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1

2013年度小课题立项申请表及开题报告

负责人 陈林志

学 科语文 学历本科 职 称:中学一级教师

年 龄43

参加工作时间 1991.7.1

QQ号80642646 邮箱806426462@qq.com

新浪博客网址

课 题

名 称

农村初中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研究

小课题其他成员

姓 名

职 称

工 作 单 位

陈林志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汪晓菊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陈博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罗长安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选题缘由

研究设想

一、研究目标

1、学习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内涵,探索班主任专业化的内容、要求、与意义,研讨农村学校班主任专业化的途径与方法;

2、立足本校,通过对班主任的评价研究和班集体的评价研究,梳理学校的现有规章制度,改进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摒弃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打碎敲”的班主任管理方式,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地班主任选拔、培训、评价、管理的体系;

3、通过课题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4、将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和教育反思等基层学校参与教育科研的方法及成果表达方式引入课题研究中,增强我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教育科研走近一线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上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5、通过课题研究,试图将班主任专业化这一新事物引入我校并努力使之在农村初中学校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

二、研究专题:

1、班主任专业学习模式的探究

2、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的研究

3、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途径与方法探究

4、班主任队伍的管理与发展

三、研究内容:

A、文献学习:

1、学习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与内涵。

2、班主任成长规律和因素。

B、自主发展研究:

1、班主任自我成长探究、责任、工作方法。

2、特殊学生的教育,班风的形成。

3、班级文化的建立。

C、培训策略研究:

1、培训策略研究。

2、班主任工作展示。

D、评价机制研究:

1、班主任任职条件研究。

2、班主任工作评价方法、班级评价。

3、班主任论坛。

E、管理策略研究:

1、班主任资格聘任标准。

2、班主任工作过程管理办法。

3、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划。

F、成果对比分析:

1、班集体对比分析。

2、班主任对比分析。

四、研究的方法及工作安排

A、问卷调查法:

1、班主任工作心态、工作现状调研

责任人:陈林志 汪晓菊陈博 罗长安

对象:本校2/3现任班级班主任

方法:问卷调查、座谈会

工作呈现:调研报告

2、班主任专业水平调研

责任人:汪晓菊 陈博罗长安

方法:班主任工作方法介绍。

工作呈现:班主任工作经验集,疑难问题汇总。

3、班集体现状调研

责任人:陈林志 汪晓菊陈博

对象:中心学校班集体和九年制学校班集体

方法:现场查看、学生座谈会

工作呈现:调研报告

时间:2013年3月

工作意义:

为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策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使我们明确研究的重点,确保研究的实效性。

工作要求:

1、各调研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准备材料。

2、按规定时间完成调研任务。

3、及时拟写调研报告。

4、收集过程资料。

(二)文献法。

责任人:陈林志

学习内容:

1、班主任工作职责。

2、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优秀班主任事迹。

3、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理论。

4、班主任素质培养的途径与策略。

人员:集中学习陈林志

自学;全体教师

学习呈现:学习心得汇集。汇总 陈林志

工作意义:

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引领

工作要求:

1、集学: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每次确定学习主题、主学人、主讲人,拟定三个月集学计划。

2、自学:在集学的基础进行,全体教师必须坚持自学,拟写学习心得。

(三)行动研究法。

责任人:汪晓菊

1、班主任自主发展研究

人员 全体课题组成员

内 容(1) 安全教育策略研究

负责人、陈博 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安全教育方法集

内 容(2)评价激励方法研究

负责人、汪晓菊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激励策略案例集

内 容(3)家访策略研究

负责人、陈林志陈博

工作呈现:班主任家访心得集

内 容 (4) 小助手的培养

负责人、汪晓菊陈博

工作呈现:班主任小助手培养案例集

内 容 (5)学困生的转化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学困生转化策略集

内 容 (6) 特长生的培养

负责人、汪晓菊

工作呈现:班主任特长学生培养策略集

内 容 (7) 心里辅导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心理教育案例

内 容 (8) 班级文化建设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级文化建设论文集

内 容 (9) 班级管理策略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级管理建设论文集

内 容 (10) 留守儿童教育

负责人、汪晓菊 陈博

工作呈现: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集

意义: 通过班级工作的行动研究,使班主任教师在实际工作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了解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和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工作要求:

1、全体班主任教师和课题组老师必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积极撰写心得、案例和论文。

2、子课题负责人,要按时完成案例论文的收集、整理工作,并积极组织相关评选工作,选报优秀论文参加上级的评审工作。

(四)实验法

1、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培训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1、负责人:陈林志

