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学分制

一、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二课堂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按照学校3要求在第一课堂以外参加的社会实践、思想道德、公益服务、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经校团委复核,教务科研部审批后被授予的学分。开展第二课堂学分活动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据“广西科技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凡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应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授予第二课堂学分的范围如下表:

对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经济管理系2011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数据如下:

大部分经管系2011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还没达到4分的标准,这说明部分同学没有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学分的活动,导致认定的学分不够。第二课堂学分4个学分中,“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占了1.4学分,“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占了1.5学分,“社会实践类”占了0.3学分,“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占了0.4学分,“公益服务与社会工作类”占了0.4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学分大部分主要集中在“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和“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上。结合经管系2011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统计的数据,所有学生的“社会实践类”都是0.3学分,而且大部分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与“公益服务与社会工作类”以及“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的学分差距都不大。学生们第二课堂学分的差距主要就在于“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上。大部分学生第二课堂学分不达标就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类”的学分不够。事实上,“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类”的学分也是最难获得的。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机会较少;相对来说,经管系开展关于科技类学分的讲座或活动比较少,而且经管系的学生人数是全院里最多的,开展的活动也很难顾及到那么多的同学。因此,大部分同学的“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学分都很难达标,从而影响到了整个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

二、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与实践方法探讨

(一)加强领导,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科学地调整各类小项在第二课堂学分中的比值。

(二)实施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

(三)多开展与经济管理系各专业相关的活动,多开展有关科技类的学分活动。

参考文献: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文2

建构校园活动文化体系

没有科学的系统建构,校园活动文化便不能在更高的层次和空间中延伸发展,其凝聚引导和内化提升作用就很难全面展现,由此,面对高职院校规模扩大,教育教学模式不断革新,尤其在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形势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特别强调校园活动文化的系统建构和主旨内容。

遵照“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沿革发展的一般轨迹,学院初步构建了“一个统领,三个凸现,一个追求”交互渗透,开放延伸的校园文化体系。这既是学院校园活动文化系统建构的基础,也是追求的主旨目标。在办学理念的统领下,学院构建起了以党团活动为先导、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桥梁、以技能竞赛活动为突破、以生命体验和品格修为活动为根本、以文艺审美活动为延伸的校园活动文化体系。并通过“大型活动届次化,日常活动社团化”等方式促进这一体系中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谐发展,进而促使大学精神的形成,在更高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中激励师生对大学文化品位的追求。

提升校园活动文化内涵

文化是理性选择和智慧积淀的结果,它的灵魂是创造,她的实质是发展。文化是生命的,她彰现着个性魅力,文化是社会的,她集结着一个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文化的主导者是人,由此,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活动文化的内涵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突出校园活动文化的品牌特色。

以党团活动为先导学院成立了院业余党校以及系(院)二级业余团校,以先进文化、党的先进性事迹和的最新成果引导校园活动文化的发展。院业余党校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牵头,院党委主要成员和思想理论教育部骨干教师组成讲师团,系(院)二级业余团校由总支书记、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组成辅导培育团,配以《大学生入党教育》系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办业余党校10期,培训学员6000余名。

为突出校园活动文化的主导地位,学院结合《哲学原理》课开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辩论赛;结合《中国化的》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和《百图汇展学楷模》图片展活动宣扬主流文化,与此同时,学院还坚持开展“我是党员,向我看齐”、“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文明礼貌,从我做起”、“文明、修身、知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争创三有一好――保持共青团员先进性”等活动,以先进文化的鲜活内容培养学生的政治信念和理想追求,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桥梁几年来,学院与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紧密合作,坚持每年暑期都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二年级所有学生参与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大实践活动。这种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了解民情,服务大众,专业学习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做事与做人结合的实践活动已成为学院校园活动文化的亮丽品牌。

