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1
何谓“运筹学”?它的英文名称是Operations Research,直译为“作业研究”,就是研究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如何行动,如何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好的结果,即所谓“最优化”问题,这就极为恰当地概括了这门学科的精髓。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筹谋划的思想俯拾皆是,精典的运筹谋划案例也不鲜见。像“孙子兵法”就是我国古代战争谋略之集大成者;像诸葛亮更是家喻户晓的一代军事运筹大师。然而,把“运筹学”真正当成一门科学来研究,则还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等国抽调各方面的专家参与各种战略战术的优化研究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成功,大大推进了胜利的进程。战后,从事这些活动的许多专家转到了民用部门,使运筹学很快推广到了工业企业和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了运筹学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使得运筹学迅速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
运筹学发展到现在了虽然只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但运筹学在物流当中的应用已经日渐成熟,物流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和拓展性很强的科学。物流学是研究物料流、人员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计划、调节和控制的科学。
物流学与运筹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都始于二战期间,从一开始,两者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渗透和交叉发展。与物流学联系最为紧密的理论有:系统论、运筹学、经济管理学,运筹学作为物流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之一,其作用是提供实现物流系统优化的技术与工具,是系统理论在物流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以下总结一些当前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应用较多的几个方面。
(一)数学规划论
数学规划论主要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和动态规划。研究内容与生产活动中有限资源的分配有关,在组织生产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解决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给定的条件下,按照某一衡量指标来寻找最优方案,求解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极值(极大值或极小值)问题。具体来讲,线性规划可解决物资调运、配送和人员分派等问题;整数规划可以求解完成工作所需的人数、机器设备台数和厂、库的选址等;动态规划可用来解决诸如最优路径、资源分配、生产调度、库存控制、设备更新等问题。
(二)存储论
存储论又称库存论,主要是研究物资库存策略的理论,即确定物资库存量、补货频率和一次补货量。合理的库存是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可以减少资金的占用,减少费用支出和不必要的周转环节,缩短物资流通周期,加速再生产的过程等。在物流领域中的各节点:工厂、港口、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仓库、零售店等都或多或少地保有库存,为了实现物流活动总成本最小或利益最大化,大多数人们都运用了存储理论的相关知识,以辅助决策。并且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灵活套用相应的模型求解,如常见的库存控制模型分确定型存储模型和随机型存储模型,其中确定型存储模型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不允许缺货,一次性补货;不允许缺货,连续补货;允许缺货,一次性补货;允许缺货,连续补货。针对库存物资的特性,选用相应的库存控制模型和补货策略,制定一个包含合理存储量、合理存储时间、合理存储结构和合理存储网络的存储系统。
(三)对策论、决策论
对策论也称博弈论,对策即是在竞争环境中做出的决策,决策论即研究决策的问题,对策论可归属为决策论,它们最终都是要做出决策。决策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之中,物流中的决策就是在占有充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物流系统的客观环境;借助于科学的数学分析、实验仿真或经验判断,在已提出的若干物流系统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满意方案的决断行为。如制定投资计划、生产计划、物资调运计划、选择自建仓库或租赁公共仓库、自购车辆或租赁车辆等等。物流决策多种多样,有复杂有简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化分为很多种类型,其中按决策问题目标的多少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单目标决策目标单一,相对简单,求解方法也很多,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多目标决策相对而言复杂得多,如要开发一块土地建设物流中心,既要考虑设施的配套性、先进性,还要考虑投资大小问题等,这些目标有时相互冲突,这时就要综合考虑。解决这类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现行用的较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层次分析法,一种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前面介绍了目前运筹学理论在物流领域中应用较多的几个方面,下面对其在物流领域中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虽然运筹学的理论知识很成熟,并在物流领域中的很多方面都有实用性,可现行许多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并没有重视运筹学理论的实际应用,理论归理论,遇到实际问题时许多还是凭几个管理者的主观臆断,并没有运用相关的数学、运筹学知识加以科学的计算、论证、辅助决策。因此,对于当前许多企业、部门,应该加强对管理者、决策者的理论实践教育,使之意识到运筹学这门有用的决策工具。
现行的运筹学知识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上的几个方面,运筹学作为一门已经比较成熟的理论,应该让其在物流领域中的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尽量把物流领域中数字模糊化、量化不清的方面数字化、科学化,运用运筹学的知识准确化、优化。
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2
论文摘要:结合运筹学的课程特点,本文探讨了信息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调整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合理化建议和对策,有助于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提高运筹学教学效率。
