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的哲学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医的哲学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医的哲学基础

西医的哲学基础范文1

关键词:C语言; 编程; 函数; 指针

中图分类号: TP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nalysis of several issues for C language beginners

WU Peng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 Yangtze University , Jingzhou, 434023, China)

Abstract: C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gramming language, several problems have been summarized which should take care for beginners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grammar, reading programs, strengthening commissioning training, breaking through heavy difficulties, so that beginners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 half the effort.

Keywords: C language; programming; function; pointer

1 引言

C语言是当前功能最强的编程语言之一,在信息类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C语言学习过程中,很多人会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初学者,在刚开始学习时,遇到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学习的兴趣。

怎样才能快速突破C语言呢?这是很多初学者经常问到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C语言教学中,总结出了初学者应注意的4个问题,同时也是笔者学习C语言的切身体会。如果初学者能加以重视并按要求去做,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2 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语法上

语法是对某类语言规则的描述或总结,通常写得比较抽象和全面。通过对C语言语法的学习,可以比较快速地了解C语言的规则,为阅读和编写C语言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过,对于初学者,如果一开始就想对语法的各个方面都搞得很透彻再去编程的话,往往会搞得一头雾水,极大地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初学者对于课本开始几章的语法知识,作一定程度的理解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掌握一些常用的语法,能够理解课本中典型的例题即可。这样,不光使学习效率有较大提高,还让学生保持高涨的积极性,实现快速入门。

3 多阅读一些好的示例程序

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包含很多技巧,甚至还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些技巧如果让初学者自己去摸索的话,将是非常耗时的,有时还不一定能想得出来。一个非常好的做法是,通过大量阅读一些好的示例程序。不仅熟悉了C语言的语法,而且从这些示例程序中,尝到了课本中没有涉及到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要求解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

比如,如何判断一个数为奇数或完全平方数?如何判断某年为闰年?如何通过三角形的边长求面积?如何求解方程的根?第1个问题是有关技巧的问题,而后面3个问题则是与专业相关的问题,需要了解相关的算法才能解决。因此,建议初学者多阅读一些示例程序,学习一些编程技巧,补充常见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推荐学生多看一下《C语言编程经典100例》,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果。

4 加强调试能力的训练

调试能力是编程的一项基本功,对于初学者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通过调试,可以让我们了解C程序的执行过程,变量值的变化情况,验证程序是否按我们预先的思路来运行的,每一步工作是否正常等。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当程序运行的结果不正确时,可以通过调试来排除错误。掌握调试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遵循一些调试相关的原则[1],使调试成为编程中有力的工具。

5 突破重难点:函数和指针

C语言课程中的重难点很多,笔者建议初学者重点关注函数和指针这两方面内容,因为它们实在太重要了,是我们编程的基础,有必要作深入理解。

C语言程序是由函数构成的,其中有且仅有一个主函数。程序执行时,从主函数开始执行,当主函数执行完毕,整个程序也就结束了,主函数直接或者间接调用其它函数。理解了以上几点,也就对C语言程序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函数,还须重视函数的参考传递,分为值传递和地址传递两种。值传递方式只是将实参的值复制给了形参,在被调用函数中只能对形参进行操作,而不会影响到实参;地址传递是将实参的地址号传递给了形参,在被调用的函数中可以实现对实参进行修改。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针”。指针是C语言的灵魂,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过分。在C语言程序中,有关数据的对象,甚至代码对象(如函数),都有相应的指针。指针是地址形象的称呼[2],在编程中灵活地运用指针可以使程序实现起来更加方便。

6 总结

C语言中要注意的内容很多,以上总结的几点内容是特别要注意的,也是对初学者的建议,提醒他们在学习C语言中使用正确的方法,抓住重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伍鹏.C语言调试方法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36):157-158.

[2]孙利辉,杜红,伍鹏.C语言指针教学难点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7):217-218.

[3]徐宝文,李帮清,刘杰等译.C程序设计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西医的哲学基础范文2

