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修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艺术修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艺术修养

文化艺术修养范文1

关键词:文化休养;声乐美感;艺术表现

一、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声乐表演是一类综合表演艺术,但中包含了文学诗歌、音乐乐曲以及戏曲戏剧,又互成一体。它要求我们的表演者既要有纯熟的专业技巧,还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全面的艺术修养。声乐作品是乐曲和文字的结合,歌唱者必须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各个历史阶段声乐作品的演绎风格以及作者的思想内涵等,才能更好地去演绎声乐作品。只有我们主动去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以及文化演变特征,各个时代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变化过程,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汲取,使其转变为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才能在声乐作品的表现和演绎中传达出作品本身要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思想。所以,文化修养的提高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我们的声乐表演将停留在苍白乏味,华而不实的表面,不能称之为艺术表演。

二、如何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每个声乐作品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处理的过程,声音控制的过程,是一个歌唱演员以自己当前的歌唱技巧与控制能力,结合自身修养而进行的。对声音进一步的控制是建立在歌唱状态稳定之上的,而这种控制也是建立在其音乐修养上的。

歌唱是一项综合的艺术,我们欣赏优美的歌声,不仅可以听到声音的纯净、技术的完美,还可以听到歌者内心的情感和智慧。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过程当中,不仅要学习和提高发声、呼吸等技巧,还要注重我们的知识结构、审美感、情绪调整能力和艺术直觉等几个方面的综合提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断积累、不懈努力才能养成的,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歌唱是一项综合的艺术,我们欣赏优美的歌声,不仅可以听到声音的纯净、技术的完美,还可以听到歌者内心的情感和智慧。就声乐演唱来讲,我们需要“多听”、“多看”。“多听”唱片琢磨名家的演唱方法;

“多看”音乐会来学习他们的舞台表演。另外,大量欣赏器乐表演,积累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艺术审美感以及不同的艺术情绪处理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触类旁通的从其他的各类艺术类别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提高对不同艺术美感的鉴赏能力。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可涉猎,例如,绘画、诗歌、文学作品、雕塑、甚至于电影、摄影、艺术设计等现代艺术表现方式都是我们可以去观摩学习的。因为各种艺术门类虽说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主题都是为了表达不同的“美”:喜悦之“美”、恋爱之“美”、凄凉之“美”……胜利的“美”、劳动的“美”、丰收的“美”等。所以,在艺术当中,“美”是相通的,我们从不同艺术门类中去感受和体会不同的“美”,去发现不同的表达“美”的方式,

其实就是一条提高艺术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人们常说的

“十年磨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充分反映了艺术表演这条道路的艰辛和漫长。古今中外所有的著名歌唱家,表演家漫长的修行和千锤百炼才走到了艺术的巅峰。在舞台上耀眼炫目的表演来自于台下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训练,让我们为之倾倒和钦佩的不止是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更是他们渊博的学识和求索的精神,这些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榜样。

三、在文化艺术修养中养成良好的声乐美感

声音美感是建立在歌唱者和观众的心理上的,歌唱者把情绪和情感注入到歌声中去,使歌声具有美感。情绪和情感蕴含越深,歌声的美感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打动观众、感染观众。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仅是一个发声者,除了能发出优美的声音,唱好音准、节奏节拍、速度、强弱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这需要歌唱者通过在生活和学习中去体验和感受:体验和观察生活中的生动事件;观摩身边各种形形各种人的说话、表情、和情绪:在大自然中体验自然风光的美感:通过听录音、看录象及观看歌唱家的表演,从中去领略声音与读字的美感、韵味;通过电影、电视、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体验人物内心活动和场景氛围的音视觉渲染,丰富和积淀我们的音乐美感。

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美感。情绪美感与声音美感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只有声情并茂才是歌唱艺术的最高造诣,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所以说艺术真正的魅力就在于情感的表达。歌唱艺术则是考验表演者能否准确而又饱满的表达和传递出作品包含的真实情感,从而感染和打动观众。首先就要求表演者自己被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所感动,进而把这种情绪和情感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来,传递给观众。然而,歌唱者的情绪感受是通过自身的审美观所决定的。这种审美观必须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喜欢的,是社会审美和主流舆论所倡导的,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理想。我们通自己的对声乐作品的表演将这种情绪真实的表达给听众,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文化艺术修养范文2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

