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1
实验探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实验探究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指导才能完成。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的创设是提出问题的关键,学生在某种情境中才能提出问题。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摆的研究》一课,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摆锤的轻重不同、摆绳的长短不同的摆。要求各小组记录在15秒钟摆所摆动的次数。之后教师将每小组汇报的次数分别板演在黑板的一侧,当学生看到不同的数据便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里摆所摆动的次数会有快有慢呢?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又如,六年级下册《铁生锈了》一课,教师准备了露在木板外一般的生锈铁钉,课堂上铁钉从木板上起下来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便提出了:为什么钉在木板里面的部分没生锈,而露在外面的部分却生锈了呢?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二、根据问题,大量假设
教师要根据问题的提出,引导相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观察,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假设。
就前面提出的问题一,“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小组的摆,学生不难发现摆锤有轻有重、摆绳有长有短。这时教师让每小组实验员拉起摆,让学生观察,学生又发现摆幅有大有小。根据这三方面学生作出了假设: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轻重有关,可能与摆绳长短有关,也可能与摆幅大小有关。问题二,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学生观察铁钉后作出了铁生锈可能与空气有关,也可能与水有关。
三、精心准备,合作探究
小学科学的实验,单凭上级下拨的实验仪器是不够的,有很多实验工具需要教师提前收集、加工、制作才能完成。
针对摆的研究教师准备好轻重不同的摆锤、长短不同的摆绳等。又如六年级上册《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需要教师提前收集学生玩坏的小赛车的小电动机;《电磁铁》一课,教师需提前将大铁钉放大火中烧红,再慢慢晾凉,这样才能符合电磁铁的基本性质,很多都需要教师课余和班后来完成。
学生的实验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如,计时员、记录员、实验员、观察员等,总之,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实验探究。
四、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整理信息是在实验探究中完成的。信息是得出结论的有效数据。在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中,小组通过对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摆幅的大小三种情况整理的数据得出了: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长,摆速慢,摆绳短,摆速快。
在铁生锈可能与空气有关的探究中,小组准备了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菜油。把其中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一半放入水盘中,第三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盘里。几天后观察发现,空盘里铁钉有点生锈,一半在水中的铁钉锈多了,菜油盘里的铁钉没有生锈,由此得出了结论: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
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2
关键词:探究型课程;过程管理
探究型课程的实施,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年多来,我们在市、区教研室的关心指导下,对小学实施探究型课程的过程管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形成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即:明确目标步骤 ── 构建教学模式 ── 制定评价体系 ── 理顺管理职能 ── 提高指导水平。现将具体内容简述于下。
一、明确课程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步骤
(一)课程目标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们把课程目标定位于“四会”上,着眼点在于通过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能围绕某一个问题或专题进行观察、推理、分析,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和体验,以及与他人合作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或实验、操作等,初步懂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开始对问题的探究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制定的具体分年级目标如下:
目 标 要 求
低年级
中、高年级
会观察
1.
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对事物的某些方面进行观察;
2.
对事物的观察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1.
能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自觉主动、多方面地观察事物;
2.
能在对事物的观察中找到探究的乐趣。
会提问
1.
有提问的习惯;
2.
能围绕探究的课题提出相关的问题。
1.
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敢于提出问题;
2.
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善于发表独立见解。
会实践
1.
在教师指导下,能与他人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2.
能针对问题进行一定的思考或实验、操作等。
1.
经教师指导,能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设计探究实践方案;
2.
能围绕问题或专题开展调查、收集信息等。
会发展
1.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按要求解答问题;
2.
能在实践活动中提出一些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
能围绕问题或专题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
2.
