式的保守与落后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更多地表现为被动接受,很少表现出主动的状态。与此同时,实践操作课时得不到保障,学生自学时间较短。在主观与客观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成了纸上谈兵。

三、信息化大赛背景下的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策略

由上可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甚至违背了现代教育理念与客观规律。因此,我们急需以信息化教学为切入点,详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最终借鉴、模仿信息化大赛中的有益尝试,改进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1.动画导引,变枯燥为生动

面对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如何吸引学生至关重要。在信息化大赛的参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做导引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电脑动画、视频技术。据此,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视频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景概括+名人访谈+成果展示”的导引方式。例如,学习电子设计自动化时,可以先用视频剪辑或FLASH的方式回顾其发展历史,然后在网上搜集专家、名人对自动化的理解与感受,最后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对电子自动化成果进行展示。

2.创设情境,变抽象为形象

电子专业课程概念内容高度抽象化,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因此,将抽象的内容转换为具体的形象就成为电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参赛项目“TD-LTE单站基站建设”中,单站、基站、流程、定位、TD-LTE等概念都是极度抽象化的,即使有些概念的表面意思非常清楚,但其内容却极其复杂,学生理解、接受起来很困难。该学院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出来。由此可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创设情境,将抽象的内容置于情境中,然后在声音、图片、视频的综合作用下,抽象的概念就会变为具体的形象。例如,在《电工基础》“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一节中,充放电原理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先制作、播放一段关于电容器充放电的flas,然后利用编程在电脑上显示正负电荷的移动过程及灯泡明暗情况,让学生在深切领悟的同时对电工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3.演示过程,变难点为易点

在电子专业课程中,很多概念、原理、法则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我们认为将原理、法则过程化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所谓“过程化”,就是在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所学内容进行动画描述、流程演示以及局部放大。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甲醇的精馏”就采用了流程展示的方式,而临沂职业学院的“中国梦、青年梦”则局部放大了青年梦。不管选取哪种过程化形式,两个学校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积极借鉴。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一节中,可以利用投影仪将二极管的图形、符号、波形、电路连接图投射出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然后让学生观察电流的流动过程,整个过程一目了然,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四、小结

总之,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传播媒介,网络信息化以其独特的优势给予了课堂教学更多的支持,它能让书本知识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信息化教学既是教师手中得力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帮手。

参考文献:

[1]唐文晶,武马群.基于虚拟系统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实践教学大赛赛项设置规程与组织机制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4).

[2]王金霞.信息化大赛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4(17).

[3]谭邦喜.电子电工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浅探[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26).

化学实验的优点范文6

关键词:实验;微型;改进;环保

微型化学实验是目前各高校研究的热门课题,是近20年来在国内外进展很快的一种化学实验方法,也是近年来在我国引起国内化学教育界极大关注的一类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指的是相对常规实验而言,在可能的实验条件下,采用尽可能少的试剂,使用仪器装置微型化的实验。虽然其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其效果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

一、微型化实验的优点

微型仪器价格低廉,节省药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实验经费,实验成本仅是常规实验的1/10,比对应常规实验少90%左右,比如常规滴管用量1mL,改用井穴板(点滴板)用量只需1滴。

对学生环保教育,属于“绿色化学”的内容。

易于实现学生人手一套,个个动手,这对于解决职业院校既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又要顾全经费紧张,是有效的途径。

不少微型实验设计巧妙,操作简便,安全程度提高了,火灾、伤害等意外事故显著减少。

微型实验的仪器精致、细巧,与玩具栩似,学生拿到手中立即兴趣盎然,爱不释手,马上从心理上缩短了与化学的距离。

微型玻璃仪器的破损率也显著下降。这是因为:①学生在做微型化学实验时比较细心;②微型玻璃仪器的质(量)壁(厚)比显著下降,仪器耐冲击性提高。

除了具有现象明显、操作时快速、节省经费、减少污染、安全实验成功率高,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等优点外,微型实验在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上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微型实验的优点很多,但缺点也突出,主要有:

