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小实验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小实验过程范文1
【关键词】 课程实验;通信原理;仿真实验;自主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课程实验作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学习的兴趣。“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和指挥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涉及“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多门先修课程,是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概念抽象,数学公式推导多,与基础课联系紧密。“通信原理”课程实验,能够实现加深学员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概念的理解,建立起完整的通信系统概念,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提升课程实验教学效果已成为专业实验室研究探索的目标之一。
1 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大致可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目前,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是依托现有的通信原理实验箱开设相应的验证性实验,硬件实现较多,学员动手操作范围受到限制,创新性思维训练不足。综合性实验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及与其相关的其他课程知识,要求学员运用多方面理论、多种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性实验给定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设计性实验不但具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研究的性质,还具有项目(工程)设计、优化、改进等特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是课程实验改革的主流,对全面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作用。
现工科各专业进行科研探索和工程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系统建模与仿真。而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恰恰缺少这一环节。随着通信与信息处理专业函数库和专业工具箱的完善,仿真软件在通信理论研究、算法设计、系统设计、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验证等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为广大通信技术领域专家和工程师的日常工具。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可以满足部分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在实验箱的基础上对硬件进行编程控制,缺少对仿真应用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在实验课上掌握一种或两种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不仅对学员开展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等具有帮助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此外,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课均是开设在本学期理论教学的全部内容结束之后,利用10学时进行实验。而当学员着手实验时,往往对开始所学习的原理有所淡忘,实验效果不好,对原理的认识理解也不够深刻。另外,现有的课内实验学时量不能够保证设计性实验课的开出,所以,将这部分实验课开设在通信原理课程结束后的第二个学期,在“信息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实践类课程中加入通信系统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这样不仅使学员的动手实践环节有了连贯性,加深了对整个通信系统的认识,而且会使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大幅提升。
2 多种实验方法的融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原理课程实验环节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在现有的实验学时的条件下,将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融合,不但能够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综合技能和工程基础。
在通信原理实验课程中我们选用的实验箱是南京捷辉公司的JH5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该实验箱能够满足验证性实验的基本要求。验证性实验内容与课程内容结合十分紧密,在什么时候开设哪些实验,应该是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的,由主讲教员根据理论课的教学的需要与实验教员共同商定。为了形象地说明理论课程中的原理,加深学员对原理的理解,主讲教员可以将部分实验在课堂作以仿真演示,然后在原理课程学习完之后,马上安排学员利用实验箱进行实验,让学员自己动手具体验证这部分原理,进一步加强学员对这部分理论课程的理解。比如用户环路接口实验、PAM编译码系统、帧成形及其传输实验、帧同步实验等,都可以安排在该课程内容讲解完相关原理之后立即安排学员着手实验,使得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相得益彰,两方面的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在利用通信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平台及信息通信类综合创新实践平台的综合性实验中,以实验箱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实验开始前为学员提供实验目的、实验要求,以及部分实验步骤,让学员根据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综合解决实验问题,采取硬件、软件或硬软件相结合的办法实施。使学员了解FPGA/CPLD可编程开发技术、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电路仿真技术等,提高学员的综合开发能力。
在全部理论课内容结束之后,由教员给出实验应完成的设计指标,让学员利用实验室已有的仪器设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任务。设计性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员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学员运用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过程,这使学员的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学员可以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系统设计,在满足实验预期的设计指标后,选择部分仿真效果好,电路设计合理且易实现的电路独立制作成电路板,通过仪器测量,进行可变参数器件的调整,使电路达到设计要求。例如:电话机呼叫处理系统的设计、计算机数据传输通信测试以及单边带调制系统的调制、解调和抗噪声性能的仿真等,通过设计性实验这一环节,让学员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并反复实践,促进了学员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3 仿真教学内容的构建
在通信和电子工程领域,系统仿真技术一直是新型通信协议研发、通信体制的性能研究、通信系统设计、信号处理的重要手段。仿真软件,提供丰富的部件资源可方便、直观、形象地构建通信系统,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可对硬件开发提供方案论证和实践指导。在通信原理实验中引入软件仿真技术,可以把系统性能和参数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可以将实验箱和仿真软件结合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使学员对通信系统的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学员创新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提高。目前,各高校用于通信原理仿真实验的软件主要有两款:Systemview和Matlab/Simulink。这两款软件都可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有助于学员构建系统的整体概念,可让学员对常用的模块自己编写文件,从具体模块的实现到整体系统的架构。
以System View为例,它是美国ELANIX公司的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设计、仿真和分析的可视化设计环境,是一个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工具平台,提供开发各种系统的模拟和数字工具,包括数字信号处理、通信、控制以及构造通用数学模型。该软件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只通过点击图标和参数输入的方式来完成复杂系统的建模、设计和测试。在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中,利用System View进行仿真实验的步骤一般为:
①根据2ASK的调制解调原理进行系统分析,画出系统框图;
②根据原理图,建立系统仿真模型;
③进行2ASK调制参数设置;
④系统仿真,分析结果,对系统进行评估和改善。
它要求学员在把课堂上讲授的抽象的理论进行消化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建立系统模型,有利于克服硬件实验箱电路固定、学员缺乏参与性的弊端。利用SystemView可以完成验证性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参数及相关模块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能够很好的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将仿真软件应用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在现有的条件下为学员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机会,增强了实验的多样性,扩大了实验范围。不但将通信原理课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通过软件仿真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使学员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自主性实验模式的探索