【关键词】血清胱抑素C;肌酐清除率;残余肾小球滤过率;血液透析

【中图分类号】R9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175-02

残余肾小球滤过率(rGFR)是指肾组织受损后尚健存肾组织的滤过功能,只要有rGFR的存在机体就可排泄和降解某些小分子物质,就可以减少透析的时间和频率,并且rGFR能产少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活性维生D等物质,因此rGFR测定对于慢性肾病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常用肌酐清除率(Ccr)来计算eGFR,但是Scr透析前后水平相差较大,导致依靠Scr计算Ccr的可靠性较差,因此临床需要一种可以替代Scr的指标,而血清胱抑素C (Cys C)是近年来发现的能较好反应肾小球率过滤的指标,Cys c一种包含122个氨基酸残基多肽链的蛋白,因其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分子量为13KD,在所用的有核细胞内表达,并以恒定的速度产生。能被肾小球自由滤过,在近端肾小管完全重吸收,不会从肾小管分泌,也无法自肾小管重新进入血液,因而可以作为临床判断肾功能状态最精确,最敏感的指标之一[1-3]。为了研究Cys C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变化特点,探讨其是否与肌酐清除率是否存在相关性,我们调查研究了82例血液透析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2011年5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2例患者,所有透析均采用瑞典金宝公司AK200型透析机。其中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56例,慢性肾盂肾炎7例,高血压肾病8例,尿路结石致肾功能衰竭5例,间质性肾炎4例,糖尿病性肾病2例。患者透析时间l~7个月,平均2.9±3.6月。所有病人均除外急性创伤,恶性肿瘤,严重肝病,糖尿病等疾病等可能导Scr增高的疾病,并且除外病例资料不全者或者不愿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1.2方法:所有患者于上午空腹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2ml置于普通试管,应用酶法测定Scr,cysC,试剂盒购自宁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免疫比浊法在日立Hitach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CysC的含量CysC(mgL),Ccr计算公式为:Ccr=[(140-年龄)×体重(kg)]/[0.818×Scr(umol/L)],及rGFR由PD Adequest 2.0 for windows2.0软件进行计算,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1.5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二变量的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P

2结果

2.1不同rGFR水平患者CysC和Ccr关系比较:为更好地观察CysC和Ccr与RRF状态之间的关系,按以FR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 rGFR

2.2 血清胱抑素C与肌酐清除率的相关性分析:经过二变量的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CysC与Ccr呈明显的负相关(r=-0.58,p<0.05),rGFR与CysC呈显著明显的负相关(r=-0.83,p<0.01),而rGFR与Ccr呈显著明显的负相关(r=-0.63,p<0.01)。

3 讨论

长期以来,临床一直沿用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尿素氮测定间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伤程度。但是这些指标可受个体肌肉量,蛋白质摄入和体内代谢水平的影响,并且在血液透析的影响较大,与肾小球率过滤都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寻找一种肾脏病治疗中快速简单准确反映肾小球率过指标,显得尤为重要。其中CysC血清浓度与肾小球率过滤密切相关,是作为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候选指标之一。Cys C是1种小分子血清蛋白质,分子质量较小,以稳定的速率产生,并且等电点偏碱,因此其可以自由的通过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小管分泌。可以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后分解代谢,因此其没有重新回到血液中,CysC的唯一清除器官是肾脏,同时Cys C在炎症状态下产生的速度不会改变, 年龄、疾病等对其浓度影响较小,因此它可以很好的反应肾小球滤过率[4-5]。

本研究通过对82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与肌酐清除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随着RRF分组不同 CysC和Ccr都有明显的变化,但是Ccr水平变化较为Cys明显,进一步通过经过二变量的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CysC与Ccr呈明显的负相关(r=-0.58,p<0.05),rGFR与CysC呈显著明显的负相关(r=-0.83,p<0.01),而rGFR与Ccr呈显著明显的负相关(r=-0.63,p<0.01)。但是Cys 与CrGFR相关比rGFR与Ccr相关更为密切,说明Cys在计算CrGFR的应用中可能会比Ccr更为准确,这与以往加拿大学者的研究对腹膜透析患者的研究结果相类似[6],从而更加说明Cys在计算CrGFR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林少荣,陈曼娜. 血清胱抑素C在诊断早期肾损伤的临床价值. [J] 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5):2833-3834

[2]蔡讯,薛鹏,宋卫峰等. 血清胱抑素C测定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肾功能评价中的地位[J]. 肿瘤 . 2010, 30(12):1033-1037

[3]李波苏松杨中能等.血清胱抑素C对肝硬化病人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0, 16(12):922-:924

[4]Suzuki Y, Matsushita K, Yoshida T,et.al.Clinical validity of renal function markers including serum cystatin C o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lassification[J]. Rinsho Byori. 2011;59(4):345-351

[5]申斯曼胡素颖. 血清胱抑素C在肾脏疾病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 08(6):729-730

[6]Lindsay RM, Huang SH, Filler G.Cystatin C measurements in the assessment of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dialysis adequacy, and beyond[J]. Perit Dial Int. 2010 J;30(4):437-439