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设想。
(二)主要内容
探究型课程的内容是广域性的。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在以下五个领域开展了探究性学习,即学科领域、活动领域、生活领域、环境领域和社会领域。学习过程中,全班可以围绕一个课题分小组进行探究,也可以在同一主题下,各小组从不同的角度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展探究活动。如根据“绿化与环保”这一主题,学生提出这样一些小课题:关于绿化与身体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关于绿化对气候影响作用的比较研究、关于绿化与水土保持关系的实验研究等。
我们还建立了学校的探究网站──神秘岛(smd.pte.sh.cn),在“课题指南”这一栏目中,列出了大家曾经探究过的200多个课题,为教师和学生选择探究内容提供了帮助。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1999~2000),先在三至五年级部分班级进行探究实践的试点,每周1课时;通过实践,组织起一支有志于探索的师资队伍,从中发现并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案例。
第二阶段(2000~2001),在三至五年级设置探究型课程,每周1课时。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调整并完善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及时总结,整理出一系列较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果。
第三阶段(2001年到现在),在一至五年级全面设置探究型课程,每周1课时。在深入研究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完成“小学实施探究型课程的行动研究”,并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逐步推广到拓展型课程、基础型课程的学科领域和教育活动领域,努力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整体氛围和有效机制。
二、构建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
探究型课程的实施载体主要是课题。而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文献研究,也可以是实践研究;可以是调查研究,也可以是实验研究;可以是求证式研究,也可以是思辨式研究等。
根据探究型课程的这一特性,我们以“引导──探究──发展”作为教与学的基本模式:
此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侧重于让学生“独立钻研”“合作探究”“充分发展”。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手段,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由于“引导──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为基础的,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不同课题的特点,对实施这个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做到有差异、有层次地进行。具体列表如下:
在上述三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低年级以游戏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兴趣,逐步培养合作精神;中年级以主题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创新意识,逐步培养求异思维、探究能力等;高年级以课题活动为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切都将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来完成。
三、制定课程学习的评价体系
(一)对课程课题的评价
对课程的评价,我们主要采用档案袋评价方法。所谓档案袋评价是指有意收集记录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时期学习过程中的有关材料,以学生现实表现来判断学生在该领域中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评价方法。
1.建立档案袋
为了能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探究型课程中的学习水平,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运用的学习方法,完整、及时地记录学生在亲身参与探究型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体验,以及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见解与创新,我们设计并印制了用于探究型课程学习的档案袋。以下是档案袋封面的文字内容:
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探究型课程学习档案袋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年级班级
档案目录
材料一:学生探究课题方案
材料二: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表格
(如: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表,观察记录表,实验记录表,统计图表等)
材料三:学生自己收集的各种资料
(如:资料摘录卡片,上网下载材料等)
材料四:课题组活动的情况记录
材料五:课题探究报告或其他成果
材料六:个人体会,随感,小结,体验,反思等
材料七:学生自评和他评的学习评价单
材料八:
材料九:
材料十:
2.设计档案袋评价单
针对档案袋所列的资料目录,我们又设计了一份档案袋评价单,在每一个探究项目完成之后,进行总结、评价和反思。以下就是档案袋评价单:
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档案袋评价单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班级
评价要求
自 评
互 评
A
B
C
A
B
C
材料一
细致周密 可以操作
材料二
设计合理 记录完整
材料三
资料丰富 来源广泛
材料四
自主活动 记录详细
材料五
报告规范 具有新意
材料六
人人小结 都有收获
其他材料
教师点评
总体评价
结 论
说 明
1.
等第A、B、C,即优、良、合格;无材料不评;
2.
对补充的其他材料,可根据材料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
3.
教师点评要求用描述性语言进行评价;
4.
总体评价结论,可用“优、良、合格、需努力”认定。
3.实施档案袋评价的体会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即对评价对象进行质的分析与评估,是真实性、过程性的评价。它最适合于开展探究型课程的学习评价。
运用档案袋评价,可以发挥“资料目录”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探究;运用档案袋评价,还可以发挥激励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运用档案袋评价,还可以促进学生动机水平的提高和能力发展。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成果展示形式,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发展经历。
不同学生或组,在档案袋中可以放入不同的材料,它既反映了评价的差异性,更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性。
实施档案袋评价,还有利于促进学校对探究型课程的管理。
(二)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根据探究型课程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力求对参与课程学习的每一个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
1.评价标准
小学生探究型课程学习评价表
指标
序号
标准
评价等第
定性评价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学习态度
1
有明确的探究课题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2
有丰富的资料积累
3
有浓厚的探究兴趣
4
有坚强的探究意志
合作精神
5
能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
6
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7
能服从分工并完成任务
8
能热心帮助别人进行研究
探究能力
9
有观察和思考能力
10
有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
11
有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
12
有方案设计和成果表达能力
说明
1.