信息管理专业是地方型院校的新专业,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信息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系统分析和设计方面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运筹学课程不仅是信息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必修、限选或者任选课程。如何根据不同专业特征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提高运筹学的教学效率,是目前众多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国内外不少高校己经推出了一些积极举措,包括组织编写或者翻译能够反映新需求的高水平教材、丰富教学环节、改革教学内容等。如清华大学组织出版了美国著名的《introduction to operations research》、《运筹学:决策方法》等一系列教材,对于国内运筹学教材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山东大学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系统地优化了运筹学课程体系,改革了考核体系,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等,;北京理工大学韩伯棠教授主持了运筹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内容丰富,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学以致用,在网上不仅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还为学生和读者提供互动在线答疑的功能,为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有效参考。
1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目前,多数运筹学课程的教材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罗列了一大堆定理、公式和算法,很少有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教学中忽略了运筹学与多学科的横向交叉联系和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只会按照规定的模式算题,而不善于处理大量的现实生活问题。
1.2教学内容选择不够恰当
目前许多高校在运筹学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甚至存在着教材因人而定,教学内容因人而选,实验课因人而开的现象。运筹学具有多个理论分支,每一个分支用于处理不同的问题,各分支之间处理问题的方法差别较大。对于信息管理类专业,需要将经济、管理、计算机等系列知识充分联系,单纯掌握某一个分支的求解技巧或者概念的符号表述,对于其培养学生运用现有的数学工具建立模型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很不利的。
1.3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运筹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而目前许多高校的授课老师大部分是从数学或其它专业中调整过来的,授课时大多采取的是讲授法,教学手段不够灵活,考核方法比较传统。教学中师生联系方式单一,互动性差,教与学信息反馈不及时,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思路
2.1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的绪论教学重点介绍运筹学产生的背景、运筹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搏奕中的应用、运筹学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对未来从事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时教学中可以结合管理科学的前沿,介绍一些最新的发展动态,如供应链管理、erp等,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大多都运用了运筹学做工具等,结合己学过的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应用,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运筹学的分支很多,各个分支自成体系,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每个分支解决的问题、建立的模型、解题的方法截然不同,面对这么多的内容,凭有限的课时是无法讲完的,应有所侧重的选取授课内容。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等运筹学分支应用较广,应作为一般专业必须学习的内容。另外,根据信息管理专业的要求以及教学时数的情况,可适当增加其它分支的内容,如决策论、对策论、图论与网络、排队论、存储论等等。
针对信息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注意前后课程的衔接关系,注意课程内容是否存在交叉环节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如运筹学中图论在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课程中有关章节已有介绍,针对图与网络模型中最短路问题、最小树问题、中国邮路问题和最大流问题存在交叉,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有所侧重的介绍相关教学内容。
由于运筹学学科研究的核心是利用数学模型的手段去解决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所以管理问题应该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主导方向,运用运筹学模型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如在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教学中应突出对偶问题的应用、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对比分析,突出对偶理论的核心是对资源的恰当估价;网络计划中的关键路线法和存贮论,分别对后继课程如项目管理和 erp中库存订货点管理有很大的价值,应重点进行探讨。
此外,在教学中需要密切注意运筹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成果,及时以新的研究成果补充或替代不完整的或陈旧落后的内容。
2.3改革教学方法,重视能力培养
(1)抓住突出问题,采用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在运筹学授课过程中要抓住突出问题。运筹学教学中,线性规划部分是重点内容,也是基础内容。其他如运输问题,整数规划,图与网络分析等部分,都是在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因此,线性规划这部分内容学习效果的好坏,严重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效果。另外,坚持启发式教学有明显效果。如讲授运筹学整数规划的分支限界法时,将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中的详细分解步骤与具体问题的图形解法结合起来,层层深入,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兴趣盎然的学习状态,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利于触类旁通。
(2)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讲授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运筹学课程讲授内容的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运筹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如对于线形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动态规划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等内容的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减少大量重复过程的书写,并通过动画效果、交互按钮等工具将问题化繁为简,使之生动形象;但是课件的放映切换无法确保问题求解的连贯性,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求解过程长、步骤多、前后衔接性强的问题,如单纯形法、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等,由于每张幻灯片的内容篇幅有限,频繁地切换易于让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难以有停顿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讲授这些知识点采用传统板书讲授为有效,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
