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1

[关键词]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立法;实践;启示。

1引 言。

人口增长压力、资源短缺、环境与生态危机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对人类未来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1979 年日内瓦世界气候大会后,相继出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1987 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 WCED 成员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1992 年,WCED 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 《21 世纪议程》 重要文件;2009 年,UNFCCC 在哥本哈根通过《哥本哈根协议》等。这些协议、文件都是关于应对能源消耗和气候变暖的各项对策。目前我国的 GDP 总量占世界的 10%左右,消耗却占世界能源消耗的近 20%,全球碳排放总量在 1971 到 2007年 37 年间增长了 38%,而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增长172.6%,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耗的三大板块分别是工业、交通、建筑,世界平均能源消耗结构中工业占 37.7%,交通为 29.5%,建筑为 32.9%,而我国建筑能耗占 26%,交通能耗为 10%,工业占 60%-70%。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必然增大建筑规模,因此及时提出和推广生态建筑,学习欧盟先进国家的经验做法,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负起大国责任,提高产品出口和对外投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生态建筑的概念及内涵。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生态建筑定义为“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必须以强化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实现生态健康的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五化需求。”按此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态建筑是设计和实现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的建筑,表现在减少能耗,减少水耗和防治雨水流失,使用创新技术和循环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体现了三个原则:其一是生态循环原则,将建筑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尽量从气候、地形、形体、尺寸、朝向、功能等方面综合考虑,符合当地生态基本要求,使建筑和生态环境相互匹配的生态循环;其二是健康原则,现在许多建筑材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化学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污染环境,影响人类健康,因此生态建筑要少用甚至不用污染性的、放射性的材料,是以人类健康为出发点的建筑;其三是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建筑尽量使用低品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在生态建筑理念和推广方面,欧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衍生出了一系列相关概念。其中被动式房屋(passivehouse),是最高能效的代表,这种房屋在没有传统制热和制冷系统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室内气温舒适,可再生能源能够充分满足其极低的能源消耗,其标准需要同时满足热需求小于 15kwh(/m2year),采暖、热水和电的使用小于 120kwh/(m2year)。近零能耗建筑(nearly zero energy building),是指年能源使用(初级能源)接近于零的建筑。净零能耗建筑(net zero energy building)是指年能源输入和输出大体相当的建筑。欧盟对近零能耗建筑和净零能耗建筑的实现路线图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3欧盟生态建筑立法与实践。

欧盟只生产其所需能源的 48%,更多能源供给需要进口。欧盟最终能源消费的近 40%用于住宅、公共和私人办公室、商场和其他建筑。欧盟平均家庭能源消费分布:做饭 4%,水加热 14%,照明和其他电器使用 15%,采暖67%。因此,为提高能源安全和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欧盟提出到 2020 年 3 个 20%的环境能源目标:20%的温室气体减排;20%的能效提高;20%的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欧盟非常注重生态建筑的发展,把推广生态建筑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和路径,其在环境与生态建筑立法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3.1欧盟的生态建筑立法。

欧盟环境法的立法基础是 1993、2002 年的环境行动计划(Ⅴ和Ⅵ)和 2001、2006 年的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TFEU(欧盟环境条约)191 是欧盟环境政策和法律的立法基础;TFEU192 是决策程序;TFEU193 是成员国的保障条款。最近的 2010/31EC 指令和 2012/27 欧盟指令对生态建筑作出了明确和详细的规定。

3.1.1 2010/31 EC指令。

该指令明确规定新建筑、既有建筑的革新(革新成本高于建筑总价值的 25%或革新面积超过建筑物总面积的 25%)必须符合生态建筑的要求,必须安装、升级和替换技术建筑体系(即制热、制冷、光伏、热水、照明等技术装备)。具体要求:成员国必须履行该指令;建筑能效统一计算方法;定期检测采暖和制冷设备的运转;必须建立建筑物能效的认证体系;成员国必须起草提高零排放建筑的数量。以下特例建筑可给予放宽:官方保护的具有建筑历史特征的;用于宗教活动信仰的;使用时间在 2 年以内的临时建筑;使用面积低于 50 平方米的;每年使用少于 4 个月的住宅。

其中,对建筑能效的计算和设备定期检查作出了明确规定。建筑能效的计算要求包括:(1)计算时必须考虑全年消费的能源能够满足建筑物的相关需求;(2)能够反映制冷、制热和家庭热水的需求;(3)建筑特征需要反映如下因素:绝缘或隔热的材料;保温能力(储存和调节内部温度的能力);被动制热;安装制冷制热供应热水的设备;建筑物的设计、位置、方向;自然采光;太阳能条件;可再生能源发电。定期检查的相关要求:(1)需要有资质的人员定期检查;(2)每次检查后都需要出具检查报告;(3)对资质人员需要专家评价。

3.1.2 2012/27欧盟指令。

该指令于 2012 年 10 月 25 日通过,暂时还未生效,2014 年 6 月 5 日将修订现行能效立法。主要内容包括:

(1)每个成员国提交给欧盟委员会一个本国能效目标;(2)截至 2014 年,每个成员国需要建立一个调动用于住宅、商业建筑革新投资的长期战略,并成为国家能效行动计划的一部分;(3)截至 2014 年,成员国中央政府必须每年革新自己拥有或者占用建筑的制冷、制热设备的 3%;(4)成员国中央政府必须购买高能效产品;(5)成员国必须保证提供测量精确的仪表。

3.1.3 欧盟建筑能效认证系统。

欧盟建筑能效认证系统规定:所有新建筑和出租、出售的已有建筑都需要能效认证;认证时必须说明能效的计算方法;认证必须有国家授权的、有能力的、独立的认证员出具;认证的有效期为 10 年,认证时须标注能效等级(从 A 到 G);认证需要提供给房主或租户;能效的评价专家和认证员要定期培训;房屋的销售广告中必须含有能效信息。该认证系统还对公共机构提出了特殊要求:公众经常光顾的超过 500 平方米的公共建筑需要出示认证,这些认证需要出示在公众可视的地方;公共机构应该起到示范作用确保能效产品、材料和评价用于公共建筑;公共机构应尽最大可能使业主和租户知晓提高建筑能效的方法和操作、能效认证的目标和目的。

3.2欧盟近零建筑的路线图和实现路径。

欧盟规定成员国截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公共部门拥有的或者占用的新建筑必须是近零建筑;截至 2020 年12 月 31 日,所有的新建筑必须是近零建筑。其实现路径包括:(1)成员国必须建立清晰的、严格的能源目标,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项目组的所有成员(包括建筑的所有者、开发商、建筑师、甚至包括建筑的使用者)。(2)成员国必须充分认识当地的气候条件,抓住节能机会。以往的建筑主要考虑到其舒适性适用于当地的极冷或极热条件,很少考虑在极值之间的节省机会,现在要通盘考虑全年的能源需求。(3)成员国必须减少能源负担和能源使用,要具备建筑使用能源的详细知识以及能源之间的选择,考虑建筑的朝向、几何形状、大小、屋顶、墙壁、窗户等对整个建筑能源使用的影响。(4)充分使用自然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