转贴于

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

从以上来看,文化修养的确是把人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2]俞子正,田晓宝,张晓忠.声乐教学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文化艺术修养范文3

关键词:声乐 艺术 文化 修养 重要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

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从以上来看,文化修养的确是把人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淑云著.歌唱艺术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

文化艺术修养范文4

【关键词】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 民间艺术 山西绣花鞋垫 传承 保护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思潮的传入,多年来现代物质文化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停止发展,甚至几近消失。然而中国要不断发展壮大,其根本还是要发扬和壮大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文化,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经典之作,开始关注中国传统的文脉。注重于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继承、发扬、保护、研究,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出现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创意。本文通过对山西民间绣花鞋垫艺术表现的研究,来探讨了中国吉祥纹样在民间艺术生中的应用。让跟多的人认识中国传统纹样的艺术魅力,以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价值、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千百年多彩灿烂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传统吉祥纹样。

一、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发展与表现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吉祥纹样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崇拜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作为吉事的祭祀和卜笠便是原古人们对吉凶的最初认识,表现在人们在甲骨上记录了吉、大吉之类的卜辞。李砚祖先生这样认为“从纹的形式而言,吉祥纹样的起源与原古先民观物取像的观察方式以及在卜笠活动中察看纹像的认识有直接关系”。到新石器时期当时的器物上如彩陶、石雕、玉刻上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怪兽,如龙、凤、龟、鸟等,以及回纹、云纹等。到商、周、春秋战国时间,真正意义的吉祥纹样出现在了青铜器与漆器中,例如我们熟悉的饕餮纹、夔龙纹,象纹等,这些纹饰及承载纹饰的器物象征了拥有者地位的尊贵,象征着拥有权利。到秦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土,佛教、道教、儒学思想的融合,再加之民间神话传说的积淀,极大程度的丰富了吉祥纹样的题材。例如儒家严格具有等级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伦理关系,在传统纹样中用凤凰、白鹤、白头、鸳鸯、燕子五中瑞鸟组合来表现,称之为“五翎”(指“五伦”)。并且这些纹样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当时的建筑、陶瓷、刺绣、绘画等艺术表现中,伴随工艺水品的发展,各种表现手法相应而生。到隋唐元宋时期,吉祥纹样日渐完善,并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吉祥纹样走向了成熟。图案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并产生了图案表现技法与规范,使吉祥纹样更趋于完美,对整个社会文化影响深远,不仅从图形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有了一些能代表吉祥的风俗与语言,来赞誉人们向往的吉祥社会。

吉祥图案发展到目前,种类繁多,我们从他的表现内容简单给他做一个分类:1)借助于谐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口彩”。汉字中有许多读音相同,字义不一的现象。借助于这点,就产生了这样一类型吉祥纹样。例如 “喜上眉梢”,它的表现则是一只喜鹊落在梅枝上的景象,暗语有喜事。再例如在今天很多地方结婚都保持的一个祝福民俗“早生贵子”,即枣、花生、桂圆、莲子。2)对动植物属性的借鉴。借鉴植物和动物的一些自然属性来借物喻志。例如孔子有言“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便是“岁寒三友”松、竹、梅的人格原型。再如被称之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则借鉴的是梅凌岁寒而独开之傲而不俗,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之幽而不病,竹潇洒挺拔、清丽俊逸之轻而不佻,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之丽而不娇。对动物的属性的借鉴在传统纹样中也是数不胜数的,例如“喜从天降”则是被称为亲客的蜘蛛,从蛛网上沿着一根蛛丝往下滑。3)吉祥文字的变形组合应用。最具代表的莫过于百寿图了。福、禄、寿、喜、富贵、吉祥、招财进宝这些大多数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能见到。

二、绣花鞋垫中的吉祥纹样特征

绣花鞋垫是山西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十五六岁女子出嫁之前,都会为自己、为爱人绣制鞋垫,作为自己必不可少的嫁妆。他是女子像男子表达爱情的一种信物,也是女子对生活、对婚姻、对爱情充满向往的一种寄托。民间手绣花工鞋垫的制作工艺大概需要5-7天完成,需要经过打底(制坯子)、裁剪、粘表层、包边、画图、绣制、表内衬,熨烫几道工序。依据所送对象的不同,绣花鞋垫有着不同的内容与题材,图案丰富、主题多样、含义深刻,寄托着各种各样的祝福。