2、方法: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进行比较、分析。

工作呈现:形成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材料。

2、班主任任职条件研究

1、负责人:陈林志陈博

2、方法:根据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要求及农村小学实际拟订《建民办中心校学校班主任任职条件》(试行草案),在实践中研究。

3、工作呈现:形成《建民办中心校班主任任职条件方案》

3、班主任评价机制研究

1、责任人:陈林志

2、内容:探索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法、评价的作用。

3、工作呈现:制定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方案。

4、班主任队伍管理研究。

1、责任人:陈博罗长安

2、内容:研究班主任聘任方法、过程管理以及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划。

3、工作呈现:制定班主任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四)、研究的意义

1、以此项课题研究,统摄我校的班主任工作,从“班主任专业化”新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2、此项课题研究,将有可能为我校打造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班级管理与教育方面的专家型班主任队伍。

3、本课题研究成果将有利于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条例》的顺利对接

单位

审查

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县(区)基础

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市基础教育

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

审查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注:1.申请课题教师必须在新浪开题博客;填机号、QQ号、邮箱地址、博客地址;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2

一、忽视操作事项

每个学生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和一定的操作顺序以及特别的注意事项。因此准备充分是学生实验成功的前提。初中科学实验活动册中的分组实验,我们大多进行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的基础理论知识都已学过,操作过程和方法也都由老师演示过,所以部分学生自认为已有把握,而产生轻视心理。如果不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很容易导致实验目标不明确,操作步骤不了解,甚至连测什么量什么都不清楚。实验开始后,学生要么在一边袖手旁观,要么一味模仿同学,要么看着实验报告“照方抓药”,边看边做。这样做不但实验难以达到目的,而且还经常损坏仪器,甚至出现事故。

比如学生在进行氧气性质的实验时,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往往使他们神情振奋,然而让他们说出实验现象,则不知所云。为此,教师仍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标,分析实验原理,理清实验程序,获取实验信息,明确各步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清楚观察什么现象,应获得怎么样的实验结论,牢记实验应注意的事项等。同时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还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般说来,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是很乐于观察的,但他们的观察往往带有盲目性,在很多场合下实际是看“热闹”,所以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

二、好玩而不专心实验

大多数学生对科学实验都隐藏着不同程度的“好玩”心理,对分组实验的积极性停留在好看好玩上。他们对仪器的外形产生了兴趣,对怎么玩发挥了想象。另外,实验中如燃烧、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放出热量以及电学实验中灯泡亮、电机转等都使他们兴奋不已。大多数学生仅仅好玩,不加思考,往往就充当了一个看热闹的角色。

在进入实验室前得将电路图设计好。具体做法可以提前培训好各实验小组长,组长设计好的电路图交老师检查,并给予指导,而后各组员交小组长检查和指导。让小组长帮助组员纠正错误,教学相长,有利于透彻地理解知识,同时也是“培尖”的有效措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而且老师也轻松多了。

三、不认真思考,抄袭实验结果敷衍了事

实验时不尊重事实,任意涂改实验数据,敷衍了事,这在实验中是最不可取、最应该受到严肃批评的态度。对于极少数顽固不化的学生一定要严肃批评,指明利弊,并在课后命其重新认真补做实验。学生只有科学对待实验,实事求是,才能培养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操作随意,不按实验步骤

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促进实验成功的重要环节。科学实验要求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实验规则进行。从学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填写实验报告,到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仪器是否完好,规格是否符合要求,实验步骤是否正确,取用药品是否适量,观察实验现象是否正确,处理废料是否符合规定,到实验完毕仪器整理、清洗是否符合要求,这都是从细微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细致耐心的科学作风的重要内容。否则,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不仅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实验事故。

实验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实验时必须将一切杂物像火柴梗、废纸等都要放在废缸中,发现随地乱扔者一定要严肃处理,否则就有可能将这种不良习惯带到后续的学习,甚至今后的工作中去。

五、缺乏动手能力

有始有终地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是培养良好习惯和坚强意志品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最基本的保证。

有些同学在实验前兴趣高涨,大多能积极动手,然而在即将结束时却常常表现出意志力薄弱、丢三落四、逃之夭夭。具体表现主要有:实验材料乱丢乱放,废品不入缸,仪器不整理,实验数据不及时填写,实验报告不完成,缺乏良好的实验习惯。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在分组实验中分别责任到人,每组设定管理员,由管理员协助整理和检查实验仪器,填写报损清单,同时设定实验报告填写监督员,即采用“人盯人”战术,迫使其“循规蹈矩”。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3