作者单位:530031 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西医的哲学基础范文3

高血压脑出血(HICH)属于临床上老年人多见的一种情况严重的并发疾病,起病急发病快,症状发生一般表现出剧烈头痛、恶性呕吐或昏迷,如若未及时得到治疗,具有极高的病死率或致残率。据有关研究[1]证实HICH病人临床上常伴有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情况,对脑组织具有一定损伤,临床一般采取微创碎吸术进行治疗,但由于其术后恢复效果不佳,为有效解决问题,现从我院选出84例病人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出84例HICH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方式将该组病人分为2组。纳入标准:①发病时间3个月[2]。其中观察组病人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3.9±5.4)岁,男23例,女19例,病程5~22年,平均病程(16.6±9.1)年,血肿量(47.1±14.7)毫升;对照组病人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4.2±5.1)岁,男24例,女18例,病程5~21年,平均病程(14.7±10.3),血肿量(49.4±17.5)毫升。均选自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我院就诊的病人,两组基本年龄、病程以及血肿量等均无显著差距(P>0.05),可分组进行对比。

1.2治疗方法

对所有病人进行常规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使用抗生素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结合CT检查结果实行创碎吸手术。对照组病人通过常规止血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依达拉奉注射治疗(药品来自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51】,规格20ml:30mg),每天两次20:100毫升依达拉奉配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时间在30分钟内完成,疗程为2周。

1.3 评价指标

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a(TNF-a),治疗前后两组变化对比;临床疗效观察根据病人治疗结果显效、有效、无效和死亡四个选项对病人进行评估;观察病人不良反应率。

1.4 统计方式

对所有数据通过SPSS15.0进行分析,计量材料以(±s)来表达,通过t验证,检验计数材料,计数资料按率(%)表达,P

2.结果

2.1 两组病人血中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比

观察组病人白细胞介素在治疗前为(115.3±28.3)、治疗2周后(22.7±8.6),而治疗前TNF-a值(99.7±23.3)、治疗后(32.3±6.8);对照组病人治疗前IL-1β值(107.4±30.8)、治疗后(27.5±6.1),TNF-a在治疗前(102.1±27.7)、治疗后(41.2±9.9)。两组病人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2.2 对比2组疗效

观察组病人在通过依达拉奉治疗后,有1例病人死亡、3例治疗无效、有效23例、显效15例,而对照组病人显效有13例、有效18例、无效有7例、死亡4例,两组病人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81%,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副作用对比

对照组病人治疗后出现失眠2例、头痛5例、恶心4例、腹泻3例,发生率14例(33.33%);观察组病人中头痛有2例,其他症状均1例,共发生率5例(11.9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3.结论

有关研究[3]表示,HICH病人炎性反应于出以神经兀继发性损伤以及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的等因素引发,而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活性增加会直接导致脑内微血管和血管屏障通透性的增高、炎性细胞侵入、血脑屏障崩溃或是脑水肿等症状,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a等细胞因子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治疗效果和动态均与HIGC病人治疗效果有关。

依达拉奉在临床上有降低脑动脉栓塞和羟基自由基的浓度作用,并能缓解心肌细胞磷酸激酶含量,降低心肌坏死并对所造成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次探讨来看中,观察组病人治疗两周后血中细胞因子水明显优于对照组(P

由此可见,面对HICH病人微创碎吸术后通过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病人血中细胞因子水平,提高治疗率,减少不良症状,临床可进一步扩展。

参考文献

[1]汪雪菁, 汤永红, 占克斌,等. 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5, 23(7):705-708.

西医的哲学基础范文4

1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1西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医学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同步,西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有赖于17世纪兴起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法国医生拉美特里(Lamettrie)著作《人是机器》就是把人体医学研究纳入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还原论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方法论,主张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于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医学实践逐步建立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等学科,为现代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促使医学研究日益向微细方向深入,从大体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到达基因水平[2]。迄今为止,以还原论为哲学指导的医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重组DNA理论和技术更是引起了生物学、医学的革命性变化,分子生物学将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引入到分子水平,使人们对生物学原理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质[3]。可见西医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西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医学研究的方法论倾向于还原论。

1.2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理论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其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联系观、平衡观是其主要的特点。系统论作为一门学科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其指导观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全过程。阴阳学说代表着人体与环境,机体内部、脏腑间、气血津液间的动态平衡观,五行学说代表着机体内部的多系统、多层次相互间的联系观,因此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联系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融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整体性、系统性性、联系性,其研究方法完全符合系统论思想。可见中医学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中医学研究的方法论符合系统论。

2中医学理论与西医学各自的理论特点及不足

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主体,以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5]。由研究的主体、内容可以知道西医学和中医学是可以相通的。由于两个医学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理论也各具特点和不足。从两者特点可见,他们的世界观是可以互通的,方法论是可以互补的。

