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文1

论文摘要:民间艺术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相融合,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广泛吸收优秀现代的艺术的营养,通过规范的艺术教育途径,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创造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建筑设计 艺术文化 渗透 图案

建筑是技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建筑艺术是人们创造建筑物的一种特殊样式。一切建筑物都体现社会和艺术的物质文化的统一性,也有审美的特质。在人类发展史上,从原始社会居住的半坡建筑直至目前的智能建筑公寓;从埃及金字塔到我国的万里长城;从远古时代的茅屋草房到目前的城市高楼大厦,都时刻体现着人类历史文明和发展进步。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之中,建筑物的创新与改革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体现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一、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背景

在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上,人类不仅创造出大量的建筑奇迹,而且这些建筑物之中还反映出人类生产和发展中的生活行为习惯,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结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应,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和设计品位完整的展现。如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法国埃菲尔铁塔等都体现出人类的创造性和社会发展标志。也如同古希腊的神庙、中国古代宫殿、新时代的高楼大厦和优雅别墅,这些建筑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按照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结构的建筑形式。究其本源,这些建筑物结构形式除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外,还受到艺术文化和设计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渗透可以说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而这是密不可分的,其在建筑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将建筑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设计通过建筑进行传承和应用,使得其在体现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的是渗透方式、过程和关系也成为目前人们研究建筑文明发展的主要基础。

二、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内涵

1、简述设计的内涵

早在19世纪前,英国百科全书就对设计一词进行了的解释,在其对设计概念的解释中提出设计与图案可以相提并论,都具有着较重的装饰意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将设计归纳总结为某些课程的名称,对其设计的内涵构造还并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的应用逐步增加,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使得设计迅速占领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词汇之一。在这种情景之下,设计不仅要体现其艺术价值,同时还要对科学、经济和实用性价值进行严格的分析,在这构成了以艺术、科学和经济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形式,使得其体现了巨大的实用价值为基础,为各个产品的创新提供发展基础和依据。

2、艺术文化内涵

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三、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渗透的关系

艺术文化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其主要价值体现在文化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之中,可以说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之中,文化与物质紧密相关,其继承了传统结构设计模式的同时要以目前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文化紧密相连,在以文化物质水平为基础进行控制与完善。

1、早期关系分析

建筑设计是依仗文化现象,其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各种变化规律都反映着当前时代物质生产和科学水平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同时也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措施。譬如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各种物质生活要求较低,因此在建筑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都是注重建筑物的居住性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实用为主要依据,很少去关注审美功能的发展要求,因此在设计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2、工业革命胜利之后

在工业革命胜利之后,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关系逐步改善,大规模的生产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促使人们在生活中对其环节要求不断更新和创新,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人们不断的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体制和方式,为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建筑物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基础依据。

3、新时代的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

在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得到飞跃发展,以现代建筑工程体系为依据的建筑模式和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流程,这就为建筑工程设计理念和体系的更新改变提供了基础与平台,在设计中通过改变传统美学概念,以智能化技术要求和手段对目前建筑设计提供了良好基础依据。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可能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例如,设计两所住宅建筑,在材料和工艺都相同的情况下,设计者采用不同户型的话,一种自适应性又差,可能在巧年后无法满足使用功能,无法改造只有拆除重建,而另一所由于可以灵活变换户型而得到更长时间的使用,相比之下,在相同的时间内,后者生命周期中耗费的资源和产生的污染比前者要少很多。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阐述表明,在如今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最好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设计渗透工作必须明确两种工作的发展方向,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要进行取精去糟的处理,使得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能够融入到目前设计界之中。■

参考文献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文3

1 动漫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在历史积淀下,长期发展而形成的能够被广发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因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不但维系着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动漫是动画与漫画的统称,其艺术设计反映的主体思想要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动漫艺术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衍生品,以文化内涵触及人的心灵,进而产生共鸣,失去文化的设计就是无本之木,必然会失去生命力。由此可见,中国动漫艺术的灵魂就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动漫艺术设计只有融入传统文化,打上民族的烙印,中国的动漫产业才能再次焕发生机。