3.3欧盟指定区域发展计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欧盟规定成员国在做出区域发展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如下问题:(1)维持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地形特征,保护建筑和文化遗产;(2)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减轻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影响,保护水资源环境;(3)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废物管理;(4)创造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持续社区;(5)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6)鼓励住宅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7)限制、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生活质量;(8)确保更为一致、更有效的决策制订,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同步发展;(9)应对住房短缺,提供充足的住宅、吉普赛旅行者安置点;(10)提供好的设计、安全清洁环境和好的服务质量;(11)提供可持续的、可供选择的小汽车使用,通过绿地的使用降低交通污染,提供到达室外娱乐场所、绿地的非机动车道路。

3.4意大利生态建筑立法与实践。

3.4.1 意大利的生态建筑节能潜力。

据意大利权威机构测算,意大利家庭在热水、采暖等方面有效的技术投入可以节省家庭支出:安装天然气锅炉(4* 效率的)年可节省 105 欧元;安装 5 平方米的太阳能板(用于提供热水) 年可节省 109-149欧元;取代锅炉的室外地热泵年可节省83-272 欧元。1950-1970 年期间的居民住宅消耗为 160kwh/sq. meter,而新住宅平均消耗 75 kwh/sq. meter,详见表 1。

3.4.2 意大利生态建筑的立法框架。

意大利的生态建筑立法框架由四部分组成:(1)强制能源标准(总统法令 2009(59),修订于 2011(28));(2)能源评价(部令 2009.6(26));(3)惩罚机制(法令 2005(192),修订于 2006(311));(4)税收减免(既有建筑的革新,多条部令)。

强制能源标准规定在新建筑或既有建筑的革新中强制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计划:(1)50%的热水消费或者是热水+制冷+采暖的范围 20%-50%是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2)2012 年每 80 平米 1 度电,2014-2016 年每 65 平米 1度电,到 2017 年每 50 平米 1 度电,是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3)公共建筑在上述要求基础上提高 10%;(4)如果技术上不可行,必须在技术报告中解释原因,否则不予发放建筑许可证。

违反上述标准实施如下惩罚措施:建筑商罚款 5000-30000 欧元;认证机构罚款所收认证费的 30%-70%;业主或租户罚款 500-3000 欧元;监察部门的技术员罚款1000-6000 欧元。免责条款,发证机关没按要求发放真实有效认证的。

按照强制能源标准执行的建筑商或业主,成本投入可享受税收优惠:对既有建筑的革新(达到生态建筑标准的)投入可享受 55%的税收优惠;既有建筑的能源革新投入最高可享受税收减免 10 万欧元;墙壁、屋顶、窗户最高减免 6 万欧元;安装太阳能板最高减免 6 万欧元;用冷凝炉、高效热泵替换旧的加热系统最高减免 3 万欧元。

4欧盟推广生态建筑对我国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贯穿到欧盟成员国环境政策、法律的制订与实施全过程,贯穿到建筑的设计、建造、使用、维护等全过程,从理念到行动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其理念、原则、政策与实践对我国推广生态建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4.1政府要尽快出台生态建筑强制标准。

欧盟成员国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分别出台了各国的生态建筑强制标准,并据此标准给出相应具体的奖惩标准。一方面鼓励积极推广生态建筑,同时对于不达标准的建筑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我国的生态建筑标准的缺失或者说不完善,使得建筑师不知道材料是否低碳,环保产品是否达标等等,因此,生态建筑的推广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政府要起到强制性和引领作用,首先出台生态建筑的强制标准;第二要制订奖惩的具体措施;第三要加强宣传,使得消费者认知和认可生态建筑。

4.2政策、法规要体现分区域分类指导原则。

欧盟环境立法程序严谨,监督、处罚措施严厉。除强制性指令外,欧盟出台环境指导性指令采取制订最低标准、分区域分阶段实施的方式,要求各成员国依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最后的实施期限,体现了“分区域分类指导”

的原则。相比之下,我国地区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较欧盟国家更为复杂,但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相对较严格、严厉,与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水平不相符合,造成部分地区环境违法现象频发,环境执法压力大,法律的威严得不到保障。因此,欧盟的法律法规的立法程序和实施模式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4.3能源环境立法要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欧盟的能源环境立法规定得比较具体和详细,尤其是意大利,在一些约束性目标、期限设定以及技术标准上力求精确,给市场传达明确的预期。而我国的现行能源环境立法多是原则性和抽象性的规定,为法律的实施造成很大障碍。意大利的能源立法虽然体系不完善,但是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强,立法者可随时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立法,而不需要修改特定法律的形式,体现了与时俱进和适应现代能源环境变化频发的特点。如意大利在 2013 年将取消对于太阳能等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的政府补贴,加大对技术不成熟的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因此,欧盟能源环境立法的灵活性和具体可操作性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4.4国家对区域发展规划要有生态建筑推广的明确要求。

欧盟对成员国做出的区域发展规划有明确的要求,使得欧盟在推广生态建筑、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雾霾天气日渐增多,城市不断遭遇水污染等问题,根结在于最初的区域发展规划存在问题,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更为详细的区域发展规划要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生态建筑的推广成为一个社会必须的和发展机遇,区域发展规划中必须对生态建筑的推广作出明确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5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应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

欧盟和意大利的相关政策法规中首先约束、规定政府部门率先履行,并且履行的标准更高、更严格。如欧盟的近零能耗建筑路线图明确规定,到 2018 年 12 月 31日,成员国公共部门(权威)拥有的或者占用的新建筑必须是近零能耗建筑,其他新建筑到 2020 年 12 月 31日必须为近零能耗建筑,公共部门的执行期限比商业、民用建筑的截止期限提前两年。意大利生态建筑的立法框架中规定,公共建筑强制能源标准比一般建筑标准提高 10%。在我国,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曾提出公用建筑单位能耗比普通民用建筑能耗高出 5-10 倍,这种情况与欧盟成员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公用建筑高能耗的情况下,强力要求民用建筑的节能减排难以服众,因此,从公共建筑抓起、从政府办公楼抓起,使其在节能减排方面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对于推广生态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4.6要构建全社会推广生态建筑的参与机制。

欧盟近零能耗建筑路线图第一条规定,成员国必须建立清晰的、较为严格的能源目标,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项目组的所有成员(包括建筑的所有者、开发商、建筑师、甚至包括建筑的使用者);意大利生态建筑立法框架中,能效认证惩罚机制内容包含了对建筑商、认证机构、监管者甚至是业主和租户进行相应惩罚;企业出售能源相关产品,必须标注能效,引导公众在流通消费环节选择产品时增加考虑其“环境”因素。生态建筑的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环节的任务和责任,需要提高全社会成员的节能环保意识,构建全员参与机制,这很值得我国学习借鉴。蒉[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新型城镇化 :从概念到行动 [J].行政管理改革 ,2012(11):11-18.

[2]孙晓峰。低碳建筑 缺失标准[N].广东建设报,2012-03-06.