(3)积极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为感性的认识,加深对运筹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锻炼学生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如讲解排队论时,以改进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为背景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排队论的理论知识,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又如在讲背包问题时,以物流配送系统为背景,分别探讨在重量受到限制、体积受限制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得到一维背包问题的启发式算法:先计算各种物品的价值重量比,然后按比值从大到小,依次选取。进一步可以将送货时间受限制等因素介入探讨,具体算法又将有较大变化,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2.4加强实践环节
运筹学主要是用于解决复杂大系统的各种最优化问题,涉及的变量非常多,约束条件非常复杂,实际的运筹学模型往往非常庞大,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够完成问题的求解。定期安排上机实验,主要强调如何使用电子表格软件microsoft excel建立运筹学模型并求解,以及使用undo, lingo, matlab等软件来解决计算问题。鼓励学生努力尝试新方法,开拓新思路,密切联系实际应用问题,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另外,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应用条件,提供网上练习、模拟试题库,进行网上互动答疑等多种形式也是对运筹学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
2.5与数学建模竞赛紧密结合
运筹学所要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描述问题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检验一对解的控制一方案的实施这样的步骤来解决。要想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就应该在建立模型上多下功夫。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要工具就是运筹学和计算机,为了能让更多的大学生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扩大参赛选手的选择面,我们在运筹学的教学内容中有选择地增加数学建模竞赛的一些典型赛题。也可成立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学术、社会实践活动。如: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社会调查等。学生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其自身和整体以最优的方式来运转,增强自信心。
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3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不少的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都将物流管理作为了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是限定选修课程。然而,物流管理课程是所有管理类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是一门包含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管理学、经济数学、管理运筹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这对于文科类高等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无疑是学好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最大障碍。对此,有必要针对文科类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包含的内容,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上的探讨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来保障管理类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相关知识,并初步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2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目前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目的不明确。事实上,同样是一门物流管理课程或者是同样一本物流管理的教材,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目的。而文科类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源,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尽管一般来说文科生所占比例大于理科生所占比例,因此对物流管理理论进行介绍,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更符合文科学生的口味,但物流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的知识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拓展,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对于数学知识和运筹学知识的基础要求就比较高。正因如此,对于文科类高等院校的管理类学生而言,究竟让其在物流管理这门课程中学到怎样的知识?是只学理论知识,还是让学生具备利用数学与运筹学知识来解决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所有这一切,让该课程的教育从业者在思考的同时也深感头疼。
2.2 教师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时间并不长,且专门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较少,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从事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实际上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培训,而对于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实践几乎没有。即使部分教师虽然有过实践经验,但可能在物流运作方面的研究水平相对较差,也容易造成实践不能和理论很好地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可能从教师的实战案例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对理论的理解不深,造成学生对于物流管理理论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因此由于不同教师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使得学生很难掌握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3 知识更新速度缓慢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物流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意味着物流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然而,现有学生所学的知识还仅仅局限于较为早期的理论观点,不少教科书上的案例还是十多年前的案例。不可否认,传统的理论应该让学生学习,经典的案例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程度,但类似于电商物流、物流金融、快递物流等一系列早已为学生所熟知的概念,却很少在相关的教材中看到,这既使得学生难以很好地将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传统理论和现有的实践结合起来,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无聊,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解决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针对文科生特点,明确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目的
