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艺术的传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艺术的传承范文1
论文关键词:招贴设计 中国画 民间美术 传承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招贴设计概念的产生虽然源于西方,但其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国特定的历史人文元素紧密相连,招贴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气息,然而随着中国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这种气息被现代商业属性所掩盖,甚至被大多数设计师忽略。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招贴设计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中国画和民间美术的传承,希望能为招贴设计构建中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延续提供一些意见。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
[2]王序.《靳埭强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文化艺术的传承范文2
(1)布依文化艺术的传承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布依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独特的音乐形式、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以及奇异的手工制作,对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选用一些适合幼儿发展的布依族文化艺术活动,作为幼儿园园本教程,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采用游戏形式传承布依文化艺术,幼儿从了解到认知,从参与到发展,从教师的引领到幼儿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都充满了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幼儿时期,他们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在幼儿园开展布依文化艺术传承活动,幼儿接受方式上直观性极强,能够直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针对中、大班的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操作,更能引发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2)布依文化艺术教育促进了幼儿的智能发展。布依文化艺术的教育为幼儿智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有目的的选择适合幼儿园年龄特点与幼儿发展需要的相关教材内容来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能,启迪幼儿的思维。布依文化艺术的独特与魅力,深深吸引着每个孩子,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乐学、好学。
在体育游戏“打夯包”中,幼儿可以扮演各种角色(表演者、观众和裁判),通过游戏,幼儿四肢肌肉得到锻炼,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又训练了幼儿的节奏感:从中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使智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手工制作“扎染”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创作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各种制作工具、染料的名称和特点,还懂得了其制作过程;从图案设计到制作,小手灵活、协调的配合,不仅促进了大脑左右半球的交替循环运用,幼儿的思维、想象、操作、表达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
(3)布依文化艺术的教育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为人的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幼儿期是个性的形成期,也是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不仅要着力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同时更要着力于幼儿的个性形成。好的品质和习惯,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艺术的传承范文3
关键词:中国艺术教育;转型;文化传承;意义;现状;措施
在高校教育系统中,艺术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在保护、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照搬传统应试教育方式,缺少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向前迈进,高校应提高在艺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艺术受到广大人民的喜欢,成为一种良好的精神享受。[1]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一方面需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促使学生自我思考,实现自我价值。艺术教育在美育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积淀形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传承民族文化
高校的艺术教育主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及艺术精神,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积淀,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现代艺术教育通过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提供重要保障,促使社会文化的繁荣及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校艺术教育健康、稳定地发展。
(三)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艺术教学中,继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可以实现艺术教育的美育价值。大量实践表明,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世界多元化的文化思潮,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
二、我国民族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现状
(一)教育观念落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我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国外文化大量涌入国内,冲击着中国本土文化,致使中国教育出现迷茫。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相对落后。在一段时期内,一部分高校摒弃中国本土优秀文化,盲目效仿西方,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给高校艺术教育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受传统的实用教育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的艺术教育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大学生的审美观与审美能力缺乏培养。
(二)教育方式落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艺术底蕴薄弱,缺乏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观念,致使大学生的艺术底蕴薄弱。