关键词:探究性 科学实验 探索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有目的地看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交流,选择核心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设计探索性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在探索实验教学的改革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初中科学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如,对金属钠的一些性质的观察。取一块钠,看到钠是固体,用刀切钠的表皮时,感到钠较软;切去表皮后,看到钠的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当把一小块钠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听到嘶嘶声,看到钠浮在水面上,变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向烧杯的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并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还伴有一些小气泡;当手触摸烧杯时,感到发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觉,不仅观察到了钠的颜色、状态、硬度、溶解性等多方面的物理性质,而且还观察到了钠与水反应的变化过程。如体积变化情况,在水中的运动情况,产生气泡以及放热等现象。针对不同的实验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以后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引导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方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初步猜想和假设时,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猜想和假设,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常用的自然科学实验设计方法有对比法、控制变量法、排除法、理想实验法、定量测量法等。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想象力,尽快地发散思维,获得思维的最佳方法。例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先按常规方法测定,然后破除常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要求实验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给学生一些实验器材供自选,如①安培计量程(0~3A,0~0.6A);②伏特计量程(0~3V,0~15V);③滑动变阻器(2A,0~20);④待测Rx;⑤定值RO=10;⑥电键;⑦导线若干;⑧电池组(6V)。通过学生认真设计,合作交流,共设计了十几种方法,最后评选最佳实验,使学生的独创精神倍增。

三、运用变式手法,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索

初中科学实验主要有演示、测量、验证、探索四种形式,而又以前二者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偏重于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指导学生选取最佳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和交互式实验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初中科学中的某些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构都较为简单,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来观察自然科学现象、探索自然科学规律,通过自己的操作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如电磁感应现象的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如图(略),怎样才能使导体AB有感应电流产生,也就是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由于这个实验获得成功的要点:一是K必须闭合,二是导体AB必须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如实验时学生不注意这两点,就容易导致失败,由此对磁场产生电流就会产生怀疑心理。在进取心驱动下,为探求正确的结论重做,甚至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获得成功,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较牢固地确信磁场能产生电流这一物理概念,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来讲,挫败则比成功更有意义。这个实验比教师单纯演示效果要好得多。

2.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每个学生都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依据实验原理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确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当然设计性实验对初中学生来说,确有较大难度,因此要注意选择一些构造、程序较为简单的实验,并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

3.学习探索性实验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科学知识的形成需要实验探索,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科学的探索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结晶。为此,教师除了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外,还可以选用一些出乎学生意料的,装置简单,看起来似真非真的实验。如,一架重6300牛顿的直升机匀速上升或停在空中的时候,螺旋桨产生向上的举力是多大(空气阻力不计)。设疑:直升机这么重,为何能静止在空中?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教师设计了小漏斗吹乒乓球的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猜疑:(1)当小漏斗口朝下,在它下方放一乒乓球,用嘴用力往下吹,多数学生认为乒乓球受到重力作用和嘴往下的吹力,乒乓球一定往下掉。(2)当小漏斗口朝上,用嘴用力往上吹,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又如何?多数学生认为往上跳,并让学生登台表演。结果均与学生的猜想不同。不管向上吹或向下吹,乒乓球均在小漏斗内做圆周运动,而且吹力越大,运转的越快。从而使学生悟出,由于直升机旋翼的转动,旋翼所产生的升力正好同自身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受同一对平衡力作用,所以能够平稳地停在空中。这样从简到繁地引导,极有利于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形成。

四、总结结论验证假设,运用知识迁移深化认识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总结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假设。能使学生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具体做法如下:1.开展专题性的课堂讨论,提出一些有争论的质疑的或者选一趣味性的问题。针对实验主要内容,让学生或自由讨论,或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从中找出最合适的答案。2.准备一些能一题多解,一例多用,学生容易“失误”的习题,动笔做一做,进一步打开思维,举一反三,深化课堂知识,使横的纵的联系有机的结合起来。3.教师归纳总结,根据课堂上得出的定义、规律、基本概念,学生讨论实验和提问中得出的结论,教师帮助列出容易记忆,简单明了的条文,提到记忆的高度,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五、注重课堂探究和课外活动结合

家庭实验和社会实践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设计,实施实验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课外实验可采用各种形式,如个人小实验,成立课外实验研究小组,组织物理游戏,物理实验报告会等。大力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初中科学知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人人争当小实验家,小发明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初中科学,初中科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消除学生学习初中科学的神秘感,增强学习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为今后从事科学实验打下基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科学》教科书、课程标准.浙江教育出版社

2.吴永熙,张德启.《试论物理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50-53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4

【关键词】科学实验;最近发展区;学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科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丰富的内涵通过学生亲自经历、实践和探究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化他们对科学本质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学会质疑和探究,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来自于一堂“科学实验”开放课

杭州某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对他们的课程评价很高:很有意思。我一直期望有机会能去听一听。幸运的在一次对外开放课时,我聆听了怀老师执教的初中科学七(上)汽化和液化中的一课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现摘录教学片段如下: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通过日常生活问题 , 引出“蒸发”概念

问题1 : “凉衣服”衣服由湿变干 ? 水到哪里去了 ? 水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为什么?蒸发概念 :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一种现象 ( 汽化的-种形式 ) 。 [ 教师解释汽化含义 ]

提问2:连续的阴雨天,需换双袜子,可洗过的袜子还是湿的,怎样使它干的快些呢?