明确教学目的,是解决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对于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目的的确定,首先依赖于文科高等院校对于管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如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的课程学习被当作是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技能培训方案之一,那么在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介绍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物流各环节运作管理方面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训;反之,如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课程仅仅只是作为基础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拓展和完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尽可能以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综合案例的分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文科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文科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之外,更多的还是以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介绍为主,并通过新老案例结合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当然,考虑到文科院校管理学专业也有一定数量的理科学生,可以在其感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其参加与物流运作管理相关的数学建模活动,从而加深对实践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3.2 拓展教师知识面,采用多学科结合的方式教学
对于从事物流管理方面特别是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教师而言,基本上都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或运筹学方法,结合这些知识对于理科学生而言在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上有着很好的帮助。但对文科院校的学生特别是文科生而言,这些知识的介绍只会让学生感到兴味索然。事实上,文科学生一般来说都有较好的历史、地理等文科基础,因此物流管理的教学也可以结合这些知识来进行。例如,在物流管理理论中,军事后勤学是一门较早的起源理论,因此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历史上的战争故事,向学生讲述物流与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物资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讲述战场上的物资储存、运输策略以及由于物流带来的战略影响,并从这些故事中找出与物流管理相关理论相结合的部分讲述给学生,从而培养文科类学生对物流管理课程的兴趣,从文科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来吸引其对物流管理理论的思考和理解。又比如,文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较为关注,相比对现代企业物流的不了解,其对古代镖局的印象可能更为深刻,因此教师也可以从古代镖局的特点出发进行介绍,并将现代物流企业的特点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物流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加深其对相关物流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知识面,结合不同的学科来进行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
3.3 结合生活中常见案例,改革教学与考核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案例教学,但对案例的选择不应该是教科书上提供的案例,而是应该让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自己去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案例。比如很多学生会经常取快递包裹,或是学生也会定期去超市购物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该以这些很常见的事情为例进行分析,并同物流企业的实战案例相结合,分析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就能使学生将不太熟悉的企业决策案例转变为类似的且较为熟悉的生活决策案例,从而更加清楚地理解相关的理论。
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结合,自行寻找更多更实际的案例,通过物流方案的制作水平来衡量和考核学生对物流管理课程的学习水平。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理论去发现快递员送货的路径选择策略、超市的补货策略以及超市内部货架摆放布局等实际问题,并让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文科学生通过实际的访谈和沟通了解其中的问题所在,理科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寻找解决方案,通过这样一种将案例置于实际情景之中进行分析的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相关的原理、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用处和表现,也能很好地对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和知识进行考核。
3.4 及时更新相关知识,进行新旧理论对比教学
物流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及时将物流管理最新的理论介绍给学生,让其更能够将理论和现实世界相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旧有理论和案例的全盘弃用。事实上,我国现阶段物流发展虽然较为迅速,但物流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物流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不但要向学生进行最近的知识和理论的介绍,也要介绍已有的传统理论。例如对于仓储管理的介绍,不但要介绍传统仓储管理的理论,也要介绍智能化仓储系统的相关知识,并采用视频的形式向学生直观地表现二者之间的差距,介绍各自的特点和不足,这样学生既能够了解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也能够熟悉较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比的方式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4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teaching status and content of logistics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secondly studies teaching methods in terms of project teaching, case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perience teaching and systematic teaching,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steps design of course teaching and related content.