(三)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不协调
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历史悠久,积淀多种传统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形式,如民族乐器、音乐、书法、绘画等。此外,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各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性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所以,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学生个性差异性造成较大矛盾,阻碍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高校难以在有限的师资及课程时间内,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艺术教育课程。
三、传统民族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校艺术教学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传统与实践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高校可以将对区域文化感兴趣且个性特点突出的学生集中起来,而后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根据区域文化发展的要求,结合学生的个体需求,合理安排学生的师资力量,从而构建一个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系统。首先,高校应借助艺术教育平台,展现各个区域的民族文化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民族艺术社团,或自行组织相关社团;其次,在艺术文化节中组织文化民间艺术展览,提高民族文化艺术的宣传力度;最后,高校可以邀请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家,亲临学校开设讲座,从而让全校师生能了解更多的文化传承知识。
(二)建立科研基地
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如书本记载、口耳相传等,很难提高教学质量,且容易造成民族文化失传。因此,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应建立“教、学、研”相结合的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机制,研究与发展全新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新理论与方式;其次,高校应建立专业的队伍,加强对民族文化产生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筛选;最后,高校在开展文化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教育方式的应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借鉴国外民族文化传统的教学经验,有利于传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校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需要较长的时间。[2]因此,高校在艺术教学课程中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大传播与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力度。现阶段,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不断推进,高校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高校的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与发展中国本土化的民族文化时,积极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两者有机结合,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土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
(四)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高校在开展艺术教育课程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因素,分别是学校、民族文化及学生学习情况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首先,高校应加强对艺术教学的培训,提高艺术教学的艺术专业素质与个人思想素质。此外,建立一支师资队伍,配备完善的教学设备;[3]其次,高校应结合区域民族文化的特点,适当添加艺术课程,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情;最后,高校应定期组织一定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强大魅力,积极参与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行列。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紧密相连,高校应提高对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视,在艺术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高校艺术事业进一步发展。
(五)普及文学教育
我国拥有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经》[4]、楚辞及唐诗宋词等,优美独特的文章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带领我们体验古代的人情风貌。因此,在继承、弘扬、发展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时,应向学生普及中国优秀的文化内容,展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四、结语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5]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中应坚持“”的原则,保持文化多样性。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大量的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高校艺术教育应肩负起传承、弘扬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重任,实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融合,推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
作者:杨兰亭 单位:中国美术馆
参考文献:
[1]袁恩培,文静,庞杰.论中国艺术教育转型中的文化传承[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8-101,125.
[2]高昌苗.论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教育探索,2014,(9):25-26.
[3]刘卫红,广予.高等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与使命[J].民族艺术研究,2010,(2):166-170.
文化艺术的传承范文4
我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渠道应该通过教育来实现。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会得以继承,同时也得到弘扬和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因其科学性、规模性、普及性的特点,非常适合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一、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现状分析
如今人们通过多种方式走进贵州走进民族区域,深闺中贵州少数民族的面纱慢慢被掀开,外界需要桥梁需要媒介了解贵州及其文化状况,只让大家看到原始状态的艺术固然重要,但其承载的东西单一,人们需要多元化的呈现方式。