传统绣花鞋垫图案题材的选择寓意深远,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的鞋垫选材不尽相同。用于婚嫁的绣花鞋垫,多为未出嫁的女子为自己为爱人绣制的嫁妆,是爱情的信物。它的表现多用动植物来图案来创作,采用了谐音寓意的方式。题材多采用传统吉祥纹样中的“连生贵子”、“榴开百子”、“百年和合”等,大多采用了谐音的表现方式,“榴开百子”石榴籽多,则“籽”与“子”相关,寓意多生男孩,“百年和合”百多为百合花,年指万年青,和多用荷花代替,合为盒子,通过这样双关的手法来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动物类型题材有“鸳鸯戏水”、“凤戏牡丹”、“喜鹊登梅”、“龙凤呈祥”等等。如果鞋垫是送给长辈、朋友的,那么他的题材也会改变,例如“寿比南山”、“松鹤延年”、“五福捧寿”等。传统绣花鞋垫除了动植物题材以外还会直接用文字来表达吉祥的祝福,如“一生平安”、“事事顺心”、“百寿图”、“百福图”、“心想事成”、“四季平安”以及象征繁衍不息的“卐”字等。小小一双鞋垫,通过不同的组合图案传达着浓浓的祝福与情义。

绣花鞋垫题材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构图方法的丰富性。民间手工制绣花鞋垫的图案一般都是多种传统吉祥纹样的重组构成。制作者以心造型,以理造型,每个鞋垫图样都有着自身的语言表述。表现自然、淳朴。民间绣花鞋垫最大的构图特征便是“满”。或许这边是民间淳朴感情的体现,绣制者对生活、对新人、对爱情、对长辈充满了浓厚的爱意,满腔的祝福,所以绣制鞋垫的时候会把所有的能表达的祝福一股脑绘制上去。这或许也正是绣花鞋垫的魅力所在。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被称之为“全鞋垫”的婚礼用鞋垫。全鞋垫中出现了很多动植物为代表的吉祥纹样,分别有:代表财富的金蝉,代表富贵的牡丹,繁衍不息用于装饰的“卐”字,以及兔子、葱、葫芦、佛手、剪刀、鱼儿、如意、扇子,莲花、蝙蝠、喜珠等,组合多样、表现丰富、色彩质朴,深的大众喜欢。全鞋垫上图案的意义有这样一首民谣可以解释:

蛤蟆搬金砖,辈辈都当官;剪子铰佛手,两口好相守;扇子扇牡丹,两口好喜欢;大鞋套小鞋,葫芦倒宝来;兔兔吃葱葱,来年抱孙孙;时时如节庆,岁岁都有余;事事如意牡丹根,莲花佛手贵长生。

除了“满”以外,绣花鞋垫构图还遵循了“对称”的原则,意指成双成对。绣花鞋垫的对称表现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图案的绝对对称。左右两只鞋垫形成图案上的对称,另一种则是意识形态上的对称。例如: “金童”对“玉女”,“龙”对“凤”,“狮子”对“老虎”,“喜鹊”对“鸳鸯”等。通过这样的组合来表达丰富的内涵。例如“喜鹊”对“鸳鸯”,则表示双喜临门,夫妻恩爱。

第三个构图特征我们给它归纳为“三分法”,即把鞋垫按照脚形分开构图,这三部分是脚掌、脚心、脚跟。听起来很有意思,但也正是民间艺术质朴可爱的一种表现。例如,脚掌有佛手、石榴、桃子,寓指福寿、多子又安康;脚心两尾顺鱼,寓意顺顺利利、如鱼得水;脚跟金蝉抱砖,寓指必定做官。再如,脚掌有狮虎,寓指虎虎生威,祛病镇邪。脚心书福、囍,寓指福喜临门;脚跟莲花,寓指步步生莲,仕途人生顺风顺水等。

三、保护、传承和发扬

手工绣花鞋垫发展至今,近年来多被机器绣制所代替,大量的刺绣产业化充斥着市场,但是也出现了很多乱象。批量生产,加之设计上的缺乏,绣花鞋垫中的纹样被简化、使民间绣花鞋垫的表现单一,呆板缺失了那种本身的文化内涵,以及所要表现的祝福寓意。这就要求在市场与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培养大批的创意、设计、研发新产品的人才。在充分了解认识传统图案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以及绣花鞋垫所传达的民俗真谛后,对制品进行再设计。注重绣品的内容表现丰富,题材寓意贴切,内涵延伸广,顺应绣花鞋垫本身绣制特征,来促进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一些图案表现,而是与之共存的传统文化与民俗精神。

参考文献

[1] 季宝玲.鲁南刺绣鞋垫[J].科技信致富向导,2000.03.