关键词: 物流;建模仿真;教学方式;实践教学
Key words: logistics;modeling and simulation;teaching methods;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58-03
0 引言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是一门面向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的课程。可用的参考教材有彭杨的著作[1]。
该课程的开展要求学生对物流学、数学、运筹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编程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教学物流系统建模和仿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及相关辅助软件工具的运用。物流系统正朝着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教学内容需跟随时展的实情,提高学生对现实物流系统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流建模和仿真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技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物流系统运作规律和特征进行建模和仿真,了解物流系统各种业务流程的仿真方法和技术,熟悉使用物流仿真的专业软件,能够对一些实际的物流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物流工程的专业人才。
1 教学现状
国内一批学者对物流教学展开了系列探讨[2-4],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应用性、综合性较强,掌握本课程的学习,需要事先了解其它的一些学科知识,这包括:系统工程、高等数学、概率统计、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现代物流等课程知识。建模与仿真的复杂性使得过硬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成为学好这门课的必要条件。Matlab、C/C++、Exe、Flexsim、Automod、Arena等相关软件的熟练运用,也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相关基础课程课时的有限性与知识内容大容量之间的冲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蜻蜓点水式—杂而不深入,使得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建模仿真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需要借助管理学以及现代企业和物流的发展脉络来学习和运用这门学科知识。比如在建立一个模型时,我们需要先了解实际的企业状况,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理论进行求解和优化,然后对实际物流业务流程进行可视化分析,建立仿真模型。此过程要求学生了解物流业务的各个流程和存在的瓶颈问题,具备良好的数学抽象建模的思维,掌握计算机编程和物流专业软件。这都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物流作为新兴行业,新的技术、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层出不穷。要学好这门课程,学生就要关注前沿科技,把握最新的物流研究动向。目前的教学中关于理论方面的教授比较详细,但是关于仿真和实践,由于课时和实践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自学能力的欠缺,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相结合,确实是有一定难度。即使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物流实际业务的忽略也使得实践只能是局限于课本之上的实践。系统思想的不成熟,问题解决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无法协调系统内部的平衡性,更没有长远的眼光。所以在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部分时,两者所占用的时间比例要恰当,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借助计算机仿真的三维可视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比较好的切
入点。
2 教学内容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可作为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系统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展要求教学与自主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使其能进行物流规划、管理、组织、指挥、决策以及在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以适应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一般概念、理论、方法和流程,重点探讨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一般理论基础;特别介绍了一些计算机仿真软件(物流仿真软件Flexsim等),及其在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方面的应用。当研究的物流系统不是十分复杂,或经过简化降低了系统复杂程度时,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方法,如线性代数、微积分、运筹学、计算数学等方法去建模和分析问题。但在实际研究中,随着物流理论和应用实践的不断深入,所提出的问题日益复杂,非确定因素、不可知因素、模糊因素众多,因果关系复杂,单独应用数学方法就难以进行描述或很难求解,甚至有时无法求解,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辅助解决问题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培养学生对物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3 教学模式探究
3.1 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方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5]。它从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实际背景的项目为教学内容,在老师指导下,经由师生共同实施这一项目,来完成教学活动。比如,在物流仿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业务和流程来进行仿真和软件(Flexsim)学习。如此,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规划,就能得到更加合理、全面的仿真方案。因为要解决实际问题,仿真时需要考虑许多事项。比如,做自动化仓库的仿真要考虑到公司从事什么业务,需要什么样的布局,货物到达的方式以及货物在货架上的摆放要求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来进行仿真的安排,强化物流建模和仿真的实践教学[6]。这样才能达到仿真的目的——检验或者为决策提供依据。
项目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收集、选择、整理,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多个小组参与同一个目标项目的仿真,使学生在紧张的竞争中得到提升和锻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 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要大量运用案例教学[7],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合理运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案例有背景、有条件,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感知到知识应用的真实性。单个案例虽然不能全面、多角度地对理论知识进行透彻的剖析,但是比起纯粹的理论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并准确运用所学习的内容,因此更具有使用价值。用于教学的案例,即使不能涵盖所有的知识点,也要有其主要的理论知识点。案例要有深度,有拓展的空间,最好是当下时新的物流企业案例或企业的物流案例。案例的难度应根据它所运用的理论的难度系数来
确定。
