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范文1
论文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启发性教学 主动性 灵活性 创造性
经过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启发性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如能灵活应用这一教学原则,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谓启发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越明确,学习兴趣就越高,注意力越集中,学习效果越好。对于一堂课的伊始——导入,我非常重视,因为导语往往寥寥数语便能引人入胜,甚至使整堂课都充满生机,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更高的求知欲。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一年级学《乌鸦喝水》时,我们知道乌鸦是非常聪明的。可是今天,这么聪明的乌鸦却被狐狸给骗了,怎么回事呢?马上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没等我说“打开书”,学生就已经哗哗地翻起来。当然,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导入,因文而异。“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深沉、悠扬的歌声响起,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慢慢被歌声感染。我望着他们,用舒缓的语调说:“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了我们,不知疲倦的日夜操劳着,就让我们一起为老师在一株紫丁香,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吧!”再板书课题《一株紫丁香》。这样美妙的歌声和我动情的讲述,叩响了学生的感情之弦,也为课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二、教师要抓住重点、难点,“少而精”,起到“点播”作用,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思考空间
《学记》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异,开而弗达。”即阐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或强迫、代替学生。《小池塘》是苏教版第一册的课文,我在教学这课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学质疑,结果有两个学生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请看教学片段。
生:老师,第一句话说:“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小池塘怎么能醒来呢?
师:谁能替他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一个举手回答)
师: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小池塘是怎样的?
生:小池塘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生:小池塘结冰了,不管风怎样吹,他都很平静。
生:(抢说)就像睡着了一样。
师:如今,已是春天了,小池塘又成了什么样呢?
生:冰雪融化,小池塘的水又开始流淌了。
生:小池塘波光粼粼,很漂亮。
生:春风姐姐一吹,小池塘又开始运动了。
师:所以,春风姐姐把小池塘给——
生:唤醒了。
又一生:老师,春风姐姐既然想叫醒小池塘,为什么不大吹一口气,而是“轻轻吹了一口气”呢?
师:我们来背背上学期学过的《北风与小鱼》。
生:(齐背)“……北风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纷纷飘落下来,河水结冰了……”
师:春风与北风有什么不同?
(几生抢说:我知道了……)
学生代表:北风是寒冷的,让人觉得不舒服。而春风是温暖的、柔和的,让人觉得很舒服。
师:所以春风姐姐只能是——
生:(齐接)“轻轻吹了一口气”。
这两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能用语言来直接表述的,而是需要领悟的知识。所以根据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明白了,既避免了教师过多的讲解,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给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因为学校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只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比如在学完寓言《狼和小羊》这一课后,我安排学生自由结合,给他们佩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让他们进入角色进行表演。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再者小动物的角色又很吸引他们。表演更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内化吸收,能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中去。表演完后,我随即扮演一个记者,对众多的“狼”和“小羊”进行采访。请看片段:
师:请问狼先生们,你们在发现小羊后,心里想些什么?
生1:啊,多么嫩的小羊啊,我又可以美餐一顿了!
生2:这顿美味我吃定了!
生3:小羊啊小羊,今天无论如何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里了。
……
师:看来,不管哪只狼,都一心想吃掉小羊。作为小羊的同类,你们想些什么呢?