[3]黄雄,杨解君。意大利能源法的最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OL].[2012-07-18].110.com/ziliao/article-301220.html.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2

关键词:废弃混凝土;资源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1 引言

据最新资料,我国每年因拆出建筑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达2亿吨以上,其中一半以上为废弃混凝土;美国每年大约产生6000万吨废弃混凝土;欧洲每年有16200万吨废弃混凝土产生;日本每年约有1600万吨废弃混凝土;在德国,每年拆除的废弃混凝土约为0.3吨/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德国、日本等国对废弃混凝土进行了开发研究和再生利用,已召开过三次有关废混凝土再利用的专题国际会议,提出混凝土必须绿色化。因此,将废弃混凝土进行回收利用对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生态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大量的筑垃圾,其中废弃混凝土约占建筑垃圾的30%~40%。而公路扩建和改造产生的废弃混凝土更多,例如1条宽9m,混凝土面厚24cm的二级公路,每公里就产生废弃混凝土2160 m3。截止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5万公里,其中有50%左右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大部分水泥混凝土路面即将到维修期。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本身的特点,只能通过对基层和混凝土路面的综合处置才能恢复其路用性能,因此混凝土道路的改建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的混凝土块。显然,若将大量被换下的旧混凝土板随意丢弃,它不仅侵占了大量的耕地,污染沿路的周边环境,即使将其掩埋也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对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并随着公路交通的迅猛发展,预计今后废弃混凝土碎块的产生量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在近20多年中,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的技术研究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合理有效地处置废弃混凝土板已成为旧混凝土维修改造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废弃混凝土板的再生利用,不仅能变废为宝、节约资源,而且还能缓解道路改建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能降低工程造价,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水平

日本早在1977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废弃混凝土为主的再生加工厂,日本1990年废弃混凝土的利用率50%,2000年则达90%。日本已研究出产量3t/h的集装式可移动小型再生骨料制备试验性装置在施工现场就地处理混凝土废料,并制定了多项法规来保证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德国钢筋委员会1998年8月提出了“在混凝土中采用再生骨料的应用指南”。日本、美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对再生混凝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国内的科研机构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也形成了再生混凝土成套技术。将废弃混凝土进行再生资源化处理后,作为混凝土骨料生产普通混凝土或高性能混凝土砌块。武汉理工大学与湖北襄樊公路管理处合作,将再生混凝土技术应用于襄樊的道路改造工程中。废弃混凝土路面板在现场附近破碎处理后得到充分利用,被用于修筑路基、水稳基层和路面,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性能和经济效益对再生混凝土路面的钻芯取样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41MPa,劈裂强度3.2MPa。再生路面使用近一年时间,经受了大交通量的冲击,路面完好。

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应用于工程实际是完全可行的。美国现在已有超过20个州在公路建设中采用再生混凝土,26个州允许将再生混凝土作为基层材料,4个州允许将再生混凝土作为底基层材料,有15个州制定了再生混凝土的规范,很多州都在不同的高速公路路段应用了再生混凝土,法国利用碎混凝土和碎砖块生产出了砖石混凝土砌块,其性能符合砖石与混凝土材料有关的NBNB21-001(1988)标准。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建筑垃圾的循环再利用高度重视。政府制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鼓励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建设部将“建筑废渣综合利用”列入1997年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2006年4月“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与新技术推广研讨交流会”在厦门召开,如何充分、高效、经济的利用建筑垃圾,特别是废弃混凝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

2007年同济大学编写了地方标准DG/TJ 08―2018―2007《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为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在国内已经有不少工程采用了再生混凝土技术。北京一家城建企业回收800多吨各种建筑垃圾,成功的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楼面及混凝土垫层。上海某企业应用再生混凝土建造了“零能耗”生态示范住宅,该工程所用混凝土采用“循环经济”的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用量约3000 m3,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与开发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目前对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上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停留在对其材料性能上的研究。再生混凝土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对再生骨料性能的研究。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天然骨料混凝土)的主要区别是骨料的不同。再生骨料的强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吸水率、压碎指标、骨料的弹性模量、杂质含量等直接影响对再生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产生影响。再生骨料的来源的多样性和地方差异性,决定了再生骨料性能的不稳定性及试验结果的离散性。研究好再生骨料的特性,将为再生混凝土性质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深化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和结构性能研究。我国目前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不同科研单位对再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多数是“独立”的个体行为,没有统一的试验标准和试验方法,多数参考天然骨料混凝土和轻骨料混凝土的试验研究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试验对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作进一步研究。

3 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技术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国内外对再生混凝土基本特性的研究成果己表明,再生混凝土基本能满足普通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应用于一般工程结构全可行的。但是施工人员也往往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点,难以接受使用再生混凝土的事实。因此要加强再生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的经济性分析,研究提高经济性的途径;研究和制定鼓励建筑业回收和利用垃圾废料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同时要加强对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宣传。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3

【关键词】钢结构;装配式; 住宅;优化

装配式住宅诞生于20世纪初期,这种建筑设计标准定型,构件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加工,现场采用螺栓、自攻螺钉等连接件和密封材料干式组装,无湿作业,施工安装便捷。近30年来在欧美等国家逐步发展起来。装配式住宅不仅改变了传统住宅的结构模式,而且完全替代了砖、混凝土、石材、木材,真正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从而大大降低了施工现场的劳动强度,缩短了施工工期,这种方式已在国外得到了推广。为提高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我国的利用,本文对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并从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思路及其优化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现状

1.1设计方法落后

传统式住宅设计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设计从结构体系的设计、基本模数的确定、平面的定位方式、设计的指导思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设计方案阶段,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没有区分,数模化、标准化的设计思想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施工图阶段,缺少对于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探讨,没有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阻碍了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发展。

1.2设计规范缺失

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在相关设计、施工标准等方面的规范文件缺失较多,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工法和安全规程还未建立,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装配式住宅发展,我国还比较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在很多地方还不兼容,使得装配式住宅在设计、审批、验收等方面无标准可依。这对于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大规模推广是一个障碍。

1.3部件发展滞后

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由于缺乏技术引导及自主创新,市场需求并没有达到产业化的程度。我国的相关产品功能性单一,工厂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还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标准的要求。目前,该技术零散而不系统,技术水平及标准参差不齐,不配套,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并进行整合。

1.4环保节能意识落后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中 95%属于高能耗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数亿吨,其中产生的污染物是引起雾霾的主要因素。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相对于传统的砖瓦建设材质具有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环保节能的钢材在整个钢结构住宅中的使用率很低,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环保节能的钢材利用率在10%左右,绝大部分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中使用的钢材仅仅是一般材质的钢材,在节能、环保、安全性能方面满足不了当前的需要。

2 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思路

2.1以建筑结构为主导,结构专业为辅助

钢结构住宅设计首先要遵循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以建筑结构为主导,结构专业为辅助。这是建筑设计的最重要原则,在满足这个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更多地关注其现场板材裁截量、使用功能、节能环保以及建筑效果等。单纯突出钢结构而不考虑生活的舒适性,不能满足人文要求的钢结构住宅项目是没有市场的,必将影响钢结构住宅在我国的大量推广应用。

2.2户型设计标准化、定型化

目前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方面缺乏户型设计的标准化、定型化标准,大多住户住宅户型设计随意,规格多种多样,这样会导致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现场施工的不确定性,严重拖延整个工程的现场施工周期,对整个工程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针对标准化生产的板材尺寸统一的特点,房间的深入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房间开间的尺寸满足模数制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异形板的使用量和现场版材裁截量,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周期。

2.3 厨卫设计标准化、定型化

住房的心脏是厨房和洗手间,由于内部管道多,功能复杂,在设计施工的时候往往是最耗时耗力的部分。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对于厨房、卫生间的设计执行标准化,定型化。尽可能减少异形板的使用量和现场板材裁剪,住宅设计一套标准化、定型化的程序,减少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影响,以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周期。