案例教学要以探究为主,以展示为辅。通过老师对案例的展示和分析,由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理论的应用方法和技巧。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案例的可能性、创新性。这样有利于对后续理论知识的引出和学习。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既需要老师的讲解,也要求学生的配合。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消化和联想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便能得到综合能力上的升华。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求解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创新性教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点。物流涉及了工科、理科、文科等众多学科,综合了各行各业的知识系统,所以其创新性也显得举足轻重。问题的分析有定量和定性之分,定量的比较更有说服力,但是也不能忽视定性分析的优点。物流建模不仅借助了定量分析也大量借助了定性分析的方式。在海量的数据面前,定量分析显得繁琐,虽然现有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但是有时若能适当运用定性分析,便可以使得问题简明化。
例如:物流系统建模让学生觉得枯燥且难以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别的学科中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相同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老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思考。以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讲授一些重复的知识点,又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有目的性的讲学,而不是一味的单方面传授。
3.4 经验教学 教师自身经验是教学的一大宝藏。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相关的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指导教学方向和教学问题的研讨方向,指明理论学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实际应用中应具备的技能。大部分学生接触物流企业生产运作的机会少,老师的经验就显得很有价值。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应加强对学生实战经验的传授,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灌输。此外,还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来做一个关于本门课学习心得体会的报告,或者学习方面的交流活动。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影响力,而且可以增加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看到本门课程对于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3.5 系统化教学 系统化教学重点在于做好课程内容的取舍及编排、教材建设和多媒体课件等工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辩论式教学、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确保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学和学习的相互促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针对单独的知识点采取模块化建设,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精简性,创建宽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教学流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四步进行:整体认知、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能力培养。
4.1 整体认知 整体认知是通过目录和老师的讲述给学生一个大概的知识轮廓,让其明白主要知识点、相关基础知识背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过老师的讲述,学生应该能够明白课程性质、相关基础知识背景,明确课程目标和意义,理清主要知识点,了解前沿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应用状况等。讲解过程中指明国内外的物流现状和差距,并根据我国物流发展趋势为学生学习引导好方向,奠定课程的背景知识基础。首次课时,应该介绍学期的整体安排,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推荐一些课外阅读资料和相关教辅书籍,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加强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2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是课程开展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占用了课程教学的大部分课时。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工科和理科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而本课程教学又需要借助计算机、高数、统计和运筹学等相关知识来辅助,这给课程的有效进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理论学习的目标就是充分运用案例学习法、自学引导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物流建模与仿真的理论。案例教学在建模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排队论时,我们完全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在食堂排队买饭、到自助取款机排队取钱等。而自学引导法则贯穿整个学期的始终,因为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课外补充,老师只能引导而不能面面俱到。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学能力不尽相同,既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又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一种重要且十分有效的学习手段。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衡性人才。实践操作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让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思考,让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门课程有关仿真和相关物流软件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操作,老师课堂上做的只是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和点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在学习建模和仿真的过程中将实践操作和自学辅导法结合起来,比如课后按小组分配任务,布置一些实践操作项目,然后在后续课程中进行点评和检验。
4.4 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交流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自学辅助教学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升等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 结论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是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的边缘性和结合性十分强。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有分析、思考和自学的能力,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设计等角度展开论述,以期达到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结合,为物流行业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技术操作相结合的新型平衡性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杨,吴承建.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05月第一版.
[2]王东生.本科物流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8.
[3]黄思杰.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分析[J].魅力中国,2010.
[4]曹明兰,刘恒.物流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视界,2012.
[5]王金妍,李国龙.项目教学法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09.