每年暑期,学院团委与顺德团区委、区城市管理执法局、青年企业家协会联合主办,组织近1000名大学生开展“大学生进社区”、“大学生辅助执法”、“大学生企业创业实践”、“大学生家电义务维修”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具体深入且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进了学生对民情、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成才意识,对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技能竞赛活动为突破在浓厚的创新文化的熏陶带动下,学院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和荣誉骄傲感不断增强,各项科技创新竞赛捷报频传:学生在第六届“华润杯”中国家具涂装设计大赛中,获金奖1名、银奖2名;参加 “2006年中外大学生绿色创意设计现场制作大赛”,获银奖1名、铜奖1名;参加首届中国文具设计大赛,获金奖1名,铜奖1名;参加首届“金斧奖”中国家具设计大赛,摘得设计专业组金奖和院校组金奖;在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毕业设计大赛中,分别获铜奖和优秀奖。

以生命体验和品格修为活动为根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培育人的过程。校园活动文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如何充分引入文化的先进内容和科学方式,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生品位,最终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基于以上认识,学院把促进学生生命体验和品格修为作为校园活动文化的根本,从明德至善的角度引导人、培养人。

2004年以来,学院与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携手合作,每年成功举办“非常对话・踏上成功路”论坛。活动围绕大学生关心的“创业与成功”、“理性与现实”、“人才与就业”等主题,请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通过互动与对话,让大学生从企业家们身上,真实体验创业的艰辛,成功的不易,从而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加强自我修炼,提高“做事”与“做人”的能力。这种加强生命体验的对话活动,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育内容,有利于同学们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

与此同时,学院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温暖有多暖》等教育片,开展以“学感恩、知荣辱”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道德与法律》课开展“用心灵呼唤诚信”演讲比赛、“俺爹俺娘”图片展及征文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高尚人格、诚信明理的道德品质和明辨是非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文艺审美活动为延伸艺术是以人类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不仅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要,而且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每年举办 “校园艺术节”,开展戏剧小品团体大赛、校园歌手大赛、拉丁舞大赛、书法大赛、诗词创作、文化艺术讲座等活动,举行“中秋嘉年华晚会”、“女生节”、“七彩周末”文艺晚会等文化艺术活动,集中展现学生的艺术才华和综合素养,突出了校园活动文化的青春主旋律和审美内涵,借助各种文化艺术和审美活动的舞台,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创新校园活动文化推动模式

文化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她注重蕴涵积累,但更强调创新发展。由此,学院在强调创新校园活动文化的内涵建设和系统建构的同时,注重创新校园活动文化的推动模式和建设成效。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大型活动届次化“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由此,学院在推动校园活动文化中坚持“活动不在多,在有灵魂主题、有创新精神、有深意影响”的主导思想,这是学院办学理念“崇尚品位”的根本要求,这也是尊崇大学批判精神的具体表现。

学院“校园文化艺术节”与“校园科技发明节”的定期定向交替举办,在促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紧密相结合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院结合“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半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下半年举办“校园科技发明节”。

根据学院专业建设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经过筛选分类,“校园文化艺术节”包含“校园财经文化节”“校园金牌导游大赛”“校园合唱大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校园拉丁舞大赛”“校园美术摄影大赛”“校园美食文化节”等;“校园科技发明节”包含“挑战杯大赛”、“家具设计大赛” “机器人大赛”等,做到“四有”,即推动校园活动文化“节中有项,选择活动有主题、举办活动有内涵、推进活动有秩序”。

经过几年的探索努力,“两节”已深入人心,“两节”中很多项目已取得明显成效,“校园财经文化节”、“校园金牌导游大赛”、“家具设计大赛”等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容,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

日常活动社团化大学生社团是推进校园活动文化的重要组织和载体,它所追求的文化内容,既反映学生个体的普遍需求,也体现学生集体组织的智慧和才干。目前学院学生社团已达89个。类别包括: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竞技、文学创作以及公益服务等。

几年来,学生社团的活动精彩纷呈:每月举办“创业一条街活动”,各学生社团通过竞标的方式,与有关公司合作,开展买卖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拓宽求知领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点钞大赛”、“民谣之夜吉他大赛”、“健康身心伴我行”“展现音乐魅力,激扬青春旋律”、 “财经论坛”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大学生培养兴趣,拓展素质,发展成长的有效平台。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文3