2.4 平面布置系列化、模块化和灵活化

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设计过程中,以住宅间、套型或单元为单位模块,以木块的多种拼接形式来适应总平面的布置变化。实现住宅平面功能的开放设计,充分发挥构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通用化应用、多样化组合的特点。

3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优化方案

3.1 建立功能需求明确、结构合理的住宅户型

一套功能需求明确的户型必须遵守,合理布局、动静分区、充分利用的原则,合理布局就是将特性相近的行为单元组合在一起,动静分区则是在行为单元组合中尽量避免相互干扰,充分利用则是充分利用房间空间面积。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房屋的柱梁方面数量要尽量少,节约钢材用量,设计并成功装配一套宜居舒适、布局合理、动静分区、洁污分区的优秀户型,

3.2 环保节能

“钢结构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贯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是当前城镇化建设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建筑结构体系。钢结构是典型的环保绿色建筑,仅垃圾排放量就比传统混凝土建筑减少约六成。因此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中广泛应用环保节能的钢材,可以满足环保、节能的要求。在具体户型中控制建筑体形系数、床墙比、减少外形的凹凸、大坡顶、入口设门斗等技术,可以很好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3.3 追求户型造型的美观

户型的美观是现代人对生活的追求,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作为一种先进的建筑方式,必须重视户型的美观。在具体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技巧,动静分开、公私分开、主次分开、干湿分开,重点对屋顶、檐口、入口雨棚顶、窗线条、腰线处理等方面的设计,有利于家具摆放,提高使用面积,也符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

3.4 钢结构设计安全性高

装配式住宅钢结构在安全性能方面,要保证结构的钢材、螺栓与螺钉、围护材料、粘接密封材料符合要求。楼盖、墙体和屋盖的结构构造与连接形式、紧固件的选用符合规定。防火性能方面,注意建筑构件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房屋长度、面积、间距、装修材料、管道及其包覆材料、构件内填充材料等方面。耐久性方面,要求钢结构件采用镀锌进行防护。住宅舒适性方面,楼面、外墙和屋面所采取的填充保温棉、喷射液体发泡材料或外贴泡沫隔热板材等保温与隔热措施,以及墙体、楼板和屋顶所采取吸音、隔声(消声)措施,住宅围护结构采取的防结露措施均要满足技术要求指标。

参考文献:

[1] 叶之皓.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现状及对策研究[D]. 南昌大学硕士论文. 2012, 11-17

[2]卢俊凡, 王佳, 李玮蒙. 等.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的发展和应用[J]. 城市住宅. 2014(6):23-26

[3] 陈以一, 王伟, 童乐为. 等.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J].住宅产业, 2012(12):15-18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4

根据国家发改委即将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光伏发电装机目标被确定为到2015年达1000万千瓦,到2020年达5000万千瓦。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到2015年屋顶光伏电站规模为300万千瓦,到2020年则达2500万千瓦。

屋顶光伏又叫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覆盖领域包括一般住宅和公共建筑,目前国内市场,光伏在住宅上的应用不是很多,主要偏重于公共建筑,比如办公楼或者工厂厂房。截至2010年,屋顶光伏电站的装机规模约30万千瓦,按“十二五”规划提出3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相当于以前全部安装量的10倍,而到2020年实现25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则相当于是目前规模的80多倍。

按规划比例计算,到2020年屋顶光伏比例将占到装机目标一半左右,逐渐占据光伏产业装机的半壁江山。实际上,以屋顶光伏为主的金太阳示范工程如果实施顺利的话,屋顶光伏电站应该是现在的两倍,然而,两年左右时间过去了,金太阳示范工程却不尽如人意。

金太阳变色

金融危机后,承载着启动国内光伏产业市场重任的金太阳示范工程2009年启动以来,便以享受50%以上国家财政补贴的特殊恩宠成为各界竞相追逐的热潮。

据有关资料,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具有很大持点:产生的是绿色能源,不会污染环境;光伏阵列一般安装在闲置的屋顶或外墙上,不占用土地;用电高峰的夏天,也是日照量最大、光伏系统发电量最多的时期,对电网可以起到调峰作用;采用并网光伏系统,不需要配备蓄电池,既节省投资,又不受蓄电池荷电状态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光伏系统所发出的电力;光伏阵列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大大降低了室外综合温度,减少了墙体得热和室内空调冷负荷,可以起到建筑节能作用。

金太阳工程被寄予厚望,一度被视为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支点,然而,在盲目的热潮消退之后,现实很残酷:金太阳工程的推进速度远低于业界的预期,2009年批准的一期工程目前已动工建设的可能不足总规模的一半;2010年39个企业的示范项目被国家取消。由于金太阳示范工程过去两年启动的近60万千瓦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只完成30万千瓦左右,其中90%项目为屋顶太阳能电站。

面对如此现实,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金太阳工程目前还属于示范阶段”。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媒体,有些业主拿到补贴款之后并没有全部用在建设金太阳工程上,而是挪作他用。由于补贴款项没有用足,这些企业只能在设备上做文章,将采购价格低廉、质量低劣的产品用于工程建设。

经过两年的实施,屋顶光伏除了因为成本高、不稳定等被人诟病外,在金太阳工程中还留下了诸多投资回收期长、赢利率太低、补贴管理办法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山之石

按照“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10倍甚至80多倍的增长速度,屋顶光伏必需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才能良性发展,借鉴外国经验非常重要。

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副主任何涛介绍,光伏和建筑结合得比较好的国家是日本。据有关资料,日本运用各种措施和项目,发展本国屋顶光伏,其中一个里程碑式项目是“住宅光伏系统推广计划”。在这一计划中,日本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绩:将近50万户安装了屋顶系统,同时成本大幅度降低。1994年,在日本的一家屋顶上安装一个系统需花费6万美元。到2005年,安装成本下降到2万美元,光伏产业具备了和日本国内其他能源发电竞争的能力。现在,日本已经结束了对屋顶光伏的政府资助,此时,日本已拥有多家世界顶尖的太阳能公司。日本正向在30%的屋顶上配备太阳能设备的目标迈进。

德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始于“屋顶计划”。1991年,政府为每位安装太阳能屋顶的住户提供补贴,有2000个并网型太阳能设备安装在德国的住户屋顶上。随即,该计划的数字很快被扩展到10万个。这一项目在2004年结束,10万个并网的太阳能屋顶被成功安装。当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德国的光伏产业也拥有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德国政府还通过 “买回补助”的政策,支持初生的光伏产业及屋顶计划,以确保公司和个人投资者的收益。作为公共投资战略的结果,德国的光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德国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安装和制造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最近,德国出台规定,对建设屋顶光伏提出份额要求来保证屋顶光伏的建设 。

2010年7月,美国参议院能源委员会通过了“千万太阳能屋顶提案”,该提案计划每年投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在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系统,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安装1000万个太阳能系统。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对于发展光伏产业,各州都有各州的政策和体系,需要加以协调。美国各个州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加州因为政府大力倡导和良好的光照条件,发展迅速,现在基本实现上网电价,其他州有的还有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从早期的研发一直到后期的消费都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服务。例如,居民住宅可以零首付安装屋顶光伏系统,所发电量除自用外还可以卖给电网。