1、市场缺少民族特色的原创艺术商品。在对贵阳市青岩古镇调研中发现,古镇共有580家商铺,其中旅游商品的286户,比例占到50%,在286家的旅游品商店中,有贵州地方文化原创旅游艺术品商店仅7家,原创设计比例不到3%,其余97%旅游商品均是全国各个旅游市场旅游景点都可以看到买到的大众旅游商品。
在对贵阳市内几个专营贵州民族特色旅游品商店的调研时发现,如知名的黔粹行、黔艺宝、金芦笙等主营游品商店,其商店60%的旅游工艺品保持了完全原生态造型,与时尚现代接轨的民族特色艺术品还是较少。
在黔东南的西江、郎德等地调研时我们看到了较好的现象,旅游点有70%左右是贵州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但产品大多保持着较为粗糙的原始工艺状态,欠缺较高品味的民族元素与时尚艺术结合的原创工艺品。
2、原创工艺品创意设计中的误区。从市场涌现出来的民族艺术商品中,发现许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下去,第一类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直接将生活品转换为旅游商品售卖,其保持原件状态,售价不一,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的问题,售卖价格高了往往购买人群较少,价格低了却与纯手工打造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不相称;第二类、政府或资金雄厚的企业投入资金,拉动民族村寨,制作大众化旅游品,目的是改变当地经济收入,往往商品缺乏设计,做工较为粗糙,一味模仿外来的东西,丢弃了自身特色的文化元素。
我们调研当中发现了一些典型的案例,如某县开发的民族旅游商品 “钟”, “钟”盘上是复杂的刺绣图案,这种制作不知该怎么评价?单从外表看就会发现问题,花哨的底纹,使人的眼睛无法看清钟上的指针和刻度数字,这种强加的艺术效果影响了钟的使用功能,其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很不清晰,那会有多少人来购买这个“钟”呢? 另外我们还发现有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工艺品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比如蜡染是贵州地方民族特色工艺,蜡染图案却换成了西双版纳椰树、傣族少女等,失去了原本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3、民族民间工艺的开发缺少专业设计人才。目前,政府提倡的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创新。在相应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出现了一批民族文化研发企业,如“贵州精彩”、“贵州晟世锦绣”、“贵州印象”等民族民间工艺品研发公司,还有许多工艺作坊,他们主要生产还是来源于民间工匠,这些企业表示他们缺少能够与民间工匠很好沟通的专业设计师,可见在开发中需要即懂得传统民间工艺又具备艺术设计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
二、艺术教育是担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
本土院校的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本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载体,艺术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传承文化、开拓进取的艺术人才的历史重任。
1、打破艺术教学模式旧观念
艺术院校过去几十年的培养模式全部是向外看的专业教学方式,曾经的苏联模式、欧美模式和现今的日韩模式,充斥着艺术设计领域,外来的优秀理念和设计是非常好的,应该认真学习,但是长时间来我们却忽略了自己优秀民族文化元素的魅力,我们很少认真观察打量自己民族的文化理念和艺术元素,等我们回头思考,才发现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有着自己文化的东西才有自己的灵魂。
2、提倡融入民族元素的课程与教学
民族元素体现在人们生产劳动和生活实物中,其载体主要是民族服饰、民居、乐器、雕刻、图腾符号、生产生活用品等,以现实存在物的形式展示存储着民族文化,将生活中的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并融入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其实才是现代创新设计的灵魂。
(1)在传统艺术设计学科中的课程融入。学校教学中要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将民族元素的运用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在设计基础学科中如图案课程,可将本地区少数民族图案学习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加以重点讲解分析绘制;二是在设计领域的专业课程中结合民族元素的运用进行教学;三是在教学实践项目中,鼓励在民族特色纹样中利用提取、精炼、改造、创新等方式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使其得到新的视觉认可。
(2)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技艺的学习。传统民间工艺是靠师徒方式进行学习与传承,而今职业院校应该对民族民间工艺技艺进行开发学习,首先是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专业教师队伍,让专业教师成为承上启下传承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者,同时应将民间工艺大师请进课堂,直接对学生进行技艺教学,让学生直观了解学习传统工艺技法。
(3)有条件的院校,应将民族工艺作为专业课程或学科独立开设,学生通过学习传统的、融合现代的,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多元文化底蕴。
提及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往往会联想到古老、土气,确实如此,那反过来想想我们的教学中对于这些老土的东西做了多少研究,它之所以在民间流传几百上千年,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现在的艺术教学中过分重技法、轻创造,重式样、轻内涵,学生喜欢现代艺术,所以创意设计单一化现象较为严重,很多东西仅来源于书本,其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多元文化审美情趣培养非常重要。
教学中除传统美术鉴赏知识传授外,应加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了解学习,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设计技能,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具备多元的文化素质和良好审美情趣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培养和积淀,带领学生到民族地区实践采风是学习和提高的很好方式,学会理解民间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创作出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作品。
三、艺术教育应承担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其文化保护方式长期延续着老旧的原封不动的继承模式,现在需要多角度多方面的拓展开发,以更好地继承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术,它需要后继有人。目前贵州仅有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系统地将民族民间艺术作为主要专业进行教学。其他院校也只是在相应学科中少量加入相关教学内容,这远远低于贵州后发赶超的发展速度,该领域需要更多懂得民族艺术的现代设计师。
文化艺术的传承范文5
所谓城市广场文化:是构建和利用城市广场的公共空间平台,举行具有城市特色的政治、文化交流活动,由此塑造特征鲜明的城市文化氛围,它是构成现代城市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城市广场文化涉及较多方面,它是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综合体现。在现代化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城市建筑不但需要充分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化,还必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建设和管理,营造现代城市高凝聚力的广阔空间,藉此空间实现物质生产和消费要素的交换;在现代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利用城市广场开阔的公共空间平台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培育现代精神文明,形成具有现代城市特色的文化氛围。城市广场文化是现代城市文化形式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二)城市广场文化的特点