Abstract: Art profession is a special class of profess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rts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reform measures combing with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rt class specialty;personnel training;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95-02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类专业又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比较特殊的专业,这就意味着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除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外,同时还具有艺术类专业自身的人才培养特点。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问题仍然不少,而且多数是老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改革对策。

1树立适应高职艺术类专业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目前,大多数艺术类高职院校已经或者正在逐步改变过去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思想与观念,但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院系,其人才培养观念或者是不明确,或者是仍然沿袭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思想,完全不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真正涵义,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同时片面强调专业的发展,而忽视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人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那么,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还具有艺术类专业自身的人才培养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艺术类专业办学过程中,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本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办学方向,认清就业岗位,以市场为导向,按需培养,多层次、多路子,拓展办学渠道,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市场快速发展的能力。在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扭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并结合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研讨,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并及时更新,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艺术人才。

2合理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和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相对接,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然而,事实上多数高职院校在艺术类专业设置上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还在沿袭着学科型本科艺术类专业设置模式,结果是专业设置与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对接不上,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

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科型艺术类高等教育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灵活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和岗位需求。我们要及时了解现今社会、市场需要的多数是什么样的艺术人才,有哪些新的艺术类职业岗位是目前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短缺急需的。并且根据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市场的需要,并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有效地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当然,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从学科型本科艺术类专业设置来看,与其所对应的培养目标无疑是选拔和培养少数精英艺术家,但多数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一方面所学专业与之相对应的岗位已经趋于饱和,而另一方面,基础工作又不愿做,嫌丢面子,看不上眼,以致面临改行的窘境。而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正是以就业为导向,能够迅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和需求,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新职业标准,逐步、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当然,我们既要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兼顾艺术类专业自身的特点,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考虑增加管理型艺术专业或者增加管理类课程,以便能够适应国家对各级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既要坚持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长期性,同时也要加强对品牌专业的投入与建设。我们说,哪个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更早与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和岗位的需求相吻合,那么其在毕业生就业和将来的招生工作方面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3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

对于学科型本科艺术类专业设置的沿袭,其结果是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脱节。一味沿袭和继承过去所谓标准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缺乏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其结果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缺少与时俱进的新鲜内容。而且过多的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该问题目前虽然已有好转,但还不能称得上是艺术实践活动与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真正对接。

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们要积极与演艺团体、设计类公司、画廊、文化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一起开发紧密结合社会、文化艺术市场需求的课程和实训教材,同时参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艺术类职业标准,构建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艺术类课程体系,规范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努力建设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经验,重视现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并及时结合先进技术的发展,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切实做到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即可,专业课教学则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结合区域特点,成立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以多家艺术类高职院校为龙头,通过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等多种形式,联合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和艺术行业、企业,实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努力为学生创造艺术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4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工学结合,即是学习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此,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即是其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一方面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学生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企业在分享学校优势的同时,参与其改革与发展,形成学校主动为艺术行业、企业服务,艺术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推行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效途径,确保在校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演艺团体、设计类公司、画廊、文化馆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

我们知道,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想让学生有更多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实践机会,就必须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一方面建立校内艺术类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或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艺术工厂、虚拟艺术工作室、虚拟演艺团体等;另一方面,则在企业建立实训、实习基地,直接把学生送到企业参与企业内部的生产、演艺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充分利用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平台,共享人力资源,联合培养,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接受学校实习生和毕业生,实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努力为学生创造艺术实践机会。同时充分发挥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的作用,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从最初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到教学实施的过程,再到实训实习,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无不与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紧密联系,真正做到艺术类高职院校与企业全方位的合作,特别是在实训、实习方面的通力合作,为区域的文化艺术市场繁荣作出贡献。