定量评价等第设优、良、合格、需努力四等。
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导入
所谓“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惊奇现象导入法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如: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在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配合故事导入法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作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例如:大气压强-模拟马得堡半球实验导入。
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是为什么?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得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谁知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板画)。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
三、解决实际问题导入法
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如:两力的合成-拉健身弹簧导入。
黑板前挂了一只健身拉力器,请一位同学上来拉弹簧的下端把手,要求拉到黑板上划线的位置(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没能拉到位)。这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没能完成任务。谁能来帮她一把?(实验:两位小同学共同用力把弹簧拉到了线下)哪位同学能独立地把弹簧拉到线下?(上来一位同学完成)。这位同学力气不小,一个人就顶了两个小同学的力气。换句话说,把弹簧拉到线下,他所施的力与两个小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
四、实验复习导入法
利用实验复习,即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复习浮力实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请问,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取出实验装置,回忆实验过程)。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想一想,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猜想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观察、回答: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或者说,与排水量有关。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同一个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一般从学习单元开始时或课题比较平直时,可以考虑悬着趣味性较强的演示法和故事法;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就需要选择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如果课题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较强,而学生的准备知识又不足,则选择复习导入的方法;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多引用联系实际的方法。
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大体是: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冲突―明确学习目的―铺设达标阶梯。
1.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增强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激起情又引其疑。
2.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最有效的途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但不一定能趋向于教学的目标,也不一定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冲突。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玄奇思维冲突的狂澜,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关键的一环,特别是那些学生存在顽固的前科学概念的课题。例如,学生中普遍存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它是形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难点的根源。因此在该课题的教学中,应设法让学生的错误观点暴露出来,再加以击破。
3.明确目的,建立联系,这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在激起思维冲突以后,应当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解决的途径。
当然,这些导入的环节,并不是死板的模式,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在多种情况下,导入结构并非都是截然分开的四段。而且不同的整体课堂结构,要求有不同的导入结构。在导入阶段,可以有侧重点地完成某一、二项任务,而其它的任务放在展开的阶段完成。
【参考文献】
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4
论文摘要:国际经济法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要合理设置课程,构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国际经济法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学期分布不平衡,没有针对性,公共课与专业课比例失衡,忽视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我国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一、目前我国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的现状
从各院校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与本科基本一样,总学分为30多学分,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课程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中的专业课几乎各占其一半以上的学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各占总学分的大约六分之一,而公共课所占比例都高于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占学分的比例。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例,国际经济法研究生课程设置大体与上述统计一致,设置了体现学院特色的“国际法专题研究”、“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专题研究”、“国际知识产权与技术转让专题研究”、“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原著研读”、“国际货物运输法律与实务”、“国际投资与技术贸易法律规则与实务”、“公司财务与法律”和“ 国际商事仲裁法”等相关课程;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的课程设置则将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包含在国际法当中,没做细小的划分。华北电力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的课程设置表由学位课、必修环节和选修课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从课程分布来看,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了“国际贸易法专题”、“国际投资与金融法专题”、“国际法专题”和“国际经济争端解决研究”,下学期开设了“法律实务专题”、“专题课程”和“法学经典文献选读”等相关课程。二年级几乎不设任何的专业课程,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撰写个人的毕业论文。
从以上各院校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看,大体存在以下特点:各院校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大纲上的教学要求来进行课程设置;对国际经济法细小专业的划分涉及不深;某些院校在学生研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密集,实践课设置稀疏等。