传统的实验模式往往受到学时和资源的制约,而自主性实验模式是一种创新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类似,是指学员在课程实验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点确定自己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实验,不占用实验教学学时,但是实验室对学员全天候开放,学员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并进行实验,实验教员全程跟踪给予保障和指导。对于自主性实验,自行命题这一环节至关重要,首先是学员要想到什么?这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认知的积累,也是钻研精神的体现。因此,“命题”是学员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和更深层次的探索。在这一环节,实验指导教员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和论证,帮助学员改进命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实验。其次是如何做?在学员命题后,要进行方案设计、选择仪器设备、建立实验方法等,这是实验过程的再造,是在科研技术方法上的提高。最后由实验指导教员给出实验评价,通过自主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总结,检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实验方法的合理性,这对培养学员的科研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当然,这部分实验要在学有余力的学员中开设。将科学研究融人实验教学中,会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5 结束语
针对目前通信原理课程实验仅采用实验箱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方式单一,效果较差,未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的情况,将多种类型的实验平台进行整合,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目录框架下,将课程内容调整为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部分,使实验内容既配合理论课程的教学,又与现代通信技术同步发展,使课程实验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较大改观。总之,通过采取多种实验模式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法,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使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鸿雁,刘敏.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2003(23).
[2]王卫红,袁少强.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型自主性综合实验教学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6).
[3]周翔.软件仿真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理科研究,2010(9).
科学小实验过程范文2
【关键词】电工实验;教学效果;实验兴趣
《电工基础》是机械类、电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涉及教学的班次多、专业广的特点。电工实验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延续,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巩固理论所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以实践教学为特色,学生在电工实验课程中要有清晰的知识架构和理论支持,思考电路该怎样接更科学,动起手实验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近年来我院《电工基础》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都是刚上课学生动手实验前由实验指导老师讲解实验的目的、所用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学生在听完老师讲解后顺着老师的思路按着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基本都能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模式沿用多年,整个实验过程按部就班,教学环节严谨务实,学生实验比较容易成功,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学生始终是按既定的步骤完成实验,始终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又容易让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和合理创新,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培养学生浓厚的实验兴趣
什么是兴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电工实验过程比较乏味,只有把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出来,才会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达到真正实验目的。对于学生来说,巩固课堂知识并在实验中把它验证出来,能带给他们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有成就感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在实验中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正确对待学生实验中的一些提问。保持兴趣的最容的方法就是不断的提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带着兴趣做实验,带着兴趣去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时该问题的学习就有了目的性,也即有了兴趣。在教学中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有助于学生产生自我成就感,不知不觉就会建立起对实验的兴趣。还应当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工比赛,本班实验小组间的比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学生听完老师讲解后自己动手再做,那么,能否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基础之后,在一部分实验中让学生自拟实验问题、方案,确定各环节步骤和实验方法。按自拟的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既动脑,又动手,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学习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当然,自拟实验方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学生的电工基础知识要扎实,这样才能有效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实验问题和实验方案;其次,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实验操作技能来进行方案的实施;最后,学生要对实验中的各种仪器仪表充分掌握了解,并能熟练的进行操作。
老师至少提前一周以上通知学生实验题目让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老师对各方案进行查阅指出不当之处,并对方案进行及时更正。对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分析和点评。等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后,再对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各方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比较找出最优化的方案进行表扬。最后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按常规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所使用仪器仪表和元器件、实验原理及原理图、实验内容(包括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实验小结及注意事项等五个部分。
因为自拟实验方案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自拟实验方案应安排在学生对电工基础实验有较熟练掌握情况下进行,实验题目太难学生做不出来,太简单又达不到预期效果,选题难度要适中。另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要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考虑问题较多,在实际中应留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和实验时间,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能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和创造能力的机会。
3 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