学生例举出生活中其它常见的蒸发现象

教师阐述 : 蒸发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在任何温度下 , 液体表面均会发生这种汽化现象。

提出问题

通过导入部分的日常晾晒衣服问题等进一步提问,深化内容

提问1:同样湿的衣服 , 夏天为什么会比冬天干得快?

提问2:给你几件湿的衣服,怎样晾晒容易干?为什么?

引出液体蒸发有快慢,并看了几张图片,询问并引导学生说出其原因

问题3:哪些因素会影响液体蒸发快慢?(板书)

建立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4人一小组,注意小组合作分工)

小组代表发言(可能性猜测)

猜测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猜测二: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有风和没风有关?

猜测三: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

猜测四: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有关?

猜测五: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湿度有关?

猜测六: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这点上老师给出了一定的提示)

把可能性猜测一一板书列出,并进行语句的整理

提出重点探究4个猜测:

假设① 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假设② 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假设③ 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

假设④ 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实验设计

教师提供现有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制定实验研究计划,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然后教师提供一个参考的设计表格,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完成表格,当然,学生也可以用其它的方式进行设计,分组讨论(4人一小组),对其中一个假设进行设计,确定控制的变量。【点评】这节实验课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重点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具有如下特质: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上,学生们能根据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较为符合逻辑的问题,并能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针对假设设计有针对性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操作、主动完成实验的观察、现象的记录、总结归纳出实验的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2.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即学情基点,为了让学生能较完整、有序的完成实验的设计,设计了一个供学生参考的设计思路表格,从而让有些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3.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实验,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科学实验探究中主要起组织、引导作用,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课堂在今后学生的中学学习中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与兴趣。

二、由该“科学实验”课引发的思考

笔者在这次活动中领略到了新生代教师所具有的教学风貌,以及较为扎实的科学基本功的同时,更注意到了执教者让实验在初中科学学科上的真正落实。

这部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而言, 它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容易接受。以往教学过程中往往借口种种原因并没有去操作这些实验而采用让学生接受、理解的学习方式。但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变量, 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其中某个变量在起作用, 显然是牵涉到了控制变量的科学实验思想, 这是不易掌握的, 若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让其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辩过程, 感受到合作的愉快, 领悟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的效果必然会超越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于是,我有了以下思考:

1.实验试题在中考中加大考查的作用在何处?科学探究题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考查的内容更加体现对学生发展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大了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考查,注重提出问题、合理猜测、实验设计、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等。近几年来,杭州市《科学》中考试卷频繁地出现实验探究类试题,借用这类试题考查围绕科学实验探究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2013年中考实验分值大幅提升,约占卷面总分50%,且探究性强。如:在二氧化碳的检验、腐蚀性固体药品质量的称量、显微镜操作等实验中考查实验的基本操作;在利用含有铁锈的铁粉制取四氧化三铁,凸透镜成像,压缩气体做功等实验中考查实验原理、分析现象得到结论、仪器的连接;在唾液淀粉酶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海带中碘的测定,SO2气体的吸收,自制家用热水器等的实验中考查实验的综合、方法、设计、评价、改进。这些试题体现出灵活性、创新性和独特性,重视开放型科学试题的训练考查以及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通过中考让我们教师能意识到实验在教学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不容乐观的初三学生的实验考查。实验考查中,突显科学探究能力的检测。近几年,笔者作为监考老师去抽测初三学生的实验考查,但实验考查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为:

(1)在考查前,任课教师是把要考的几个实验在考查前讲了再讲,演示好几遍,让学生回家背出来,还让学生在考前把这些实验一一做过,更有甚者,连实验结果和数据都给学生了。

(2)在考查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极差。例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的装片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些的问题:显微镜不能操作,甚至不会用;洋葱表皮不知道从哪儿去取。洋葱是这样,其它简单动手实践亦如此。

(3)考查后,学生在填写实验结果时,几乎有一半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是从实验中得到的,而是来源于考查前老师之前做的实验及其数据。填写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数据并不一样。这样的现象不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下吗?