6努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多数艺术类专业教师过去所接受的学历和知识背景多数是学科型高等教育,明显是理论多于实践,加之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模式造成了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明显不足,缺少在艺术团体和艺术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实践经验,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还有差距。而且多数高职院校是过去中职学校和成人院校升格或者改制过来的,还有部分艺术类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还明显停留在中职教育的层面上。这些不利因素,对现代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所谓“双师型”,即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设计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只有建设一支适合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提高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才能确保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学科型艺术类教师队伍已经逐渐跟不上社会、文化艺术市场发展和需求的步伐,必须努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技术服务时间最好不少于一个月;另一方面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多形式聘请艺术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甚至民间艺人,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努力达到1:1。只有实行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变化的要求。同时制定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职务评审标准,把指导学生参加各项艺术类技能大赛成绩、为企业、社区、农村服务的成效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重要条件,努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7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工程,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更是任重而道远,毕竟我们既要重视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同时还要兼顾艺术类专业自身的人才培养特点。让我们一起努力,为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美好明天付之于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蓝皮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文4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特点;自身价值

近年来我国群众文化艺术得以快速发展起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作为专门的档案,可以说是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真实记录,更好的将各个时期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真实面貌得以反映出来,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其即有档案的共性,同时还具有文化艺术的特殊性,文体艺术档案为文化艺术管理、创作、交流、研究及教学等多项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其具有较强的历史性、见证性和不可再生性,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利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为文化艺术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各项活动和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当前随着艺术档案参考凭证的作用不断被人们的所认知,各项艺术档案工作深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文化艺术档案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发挥出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特点

(一)内容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由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产生的,是对群众文化活动成果和反映和记录,所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大致记录的活动成果包括了造型艺术、综艺艺术、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而且这几类艺术中又包括了诸多层的类属,同时还有一些演出和培训等活动,不仅有效的反映了社会现象,而且还有对自然现象的反映。通过深入到生活中收集这些材料素质,进行作品的创作,并将其二轻局化为群众艺术档案。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个体性与整体性

个人艺术档案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归档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类,其是各门类艺术家们一生辛勤劳作的结果,但由于各门类艺术家在思想、阅历、审美、修养及才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各异性,这就导致他们的作品从思想和风格上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通过对个个艺术档案的建立,可以对艺术家们的发展道路和艺术创作及表演成就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这部分档案具有较高的价值。

(三)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形象性和多样性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有效的对社会现象和人们心理、生活需求进行反映,就这需要在活动中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而群众艺术档案是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历史和成果进行真实的记当,所以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的用到一些实物和照片等,而这些实物和照片则都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

(四)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成套性和整体性

群众文化活动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利用自身的智慧共同完成的,是依靠集体来进行的,其与艺术创造不同,艺术创造性是个人或是部分人完成的,而群众文化活动强调集体性,这就使其活动中所形成的材料具有性成套性和群体性,所以在对档案进行归结整理时,需要注重这个特点,从而确保艺术活动档案记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自身价值

(一)艺术档案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

群众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它相对于其他档案来说,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主要是通过文字、图表、声像、实物以及文学美术作品等方式进行记载。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活动的真实记录,记载了艺术团体和艺术工作者艺术风格形成、发展的全貌及非凡的艺术成就,是广大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丰硕果实,具有无法估量的保存价值。此外,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真实地记录了群众艺术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让后人了解和继承群众文化艺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二)艺术档案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艺术档案既来源于文化艺术活动又服务于文化艺术活动。艺术档案可以反复地、多方面多层次地被利用。它既能够为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服务,又能够为社会公众和个人的文化宣传、交流活动提供服务。艺术档案不仅可以作为艺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作为艺术生产活动的重要凭据,更可以作为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艺术档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

艺术档案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文化创新的推动力量。它的现实价值不仅表现在促进精品生产和艺术创新上,而且还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公共文化建设。

(四)艺术档案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价值

艺术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档案尚未开发利用时存在的一种价值,同时也是指档案材料归档分析确认的价值。这种价值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艺术档案的价值是其自身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但人们短时期还没有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这种潜在的价值又是被大多数人所关注的。二是指艺术档案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即把静态的档案资源变成动态的信息源。只有充分地挖掘艺术档案的价值,真正把艺术档案潜在的价值转化成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