然而,中国在政策上不是很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多个部门参与,以至现在多是“一事一议,就事论事”。事实上,国内在屋顶光伏上的国际合作很多,而中国领头的企业很多都有国际背景,在和建筑结合的技术上,几乎没有很大的差距。何涛认为,“主要还是政策上,是否允许上网或者并网。毕竟国家电网是自成体系的,将光伏建筑考虑进来在管理上很麻烦”。

薄膜或成主流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早在今年3月份就对《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征询意见,这对政府屋顶光伏也是利好消息,其中规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建筑等六类建筑物是规划重点。业内人士指出,六类建筑物中虽然包括城市居民小区和住宅楼,但屋顶光伏进入寻常百姓家尚需时日。据悉此办法即将出台,此前有关的技术标准也已制定。

力诺光伏一位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力诺已经在做开始做新能源合同管理解决方案,主要是为工厂和居民小区提供新能源利用的解决方案,其中就包括屋顶光伏能源合同管理解决方案。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中,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2011年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千瓦时1.15元。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以及2011年7月1日之前核准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除仍执行每千瓦时1.15元的上网电价外,其余省(区、市)上网电价均按每千瓦时1元执行。这解决了光伏业一直关心的上网电价问题。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5

关键词光伏产业挑战对策建议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在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而且,高纯多晶硅技术以及其他许多关键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国产化工作也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但是,2007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也集中爆发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引起高度关注甚至激烈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协调的产业链结构、绝大部分产品出口国外的市场格局、生产过程导致的国内高能耗和四氯化硅环境污染、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加剧下的产业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前景和时间表等。这些都是当前广受热议的焦点问题,也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和太阳能利用的重大问题。

二、国内外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国产化加快,许多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有部分出口。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9GWp和3.8GWp,当年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长148%和138%,达到1.1GWp和1.7GWp,均占世界总产量的27%以上,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的销售收入也增加到1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以上。

特别是多年持续严重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多晶硅制造技术,在这两年内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2007年新光硅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等3个企业分别建成了千吨级高纯硅生产线,使得全年高纯硅产量大幅增加到1130吨。2008年,随着江苏中能二期和重庆大全的各自1500吨多晶硅工程的建成投产,预计国内超纯多晶硅的全年产量将超过4000吨。而且,重庆大全和江苏中能公司实现了还原尾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多晶硅还原炉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据介绍,综合能耗已降到150-180kWh/kg(使得成本降低到约50美元/kg),显著低于其他国内同类企业的250-300kWh/kg,主要物料的综合回收率也超过98%。最近,江苏中能等一些国内企业还在积极准备开发引进流化床法、硅烷法等新型高纯硅生产技术,可望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综合电耗降至20-50kWh/kg,成本降至15-25美元/kg。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33家高纯硅生产企业的一期工程产能总计约为4.4万吨(规划总产能高达8.8万吨),如果这些项目能顺利建成投产,预计我国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将超过3万吨,将从根本上缓解高纯硅材料的供需紧张的矛盾。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不少地方和企业近年来积极建设MWp级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建筑屋顶光伏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5月,全国已建和在建11个MWp级并网光伏系统,大部分预计在2009年建成。一些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还积极探寻建设更大规模光伏发电站的机会;江苏等省份还提出制定“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我国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的《常州宣言》提出了非常积极的目标,力争在2015年前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1.5元/kWh,在10年内使光伏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这意味着大约500亿kWh的年发电量和超过4000万kW的装机量。

(二)国际光伏产业的进展和发展前景

在国际上,光伏发电产业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持续政策扶持,光伏发电的成本也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进步、硅原料和组件供需形势逐步缓解而快速下降,使光伏发电成为增长速度最快、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日本2008年恢复了中断两年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补贴政策。美国目前30多个州都实施屋顶并网光伏发电净电量计量法政策;美国联邦政府2008年又延长了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德国继续对光伏发电实行为期20年的固定电价,2008年平均上网电价为45.7欧分,kWh。

国内外光伏产业界已开始描绘以居民销售电价和峰谷电价为临界点的并网光伏发电商业化时间表。德意志银行预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电成本最低可降到$0.1/kWh以下(约合0.7元人民币,kWh),乐观估计大约在2015-2016年左右可降到$0.15/kWh(约合1元人民币/kWh),使得光伏发电将于2010-2013年期间首先在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实行较高平均零售电价的国家开始商业化发展。

在扶持政策和发展前景激励下,2002年以来,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07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62%,当年统计安装量为2.83GWp,累计总装机容量大约为12GWp。据有关预测或展望,未来数年全球光伏市场将以大约60%的速度增长,2020年累计装机将达到200GWp,绝大部分为并网光伏发电。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乃至可能的经济危机,预计会减弱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长速度,并影响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普遍增加融资难度,而资金密集型的光伏产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二是国际能源价格(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幅回落将扭转各国销售电价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而延迟光伏发电实现电网平价(gridparity)的时间点;三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和财政能力影响下,其今后的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的障碍和挑战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风险;近期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应用也面临成本高、上网难、缺乏经验等障碍。

(一)国内光伏技术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内在竞争力不强和短期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目前我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仍然普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因此,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纯多晶硅企业仍面临物料闭路循环和废液废气污染物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存在四氯化硅副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成为我国高纯硅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二)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节能减排

过去几年内,我国光伏产业界抓住欧美国家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的机遇,利用国内人力和资源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迅速起步与发展壮大。但业界普遍预测,由于近年全球光伏产业的产能迅速扩张以及金融危机影响,未来两年内世界光伏组件和高纯硅材料市场将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使光伏产业面临大规模洗牌。

最近我国光伏企业已普遍停止扩产、削减产量。在这个洗牌过程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也将逐渐转向下游的光伏发电运营业,使得出售光伏电力比出售光伏组件和系统具有更长远稳定的回报,这也是传统光伏产业界(光伏设备制造业)日益重视、极力呼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却滞后于国内光伏产业和国际光伏市场,2007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为20MWp,仅为当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和全球总新增装机量的0.71%,其中并网光伏发电装机仅为2MWp。因此,目前这种产业和市场格局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市场风险。而广受争论的光伏产业的高能耗问题,其实质问题也在于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即取决于国内光伏产业链建设和国内外市场的选择。相关研究已达成基本一致的结论,目前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过程所耗能量的回收期只有两到三年。但是,如果在国内生产高纯硅料及硅棒/锭和硅片(占光伏系统生产总能耗的70%-80%)、在国外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则光伏产业对我国而言即是高能耗的出口加工业。(三)光伏产业在近中期仍缺乏足够经济竞争力,有赖于政府政策扶持

并网光伏发电的初投资目前大约为5-6万元/kW,预期上网电价3-5元/kWh,离网光伏系统的投资和供电成本更高,需依赖优惠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扶持。最近数十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重心随着各国光伏市场政策的变化而先后从美国(1996年以前)转移到日本(1996-2002年)和欧盟(2002年以来),即充分反映了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主要是由扶持政策推动的。目前我国还未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光伏发电经济激励政策,全国已建成的100多个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在2008年6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准予享受4元/kWh的优惠上网电价,有待于加快制定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扶持政策。

(四)有待于制定落实光伏发电上网的具体政策措施

由于光伏发电系统增加了不可调度的电力装机,目前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关于无功补偿以及电网调度等问题的相应标准和管理规程,使得电力部门不愿接受光伏发电上网。我国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都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不允许光伏电力通过电力变压器向高压电网(10kV)反送电,只允许在低压侧(380V/220V)自发自用。因此,目前我国还缺乏真正的光伏发电上网项目和充分的经验。