2 动漫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动漫艺术设计融合传统文化是一种必然,这是由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文化是动漫艺术设计的根基,动漫艺术设计需要对文化进行传播。因此,动漫艺术设计的成功与否必须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审视。中国动漫在世界舞台上也曾占有一席之地,最近几年创作质量却在一路下滑,其根源是在设计理念上缺少原创思维和中国特色,致使中国动漫失去了生命力。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动漫产业就走上了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动漫作品就是《铁扇公主》,这部作品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风靡一时,可以与美国的《白雪公主》相媲美,这为中国动漫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5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出现了大量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相融合的优秀作品。例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这些作品都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法国《世界报》就对《大闹天宫》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完美表达的作品,艺术设计上表现出的美感甚至超越了美国迪士尼的作品。直至进入21世纪,中国动漫产业才由盛转衰。

3 动漫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再融合

3.1 动漫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应是多种元素的综合应用

对动漫艺术设计进行创新,首先要实现动漫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性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剧、武术、礼俗等都是动漫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参考元素,美国的《功夫熊猫》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中国观众,主要是因为融合的中国元素在中国观众中产生了共鸣。有鉴于此,还可以推动动漫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性结合,融入皮影、剪纸、水墨画等,是对传统文化的最直接表现。例如,《猪八戒吃西瓜》,就将中国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应注重动漫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美德的融合,动漫作品的主题思想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德,将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寓言等融入动漫作品中。例如,《中国德育故事》,就对观众的道德人格塑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3.2 动漫艺术设计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注入新的思维

人们将动漫艺术设计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情况概括为毛笔加鼠标,毛笔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中国独特的文化,鼠标则说明了在网络环境下动漫艺术设计必须借助现代工具,毛笔加鼠标是动漫艺术设计的一大趋势,它不仅可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够与现代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实现动漫艺术设计的有效创新,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度,在网络时代,动漫艺术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注入新的思维和设计理念,吸取更具时代特色的新元素,以焕发时代生机。

4 结论

从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中,我们能够得出,中国动漫产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走向世界,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盲目模仿只会限制中国动漫的发展。目前,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并不乐观,对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和创新进行探讨和研究,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高效;和谐文化;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79-01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把人才培养目标放在首位,并以校园和谐文化内涵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教育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那么什么是和谐校园呢?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加强文明素养熏陶,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着眼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科教学中切入和渗透文明素养的熏陶,构建课堂文化,让学生在平等、和谐、文明的课堂氛围中,系统、渐进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1.校园和谐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学校成员在共同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2.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2.1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是顺应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的历史任务。高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校园文化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和繁荣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也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先进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高校校园文化构建,对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顺应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

2.2校园文化的构建,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下文化形式的多样性。高校的文化是多元的和开放的。在处理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关系上,应相互尊重相互补充,形成一种和谐的张力。但在大学校园里,教师和管理人员往往相互漠视,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内,他们对如何建设一所大学,如何形成一所大学独有的文化有着很多不同的见解。教师的文化观是希望学术的自由、束缚的减少;管理者的文化观则是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健全,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造成了高校生活的诸多悖论。从两种文化观对学生的影响来看,教师因其与学生课堂上接触较多,权威性较强,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大一些。而管理者因为身份的不同,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纵向的管理关系,对管理者信奉的文化观学生往往持逆反心理而拒不接受。目前国内大学对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教师与管理者难以达成共识,从而使校园文化向多元、开放、自由的方向过度发展,而制度的约束明显不足。

3.人才队伍建设的和谐文化构建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关键在于吸引人才,发展人才。即能够吸引或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潜力或实力的科研人才,组建一批富有创新管理而又责任心强的行政干部,并使这些人才能够不断成长发展,能够人尽其才。而一所大学吸引人才、发展人才靠的是什么?从根本上讲就是这所大学有没有包涵着对人才的渴望,对人才的尊重和对人才的理解的文化。其中对人才的渴望即为招贤,对人才的尊重即为礼贤,对人才的理解即为善用贤。这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的。大学何以为大,不仅在于其规模、学科之大,更在于她"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对不同知识、不同学术思想,不同价值观及其持有者的海纳百川和有容乃大。"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只所以能够成为国之文化重镇,就在于其采取包涵上述方面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的人才政策。为此,一所大学欲要办的成功,其文化的构建上必须在人才政策的和谐文化上狠下功夫,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形成人才之和谐的局面,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人才智力的保证。