透过现象往深处考察,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组织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因受教学课时安排紧张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差异大等原因,在我们这种农村甚至城镇学校中很多课堂实验都没做到探究就已获得结论,或者干脆让学生象背英语单词一样背科学知识和结果。“学科学都象学英语一样背了,学科学能这样学吗?”

对此,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方式,逐渐摸索通过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尽可能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促进初中科学的有效学习。

三、“科学实验”的理论及学生特点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维果茨基(Vygotsky)强调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头,并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他认为必须先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为现有的发展水平,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不是指学生现有水平,而是指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独立自主的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对于知识教学而言即是指学生凭借过去的学习经验、积累的知识,在没有指导下,通过独立自学所能达到的水平;另一种为可能发展水平,它是指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凭借学生发展潜力和现有教育资源,通过教师的教学、辅导,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个可能达到的较高发展水平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te Development)”如图1。

2.“科学实验”的说明。实践不仅是重要的科学学习方式,而且也是理论的源泉、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就是自然科学理论的源泉和检验标准,也是探索科学的基本方法。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任何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能够重现的实验结果为依据,否则就不能被他人所接受,甚至连发表学术论文的可能性都会被取缔。科学实验是获取新的、第一手科研资料的重要和有力的手段。大量的、新的、精确的和系统的科技信息资料,往往是通过科学试验而获得的。例如,爱迪生在研制电灯的过程中,他连续13个月进行了两千多次实验,试用了1600多种材料,才发现了白金比较合适。但因白金昂贵,不宜普及,于是他又实验了6000多种材料,最后才发现炭化了的竹丝做灯丝效果最好。所以说,科学实验是探索自然界奥秘和创造发明的必由之路,自然界的奥秘是由科学实验不断揭示的,这一过程将永远不会完结。

3.“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按照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生(即少年期)为11~12岁到14~15岁,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状态,表现为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织而成的各种矛盾,他们的思维形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并且抽象逻辑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少年学生整个思维活动中仍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这一年龄阶段,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基础,他们往往就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

四、找准“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实验在学习中螺旋发展

“最近发展区”客观存在,其理论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但又以隐性方式存在于每个学生的思维之中,找准每堂课的“最近发展区”就成为此理论开发与运用的关键。

1.在实验中抓住科学探究的共性,突现“固着点”与“增长点”。

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学是教师不断创设“最近发展区”的过程(如图2)。因此,教师要不断确定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要确定教学“最近”的知识“固着点”,关注知识的“增长点”。 如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二课时《酶》的教学中,体现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知识“固着点”是:一,学生已有的消化系统对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过程;二,掌握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特点和作用;三,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以及方法―控制变量法。

体现学生可能发展水平的知识“增长点”是:一,确认酶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催化剂。二,理解验证酶专一性的实验过程和方法、掌握探究酶催化最适宜条件的实验过程和方法。三,通过图表信息,学会分析实验中相关变量的控制、以及相关实验步骤的目的性分析。如此,整体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也就基本清晰了。“最近发展区”随学生个体认识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又要考虑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切勿仅以几个尖子学生的情况代替广大学生的普遍实情。

2.在实验中结合科学探究的特点,体现学生的心理平衡。

教师在界定每节课的“最近发展区”时,得考虑设置的内容是否能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满足―不满足―满足”的心理过程。在《物质的密度》的教学中,我体悟到如下的心理过程:

A平衡:一样大小的木棒和铁棒,铁的质量大。不需实验验证由生活经验就能判断。在学生心理上呈现“理所当然”的满足状;

B不平衡:等体积的水和酒精,谁的质量大呢?即等体积的不同种物质质量一样吗?即使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学生看来,那么有没有将此特征用一科学的方法进行表示呢?此时在学生心理上呈现“难以想象”的不满足状。

C平衡:结合已学的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表示方法,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学生在心理上呈现“恍然大悟”的满足状。

此外,通过考试、检测、作业、学生访谈、观察等辅助方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在实验中注意内容前后的联系,呈现认识螺旋式上升。

例如,八年级浮力教学中浮力测量、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等知识点中,重点和难点都比较集中,需要分散难点,教学层次要逐渐递进,如果浮力测量实验中,做好了内容铺垫,讲过浮力大小随浸入深度变化的图象,这样的基础对后续学习突破难点有重要作用。实验1对实验2的起到一定铺垫作用,而且更形象、生动,不宜弄错;如果没有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今后的此类练习很容易犯错。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实验的习惯,让其通过实验过程能有个基本了解,并借助于实验进行必要的分析如受力分析,这样就不会出现作业中常见的错误,并且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的利用各种资源来进行强化,让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如:在酸碱盐复习的教学中,就结合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实验探究,给出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等等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经过各小组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完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探究过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使他们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科学实验”教学的反思