二、国际经济法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学科的课程设置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国际经济法也不例外。但目前我国的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存在严重的脱节,这一点从研究生毕业时的就业状况就可以看出。本专业学生就业时为何屡遭闭门羹,经过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学到的知识为何到了社会上却惨遇死穴·以下从多方面探讨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国际经济法课程体系不合理
国际经济法法学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总学分为30多分。其中英语、政治等公共课课时较多,都超过了专业课所占学时,这样学生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与本专业无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公共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失调是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明显缺陷,公共课上学生哈欠连连,甚至逃课也是经常出现的现象,长此以往这种潜在的厌学情绪会影响到学生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培养单位为了按时完成培养计划,普遍采用减少专业课程门数和内容等方式,导致专业课程数量不足,学分要求相对偏低,不利于研究生宽广深厚专业基础的形成。[1]
以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课程设置为例,包括国际经济法在内,所有的法学课程都必须在研一阶段全部修完,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在研一阶段法学研究生的课程压力,学生就会为了修满学分而上课,日甚一日的学习疲惫状态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其他很多两年制院校的研究生一年级的教学大纲上排满了学生的课程,二年级几乎不设任何课程;三年制的很多院校也是如此,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很多,任务很重,二年级大量递减,三年级的课程几乎为零。这样的课程设置安排似乎是留出充足的时间为国际经济法研究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但从整体看来这样的课程安排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2.国际经济法课程内容沿袭本科阶段
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生阶段的某些课程沿袭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课程的难易程度没有做明显的区分。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研究生在研一上学期选过一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但这门课程几乎所有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都已学过,此课程也并没有对本科阶段学到的知识做深层次的挖掘,知识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正如谢安邦教授所说,“研究生教育部分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而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2]
3.国际经济法专业课程划分不够细致
一所院校中专业同为国际经济法的研究生有很多,但是从各院校为其设定的培养方案来看,他们的选定课程几乎是一样的。虽然同为此专业的学生,但在国际经济法具体领域当中每个学生对其关注度和兴趣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国际金融,有的偏爱国际贸易,通过学习每位学生应该都有一个所擅长和热衷的细小领域。但有些培养单位却硬性地为同一专业的学生设置相同的课程,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和创造性,培养方案没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体系中学生的任选课程严重不足,对其进行学分限制。“任选”即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些任选课程的设置是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的,虽然是同一专业,但是更应该关注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
4.实践性课程太少,忽视学生实务能力培养
国际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涵盖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以外,对实务性问题的研究要求也很高。以国际贸易为例,跟单信用证是国际贸易活动中常见的结算方式,通过教学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草拟一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以及熟悉跟单信用证的结算流程等相关问题,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如果教师没有该方面的实践经验,课堂教学就会流为纯理论教学,如此这般学生上课就会觉得空乏无味,不会将知识学以致用。造成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弊端,除此之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实践性课程在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当中都有涉及,相对而言在选修课中占的比重较高一些。实际上实践教学应该贯穿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的始终,案例教学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该专业的学生都知道国际经济法相关课程的案例大都来自于专门的国际仲裁机构和wto争端解决机构等贸易实务领域,这些案例牵扯到的背景知识有很多,难度很大,有时候把一个案例搞清楚,进行透彻分析都要花耗很多的课时。于是学生为了简单获得相应的学分再加上培养单位、老师的关注度不够,将实践环节进行压缩,模拟仲裁机构、国际法院、争端解决机构等进行案例分析。双方辩论的实践课程与专题研讨更成为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奢望。
三、国际经济法课程科学设置的建议
设置科学合理的国际经济法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完善。
1.强化科学设置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思想意识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从思想意识上加以重视,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警惕,才能将有效的行动付诸于实践。良好的课程设置是学生习得本学科知识,掌握知识要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说,科学的课程规划能将学生学到的知识从纵向上加以延伸,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在研究生整个培养方案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纲领性的地位,是实现高层次教学目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强化思想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将本专业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
2.制定科学的学习教材
从根本上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教材,为国际经济法研究生开设关注时代前沿的课程,教材编写组应该由本领域内有影响力的资深专家、教授和学者组成。各院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针对性的奖励措施,将编写教材的质量优良作为老师评优评先的考核标准之一。另外实务性专家人士也应该参与进来,如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具有较高学习难度领域,在一些案例的编写上应该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士来完成,从而制定科学的学习教材。
3.全方位统筹课程设置,体现课程设置整体
培养单位应学习先进国家在此方面有效的实践经验,如日本的京都大学就是很好的效仿对象。该校研究生阶段的国际经济法课程与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之间有明显的难易梯度,研究生阶段课程安排重在开阔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给予其较大的自主空间;加大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英语课程设置应做到与国际经济法相关领域密切挂钩。