4.目前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由于艺术管理重视不够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

由于对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艺术管理重视不够,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4.1在校园规划以及建设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对一些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艺术设计和布局考虑不够充分,没有意识到它们代表着学校形象以及它们的艺术设计和布局会直接影响学校是否美观大方,导致了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艺术设计和布局都不够合理,缺乏美感。这对校园内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2校园艺术文化生活不够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大多数停留在图书馆看报读书以及课后的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上,相关的艺术文化活动很少,并且参加艺术文化活动的学生数量占少数,另外对学生的艺术理论教育,还远远不够。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文5

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的主题,应该充分的依托于该城市的历史文脉。公共艺术作品的主题应该依据它所在的环境和场地来确定,以选取最具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来表达这一主题,而且所选取的素材必须要是公众所熟知的。例如,武汉的大禹神话园就是以大家熟知的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为主题来进行创作的。传说中,武汉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地方,大禹作为古代先贤和治水英雄的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大禹充满了敬仰之情。大禹神话园根据大量的历史记录和广泛的神话故事,用雕塑的形式,像公众展现出了大禹治水的艰苦经历,体现了武汉地区悠久的治水文化。这从本质上切中了广大群众的心脉,凝聚了武汉人民的古往今来的治水记忆,从而使这些公共艺术作品能够获得广泛的公众认同感。此外,主题确定后反过来也能帮助我们对于城市地域文化进行更加准确和深入的理解,通过深入诠释已有的城市地域文化内涵,以公共视角来认识和判断地域文化的价值,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武汉的洪山广场楚风浮雕壁画,将楚文化元素符号完美的融入之中。通过对楚文化图像和文物的形式及艺术特点进行拆解和总结,形成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个以楚文化为主题的独特城市景观。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城市都能看见相同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情。

二、公共艺术中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形式语言

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选择最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形式语言。这些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并非不仅仅是简单点的将历史进行重现,而是在没有背离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上,凝练历史精神并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并在内容与形式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表达要充分的考虑其所处的空间环境,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往往突出其叙事性的表达,这种来自史实内容的叙事决定了作品形式语言选择的纯粹性,如纪念馆《纪念雕塑》在对历史事件进行重现的基础上,又运用写意、夸张等表现手法,深刻的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痛苦与无助,直击人心,让人铭记历史。而对于构成风格的作品,则要更多地从形式感和语言层面去表达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北京地铁壁画的《京华神韵》以人物剪纸和中国传统花纹构成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华国粹京剧文化。通过传统的文化元素和现代的构成语言,充分展示出了地道的北京京剧文化特色。在这种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通常会赋予作品十分独特和强烈形式语言,这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显然会有一个标准,如果艺术家的独特语言与公众审美眼光背道而驰,那么公共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公共性而变得毫无意义。

三、饱含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是对公共精神的体现

地域文化在公共艺术作品中不能仅仅体现在其表现形式和风格内容上,还应对文化元素所体现的精神内涵进行表达和传承,并且和当代的文化精神相融合,展示出现代人精神追求。城市地域文化中的内容和形式转化让公众对历史文化产生一种十分直观的感受,并能产生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城市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传承与表达则是对于“公共性”的诠释——面向公众、服务于公众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精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和公众接触十分紧密的艺术形式,必须和社会共同发展,与时代并行,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也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公共精神的表达,艺术家要以时代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人文思潮、文化观念和审美眼光的变化。公共艺术作品的精神表达不仅要发掘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要结合当代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强化公众对于城市历史的情感,并将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通过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向公众传递了情感和文化,让人们直观的感受到了城市文化中不能言喻和难以用文字描绘的东西。通过公共艺术来表达恰当的精神思想,能使城市文化具有多样性的深层性,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而且更加容易深入人心。

四、结语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形式 思想 古典 现实 现代

应该明确,艺术品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两者间无非是主次、渗透与融合的关系。这些关系独自存在、相互依存又逐渐演化,形成了无数的经典作品,表达了不同时期艺术家的深刻思想和探索、追求的勇气。

