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范文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人文教育方法;探讨
人文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如何教学生做人的问题,包括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当前整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即是实现各学科教育同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下文重点就初中品德课教学同人文教育方法的融合进行探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观
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教师,首先应树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观,应将思想品德课的根本目标定位在促进学生思想发展,提高其素质,着力开发其潜能上。要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思想的渗透,就必须坚持人文教育,树立以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及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其次,应树立人性化、差异性的学生观。以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为依据,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如讲解环境问题时,可运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余通过实地观察、网络搜索、调查访问来发现当前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明白保护环境必要性,将保护环境内化为自身需求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锻炼学生的组织整理能力,整个过程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最后,应树立“致力于导”的教师观。人文教育的教师观认为,当代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其应当是一位“促进者”,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促进”,而不是“训练”或“教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及帮助者。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逐步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由“教”者向“导”者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引导者”转变。
二、深入挖掘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对于思想品德教师来说,不应将对课程的把握仅仅局限在教材中,而应广泛地拓展到一切具有人文教育的方面去。任何一个情景、活动、榜样等都能够开发学识、刺激想象、激发爱心、鼓舞人性尊严,正确与人沟通等内容都应纳入人文教育范围中。例如,诚信原则作为人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教师可通过市场上所出现的诈骗、欠款等失信行为作为问题,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去,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的对知识的把握,而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上,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教师可在课堂上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上台充当“时事小评论员”,对当天的时事进行和点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热情,增加学生的见识,还可以增强其通过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法制观念及法律意识的培养,这也属于人文教育范畴。例如,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教师在课堂上播放“3.15晚会”相关典型案件,并将其延伸到课堂内容中去,提高学生对此的关注程度,通过对晚会中所曝光的侵权案例的反思和讨论,加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及道德观念。
三、体验式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最基本手段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通过教师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加深感悟、加深理解并产生情感、建构知识、生产意义、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角色扮演法
此法主要是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出自己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发展心理素质,端正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如诚信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带着学生开展“模拟盲人”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扮演盲人购物,将模拟活动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亲身感受表达出来,然后发现,学生的感受五花八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家的收获都很大,不仅使学生懂得了人与人间应互相帮助和信任,还体验到了帮助别人,被人信任的快乐,因而课堂中人文气氛浓厚。
2.社会实践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实现人文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让学生真正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提升整体素质。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访问、到企业工厂参观等,进一步体会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与思想觉悟水平。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可以延伸课堂,拓展课堂容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健康情感,使学生更有效和完整地在体验中学习知识。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唱响自信之歌》一课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场景,并配合播放歌曲《歌唱祖国》,渲染课堂氛围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与自身情感达成共鸣,激发信心。
由上可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初中思想品德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思路,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堂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实现人文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平.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作用探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10,(10)
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范文2
首先,马克思人学提出人的存在论,其研究出发点都是从人开始的,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人”区别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抽象的概念,也区别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中所提及的人类个体,而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为此,马克思通过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并以此确立人学理论的出发点,为人学其他内容的研究奠定基础。
马克思人学提出了人的自然存在理论,并指出人的自然存在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人的身上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一般动物的本能,人的生物本能时期展现出兽性和人性两种形式,但是人能够摆脱兽性,具有人的文明特性。其二,人依赖于自然界,人的生存需要依靠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的生存提供生活必需品。其三,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其四,人是自然界的改造者,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区改造自然,创造出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人学提出了人的社会存在理论。人的社会存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人在社会交往中生存,社会交往作为人特有的生存方式,社会交往包含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类型,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形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二,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发展。其三,人是在相互合作中生存的,合作是人与人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人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在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其次,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论。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马克思人学对人的本质的分析解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认为人的社会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展开,所以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为此,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必须从多个方面展开,对现实的人来说,社会关系是形式,实践活动是内容,人的需要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力,只有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