(扮演羊的学生发表看法)
生1:狼都是凶残的。
生2:对狼是不能讲道理的。
生3:以后再碰到狼,我们一定要趁早离开,不要和他争辩。
还有一生说得更精彩。
生4:狼在一开始对小羊很凶,还找小羊的碴,我都能原谅。但后来却把小羊给吃了,我怎么都不能原谅他了。我想对狼说:如果你们不改掉凶残的本性,总有一天,你们也会遇到比自己更凶残的动物,得到和小羊一样的下场。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启发性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得来源于思考,而思考又源于眼前的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还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总结,要想有所提高,都必须和课堂上的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是高中生物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设计艺术性的课堂问题,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这些年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不断的总结和探究,对于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我有以下几点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一、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所学知识,都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问题的启发性可以使问题得到延伸和扩展,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相信一些同学都在公园或娱乐场所坐过过山车,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过上车是安全的,却还会不自觉的心跳加速,整个人都处于紧张状态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哪些反映和神经相关,而哪些由于调节相关呢?二者之间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疑问,并不是那么枯燥。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就会更加积极,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讨论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根据课堂教学核心知识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一直以来,启发性都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诱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设计相应的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认识到神经调节是学习的重点,必须要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味地向学生讲述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会觉得很烦躁,产生厌烦的心理。此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大家在吃冰糖葫芦的时候,为什么看到山楂会觉得唾液增加?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出课堂的核心内容:引起这样的反应的刺激是什么?这样的刺激是抽象刺激还是具体的刺激呢?这样,教师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课堂问题,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
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高中生物主要包括一些基本的常识、具体的概念、原理与相关的生物规律。对于不同的知识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启发性问题。对于基本的常识类的知识,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并记忆,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侧重于学生生活中关注和常见的事物。例如,在学习微生物的时候,讲到微生物的次级代谢物的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面包发霉变质后就不能再食用,面包会变色?而对于一些具体的概念,教师要能够设计有关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的外延方面的问题。对于一些原理性的知识,要注重原理的理解方面问题的设计,注重原理的应用和对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中原理的应用。例如,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的两重性的教学。最后,对于规律性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有关的实验,向学生讲述推理的具体过程,让学生理解规律的内涵和应用范围。让学生规律的应用有一个清楚地认识,避免知识的混淆。
四、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同时要注重有效性和发展空间
在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的时候要注重问题的有效性和发展空间。启发性的问题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教师不能止步于此,要在启发学生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对原问题思考的同时,引发一些新的思考。这能够引导学生将问题延伸到一些特殊的情形,学生既能充分思考问题,又能够拓宽思维的宽度。例如,在提出上文中的过山车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问题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肾上腺激素是由肾上腺的髓质分泌的,其受到内脏神经的控制。而我们坐过山车时,因为感到恐惧、焦虑等原因,肾上腺激素就会分泌较多。根据这样的例子详细说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互联系。这样的问题和上述问题能够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扩展,同时启发性也得到了提高。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具有启发性同时又具有发展性的课堂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引领学生学会主动探索。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明白知识的根源和由来,提高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启发性教学问题对教学的关键作用,在课堂教学之前,设计启发性的教学问题。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认真总结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点。其次,教师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的时候不要生搬硬套,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总结,设计适合教学内容的启发性问题。再者,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只考虑问题的启发性,也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问题的发展空间,在启发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其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启发性的探究是我们广大的高中生物教师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探索更好地设计启发性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仍然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相信经过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断总结和实践,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定会取得进一步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陈丹,张颖之.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查[J].学科教育,2003
[2]杨青.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中国校外教育,2010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引入;原则;方式