实验课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是否公正,将直接影响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而且对实验的教学质量也会产生影响。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实验成绩考核体系,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合理评定,学生实验成绩应由平时成绩(40%)、实验操作成绩(30%)、实验报告成绩(30%)三个部分组成,对学生成绩进行加权计算后按总成绩进行评定。平时成绩体现学生对电路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掌握程度,实验态度是否端正,纪律考勤是否遵守,实验数据的记录是否正确、和实验小组成员的配合程度、实验课听课表现及实验内容的前期预习情况,实验预习准备充分,对实验的目的、原理、使用的仪器及实验步骤有基本的了解,学生在实验中就能带着思考做实验,主动性大大增强,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减少了仪器仪表的损坏率。实验操作是实验课的核心内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各种仪器,爱护仪器设备,线路连接正确,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再通电进行测量。是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查。在实验中对操作不正确、不规范的学生及时指正,对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成绩做出准确评定。实验报告的内容要求有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与原理图,实验数据和心得体会及其他。实验目的清晰,仪器使用规范,原理图清楚,实验测量数据要准确、书写要规范、具有科学性,心得体会指对实验课程结束后的思考,可以包括内容的总结,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对实验者本人的启发等。实验报告必须独立完成,通组成员间数据可以相同,严禁相互抄袭,对抄袭者双方一律不得分。
通过对实验成绩评定的严格量化,客观反映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水平,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实验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这样使一些在实验中不爱动手实验的学生、不会也不认真学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大大的改善。
4 实验教学中的体会
通过对电工实验课程的教学体会,笔者深切体会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浓厚的兴趣又反过来作用于学生的实验学习。它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从第一次实验课就要力求每个学生能听懂,能动手做实验,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样后面的实验教学也才会进行顺利,旁观式和参观式的也学生也才不会出现。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科学合理的实验成绩评定方式能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随着逐步完善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电工实验的教学效果必将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
科学小实验过程范文3
摘 要:为了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课堂效果,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该文针对教学活动所涉及的课前、课中与课后等3个环节的不同方面进行讨论,以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强化生物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中的作用,进而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 课堂效果 实验教学 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a)-0127-02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工作有重要的指导及支持作用,在江南大学也是作为食品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进行安排。该课程学科内容抽象,知识更新快,实验性较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因此,生物化学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实验,正如B.A.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语言的素养。”[1]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正是这样一种劳动,它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为主要目标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在整个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该文以教学活动开展的时间顺序为轴线,针对课前,课中及课后所涉及的各主要环节,围绕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展开以下几点讨论。
1 课前:准备
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教学活动所涉及的两方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准备。
就教师方面来讲,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是最首要的内容。首先,在内容上,教师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储备,充分了解自己教习课程的学科特点。只有在真正熟悉掌握了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教师才能有效地决定什么样的知识是需要在课堂上详细讲解的,什么样的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后学习与归纳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是这样的,实验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而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好好准备,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下功夫仔细研究,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来分配内容,并就课后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方法上给与合适的指导。就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来讲,可以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是生物化学领域科技前沿的综合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主设计相关实验验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强化对其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方法上,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保持一定的要求,能具备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来调整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即需注意自身教育技巧的提升,要切实付出个人的努力,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及教育方法存一份追根究底的专研精神。作为教师,要铭记自己的读书与学习不能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必须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1]。
对学生来说,需对即将接触的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尽可能与已具备的知识体系建立良性链接,方能增强其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继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预习则是其一。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仰赖学生的自主性外,更需要教师督促、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预习激励机制。课堂的随机提问是一个方法,但最理想的状态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就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来说,由于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繁多且复杂抽象的学科,其知识点的系统和逻辑性强,学科发展迅速,研究的新方法不断出现[2],所以,在实验课程上,教师要注意梳理理论知识点,提纲挈领地介绍实验原理涉及的背景知识,做好对实验技能进行引申与衔接的铺垫,尽量以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或感兴趣的内容为起点进行扩展。此外,在课程进程上,需要理论科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实验课的安排要紧密跟随理论课的进度,让学生在理论课上被激发的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实验验证的兴趣能在消退之前能付诸实现。
2 课中:“理论联系实际”-发挥
科学小实验过程范文4
关键词 动物学实验 教学改革 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41
Continuous Reform and Exploratio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Zoology Experiment Course
WANG Liming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Zoology Experiment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Life Science. Based on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the author has don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students,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Zoology Experiment Course.