最后,马克思提出人的发展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落脚点是人的发展问题,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物,会不断向前发展变化,马克思用科学和价值统一的办法,提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可以让无产阶级获得解放,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一)实现人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
首先,人的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发展与人的本性、需要等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了适应人的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其教育价值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注和追求也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追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的价值的重要表现,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其中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的最终落脚点是个人价值,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开展的教育,如果教育实践的结果不是为了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重视并不断提高人的价值是马克思价值论对思想政教育价值研究的要求,也就是说,在整个思想诊治教育过程中,如果离开了对人自身价值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价值也就无所存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的最终诉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人、塑造人和影响人的责任,在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让人民群众能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实现政治的社会化,促进社会民主化的进程,让人民拥护和热爱社会主义,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主要是通过生产劳动改造社会和自然,所有的活动都取决于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意发挥好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把握好方向,其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可以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人的自我意识,并通过尊重教育对象给人们以平等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人们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人们在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加强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此,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创新教学思路,帮助每个人塑造人的主体人格,弘扬人的主体性。
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范文3
关键词: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式教学法;原则;步骤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072-02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由以前“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而成的,是军事高等院校本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该门课程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军人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始终,对学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筑牢学员军魂意识,提高学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学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整体提升,可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运用综合性强、针对性强的案例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式教学法在《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基础”课案例式教学法,就是根据“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把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达到提高学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搞好“基础”课的案例式教学,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案例式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基础”课在学员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正确法律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理应受到学员的重视和喜爱,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学员对这门课重视不够,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二是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规范性,内容抽象,并且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内容和学员以前接受的初高中政治教育以及平时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多有重复,学员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三是普遍采用大班教学,教员与学员之间不易沟通,课堂气氛容易陷入沉闷,等等。这些客观存在的状况势必影响学员学习“基础”课的兴趣,有的学员上课干脆干别的事,有的甚至打瞌睡。要改变学员不愿学的尴尬局面,案例式教学法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案例式教学法通过运用一些经典的、直观的、有价值的案例,让枯燥抽象的理论与鲜活具体的实际联系起来,让学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了学员的主体地位,教员学员“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等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求知愿望和思考问题的热情”[1],同时把抽象的理论、枯燥的法律条文具体化,将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而且学员在参与的过程中有了自由思考的空间,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案例也能提高自身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员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大胆提出各种假设和怀疑,这些还有利于培养学员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从而促进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有利于提升教员的教学能力