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时间短,其教学方法有不确定性,但任务驱动法和引入得到广泛认可,以任务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是载体,能力培养是目标。任务更多又以不同的形式引入,引入的内容隐含需要学习的任务。
一、课堂教学引入概述
课堂教学引入是教师在课堂开始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方法。包括问题、作品、故事、设疑、游戏等多种引入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学基本功,要讲科学,更要讲艺术,成功的课大多有一个精彩的教学引入。引人能刺激情感,使学生头脑清醒、兴趣盎然,保持求知欲,开启思维之门,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使学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引入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引用的例子必须科学合理,包含信息技术思想和原理,体现科学家的设计意图和理念,具有启发性,切忌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以及有争议、错误的东西。
2.启发性原则
通过转换、展示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思路、算法、要素分析等方面的例子,房迪学生积极思考,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3.严谨性原则
由已知事实、术语、规律,通过联想、发散,展示逻辑过程,形成利于学生感知的画面或界面。
4.情趣性原则
引入的事实生动有趣,有感染力,体现技术性。促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并能进行深思,进入新课学习。
5.直观性原则
对于概念、规律、技能的教学,展示应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想象和理解,脚踏实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引入的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的核心作用就是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一个好的开始。
1.课题引入,点明主题
标题目标性引入,点明主题,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点明目的。知道所讲内容,课题是关键,例如:欢乐课堂――信息技术第一课。
2.问题引入,明确任务
问题富有启发性,符合实际学习的起点,有层次、难度、可操作性。提出所要解决的任务,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并完成任务。例如,编制运动会比赛成绩排序程序。
3.作品引入,形成动机
作品引入,成果展示,传递效果,体现设计和创作,具有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感染力及时代感;具有启发性、激励性及潜能性。例如,图文混排的贺卡,PowerPoint制作的贺卡。
4.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计算机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改变了社会的生产、生活、学习、交流方式,故事很多。通过故事引入,反映事实内在成分,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从Dos到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
5.实例引入,感性认识
网络与生活密不可分,信息、物质、能量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三大要素,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运行的命脉,不可替代。例如,从寄信到收发电子邮件,银行的通存通兑。
6.“过程”引入,启发思考
学科历史发展过程,透出方法和智慧,历史使人明智。例如,从第一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长50英尺,宽30英尺,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到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发展都非常快,每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
7.设疑引入,训练技能
提出任务,包含成分和要素,任务分解成子任务,完成子任务需要的技能、系列规则,从熟练到有创造性。例如,Word格式化教学,试做封面,再分析封面构成。
8.经典引入,提供范例
经典案例,经过历史沉淀,有力支撑学科。极富启发性,是很好的例证,可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资源管理器窗口,透过窗口来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
9.构思引入,形成美感
引人材料要有技术性、艺术性,能体现设计者的构思,好作品必有好创意,好构思必有好效果,集想法、内容、艺术、表达方式的综合处理。例如,要表达母亲节对母亲的敬爱,构思画面、符号、图形、艺术字等。
10.综合引入,深入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综合多个技巧、多种表达形式引入,体现深刻性,要紧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研究性的问题、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例如,制订购买电脑方案。
课堂教学引入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一个新的问题,引入的方法很多,本文只阐述个人见解,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方面,探讨的空间很大,范围很广,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2.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6:131-136.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范文4
【关键词】 高中数学 习题教学 五项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87-01
数学习题一般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加深,学习技巧得到有效掌握,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知识得到巩固。但是目前,习题教学中还存在一部分问题,导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高中数学的习题教学过程中,一般遵循五项基本原则:选择性和全面性结合原则;典型性和示范性结合原则;常规性和新颖性结合原则;层次性和启发性结合原则以及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原则。
一、选择性和全面性结合原则
在数学习题教学过程中,一般要注意选择性和全面性结合的原则。其中全面性指的是数学解题方法、呈现形式、内容以及知识方面具有多样性。按照呈现形式,可以将数学习题分为证明题、解答题、填空题以及选择题。按照知识内容,可以将数学习题分为基本题、技能题、综合题以及概念题等。随着教学进程的加快,一些题目新颖并且内容丰富的习题被创造出来,又因为习题种类多种多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性。虽然这是好事情,但是在选择习题时,就产生了一些麻烦。在习题选择上,一般遵循两个方法,一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习题选择要将教学目的放在首位;二是要对习题的多样性进行研究。
二、典型性和示范性结合原则
在学习最开始的阶段,学生主要是对老师的解题思路进行模仿,在这个时期,选择习题的示范性一定要强。对例题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和解题技巧。在例题的选择上,一定要遵循典型性和示范性结合原则。比如在对反证法进行讲解时,选择这样一道习题:设有45个停车场,从每一个停车场中开出两辆汽车,保证任两个停车场距离都不同,在开到距离前停车场最近的停车场时停下,证明任一停车场中停放的车辆数不超过五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只是不断的读题、画图形来进行分析,学生根本不能看出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有必然联系,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反证法。其实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师选择的习题不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结合原则。
三、常规性和新颖性结合原则
如果老师选择的习题具有新颖性,一般会使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升,使其学习兴趣增加。所以老师选择习题时,可以适当的对题型进行改编。但是在追求新颖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习题教学的常规性。例如在讲授三角形正弦、余弦时,习题:已知整数a和b充分满足a+b=1这个条件,求证:(a+2)2+(b+2)2=■.