2.1西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与不足

2.1.1西医学基础理论特点西医理论是以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他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发展同步,从医学的形式看西医学遵循着现代科学以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它以客观、具体、形象的实物证据为基础,重视人体细微结构的分析研究,用微观的变化解释宏观现象的本质就成了西医学纵向思维方式的基础[6]。西医学把单元结构作为其理论基础,把单元结构局部微观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研究依据,善于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起始因素,主张对疾病的一元化的解释,根据西医学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把以还原论为指导的以单元结构为基础的西医学简单理解为“元”医学。西医这种纯技术的还原论的研究方式促进了人类医学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多数传染病被有效控制、多数疾病找到了诊断治疗的方法,人类平均寿命得到了很大提高。

2.1.2西医学理论的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医学这种过于依赖于实验科学,过于强调对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把生命视为一个线性的系统,以简单的因果关系来推导生命活动、推导生理病理、推导治疗手段的还原论方法日见其局限性。有时单纯的还原分析难以导出由一些随机、综合因素所引发的变化和产生结果的机制[7]。例如,生物体活性的理解,按线性关系从无活性不能得出活性;没有组成要素的非线性关系、复杂系统的概念,则难以理解活性[8]。由于还原论过于强调新发现、新技术,新的技术常常以市场为导向而忘记了医学研究的人本主义精神,存在着技术性有余、思想性不足的现象。其片面性、局限性是难以避免的,例如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医学虽然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防治方法的认识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诊断治疗方法不断增多,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创新技术产生的成果被快速产业化运用于临床,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提供了理论庇护。其产生的后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这种非人性化的局限性是以单纯的技术至上的还原论的哲学观指导下的西医自身无法解决的。

2.2中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与不足

2.2.1中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中医学以阴阳平衡观为指导,以五行相关学说为联系,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治,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过程,脏腑、气血津液学说代表某一脏器的结构单元的动态平衡观,五行生克代表着多个脏器间的多层次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层次平衡关系,天地人的平衡观代表人与环境的整体平衡状态,因此动态平衡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以阴阳平衡为指导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人体健康和对疾病总的看法是以平衡观、联系观为基础的。因此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以动态平衡为基本线索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衡”医学。

2.2.2中医学理论的不足中医理论系统观思维是其最大的特点,但我们必须看到系统论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核心内涵是需要以还原论为基础的,在中医理论的构建中,由于中医理论对还原论思想有着先天不足,过于依赖系统思维,对一些客观存在的结构不够重视,不重视对微观结构的研究,常常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存在病变部位不清,治疗方法笼统的缺陷,面对蓬勃发展的西医科技,常常显示出思想性有余而技术性不足。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否则这种系统论的研究只能是一种“暗箱”。

2.3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与不足

从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形式看,我们不难知道,中西医结合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如用西医的方法来发展、研究、解释中医理论,用西医的方法来评价中医诊断和疗效,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中药(药理分析、组方成分分析),以中医的疗法补充西医治疗或用西医的疗法补充中医治疗,用西医的技术方法进行检查诊断,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或同一病种使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诊治,这些中西医结合方式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不少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互补,对中医科学性论证及对中医理论的局部观点的证实,以及对中药组分分析,存在着点多、线长、面广,较庞杂不够系统,且多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其主体指导思想仍然是把中医药处于被动从属和被检验和验证的地位用还原论方法指导中医药现代化。由于缺乏有效的医学思想和创新医学理论的指导,中医与西医在医学指导思想和医学基本理论层面上的结合非常有限,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中西医结合虽然走过了50余年,至今未能形成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所以中西医结合目前只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不能满足于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急需在取得前述的大量成果、经验、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两个学科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理论特点进行更高层面的结合研究。

3创新理论的医学哲学基础

3.1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世界观

由中西医学理论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可知,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的“衡”医学特点,其研究方法倾向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具有与系统论相符合的医学哲学观。西医理论具有以单元结构观的“元”医学的特点,其发展受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较大,具有与还原论思想相符的医学哲学观。从当代的哲学观看,无论是自然辩证法还是机械唯物主义都有着历史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的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在医学理论的世界观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样可以把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论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世界观。