[2] 高琪.浅析陕北绣花鞋垫的生命内涵[J].装饰,2008.01.

[3]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文化艺术修养范文5

艺术感动;生活;情感;文化修养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91-02

当今艺术现象纷繁复杂,受现代科技、文化思想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艺术的边界被不断冲破,我们能想到和想不到的艺术样式应有尽有,何为艺术这个问题被不断反思。在这种情形下,当代的众多艺术要么成为技术、技巧的展台,要么成为哲学的注解,或者成为商业牟利的工具,出现了泛技术化、泛概念化、泛商业化的现象。凡此种种,本无可厚非,但无论艺术怎样变化,都不应该失去它应有的特质——艺术感动。

吴冠中老人说:“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感觉,是灵感。这种感受是微妙的感受,可爱的感受,把这种感受传达给人就是艺术。”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有感于外物的变化,内心产生情感的动荡,然后外化为艺术形式,适合的艺术形式又反作于人的感情,使观者产生共鸣。可见,感动是艺术最重要的本质之一,也是衡量艺术品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鉴于此,这也是谢贺六法中“气韵生动”成为评鉴作品的最高标准的原因所在。当今美术教育不应忽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生活、艺术的感动,从而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作品。

有句老话,叫做“艺术源于生活”。话是老了点,但绝对是真理,并且这样的真理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着特别的意义。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就艺术的起源看,存在不同的说法。一是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二是游戏说,认为艺术是从游戏形式中产生的,还有巫术说。无论那种观点,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它的共性,就是艺术是从生活中诞生的。

艺术家把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大家之前,是脱离不了对生活的了解和体验的。闵丛林说:“在艺术精神的天地里,能否做到不虚无,不盲目,不庸俗,取决于对生活,对自然,对现实与对艺术的感动。”一幅画能够深层次的打动观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生活、有体验,这对于一个真诚创作的艺术家来说也是其最可贵的品质。三毛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感动人心。她的作品记载的全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为了写作而走遍千山万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命的沉重感,这是因为作家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细致的揣摩和领悟的缘故。只有那些有着扎实的的生活根基的作品,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艺术和生活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就是生活体验。我们要成就独特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深入生活中去。而如何深入生活?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被很多学者提出过,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就是投入到对自然生活的写生和考察上,这个观点最终达成共识。正因为如此,历代画家都注重写生,师法造化。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与王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观点都指出了深入生活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对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欧洲17世纪的荷兰小画派和唐宋时期的人物画,都是艺术家观察生活和忠实地表现生活的范例,画面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对当时的生活场景做了最真实生动的记录,表现了人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艺术发展到现代阶段,从造型手段上往往较含蓄,甚至带有很多非写实的因素,但是丝毫没有削弱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达利的《大战的预感》表现的都是当时战争的消息对艺术家的情感最真实的冲击。

世界的真实是毋庸置疑的,生活本身不等于艺术内容。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画布上去还原世界的真实,它要创造的是可供精神漫游的另一种空间图景,即精神上的情感体验。法兰西学院院士群说:“绘画是一种情感”。深入生活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事物外在的感受上,而是由表及里,触动感情、刺激心灵。通过体验生活触发了情感的产生,带着情感的体验又增加了体验的深度。优秀的艺术家,从来都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超越的精神品质,在作品中展示出对自然、文化、生命的理解与深刻感悟,它赋予了作品一种充实的品质,一种令人愉悦的审美气息。吴冠中说:“艺术院校主要做两点,一个是教造型艺术的规律,另一点就是情感,在情感方面的引导相当重要。”情感体验原则对美术教育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社会生活的积累也是一个艺术家的修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和前提条件。往往涉世的深浅,会直接影响到看问题的深刻程度,这种思想深度与文化修养则直接决定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味。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情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

丹纳说:“艺术的目的就是要把事物的基本特征表现的非常突出,而艺术之所以要担当这个任务,是因为现实不能胜任它。” 艺术是既通俗又高级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深入生活之后,触发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应把它转化成艺术形式。艺术体验的表达和传送要求艺术家所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思想。