在师资建设上,加大教授和副教授的聘任力度,此领域专家不但应具有深厚的国际经济法理论基础,对相关实务问题要有丰富的经验,热点问题也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做到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双管齐下。国际经济法案例相比其他的法学学科的案例来说难度更大,而且相对来说获取权威、经典案例的途径不是很多,如此一来对上课教师的要求就特别高,因此授课教师就必须利用课下时间收集可利用性强的案例,归纳总结,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国际经济法专业对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在国际贸易领域,使用众多国际贸易术语和大量商务英语词汇,因此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争取各种可以到国外作访问学者的机会,将国外的前沿知识带到国内课堂上来。此过程中也应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难度不应太大,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另外意大利在国际经济法方面“演讲式”教学模式也是值得借鉴的不错选择,教师应充分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倡学生们走上讲台。
从学生自身来讲,首先应定期参加国际经济法相关领域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等,活跃学术气氛;其次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和能力,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有针对性去学习。
4.优化知识结构,注重因材施教
首先,针对各校具体情况,部分院校应该将不同年级的研究生课程安排做一下协调,松弛有度,合理布局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内容,分散研究生在研一阶段课程过多的压力,删减与本科国际经济法课程重复的研究生课程的学时,课程的科学设置要做到对知识结构的优化。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采取网络媒体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定期聘请国外的专家、教授进行视频讲学和面对面讲学,此过程中要重视国际经济法研究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再次,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应仔细阅读国内外本领域最新的文献、专著,关注国际社会热点问题,课上按专题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讲解,把课堂表现作为对学生进行考评的参考标准之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对国际经济法专业再进行细致划分,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擅长领域深度细分课程,培养单位要因材施教,体现专业特色与学生特长。
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能力水平层次,研究生阶段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更胜一筹,实践性应该更强一些。但绝大多数院校提供研究生实习的机会很少,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学生到国际法院、仲裁机构、争端解决机构获得实习的机会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本专业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单位应竭尽全力为学生着想,如可以安排学生在固定时段到一些证券机构或国内比较有名的涉外仲裁、法院等律师事务所进行实习。以上是让学生“走出去”的模式,还可以采用“引进来”的模式,即课堂教学应模拟法庭辩论,将与辨析案例有关的专家、教授、涉外律师以及实务性人士、学者等请到课堂上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通过这种“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战略,将学生所学课堂知识与将来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实务能力和实践经验,力争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5
关键词:过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和生命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我们总是希望课堂教学能够像春风一般走进学生的生命,为此,课堂教学的探究便成了教育界的一个永远年轻而新鲜的话题。
1.基于过程性研究的数学课堂的现实需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阵地。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有效,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一节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更重要的是看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会是精彩纷呈的。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课堂研究,更应该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基于过程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是“以学定教”,它不同于传统的“为了教而教”的“填鸭式”教学,传统的教学忽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把知识一股脑倾倒给学生,基于“过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更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教师合理“预设”的基础上,机智把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感悟、体验与理解,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即兴创造,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过程教育的思想与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非计划教学思想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博尔诺夫的“教育的非连续性”的教育思想,杜威的“经验改组和改造”的思想,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教育过程的强调。而国内则由叶澜教授提出了“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她主张建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指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促进真实的生命成长。
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捕捉者、策划者;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是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基于“过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是对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观点的一个更好的理解和内化。
3.基于过程性研究的数学课堂的现实需求研究价值
发现诸多的论述可达成一致的认识很有限,如大部分论者都认同课堂教学在学校工作和对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都认为有改革的必要。除此之外,还可以称为共识的是有关课堂教学的构成因素。但一论及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歧马上出现,而且还常见截然相反的观点,不过在思想方法上决定论的痕迹却用不同的方式多少保留。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此,要达到好的数学学习的目的,必须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动态生成式的数学课堂,我们需要一个真实自然,以师生交往互动的互动生成方式推进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看重的是数学课堂过程性的研究,这样,我们会更看重学生生成资源,及时加强引导,不断提升数学教育的资源价值。
因为学生的成长有着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我们在注重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举措下,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动态生成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升。课堂教学要多一些教育机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研究、对教师教学的研究,更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等,这样,便会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使师生双方始终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够自己主动地构建知识,这也十分符合生态课堂的理念。