Key words Zo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bioscience
动物学实验课程是本科师范院校生命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动物学实验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课教学、验证,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讲授所学知识,熟悉动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学风。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在中学新的课程标准下,对中学教师的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②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进行改革尝试,以适应新时代对师范院校本科生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
1 教学改革实践
1.1 任课教师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动物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与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③教员的任教能力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着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任课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高校优秀的动物学实验课件,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等。如河蚌解剖是普通动物学实验必开的实验课,寻找河蚌的3对神经节是该实验的难点,不易找到。参考李爱景等的《河蚌3对神经节解剖分离技术》便很容易找到3对神经节。⑤同时,还要重视教学改革研究,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研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1.2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些年动物学基本都是一个学期的课程,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动物学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致使动物学课程越来越被忽视,学生对于动物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低;动物学实验课程,学分少,课时少,期末通常以随堂测验的形式结束整个课程;这些使学生对动物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同时,我校学生也具有如熊国勇等总结的师范生在实验教学中所具有的不良表现,如:部分学生缺乏好奇心,解剖时部分学生不敢或不愿动手操作,仅在一旁充当看客,种种原因导致占主体地位的学生不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够深刻地体会学习内容,不利于师范生彻底地掌握实验内容和实验能力。⑥
为了提高动物学理论和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给予适当的压力。例如:讲授的时候提出问题,随机找几个同学回答,这样在一个同学进行回答时,其他同学都会积极去思考,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分组讨论时,在各组讨论结束后,让各小组选代表到讲台上讲解他们组讨论出来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不定期地进行随堂测验,检查学生的实验情况,并将成绩计入学期总成绩。
实验报告是检查学生实验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实验报告主要是绘图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动物的形态结构,但容易造成的问题是,学生不仔细观察,简单抄袭书籍或网络上已有的图形,达不到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的目的。针对这一点,必须改变现有实验报告的形式,我们减少了实验报告绘图的内容,增加了一些动物门的特征,一些适应性特征等总结,近似动物形态特征比较等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方法,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通过动物学实验能更深刻的理解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最关键的一点教师要认真批改实验报告,使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并要求学生及时修改错误,不应付了事,认真对待。
1.3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
在动物学实验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下是我们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实践体会。
(1)讲授法: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教师先讲完然后学生开始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不明白,再问指导教师。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30分钟左右将实验内容、方法步骤等讲授清楚。但其弊端非常明显,大部分学生在老师讲完之后能记住的很少,通常不能顺利完成实验,部分环节还需请教老师讲解指导。很大一部分学生干脆偷懒,应付了事。但此方法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解剖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等。所以,在同学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之后,此法应适当少用。
(2)演示法:教师演示实验的操作步骤,并指出需要观察的结构等。优点是,能够是学生明确整个实验的流程,更易于上手实验。缺点是,大部分学生只是有样学样,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在教师演示的时候,通常只有教师周围的几个学生能看清楚,一些细小的结构不能让所有学生看清楚。此法配合多媒体设备进行可以改善其缺点,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掌握实验的操作步骤,动物结构等。由于我们实验室暂时还没有相关的多媒体演示设备,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分几次向同学们演示,使更多的人都看到演示的实验方法、步骤、结构等。
(3)边讲边做:这种方法是教师讲解一步,学生做一步。这样方法的好处是,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学生都能够顺利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但是一般用时较长,课堂一般比较混乱,不宜管理,而且不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建议整堂都用此法,只是在实验中的一些较难部分采取此法,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4)分组讨论:教师先不讲授实验课内容,而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分组讨论总结出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这一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但这种方法必须得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之后才能实施。所以此法在整个动物学实验课程的前半段不宜采用。
其实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轻言其已经过时或是不合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是多用方法交叉运用,充分发挥各个教学方法的优点。
2 我校动物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2.1 我校动物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动物学实验课程:动物学实验课程一般开设13~14个实验,相对比较全面,但多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每次实验3个学时,时间比较短,不利于大型实验的开展;实验人数较多,每届学生人数为200~300人,一般40~60人一个实验班,2名教师同时指导,这容易造成课堂混乱,个别不积极的学生容易被忽略而得不到指导;实验室缺少必要的多媒体设备等等。