3.2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方法论

由前述分析可知,无论是还原论还是系统论都有着其方法论的局限性,都不具备引领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发展的重任。我们把西医理论以解剖结构单元为基础的“元”医学特点与中医理论平衡观为基础的“衡”医学特点进行融合,形成还原论与系统论相统一的“元衡论”观点。“元”是西医理论的精髓,是结构单元的简称有形态的、结构的内涵,是以静态的、孤立角度研究人体;“衡”有阴阳平衡观的基本内涵,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有平衡的、联系的、动态的内涵,是以联系的角度研究人体。我们可以把“元衡论”简单地理解为以结构单元为研究基础的人体平衡观。包括整体单元结构、层次单元结构、单元结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状态。用它进行医学研究就可以形成兼顾点(单元结构)、线和面(层次单元结构)、立体的(整体单元结构)多维研究思路,可以丰富阴阳平衡理论的内容,完善中医的科学内涵,弥补西医学重技术轻思想,重局部轻整体的不足。使对疾病的分析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用它来指导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本理论构建可以有效地兼顾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等。可以作为一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方法论。用于指导疾病预防、控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研究。

3.3中医理论、西医理论、中西医结合元衡论观点的医学哲学特点

中医理论、西医理论、中西医结合元衡论观点的医学哲学特点见表1。

3.4试用“元衡论”指导临床医学研究

痤疮有着复杂的病因病机,我们曾经以“元衡论”对痤疮的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痤疮的发病是由于三个层次的内在平衡失调共同作用产生的,性腺雄激素循环为第一层次,皮脂腺皮脂循环为第二层次,微生态循环为第三级,当他们的循环保持平衡时,人体不会发病,当第一个循环被打破,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第二层次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皮脂分泌增加,进而导致第三级循环的微生态的平衡被打破进而引发痤疮。这三个循环由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到第三层次分别由雄激素、皮脂参与介导,构成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的病理过程[9]。我们根据病因病机特点,有针对性地分解为三个层次分别针对皮肤微生态、皮脂腺分泌和雄激素分泌等进行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减少了复发。同样的道理,遇有复杂难愈的疾病,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元衡论”思维进行临床研究,例如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一种慢性的、顽固的、反复不愈的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医学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医学上一般认为静脉性溃疡的病因是静脉曲张后静脉机能不全,静脉长期淤血,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最后因轻微外伤或感染形成溃疡[10]。但通过我们的一组研究可知,以上情况只反映了病因的一个方面,静脉性溃疡除与下肢静脉曲张有关外,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与下肢淤积性皮炎、足癣、甲癣、反复发作的丹毒、甲沟炎、心衰、糖尿病等均有一定关系[11]。从“元衡论”观点看包括三个层次的失调:①下肢静脉曲张—静脉循环障碍—淤积性皮炎;②慢性足部真菌感染—反复引起丹毒—淋巴循环障碍—淤积性皮炎;③淤积性皮炎—外伤感染—微生态失调—皮肤溃疡。可见静脉性溃疡的发生是有多层次病因导致的,其反复不愈、顽固难治是由该病病因的多样性和病情的复杂性决定的。通过给以相应的针对各层次的综合治疗和相关的健康教育,可以大幅提高疗效,并且可以有针对性防治复发[12]。

西医的哲学基础范文5

1渊源与发展

《周易》是中国经典文化的“原体”有“群经之首”之称,她通过卦的形象变化来寻求自然、人化的规律。生动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而丰富的辨证法思想,极大地深化了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通过进取诸身、远察诸物、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建构的,这正是《周易》所创,所以说医源于易。明代张介宾的“医易同源”论曰:“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中医学#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医易同源,不仅是指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一致,更重要的是指理论形态的合一。

中医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经历了三次发展,第一次出现于战国到秦汉时期,此期《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以整体观念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该书基于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黄帝内经》与确立辨证论治原则的《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药物学的《神衣本草经》以及《难经》和《黄帝内经》被历代一家奉为四大经典,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第二次为唐、宋、金、元时期,此期各种专科和综合性论著层出叠见,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各具特色,各有创见,均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第三次为明清时期,吴又可提出治疗传染病的学术见解,创立了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相辅相成,成为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两大学说。此期,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而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标志着古典形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成熟。

中医学以“气一元论”为指导思想,以藏象经络学说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病理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诊察病情;运用八纲、脏腑、经络、精气血津、卫气营血“六经”和“三焦”等多种辨证方法,根据病情表现,辨明疾病的症候,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治疗疾病。在治疗疾病时,强调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