三、结束语

通过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真实记录,从而形成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说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者辛苦劳动的结晶,其作为重要的工具,在对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发展和工作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见证。通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为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未来的工作规划的制度提供可靠的依据,更好的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弘扬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金喜子.管好艺术档案服务文化发展[J].兰台内外,2011,6(01).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文5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时候,专门制定了《江苏省宜兴中学主体教育特色建设方案》,从“主体德育、多元课程、生本课堂、人本管理、人文校园”五个方面,为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建设指明了方向,勾画了未来发展的蓝图。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确立了“树立大课程观,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优势互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有机统一;教学做研相互融合”的指导思想,决定对我校开发最早、植根于宜兴地域文化的《陶艺欣赏与制作》校本课程深度开发,引领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提升和体系的完善。为此,我们邀请各方面的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制定了《“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方案》,申报2012年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获得省教育厅的批准和大力支持。

我校申报这一项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首先,学校所在地陶都宜兴,有着6000多年的制陶历史,凝聚着先民智慧的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享誉海内外。尤其是紫砂手工成型技艺,更被列入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最具宜兴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可以植根于这一地域文化沃土,利用宜兴巨大的紫砂创作人才和研究人才优势,获得健康发展,并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其次,我校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于2000年秋季开设以后,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和丰富完善,已经形成从教学大纲到校本教材,从硬件环境到课程实施、学分评定的比较完善的课程形态。陶艺课也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课程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中国教育报》对此作了报道。

其三,“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第六期教研课题《植根于紫砂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任务,课题已于2009年高质量通过立项单位组织的专家组的现场结题鉴定。

其四,我校是南师大的附属中学,可以充分利用南师大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科研优势和实践经验,制订科学的《“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规划》,并在建设过程中,获得自始至终的高水平学术指导。

当然,“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玩泥巴,也不是为了培养紫砂工艺师,我们所看重的是玩泥巴背后的文化,看重这种文化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支撑作用,并且通过它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所以在一开始就把“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定位为:以最具宜兴地域特色的紫砂文化为基础,通过构建以“紫砂文化艺术”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子集群,探索利用地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途径和规律,探索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融合的策略与规律,从而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且致力于把基地建成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校本课程研发中心的中型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我们努力在下列方面取得成果:

一、突出文化融合,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把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学校文化传统、地域文化特色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学校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特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强调体验学习,突出文化认同感、文化理解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与原有的校本课程体系相融合、同时又突出基地建设主题的校本课程群,并借助子课程群的建设,扩大“紫砂文化艺术”课程基地的影响力,提高课程基地建设的社会效能。

四、通过基地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课程基地建设。

五、探索普通高中与地方研究所、高校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的有效机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课程基地的软、硬件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确定了“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群的四个重点研发方向。

紫砂与文学: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诗文大家对紫砂壶及紫砂文化的吟咏赞美;紫砂壶铭文的哲学和文学意涵赏析;紫砂文化的地域印记和密码解读;紫砂文化与茶文化的交相辉映等。

紫砂与科学:紫砂原矿的氧化物组成;紫砂成品的化学晶体结构;紫砂材料晶体结构与数学、化学的关系;紫砂陶色泽与特殊金属氧化物及含量的关系;紫砂材料烧制过程中主要的热变化;紫砂材料烧制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紫砂材料的低导热性与物理学的关系;紫砂表面“水色”与物理光学的关系等。

紫砂与艺术:紫砂文化的艺术特质;紫砂文化与诗、书、画、印的关系;历代紫砂艺术大家与书画名家的联合创作;紫砂文化内生特质及与其他姐妹艺术的相互影响等。

紫砂的国际传播:紫砂文化艺术的域外传播的历史和现状;域外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对紫砂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等。

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文6

本学期,我校艺术教研工作继续以“三个代表”、“两个率先”精神为行动纲领,以《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为工作指导,以学校工作计划为工作原则,继续加大艺术课程改革力度,把优化学校艺术教育作为突破口,以提高艺术教育的科学性作为新的增长点,保持我校艺术教育的先进性。二、主要工作