证明:设a=sin2a,b=cos2a;由题所知,a+b=1;所以:
(a+2)2+(b+2)2=(sin2a+2)2+(cos2a+2)2
=(sin2a+cos2a)2-2sin2acos2a+4(sin2a+cos2a)+8=■
上述论证是先判断已知条件,由此想到,并运用正弦值最大是1这一理论。这种习题不仅可以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充分发散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四、层次性和启发性结合原则
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灵活以及敏捷。但是想要实现这些,还要通过习题训练获得。在进行习题教学时,需要用对学生有启发性的习题进行训练,使学生在分析和研究过程中,获得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在此期间,应注意将习题的层次性和启发性相结合。选用的习题难度以及思维跨度要适中,过大或过小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不仅要重视概念的形成,发现问题以及解释规律,还要注意层次性和启发性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机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升。
五、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原则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所以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增加练习习题的环节,在进行习题训练时,应将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掌握课堂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想要学习进步,只依靠老师课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应该加强课后习题的练习,通过习题掌握其中的重点和方法。如在进行对数概念学习时,容易忽略约束底数与真数的条件,对于这类情况,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习题:
1. 如果ab=N,logaN=b,a和b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2. 如果想要log(x-1)(3-x)有意义,x需要为何值?
3. x为什么值时,log (x3-2x2+2x)=1.
学生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和学习,才可以在掌握对数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时更加轻松和牢固。
六、结语
习题教学这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尤其是数学教学方面。目前,我国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在这个不断探索、尝试以及总结的过程中,习题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把握好习题教学的五项基本原则,并且根据其特点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对习题教学进行合理运用,以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军生.谈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J]. 教育探索,2008
(05).
[2] 华占余.谈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J]. 数理化解题研究
(高中版),2013(09).
[3] 林文.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3(09).
[4] 孙霞. 刍议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及其应用[J]. 中学教
学参考,2013(29).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范文5
关键词: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
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问题的设置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科学地设计问题是问题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一环,而且贯穿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历史概念准确把握和理解,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任何一道题意完整、表达无误、设问准确的问答题都具有四项基本的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如,教师提问:两次世界大战之间①,苏联的经济政策②发生了哪些变化③?说明④其原因⑤。就苏联经济政策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影响以及我国后来经济政策的变化⑦谈谈你的认识⑧。此问题中,①是限定项,②是中心项,③是求答项,④是提示项,⑤是求答项,⑥是限定项,⑦是中心项,⑧是求答项。
二、针对性原则
提问的设计应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进行。从教学方面,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设置提问应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理顺思路,化难为易。从学生方面,问题设计应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关键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心理上对未知的探求欲望,是否指向了学生的潜在水平到现实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在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设计深度和难度不同的问题,如,对文科班的教学则侧重设计具有一定理论色彩和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而对理科班的教学更应注重双基落实。
三、启发性原则
设置的问题能够迅速打开学生的思维库,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意学生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价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的设问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又略高于他们现有的水平,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被真正地诱发出来,思维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尽量少一些非此即彼的问题,多一点开发性的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开发性思维。如,有人说:“两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市场的产物。”此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用具体史实加以评述。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倡创新。对于某些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也许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于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应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观点和看法,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着重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有人认为“”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由于探究氛围和谐宽松,学生讨论激烈,观点新颖。甲认为,既不是资产阶级改良,也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运动;乙认为,变法实际上是清朝统治集团内帝党和后党的权利争斗。当然,这些看法不一定科学,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确实难能可贵。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范文6