1.“实验教学”设计的新体会

其一、创设实验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反思以及学以致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还要创设启发性问题,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其二、提高实验的趣味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趣味实验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沉浸在充满趣味的实验现象之中,再转化为探索未知知识的动力,强化学习的动机,增强学习兴趣,达到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目的。例如:在《升华和凝华》教学中,设计了干冰投入水中的实验。学生惊讶于水似乎沸腾般产生大量的气泡,奇怪于水面上形成的白雾。

其三、增强实验的创新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保护和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在现行的教学中,许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只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由于部分实验细节无法全面感知,学生的思维被牢牢的束缚。因此,教师要设计创新实验,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机会,引导、组织学生去“猜想”、去“发现”、去“创造”,营造一种大胆质疑,手与动脑相结合,发散思维,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

其四、注重实验的延伸性,开拓学生的探究思路。科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到实验室外做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科学”,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科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独立创新、张扬自我、显示个性,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

2.科学实验后的反思:

“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 科学课就是一门强调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课程,但在科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前题是学生对每次实验的态度。如果学生在实验时等着老师教,或随随便便操作或者“参考”同学的报告,那实验就失去意义了。因此,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事前确认好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资料,如:实验要求、内容、步骤等,最重要的是要记录实验现象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做实验要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立思想,不能人云亦云。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吃透实验步骤,从而减少操作的盲目性,充分准备实验仪器、添加药品及其他准备,特别是在做实验报告时,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事科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阅读资料,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其三,切实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培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一是要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合作学习;二是要培养实验兴趣,正如恩格斯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实验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的最好方法。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地去探索,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能充分了解学情,找准“最近发展区”,利用合适教学方法、适时适量地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思维、大胆猜想、主动实验、仔细观察、不断探索的情境中。

在今后的实验教学实践中,还得继续研究和探讨,研究探索出更多、更好、更新、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科学实验教学,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而努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未来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且符合未来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 靳希斌,《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5

【关键字】微型实验;安全;多媒体;实践

化学,尤其是初中化学,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学科基础的自然科学,这是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学科特征,也是整个化学教育界的共识。化学实验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在实验中体现了教学知识与科学实验的辩证统一。所以化学实验,又是一种探索性活动。通过化学实验的实践是认知的源泉,检验课本知识的标准。在化学实验中,化学教师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作为化学教师,在完成常态化的化学实验环节如、实验前准备、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介绍实验步骤、列举实验注意事项、协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等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实验。务必让化学实验起到应有的效果。近20年来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领域兴起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微型化学实验不仅仅可以大大的节约药品器材,还可以让学生大量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中来,甚至连实验的器具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合适的物品经过简单加工而得到。笔者从三个方面对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设计作出思考。

一、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中深层挖掘设计微型实验

课本上的知识相对纯理论化一些,有很多实验现象的描述,跟事实操作的时候可能有出入,所以,在实际实验得出的结果跟书本传授的知识有出入的时候,也应当实事求是的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找到深层次的原因,也可以让学生把目光发散到课堂以外,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找到合适的器具或者素材对微型实验进行设计。

例如,初中化学沪教版的开始的时候,笔者就集合书本设计了几个微型的趣味化学实验,如用高锰酸钾跟浓硫酸加上玻璃棒以及酒精灯,笔者设计了魔棒电灯实验。在参与这些实验之后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明显变浓厚了很多。有的自发的研究书本知识来找到深层次的实验原理,有的更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注意到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化学原理。微型实验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二、运用对媒体模拟实验,再用微型实验在课堂中实现

多媒体技术近几年发展迅猛,也已经渗透进了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多媒体作品有其独特特点。首先,多媒体作品对学生有一种奇妙的新鲜感,因为这种渠道就是新鲜的。这样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多媒体作品往往有着动听的音效、绚丽的画面、精细的美工等等因素。而化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学科,这些因素对于教学内容来讲有冲淡主体之嫌。在多媒体渗透充分的课堂中,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参与度很好,很高兴。学习积极性很强。但是这种实验教学之中,学生的兴趣虽然有了,但学生并不能亲眼见到,亲手操作,其效果肯定不好。所以在一些特殊的内容的处理上,笔者往往使用多媒体展示加微型实验进课堂想结合的方法来做。