西医源于古希腊文明,最早创造医学体系的是爱奥尼亚地区柯斯岛上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左右),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集成《希波克拉底文集》是有关西医的第一本著作。希波克拉底创建了体液理论,认为人身上有4种体液,即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这四种液体的流动维系着人的生命,它们相互调和、平衡,人就健康;如果平衡破坏,人就生病。希腊化时期,盖伦(公元130-200年)总结了希腊医学自希波克拉底以来的成就并基于大量的解剖实践和临床实践,创立了自成体系的医学理论。盖伦的医学理论在欧洲持续了一千多年直到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迎来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大发展,16-17世纪,维萨留斯通过人体解剖校正了盖伦的人体生理结构,出版了伟大的著作《人体结构》》标志着解剖学的诞生。哈维等则发现血液循环理论,将物理学、化学的概念引入生物医学中。显微镜的发明不但确立了“细胞”概念而且认识了微生物。18-19世纪,细胞学、实验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医学的诞生。巴斯德灭菌法的发明使手术死亡率降到15%,而疫苗的发明使传染病有效控制,标志着现代医学走向成熟。20世纪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出现使现代医学完全进入了实际应用时代。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奠定了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使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生命的探索、操作和创造成为可能。西医学发展达到了巅峰。

西医学把人简化为生物学客体,注重人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属性,是通过解剖尸体,用实验做出生物学等指标来解释人体的生命现象和规律。把人的疾病与健康问题还原为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问题。认为疾病是由某些生物、化学、物理等致病因子,对人体某一部分的损害,或人体缺乏某些必需物质所致。因而一旦特定病因被查出来了,诊断便确立。治疗上,西医是依靠药物等治疗手段,针对致病因素进行对抗治疗,强调消除人的病。

量子中医学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科研成果,它是基于在科学、哲学层面的充分比较中医之气与量子的本质特性特征,提出“量子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利用量子理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论)、特别是机体电磁辐射的相干性理论,揭示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天人相应、药性等学说的科学内涵。拟用量子理论等现论转化中医理论,建立现代的中医诊察和实验研究体系。其基本思想是以整体观和辨证唯物论为哲学思想,以量子理论等现代学科为理论基础,基于机体电磁辐射场表征中医人体之“气”的观点,运用微观状态的电磁辐射光(量子)辐射、能量(热)等量子形式,研究阐述中医理论关于人的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科学。概括的讲,量子中医学就是在机体电磁辐射层面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学科。当然,量子中医学目前还仅仅是个概念,形成一个完整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大量的理论和实验层面的支撑。但随着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揭示,量子中医学的雏形已经形成。

2科学哲学观

中医学的哲学观同中国古代哲学观,为辨证、有机唯物主义,主要以取象思维为主。其方法论为思辨。中医药学是采用模型建构、整体认知、直觉观测、动态把握的方法来看问题。其特点为:①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生理病理转化,人类在能动的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②功能性,中医学在认识解剖形体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人体的功能活动,常常从这一角度分析和认识人体的生命规律。③恒动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维系着形气相互转化过程的机体,人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是机体气的动态平衡和失衡的过程。

西医学的哲学观为机械唯物主义,以还原分析论为其方法论,其思维方式为逻辑思维,西医学是采用物质分析、数学定量、实验实证的方法来看问题^其特点为①将人体视为各个零部件的组合。主要从病灶局部出发,用微观的、分析物质结构的方法及实验手段,来研究和认识人体的病灶一一人的病。②注重结构忽视功能,以解剖学为基础,着重研究人体的形体器官和化学构成,认为人是一台机器,只有物理的关系,而没有情感的融通。缺乏对人的整体生命的考察。③注重人体生理、病理的静态、局部忽视其变化、动态及整体。

量子中医学的哲学观与中医学相同,为有机、辨证唯物主义,其思维方式则以逻辑思维为主,方法论以还原、综合并重。量子中医学是中医学理论框架下,利用量子理论等现论转化构建而形成的。其特点与中医学有诸多相同点,①整体观,量子的通讯联系性可以将具有电磁辐射的万物联系起来,具有整体观外,量子组成的电磁场在宇宙的空间中伸延且没有边界,表现为整体性;量子的纠缠性、非定域性、超距作用等特性,更深刻的刻画出量子的整体观的属性,②功能性,机体的量子是机体内非分子型的通讯信使,机体电磁辐射是生命现象基础特征,其形成的电磁辐射场具有高度相干性,与生命体系相互关联,是调节生命功能和生命状态的有效途径。③恒动性,电磁辐射都是恒动的、永无静止的。④量子可以通过基于光电效应的仪器,定量的测知机体辐射的量子的数目、频率及量子统计,从而分析生物体系(如:人)的状态。与中医气的可察性相比,量子的可测性更客观更缜密,这是量子中医学建立诊察和实验研究体系的基础。

3支撑学科

中医学的支撑学科是中国古代哲学,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作为其思辨工具。这是目前唯一的不但以哲学作为其指导思想而且以哲学作为其说理工具的自然科学范畴的学科。造成了中医理论抽象化、概念模糊化、诊察方法主观化,缺乏现代科学的清晰性、严密性和可证性等基本特征,使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显现,而且难以理解和掌握。