微型化学实验较忽视基本操作的规范性,解决办法是两种实验形式并存,倡导实验微型化,但并不完全取消使用常规用量的化学实验,对于药品价格相对低廉的实验,如氯化钠、氢氧化钙等的实验,仍旧采用原来试管操作。

有些实验由于仪器小、药品少而现象不明显:

有些需要加热、高温条件下完成的实验不能用塑料仪器;

有些微型实验现象一瞬即逝,易导致实验的失败。

教师上微型化学实验课,工作量成倍增加,课程需要提前一两周就着手准备,还得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

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丢失。

微型实验比较适合的实验类型有:性质实验、有毒气体制取实验、滴定实验、电化学实验、趣味性实验。

三、由常规用量实验改进的微型实验

1. 改进方式一:使用点滴板操作

由于微型化学实验的成套仪器较贵,要完全实现化学实验微型化,还有一定的困难;但可以在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在可能的实验条件下,通过改造实验装置,使之趋于微型化。比如化学实验中的性质实验,传统的做法都是在试管中进行,试剂使用量一般为1-2mL,我们采用点滴板操作,试剂用量减少为几滴,同样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减小了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使这部分实验趋于绿色化。

2. 改进方式二:滤纸实验

(1)铁离子显色反应:在一片滤纸(裁成3×8cm的长条,下同)上滴三滴三氯化铁溶液,再滴一滴硫氰化钾或亚铁氰化钾溶液,滤纸上立即出现血红色或蓝色。其他如酚酞与碱液混合,淀粉溶液与碘液反应等操作也相同。

(2)氯气的性质实验:在一张滤纸上依次滴碘化钾溶液、红墨水、溴化钠溶液,插入一个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集气瓶配胶塞,胶塞中间划一刀,夹入滤纸条)中,可见红墨水褪色(次氯酸的漂白性),并分别出现碘、溴单质的颜色。

(3)电解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氯化铜溶液等):取一张滤纸用饱和食盐水和酚酞溶液润湿,贴在一块木板上,用两颗大头针或缝衣针作电极。接通直流电,片刻后,阴极附近的滤纸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同时放出氢气,在阳极附近滴几滴淀粉碘化钾试液,可见蓝色,说明有氯气生成。

(4)原电池实验:把滤纸条放在干净的玻片上,在滤纸的一端滴2-3滴硫酸铜溶液,并覆盖一小块铜片;另一端滴2-3滴硫酸锌溶液,覆盖上一小块锌片。滤纸中间滴几滴氯化钾溶液,通过它将两端溶液联系起来而构成原电池。用检流计的表棒分别接触铜片和锌片,指针发生偏转。

发生的电极反应如下:

正极(还原反应):Cu2++2e-=Cu

负极(氧化反应):zn-2e-=zn2+

该装置操作简单,测量快速。

3. 改进方式三:使用危险化学药品的替代品

沉淀溶解平衡实验,实验目的是根据溶度积规则及平衡移动原理验证沉淀的生成、溶解、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传统实验中,沉淀离子及沉淀剂大部分使用的是Pb(NO3)2和K2CrO4;采用这些沉淀离子及沉淀剂,现象比较明显,但是Pb、cr是有毒重金属,实验废弃物排放到水中,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为了既保留传统实验的精华,又减少实验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我们根据多种离子平衡的实验原理重新选择沉淀离子及沉淀剂,并对传统实验和改进后的实验进行了对比,见表。

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实验效果也非常好,现象很明显,同样达到了实验目的,而且减少了有毒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实现了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需要指出的是,微型化学实验与传统实验相比,具有节约开支、减少污染等优点,但微型化学实验不是常规实验的简单缩微,也不是对常规实验的补充,更不是与常规实验的对立,它是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实验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化学实验方法的创新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