(一)课堂教学工作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艺术教学的科学性探索,是一个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教学研究领域,也是提高艺术教学有效性的一条必然渠道。艺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知识、方法、人的三位一体。在当前的艺术教学中,对艺术知识进行逻辑建构,师生合理的艺术课堂教学生活方式的建立,艺术教学对人的身心发展,这三个方面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抓,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1、我校将对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估办法》内容,加大艺术教学软、硬件建设力度,确保艺术课程开齐、上足、教好。

2、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建立合理的艺术课堂生活方式。坚持系统性、协作性、科研性的结合。要坚持教的生活方式和学的生活方式的统一,学科间教师的生活方式的联系,教学和研究的行为方式的结合。

3、加大课程的统整力度,建立立体统整的策略方法。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间的统整,还要注重学习和生活的统整,学生能力的统整。但是,在统整中也要注意内容的主次和层次。

4、优化课程改革的实践策略,加大预期和现实的结合度。艺术课程改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先进的理论模型,这也推动我们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寻找合理的方法,要追求有效、开放、合理的结合。有效,要保证学生能够收获课堂效益;开放,要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长期发展;合理,要求能够发现、运用课堂教学的规律。本学期,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

5、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延伸评价过程,拓展评价渠道,优化评价方式,倡导绿色评价、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

6、提高艺术教师基本功,要求艺术教师通过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绩。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评比,通过参加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好成绩,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7、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做到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书研究为方式,加强教师间的对话和交流,整体提高教师群体的职业素养。

8、加快艺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推出辅助软件,完善课程资料,要在学校网页中充实艺术教学方面的内容,加强对外的宣传力度。

9、加大对学生的观察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教与学的沟通,提高艺术课堂教学水平。

(二)师生队伍建设方面

艺术队伍的建设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和成果,合作、交流、共享是新时期对个体素质的要求。而师生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团队形成的过程。艺术教育要做好榜样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科队伍之间的联系,取得师生队伍的共建,因此,本学期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继续参加好艺术课程的培训活动,组织好广大教师的观摩、研讨、实践活动。

2、我校要争取成为广大艺术教师的成长基地,要力争推出名师,优化品牌,和谐发展,全面提高。

3、推行导师制,充分利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现有资源优势,通过传帮带促使双方加快专业素质的发展。师徒之间要做好发展规划,记好活动内容,作为双方考核的资料。

4、以教研课题为依托,建立一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队伍,通过定期的课题交流,形成科研氛围,建成科研组织,推动广大艺术教师整体发展。

5、继续加紧骨干教师培养,讨论、完善艺术学科教师教学常规、资源分配、“六认真”考核的合理性。

6、广大教师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加强理论学习,撰写出高质量的艺术论文,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三)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延展课堂教学时空的重要渠道,也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名目繁多、良莠不齐的活动较多,所以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通过组织艺术活动,起到艺术教育导向,协调学科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1、要整体规划好本学期的学校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2、要建设好学校的艺术队伍,将平时的培优工作做到位,打造优秀节目,作好参赛准备。

3、要继续打造特色,及时发掘亮点,不断深化内涵,扩大社会影响。

4、倡导艺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联姻,让学生走入社会进行研究性学习,了解地域文化。加强艺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的整合,以艺术的形式丰富教学活动。加大艺术与学习生活的联系。

5、加强学校、社区的文艺交流,在活动中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开放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校内外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文化艺术环境建设是提高艺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是学校艺术教育的的一种固化和交流方式。我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成与众不同的文化环境特色。要以有大的、立体的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观,不仅要有精神环境,还要有物质环境,不仅要建立学校环境、还要影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网络环境。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如下:

1、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制订合理的文化管理制度,建造符合学校整体发展的显性环境,并要做好维护和更新工作。

2、做好向家长、社会的艺术教育宣传工作,使之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社会氛围,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每学期要开展一次面向社会、家庭文化艺术活动。要及时了解一些社会性的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学生去参与、了解这些活动。

3、网络是一个新兴的文化艺术环境,我校要合理的运用这一部分教学资源,建立健康的,符合师生特点的艺术教学环境。

(五)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