关键词 中学数学;多媒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63-01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课堂改革与构建都在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已成为贯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主线。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学科特点是高度的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性相结合。如何把数学教学过程高抽象的学习内容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以更为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由单调变得生动就成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所追求的首要目标。
一、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计算机最初的发展是与数学密切联系的,直到现在,计算机与数学还存在着特殊的关系。1985年曾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专门召开国际讨论会,研究计算机多媒体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抽象分析、想象及思维能力,还有利于使他们获得系统理解和完整观点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作为一种形式体系,强调推广、证明、抽象等一系列演绎推理方式。随着计算机提供新的符号计算方法,数学的实验方面日益显示出重要性。通过计算机提供数据,做出图像或动态表现,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观察、探索与试验的机会,从而可以形成顿悟与直觉,做出预测,还可以通过检验假设证明自己的猜想,获得技能、经验。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软件的编制也越来越容易,利用数学教学软件辅助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数学能动性,拓广知识的深度,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生动的数据结构、模型,以反映数学对象与过程的具体现象,从而增强数学思维能力。
二、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数学学科大概是最困难的。不像英语、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软件可以做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因为数学需要进行思维训练,不仅依靠课件表面的生动难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而且也难于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研究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考虑在多媒体辅助下什么是理想的数学教学。
(一)启发性原则
数学科学的最大特点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应用性于一身,而这也正是数学被公认为“难”的地方,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力求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严谨的数学证明的有效认知。当前市面上出售的数学教学软件就缺乏启发性。所谓讲解就是在屏幕上显示出有关的概念、定理、公式,不谈他们的来源和用场,不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更不谈最值得领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启发性是数学教学的灵魂,现在则需要考虑如何在多媒体辅技术的支持下设计出比传统教学更富于启发性的教学。
(二)针对性原则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用统一的节奏,同样的策略,面对全班学生,更多地只能考虑共性,难于照顾个性。而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经验不同、思维有快有慢,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有针对性,就要设想电脑在和学生面对面地交谈,学生看到电脑的每一屏他可能怎么想,下一步屏幕上又该显示怎样的具有启发性的文字或图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三)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传统教学强调学生为主体,而现实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认知数学的工具与环境,应能改善学生的数学活动,给学生的参与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并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
传统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在培养“精英教育”上,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是成功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多媒体技术为数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活”的教与学的平台,而且也使师生能够在该平台里动态地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主要是数学软件、数学课件等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充当电子黑板,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理论性强,它是许多实际背景的高度抽象,逻辑推理十分严谨。比较难的定理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的推理,才有利于师生思维同步。教师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就不必用演示,需要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就不要马上展示一个直观的画面,需要让学生动手计算画图时就不要融入多媒体技术。
(二)模拟仿真形象,化结果为过程
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a,matlab等,功能非常强大,基本上可以完成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数学问题。数学软件给数学形象化提高了有力工具。利用计算机上数学软件我们只需一两分钟就能画出动态仿真的图形:动态的三维坐标、特殊的二次曲面、空间中的立体等。还可以用画面反复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运用隐去一部分不相关的内容来突出主体内容,用画面的迭加和分解来揭示某个结论形成的过程,过去许多用口头用语言难以讲清楚的概念,现在一看图形就完全明白了。
(三)模拟数学实验,体验数学发现
对于某些数学问题的探究,可以模拟数学实验。传统的研究或学习数学的方法大多数是沿着“定义――假设――定理――证明――推论”的道路进行的。模拟数学实验则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和思路、学生上机实验仿真和模拟、教师小结和讲评等步骤。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数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的能力,包括数值计算、符号演变以及机器证明等,要求能给出图形或数据结果。、
总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把多媒体技术适当、适度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可以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这是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智强.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学学报,2002,11(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