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5
基本情况
姓
名:xx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87-06-13
民
族:汉族
户口所在:浙江/杭州
现居住地:浙江/杭州
婚姻状况:未婚
身
高:178cm
学
历:本科
专
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毕业学校: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自我评价
工作简历:
利用课外时间,去校外参加兼职:家教,让自己学会了耐心,学会了换位思考;苏宁电器促销,让自己懂得了一点销售窍门;校园移动厅场外业务办理,让自己明白了理论知识的重要。
学生简历:
两年班级生活委员和班长,培养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创立方言社,担任社长一职,负责社团的日常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城市大比拼,方言SHOW等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于此同时自己是一个工作勤恳,善于学习,目标明确,良好的交际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人。
教育背景
毕业学校: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时间:2006.9 ~ 2010.6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历:本科
专业描述: 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是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和计算机相关课程。主要课程有信息管理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学、经济学、会计学、信息经济学、知识产权、企业情报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经济信息学、信息检索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信息检索、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组织、计算机辅助设计、运筹学、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分析、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等。
技能专长
计算机水平: 熟悉计算机操作,熟练使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及Internet应用,并通过浙江省计算机一,二,三级。
语言水平: 英语:良好 | CET四级
其他专长: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公共关系资格证书
工作经验
工作单位: 杭州市商洛丝绸有限公司丝厂 时间:2008.7 ~ 2008.8
担任职务: 网络维护部实践 公司性质:民营/私营企业
工作描述: 根据公司的产品,市场定位,财务预算,销售计划等来分析该公司的网站的优缺点,完善了公司网站的动态性,同时对网站进行简单的维护。
工作单位: 杭州市商洛丝绸有限公司丝厂 时间:2007.7 ~ 2007.8
担任职务: 管理基础部实践 公司性质:民营/私营企业
工作描述: 实践期间参加了公司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的会议,同时也了解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各项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为自己以后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帮助。
培 训
培训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 时间:2006.10 ~ 2006.11
培训课程: 公共关系资格
培训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 时间:2009.3 ~ 2009.5
培训课程: 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描述: 培训课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三级)培训描述:通过这个培训,我更好地掌握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得到了多次实际操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了解企业的运作。
兴趣爱好
旅游,音乐,阅读,运动等
荣誉奖励
2007年9月:专业二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暑期实践个人; 2008年9月:专业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社团干部,优秀暑期实践个人; 2009年9月:专业三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暑期实践个人; 2010年:院级优秀毕业生,省级优秀毕业生。
求职意向
工作性质: 全职, 实习
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范文6
[论文摘要]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亟需提高,现有的教学模式必须适应这种转变。作为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之一,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也应有所改进。本文在提出就业能力导向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就业能力导向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改革的相关建议。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各种组织生存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工商管理类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即一方面是市场对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复合体和应用型国际化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增;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本科工商管理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的学生就业难,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有效供给减少。因此,建立就业能力导向的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重要而有意义。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继续、补充和深化,是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及能力的重要手段,具有课堂理论教学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由此管理类各门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作为工商管理类主干课程之一,《技术经济学》应该怎样围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方向进行改革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就业能力导向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内涵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学习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为目标,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动手能力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活动。技术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交叉学科,将数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优化运算与经济学原理相结合,为各种宏观和微观经济评价提供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技术经济学的实用价值很大,目前一些应用理论知识如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技术创新和价值工程等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实践中。系统的学习本门课程将为学生以后从事技术经济决策、预测、评估、可行性分析等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就业能力导向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一些案例或问题的引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讨论中增强其团队意识,并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是通过技术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工具的讲授,比如一些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和spss的使用,让学生真正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经济评价应该怎么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最后是通过实践教学更进一步延续、补充和深化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并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就业能力的人才。
二、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技术经济学的课堂是学生掌握技术经济相关理论与知识、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主要路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技术经济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学生相关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但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技术经济学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相当匮乏与不足,很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教学设施和设备阻碍了实践教学的系统开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无法得到系统的提高。以本校经济管理学院为例,管理专业技术经济学课程的课时为64,而其中实践教学时间为仅为8个课时,所占的比例很少,且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实践教学也大部分都在教室内完成,学生真正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时间有限但再加上学校用于实践教学的设施和设备的不足,学生没有机会真正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因此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技能。