例如,在初中化学沪教版的石灰石的利用一课中,像美轮美奂的石灰石溶洞的形成过程,石灰石是如何参与炼铁、制玻璃、做建筑材料、制生石灰等等,这些从时间上,空间上在课堂中表现的可能性小,于是笔者在处理这部分的时候往往使用多媒体展示。展示的过程美轮美奂或者场面巨大,很多学生看这个多媒体视频的时候都兴奋不已。但兴奋过后一切恢复原状,一些同学甚至只记得一些动态变化的动画。化学知识提高的很少。而如果按照试验步骤学生自行操作的话,就可以从各个步骤中科学的证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并且印象深刻。

于是笔者又将其中化学原理讲透之后让学生自主设计微型实验,有一组同学就设计这样的微型实验:把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铵分别装进三个试管之中,再向三个试管之中装入少量希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都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之中。通过这个对比试验,要写出三者的产生的现象以及写出方程式。这个时候通过对书本的探究学生掌握到的就是试验本身的内容。所以多媒体技术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只可以是一个辅助工具。教师要分清主次,要能够分清主次。

三、注重安全,但也要让学生放开手脚

初中化学沪教版也十分化学实验安全,初中化学中,实验很多,在这些试验中有很多涉及到一些危险的药品,以及一些加热、沸腾、燃烧的实验,这些实验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有很多安全隐患的。所以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以及掌握一些基本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识别一些常见的化学安全标示是很重要的。而神秘事情都有个度,如果过分的对这些问题放大化的大讲特讲,过分强调危险性的话,很容易就让学生在操作的时候产生心结,是的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放不开手脚,而产生更多的问题。例如,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中,这个实验首先要将海带烧成海带灰,接着要将海带灰放入水中煮沸。然后还要用到稀硫酸。这几个点都看似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如果学生操作的时候符合操作规范。没有任何出格之处,应当是问题不大的。但是笔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由于对安全注意事项的过度强调,导致一些同学畏首畏尾。而稀硫酸基本无危险,有几组实验的学生还是使用起来畏首畏尾。分析下来,由于过度强调安全导致诸如海带灰的制作不彻底等问题。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6

摘要: 科学实验的教学趋势呈现出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以探究型实践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然而,在现实的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实验动手率低,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实施对策,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 科学实验教学 发展趋势 实施对策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教学既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径。本文拟从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及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两个方面,与同行一起探讨实验教学的趋势与实施对策。 

一、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 

不同时期的科学课程中实验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是分层次逐渐提高的。它们分别为学科知识+基本操作—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生产和环境问题。实验的主要形式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设计实验—编号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家庭实验+习题+模块。 

科学实验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来体现,相应于科学实验作用和功能的变化,其实验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1.科学实验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 

不言而喻,科学实验的趣味化可进一步发挥实验的动机功能,而贴近生活、体现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的实验更有利于科学价值的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也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现行浙教版科学教材体系中,实验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趋势已非常明显,但这些实验还多分布在选做实验和家庭实验等课外实验中,在新课标课程中,这种趋势已成为教科书实验改革的重要方面,这类实验不仅数量上明显增多,而且内容深度上显著加大。 

在实验的趣味化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趣味实验不仅出现在家庭实验一类的课外实验中,而且类似“彩色喷泉”这样紧密配合学科教学内容的趣味课堂实验也增加了。如“通过气球体积的变化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用石蕊试液染制的花朵代替试纸检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等。这类实验在完成其呈现原理、概念等使命的同时,用更引人注意的趣味化方式展现其魅力,融学科教学目标与情感培养目标为一体。二是更多地采用了可激发学生研究趣味活动实验的创新设计,如研究静摩擦的“筷子提米实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实验本身的学科价值和潜能开发功能的作用逐步增强,这正好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相符合。 

实验生活化的体现,一是实验内容多采用来自平时生活中例子;二是用科学知识、技能探讨的也大多是身边的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如“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用塑料瓶,砂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 

实验的绿色化最初是从师生健康角度关注实验环境的清洁,后来逐步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不仅教科书的实验设计体现了绿色化,而且要求学生就实验的绿色化进行思考、讨论,甚至研究、设计。不仅视角更大,力度更强,而且其教学功能大大扩展。 

2.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和探究化。 

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仅与其内容有关,而且与实验的形式、呈现方式,甚至与实验在教学中出现的位置均有关系。如课内实验、课外实验与家庭实验,其功能与作用就不尽相同。又如物质性质的实验,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的介绍之后,这个实验就只是在验证事实;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前,并配以相应的问题思考,就赋予了这个实验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如果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这个实验就具有了探究性,而探究程度的高低仍与实验的具体设计有关。 