2.2 我校动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方向
针对我校动物学实验课程现存的诸多问题,我校动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方向应为: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为动物学实验课程留出足够的时间,便于开展综合性等单次需时较多的实验;合理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整合现有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改善实验室条件,增设实验室,增加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大班授课为小班授课,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动物学实验课程的也要不断变化发展。动物学实验课程虽然是一门单独的课程,但其改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动物学实验改革不应只是自身的改革,还要与动物学理论课和动物学野外实习等相关课程紧密结合,甚至要和整个生物科学本科教学相互配合,共同改革发展。同时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学校的自身条件,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注释
①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② 温茹淑,郑清梅,钟福生等.浅述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及技能培养[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29(2):61-70.
③ 张志强,杨启超,鲍传和.提高动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和体会[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2):99-100,116.
④ 陈建敏,杨拯,程丽,等.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重庆医学,2008.37(12):1375-1377.
科学小实验过程范文5
关键词:三步教学法;有效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效果
一、“三步教学法”的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较差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我们提出“三步式教育模式”课题研究,主要是依据职业教育的规律,为适应学校个体差异,建立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解决常规教学中优秀学生吃不饱,中等学生“刚够吃”,学困生“吃不下”的问题。
在2010级《基础会计》的后期学习过程中,作为专业课教师的我就已经发现,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掉队现象,让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部分学生上课成了“南郭先生”。
究其原因:(1)对本学科没有提起足够的兴趣,对以后就业没有清晰的目标和社会责任感,而专业课学习的前提必须是清晰的学习目标。(2)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当,专业课是他们所不熟悉的领域,理解起来需要一定时间,有许多新的概念、新的名词。而学生依然延用过去的学习方法,上课只听,不会阅读教材,课后也懒得去记、去练习,导致上课听懂了,但该记的没巩固,做题时概念不清,不会做。(3)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实践操作脱节,学生课堂动手练习不足。各班都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也是近年来专业课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二、“三步教学法”探索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希望达到以下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掌握基础知识,慢慢培养良好的教材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2)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3)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够跟得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取得较好的理论学习成绩。
三、研究方法和措施(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要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听不如看、看不如说、说不如做、做不如讲”。“三步式”教学模式就是要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热情。从而构建有效课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一)教学内容分三个步骤实施教学
1.学生带着问题独立进行阅读
采用教师引领,学生自主、互助、讨论等方式认真阅读教材,主动参与学习(基本了解是什么,为什么)。
(1)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若干基础问题初步阅读教材,掌握基本概念,了解课本知识点的基本框架。
(2)阅读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加以理解、记忆。
(3)理解问题过程中找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向教师求教,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2.教师精讲、细讲
降低理论难度,梳理教学内容,掌握重点、难点知识。
(1)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对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分析、讲解,讲透彻。
(2)设计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3)将实验实训引入课堂,让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形象直观。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3.练习和考核
(1)将实验实训引入课堂,多进行练习,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
(2)同学互助,在问与讲的过程中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3)对章节进行及时考核,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掌握教学效果的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教学步骤分三步完成
1.对知识点进行解析
2.下达教学任务,鼓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快速完成,并对完成结果进行及时考核
3.由正确完成任务的同学去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讲解,帮助并督促其及时顺利完成任务
四、取得的成效
改革是从2010级会计班第二学期开始实施的,对第二学期学习《财务会计》课程进行了试点,明显地感觉到原来学习较好的同学掌握知识速度更快,更扎实了,而原来由于基础会计学习没有跟上的同学也渐渐有了兴趣,有了学下去的信心。期末考试成绩显示,与基础会计学习相比,没有更多的学生掉队。教师感觉课好上多了,一个是学生熟悉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自觉执行,二是学生也感觉自信多了,掉队的也少了,一个班的学习成绩就上来了。
通过两年的实践和不断的改进,感觉总体上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个班在两个学期的专业课学习下来,能保证80%的同学不掉队,不放弃学习;一些优秀学生成绩突出,为学校参加技能竞赛提供了储备选手,为对口升学提供了生源。
五、今后的方向
这种“三步教学”法模式的实施,目前只是达到了一个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尽量减少掉队学生的目的。今后还应继续摸索和探索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的模式,让好的更好,落后的变好,做到教学的保量保质,让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丛人.浅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国校外教育,2011(17).