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上学生薄弱的知识累积使得实践教学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预期效果。技术经济学的理论部分不仅模块比较多且比较深奥,再加上学生本身知识累积的不足阻碍了这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技术经济学是管理类学生的主干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掌握技术经济决策及预测的相关步骤和技术,为将来进行的相关技术经济应用如项目可行性分析、设备更新等打下基础。但这门课的理论部分比较多,相对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数学、经济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这对大三学生来说尚可,而大二的学生则较难,比如技术经济预测里的线性回归、非线性预测、马尔科夫链等章节的虽然反复讲解,仍然有些同学不理解。实践教学是建立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实践教学开展的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现有的技术经济教学方式的引入不适应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系统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具体课程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的素质的提高。而现有的一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入式教学都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学生上课就忙着记笔记,甚至基本理论都还没消化,怎么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呢,没有系统的小组讨论,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学生对案例不是很理解,就没办法进行讨论,只能学习案例。比如房地产开发可行性分析案例,学生看都看不懂,怎么自己操作呢,也就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
三、就业能力导向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相关技能和素质。对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而言,主要应该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系统掌握技术经济学相关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能力;二是相关意识的培养如团队合作意识、领导意识、刻苦创业及诚实肯干等意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
1、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建议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强化和深化理论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技能。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实践课时量的增加。传统的技术经济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足,这无法满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必须提高实践课时的课时量。比如将管理类的64个课时内的8课时提高到12课时以上。只有实践教学课时有保证,才能保证学生掌握实践动手的能力得到实际的提高。其次,教学形式的转变。我们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实践课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安排机房上课,一直都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学的形式必须转变,比如,我们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上机,教学生如何用一些计算机软件如Excel等工具解决技术经济学的复杂计算问题。另外,还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课外调研活动。以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技术经济学是校级优秀课程,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老教师,他们参与了不少课题和城市规划等实践操作,比如有几位参与了“乡巴佬”的可行性研究,都具备较高的研究水平和理论指导水平。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或园区进行一次以上的实际调研,让学生切实体会技术经济分析的实用性和价值,也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基于能力培养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老师应该综合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可选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已经被许多教师采用,但在技术经济学方面还可进一步提升其应用的深度。在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高一些有价值的情境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组团队、自主思考、自我评价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领导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是“案例教学”的改进。案例教学是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案例,学生可对所学的理论深化和强化,并进一步提升其将理论应用与实践的能力,但传统的技术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基础不牢,案例陈旧等都是原因,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些改进。教师可以将案例与自己的研究联系起来,尤其是一些课题的研究,并提供一些可选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某某企业可行性报告,某某项目经济评价报告等等。要求学生自组团队,选题和设计,做报告,做论证。最后以报告的形式展现其结果。这样学生实际参与了一些有价值的实践分析工作,不但能强化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和步骤的进行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并直接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是Excel等运算软件在技术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在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在学习中有巨大的压力。由于这是一门主干课程,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论课堂上满是方法和公式,有些方法计算起来很是繁琐。但实际上这些都可以用一些软件来运行,而这样操作起来是不难的,比如IRR的计算,由于查表无法得到确切的结果,往往求解的过程很繁琐,学生需要反复的试算。可用Excel来解决就很简单了。所以,在技术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使用Excel来帮助学生计算一方面缩短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提高了速度,也激发了积极性,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计算机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一些其他软件如SPSS等的使用可使学生绕开回归方程繁琐的计算过程,提高计算速度。
3、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结束学习后学生成绩的评定,不仅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真实水平和能力的认识。客观的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是激发学生自主评价和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传统的技术经济学教学中实践教学的评价往往在课程总评价中占的比例不高。以技术经济学为例,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主要以平时成绩的形式出现,只占最终成绩的30%。要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本人认为一方面应该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可加到40%左右。另一方面平时成绩的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各种能力来进行。其中,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学相关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能力可以从最后的考试成绩得到结果;相关意识的培养如团队合作意识、领导意识、刻苦创业及诚实肯干等意识的评价可以从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学生的团队组建,团队合作的情况,实习作业完成的报告水平,探索性学习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则可以考察学生是否有信心面对选题、遇到困难是否能自己动手解决,调研的过程态度是否严谨等等各方面来衡量。这些指标可以设置一定的比例和权重,最终通过这些指标总值得到实践教学的评价结果。
总之,技术经济学是管理类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内容比较抽象,相对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但它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技术和知识无疑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传统的教学都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并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技术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有必要的,但这种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比如教师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验设备和教学设施哦改进等等方面。所以,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应该是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技术经济学的教师和学生都将是这种改进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闻超群,熊高强. 技术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G].教高(2007)1号文件.
[3] 宋翅云等. 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高教高职研究,2010,(43).
[4] 许驰. 体验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 .
[5] 赵公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6]朱涛,马恒,刘强.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