西医学的支撑学科为16-19世纪发展起来的经典物理学、化学等近代科学体系,西医学以经典的物理学、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为基础,建立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等为基础的医学理论体系和诊察及实验研究体系,形成了西医的生物医学模式。具备现代科学的清晰性、严密性和可证性等基本特征。

量子中医学的支撑学科是量子理论、自组织理论、机体电磁辐射的相干性理论以及电磁理论等现代科学体系。量子中医学是用量子理论等现代科学转化中医学的阴阳五行、气等哲学思辨工具形成的学科,是在机体电磁辐射层面上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基于量子的强度、频率及量子统计等建立起诊察和实验研究体系的。

综上可见,中医学、西医学、量子中医学的支撑基础学科不同,决定了其研究层面不同,中医学是以人体之“气”这一抽象的物质概念为研究对象,西医学是以机体的器官、细胞、分子为其研究对象的,量子中医学是以机体的量子、(电磁辐射)为研究对象的。

4临床诊治

中医理论是基于“气一元论”思想建立起来的,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整个宇宙都是由气构成的,人的生理、病理转变也是气的使然,气的阴阳平衡是衡量机体健康与否的标准尺度,气的状态是由医者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四诊之诊察方法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利用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气的状态。然后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方剂、针灸、推拿等,这一过程中医称为辨证论治。

四诊诊断方法依据有三条:①司外揣内。意为通过观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现,测知其体内的病理变化。②见微知著,通过观察局部的、微小的变化,测知整体的、全身的病变。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任何一部分都与整体或其它部分密切联系,因而局部可反映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③以常达变,即以正常的状况为标准,通过对比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意为以健康人体的表现或状态去衡量病人,即可发现病人的异常之处及病变所在,从而为做出正确的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中医主要应用源于天然的中药和以疏通经络为主的各种非药物治疗,用中医药理论对药物进行复方组合,对人体进行有重点的整体治疗。在大量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先者们根据不同的症候总结出大量的相应的药方,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智慧结晶,有是证用是方是中医的重要医则。中医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的状态恢复患者的健康的,以治未病为主的,所以其治疗的范围有限。

西医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根据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并借助于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及检查技术对疾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方面。

西医主要应用化学药品和手术治疗,消除病原体的侵袭和弥补机体的代偿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西医治疗还有放射治疗,介入治疗,透析治疗,物理治疗等等。在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西医可能会采用一种治疗方法,或一种方法为主同时采用多种治疗方法。

西医学的治疗原理是针对病变的特异性病因、病理,运用药物的化学作用性质和方式,形成特异性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的治疗。治疗思想是针对病因、病理、病位以直接控制的逆施性对抗疗法。治疗手段的选择和设计是以能够特异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为标准,治疗活动就是运用这种手段去消除病因、纠正病理的过程。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向更低的微观层次深入,越来越趋向于在分子水平的层次上理解疾病和医学现象。

量子中医学是在传统中医的框架下,用量子理论转化传统中医哲学内容构建的,认为量子可以表征中医之气。其诊断方法是用生物光子分析系统或其他检测生物超微弱发光、电磁、热能等仪器检测机体的量子行为,定量确定机体的状态,通过建立机体量子的行为与方剂、针灸等的定量数理关系,实施治疗的。量子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与传统中医学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量子中医学实现治疗的定量化,中医学则是定性的。

5讨论

中医理论源于东方文明,西医理论源于西方古希腊文明,量子中医学却是用源于西方文明的量子理论转化来自东方文明的中医理论而来的。他们有相同的目的性即抵御人的疾病保障人的健康。

中医学是建立在人体之“气是构成并维持人生命活动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物质”这一哲学抽象概念之上的,量子中医学是建立在人体之“气是机体电磁辐射场”这一具体物质概念之上的,中医学“气”的概念是哲学层面的概念是彻底的、绝对的,量子中医学“量子”的概念是物理层面的概念,是实在的、可定量检测的。量子中医学认为量子与气具有同构性,而西方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原子和还原论为代表,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量子中医学是以中医学为实践基础,以量子理论等现代科学为理论基础建立的学科,同中医学一样强调人体生命的功能变化规律,西医是以经典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近代科学为支撑建立的学科,强调人体生命的结构变化规律,强调征服自然。中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支撑学科,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辨工具为其说理工具。中医学和量子中医学重视机体的整体性、恒动性、功能性,形神统一,西医则重视脏器和细胞组织分析、强调局部、静态、结构,排斥精神因素;中医学重唯象研究,强调阴阳平衡,而量子中医学和西医学则重实证研究,注重实证分析、综合。量子中医学从机体电磁辐射层面研究人体;西医学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中医学则从整体水平来研究人体的变化;中医学的诊断擅长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法,辨证逻辑和定性分析,量子中医学和西医学的诊断尽可能运用一切科学技术发明,以定量检测为主;治疗上中医学和量子中医学是以天然的中药、针灸、拔罐等通过调整机体的状态,调动机体的抗病潜能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并用多种药物配伍,多种方法并用来提高疗效,侧重于治未病,西医治病则主要是以化学药物、手术等为主要工具,通过对抗局部病灶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侧重于治已病。