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个特殊的形态和空间,是构成课堂教学各个因素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因知识、技能、情感等信息的传递和交换而产生的,它是复杂而瑰丽的。但是它更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对其做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将更有利于对数学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分析,对个体情况的观察,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基于过程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探究,有利于把握整个数学课堂的动态过程,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调动学生内在潜质的重要手段。
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6
[论文摘要]《国际市场营销》是一门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作为基础,指导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课程。本文针对《国际市场营销》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笔者根据几年来《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本课程的双语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除外语学科以外的其它知识性学科的教学。它不仅要求正确使用外语进行知识讲解,也不排除使用汉语,以免因为语言的障碍造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滞后。
1.《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特点
本课程主要是将营销学理论知识置放于国际背景之下,需要充分了解国外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环境,这就要求对这门课程采用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讲授,而双语教学则是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展开的。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双语教学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达到一定的专业英语听、说、写作水平,具备国际环境下营销的实际作战能力和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思路。
2.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应用性极强的一个专业。该专业的课程涉及的范围很是广泛,并且这个专业应用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营销知识和理论体系,更要结合实践,了解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动向,自觉掌握灵活分析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营销专业的教学十分强调创新与实践,同时重视营销基本素质的培养,营销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营销操作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及获取营销新知识能力的锻炼。
《国际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本身来自国外,使用双语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出现“断层”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了解相关的专业词汇,逐步达到用英语进行表达、学习、思维的理想境界。
二、《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实践
1.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原版教材案例的不适应性。案例教学可以直接加深学生对于营销理论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第一,国内的学生大多对书本中广泛涉及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文化背景、公司品牌以及营销事件缺乏了解,从而不能够达到通过案例理解理论的目的。第二,完全原汁原味的外国案例在某些方面和中国市场上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第三,由于高校的扩招,现在的学生对于毕业之后的发展非常的关注。由于大部分的毕业学生仍会在中国工作,接触中国的同业人员,今后要和本土人士交流,只知道英文还是不够的。有80%以上的学生希望教师将课本中的重点词汇翻译成中文,或者希望教师能够告诉在中文中对应的词汇是什么。 转贴于
(2)学生英语水平不尽人意。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一般在大学第七学期开设《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约只有近一半的学生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总体英文水平尚未达到接受全英文授课的程度。如果硬性地让其听教师用英文讲授复杂的国际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便会处于困惑状态,最终英语没多少长进,专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全英文授课方式就只能流于形式而失去意义。
(3)双语教学师资匮乏。推行双语教学,关键在教师。如果一位教师不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作为普通教师尚成问题,更谈不上成为一名好的双语教师。坦言之,当好教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双语教师则更难。最大的困难在于自然地运用流利的外语传授学科知识。因此,外语能力成为双语教师素质的关键。如果双语教师的外语不过关,诸如语音、语调不正确,必将误导学生。所以,挑选精良的双语教师,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关键所在。
2.《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对策
(1)教材的选用。目前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都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国外的《国际市场营销》原版教材语言相对艰深难懂,且主要是建立在美国的背景之下,主要是针对美资或欧资企业开展国际营销来展开讨论的,案例离中国实际太远。国内一些双语教材又存在语言不够地道、表述不够规范的缺陷。因此需要双语教学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程度水平对教材加以处理,要注意结合中国实际并加以拓展。确定好教材只是第一步,还需要任课教师精心备课,编写好教案,能够使教材的选择达到难易适当,教案的编排要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
(2)循序渐进、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期初易采用英文板书、中文讲授为主的方法,较为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重点和难点用中文讲解。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逐步适应后,再提高英语讲授的比重,最后过渡到英文教学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不拘泥于汉语、英语各自所占的比重,对于用英语解释太复杂而汉语解释简洁明了之处,则用中文讲解,案例讨论一般也采用中文的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还结合使用讨论式、练习法和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提问,实在无法表达时,才用中文进行表述,然后由教师或是别的同学用英总结。此外,有选择地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部分作业,以训练其英语的书面表达能力。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注重学生接受的实际效果,避免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
(3)重视巩固练习,改革考试制度。双语教学对学生是一种挑战,除课堂教学外,必然要求课后多下功夫,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笔者对学生课外学习的要求是:复习、理解本次所学内容,掌握专业术语和一些固定表达方式;预习下节课内容,并用英语做笔记、提出疑难问题。下次课时,老师安排一定的时间对作业情况进行检查,一般采取问答形式,对要点进行复习、点评,然后转入新的教学内容。至于课程考试形式也进行了调整,试卷采用中英文结合,名词解释、选择、及判断等题型用英文,并要求部分题目用英文解答。
目前,双语教学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任重道远,相信随着全行业全社会的日益关注和重视,通过学校和教师的不懈努力,我国双语教学一定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顾立志.双语教学中外语使用度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