(1)城市广场文化与城市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城市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统一,是构成城市广场文化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广场文化一般都是开放型的,组成城市广场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城市周围的建筑,结合文化广场的主题,将其周围建筑科学合理地融入广场环境中。丰富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并完善其结构,有助于解决广场需求的多样性。
(2)城市广场文化共享城市空间
城市广场文化具有共享城市空间的特点,在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流和合作,形成公共认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它不但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广场文化的代表作,人们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
(3)城市广场文化的标志象征
城市广场特色是城市具有的地方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和环境中的体现。广场的标志性建筑能带给人们文化休闲气息,广场特色体了当地人们的情趣和习俗。文化广场的设计要体现时代精神和风格,运用现代设计思想和方法,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追求新创意,使文化广场更具现代特征。
(4)城市广场文化亲民
演员同台献艺,不但声势浩大,还可以产生强大共鸣。平民化的开放式广场拉近城市广场文化多来自于群众,为民众喜闻乐见,是群众最有兴趣参加的文娱活动;民众与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推进了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5)城市广场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自娱自乐是城市广场文化的主要形式。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公民的自我保养、娱乐意识增强,多种自发的群众文艺活动应运而生。在居民小区等场所,早晚有许多民众健美、跳舞等。简言之,城市广场文化活动形式多样而且灵活,有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庆典、公益文艺演出,也有企业和商家组织的商业演出。有业余、通俗、普及文化艺术,又有专业、高雅、精品文化艺术;有传统和现代的舞蹈、戏剧和音乐,也有群众表演的民间艺术、乡风民俗、戏曲戏剧、书法,还可以是集邮、演讲、棋类、武术、广场交谊舞、广场民族舞、广场合唱等形式,可谓百花争艳。
(6)城市广场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企业及政府举办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广场文艺演出,融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为一体。极大地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文化和精神风貌,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传承城市广场文化的措施
(1)完善城市广场规划和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广场位置和广场用地,重视城市广场规划的科学性及建筑的合理性,统一规划和建设商业广场、城市中心广场、城市文化广场、绿化广场、观景广场、纪念性广场。
(2)举办高水平文艺演出,打造城市广场文化氛围。广场文化是城市艺术文化推广的必然之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是重要的文化旅游推广活动,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以及文化、经济地位。
(3)利用城市广场开展文化教育和商业活动。广场不但是城市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开展的舞台,也是进行现代化教育的课堂。同时,城市广场文化寓教于娱乐之中,是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良好载体。
二、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艺术
中国是具有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明大国。每一个民族的音乐舞蹈有其独特价值,风格、特点各异的民族艺术构成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富含各民族的民族情感和习俗习惯。比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把节和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期间,都会在广场上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演出,这些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不但增加了节日气氛、吸引了游客的参与,还增加了民族间的友谊和团结。
三、成都市广场文化是传承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成功模式
(一)成都市的地理与少数民族文化环境
(1)成都市的地理与文化环境
已有2300 多年历史的成都,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除云南外,四川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多的省份,其中拥有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成都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少数民族不断迁居成都,各个民族的多元文化在成都加速交流融和,成都已经成为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国际大都市。随着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频繁交往,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也随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对成都广场文化产生影响,并且逐渐成为成都市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少数民族音乐舞蹈通过广场文化得到保护,并在成都得到推广与普及。