新课标教科书提倡尽可能由学生动手做实验,没有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分。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和习题中也安排了不少实验。这些实验分布于各章节之中,这种编排将实验由原先的附属于各章节变成了与各章节平行的独立内容,显著提升了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新课标不仅多用探索性和探究性两类实验,而且统筹考虑安排,使实验的探究程度循序渐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知识、技能积累的增多而逐步提高,使实验的探究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科学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有了很大的

编辑整理本文。

变化和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实验动手率低”、“实验纸上谈兵”、“观看课件代替真实实验”等情况还普遍存在。同时教师对新课程中实验探究的实施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嫌麻烦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紧张,怕实验时间控制不好而影响教学进度;二是学校的实验设备跟不上;三是教师还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手段;四是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分开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教材中的多数实验属于开放性、探究型,学生必须经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可能不唯一。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与结论”和“实际应用”等关键词构建“设计实验”这个栏目的框架。在每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中又细化实验目的。例如,在“分析与结论”这个关键词中要常常强调“进行描述”“制作图像”“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辨认关系”“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进行推测”“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等,用具体的实验内容来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技能。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下列方法以供参考。 

1.实验方案微型化。 

所谓实验方案微型化,就是为了保持原教材的逻辑结构体系,同时又体现课程标准的重点,将实验方案简化、精炼,安置在相关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内容附近,以栏目“小实验”的形式出现。虽然实验方案微型化了,但其教学功能仍定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的理解之上。举例如下。 

实验:听力测试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你的听力。实验材料是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请实验合作者按照任意顺序将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你闭眼仔细倾听,能辨别出不同的硬币发出的声音吗? 

描述与推测:描述声音的差别,分析引起声音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们通过学习声音的传播、音调、响度、音色、分贝等概念、频率和人的听觉关系等内容;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证据;通过研究听觉实验的数据,完成有关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过程活动化。 

将科学实验的教学与学生分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调查、讨论、辨别等有机结合,使得实验过程活动化。这样设计中学科学实验可以使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能够得到贯彻。为了让学生感受科学与技术的真实世界,实验过程应包含:活动、实验、调查、讨论、辨论、提出论点和质疑等,使它们相互交织在整个实验活动中。 

活动通常分为五个循环步骤:请你思考、请你做一做、反思与挑战、科学在前进、拓展练习。在循环步骤二中,一般融入相关的学生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家庭用电”为例。 

活动一:电流的形成(学生实验:电路的连接)。 

活动二:电路连接(学生实验:串联与并联电路)。 

活动三:火线与零线的鉴别(演示实验:测电笔的使用)。 

活动四:保险丝(学生实验:保险丝的作用)。 

3.实验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认为,科学不能脱离社会,科学是社会的一部分。然而科学实验本身是非常具有学科特色的。如何将实验内容和生活世界结合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重要问题,因此实验设计要表现出“实验内容生活化”的特点。 

教材中提出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导引下,学生经历科学证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习对科学证据的获得、解释和评价的方法;探讨科学证据的两面性,即对人们生活、健康、环境等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然后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基于科学证据而不是个人感觉的基础上作出相关的、恰当的决策。学生亲身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他们逐步理解科学的力量和局限性,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收集与整理证据的过程,而不是掌握一系列现成答案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给予学生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评价行为化。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具备各种探究的技能,是实验评价的重要特点。行为化的实验评价也是真实而公平的评价的具体表现。 

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分为四个方面:档案袋评价、知识评价、行为评价和技能评价。其中的行为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设计科学实验”和“小实验”中的表现。行为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是否遵守安全规则: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 

编辑整理本文。

(2)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观察、交流、预测、测量、解释数据、使用数据、制作图表、控制变量、归纳、推理、推导公式、构建模型、操作性定义等。 

(3)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通过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使学生明确概念、定理建立的依据,掌握其建立的方法,理解概念、定理的内涵,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分析和总结:在遵循证据法则和运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解释和总结必须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通过批判性思考,合理地接受他人的质疑,并进行更改。 

(5)情景的应用:思考、讨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发表观点,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生产、生活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并给出每个方面的比重,其中实验教学的比重最大,分别为实验室活动和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占40%;知识评价占30%;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占20%;参加班级活动占10%。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对图表、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的语言描述往往比实验结果更重要,学生参与讨论和表现的过程也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 

21世纪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智力资源为重要因素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并不在于增加其知识和信息的容量,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它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不只是定理的收集和事实的罗列,它更是人类智慧伴随着各种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创造和结晶。” 

科学发展的趋势启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学科学的教学功能,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计与课程的三维目标和科学探究内容有机结合的科学实验,从而使实验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好地体现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2001,(9).