科学小实验过程范文6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7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同时国家还出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在这一系列好消息的指导下,在这一系列强劲号角的引领下,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必将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就业竞争力必将显著增强。
新的背景,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无私服务为宗旨、以目标市场为导向,改革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环境,及时将新知识、新方式和新手段引进课堂,以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和创新力。这些既是对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提出的新的使命,也是必须由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应承担的重任。
国际贸易实务是当前高职高专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必修课和基础课。本文在分析高职教育和国家外贸的背景下,结合苏州地方特点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经院)“十二五”规划纲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合理的、易操作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和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体系,旨在为实现学生的能力本位,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天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宋朝曾巩在《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道:“陛下隆至道,开大明,配天地,立人极,循名定位,以董正治官,千载以来,盛德之事也。” 定位即确定事物的名位。课程定位,是指某一门课程在某一个专业体系的位置。下表为苏经院贸经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素质结构表。
12 课程衔接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其先修课程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经济学基础和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等职业素质课和职业基础课;其后修课程为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结算实务、海关实务、关税实务与HS编码、进出口检验与检疫、报关实务实训、报关员综合实训等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
13 课程设计
131 专业背景分析
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背景,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本专业进行学情分析。高职的优势(S):①高职定位正确及其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②培养模式:实行“公共课―专业课”两段式模式。高职的劣势(W):①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偏差;②学校和学生关注焦点集中在技能培养上,缺乏耐心提高素质教育。高职的机会(O):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明确提出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②国家外贸环境:目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11年进出贸易总额为36万亿元,占世界的比重为197%;③苏州市外贸环境:苏州市连续3年(2009―201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的前5位,截至2011年8月在苏州注册的外贸性质的企业总数为9974家,以每一个单位需求5人计算,全市外贸类人才缺口将达50000人;④学生自身定位明确,实操能力强。高职的威胁(T):①市场经济条件下, “名牌效应”产生“马太效应”;②替代院校――同质竞争越来越强。SWOT分析的结论为: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
132 课程设计方案
基于上述背景,提出一个中心和四项基本原则为本课程总体设计方案,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一个平台、两教合一、加强两实和校企合作为四项基本原则。所谓一个平台是以SIMTRADE为教学实训平台;两教合一是以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统一;加强两实是指强化实践和实训教学;校企合作是指打破时空障碍,实现“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合作模式。
在总方案的基础上,本文提出“12345团队互动体验式”课堂教学设计分思路,即:一个原则、两个主体、三大法宝、四个步骤和五个环节。所谓一个原则是指让学生在课程上遵循“3动”原则: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意为多发言);两个主体是指学生和老师为双主体,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三大法宝是指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团队协作;四个步骤是指观(导入项目)、仿(企业示范)、练(实践操作)和评(评价效果)四步曲;五个环节是指课前10分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激情时刻和复习抢答。
2 教学内容
21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协同其他本专业的课程,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其等式为: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校企合作=高端技能型人才。
22 内容选取
本课程的内容选取分为六大模块:国际贸易惯例、贸易合同条款、贸易合同磋商、贸易合同履行、国际贸易方式和外贸实务实训。
23 内容组织
本课程的总课时为76,其中理论教学课时为36,约占48%;实践教学课时为40,约占52%。教学的重点为贸易术语、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商定、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国际货款的收付、进出口商的业务履行流程和外贸实务实训;教学的重点为合同条款的签订、进出口预算表、进出口经济效益分析,L/C的理解、应用和相关案例的理解。