四、关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道路的探讨

为应对根据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切实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和政策措施,我国需要正确处理产业、技术和市场的关系,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如何增强国内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驱动(竞争力增强)和市场拉动。虽然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立即启动国内规模化并网光伏发电市场以支撑我国光伏产业,但目前的高成本使得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目前仍难以承受。而且,如果我国在当前启动大规模光伏市场和补贴,必将立刻扭转光伏市场的回落趋势,推高光伏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国际光伏市场仍保持增长态势,仍为国内光伏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鉴于此,近期仍要努力通过技术进步、健全产业链、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国内示范项目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仍是应首要鼓励发展的环节。自主化生产高纯硅是中国光伏产业降低价格的必由条件,但必须重点支持清洁高效、低成本的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近中期国内光伏市场应确立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欧、美、日等国家早已实现电力普遍化服务,其太阳能光伏的推广应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瞄准了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并于近年来加快大规模应用,包括大规模地面并网光伏电站。而我国目前还有大约100万无电户需要在2020年以前采用光伏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解决用电问题,潜在市场容量为200-1000MWp(1GWp),应成为近中期首要考虑、予以扶持的光伏市场。虽然某些企业认为必须依靠并网光伏发电而非离网发电来支撑光伏产业发展,但其实质问题在于只有并网光伏发电才能使得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市场并实现稳定售电收入,故而光伏企业十分热衷于并网光伏发电。不过,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和有限财政资源来看,我国近期光伏发电的首要方向仍然是面向无电区的电力建设,同时可根据相关科技攻关和前期产业化工作要求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系统/电站,为启动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市场做好技术性准备。

(三)我国应制定光伏产业和国内市场应用扶持政策

按照前述的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和国内市场应用方向的相关思路,我国在当前和近期仍要坚持并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扶持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中游电池组件产业能力及国际市场份额。另外,根据国内无电区电力建设和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需求,予以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支持。鉴于我国还没有并网光伏发电的充分经验和可靠成本评估,也缺乏相近电价的支撑,而且地区差别较大,故而难以立即制定颁布统一的固定电价,而需要通过招标等途径探索相关经验,积累必要数据。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的光伏产业通过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建立了基本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大国,为我国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初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光伏发电价格仍然高昂,我国光伏产业仍未完全摆脱“低水平扩张的出口依赖型产业”特征。为此,我国在近期宜制定实施以“提高技术和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提供国内电力普遍服务”为中心目标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近期应抓紧开展如下工作。

(一)大力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扶持“技术推动型”的光伏设备制造业

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近期重点支持企业逐步完善改良西门子法,开展流化床法、硅烷法、冶金法等新兴高纯硅生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应支持技术领先的企业扩大产能,建立国家光伏技术研发和产品检测中心。要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稳步开拓“离网和并网并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国内光伏应用市场

在近期(估计2015年前),应在难以延伸电网或建设水电站的无电地区加快建设光伏电站和推广户用光伏系统,另外根据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工作需要建设一批集中并网的大型建筑屋顶光伏系统、分散并网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及新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在中期(估计2015年左右),随着无电区电力建设接近尾声和光伏发电成本趋近销售电价,首先扩大建筑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市场,并稳步建设地面并网光伏系统。在长期(预计2020年以后),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接近常规发电成本,全面扩大各类并网光伏市场。

为此,近期应研究制定用户侧低压端光伏系统的发电上网和电量监控技术规程,制定颁布针对工商业和居民的“净用电量计费”管理办法,制定实施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大型地面并网光伏电站示范项目的实施投资经营主体和上网电价的招标办法等。在中期(2015年左右),随着经验和成本数据的积累再引入建立“控制总量规模的固定电价制度”,为在2020年后全面实施固定电价制度做准备。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6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题调研组

 【内容摘要】本文就全市工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后的现状(包括相关产业现状、“十一五”工业投资情况、工业转型升级对***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描述和回顾;对我市工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做法、成效、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全市工业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一是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转型升级路径。二是要制定政策规划,加强工作引导,牢牢把握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三是要做强重点区域传统产业。四是要建设重大基地,提升集聚水平。五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增强升级动力。六是要积极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低碳模式。七是要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八是要加强资源配置,健全保障机制。九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借力共推。

【关键词】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  思路建议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局的统一安排,本调研组围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报告涉及的数据取于2010年度):

一、我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业强市、扶优扶强战略,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突出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强化了***工业在冶金、电力、烟草、机械等行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地位。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名优产品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创造了一批名优产品,在市场上也占有一定优势。

2003年,时任***市市长徐建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走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第三产业旺市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提出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思想,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扶强扶优、改革创新,尽快把工业做大做强,振兴***工业。

2006年,时任***市市长郑振涛提出,***要坚持走工业强市之路,进一步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一是抓好优势产业,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和机械等支柱产业发展,支持***钢、***冶等优势企业加大创新和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二是抓好工业招商,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壮大园区工业;三是抓好民营工业。

2011年12月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坚持绿色发展、振兴工作经济”为主题,作出了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

2012年1月召开的市人大第十三届一次会议,艾学峰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力以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将发展大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化摆在突出的位置。

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有关部门强力推进,狠抓落实,我市的传统产业才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稳步推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我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传统产业优势明显,可支撑工业大产业发展。近年来,更是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特色资源优势,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做强钢铁、有色冶金工业、做大电力工业、做优烟草工业、振兴装备工业、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和培育玩具、五金、医药等三大产业,做好发展县域经济、对接广州、培育产业集群三篇文章,强化了***工业在冶金、电力、烟草、机械等行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广东省重要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和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的地位,将过去涵盖包括采掘、冶炼、机械、化工、电力、医药、电子、轻工、皮塑、建材、冶金、烟草、纺织等30多个行业、200多个门类的制造业,整合成初具特色的以采掘、有色金属冶炼、钢铁、铸锻件、建筑材料、电力等为主的资源型产业;以机械制造、烟草、玩具、化工等行业为主的传统加工产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行业为主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并初步已形成了以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七个产业为主、工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我市发展大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钢的“节能减排”、丹冶的“氧压浸出铅锌冶炼工艺”技改、***电的“上大压小”技改、***铸集团的“大铸钢”项目、中机重工的“动车组传动装置超高强度、超硬齿面齿轮和齿轮轴生产技术改造”、 起重机厂的“大吨位随车起重机产业化技术改造”、***配动力的“船用低、中速柴油机特大型滑动轴承生产技术改造”、东南轴承的“第一代汽车轮毂轴承精密冷辗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深圳比亚迪公司的“比亚迪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以及宏大齿轮、液压件厂、东南轴承等企业的搬迁,并成功帮助这些企业打进广汽日野和深圳比亚迪零部件配套圈。同时,我们还支持和协助有关县(市、区)政府大力培育曲江区LED产业、市区和***县生物制药产业以及南雄市精细化工基地、乐昌市钟表产业、仁化县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始兴县制笔产业、新丰陶瓷基地、翁源华彩化工涂料城等。***铸集团总投资18315万元的“大型铸钢件生产工艺技术改造项目” 主体设备已试运行,华南地区最大型的铸造基地已经基本建成。这批项目将进一步推进我市传统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四)加大对工业投资的力度和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没有大的投入就没有大的产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据对《规划纲要》外投资上千万元的已投产工业项目调研统计,从2006--2010年上半年止,全市共完成计划外工业投资84.7184亿元,建成工业项目120个。将这120个项目和***钢投资74.9582亿元节能减排打包项目以及《规划纲要》所列并完成的12个项目合在一起,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工业重点建设项目133个,完成投资203.61亿元,对全市“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5%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另外,传统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资金的保障是前提。除了企业自筹和银行融资外,政府财政的扶持尤为重要,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传统产业技改和创新项目争取到国家、省、市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共16327万元。这批资金发挥了重大的“撬动”作用。特别是成功协助南雄市政府和******工业园管委会争取到省财政竞争性扶持资金2亿元,为加快推进南雄精细化工园和******工业园装备零部件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抓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依托地方资源优势,着力做大做强做优支柱产业,全面对接珠三角抓好招商引资与产业承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节能减排,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与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努力降低2008年金融风暴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主导地位日益显著。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36.6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52.44亿元,突破200亿关口,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3%。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标志着工业经济跃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显著。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74:42.58:43.6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96%,占第二产业的86.79%,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