量子中医学刚刚形成,是基于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结果,其理论性实践性都是初步的、尚未完善的#需要大量的长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医学和西医学已分别诞生了两千多年和四百多年,理论成熟,临床实践丰富。

西医的哲学基础范文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教学 中医学 内涵特质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10-01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具有理论上客观、精密、量化的优势,且研究成果通常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操作性;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具有能够对个体实施辩证医治,重视个体差异问题的优势,二者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关系。基于此种情况,中西医结合就可以取长补短将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中西医结合是必然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所以中西医结合将会成为我国医学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西医教学中,将中医学的内涵特质充分的体现出来。

1 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自然观

我国古代文明突出任人和自然的相应关系主张“道法自然”,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哲学问题也即是人和天之间的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最大区别。在中医学中,无处不渗透着天人相应的观念。比如,“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人想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这些都体现了人的自然、生物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而西方文明却注重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并演化成人们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西医学认为人和自然是相对独立的,由此可见在医学领域当中应用了人们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科学进而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2 中医学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念

在中医学中,强调通过体验、灵感以及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将事物整体之间通过的规律找出来,即就是注重查同,充分显示任何自然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同时把人也看成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突出形神统一的观念。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非常注重形神统一和身心和谐。而在西方文化中,突出了差异的存在,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注重对事物之间本质区别的寻找,原子论和还原论作为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分析法和归纳法。将人看做是一个普通的实体,这时人体的细胞、器官等就是作为西医学的核心和关键。所以在西医学中查同和差异各有侧重。

3 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观念

我国文化强调顺应自然,“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观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西方却注重对世界本质以及变化的探索和研究,西医则步入了实验医学中,轻预防而重治疗。

4 中医学辩证论治的治疗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文化都是注重感觉、表象和动态。因此在中医学中,是从整体、动态、宏观、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对病情进行了解,并灵活处治。中医学突出一因多果、多果多因、多因多果,这集中体现在了采用辩证的方法找到病因,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同病治异、异病同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等辩证论治的观念。而西方文化却比较注重概念、静态和理性。所以西方医学对概念比较注重,多逻辑和分析比较重视。西方医学的精髓就是分门别类以及追根究底,这也作为西方医学的优势所在。

5 中医学思外揣内的功能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轻视“形而下”重视“形而上”,因此在中医学中,重神轻形,重道轻器,重功能轻结构,重视规律轻视实体。而西方文化却强调物质性探究的实体中心论,所以在西方医学中,大到肌肉小到细胞对所有可以被认知的结构都进行解剖,而共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结构所决定的,对结构进行了了解,才能对功能进行准确的把握,但是死的结构不一定显示出活的功能。由此可见,中医学和西医学对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认识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6 中医学阴阳自和的调理管

我国文化主张顺应,侧重主观。所以在中医学中突出辩证论证的基础上,重视对人正确的扶持来实现对邪气的战胜,尤其注重在治疗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西方文化恰恰相反,主张抗争,侧重征服,所以西方医学在治疗的过程中,是以对抗为基本原则的,通过理化作用来对病理进行改变,治疗比较直接。

7 中医学哲学意蕴的语言观念

我国文化强调整体、感觉、功能、动态以及查同,所以其语言具有明显的类比以及哲学特征。通常情况下,中医学的语言不但蕴藏这文学意境,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哲学。西方文化则强调实体、概念、理性、逻辑、分析和查异,显而易见西方文化具有概念化、客观化、规范化以及具体化的特征。从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西方医学和中医学相比,其语言更加直接准确,传递和交流起来更加方便,人们也更容易接受。

8 结语

总之,中医学和西医学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东西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设法实现互补。而中西医结合这门新型学科的出现为中西文化的互补交融提供了条件,中医学只有在二者的互补交融中,才能将其本身的意义充分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王炜,朱虹,钱静.境外医学教育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5):92-96.

[2] 刘星.“天人合一”观本质的演变及对中医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2(7):39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