24 表现形式
241 教材及其特色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名称为《国际贸易实务》,是一本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2011年1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2年被评为院级精品教材,仇荣国主编。该教材的特点在于:推进校企合作,破解时空障碍;基于实训平台,设置教材内容;引进任务驱动,导入大量案例;版面设计活泼,强调图表结合。
242 教学参考资料
一本教材由于篇幅和侧重点的不同,不可能包罗万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等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同时向学生推荐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海关总署、商务部、统计局、江苏省商务厅以及苏州市商务局等官方网站。
243 省级精品课程
本课程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其网站为wwwszjm educn。学生可以下载课件、试卷、习题和案例等,同时还可以在线交流(内网)。
3 方法手段
31 教学模式
本课程选用的教学模式有: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两教合一。
32 教学方法
基于外贸工作业务流程为主线和课岗对接思想引领下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和案例分析。
33 教学手段
基于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SIMTRADE平台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特点,选用的教学手段:虚拟社会、虚拟企业和虚拟项目。
34 教学设计
以某一章2课时,80分钟为例,时间分配如下:课前10分钟(用10分钟时间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导引(5分钟)、讲授深化(45分钟)、团队讨论(5分钟)、激情时刻(用10分钟时间让小组代表发言,成果共享)和复习抢答(5分钟)。
35 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分为三部分,如下图所示: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方法
351 理论考核
学期结束后,以闭卷的形式进行,总分100分,占整个考核比例的28%。
352 过程考核
主要考核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操作能力,以及出勤、作业、抢答、团队协助和角色扮演,每一个项目都进行量化,平时注重记录,避免人的因素,此部分占整个考核比例的30%。
353 实践考核
主要借助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让学生模拟整个进出业务流程。其计算方法为:实践成绩(总分100分)=(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3+教师加分。为彰显公平和公正,通常教师加分为,主要由系统考核,此部分占整个考核比例的42%。
4 教学团队
本课程有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2名,教辅2名,企业导师2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4名,双师比例100%。
5 实践条件
本课程校内有生产型实训基地(苏经院讯腾报关公司)和国际贸易实训中心;校外有苏州市报关有限公司和苏州恒丰进出口有限公司等15个外贸企业,其中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4个。
6 教学评价
本课程建立了一套可操作的360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共六个评价分项目:社会评价(包括政府评价、行业评价、企业评价、学生就业和技能比赛)、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教务评价。
7 特色与创新
71 特色
本课程的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校企合作: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企业导师到学校进行指导;②赛学互动:经常指导学生参加国际贸易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平时的所学应用到实战中来,形成赛学互动;如参加2012年海峡两岸国际贸易模拟展大赛,苏经院代表队获得一等奖,并成功销售部分展品,其中一件展品卖出1200美金;③模块实训:将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当事人分为8个模块,即:海关、保险公司、检验机构、船公司、外管局、国税局、银行和进出口商,让学生分组分别轮流担任不同的当事人,这样学生的流程实训从人对电脑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对抗。
72 创新
在课程创新方面,本课程组经过精心设计,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基于“3引3驱”的课程教学模式。“3引”是指引入企业导师、引入企业项目和引入企业文化;“3驱”是指任务驱动、目标驱动和问题驱动。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引入企业真实实战项目,改变传统的模拟实训模式;在课程师资上,引入企业能工巧匠作为企业导师,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实施教学;在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方面,引入企业文化,学生不仅仅学到国际贸易实务专项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项目、企业导师的传授,真正感受到不同企业不同的经营文化理念、敬业精神。整个课程教学方式上,对每个企业项目先对企业国际贸易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再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目标,最后将目标分解成各个不同的任务,最终解决问题。
8 结 论
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团队、实践条件、教学评价、特色与创新等七个角度系统地介绍了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体系,而本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一个分支,只有每个分支都是健康的、有序的,才能最终实现岗位与专业的零距离和零间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