案例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员在平时注重收集、整理、积累和加工与授课重难点内容有关的各种案例和素材,以备授课所需;其次,组织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要求教员将自身的主导性和学员参与的主体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员既要讲清案例的来龙去脉,又要结合理论设置各种问题与学员展开平等讨论,而且还要根据学员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再次,教员对学员的见解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点评,并总结教学经验归纳教学规律。这些都要求教员在平时要注重理论学习研究,不断提高驾驭课堂、洞察对象、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教学艺术。可见“基础”课案例式教学法对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员在组织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同时教学能力和水平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有利于增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总体而言,基础课在筑牢学员的军魂意识、培树学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以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方面取得了应有的成效,但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其实效性,那么案例式教学法是增强基础课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一是,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启发式、亲验式学习,体现了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举一反三的优良传统”[2]。通过案例提供的信息和经验,使学员置身于案例情景所包含的矛盾之中,锻炼提高了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案例本身具有的强大的育人功能。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教育顾问德怀特·艾伦曾明确提醒并警告教育者,“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作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因此“基础”课要牢牢抓住首先教会学员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人这一根本宗旨,而一些经典的案例往往蕴含着强大的德育功能。案例的教育功能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得以充分发挥。《论语》记载,孔子以“颜回好学”为例来讲君子的修养;军事家孙膑也以“围魏救赵”为例,阐述自己的军事思想。现在的“基础”课我们同样要挖掘案例的教育功能。实践证明,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把一些经典案例,经分析研究,运用在教学中,可使学员受到真实的、深切的教育,从而启迪思想,培养德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案例式教学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贴近现实、贴近军营、贴近学员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探讨和分析,使基础课由空洞变得丰富,从枯燥走向生动,让学员乐于学,从而有利于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二、案例式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实施的基本环节
把案例作为实施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这也是把抽象的理论放置到丰富的实践中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正确地选择案例是案例式教学成功的起点,正确的组织实施是案例式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正确把握案例选择的原则
1.典型性。典型性是案例必须具有普遍意义,非如此,案例不具有选择的价值。因此教员在选择案例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明确该案例的服务对象是哪些理论知识,是哪些法律法规。只有围绕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案例并展开分析,才能做到用案例为学习理论知识服务,才能最终实现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真实性。案例不是文学作品,不能虚构情节。真实性是案例的基本属性,非如此案例不具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以案修身、以案明理、以案说法最好是真人真事,充分展示案例式教学的教育价值和警示价值。如果能从学员身边发生的事例取材,让有成就的讲成就,有贡献的讲贡献,有理想的讲理想,有道德的讲道德,有纪律的讲纪律,就更有说服力。这样的案例体现了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同龄人教育同龄人,更能引起学员思想上的共鸣,其教育警示意义就更加深远。
3.综合性。在“基础”课中德法并存是案例综合性的价值诉求,其目的是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在选取案例时要求同一案例在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的基础之上还要能彰显道德与价值的不同取向。这种综合性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无疑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益于学员形成法与伦理一体化的价值取向,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二)精心设计实施案例的各个环节
1.把握好案例运用的时机。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个章节都适合运用案例式教学,即使可以应用,也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择机运用。有的案例可以放在开头,导入新课,引起思考;有的可以放在中间,承前启后,活跃气氛;有的则适合放在结尾,小结内容,触类旁通。这些运用时机的把握,需要教员在备课时做足功夫、精心设计,不可随意嵌入。
2.把握好问题的设计。陈述完案例,教员应根据需要科学设问。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要能引发学员的思考,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员无需思考就可作答,也不能太过复杂让学员摸不着头脑。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还可以临时设问,引发思考。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教员要掌控好课堂的气氛,不要出现冷场和无序的场面,更要防止因观念的不一致而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3.搞好点评和总结。案例分析讨论完之后,教员应对整个过程及时中肯、简单准确地予以总结。肯定正确而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指出歧义和错误所在,避免简单化的告知结论。对于有些复杂的问题,教员应从多角度提供可以思考的空间,启发学员进行创造性思维。
三、案例式教学法对“基础课”教员和学员的要求
(一)对“基础”课教员的要求
要在“基础”课中实施好案例式教学,教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理论功底要深厚。教员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无法把握好案例教育功能的导向性。案例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如哲学、军人伦理学、军人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美学等多学科领域,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教员如果不懂青年军人的心理,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就无法驾驭课堂,难以让学员信服,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次,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跟上时代和学员的思想节奏。
(二)对学员的基本要求
学员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要搞好案例式教学,学员也要做足准备。首先是课前的准备。学员先要预习该次课的重点内容,仔细分析教员提供的具体案例及相关材料,还可以查阅收集相关的辅助材料。其次是课堂上积极参与。每个学员都要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
当然案例式教学法不是教授“基础”课唯一方法,教学中还要积极探索案例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进一步丰富完善教学过程,切实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范文4
一、搞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动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课前预习是紧密相联的。而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怎样与教师的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分不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学生做课前准备时可以提供必要的预习提纲,学生则通过预习并查找与本课相关联的内容,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能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这样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了,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了,从而,学习效率提高了。比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框之前,布置了一个预习题: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请查阅课本及找一些历史事实)?到我讲课时,学生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了,我只要稍加归纳、提升就行了。
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试能力、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许我们比较重视语文课上的阅读,在思品课上,觉得没必要让学生阅读,即使有,也是很仓促地看一两遍就开始讲解、训练,没有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开展“对话”。新版的初中思品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鲁教版,它们都选用了比较典型和真实的材料,知识的逻辑结构清晰,如果我们思想品德老师能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和文本对话,那么,提高课堂有效性也不是难事。为此,老师必须自己先深研教材文本,再转化到学生视角把握文本,以便引导学生真正意义上和文本的对话。