一、古典主义美术

在古典主义风格盛行的时期,各个民族和地区的艺术流派都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与精神意义。以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故事为绘画题材,表现某种哲理观念和社会问题,宣扬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

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与此同时,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这一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比较注重明暗法的运用,画中景物的暗部统一笼罩在阴影中,明暗交界线呈柔和的过渡,造就了画面集中而浑然的效果。列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的《岩间圣母》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同时期的尼德兰画家则清晰地刻画画中景物各个细部,景物之间是色彩的差别而非明暗的过渡,安基利訶(fra angelico 1400-1455)的三叶祭坛画《受胎告知》就细致地呈现室内外的所有景物。wWW.133229.cOm

15世纪意大利大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的作品《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重要的代表作。它通过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表现了春天的美和典雅。代表春风的西风神从画面右端飘然而入,他的双手触及了大地的仙女,仙女的口中溢出了鲜艳的花朵,不知不觉地沾在了前面花神的身上,它象征着春天的来临。显然,诸神们是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美的追求和爱的觉醒是这一作品的主题。它是一首讴歌维纳斯爱的胜利的赞歌,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肯定和赞美。平面的装饰性的构图和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体现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1495年波提切利绘制了《诽谤》(calumny)——据说古希腊画家阿佩里斯(apelles)有一幅同题杰作,波提切利凭想象对它进行了复制。

早在 1435年,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就在《论绘画》一书中称赞了阿佩里斯的《诽谤》。乍一看,波提切利的《诽谤》中的人物与阿伯提的描述完全相符。但究其实,这幅画非常有个性,充满了感情。画中被“诽谤”拖着头发的青年没有像异教徒那样把手伸向天空,而是像基督徒一样合什祷告。人们很容易想到,这幅画中隐藏着萨沃纳罗拉在那些不相信他能与上帝对话的批评者面前所作的辩解。波提切利的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美感,他的《诽谤》使美本身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威胁性力量,其中承载着深刻的个人恐惧……

二、现实主义美术

“现实主义”一词早在十九世纪初的哲学领域即已出现。现实主义要求正确、完全、忠实地描写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譬如库尔贝等画家利用写实的技法,描绘当时不太被重视的农民和劳动者,所代表的理念恰巧与学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为具有革命性的开创之举。

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生于法国南部小镇奥南,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伟大艺术家,被称作“写实之父”。

库尔贝最欣赏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作品。在1846年间他创作了以自己为主题的《抽烟斗的人》。这幅画富有灵感,暗红色的背景,灰色的上衣,带有灰绿色阴影的白色衬衫,黑色的头发和胡子围笼着带有橄榄色阴影的微红脸部;这个脸画得犹如提香的手法那样有力,感觉柔和表现得极其雅致。这种雅致的感觉还带动了画面的深色调子,使得这个“得意而调皮、富有幻想的、似乎沉醉在熏污烟斗的烟雾之中的”脸,盖上了安逸而幸福的烙印。

可以说库尔贝的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社会上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不均和政治腐败的现象,使艺术家更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在思辨方式和认识方法上,他要求艺术家揭示事物的本质方面,而不仅仅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形式模式上。因此,法国评论家认为:“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主义。”所以说库尔贝在发现生活中平凡的美和朴实的外光技巧方面给予以后的青年画家们以重要影响。

三、现代派美术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赋予了这些标新立异的现代派艺术家们以更多的褒贬和争论。印象主义(new impressionism)、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等等各个流派丰富多变。在这里传统的画面构成法则都被逐渐放弃,创造者的印象、感受成了主导画面一切的原动力。历史崇高感与现实生活的体会都不如当前生活即时赋予的感受来得更真实、鲜活!

所以我们看到,在十九世纪欧洲的艺术长廊里,独坐着一个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还在用他的静物进行着传统画面形式的拙劣模仿,几乎就再没有人对传统投入过多的精力。而前进的时间已经不由自主地为现代派艺术树立了独特的纪念碑。

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iam van gogh,1853-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

梵高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着意于表现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虽然梵高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