(二)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0年达202.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0%,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551户,出现了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6.58亿元,工业经济实现了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同时,支柱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充分显现出来,2010年,钢铁、有色金属、卷烟和电力等支柱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至77.04%。七大支柱产业对***经济摆脱金融风暴的影响发挥了重大作用。省定义的优势传统工业实现增加值59.60亿元,增长19.2%。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9.1%,食品饮料业增长12.4%,家具制造业增长3.5%,建筑材料增长19.7%,金属制品业增长34.8%。

(三)产业承接与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加大了产业承接与招商引资的力度。至2010年底止,全市产业转移园完成工业投资37.16亿元,同比增长84.7%。建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个,实现工业增加值22.31亿元,同比增长37.5%。南雄东***(大岭山)产业转移园精细化工产业成为实施省“双转移”战略的成功典型;引进与瞄准大企业招商取得突破,深圳比亚迪公司决定在我市兴建汽车零部件项目,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与***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经营汽车铝箔的合作。同时,全市大力打造优良的创业环境,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顺利推进,民营工业经济在“十五”期间朝着上规模、上水平方向发展。2010年民营工业增加值达36.89亿元,目前民营工业正朝着上规模、上水平方向发展,出现了年产值上亿的大企业20多家。

(四)工业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工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积极优化产业的区域布局,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特色经济与县域经济呈集聚化发展趋势。省市共建(***)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装备制造基地基本成型,目前,我市装备制造业在汽车及零部件、铸锻件、液压油缸、发配电设备、机械设备等方面已与省优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进行对接,并在液压油缸、铸锻件等产业方面形成了一批企业较多、销售收入较大、资产较多,从业人员较多的产业集聚区。县域特色经济集聚化初现端倪,南雄东***(大岭山)产业转移园以精细化工为主导,大量企业开始集聚,目前进园企业已达到80多家。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有所增强。

不断优化创新环境与主体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铸“大铸钢技改项目”为重点的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顺利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取得进展,***与全国9家院校和市20多家生产企业成立了“液压机械装备产学研创新联盟”;全市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名牌带动”战略成效凸现,目前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广东省名牌产品32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7件,在相应行业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六)节能减排有序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

大力推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与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积极有序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目前,有近30家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到近20家,同时围绕***钢、***冶等大型企业建设了一批余热、余压的热电联产发电机组项目,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

三、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加快,成效明显。但工业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加快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工业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虽然得到一定调整,但基于资源依赖的、国有经济主导的产业现状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以中省属企业为主的钢铁、有色、电力与烟草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0%,对***工业经济起到显著的支撑作用。且受国家政策主导,地方政府对这些产业影响有限。

二是传统产业发展不平衡。如虽然医药工业全市只有6家企业,但是其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01%、4.45%、2.24%;而家具工业虽然全市有12家企业,但是其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0.26%、0.45%、0.27%;家用电器更是可怜,全市仅有2家,其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0.02%、0.022%、0.013%。显然医药工业是我市工业传统产业突破的重点。

三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相互间关联度较低,整体抗冲击、抗波动的能力差。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生产居多,最终产品生产数量偏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而且产品档次偏低,大路货多,缺少市场畅销的高档产品。(详见表四)

表四:            2010年部分工业行业与全市工业行业比较一览表(规上)

 

 

 

 

 

 

 

 

 

单位:万元

项目

企业单位数(个)

比例(%)

增加值    (收入法)

比例(%)

资产总计

比例(%)

利润总额

比例(%)

利税总额

比例(%)

全市规上工业

551

100.00

2021000

100.00

8399700

100.00

265800

100.00

735400

100.00

部分规上工业

422

76.59

1447504

71.62

7317897

87.12

124709

46.97

527120

71.67

纺织服装

38

6.89

53874

2.66

145334

1.72

4907

1.84

11841

1.60

食品饮料

14

2.54

48193

2.38

100327

1.19

17977

6.77

23958

3.26

建筑材料

52

9.44

49851

2.46

162574

1.94

7720

2.89

22039

2.99

其中:水泥

33

5.89

29603

1.46

80622

0.95

3340

1.24

12283

1.67

家具

12

2.18

5320

0.26

11718

0.14

1195

0.45

2015

0.27

家用电器

2

0.36

468

0.02

798

0.01

59

0.02

95

0.01

轻工造纸

43

7.80

134823

6.67

331872

3.95

5997

2.21

10134

1.37

医药工业

6

1.09

22061

1.01

47474

0.57

12900

4.85

16536

2.24

其中:中成药

4

0.73

20050

0.99

37782

0.45

12417

4.68

15439

2.09

金属制品

14

2.54

27619

1.37

212552

2.53

10726

4.03

14293

1.94

钢铁工业

14

2.54

294236

14.56

2658859

31.65

19292

7.26

79871

10.86

有色金属工业

23

4.17

31006

1.54

828625

9.86

-66299

 

-60203

 

电力工业

42

7.62

146376

7.23

1288290

15.34

6990

2.51

39937

5.43

烟草工业

4

0.73

337937

16.72

412571

4.91

61921

26.04

301471

40.98

机械工业

144

26.13

192274

9.52

947874

11.29

38301

14.41

61686

9.09

玩具工业

14

2.54

103466

5.11

169029

2.00

3023

1.14

3447

0.47

 

(二)产业集聚程度较低。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企业在空间布局上处于离散状态。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明显,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联系偏松,企业间无法做到资源和利益共享,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企业间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配套。大多数产业群的产业链较短,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

(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全市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大企业偏少,企业科技开发、技术创新能力也不强,目前***还没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政府引导创新的机制建设不足,在引导同行业合作,联合进行科技攻关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不够;对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孵化”机制尚未完善,特别是联合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这些缺陷,导致工业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直接危及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

(四)县域工业经济偏弱。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工业经济实力,还是重点支柱产业和综合竞争力上,***县域工业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2010年,***7县(市)规上工业增加值83.24亿元,占全市的41.18%;各县(市)工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始兴、翁源、新丰、南雄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尚处于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各县(市)的特色产业的表现也不突出。