思品教材的每一课内容都不同,但又和前后内容相连,学习要求也有难有易,因此,现有的认知水平很容易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一个个盲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了解生情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引领他们好读深思,将文本的固有意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意义相连,触发他们的感悟,生成创造性的意义,构建符合自己认知特点的知识逻辑结构。
例如,在要求学生阅读七年级教材《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时,当学生阅读完小创受侵害的事例时,我就问:你受到过侵害吗?你是怎么处理的?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就会边阅读边回忆,为阅读后面“身边的保护”扫除了盲点。
三、传授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教育,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有利于人生的健康成长。教学活动不是一种预设的师生双边表演活动,也不是一种理论材料和活动材料的展示活动,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总是要以学生能动的思维活动为中介,来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师要抓住发展思维这一中介点,启迪人生。 思维方式有很多,有反向思维、转化思维、因果思维、现象与本质思维、整体与部分思维等等。
四、教会学生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讨论、评议。例如,学习《孝敬父母》一文,组织学生开展家庭调查,了解父母的生日、爱好、健康、愿望等方面的情况,下堂课时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谈怎样做孝敬父母的孩子的感受,深化认识,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当中。又如教学《自立自强》一课,让学生自查:你在这方面做得怎样?今后有何打算?通过交流、讨论,找出自己的不足,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有效地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此外,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热点新闻时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既活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通过以基础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测试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适度的测试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范文5
[关键词]班主任 思想品德 德育 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88
班主任兼任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具有教育教学的特色优势。初中是学生培养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时期。学生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开展大量的思想工作,而思想品德教师在此方面占优势,再加上思想品德课与时事新闻、日常行为联系紧密,可以通过学生对于时事新闻的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善恶的道德底线,走好人生之路。在教学中一定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心理特点以及教育环境,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优势,开展特色教育。
一、特色德育
班主任兼任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比较有优势。一方面,班主任工作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积极挖掘德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督促他们的日常行为,使他们的思想行为更快地转变。班主任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学生的服务者,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另一方面,思想品德学科有很多教学内容正是班主任要进行的教育内容,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师做学生工作的时候突显了教学的特色优势,比较有说服力。
二、特色督导
在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班主任要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接触,适时提醒,持续“督导”。如在教学《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内容时,分组讨论制定出相应的班规,要求全体学生共同遵守。既然是自己制定的班规,学生怎能不遵守呢?在班主任及同学们相互督促下,学生不良的行为减少了许多,渐渐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
思想品德课教师课时量少,可以通过多开展活动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待在一起,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如开展“看谁宿舍最整洁,环境保护我有责,感恩之心人人有,良好班级我出力”等一系列活动督导学生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充分表现出来,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不良的行为得以改正。另外,思想品德课的实践与探究活动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指导学生参加校外和社会上的有益活动,让他们掌握课外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品行。
三、特色教学
班主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意根据课本的知识点,并结合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事例,一边传授知识,一边渗透德育。如教学《珍爱生命》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或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例子,如吸烟、吸毒、打架斗殴甚至是轻生等。借助广告语和广告图片,教育学生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同样通过其他事例教育学生打架斗殴是不尊重别人生命的表现,也是不珍爱自己生命的表现。在分析教学内容《不良的诱惑》时,罗列出一般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让学生进行对照,进行自我剖析,看看自己触犯了哪条,讨论是否进入营业性网吧,让学生说说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事后有什么结果。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他们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特色评价
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范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教学 讨论教学法 遵循原则 实施步骤
所谓讨论教学法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反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通过质疑、探讨,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同座位的两人或前后四人为一组,也可以是小组或全班讨论,还可以是设立正反两方观点的争论。讨论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自古有之。我国的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自觉地运用讨论教学法,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就。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必须彻底改革以往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探索一种以过程教学为重心,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交流、共同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讨论教学法正能体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这就非常有必要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对讨论教学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一、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讨论教学法的依据
首先,讨论教学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是传授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传统的填鸭式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不能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而讨论教学法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讨论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思考问题。在思考、分析、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的基本能力,从而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其次,讨论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当今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实感强,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善于质疑及求新、求变、求实等心理特征,因此,他们不满足于灌输的教学形式和现成的教条答案。讨论教学法正是适应当前学生这些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真探索的心理需要。