艺术作品的优劣和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存在直接的关系。艺术作品体现了艺术家的艺术修养,而艺术修养是形成艺术作品的精神性基础。闵学林在《时光正好,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文章中曾提出:“以艺术教学为论,学院教学与绘画创作,传统与现代,主管与客观,乃至物象与心象等创作因素与艺术条件,只能在精神的维度上认同与统一,因为绘画创作是一种精神的标记。”这种精神的标记就是指艺术修养。

有人把当代部分画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平庸、世俗与乏味形容为“空人心”的表现,因为在这类作品中几乎没有当代人文精神的根基。 艺术作为人文精神与人性道德张扬的载体和创意产业的源泉和动力,有必要进一步的促进。现如今,社会各阶层人开始重视和呼吁对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视和培养。因为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但我国的美术教育在这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缺憾。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课程安排里,美术理论课和美学哲学课不受学院和学生的重视。不少学生认为,不学习这些也照样能把画画好。这无疑是一种缺失和文化断层。在大学的美术教学中,应该重视人文精神和艺术修养的培养。使当代大学生走进文化艺术的殿堂,受到良好的熏陶,促进修养水平的提高。著名美术教育家陈传席说过“学院教育,如果没有了美术史论和美学思想的教育,就不是高等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养”。学生和从事艺术研究的人必须具备很深的文化理论修养,也只有具备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的人,其作品才能有很深刻的内涵和很好的艺术性。张仃在论中国画时说:“书法,诗词,文学修养很重要,笔墨上较容易过关,画到一定程度就要画修养。如果修养上不去,就画不好。”与此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和优秀的艺术作品又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学习相关美学课程,可以使学生受到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传统的热爱,使学生心里得到升华,达到“怡情养性”,继而更好的进行艺术创作。

实践证明,优秀的作品来自于“艺术的感动”并且引导着我们领悟人生与艺术的某种特殊意味。而想要形成独特地艺术感动,艺术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品。需要我们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走进生活,领略艺术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美学三书》-新建设-1957年第6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中国美术·2004过程》 民族出版社

[3]《美术学研究》 长江文艺出版社

[4]《谈美术专业中的美术史论学习》-《美术教育》-《艺术大观 》

[5]《心灵的感悟与视觉的升华——浅谈油画风景写生》-《 美术研究》

[6]《大学校园呼唤文化艺术修养教育》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文化艺术修养范文6

1.实践教学没有紧密围绕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展开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美术具有重要影响,一般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定期外出写生,或者鼓励学生采用其他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但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呢?事实上,高校大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开设实践课,这并不是坏事,但也不完全是好事。美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都要源于生活,学生要想真正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并非上几堂课那么简单,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熏陶、耳濡目染。因此,这样的实践课难免和学生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宗旨有些偏离,也就不能对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实质性的帮助。

2.在美术教学中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美术学科中包含的知识特别丰富,学生要想汲取这些知识,仅凭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是不够的,更要凭借自身的努力对知识进行刻苦钻研,这就离不开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要想真正提高自身的艺术功底,绝非一时半刻所能做到,而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执著地展开对知识的追求。但就目前来看,高校对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仍局限于单一地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推进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1.纠正课程设置中“重专业”“轻教育”的倾向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许有人会感到奇怪,这四者中为什么修身会被摆在第一位。笔者认为答案是:一个人唯有身正才能不怕影子斜。所谓身正,笔者认为应该是正直、有高尚品德,德行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之所以要纠正课程设置中“重专业”“轻教育”的倾向,是因为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更应发挥自身在培育人才方面的独特作用,致力于培养德艺双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担当,能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2.构建崭新的课程体系

构建崭新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学生所学美术专业的不同方向为其量体裁衣,开设更为符合其实际需要的课程,改变以往所开设美术专业课程丰富但不实用又缺乏针对性的现象。其次,高校为学生开设实践课,不应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而应将实践课转变为学生一展才艺的舞台,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再次,在美术教学中还应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和激发。

3.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所培养出的美术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高等院校在制订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以考虑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社会对美术人才素质的实际需要,对美术专业人才进行订单式培养,从而有效提高美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有以下两点:在校内进行开发,建立实训基地则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为此,学校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努力提高师资与硬件设施的水平,如开办公司或美术辅导班等,以便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