(2)成都市节庆性广场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成都市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近年来节庆性的广场文化类型日益增多,尤以2007 年、2009 年和2011 年,成都举办的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最具代表性,它是成都最具影响力的节庆性广场文化活动之一。比如2007 年非遗节期间,在成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广场,举行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展演,50 余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与成都市民亲密接触,普及了成都市民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了解,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对提高成都市民的文化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在非遗节期间全程观看了广场的演出,在四川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演出的当天,现场座无虚席,成都市民更加熟悉藏族羌族和彝族的音乐舞蹈艺术,藏羌锅庄、彝族达体舞,羌族多声部组合演唱都成为了人们十分喜爱的节目,满足了群众的审美需求。在非遗节期间,公开出售首次发行的羌族多声部专辑《复音孤岛》,吸引许多群众的争相购买,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广场文化的带动下,获得了新的展示平台和发展良机。在笔者的采访中,许多汉族群众十分欣赏和喜爱来自少数民族的歌舞,他们希望能够学习这些音乐和舞蹈,可见,成都广场文化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9 年和2011 年的两次非遗节延续了第一届时的空前盛况,成都非遗节已成为全国性的四大文化节庆活动之一,成都推出了世界上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节会。从2011 年第三届非遗节开始,这一国际文化品牌永久落户成都,成都成为非遗之都。第三届非遗节的各大活动更加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性,来自国内外的7000 多名代表,1900 多个非遗项目参加了本届非遗节。直接参与节会活动的人数达570 余万人,拉动各类消费61.5 亿元。正是大众的积极参与,让非遗焕发了青春,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在成都市和谐的民族氛围中广泛传播,众多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在这里交流互动,不仅扩大了其宣传,也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因此,成都市节庆性广场文化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传承作用。
(3)成都社区性广场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成都市有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的社区性广场,社区性广场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社区性广场文化对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成都市调查了多个有代表性的社区性广场,如成都市人民公园广场、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广场、高升桥移动广场,此外还有一些居民小区的广场文化活动。在这些广场活动中,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所占的比重较大,虽然有众多不同的民族音乐舞蹈,但只要是形式喜闻乐见,易于传播,许多民众都愿意学习和表演。在笔者调查的社区性广场中,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藏羌锅庄是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代表作品之一。四川拥有中国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成都的地理位置与藏区、羌区紧邻,在成都居住着大量散居的藏族、羌族同胞,在成都市武侯区西南民族大学周边形成了稳定的藏族居住区和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附近的移动广场形成了藏族羌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播。藏羌锅庄是其中重要的传播内容,锅庄的表演自由灵活,凡喜庆佳节,广场文化多采用群众锅庄,藏羌锅庄的群众性和参与性很强,动作简单易学,音乐与舞蹈并举,具有藏羌文化的审美特点,气氛欢快热烈,符合广场文化大众性、公共性、平民化、审美性的需求,因此,锅庄成为了成都各社区和广场文化活动的宠儿。过去,仅在藏族羌族的农业生活中出现的藏羌锅庄,如今在成都市广场流行并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在现代化的成都大都市焕发出蓬勃生机。
此外,成都市社区和各个广场都会定期开展老年民族健身舞、交谊舞、吉特巴、三步彩的培训活动,这些舞蹈中有很多少数民族伴奏音乐,如《天路》、《飞向苗乡侗寨》等少数民族歌曲常常作为舞蹈音乐伴奏,成都市广场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扩大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范围。
(二)成都市广场是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从当代文化社会学的观点看,文化传播是需要以下四个必要条件。成都市的广场文化实现了这一传播过程,并具备文化传播的4 个必要条件。
(1)文化的共享性。藏羌锅庄是成都市民容易理解、喜爱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品种,藏羌文化的传播代表着成都其他民族与藏族、羌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共享。
(2)文化的传播关系。成都市民在广场中欣赏和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播的渠道。
(3)文化的传播媒介。人类不但是文化传播者,又是最活跃的传播媒介。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通过成都市民的热情参与而得到广泛传播,成都市民是最为活跃的传播媒介之一,成都的各类广场文化就是今天这个物的载体,同时也是另一重要的传播媒介。
(4)文化的传播方式。文化传播的方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式,电视、广播、报纸都是其传播方式。文化广场这种传播方式是面对面,更加直接和真实的传播方式,成都市民在文化广场中欣赏和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亲身参与其中,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传播的真实性。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做了总结,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里的群,就是强调音乐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可以加强社会群体间的情感交流,它涉及到音乐艺术的认识、教育和感染、娱乐作用,强调的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社会功能。广场实际上就是最能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文化舞台,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是一个城市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群的最好的平台。同时,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还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形式,成为当代城市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成为向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公共课堂,也成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传播的重要渠道。由于城市广场敞亮的空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广场构成了市民生存、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春夏秋冬,广场都可以成为调节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广场文化的连续与持久,又形成了城市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在广场中的保护与传播是各民族进行文化的交流的体现,广场文化中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播,对于构建和谐成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文化艺术的传承范文6
关键词:传统;图案;现代设计;继承