二、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讨论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讨论教学法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其基本原则。
1.坚持发展性原则。课堂教学的任务在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发展学生,发展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内容,课堂讨论教学法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在于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2.坚持主体性原则。讨论教学法和传统灌输法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存在着质的不同。传统灌输法中的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机器,往往教师总习惯于我讲你听,我写你记,课堂讨论则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处于主体的地位。政治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交流问题、讨论问题。
3.坚持主导性原则。现代教学理论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课堂讨论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在课堂教学形式中,克服一问一答的主持人式的教学模式,教与学再不是教师的片面行为,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自由地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自觉的能力,锻炼思维品质,加强知识的交流,使学生的主动性获得充分的调动,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4.坚持合作性的原则。讨论教学法不仅是在教学形式上对传统教学的更新,而且是教学思想的更新。它是对传统家长式的教学观念的批判,主张并强调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平等性。课堂讨论只有建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才能达到畅所欲言、充分交流的目的。
5.坚持探索性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生探索真理比交给学生真理更重要。课堂讨论教学法的教学活动应该强调和坚持这种探索精神,这是讨论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真理的答案,应该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和探索过程中自己获得结论。
三、思想政治课讨论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在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抓住四个环节:一是辅导自学环节;二是设问质疑环节;三是调查研究环节;四是提纲准备环节。思想政治课任何一节新课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都应该首先从辅导学生读书入手,而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设问质疑,并带着问题课前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调查活动,在调查的基础上准备好讨论提纲,如在讲授“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这一节内容时,我先要求学生课前自学完教材内容,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许多疑点,如:事物发展真的内外因缺一不可吗?内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重要吗?外因为什么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等。之后,我组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调查收集大量的事实材料,并指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做好讨论提纲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就为下一阶段的讨论创造了必要条件。
2.讨论阶段。这一阶段是课堂讨论教学法的实质阶段。教师可采取先小组议论,后大组辩论的循序渐进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议论中同学们将自己的观点抛出,进行广泛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将典型的观点加以归类,并派出代表形成正反两方,在全班大组进行辩论。如,辩论“内因重要还是外因重要”这一辩题时,正方持内因重要论,用企业兴衰、干部蜕变、商家竞争等事例有理有据地论证;反方也搬出社会风气导致社会公德水准滑坡及就业难大环境对职校学生学习的影响等事实证明外因的重要性。双方引经据典,思维活跃,思路畅通。教师在辩论过程中再加强引导,及时点拨,纠正偏差,使辩论活动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大胆思维、敢于质疑和探索真理的能力。实践证明在辩论中学生既忠于书本,又跳出书本,体现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使学生增强了批判性、发展性和思维力。
3.总结阶段。在学生热烈议论和激烈的辩论之后,教师应对讨论活动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应注意全面性、辩证性、鲜明性和提高性。也就是说,教师应对学生讨论过程的各种思路、观点进行较为全面的点评,并在点评中注意运用辩证法,肯定主流,指出错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总结对真理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思想政治课堂讨论教学法的意义与效果
1.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魅力。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由于采取满堂灌的形式,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呆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语言苍白无力,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表情冷漠无情,致使思想政治课在学生中缺乏吸引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烦心理。通过课堂讨论教学法的试验,思想政治课一改原有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讨论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原来思想政治课传播的真理具有指导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如在学习“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这一节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开始发现自己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是十分片面的,并尝试着用科学的方法论认识事物,从而纠正了一些片面的认识,也解决了一些心理问题。实践证明,课堂讨论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对思想政治课增强了信任感,使思想政治课充分展现了真理的魅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讨论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习热情、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听、读、讲、说、做等各方面素质锻炼的机会,所以不少学生在讨论教学法教学活动中找到了自信。此外,由于课堂讨论不断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常常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诱发学生去探索,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有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课堂讨论教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落实了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并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积极思维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教与学双方形成了互动的关系,促进了教学过程的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等各项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讨论教学活动中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更积极、更主动、更牢固,也更深刻。由于课堂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及参与活动机会的增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思想政治课注重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寓德于教的目标也在课堂讨论中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机、有效的落实。
讨论教学法是思想政治课行之有效的常用教学方法,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对其深入探讨并合理运用,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