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

(一)土地因素。一是项目用地不落实的影响,如曲江拓璞家电项目等;二是征地进展不顺利的影响,如新丰新法水泥建设项目等;三是土地供应不足的影响,如产业转移的一批项目想落户我市,但因缺乏用地指标导致项目“流产”。

(二)政策因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产业调控政策,影响我市大工业产业和优势传统工业产业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水泥)产业发展。

(三)资金因素。主要是工业投资项目所需的建设资金不足,一是企业难融资;二是政府难注资。

(四)发展环境不尽人意。企业受用地、融资、税收、招投标、开工等政策上条条框框过多的限制;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如物流配送、安装维修、工业设计、品牌建设、企业形象设计等各类专业化的服务较少,且专业水平不高。

四、对我市优势传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市委关于“振兴工业经济”的决策部署,在深入推动“工业强市”战略进程中,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推动一批企业或项目进入广东现代产业“500强”行列,加快建设具有粤北山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转型升级路径。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我市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利契机。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转型升级”的要求,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推动传统产业上规模、提技术、壮品牌、增效益,促进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着力推动六大转型升级路径:一是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传统产业由个别优势向规模效益转型升级。二是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息化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由成本优势和比较优势向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转型升级。三是通过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实现传统产业由分散经营向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四是通过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由资源消耗向生态环保转型升级。五是通过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传统产业向内需和出口并重转型升级。六是通过品牌建设、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价值,推动传统产业向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复合发展转型升级。

(二)制定政策规划,加强工作引导,牢牢把握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1.要认真总结“十一五”以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成绩和经验,准确判断“十二五”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把握传统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厘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结合实际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结合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工作要求,在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中,落实已制定的《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案》。

2.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链整合,大力促进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和改造提升,重点在钢铁和有色金属材料、装备制造、制药等优势领域,着力引进发展一批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大项目,培育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推进优特钢材、有色金属深加工、机械装备、玩具等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部分重点优势企业争取进入省“优势传统产业100强”和“先进制造业100强”。在钢铁产业方面:主要支持***钢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种钢材以及在周边打造以***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集群。在有色冶金方面:主要围绕***冶、丹冶和凡口矿铅锌系列产品的深加工,积极延伸产业链,使其产品向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加快丹冶二期40万吨产能建设和***冶易地迁建工作。在机械装备业方面:加快推进省市共建(***)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通过加强技术研发、结构调整、开发产品、品牌建设和招商引资,力争在汽车零部件、液压油缸、建筑和工程机械、发配电装备、大型铸锻件、铝箔6个板块有所突破。支持比亚迪汽配产业在***建设项目。在医药产业方面:重点扶持已通过GMP技术改造、发展后劲较强的利民制药、丹霞药业、集琦药业、雷霆国药、翁源青云山等规模以上制药企业,支持东阳光公司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在电子与新型材料工业方面:支持东阳光、至卓飞高、金悦通、建滔、龙飞等企业产品升级,加快ITO靶材等新产品开发力度,鼓励铝箔、铜箔、积层板、磁性材料、印刷电路等电子基本材料的生产,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开发新丰的稀土新材料。在建筑材料方面:按时全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支持曲江台泥、翁源中源、新丰鸿发、乐昌南方、南雄彤置富等公司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利用我市石灰石资源丰富,煤渣、炉渣、矿渣数量大,交通便利,临近珠三角市场的优势,发展陶瓷、墙体材料和耐火材料。

(三)做强重点区域传统产业。

一要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目前我市传统产业主要分布为:钢铁产业主要集中在曲江区;有色金属产业主要分布在浈江区、曲江区、仁化县;装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主要分布在市辖三区、***县、乐昌市;制药(中药)产业主要分布在武江区、浈江区、***县、翁源县;玩具主要分布在武江区、始兴县;建筑材料(水泥)和化工涂料主要分布在曲江区、南雄市、乐昌市、新丰县、翁源县;纺织服装主要分布在乐昌市、曲江区、武江区。各级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产业集聚发展的转型升级工作思路,树立“错位发展”的意识,对上述地区重点传统产业,制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明确转型升级的载体和项目,并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

二要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传统企业。要设立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资金,对目前各行业优势传统产业销售收入、税收前五名的企业,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扶持等手段,集中资源加以扶持,培育成为规模大、实力强、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加大对民营和中小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民营和中小传统产业企业与大企业集团的配套协作,推进民营和中小传统产业企业上水平。

三要加强传统产业的品牌建设。要结合省“千百亿”名牌培育工程,制定我市传统产业的品牌建设规划,加强对传统产业名牌企业的培育,充分调动企业创品牌的积极性。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另一方面落实各项奖励措施,使我市传统产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数量不断增加。

四要促进传统产业企业参与制定和应用标准。一是要加快优势传统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二是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广泛采标生产。加强传统产品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四)建设重大基地,提升集聚水平。

推进重大基地和重点项目建设。要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实施主体,加快推进大型高端铸锻件生产基地、现代中药生产基地、高端液压油缸制造基地、乘用车配套轮毂轴承生产基地等重大基地建设,积极组织扶持有条件的重大基地、园区和龙头企业申报省重大基地和重大项目。

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要根据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扶持南雄精细化工产业申报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对有条件成为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传统产业群进行精心培育,选择重点产业的产业群为试点,推进产业群内传统产业链条的完善和企业间的协作,探索建立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平台。

(五)突出自主创新,增强升级动力。

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工程。实施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打造一批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优秀企业。组织实施一批信息化提升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支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实施传统产业自主创新工程。利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传统产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支持技术中心研发、设计、试验、检测、产业化等建设,使其成为传统产业突破和解决关键技术的平台。加大新产品开发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抵扣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工作,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落实进口设备免征关税等优惠政策,增强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积极性。

实施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改工程。选取工业、服务业中的一批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利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资金进行扶持,同时,积极组织推荐我市传统产业优势项目申报省和国家有关项目,争取省和国家财政资金扶持。协助优势传统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向金融机构推荐优势传统产业项目。

(六)积极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低碳模式。

推进节能降耗,既是基本国策,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在抓投资、抓生产、保增长的同时,毫不松懈地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坚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体制节能、管理节能等有效途径,确保我市节能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这次金融危机,既对我市产业发展带来冲击,同时也给我市加快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机遇。要继续加大调整力度,逐步把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产能过剩产业和企业淘汰出局。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低碳经济,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努力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产业基础。

一是加强节能降耗。鼓励传统产业利用先进工艺技术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开展企业落后耗能产品、设备专项监察,加快落后产品、设备淘汰进度,促进节能产品、设备的应用推广。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及时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使传统产业拥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在传统产业中组织开发一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等,突破传统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推进传统产业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在传统产业中,力促一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申报“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

(七)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要以经济和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将“两化融合”向纵深推进。在继续抓好信息化工程建设,搭建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平台,建立畅通有序、高效便利的信息网络的同时,更加重视信息化在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层面,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市场和技术改造等重点环节,支持一批试点示范企业和项目,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在行业层面,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节能降耗中的应用,推进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八)加强资源配置,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资源保障。为顺利推进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市国土资源局每年适当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市环保局给予一定的增量排污指标,用于传统产业转型和产业链延伸的新建、扩建项目。相关部门要加大科技、人才等要素引进力度,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争取金融机构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更大的资金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加强政策资金保障。争取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要制定《***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考核奖励办法》,并依据其对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进行考核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