中国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90-1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成就辉煌,集儒、道、佛之大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和谐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沉淀、演变,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体系。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有鱼纹、鸟纹和蛙纹等多种逼真的独特形态;唐代的卷草纹、团花连珠纹,青铜纹饰中的夔纹、回纹以及传统的服饰绣品、民间的扎蜡染艺术等,是一部深厚的、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之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构物思想,折射出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及情趣。设计师的作品中,如青铜器、陶瓷、丝织、漆器等都显现出了设计与功能的和谐统一,造型与装饰在统一中都富有变化,创造出了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典范,融入了道家美学观念的影子。这些设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世界艺术设计。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转的传承性。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设计必然产生于本民族、本地域富饶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国的图案设计要走出一条适应本民族文化与审美心理的道路,就要深入研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图案设计结合起来,以现代设计观念占据设计的主导地位,更快地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
一、造型方法的传承
中国的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实形与实形之间的穿插、呼应关系。另外,传统图形的排列形式多采用较规范的表现模式,如四方连续,二方连续等。而现代设计中,可将现代的图形运用传统的构成方法组合排列。
二、在现代设计中发展传统图案
中国现代设计必须植根于本土的民族文化,是对传统的延伸。时至今日,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网络文化与其他高科技综合利用和发展的时代,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让我们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思潮的涌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临如何认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关系的问题。针对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现代艺术创作规律作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日益成为设计师所关注的焦点。完全背离传统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挪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对传统的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旧事物的基础之上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日本曾全面向西方看齐,但是最终还是回归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中来。这不仅是民族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自立于民族之林的需要。日本以传统文化为根,由衷地赞美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因此,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走出自己的路,必然也应该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之路,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几千年的艺术宝库,但是一位沉溺在传统的襁褓里,在我们的设计中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会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停滞发展。
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必然的,那我们如何继承和发展呢?首先是对传统图案的“形”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在的审美观念对传统的造型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或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用以表达现代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如传统的龙的形象就是朝朝有不同,代代有变化,原始的龙古朴,商周青铜器上的龙肃穆,汉魏的龙飘逸,唐龙饱满富丽,宋龙庄严,元龙矫健,明清的龙繁缛凝重。再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纹,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反映了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再如香港设计师李永铨的庆贺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海报,采用的是西游记孙悟空的形象,却把它置身于现在的环境中,身着现代运动员的衣服,并做掷标枪的动作。这样用现代的设计方法,来装扮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较好地表达了中国是奥林匹克大家族的一员的理念。
其次是赋予传统图形新的含义,中国传统图案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心存向往。因而传统的造型的吉祥意义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如蝙蝠的装饰图案取其“蝠”的谐音“福”;牡丹花有富贵、吉祥之意;月季花插在花瓶之中就有“四季平安”的寓意;太极图中“通乎阴阳”的鱼形纹饰,在历朝历代的器具装饰中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圆满、祥和、吉庆、福祉表现出中国人共同的心理要求,中国传统图案背后的“意”才是人们迷恋其图案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图案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
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认为设计原则有三: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动―――适身应用,灵活生动。实际上他强调的也是庄子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造思维。他的设计成功说明了传统图案可以和现代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创造出新的设计氛围,更说明了设计者必须要有创造的思维,必须根据设计的主题进行创意和整体规划,有目的地取舍,否则砸了设计,更毁了传统图案的一世英明。
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继承和发展,使其延续下去。将传统的图案用现代的意识和方法加以演绎,赋予传统图案新的意义和视觉感染力。借鉴和弘扬传统文化和传统图案有助于在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明的基础上,更好地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丰富设计的表现手段,切实推进现代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龙生.中国工艺美术史[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7.
[2]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